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道戰遺址
1. 焦庄戶地道戰遺址有哪幾個參觀區域分別叫什麼名
展館參觀區
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展館外景
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展館外景
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展館採用中國北方農村傳統的四合院設計風格,以青色為主色調。
展館參觀區是2005年8月14日正式落成對外開放的,佔地近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館內展出面積1000平方米。
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冀東抗戰燃烽火、人民戰爭建奇功、今日順義更美好。展陳內容以照片、圖片和實物為主,館內還修建了以抗戰歷史人物為造型的浮雕群以及大型立體三維沙盤。
地道參觀區
會議室
會議室
焦庄戶地道網全長11.5公里
焦庄戶地道,是焦庄戶人民在與敵人斗爭的戰爭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的。他們把初期簡單的隱蔽單口洞連接起來,在地道內設計和安裝了單人掩體、會議室、水缸存放處、陷阱、翻板、碾盤射擊孔、地道射擊孔、豬圈射擊孔等生活設施和戰斗設施,最後挖成戶戶相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形成了南到龍灣屯、唐洞、北到大北塢的長達23華里的地道網。
鍋台出入
鍋台出入
現在供遊客參觀的地道為830米。為更好的展示當年的戰爭歷史場景,焦庄戶地道戰遺址恢復了30米原始地道,該段地道再現了當時地道的原始風貌,並採用聲光電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真實反映歷史。平均高度1.49米,最低處僅高60厘米,此段地道採用國內首創的玻璃鋼與環保粘合劑技術,既起到保護地道的作用,又可以讓遊客看到當時地道的歷史痕跡。
抗戰民居參觀區
焦庄戶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區公所、十四軍分區司令部和衛生處第二衛生所等歷史遺跡的所在地,為展示當年的歷史風貌,從2003年開始,對這幾處有紀念意義的抗戰民居進行了重新修復,截止到目前已修復抗戰民居23處,修復面積15000平方米。
2. (地道戰)遺址在么什地方了
冉庄遺址——冉庄地道戰紀念館免費開放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
冉庄
冉庄
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地方部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庄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
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應上級要求,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門票免費。
邯鄲峰峰地道遺址
邯鄲市峰峰礦區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長的抗日戰爭時期地道。現存地道主巷1626米(9條大巷),復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個,小藏身洞關口6個,陷阱4個,直通枯井的地道2條,通向西山的地道1條,還有輻射王看、宿風等地的地道。
地道主巷分上下復洞,洞口設多種多樣的開關蓋、開關門,既能防水、防毒、放火燒,又能防破壞、防封鎖。每個拐彎處都留有槍眼、陷阱、暗洞,灶底、樹洞、水井、碾盤底、野地崖旁都有偽裝的地道洞口,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戰斗堡壘。由於該村土質較好,地道歷經65年保存基本完好,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抗戰時期革命先輩的智慧和偉大創舉。
上世紀五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地道戰》時,采編組和攝制組曾多次在山底村實地考察、采訪,許多故事情節取材於山底村抗戰時期的真人真事和真實戰斗,並錄制了很多鏡頭。六十年代,山底村抗日地道被列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峰峰礦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2012年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晉升省級第四批風景名勝區。
焦庄戶遺址
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焦庄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
焦庄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
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庄戶村在戰爭年代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3. 北京地道戰遺址從通州坐地鐵能到么
起點不對,你在追問吧
4. 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的簡介
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位於北京市順義區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
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室陳列室」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庄戶村在戰爭年代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焦庄戶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開展地道戰斗爭是從1943年春天開始的,當時只是挖了幾個隱蔽洞,這種洞只能藏一兩個人或存放一些糧食等物品。一旦被敵人發現,就只有束手就擒。為了同敵人進行長期斗爭,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把單個隱蔽洞連接起來,並在地道內進行戰斗和生活。到1946年全村共挖23里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斗型地道網。順義縣人民政府於1947年10月授予焦庄戶「人民第一堡壘」錦旗,並把它插在18米高的民兵指揮瞭望樓頂上。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傳統教育,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庄戶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地人進行英勇斗爭的歷史畫面。現在供觀眾參觀的地道戰遺址還保留著650多米,地道內有休息室和指揮所,又單人掩體、陷阱、碾盤和廟台暗堡等戰斗設施,還有水缸、炕洞、牆櫃、鍋台、豬圈、驢槽等較隱蔽的出入口和瞭望樓。 紀念館自從1964年開放以來,截止到1997年底,共接待國內外觀眾150餘萬人次,其中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12000多名外賓來參觀學習。紀念館參觀的內容有五項:一是參觀地道遺址;二是看地道戰電影;三是聽抗日時期兒童團員焦志斌同志講焦庄戶村的戰斗歷史;四是吃「抗日飯」(即窩窩頭、玉米渣粥和鹹菜);五是秋季蘋果熟了,觀眾可以親自參加採摘活動。
5. 地道戰至今在那個地方
西河頭村,冉庄村,焦庄戶村
地道戰遺址
1.冉庄遺址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2.焦庄戶遺址
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3.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
4.但是「地道戰的電影」是在保定市清苑縣冉庄拍攝的。
地道的分布范圍:
地道的分布范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面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里。
劇組曾經考察了石家莊地區的正定縣高平村,發現那裡的地道保存的不太好,就沒在那裡拍攝。
地道戰的含義: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的產生 :
1939年初,日軍侵佔了冀中蠡縣後,經常包圍村鎮,製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慘痛的教訓,逼得蠡縣的抗日軍民不得不想個好辦法,以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啟發,當時蠡縣的縣委書記王夫指示,選基礎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條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連、敵人來時便於躲避。
後來,經過縣委決策,在蠡縣的各抗日村鎮發展起了網路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還發明了連環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繚亂。在戰斗中,這種被改進的地道很快發揮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縣辛橋據點有30多名日偽軍出動掃盪。已經挖好地道的游擊隊員個個摩拳擦掌地等著敵人來較量一番。當敵人來到時,埋伏在村口的游擊隊一陣排子槍和手榴彈打倒了七、八個,敵人措手不及,待拉開架勢要進攻時,游擊隊員已經鑽入地道無影無蹤。當敵人撤退時,游擊隊員又從野外的地道鑽出,在背後又是一陣猛打,包括一名日軍小隊長在內的這股敵人幾乎全部被殲滅。這一仗打得神出鬼沒,一時間,當地抗日軍民士氣大振,昔日大搖大擺地出來掃盪的日偽軍的氣焰也不再囂張了。
不久,冀中根據地領導黃敬、呂正操把蠡縣地道戰這個新生事物向少奇同志作了匯報。少奇同志對地道戰很感興趣,指示他們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把地道戰的戰術發揚光大。於是,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政委程子華決定將這一經驗向整個根據地推廣。
1942年「五一大掃盪」後,冀中根據地的抗戰形勢空前嚴峻,地道戰便在各個抗日村鎮廣泛展開,清苑縣冉庄村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次掃盪中打出了名的。
6. 北京市革命歷史的遺跡有哪些
熊希齡墓園、盧溝橋、圓明園、李大釗烈士陵園、北安河烈士紀念堂等。
1、熊希齡墓園
熊希齡墓園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北辛村,是中華民國初期政治家熊希齡的墓園。1999年,熊希齡墓園被海淀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大革命」期間,如今的熊希齡墓園的建築受到嚴重破壞。1992年5月17日,香山慈幼院校友會將熊希齡的遺骨從香港遷葬於此。
2、盧溝橋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2017年為了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八十周年,盧溝橋景區首次推出了《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珍藏版門票》。同年7月8日上午,第31屆盧溝橋醒獅越野跑活動在北京園博園舉行。
3、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4、李大釗烈士陵園
李大釗烈士陵園陳列館李大釗烈士陵園陳列館坐落在京西香山東南的萬安公墓內,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1983年10月29日落成並對外開放。李大釗的漢白玉全身雕像,雕像後是烈士及其夫人趙紉蘭同志墓,墓後為紀念碑,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碑的北面是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
庭院正西房為「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室」,通過大量的文物圖片資料介紹了李大釗烈士一生戰斗里程和豐功偉績。李大釗烈士陵園為仿古式庭院建築。由建園開始到2008年這十餘年來,李大釗烈士陵園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5、北安河烈士紀念堂
這里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都是敵我進行「拉鋸戰」的地方。在抗日戰爭時期,有許多幹部是從這里路過,被這里的幹部護送著,去了河北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司令部。這里出現了許多烈士,至今在村頭,還有一個革命烈士紀念堂。
紀念堂坐落在海淀區蘇家坨鎮北安河村村東。1984年,當時北安河鄉人民政府為紀念在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期間北安河地區犧牲的先烈而建紀念堂,設立紀念碑,以紀念他們的不朽功績。
7. 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有哪些墨寶
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並留下了墨寶。
張愛萍將軍為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親筆題寫館名;
聶榮臻元帥題寫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開展游擊戰爭,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偉力」;
呂正操將軍題寫了「地道戰是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創造,是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堅強堡壘」,楊成武將軍題寫了「人民戰爭的偉力,戰爭史上的奇觀」;
國防部長遲浩田為紀念館題寫了「地道戰大顯神威,焦庄戶永放光輝」。
紀念館自建館以來先後接待國內外觀眾350萬人次,其中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萬余名外賓來這里參觀。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先後被北京市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國家六部委定為百家「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被國家發改委定為「全國紅色旅遊景區」。目前,有40多所學校將該館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如今,紀念館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目前正在著力打造寓教於樂、親歷參與的模擬地道實戰區。
8. 從東直門怎麼去順義焦庄戶地道戰遺址
從東直門出發, 坐 東直門-焦庄戶專線上行 ,在 史中塢 下車, 換乘 順義31路下行 ,在 焦庄戶西 下車, 步行至 焦庄戶汽車站/
從 東直門 出發, 步行至 東直門外 坐 970路上行 ,在 唐指山 下車, 換乘 916路支 ,在 焦庄戶 下車, 步行至 焦庄戶汽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