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甑皮岩遺址

甑皮岩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7:44:27

1. 哪裡上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活的足跡,被稱為甑皮岩人

位於桂林南郊獨山西南麓的甑皮岩遺址,面積約三百平方米,是保存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桂林先民的一處洞穴居址和墓地,距今已有一萬多年。從一九六五年被發現,到一九七三年首次發掘、二00一年再次發掘,在歷次的調查和發掘中,甑皮岩共發現二十七具人骨,七十多種哺乳類、鳥類、魚類、龜鱉類、腹足類和瓣鰓類動物遺存,上千件打制、磨製或穿孔的石、骨、角、牙、蚌器,上萬件捏制或貼築的陶器殘片,遺址三米多厚的文化堆積令世人驚嘆。

專家介紹,在甑皮岩發掘出的二十七具個體人骨中,目前能鑒定出性別的有十三例,七例男性和六例女性。此次將復原一男一女兩個甑皮岩人頭像。其中,男性一例,三十五歲左右,女性一例,三十五至四十歲。

所選取的兩具頭顱,是目前甑皮岩遺址保存得最為完好的頭骨,將完好的頭骨進行復原,能最准確地體現該人種典型的體質特徵。專家介紹,選取的這兩例頭骨,均有明顯的人工傷痕,估計死前遭受棒擊。上世紀七十年代考古發掘的時候,對頭顱進行了粘合和修整。女性的牙齒缺損了一些。男性的頭顱當時進行了清漆處理,並且表面局部附有鈣化物,這些對人像的復原工作都會造成一定的困難。專家將在電腦上對這些缺憾進行相應處理。

甑皮岩人頭像復原後,桂林將在甑皮岩博物館樹立甑皮岩人復原人像。並在甑皮岩博物館內的多功能展廳,現場用計算機三維技術向中外遊客展示整個復原過程和結果,讓人感覺到穿越時空與先民對話的神奇。(完)

2. 甄皮岩考古遺址公園的門票是多少

應該是甑皮岩,不是甄皮岩。
基本參觀項目15元/人次,市民2元/人次(憑身份證)。
考古體驗項目需提前一周預約,50元/人次(含基本參觀項目)。
講解服務:聘請講解員:10人以內:30元/次,10人以上:50元/次。語音導覽器出租:10元/每個

3. 甑皮岩古人類遺址展示館怎麼樣

聽到導游說這里的母系社會,興沖沖地來參觀,裡面的人打招呼就像打哈氣一樣不停地打嘴巴,再見是發音類似「你摸摸」,增添了點樂趣,雖然讓我們了解了岩穀人的原生態生活,但是總感覺人為因素太多,有點排斥感。裡面的岩穀人看上去有點高興又有點悲哀~~高興的是每天都有不同的人來看他們,他們可以「猴耍」遊客,悲哀的是,每天都要在這里做同樣的事情~~哈哈

4. 甑皮岩遺址怎麼樣

去了幾次了,因為姑抄媽在那附近居住,每次過年都會過去玩玩。可以玩的很少,每次過去甑皮岩都是在整修,感覺值得看的就只有陳列館了,裡面倒是有很多古代遺留的物品,很多象牙啥的。其他外面的布景都是供娛樂體驗古代生活的,實踐和放鬆都還行,帶小孩子去玩玩還是不錯的。唯一沒進去的遺址內部,每次去都鎖著門,最近說是要擴建,之後才對外開放,以後應該玩的東西就多了。

5. 甑皮岩遺址的遺跡、遺物依地層和文化特徵可分為哪幾期

甑皮岩遺址的遺跡、遺物依地層和文化特徵可劃分為五期,由此可勾勒出公元前10000年至5000年間桂林原始文化的發展軌跡。在第一期發現一件破碎的捏制夾粗砂陶容器,是我國發現的最原始的陶容器實物之一,年代在公元前10000年至9000年。在第二至第四期的陶器大部分用泥片貼築法制坯,露天堆燒法燒制,顯示出公元前9000年至6000年間桂林陶器製造技術的發展。第五期進一步出現用慢輪技術修坯泥質陶器,紋飾除傳統的繩紋、籃紋等編織紋外新出現式樣繁多的刻畫紋、戳印紋、捺壓紋,如干欄紋、水波紋、曲折紋、網格紋、弦紋、乳釘紋、篦點紋、附加堆紋等,器型富於變化,有罐、盆、缽、圈足盤、豆、支腳等器類。第五期的磨光石斧、石錛、石矛、石刀、骨鏢、骨鏃、骨錐、骨針製作精良,蚌匙全國僅見。第五期文化代表了公元前6000年至5000年間桂林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

6. 甑皮岩遺址的相關分析

甑皮岩人在甑皮岩和其它洞穴里居住了至少五千年之久,在大約距今7000年前,正當他們處於發展的鼎盛時期時,他們卻離開了甑皮岩,離開了桂林岩溶地區,向南部遷徙。原因有:(1)5000年的垃圾使甑皮岩逐漸變矮,越來越不方便居住。(2)干欄的發明,使「甑皮岩人」逐步放棄穴居。(3)洞內的積水使人類最終放棄甑皮岩。(4)來自湖南洞庭湖地區的農業部族擴張,打敗了甑皮岩人。廣西南部地區和東南亞半島是他們遷徙的主要目的地。

7. 甑皮岩文化遺址的墓地有哪些發現

甑皮岩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桂林先民的一處居址和墓地,在這里,人們一共發現了29座人類墓葬,有人類骨骼30具。據對洞穴內發現的30具古人類遺體測定,這些古人的死亡年齡一般在四五十歲之間,個別甚至超過60歲。其中確定6例為成年男性,5例為成年女性,3例為幼童,其中中年或老年10例,壯年1例。至少有4例頭骨可看出比較明顯的人工傷痕。墓葬中有一處石器加工點及火塘、灰坑等生活遺跡,還有打制和磨製石器、穿孔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數百件。蚌殼的年代為距今11000年上下,說明這是一處位於嶺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年代竟然超過萬年。另外墓葬中還有捏制和泥片貼築的夾砂和泥質陶器殘片上萬件,以及人類食後遺棄的哺乳類、鳥類、魚類、龜鱉類、腹足類和瓣鰓類動物骨骼113種。獸骨分別為虎、棕熊、爪哇豺、水獺、麝、獐、黃牛、羊以及犀牛等。

8. 甑皮岩遺址的歷史沿革

甑皮岩遺址位於獨山西南山腳,是新石器時代桂林先民的一處居址和墓地。
1965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73年首次發掘,2001年再次發掘。
該館副研究員漆招進說,甑皮岩遺址1965年被發現並在1973年進行了第一次發掘。因當時科技水平所限,發掘欠規范,遺址的文化堆積層次和年代分辨不夠清楚,將其籠統定為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最早階段的原始人文化遺址。
2001年6月至8月,經中國社科院批准,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工作隊隊長傅憲國主持,區、市文物工作隊和甑皮岩博物館合作,運用高科技手段在原址重新發掘研究,將其測定區分為32個自然分層和5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層,確定距今1.2萬年至7000年前,有原始人生活居住在甑皮岩中。重新發掘的遺址發現生存的動植物種類比原先增加了很多(僅動物就由70多種增加為113 種),一種特別的鳥類還被命名為「桂林廣西鳥」。據出土的陶片分析,桂林是我國陶器的發源地之一。
甑皮岩博物館開始舉辦「萬年前的桂林人」科普展覽,讓廣大市民和中小學生了解我們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深厚的文化積淀。

9. 桂林的甄皮岩人是真的嗎

應該是「甑皮岩人」才對。

甑皮岩人是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地區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

考古工作者在桂林獨山下一個叫甑皮岩的天然洞穴發現了不少石器、陶片和骨骼。1973年進行正式發掘,在厚達2.6米的文化堆積層內,含有大量的螺蚌殼、獸骨、灰燼等物,此外還有人骨架、石器、陶片、骨器等新石器時代遺物。經過對不同深度的木炭標本進行的碳十四年代測定,發現上部標本的年代距今7680士 150年,下部標本的年代距今9000土 15年。也就是說甑皮岩人遺址的堆積可分為兩個時期的文化層,下層的年代距今約9000年,上層的年代距今約7500年。類似這樣既為居住地,又為墓地和石器加工場,而且保存也較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洞穴遺址,在壯族地區乃至華南地區尚較少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1973年和2001年,考古學家進行兩次科學發掘,甑皮岩人遺址共發現人類骨架30多具,其中保存較為完整、葬式也較明顯的有26具,其中有21具為屈肢蹲葬,3具為側身屈肢葬,2具為二次葬。屈肢蹲葬的遺體呈現俯首、彎腰、下肢捲曲、上肢垂落或交於胸前,或雙手呈環抱狀,形如蹲距在母腹中的胎兒,這在世界上極為少見的。

甑皮岩人的頭骨特徵表明其屬蒙古人種,與現代分布在華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地的南亞各族較接近。其頭骨上若於「赤道人種」的特徵,是繼承和發展了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體貌特徵的結果。遺址中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為主,具有舊石器時代的傳統特點。甑皮岩人還用動物肢骨製成骨錐、骨鍵、骨針等。

另外,甑皮岩出土了距今1.2萬年的素麵夾砂陶器,被權威考古專家考證為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原始的陶器。在甑皮岩遺址第五期文化層,更出現了裝飾有花樣繁多的刻劃紋、戳印紋、水波紋、曲折紋等紋飾的陶罐、陶釜、陶缽、陶制圈足盤、陶豆等器皿,考古學家認為,這些文物,足以代表桂林史前時期制陶技術的最高水平。遺址的文化堆積包含著大量蚌殼、灰燼等,說明當時的原始居民曾在此岩洞里居住了相當長的時間,當時他們的經濟生活是以漁獵和採集為主的。從漁獵的對象看,除了江河沼澤中的蚌、魚外,還有叢林中的鳥獸類,說明當時獵取對象的眾多和狩獵能力的提高,並且他們已經學會了使用弓箭。此外,甑皮岩人已開始飼養家畜,他們已懂得將捕獲的幼豬進行人工飼養。

10. 桂林甑皮岩人曾經是怎樣生活的呢

公元1965年的一天,幾個年輕的考古隊員在進行文物普查工作時,路過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在獨山西南麓的甑皮岩,他們無意中發現了—個岩洞,洞口有—些吃剩的螺絲殼,看起來年代非常久遠。他們猜想這里可能是古代先民的—處生活遺址,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普通的清晨發現的—切,卻震驚了中外考古界——這處遺址是12000年前桂林先民的家!如今,已在這里建成了甑皮岩遺址博物館,而四十多年前發現遺址的幾個年輕人中如今只有趙平先生還健在。

趙平先生說,據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和考證,甑皮岩洞穴遺址洞高約8米,面積約三百餘平方米,洞深22米。洞內發掘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石器、骨器、蚌器、陶器以及食後拋棄的螺殼和各種獸類殘骨,經過考古專家多種標本碳14年代測定,甑皮岩人是距今7500年至1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中的穴居氏族。

甑皮岩洞內分為生活區和墓葬區。在墓葬區,從地表到墓葬最底層約有3米厚,這3米厚的墓葬被稱為文化層,並且可以進一步分為多個層次。最上面是一層鈣化板,它的覆蓋使得厚厚的文化層得以保留。在鈣化板層掩埋著先民的屍骨,但它並不是唯一的掩埋先民屍骨的地層。在距鈣化板層更深的地層中也掩埋著屍骨。從最底層到最上面的鈣化板層,地深3米之內每一個地層都有先民的屍骨。

甑皮岩先後發掘出35具保存完好的先民遺骸。這些出土的先民遺骸,多數都是蹲坐著入葬,考古學家稱之為「屈肢蹲葬」,那麼先民為何要採取這種喪葬形式呢?

人在懷胎過程中,就一直處於曲肢蹲坐的姿勢,所以這一地域的遠古先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了這一姿勢,歇息、吃飯,甚至睡覺也是蹲坐著。最後到了死亡的時候,先民就要將死者恢復常態,把死者處理成曲肢蹲坐姿勢才能入葬。這實際上是一種回歸母腹、回歸自然的做法。

另外,墓葬中的先民,大多在頭骨上留有一個三角形的穿孔,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說是疾病,也有人說是爭斗,而考古界對此神秘現象的解釋至今沒有定論。

穿越時光的隧道,我們沿著先民的遺跡去追蹤萬年前的桂林人,他們曾經是怎樣生活的呢?

從甑皮岩出土的大量獸骨來看,原始時代的桂林,還是亞熱帶氣候,森林中棲息著各種各樣的動物,甑皮岩入主要就是靠捕獵這些動物為生的。當然,他們捕獵用的工具是一些簡陋的石器,所以捉到動物很不容易,為了生存,他們還在河流湖泊里捕捉魚蝦來吃。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來看,甑皮岩人生活的時代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那時,善於生育的年長女人受到特別的尊敬,並可能成為掌權的族長。從出土的文物推斷,她們會用骨針、葛麻和獸皮縫制衣物,用獸牙、蚌殼做裝飾物,甚至還用赤鐵礦石進行文身。在萬年前的蠻荒時代,甑皮岩人就像是一群充滿野性之美的精靈。

甑皮岩遺址經過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出土最多的就是螺殼。可見螺蚌是桂林先民們的主要食物,而且那時候先民吃田螺就已有講究,為了容易嘬出螺肉,他們大都敲去田螺頂部。有趣的是,這「喝螺」的吃法,從遠古一直沿襲到今天,田螺成為有地方特色的桂林小吃,來桂林遊玩的人,大都品嘗過這種美食。

獵捕到野獸可以用火直接烤著吃,但田螺是必須用水煮著吃的。為了吃田螺,桂林先民們用黏土燒煉出了劃時代的發明——陶器,制陶工藝隨之誕生。從甑皮岩遺址出土了上萬件捏制和貼築的陶器殘片。從原始的夾沙粗陶,一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細夾沙加刻花紋的陶器,它們無不反映出在新石器時代,在遠離中原的桂林地區,原始文明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據考古專家說,甑皮岩人可能是中國最早發明和使用陶器的人。

說到陶器,我們看到在一塊陶片上,甑皮岩人刻繪的房屋圖案的花紋,居然很像壯族現在還在居住的干欄房屋。不過,甑皮岩人是生活於原始洞穴時代的,他們為什麼能畫出房屋的圖案呢?有專家說,甑皮岩人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走出洞穴住進房屋的,也有專家持不同意見。但無論如何,最終甑皮岩人走出了洞穴,桂林也開始了它更加輝煌的歷史。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