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26
① 西游記26回到30回的主要內容
1、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悟空為醫活果樹,拜見觀音,觀音與悟空同來,復活果樹。鎮元子開人參果會,款待觀音、諸仙與唐僧師徒,並與悟空結為兄弟。
2、第二十七回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唐僧遣悟空去化齋飯。山中妖精,一變美女,二變老婦,三變老翁,迷惑唐僧,悟空打死妖精,唐僧大怒,逐走悟空。
3、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
悟空回到花果山,播風揚石,砸死上山捕猴的眾獵戶。唐僧誤入妖穴被擒。八戒、沙僧與與老妖黃袍怪在半空中亂殺。
4、第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唐僧在洞內見一婦人,自稱是寶象國公主,十三年前被黃袍怪攝來。公主勸老妖釋入唐僧。行到寶象,國唐僧向國王遞上婦人所託書信。
5、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黃袍怪變為一美男子,前往寶象國探望岳丈國王,將唐倍變為猛虎。白龍馬變為宮娥,舉刀暗算黃袍怪,被打中後腿。八戒要回高老莊,白龍馬勸他去找悟空。
(1)西遊記26擴展閱讀
作品評價
1、《西遊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他並沒有什麼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過有一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這點玩世主義也是很明白的;他並不隱藏,我們也不用深求。」——胡適
2、然作者雖儒生,此書實出於游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剋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原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魯迅
3、《西遊記》是一部以拯救墮落的人心與人精神為鵠的作品;《西遊記》也是一部描寫反貪題材的作品。——劉戈
參考資料
網路-西遊記
② 西遊記 二十六回
師徒四人路過五庄觀,觀主有事外出,命徒弟摘幾個人參果款待唐僧,唐僧懼怕沒有吃,果子而後被觀童吃掉。八戒慫恿悟空偷人參果。
觀童對唐僧出言不遜,說師徒四是盜賊,悟空怒搗人參果園。觀主回來後對其相逼,悟空只得四處求方醫樹,觀音用甘泉將樹醫活。悟空與觀主結為兄弟。
(2)西遊記26擴展閱讀:
第26回出場人物介紹:
鎮元子,《西遊記》中地仙之祖,道號鎮元子,又名與世同君。於西牛賀洲萬壽山五庄觀修行。他種的人參果,九千年成熟一次,聞一聞人參果,就能活三百六十歲 ;吃一顆,就能活四萬七千年。
鎮元大仙在與孫悟空打鬥中施展袖裡乾坤的法術,把唐僧師徒連人帶馬裝進袖子里,本領厲害。孫悟空請來菩薩救活人參果樹後,他與孫悟空結拜為兄弟。
③ 西遊記第二十六回主要內容
音甘泉活樹
師徒四人路過五庄觀,觀主有事外出,命徒弟摘幾個人參果款待唐僧,唐僧懼怕沒有吃,果子而後被觀童吃掉。八戒慫恿悟空偷人參果。
觀童對唐僧出言不遜,說師徒四人是盜賊,悟空怒搗人參果園。觀主回來後對其相逼,悟空只得四處求方醫樹,觀音用甘泉將樹醫活。
西遊記第二十三回至第二十六回主要內容
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 在過了流沙河之後的某天,師徒四人路過了一戶莊院,請求在那裡借宿一晚。這家有三個女兒,這家女主人有意把他們幾個人招為女婿,就勸說他們,其他人不在意,只有豬八戒心裡蠢蠢欲動,晚上其他人都休息了。 豬八戒就去找那家女主人叫丈母娘,但最終卻被她的三個女兒戲弄,把它綁上在樹上吊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才知道原來那是幾個菩薩在試探他們,只有豬八戒沒有通過考驗,有待改過 第二十四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觀行者竊人參 這日唐僧一行來到五庄觀,觀主太乙真人不在,觀里的道童用人參果招待,唐僧嫌棄人參果長的像人而不吃。後來悟空三兄弟偷人參果吃,一顆人參果掉入地里不見。觀里的道童發現後,誣陷唐僧道貌岸然,當面給不吃,背後又偷吃。 悟空大怒,就把那人參果樹打壞跑了。太乙真人回來發現,也大怒,追上師徒四人,用仙法「袖裡乾坤」將唐僧四人抓了回來,綁在柱子上抽打。全靠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從西邊雷音島趕來,用玉凈瓶里的靈水把人參果樹救活了,將師徒四人救下。 第二十五回:鎮元仙趕捉取經僧,孫行者大鬧五庄 悟空難忍毀罵,將樹弄倒。二童設計把唐僧師徒鎖入正殿。師徒們夜間逃走。鎮元子縱雲趕上,以袍袖將唐僧一行盡籠而回。夜間師徒再次逃出。又被鎮元子命將悟空下鍋油炸,卻被悟空以石獅變成自身將鍋砸穿。 第二十六回:孫悟空三島求方,觀世音甘泉活樹 師徒四人路過五庄觀,觀主有事外出,命徒弟摘幾個人參果款待唐僧,唐僧懼怕沒有吃,果子而後被觀童吃掉。八戒慫恿悟空偷人參果。 觀童對唐僧出言不遜,說師徒四是盜賊,悟空怒搗人參果園。觀主回來後對其相逼,悟空只得四處求方醫樹,觀音用甘泉將樹醫活。悟空與觀主結為兄弟。 (3)西遊記26擴展閱讀 《西遊記》的內容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從文本的基本性質和藝術總體上判斷,《西遊記》是一部宗教與神話、迷信與魔幻等要素混合的漢族民間文學文本,是一個經歷漫長歷史時間的集體創作和最後的個體加工的文本形式。 它折射出先秦軸心文化衰微後華夏哲思的遞減式沒落和價值大廈坍塌後生活世界的混沌畫面和世俗化的享樂圖景。對於儒道釋三種價值體系的喜劇化的嘲笑和反諷,凸顯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晚期,隨著商品經濟萌芽和漸次,主流意識形態的解構和精神信仰的潰滅。 《西遊記》建構的神話世界,宗教隱喻著對於精神和心理的極權統治,被演繹成為皇權的象徵。於是皇權意識和神話思維在宗教化的藝術文本里合乎邏輯地結盟,誕生出
④ 西遊記第26回至三十回的概述
●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悟空為醫活果樹,拜見觀音版,觀音與悟空同來,復權活果樹。鎮元子開人參果會,款待觀音、諸仙與唐僧師徒,並與悟空結為兄弟。
●第二十七回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唐僧遣悟空去化齋飯。山中妖精,一變美女,二變老婦,三變老翁,迷惑唐僧,悟空打死妖精,唐僧大怒,逐走悟空。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
悟空回到花果山,播風揚石,砸死上山捕猴的眾獵戶。
唐僧誤入妖穴被擒。八戒、沙僧與與老妖黃袍怪在半空中亂殺。
●第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唐僧在洞內見一婦人,自稱是寶象國公主,十三年前被黃袍怪攝來。公主勸老妖釋入唐僧。行到寶象,國唐僧向國王遞上婦人所託書信。國王懇求八戒、沙僧降妖救女,二人應諾,往戰黃袍怪,八戒難敵,鑽入草叢躲藏。沙僧被黃袍怪擒入洞中。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黃袍怪變為一美男子,前往寶象國探望岳丈國王,將唐倍變為猛虎。白龍馬變為宮娥,舉刀暗算黃袍怪,被打中後腿。八戒要回高老莊,白龍馬勸他去找悟空。悟拒絕,八戒下山大罵,被眾猴捉回。
⑤ 西遊記第二十六回概述
西遊記第二十六回概述:
孫悟空被鎮元子的道童激怒後,推到了他的地根仙樹,鎮元子不依不饒,不發放唐僧師徒西行,爭斗不休,最後悟空答應以醫活仙樹為條件讓鎮元子放行,鎮元子答應並許諾「你若有次神通,我與你八拜為交,結為兄弟」。於是悟空辭別師傅,以三日為限,找尋醫樹仙法,如若不回師傅可念緊箍咒。離了五庄觀先到蓬萊仙境,正遇到福祿壽三個老星官在下棋,將此事講與他們說明來意,三人俱無此神功,但可前去拖延些許時日,待大聖求的仙法歸去他們再離開。於是行者又別處尋法,又到了方丈仙山,住的正是東華大帝君,說明來意,帝君也道'無方,無方』。悟空只好飲了杯玉液,駕雲又至瀛洲海島,瀛洲九老也無法。悟空又徑轉來到東海求觀音幫助,菩薩便隨悟空去了五庄觀,她用楊柳枝帶凈瓶里的水灑下,醫活了仙樹鎮元子大喜,打下了十個果子,做了人參果會,最後鎮元子與悟空結拜了。
⑥ 《西遊記》第26回梗概100字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孫悟空為醫活果樹,拜見觀音菩薩,觀音與孫悟空同來,復活果樹。鎮元子開人參果會,款待觀音菩薩、諸仙與唐僧師徒見面敘談,並與孫悟空結為兄弟。
⑦ 西遊記第二十六回內容
《西遊記》第二十六回內容提要:
●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悟空為醫活果樹,拜見觀音,觀音與悟空同來,復活果樹。鎮元子開人參果會,款待觀音、諸仙與唐僧師徒,並與悟空結為兄弟。
《西遊記》這本書出自明代小說家之手,出版署名:華陽洞天主人。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深刻描繪了社會現實,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唐僧從投胎到取經歸來共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元雜劇。宋代《大唐三藏取經實話》(本名《大唐三藏取經記》)是西遊記故事見於說話文字的最早雛形。
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⑧ 西遊記第二十六回到五十回好詞好句快快
第26回
1、有緣吃得草還丹,長壽苦捱(ai)妖怪難。
2、好猴王,急縱觔(jin)斗雲,別了五庄觀,徑上東洋大海。
3、在半空中,快如掣電,急如流星,早到蓬萊仙境。
第28回
1、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
2、 煙波盪盪,巨浪悠悠。
3、煙波盪盪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脈。
4、潮來洶涌,水浸灣環。
5、潮來洶涌,猶如霹靂吼三春;
6、水浸灣環,卻似狂風吹九夏。
7、乘龍福老,往來必定皺眉行;
8、跨鶴仙童,反復果然憂慮過。
⑨ 《西遊記》第26回合中的好句有哪些
佳句:
萬壽山中古洞天,一餐一熟九千年。
靈根現出芽枝損,甘露滋生果葉全。
⑩ 西遊記第26回是什麼
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詩曰:
處世須存心上刃,修身切記寸邊而。
常言刃字為生意,但要三思戒怒欺。
上士無爭傳亘古,聖人懷德繼當時。
剛強更有剛強輩,究竟終成空與非。
卻說那鎮元大仙用手攙著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聞得你的英名,
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縱有騰那,脫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講到西天,見了你那佛祖,
也少不得還我人參果樹。你莫弄神通。」行者笑道:「你這先生,好小家子樣!若要
樹活,有甚疑難!早說這話,可不省了一場爭競?」大仙道:「不爭競,我肯善自饒
你!」行者道:「你解了我師父,我還你一顆活樹如何?」大仙道:「你若有此神通,
醫得樹活,我與你八拜為交,結為兄弟。」行者道:「不打緊,放了他們,老孫管教
還你活樹。」
大仙諒他走不脫,即命解放了三藏、八戒、沙僧。沙僧道:「師父啊,不知師
兄搗得是甚麼鬼哩。」八戒道:「甚麼鬼,這叫做『當面人情鬼』!樹死了,又可醫
得活!他弄個光皮散兒好看,者著求醫治樹,單單了脫身走路,還顧得你和我哩!」
三藏道:「他決不敢撒了我們。我們問他那裡求醫去。」遂叫道:「悟空,你怎麼哄
了仙長,解放我等?」行者道:「老孫是真言實語,怎麼哄他?」三藏道:「你往何
處去求方?」行者道:「古人雲:『方從海上來。』我今要上東洋大海,遍游三島十
洲,訪問仙翁聖老,求一個起死回生之法,管教醫得他樹活。」三藏道:「此去幾時
可回?」行者道:「只消三日。」三藏道:「既如此,就依你說,與你三日之限。三
日里來便罷;若三日之外不來,我就念那話兒經了。」行者道:「遵命,遵命。」
你看他急整虎皮裙,出門來對大仙道:「先生放心,我就去就來。你卻要好生
伏侍我師父,逐日家三茶六飯,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兒,老孫回來和你算帳,先搗
塌你的鍋底。衣服禳了,與他漿洗漿洗。臉兒黃了些兒,我不要;若瘦了些兒,不
出門。」那大仙道:「你去,你去,定不教他忍餓。」
好猴王,急縱?斗雲,別了五庄觀,徑上東洋大海。在半空中,快如掣電,疾
如流星,早到蓬萊仙境。按雲頭,仔細觀看。真個好去處!有詩為證,詩曰:
大地仙鄉列聖曹,蓬萊分合鎮波濤。
瑤台影蘸天心冷,巨闕光浮海面高。
五色煙霞含玉籟,九霄星月射金鰲。
西池王母常來此,奉祝三仙幾次桃。
那行者看不盡仙景,徑入蓬萊。正然走處,見白雲洞外,松陰之下,有三個老兒圍
棋:觀局者是壽星,對局者是福星、祿星。行者上前叫道:「老弟們,作揖了。」那
三星見了,拂退棋枰,回禮道:「大聖何來?」行者道:「特來尋你們耍子。」壽星
道:「我聞大聖棄道從釋,脫性命保護唐僧往西天取經,遂日奔波山路,那些兒得
閑,卻來耍子?」行者道:「實不瞞列位說,老孫因往西方,行在半路,有些兒阻
滯,特來小事欲干,不知肯否?」福星道:「是甚地方?是何阻滯?乞為明示,吾好
裁處。」行者道:「因路過萬壽山五庄觀有阻。」三老驚訝道:「五庄觀是鎮元大仙的
仙宮。你莫不是把他人參果偷吃了?」行者笑道:「偷吃了能值甚麼?」三老道:「你
這猴子,不知好歹。那果子聞一聞,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活四萬七千年:叫做
『萬壽草還丹』。我們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與天齊壽;我們還要養
精、煉氣、存神,調和龍虎,捉坎填離,不知費多少工夫。你怎麼說他的能值甚緊?
天下只有此種靈根!」行者道:「靈根,靈根,我已弄了他個斷根哩!」三老驚道:「怎
的斷根?」行者道:「我們前日在他觀里,那大仙不在家,只有兩個小童,接待了
我師父,卻將兩個人參果奉與我師。我師不認得,只說是三朝未滿的孩童,再三不
吃。那童子就拿去吃了,不曾讓得我們。是老孫就去偷了他三個,我三兄弟吃了。
那童子不知高低,賊前賊後的罵個不住。是老孫惱了,把他樹打了一棍,推倒在地,
樹上果子全無,椏開葉落,根出枝傷,已枯死了。不想那童子關住我們,又被老孫
扭開鎖走了。次日清晨,那先生回家趕來,問答間,語言不和,遂與他賭斗;被他
閃一閃,把袍袖展開,一袖子都籠去了。繩纏索綁,拷問鞭敲,就打了一日。是夜
又逃了,他又趕上,依舊籠去。他身無寸鐵,只是把個麈尾遮架。我兄弟這等三般
兵器,莫想打得著他。這一番仍舊擺布,將布裹漆了我師父與兩師弟,卻將我下油
鍋。我又做了個脫身本事走了,把他鍋都打破。他見拿我不住,盡有幾分醋我。是
我又與他好講,教他放了我師父、師弟,我與他醫樹管活,兩家才得安寧。我想著
『方從海上來』,故此特遊仙境,訪三位老弟。有甚醫樹的方兒,傳我一個,急救
唐僧脫苦。」
三星聞言,心中也悶,道:「你這猴兒,全不識人。那鎮元子乃地仙之祖;我
等乃神仙之宗,你雖得了天仙,還是太乙散數,未入真流,你怎麼脫得他手?若是
大聖打殺了走獸飛禽,蜾蟲鱗長,只用我黍米之丹,可以救活;那人參果乃仙木之
根,如何醫治?沒方,沒方!」那行者見說無方,卻就眉峰雙鎖,額蹙千痕。
福星道:「大聖,此處無方,他處或有,怎麼就生煩惱?」行者道:「無方別訪,
果然容易;就是游遍海角天涯,轉透三十六天,亦是小可;只是我那唐長老法嚴量
窄,止與了我三日期限。三日以外不到,他就要念那緊箍兒咒哩。」三星笑道:「好,
好,好!若不是這個法兒拘束你,你又鑽天了。」壽星道:「大聖放心,不須煩惱。
那大仙雖稱上輩,卻也與我等有識。一則久別,不曾拜望;二來是大聖的人情:如
今我三人同去望他一望,就與你道達此情,教那唐和尚莫念緊箍兒咒,休說三日五
日,只等你求得方來,我們才別。」行者道:「感激,感激!就請三位老弟行行,我
去也。」大聖辭別三星不題。
卻說這三星駕起祥光,即往五庄觀而來。那觀中合眾人等,忽聽得長天鶴唳,
原來是三老光臨。但見那:
盈空藹藹祥光簇,霄漢紛紛香馥郁。彩霧千條護羽衣,輕雲一朵擎仙足。青鸞
飛,丹鳳?,袖引香風滿地撲。拄杖懸龍喜笑生,皓髯垂玉胸前拂。童顏歡悅更無
憂,壯體雄威多有福。執星籌,添海屋,腰掛葫蘆並寶篆。萬紀千旬福壽長,十洲
三島隨緣宿。常來世上送千祥,每向人間增百福。概乾坤,榮福祿,福壽無疆今喜
得。三老乘祥謁大仙,福堂和氣皆無極。
那仙童看見,即忙報道:「師父,海上三星來了。」鎮元子正與唐僧師弟閑敘,聞報,
即降階奉迎。那八戒見了壽星,近前扯住,笑道:「你這肉頭老兒,許久不見,還
是這般脫灑,帽兒也不帶個來。」遂把自家一個僧帽,撲的套在他頭上,撲著手呵
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進祿』也!」那壽星將帽子摜了,罵道:「你這
個夯貨,老大不知高低!」八戒道:「我不是夯貨,你等真是奴才!」福星道:「你倒
是個夯貨,反敢罵人是奴才!」八戒又笑道:「既不是人家奴才,好道叫做『添壽』、
『添福』、『添祿』?」
那三藏喝退了八戒,急整衣拜了三星。那三星以晚輩之禮見了大仙,方才敘坐。
坐定,祿星道:「我們一向久闊尊顏,有失恭敬。今因孫大聖攪擾仙山,特來相見。」
大仙道:「孫行者到蓬萊去的?」壽星道:「是,因為傷了大仙的丹樹,他來我處求
方醫治。我輩無方,他又到別處求訪;但恐違了聖僧三日之限,要念緊箍兒咒。我
輩一來奉拜,二來討個寬限。」三藏聞言,連聲應道:「不敢念,不敢念。」
正說處,八戒又跑進來,扯住福星,要討果子吃。他去袖裡亂摸,腰裡亂吞,
不住的揭他衣服搜檢。三藏笑道:「那八戒是甚麼規矩!」八戒道:「不是沒規矩,
此叫做『番番是福』。」三藏又叱令出去。那獃子?出門,瞅著福星,眼不轉睛的發
狠。福星道:「夯貨!我那裡惱了你來,你這等恨我?」八戒道:「不是恨你,這叫
『回頭望福』。」那獃子出得門來,只見一個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尋鍾取果看
茶,被他一把奪過,跑上殿,拿著小磬兒,用手亂敲亂打,兩頭玩耍。大仙道:「這
個和尚,越發不尊重了!」八戒笑道:「不是不尊重,這叫做『四時吉慶』。」
且不說八戒打諢亂纏。卻錶行者縱祥雲離了蓬萊,又早到方丈仙山。這山真好
去處。有詩為證,詩曰:
方丈巍峨別是天,太元宮府會神仙。
紫台光照三清路,花木香浮五色煙。
金鳳自多?蕊闕,玉膏誰逼灌芝田?
碧桃紫李新成熟,又換仙人信萬年。
那行者按落雲頭,無心玩景。正走處,只聞得香風馥馥,玄鶴聲鳴,那壁廂有個神
仙。但見:
盈空萬道霞光現,彩霧飄?光不斷。丹鳳銜花也更鮮,青鸞飛舞聲嬌艷。福如
東海壽如山,貌似小童身體健。壺隱洞天不老丹,腰懸與日長生篆。人間數次降禎
祥,世上幾番消厄願。武帝曾宣加壽齡,瑤池每赴蟠桃宴。教化眾僧脫俗緣,指開
大道明如電。也曾跨海祝千秋,常去靈山參佛面。聖號東華大帝君,煙霞第一神仙
眷。
孫行者覿面相迎,叫聲:「帝君,起手了。」那帝君慌忙回禮道:「大聖,失迎。請
荒居奉茶。」遂與行者攙手而入。果然是貝闕仙宮,看不盡瑤池瓊閣。方坐待茶,
只見翠屏後轉出一個童兒。他怎生打扮:
身穿道服飄霞爍,腰束絲絛光錯落。頭戴綸巾布斗星,足登芒履遊仙岳。煉元
真,脫本殼,功行成時遂意樂。識破原流精氣神,主人認得無虛錯。逃名今喜壽無
疆,甲子周天管不著。轉迴廊,登寶閣,天上蟠桃三度摸。縹緲香雲出翠屏,小仙
乃是東方朔。
行者見了,笑道:「這個小賊在這里哩!帝君處沒有桃子你偷吃!」東方朔朝上進禮,
答道:「老賊,你來這里怎的?我師父沒有仙丹你偷吃。」帝君叫道:「曼倩休亂言,
看茶來也。」
曼倩原是東方朔的道名。他急入里取茶二杯,飲訖。行者道:「老孫此來,有
一事奉干,未知允否?」帝君道:「何事?自當領教。」行者道:「近因保唐僧西行,
路過萬壽山五庄觀,因他那小童無狀,是我一時發怒,把他人參果樹推倒,因此阻
滯,唐僧不得脫身,特來尊處求賜一方醫治,萬望慨然。」
帝君道:「你這猴子,不管一二,到處里闖禍。那五庄觀鎮元子,聖號與世同
君,乃地仙之祖。你怎麼就沖撞出他?他那人參果樹,乃草還丹。你偷吃了,尚說
有罪;卻又連樹推倒,他肯干休?」行者道:「正是呢。我們走脫了,被他趕上,
把我們就當汗巾兒一般,一袖子都籠了去;所以閣氣。沒奈何,許他求方醫治,故
此拜求。」帝君道:「我有一粒『九轉太乙還丹』,但能治世間生靈,卻不能醫樹。
樹乃水土之靈,天滋地潤。若是凡間的果木,醫治還可;這萬壽山乃先天福地,五
庄觀乃賀洲洞天,人參果又是天開地辟之靈根,如何可治?無方,無方!」
行者道:「既然無方,老孫告別。」帝君仍欲留奉玉液一杯,行者道:「急救事
緊,不敢久滯。」遂駕雲復至瀛洲海島。也好去處。有詩為證,詩曰:
珠樹玲瓏照紫煙,瀛洲宮闕接諸天。
青山綠水琪花艷,玉液錕?鐵石堅。
五色碧雞啼海日,千年丹鳳吸朱煙。
世人罔究壺中景,象外春光億萬年。
那大聖至瀛洲,只見那丹崖珠樹之下,有幾個皓發皤髯之輩,童顏鶴鬢之仙,在那
里著棋飲酒,談笑謳歌。真個是:
祥雲光滿,瑞靄香浮。彩鸞鳴洞口,玄鶴舞山頭。碧藕水桃為按酒,交梨火棗
壽千秋。一個個丹詔無聞,仙符有籍;逍遙隨浪盪,散淡任清幽。周天甲子難拘管,
大地乾坤只自由。獻果玄猿,對對參隨多美愛;銜花白鹿,雙雙拱伏甚綢繆。
那些老兒,正然灑樂。這行者厲聲高叫道:「帶我耍耍兒便怎的!」眾仙見了,急忙
趨步相迎。有詩為證,詩曰:
人參果樹靈根折,大聖訪仙求妙訣。
繚繞丹霞出寶林,瀛洲九老來相接。
行者認得是九老,笑道:「老兄弟們自在哩!」九老道:「大聖當年若存正,不鬧天
宮,比我們還自在哩。如今好了,聞你歸真向西拜佛,如何得暇至此?」行者將那
醫樹求方之事,具陳了一遍。九老也大驚道:「你也忒惹禍,惹禍!我等實是無方。」
行者道:「既是無方,我且奉別。」
九老又留他飲瓊漿,食碧藕。行者定不肯坐,止立飲了他一杯漿,吃了一塊藕,
急急離了瀛洲,徑轉東洋大海。早望見落伽山不遠,遂落下雲頭,直到普陀岩上。
見觀音菩薩在紫竹林中與諸天大神、木叉、龍女,講經說法。有詩為證,詩曰:
海主城高瑞氣濃,更觀奇異事無窮。
須知隱約千般外,盡出希微一品中。
四聖授時成正果,六凡聽後脫樊籠。
少林別有真滋味,花果馨香滿樹紅。
那菩薩早已看見行者來到,即命守山大神去迎。那大神出林來,叫聲「孫悟空,
那裡去?」行者抬頭喝道:「你這個熊羆,我是你叫的悟空!當初不是老孫饒了你,
你已此做了黑風山的屍鬼矣。今日跟了菩薩,受了善果,居此仙山,常聽法教,你
叫不得我一聲『老爺』?」那黑熊真個得了正果,在菩薩處鎮守普陀,稱為大神,
是也虧了行者。他只得陪笑道:「大聖,古人雲:『君子不念舊惡。』只管題他怎的!
菩薩著我來迎你哩。」這行者就端肅尊誠,與大神到了紫竹林里,參拜菩薩。
菩薩道:「悟空,唐僧行到何處也?」行者道:「行到西牛賀洲萬壽山了。」菩
薩道:「那萬壽山有座五庄觀。鎮元大仙,你曾會他么?」行者頓首道:「因是在五
庄觀,弟子不識鎮元大仙,毀傷了他的人參果樹,沖撞了他,他就困滯了我師父,
不得前進。」那菩薩情知,怪道:「你這潑猴,不知好歹!他那人參果樹,乃天開地
辟的靈根;鎮元子乃地仙之祖,我也讓他三分;你怎麼就打傷他樹!」行者再拜道:
「弟子實是不知。那一日,他不在家,只有兩個仙童,候待我等。是豬悟能曉得他
有果子,要一個嘗新,弟子委偷了他三個,兄弟們分吃了。那童子知覺,罵我等無
已,是弟子發怒,遂將他樹推倒。他次日回來趕上,將我等一袖子籠去,繩綁鞭抽,
拷打了一日。我等當夜走脫,又被他趕上,依然籠了。三番兩次,其實難逃,已允
了與他醫樹。卻才自海上求方,遍游三島,眾神仙都沒有本事。弟子因此志心朝禮,
特拜告菩薩。伏望慈憫,俯賜一方,以救唐僧早早西去。」菩薩道:「你怎麼不早來
見我,卻往島上去尋找?」
行者聞得此言,心中暗喜道:「造化了,造化了,菩薩一定有方也!」他又上前
懇求。菩薩道:「我這凈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樹靈苗。」行者道:「可曾經驗
過么?」菩薩道:「經驗過的。」行者問:「有何經驗?」菩薩道:「當年太上老君曾
與我賭勝:他把我的楊柳枝拔了去,放在煉丹爐里,炙得焦干,送來還我。是我拿
了插在瓶中,一晝夜,復得青枝綠葉,與舊相同。」行者笑道:「真造化了,真造化
了!烘焦了的尚能醫活,況此推倒的,有何難哉!」菩薩吩咐大眾:「看守林中,我
去去來。」遂手托凈瓶,白鸚哥前邊巧囀,孫大聖隨後相從。有詩為證,詩曰:
玉毫金象世難論,正是慈悲救苦尊。
過去劫逢無垢佛,至今成得有為身。
幾生慾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絕點塵。
甘露久經真妙法,管教寶樹永長春。
卻說那觀里大仙與三老正然清話,忽見孫大聖按落雲頭,叫道:「菩薩來了,
快接,快接!」慌得那三星與鎮元子共三藏師徒,一齊迎出寶殿。菩薩才住了祥雲,
先與鎮元子陪了話;後與三星作禮。禮畢上坐。那階前,行者引唐僧、八戒、沙僧
都拜了。那觀中諸仙,也來拜見。行者道:「大仙不必遲疑,趁早兒陳設香案,請
菩薩替你治那甚麼果樹去。」大仙躬身謝菩薩道:「小可的勾當,怎麼敢勞菩薩下
降?」菩薩道:「唐僧乃我之弟子,孫悟空沖撞了先生,理當賠償寶樹。」三老道:
「既如此,不須謙講了。請菩薩都到園中去看看。」
那大仙即命設具香案,打掃後園,請菩薩先行。三老隨後。三藏師徒與本觀眾
仙,都到園內觀看時,那棵樹倒在地下,土開根現,葉落枝枯。菩薩叫:「悟空,
伸手來。」那行者將左手伸開。菩薩將楊柳枝,蘸出瓶中甘露,把行者手心裡畫了
一道起死回生的符字,教他放在樹根之下,但看水出為度。那行者捏著拳頭,往那
樹根底下揣著;須臾,有清泉一汪。菩薩道:「那個水不許犯五行之器,須用玉瓢
舀出,扶起樹來,從頭澆下,自然根皮相合,葉長芽生,枝青果出。」行者道:「小
道士們,快取玉瓢來。」鎮元子道:「貧道荒山,沒有玉瓢,只有玉茶盞、玉酒杯,
可用得么?」菩薩道:「但是玉器,可舀得水的便罷,取將來看。」大仙即命小童子
取出有二三十個茶盞,四五十個酒盞,卻將那根下清泉舀出。行者、八戒、沙僧,
扛起樹來,扶得周正,擁上土,將玉器內甘泉,一甌甌捧與菩薩。菩薩將楊柳枝細
細灑上,口中又念著經咒。不多時,灑凈那舀出之水,只見那樹果然依舊青綠葉陰
森,上有二十三個人參果。清風、明月二童子道:「前日不見了果子時,顛倒只數
得二十二個;今日回生,怎麼又多了一個?」行者道:「『日久見人心』。前日老孫
只偷了三個,那一個落下地來,土地說這寶遇土而入,八戒只嚷我打了偏手,故走
了風信,只纏到如今,才見明白。」
菩薩道:「我方才不用五行之器者,知道此物與五行相畏故耳。」那大仙十分歡
喜,急令取金擊子來,把果子敲下十個,請菩薩與三老復回寶殿,一則謝勞,二來
做個「人參果會」。眾小仙遂調開桌椅,鋪設丹盤,請菩薩坐了上面正席,三老左
席,唐僧右席,鎮元子前席相陪,各食了一個。有詩為證,詩曰:
萬壽山中古洞天,人參一熟九千年。
靈根現出芽枝損,甘露滋生果葉全。
三老喜逢皆舊契,四僧幸遇是前緣。
自今會服人參果,盡是長生不老仙。
此時菩薩與三老各吃了一個,唐僧始知是仙家寶貝,也吃了一個。悟空三人,亦各
吃一個。鎮元子陪了一個。本觀仙眾分吃了一個。行者才謝了菩薩回上普陀岩,送
三星徑轉蓬萊島。鎮元子卻又安排蔬酒,與行者結為兄弟。這才是不打不成相識,
兩家合了一家。師徒四眾,喜喜歡歡,天晚歇了。那長老才是:
有緣吃得草還丹,長壽苦捱妖怪難。
畢竟到明日如何作別,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