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蚝崗遺址

蚝崗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9:49:31

① 東莞蚝崗遺址博物館的介紹

東莞蚝崗遺址博物館於2007年6月正式建成並對外免費開放,蚝崗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距今5000年左右。蚝崗遺址現存面積約600平方米,2003年4至7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② 東莞蚝崗遺址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發掘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殘件,發現紅燒土活動面、房址、墓葬、灰坑、溝等新石器時代遺跡。墓葬中出土了兩具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骸。蚝崗遺址由於文化內涵豐富在珠三角史前考古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性,因而被考古專家譽為「珠三角第一村」和「東莞歷史文化的基石」,是目前東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生活遺址。展館共分三層,由時光隧道、遺址展廳、蚝崗文物展廳、三江彩陶展廳、臨時展廳、互動展廳等組成。博物館將考古發掘現場與出土文物、圖片和場景復原等展示手段相結合,真實生動地再現了5000多年前「蚝崗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景和遺址發掘過程。並匯聚了珠江、長江和黃河三大流域的彩陶,集中展現中國多姿多彩的彩陶文化。

③ 被譽為"珠三角第一村"的是哪個遺址

蚝崗遺址被稱為「珠三角第一村」。廣東省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分為4種,即沙丘遺址、山岡遺址、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蚝崗遺址是廣東省保存較好的出土彩陶的兩個貝丘遺址之一,也是出土彩陶年代最早的貝丘遺址。 蚝崗遺址距今約5 000年,作為在市區中心發現的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也較為罕見,更顯其價值的可貴。遺址地層可以分為6層,其中第1、2層為現代層和擾亂層,第3-6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殘件,發現紅燒土活動畫、房子、墓葬、灰坑、溝等重要遺跡。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蚝崗遺址的第6層發現了保存完好的並且比較完整的古人類遺骸,可推斷其為生活在5 000年前的珠三角人。

④ 蚝崗遺址的遺跡探究

發現
蚝崗遺址於上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90年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對遺址進行調查,從2003年4月正式開始鑽探工作,並於29日結束。遺址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陶器有夾砂褐陶釜、罐、器座、泥質灰陶罐、圈足盤、缽和彩陶圈足盤。這些器皿多有細繩紋、刻畫紋和鏤孔。石器數量較大,種類包括尖狀器、砸擊器、礪石、石拍、網墜、錛、斧等,又以用於開蚝的尖狀器和砸擊器最多。骨器有骨鏟、骨錐、骨針等。蚌器有穿孔蚝殼等。遺址可分別為兩期,特徵不同。
另外,一具保存頗為完好的男性遺骸被挖掘出土,專家考證,遺骸距今5000年以上,應是珠三角最早的土著居民。之前,專家已把蚝崗遺址命名為「珠三角第一村」,遺骸的出土不僅印證專家認為遺址存在墓葬區的推斷,更為研究最早珠三角居住人群經濟生活的情況提供有利的幫助。
這一發現說明,早在5000年前,珠三角古人類已經在這里繁衍生息,印證了古代的珠三角並非人們所說的蠻荒之地。
東莞古時可能是個海島
蚝崗遺址保存面積約650平方米。專家推測珠江三角洲是距今一萬年以來逐步形成的,遺址當時很可能是個海島,遺址西部原有一流向西北的河流,可為先民提供飲用淡水。據當地年齡大些居民介紹,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這里貝殼堆積如山,生產隊曾於此處挖貝殼燒灰做肥料,延續時間達一年多。如今,田野及山崗大部分地方已建起密集的民居或商品樓宇 。
專家們在蚝崗遺址發現了四方形的水溝痕跡和墓葬,還有石磨,這說明當時古人類已經在這里建房定居、生息。而從堆積如山的蚝殼、大量的魚骨及只見漁獵工具可判斷:當時蚝村人乃至珠三角祖先們的經濟生活主要以在海邊漁獵為生,他們已經懂得在房子之間挖排水溝,每天都從海邊捕撈大量的海貝、魚類,在食海鮮同時,他們也會用石磨磨出一些野生稻、薯芋之類食用。而且當時尚未經營農業,但可能會採集野生稻、可食塊莖植物、野果並與別的群體交換。

⑤ 蚝崗遺址的遺跡位置

蚝崗貝丘遺址位於珠三角地區——廣東省東莞市南城區勝和蚝崗村

⑥ 東莞蚝崗遺址博物館怎麼樣

東莞蚝崗遺址博物館,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東莞蚝崗遺址博物館更多信息和資訊。

⑦ 蚝崗遺址的遺址博物館

東莞蚝崗遺址博物館於2007年6月正式建成並對外免費開放,展館共分三層,由時光隧道、遺址展廳、蚝崗文物展廳、三江彩陶展廳、臨時展廳、互動展廳等組成。博物館將考古發掘現場與出土文物、圖片和場景復原等展示手段相結合,真實生動地再現了5000多年前「蚝崗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景和遺址發掘過程。並匯聚了珠江、長江和黃河三大流域的彩陶,集中展現中國多姿多彩的彩陶文化 。
蚝崗博物館,將成為蚝崗歷史文化園區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化景觀,將成為人們了解史前文化,展示東莞遠古文明的重要窗口 。

⑧ 蚝崗遺址的介紹

蚝崗貝丘遺址位於南城勝和蚝崗村,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距今約5000年,是東莞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保存面積650多平方米,作為在市區中心發現的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也較為罕見。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殘件,發現紅燒土活動面、房子、墓葬、灰坑、溝等重要遺跡。墓葬中出土了兩具珠江三角洲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人類遺骸,蚝崗貝丘遺址因此被專家譽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

⑨ 東莞蚝崗遺址博物館有什麼好玩的或好看的地方

運用高科技再現史前文明

據介紹,蚝崗遺址由古人食棄的蚝殼堆積而成,遺址發現於上世紀80年代。2003年4至10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72平方米。遺址中發現古代蚝崗人的居住遺跡和墓葬,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和骨器等遺物。蚝崗遺址與企石萬福庵遺址同為迄今東莞區域內最早的古人類居住遺址,其最早年代約在距今5000年左右。

為了再現5000年前蚝崗人的生活原貌,博物館用文物展以及場景復原等手法,運用聲、光、電和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博物館展館共分三層,由時光隧道、遺址展廳、蚝崗文物展廳、三江彩陶展廳、臨時展廳、互動展廳等組成。

互動展廳內親手挖「文物」

開館首日,吸引了很多周邊的父老鄉親攜一家老小前來參觀。從大門進入後,面積約80平方米的遺址展示廳,首先吸引了人們的眼球的是,底層出土的蚝崗人遺骸原址呈現在面前,站在透明玻璃上,透過腳下玻璃就是5000年前的墓葬和灰坑。

而在「蚝崗人的衣食住行」展區,「蚝崗人」的生活狀態,除了骨鏟、骨錐、石器等外,還有一件「樹皮衣」特別受關注。據介紹,這件樹皮衣是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位教授贈送的。「樹皮衣」是當時「蚝崗人」所穿的衣服,以植物的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樹皮布製作最常用的是木質及石質的拍狀工具。由於木質工具不易保存,因此考古發掘到的就只有石拍。

在博物館內,人們除了可透過透明的恆溫恆濕箱一睹5000年前蚝崗人的真面貌外,博物館內的互動展廳更能讓觀眾體驗一把「考古」的樂趣。記者看到,在互動展廳,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在考古沙池裡不斷「掏沙」,據介紹,這是特別為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設置。在該沙池內埋藏了很多「文物」碎片,通過親自動手,學生們可以體驗「考古」、修復「文物」。同時,可以設計陶器圖案,進行趣味有獎問答。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6-06/21/content_1149982.htm

⑩ 東莞蚝崗遺址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博物館利用現有資源,不斷加強自身宣傳,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激發對東莞文化歷史的熱愛和自豪感,是東莞重要的愛國主義和鄉土教育活動場所之一。我們這里有兩個教育活動,互動展廳和陶吧實驗室。互動展廳通過動手體驗「考古」、修復「文物」、設計陶器圖案和趣味有獎問答等方式,增加了趣味性和科普性。而陶吧主要是介紹陶器的基本知識,以及陶器的加工製造步驟,區別陶器與瓷器,以中小學生為主要對象,通過讓同學們親自動手體驗「看陶」、「制陶」、「畫陶」、設計陶器圖案等方式,加深他們對陶器的印象和認識,增強我們蚝崗遺址博物館的教育趣味性,使博物館成為廣大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
博物館還在會議室配置了電腦、投影儀等設備,定期邀請專家或由本館工作人員為市民免費進行各種類型的文化講座,使博物館成為文化知識的講堂,利用博物館公益性,向廣大市民傳播文化知識,使遠古人類的遺址變成傳播文明的殿堂,充分顯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魅力,是東莞在文化新城建設中又一新的豐碩成果。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