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東山遺址

東山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7:41:27

① 現場查勘之後,太原新發現西漢墓葬完好程度如何

西漢墓葬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太原東山發現一處大型西漢墓園遺址,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又公布了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至此,備受社會關注的太原東山古墓遺址考古取得新進展。山西省考古專家歷時3年,從發掘出的墓園結構、墓葬形制、兩處墓園建築基址、11處陪葬墓與出土器物等諸多墓園要素確認,太原東山古墓遺址是一處大型西漢墓園遺址

從現場勘測結果以及出土的部分文物可以推測出,該墓葬保存應該還是比較完整的,該發現為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進一步的有力依據。

② 蘇州太湖中的一座島,為什麼連本地人都不知

太湖之上有一座小島,素有「太湖小蓬萊」之美譽,很多本地人都很少知曉它的存在,它就是坐落於在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西南太湖中的三山島。

因為太湖是淡水湖,所以我們很少會關注到太湖之中的島,尤其是太湖之上自古以來就有人居住的島更是知道的甚少,三山島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被人們在歷史上忽略了太久,時至今日,依然很多蘇州本地人都不知道三山島的存在。其實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三山島生態環境保護良好,也沒有過度的開發,如果要登島依然要乘坐船隻才可,所以三山島依然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知道它名字的人並不多,甚至連很多蘇州本地人都少有耳聞。

歷史上太湖三山島就有人居住,在島上還發現距今一萬余年被稱為「三山文化」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及哺乳類動物化石遺存。根據史料記載,三山島的全盛時期,最遠可追溯至唐朝咸通年間,後來在明朝嘉靖天啟年間以及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都繁華一時。尤其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生活在三山的人口總有615戶3012口,而且這還不包括厥、澤兩山。

三山島這顆太湖之中璀璨的明珠,在清朝就有吳庄一首《三山》詩贊曰:「長圻龍氣接三山,澤厥綿延一望間,煙水漾中分聚落,居然蓬萊在人寰。」三山島,這座隱藏蘇州太湖之中的小島,宛若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雖然至今不通車,但是它的名字漸漸的被世人所知,有更多的遊客踏足此地,在這里享受歸園田居的生活。面積不大的三山島,遠離城市的喧囂,沒有外來車輛的困擾,三山島依然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③ 東山遺址最早是誰發掘的

1924—1928年,法國設於河內的遠東博古學院在東山村進行第一次發掘,主持者為考古學家M•巴若特,發掘的材料主要是一批豎穴土坑墓,全部為仰身直肢葬,共出土青銅器489件,此外還有少量石器、陶器、鐵劍、鐵矛及一件銅柄鐵劍。
1935年,瑞典考古學家歐•陽士到東山及其附近遺址進行了發掘,其規模與方法均較巴若特先進,僅在東山一處就採集到青銅器200餘件。歐•陽士還在東山遺址發現了高腳屋的殘跡。(轉自中國考古網)

④ 人們對遼寧省喀左東山嘴遺址發現的一批陶塑人像有什麼樣的推測

遼寧省喀左東山嘴遺址發現了一批陶塑人像,與小型孕婦像共出的,還有一種盤腿正坐、兩臂相交的中型的陶塑像。一般認為,這類塑像不會是露天置於壇頂的,應該有「神居之所」。

⑤ 山西省各地區名

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省會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餘10個市從北到南分別是:大同、朔州、忻州、陽泉、呂梁、晉中、長治、晉城、臨汾、運城。

1、太原市

山西省會,位於山西省中央腹地。太原古稱晉陽,簡稱並(州)。自春秋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趙簡子築晉陽城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6959平方千米,轄6區3縣1市: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古交市。

2、大同市

位於山西省最北端。境內建築於北魏時期的雲岡石窟是國內最大的石窟群之一,為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同九龍壁是建築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龍壁。轄4區6縣:新榮區、平城區、雲岡區、雲州區、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

3、朔州市

位於山西省西北部。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千年木塔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有集中體現金代建築藝術成就的朔城區崇福寺,邊塞文化是朔州文化的一大特色。總面積10662平方千米,轄2區3縣1市:朔城區、平魯區、山陰縣、應縣、右玉縣、懷仁市。

4、忻州市

位於山西省北中部。境內五台山是5A級景區。總面積25180平方千米,轄1區12縣1市:忻府區、定襄縣、五台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原平市。

5、陽泉市

位於山西省中部東側。境內有萬里長城第九關、唐代平陽公主駐守的娘子關,有冠山書院、女作家石評梅故居、中山國古長城等。總面積4451平方千米,轄3區2縣:城區、礦區、郊區、平定縣、盂縣。

6、呂梁市

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名人有一代女皇武則天,宋朝名將狄青,清代天下廉吏第一於成龍,諍臣名相孫家淦,革命英雄劉胡蘭。總面積21143平方千米,轄1區10縣2市:離石區、文水縣、交城縣、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交口縣、孝義市、汾陽市。

7、晉中市

位於山西省中東部。境內有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有喬家、王家、常家等晉商巨賈大院,有被譽為「中國彩塑藝術館」的平遙雙林寺。總面積16408平方千米,轄1區9縣1市:榆次區、榆社縣、左權縣、和順縣、昔陽縣、壽陽縣、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介休市。

8、長治市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羿射日、愚公移山等傳說均發端於長治,被譽為「中國神話的故鄉」。總面積13864平方千米,轄4區8縣:潞州區、上黨區、屯留區、潞城區、襄垣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

9、晉城市

位於山西省東南端。擁有古文化遺址6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尤其是現存宋、金時期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結構古建築46處。總面積9484平方千米,轄1區4縣1市:城區、沁水縣、陽城縣、陵川縣、澤州縣、高平市。

10、臨汾市

位於山西省西南部。10萬年前人類誕生之源在臨汾,5000年華夏文明之宗在臨汾,600年大槐樹移民之根在臨汾,元代以前地上文物資源佔山西的30%。

總面積20589平方千米,轄1區14縣2市:堯都區、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侯馬市、霍州市。

11、運城市

位於山西省西南端。是關公故里,境內聞喜裴氏家族曾出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總面積14106平方千米,轄1區10縣2市:鹽湖區、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稷山縣、新絳縣、絳縣、垣曲縣、夏縣、平陸縣、芮城縣、永濟市、河津市。

(5)東山遺址擴展閱讀:

山西省行政區劃中的一些地理知識:

1、山西省11個地級市中,轄區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陽泉市;

2、117個縣級行政單位中,轄區面積最大的是呂梁興縣、忻州原平市、朔州平魯區,最小的是臨汾曲沃縣、臨汾侯馬市、陽泉礦區。

3、山西省共轄1398個鎮、鄉、街道(564個鎮、632個鄉、202個街道),建制村28079個。

⑥ 開元年間起黨項是怎樣逐漸成為半獨立政權的

黨項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本西羌之一支,原居青藏高原。漢文典籍有關黨項的記載首見於唐魏徵等所撰的《隋書》,《隋書·黨項傳》記魏、周之際,數來擾邊,但《魏書》、《周書》不載黨項事。其後唐李延壽撰《北史》、杜佑撰《通典》,五代、北宋修纂的《舊唐書》、《新唐書》、《五代會要》、新舊《五代史》、元修《宋史》等都有黨項專傳,這些史書中或直接稱黨項為“黨項羌”。

西羌與黨項的關系,據《舊唐書·黨項羌傳》記述:“黨項羌在古析支之地,漢西羌之別種也。魏、晉之後,西羌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昌、鄧至之後,黨項始強”。《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的漢代西羌主要居地是:”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賜支,或析支,即指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曲一帶地方,這里是羌族發源之地。

古析支既是黨項初起的居住中心,則他們當與西羌同源。早在漢代西羌曾大量內徙於河隴及關中一帶。遺留在原居地的廣大羌族在西晉末為吐谷渾所統治,其勢微弱。自西魏廢帝元年(552年)至北周保定四年(564年),附屬於吐谷渾的宕昌(中心在今甘肅宕昌)和鄧至(中心在今四川九寨溝縣)兩個羌族小政權相繼為西魏和北周滅亡之後,“黨項始強”。以後,宕昌、鄧至有部分融入黨項,成為其組成部分。故《隋書·黨項傳》稱“其種有宕昌、白狼”雲。

因此可以說,黨項羌應是漢魏後居於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的西羌諸部發展而來,是居於這些地區的西羌在北周後的泛稱。

自北周後,黨項羌興起,其分布地域,據《隋書·黨項傳》的記載:“東接臨洮(今甘肅岷縣),西平(今青海西寧市),西拒葉護,南北數千里,處山谷間。到唐代初年,活動范圍有所擴展,史書記述亦較准確。

《舊唐書·黨項羌傳》記載:“其界東至松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西接葉護(今新疆若羌),南雜舂桑、迷桑(今青海、四川交界處,果洛、阿壩藏族自治州一帶)等羌,北連吐谷渾(今青海北部,甘肅南部一帶),處山谷間,亘三千里。”

李儇

在平定黃巢起義的過程中,拓跋思恭因功被唐朝贈夏州節度號為“定難軍節度使”。中和二年(882年)僖宗又以拓跋思恭“為京城西面都統、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旋即加封四面都統權知京兆尹。賊平,兼太子太傅,封夏國公,賜姓李。按史載黃巢起義軍最後被鎮壓,是在唐中和四年(884年)七月,則拓跋思恭封夏國公,賜姓李氏當在此時。

至此,黨項平夏部、拓跋氏集團乘黃巢起義軍傾覆唐朝的機會,得以割據夏、綏等州,成為名副其實的唐末藩鎮之一。

唐朝雖然最後鎮壓了黃巢起義,但其本身在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更加衰弱了。在圍剿起義軍的過程中,諸藩鎮勢力得到壯大。

思恭卒時,為保存夏州實力,暫由其弟思諫繼任節度使,過了一年思恭子成慶勢力增長、思諫即主動將節度使一職讓與成慶。後成慶卒,思諫復任節度使,由於成慶任節度使時間不長,思諫前後均任此職,故《新唐書·黨項傳》略去成慶,而直書思諫繼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

唐未,黨項拓跋氏崛起,並達到極盛階段,名兼四鎮(定難、保大、靜難、寧塞)實領定難、保大三鎮之夏、綏、銀、宥、鄜五州之地,但以其實力遠不能與關中及中原、河東諸鎮爭強,在唐末藩鎮激烈的爭斗中,保大軍節度使拓跋思敬為李茂貞所逼,離開自己領地降於朱全忠。定難軍節度使拓跋思諫不得不依附於朱全忠,從而保住黨項拓跋氏割據夏州的勢力。

五代時期的夏州黨項割據勢力,名義上先後依附於北方的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受其封號,朝貢不絕,而實際上保持著相對的獨立,雖屢遭挫折,仍得以周旋維持,並得到進一步的壯大與發展。

⑦ 如何從文化遺址中認識閩台人緣的密切關系

第一節史前閩台關系 一、閩台地緣上的密切關系 1、 閩台地理距離與特徵 閩台在史前就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福州雞鳴,基隆可聽」這句諺語,說明了台灣和福州與大陸有「不可分離,難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灣是我國第一大島,西隔台灣海峽和福建遙遙相對,相距寬度不到200千米,狹處只有130千米,離福州最近。台灣海峽,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台灣和台灣海峽,本來就是和福建相連的華夏古陸的一部分。台灣是以大陸為根生成的一個島嶼,在地緣上與大陸是不可分的。在1.5萬年以前,東海海面比現在低130米左右,這在地質上說明兩岸原來是一個板塊,台灣、澎湖等島嶼就在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與福建省相連接。台灣被稱為「浮福建」,表示台灣是福建省漂浮在海 上的部分。 2、 「東山陸橋」是閩台地緣關系的見證 在碧波萬頃的台灣海峽上,有一道淺灘發端於福建東山島,經澎湖列島,抵達台灣。這道淺灘平均水深不超過40米,最淺的地方只有10米。這道淺灘曾經在過去的冰川時期,因海退而變成陸地,成為連接閩台兩地的陸橋。大約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陸地是與台灣陸地相連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於氣候逐漸變暖,「東山陸橋」逐漸被海水覆蓋。在多次冰期,反復出現的海退與海浸現象時,「東山陸橋」曾經多次露出海面。「東山陸橋」的存在說明閩台有著不可分割的地緣關系。 二、閩台人緣密切關系的史實 1、左鎮人 1971年,台灣學者在台南縣左鎮鄉菜寮溪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其年代距今約3萬至2萬年。「左鎮人」是已知台灣最早的住民,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時代大體相同,同屬晚期智人。「左鎮人」就是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的。「左鎮人」的發現,把人類開發台灣的歷史至少提前了1萬多年。 2、長濱文化 1968—1971年,台灣學者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5次發掘,發現了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命名為「長濱文化」。長濱文化距今約1.5萬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長濱文化的主人以洞穴為家,過狩獵、捕撈和採集生活。其石器類型和製作技術,同大陸南方發現的舊石器相似。由上可見,台灣在第四冰期同大陸相連的時候,已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場所了。長濱文化的發現,使台灣與大陸原始文化的源流關系,至少可追溯到1.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3、大坌坑文化 1964年,在台北縣八里鄉大坌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大坌坑文化遺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帶。出土的陶器多為褐色砂陶。有宅、罐、碗等,那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以漁獵、採集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約6400年,是台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繩紋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和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實際上是大陸東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與閩南、粵東沿海同時代文化之間有密切的親緣關系。 4、圓山文化 較大坌坑文化晚一些的圓山文化,距今約4400—3100年,代表遺址是台北市北端圓山貝丘上層。主要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帶。石器多屬磨製石器。出土的有段石錛與福建、廣東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錛都屬於同一類型,是我國東南地區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細砂陶為主。這些遺物同大陸東南沿海出土的有許多相似之處,可能是從大陸傳播過來的。晚期已出現少許青銅器,如大坌坑上層的一件兩翼式青銅鏃,與商周時代的同類器近似。 5、鳳鼻頭文化 大坌坑文化結束以後,在台灣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區,與圓山文化同時,先後存在著三種類型的文化遺存,目前暫都歸屬鳳鼻頭文化。第一種是紅陶文化類型,以高雄縣林園鄉鳳鼻頭中層遺址為代表,距今約為4500—3500年。石器多為磨製。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兼營漁獵。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見有拔牙習俗。第二種是素麵和刻紋黑陶文化類型,主要遺址有高雄縣風鼻頭上層、台中縣營埔等,距今約3500—2000年。營埔出土陶片上發現有稻殼印痕。第三種是印紋和刻劃紋灰黑陶文化類型,已屬鐵器時代遺存。風鼻頭 文化繼承發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顯地受到大陸文化的影響。其紅陶、黑陶文化,同位於福建閩江下游的閩侯曇石山文化遺址中層和上層的遺物十分相似,同屬於閩台地區以幾何印紋硬陶和彩陶共存為特徵的古 文化遺存。 第二節古代閩台關系 一、宋元以前的閩台關系 1、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台灣名稱 在中國古代文獻里,台灣被稱為「蓬萊」,「貸輿」、「員嶠」、「瀛洲」、「島夷」、「夷州」、「琉 求」等。 2、 春秋至秦漢時期的閩台民族源流與特徵 大陸東南沿海居住著「百越」土著民族,居住在福建境內的越人稱「閩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標志是以蛇為圖騰和斷發紋身。閩越族是一個善於舟楫的民族,有不少閩越人跨越台灣海峽,遷徙到台灣島,成為台灣高山族的祖先。他們給福建、台灣等地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對閩台社會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閩越族在不同時期,從不同地方漂流或遷徙入台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春秋至漢代時期從福建遷徙入台的閩越族,這一點從高山族自古以來一直保留著斷發紋身的習俗和蛇圖騰可以反映出來。至近現代,高山族的魯凱人、排灣人崇蛇習俗隨處可見,他們奉百步蛇為祖先,嚴禁傷害蛇類,並喜歡在宗廟、住屋、器皿、服飾上雕刻或刺上蛇紋圖案。 3、秦漢時期中原對閩台的控制和影響 漢代以前,由於福建偏處東南一隅,遠離漢文化的發祥地中原地區,加上境內交通閉塞,與中原文化的聯系並不密切。秦代和漢初中央政府雖然先後在福建設立閩中郡和閩越國,但均實行「以閩治閩」的方略,漢文化在福建的影響甚微。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兵滅亡閩越國,並仿照秦遷六國貴族於咸陽的策略,把閩越族的貴族、官吏、軍隊以及部分百姓強制遷往江淮一帶,以杜絕後患。從此閩越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不復存在。 漢代以後,中原漢文化開始向東南沿海擴展,三國時波及福建。當時孫吳據有江東,曾多次出兵福建,在福建增置建安郡,以及建安、南平、漢興、建平四縣,還在侯官設立典船校尉。除了駐扎軍隊、派遣官吏來治理福建外,許多罪犯也被謫徙到福建造船。還有一些士民避禍閩中。孫吳政權治理和開發福建,揭開 了漢文化大規模傳入福建的序幕。與此同時,孫權為「求取國家的利益,開疆拓土」,「覓取海外之發展,謀求貿易之利」,不顧臣下勸阻,派兵遠航,出外探險。公元230年,孫權派人「浮海求夷洲」(今台灣)帶回土著數千人。這是見於記載的最早到達祖國大陸的台灣移民,也閩台人口交流的第一次。東吳遠征之舉對台關繫上卻從此打破了海峽兩岸隔膜的障壁,是祖國大陸政權經營台灣的開始。 4、隋唐時期的中原對閩台的控制和影響隋朝時,台灣稱為「流求」,或同音異寫為「留仇」、「流虯」。隋煬帝時,福建航海家何蠻認為大陸邊海上應有陸地。於是公元607年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610年又派遣武賁 郎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今廣東潮安)泛海,擊流求國」,「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這些記載說明了台灣人此前與大陸商船曾有不少貿易,同時也說明了台灣人已有較多物質可供交換,已形成貿易習慣。陳棱從台灣擄回的數千人口,就近安置於福清縣福廬山 。這是有歷史記載的台灣人定居大陸(福建)沿海和第一次。陳棱被後世奉祀為台灣的「開山祖」。鄭成功在台灣還為他修「開山宮」以為紀念。 唐代,因襲隋代稱台灣為「流求」。

⑧ 黃正興陶器是哪個時期的黃正興何許人也我有銘刻著「黃正興」的陶缸,有收藏價值嗎

黃正興陶器是哪個時期的?黃正興何許人也?我有銘刻著「黃正興」的陶缸,有收藏價值嗎?
秦可晴是典型的東方美女:標準的鵝蛋臉,臉如皓月、膚如雪脂,烏黑長發披在香肩,才22歲,仳天龍大三歲,雖然已經是一個女兒的媽媽了,仍然既帶著少女青澀之美又帶著少婦成熟之美,容貌秀麗無侖。她的身材在白色醫泩大褂映襯下更是婷婷玉立,小蠻腰沒有一絲贅肉,胸前一雙e罩杯玉乳傲然高聳,滑嫩玉潤的修長美腿包裹在肉色透明水晶絲襪裡面更加顯得曲線完美。

而她帶著夢幻般的清雅氣質更惹人憐嬡,真是造物主身寸心塑造的絕色嬌娃。在林天龍在省城學習時,一想到可晴嫂子那天鵝般美麗高貴、白玉般純潔無瑕的多情美眸,他便會神魂顛倒、胡思亂想。她今年剛滿22歲,仳他大三歲,由於天峰哥意外車禍去世,如此年輕貌美的凄子如同晴天霹靂,承受著巨大的打擊和痛苦。林天龍心裡感覺到真是對不住可晴嫂子,雖然天峰哥遭遇車禍的時候他請假在家陪伴嬸嬸嫂子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可是後來他回去繼續學業,留下嬸嬸嫂嫂還有侄女娘仨相依為命,天龍始終在夢想著,如果上天給他一個機會,他一定要好好疼嬡嫂嫂,補償她,讓她好好享受身為人凄的快樂與滿足照顧她們母女一泩一世

這三個地痞流氓身材魁梧,滿臉兇相,其中一個領頭的大漢身高更在一米八以上,剃著一個光頭,身著一件黑色背心,露出一條黑蛇的紋身。光頭見到秦可晴身後的護士,眼睛閃過一絲怒色,待見到秦可晴後,眼睛一亮,緊盯著她看,道:「蘇憐卿,你過來。」

那叫蘇憐卿的護士聽到光頭的聲音打了個寒顫,搖了搖頭。

光頭對蘇憐卿招了招手,道:「蘇憐卿,早就叫你不要再來這里工作了,你怎麼還敢來以為我們都是吃素的嗎」

蘇憐卿好像想起什麼可怕的事情似的,臉色一下賾又白了下來,道:「不不我不是我不是」

秦可晴冷冷道:「憐卿是我診所的護士,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你們膽敢威脅人身安全嗎」

光頭嘿嘿一笑,道:「秦醫泩,這是我跟她的事情,我勸你別多管閑事。」

這時光頭後面的一個很猥瑣的男人對他說:「大哥,這可是一個極品,我好久沒有見過了,若是能將他弄過我們場子里,那」眼中閃著光奮的婬邪神彩。

光頭嗯的一聲,重新打量著秦可晴,眼睛逐漸變得熾熱起來。秦可晴手拿聽診器,嬌美清純,成熟豐滿,醫泩白大褂映襯之下愈發顯得身份高貴高不可攀,有如日劇韓劇裡面的美女醫泩一般,那些有錢好的就是這一口制服誘惑。

⑨ 人們對遼寧省喀左東山嘴遺址發現的一批陶塑人像的「神居之所」猜測是怎樣被證實的

這種猜測在遼河建平紅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廟遺址中得以證實。但是女神廟保存的完好程度、內容的豐富多彩,仍然出人意料,尤其是女神像的逼真和巨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⑩ 東山嘴遺址的價值

東山嘴遺址是牛河梁遺址以外,又一處具有代表性的紅山文化晚期大型祭祀性遺址。其圓形祭壇遺跡是中國最早的古代祭壇之一。該遺址對中華文明起源以及原始宗教、建築和藝術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