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崗遺址
Ⅰ 從遺裴李崗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陶器有哪些特點
從遺裴李崗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陶器存來看,陶器的數量不少,但種類少,形制簡單,陶壁厚薄不勻,質地鬆脆,火候不勻。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制坯方法是手制兼用模製。進一步觀察可以推斷,當時制陶坯時外部可能有陶模,製作中先在外模內鋪以繩網,然後在模內敷泥做成陶坯,由於繩網起隔離作用,陶坯干後就易從模中脫出,工藝較原始。器物主要有飲食器、水器、炊器及儲藏器,普遍用三足或圓足。從質地來看,細泥紅陶的斷面相當細致,不像普通磚瓦那樣含是在黏土中有意摻入了細砂,表明當要具有較好的耐熱急變性能。陶器大多是採用覆燒技術,因此火候掌握不勻,色雜而有斑點,只有少數可能是在陶窯中燒成,因為在發掘中曾發現一座橫穴窯,燒成溫度為800至900℃。
Ⅱ 骨笛代表了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他出土於什麼遺址
在1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了16隻完整的骨笛,該笛是用鶴類長骨製成,一般長20多厘米,直徑一厘米左右。有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的之分。
Ⅲ 黃河流域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址!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Ⅳ 裴李崗文化遺址的遺存
裴李崗遺址面積2萬平方米。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該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發掘出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
遺址東半部為村落遺址,文化層厚1至2米,內含遺物極少。西半部為氏族墓地。墓坑呈長方形,邊緣不整齊。隨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製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鋸齒石鐮、兩端有刃的條型石鏟等。陶器均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缽、筒形罐等。出土的木炭標本經測定,距今約8000年,絕對年代早於仰韶文化1000多年。
Ⅳ 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了哪些物品
李崗村位於新鄭縣城北,遺址中有一些形狀奇特的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陶壺等40餘件。
石磨盤是原始社會晚期的遺物,是碾穀物的生產工具,形狀像一塊長石板,而兩頭呈圓弧形,像鞋底狀。石磨盤是用整塊的砂岩石磨製而成的,正面稍凹,可能是長期使用造成的。
真是難以想像,7000年之前,在如此遙遠的時代,人類就能夠用整塊的石板琢磨出可供穀物脫殼的加工工具,這的確是一種凝聚著原始人類高度智慧的生產工具。
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
遺址東半部為村落遺址,文化層厚一兩米,內含遺物極少。西半部為氏族墓地。墓坑呈長方形,邊緣不整齊。隨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製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鋸齒石鐮、兩端有刃的條形石鏟等。陶器均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缽、筒形罐等。
裴李崗文化的陶器以泥質紅陶數量最多,占陶器總數的一多半,夾砂紅陶次之,泥質灰陶最少。陶器均為手制,大多為泥條盤築。有紋飾的器物較少。
而石器則以磨製為主,有石鏟、石斧、石鐮、石磨盤等。
Ⅵ 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哪些
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墓葬114座、陶窯1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
Ⅶ 河南發現3萬年前人類生活遺跡,你覺得這樣有什麼重大意義
遺址所在地為裴李崗村西的一處崗地。在20世紀70年代末曾進行過3次發掘,發現了文化層、公共墓地以及少量灰坑及陶窯,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特徵的遺物,隨之以該類遺存為代表,被命名為裴李崗文化。而此次考古發掘也出土了許多精美的文物,為人們更全面科學的了解當時人的生活狀態提供了可能。
在墓葬區,墓葬的頭部兩側會放有陶壺,陶壺兩邊帶孔用麻繩穿過,一般在裡面盛水或酒。還有帶乳釘紋的陶鼎,其殘留物分析見到了稻、黍植硅體,而生活區里目前還沒有乳釘的發現。打磨精細的鋸齒石鐮,鐮刀上的小齒完全是磨出來的。三萬年前人也愛美,他們用鴕鳥蛋殼鑽孔做成串珠項鏈。
Ⅷ 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哪些遺物
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墓抄葬114座、陶窯1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遺址東半部為村落遺址,文化層厚一兩米,內含遺物極少。西半部為氏族墓地。墓坑呈長方形,邊緣不整齊。隨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製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鋸齒石鐮、兩端有刃的條形石鏟等。陶器均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缽、筒形罐等。從裴李崗遺址的遺物分析,裴李崗居民已進入鋤耕農業階段,處於以原始農業、手工業為主,已經懂得畜牧和耕種。他們會在田裡種植小米,又會在家裡養豬。而該文化是現時我國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化。
Ⅸ 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怎麼發現的
20世紀50年代,新鄭縣城北新村鄉裴李崗村一帶農民在田野耕種時,不斷挖出一些形狀奇特的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陶壺等,不知為何物,於是就把這些遠古的遺物搬回家中,充當捶布石、洗衣板或者是用來墊豬圈、壘院牆……
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後對新鄭縣的裴李崗、唐戶和沙窩李遺址進行發掘,其中對裴李崗和沙窩李進行了5較大規模發掘。
1978年,在當年《考古》第二期上發表了《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提出將裴李崗遺存命名為「裴李崗文化」。
Ⅹ 裴李崗文化遺址在哪
裴李崗遺址位於新鄭縣城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面積2萬平方米。目前發掘出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
遺址東半部為村落遺址,文化層厚1至2米,內含遺物極少。西半部為氏族墓地。墓坑呈長方形,邊緣不整齊。隨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製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鋸齒石鐮、兩端有刃的條型石鏟等。陶器均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缽、筒形罐等。出土的木炭標本經測定,距今約8000年,絕對年代早於仰韶文化1000多年。
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該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