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城遺址
① 商王朝的盤龍城遺址在哪
盤龍城遺址位於湖北武漢市以北的黃陂區灄口鎮境內,因被盤龍湖環抱而得名。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是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遺址城內東北部為宮殿建築群,城外四周分布著手工作坊、民居點和小型墓地。
盤龍城是商代遺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燦爛的青銅文化、較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完備的城邑形態和功能,看見當時社會的繁榮。
盤龍城的宮殿區、手工作坊區、生活區、墓葬區分布明顯。城址規模不大,其基本布局與商朝王都鄭州商城相仿,卻是比鄭州商城更原始的城市歷史形態。
盤龍城離後來的武漢城區不遠,又地處荒僻的郊區,所以得到較好保存,是我國唯一一座基本未受到破壞的商代早期城市遺址。
盤龍城的宮殿建築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採用的是「前朝後寢」的格局,這是我國最早採用此格局的建築,「前朝後寢」、廊廡環繞庭院成為此後3000多年來我國宮殿建築的基本模式。
盤龍城青銅器在器類、紋飾、鑄造等諸多方面有特殊的地位。玉器是商朝身份、權利和財富的象徵。盤龍城李家嘴墓出土了一件長達94厘米而厚只有0.5厘米的大玉戈,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見,是我國古代的「玉戈之王」。
我國最早的青銅大圓鼎、精美的雕花鉞形器、鉤刀等皆為精品。李家嘴墓中的提梁卣,造型、裝飾乃至鑄造極其精緻,是已知的我國最早用分鑄法鑄成的實用器。
盤龍城出土的一批先進的青銅農具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金屬工具之一。在李家嘴墓發現了我國最早的木雕藝術品,雕刻著由饕餮紋和雲雷紋組成的花紋,出土時色彩十分鮮艷。
周代最典型的體現身份等級的禮器組合為鼎簋組合,而我國青銅發展史上最早的一件銅簋出自盤龍城李家嘴墓。
盤龍城的制陶業很發達,已收集的陶片標本數以萬計,其中的「釉陶」被譽為我國最早的「原始瓷器」,把我國古代燒造陶器的歷史提前至公元前1500年。這里出土的一個大陶缸,直徑約0.5米,高達一米以上,是迄今商代陶缸中之最大。
盤龍城遺址是商代二里崗時期的一個古城,二里崗時期相當於商代的中早期。從盤龍城出土文物的紋飾圖案中,發現了殷商時期地處中原的黃河流域文明的明顯特徵。同時從大量出土的兵器中可以推斷出這是一個有著強大軍事力量的武裝集團。
當時有個商王叫武丁,武丁曾經帶兵討伐過南方的荊人,荊人就是楚人的先祖,幫助武丁討伐荊人的有3個氏族,一個是曾國,曾侯乙的祖先,另一個是「戈」人,再一個是「舉人」。因為「戈人」是管武士的,就是武裝的一個部族,所以戈人就帶兵到南方來了,在盤龍城這里建成了據點。
這個來自黃河流域的武裝部族在遠離故土的長江流域建城駐兵,是出於什麼樣的戰略意圖,跟江南大冶一帶的銅礦有關系,因為當時銅是最重要的物資。
3500年前,我國社會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在生產、生活和軍事領域里,青銅鑄造品,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因此銅礦資源也就成為一個強大王朝的重要戰略物資,而盤龍城地近大冶礦區,又有著水運的便利,自然就成為黃河流域的商王朝控制南方資源,並向長江流域擴充勢力范圍的理想的南進據點。
就這樣我國南方最早的城市在這里出現了。
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桀,建立了以河南為中心的商王朝。隨後,又對四方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擴張,勢力延伸至長江以南。
3500多年前的盤龍城,就是商朝人為了鞏固在南方的統治而建立的一個重要方國都邑和軍事城堡。9世紀,原在鄂西北的楚國向東擴張,開拓江漢大地,後來的武漢地區被納入楚域,成為楚國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區。
② 盤龍城遺址和武漢城市有什麼關聯
盤龍城遺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遺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葉店鄉楊家灣盤龍湖畔。城址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相當於商代二里崗期。
盤龍城遺址為研究商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對於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制及建築技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盤龍城遺址南臨府河,北靠盤龍湖畔,建於水濱的高丘上,南北長290米,東西寬260米,周長1100米,整個遺址的面積約1000平方米,遺址距今約3500多年,上限相當於二里頭文化晚期,下限相當於殷墟早期。
盤龍城遺址城內僅有宮殿,整座城坐落在遺址的東南部,平面近方形,城牆是夯築的,四面各有一個缺口,可能是城門。城牆分段版築,分主城牆和護城坡。
城牆南部和北部發現有壕溝遺跡。城內東北部發現大型宮殿建築夯土台基,西南部為一片窪地,未見遺跡。
城內東北部有宮殿建築,在東西60米,南北100米的夯土台基上,建築基址分上下兩層,依南北中軸線築起3座坐北朝南、前後並列的大型建築,方向同城垣一致。其中兩座在同一中軸線上,保存有較完整的牆基、柱礎、柱子洞和階前的散水。
前面的一座宮殿是不分室的通體大廳堂,平面呈長方形,上面建有四間橫列的居室。各室都在南壁中間開一門,中間兩室又在北壁偏東處開一後門。室外沿排列43個大檐柱穴,每個柱穴底置有巨形石礎,穴外兩側有兩個小柱洞。台基四周略傾斜,上鋪碎陶片,作為散水。整個基址可復原為一座周圍有迴廊,中央為四室的高台寢殿建築。
後面一座位於前面建築之南約13米,平面長方形,基址四邊有前後左右對稱的大檐柱穴27個。是四周有迴廊、中間分為四室的寢殿,是重檐四阿頂式建築。
這座建築西側台基下有一排陶質水管道,宮殿中間未見隔牆,可復原為一座大空間的廳堂,與前面的宮殿基址形成前朝後寢的格局。
盤龍城遺址的城外有約100萬平方米的商代遺址。遺址的南面是居民點和手工業作坊,民居為單體地面建築和半地穴式簡易窩棚。手工作坊有多處,一般為釀酒、制陶、冶煉遺址。
城外東西北三面均有商代中期的墓穴,分布在古城四周的李家咀、樓子灣、楊家灣、楊家咀、南城外、銅家咀等地。經過考古發掘,共發掘30多座,大致可分3類:
甲種墓,已發現4座,墓室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有棺、槨。槨板外壁雕刻精細的饕餮花紋,內側塗朱漆。槨外有殉人。墓底設「腰坑」,隨葬有成套的青銅禮器、玉器和陶器。這類墓主的身份應為顯貴階層。
乙種墓,已發現8座,為長方形土坑豎穴,長2米,寬1米左右,有棺、槨和腰坑。葬式多仰身直肢。隨葬品有青銅禮器和武器、工具、印紋硬陶器、原始瓷器,但未見殉人。這類墓葬應屬下層貴族。
丙種墓,為平民墓,形制與乙種墓近似,墓室窄小,面積在1平方米左右。僅有單薄木棺,無腰坑,隨葬品以陶器為主。
墓葬中有數百件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製作精美,花紋別致,特別是出土的銅圓鼎、銅鎖、銅提梁鹵和玉戈等,都是我國極為罕見的珍品。
李家咀一帶分布有大型墓葬,一座貴族墓中使用了雕花木槨,隨葬品有青銅器、玉器、漆器、陶器等,還有3名隨葬的奴隸。墓中青銅器共63件,分為禮器、兵器和生產工具三大類。
其中一件青銅鼎,高達0.55米,僅次於鄭州出土的王室大方鼎。兵器有戈、矛、鉞、斧、鏃等,有一件青銅大鉞其上雕飾龍紋,為軍事統帥所有。
墓葬的玉器中,還有一件長達0.94米的玉戈,是我國最大的一件商代玉戈。
另外,在楊家灣墓葬中的一尊青銅大圓鼎,高達0.85米,是已發現的我國商代前期最大的圓鼎。王家咀發現的高達1米的大陶缸,也是商代陶器之精品,顯示了精湛的制陶工藝水準。
盤龍城遺址是武漢地區生產力和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的見證,城內外的遺跡遺物,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野。
它對於推動整個華中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促進中原與南方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與融合,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是後來武漢城市文明的源頭,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玉刀
③ 盤龍城遺址有什麼研究價值
盤龍城遺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遺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葉店鄉楊家灣盤龍湖畔。城址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相當於商代二里崗期。盤龍城遺址為研究商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對於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制及建築技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④ 盤龍城遺址為什麼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
盤龍城遺址是武漢地區生產力和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的見證,城內外的遺跡遺物,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野。它對於推動整個華中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促進中原與南方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與融合,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是後來武漢城市文明的源頭,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
⑤ 盤龍城遺址和鄭州商城遺址哪個牛
我覺得龍盤城遺址更厲害一些,畢竟它的歷史年代更悠久。
⑥ 盤龍城遺址位於哪裡
盤龍城遺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遺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葉店鄉楊家灣盤龍湖畔。城址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相當於商代二里崗期。
⑦ 我國是如何搞清楚盤龍城遺址的分布情況的
1954年盤龍城遺址被發現後,隨即於1956年被湖北省政府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至1976年,湖北省博物館在盤龍城遺址設置考古工作站,並建立群眾性保護組織,負責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同時,湖北省博物館與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合作,進行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1979年以來,湖北省博物館又進行多次發掘。經過多年的工作,基本上搞清了遺址的分布情況。
⑧ 考古學家在盤龍城遺址的李家咀遺址有哪些發現
盤龍城遺址的李家咀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是貴族墓的主要集中地。經過考古發掘,共發掘30多座,大致可分3類:甲種墓,已發現4座,墓室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有棺、槨。槨板外壁雕刻精細的饕餮花紋,內側塗朱漆。槨外有殉人。墓底設「腰坑」,隨葬有成套的青銅禮器、玉器和陶器。這類墓主的身份應為顯貴階層。乙種墓,已發現8座,為長方形土坑豎穴,長2米,寬1米左右,有棺、槨和腰坑。葬式多仰身直肢。隨葬品有青銅禮器和武器、工具、印紋硬陶器、原始瓷器,但未見殉人。這類墓葬應屬下層貴族。丙種墓,為平民墓,形制與乙種墓近似,墓室窄小,面積在1平方米左右。僅有單薄木棺,無腰坑,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墓葬中有數百件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製作精美,花紋別致,特別是出土的銅圓鼎、銅鎖、銅提梁鹵和玉戈等,都是我國極為罕見的珍品。李家咀一帶分布有大型墓葬,一座貴族墓中使用了雕花木槨,隨葬品有青銅器、玉器、漆器、陶器等,還有3名隨葬的奴隸。墓中青銅器共63件,分為禮器、兵器和生產工具三大類。其中一件青銅鼎,高達0.55米,僅次於鄭州出土的王室大方鼎。兵器有戈、矛、鉞、斧、鏃等,有一件青銅大鉞其上雕飾龍紋,為軍事統帥所有。墓葬的玉器中,還有一件長達0.94米的玉戈,是我國最大的一件商代玉戈。
⑨ 盤龍城遺址的城內構造是怎樣的
盤龍城遺址的城內僅有宮殿,整座城坐落在遺址的東南部,平面近方形,城牆是夯築的,四面各有一個缺口,可能是城門。城牆分段版築,分主城牆和護城坡。城牆南部和北部發現有壕溝遺跡。城內東北部發現大型宮殿建築夯土台基,西南部為一片窪地,未見遺跡。城內東北部有宮殿建築,在東西60米、南北100米的夯土台基上,建築基址分上下兩層,依南北中軸線築起3座坐北朝南、前後並列的大型建築,方向同城垣一致。其中兩座在同一中軸線上,保存有較完整的牆基、柱礎、柱子洞和階前的散水。前面的一座宮殿是不分室的通體大廳堂,平面呈長方形,上面建有四間橫列的居室。各室都在南壁中間開一門,中間兩室又在北壁偏東處開一後門。室外沿排列43個大檐柱穴,每個柱穴底置有巨形石礎,穴外兩側有兩個小柱洞。台基四周略傾斜,上鋪碎陶片,作為散水。整個基址可復原為一座周圍有迴廊,中央為四室的高台寢殿建築。後面一座位於前面建築之南約13米,平面長方形,基址四邊有前後左右對稱的大檐柱穴27個。是四周有迴廊、中間分為四室的寢殿,是重檐四阿頂式建築。這座建築西側台基下有一排陶質水管道,宮殿中間未見隔牆,可復原為一座大空間的廳堂,與前面的宮殿基址形成前朝後寢的格局。盤龍城遺址的城外有約100萬平方米的商代遺址。
⑩ 盤龍城是一座城還是一座宮殿
是一座城
當時確定(盤龍城遺址)是商代二里崗時期的一個古城,二里崗時期相當於商代的中早期。盤龍城遺址是1954年發現的,整個遺址面積是1.1平方公里,這個城址在整個遺址東部,東西是290米,南北260米,城牆現在的高度有3-5米,城牆的寬度有25米左右。
今天的人們仍可以在水塘邊,植被下辨認出那個千年夯土的城牆基址。
城池的中心是宮殿,通過地表遺留的基址不僅可以看到它的規模,還可以看到它前堂後室並配有廊柱的建築格局,這也表明了城池的主宰者極高的權勢和考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