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古鎮遺址

古鎮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20:32:01

Ⅰ 芙蓉古鎮的土人居穴遺址,誰給介紹一下

芙蓉位於湘西。隸屬於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一個小鎮。

Ⅱ 貴州省都勻市內有那些古遺址古鎮等

古遺址就百子橋、文峰塔、九龍寺。古董就得等星期天花鳥市場了,平時百子橋頭靠太平洋保險公司也有幾個收錢幣的。

Ⅲ 西湖、雷峰塔、龍門古鎮 、錢王陵、靈隱寺、岳王廟、碑林、石長城、吳越國王陵、六和塔 、臨安城遺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看著都覺得好笑。其實吧,最主要的是,你單純羅列了一系列的名詞就堆在一起。這樣是很不好的。
龍門古鎮,碑林、石長城、吳越國王陵。這些地方 你單獨花一天時間去吧。
我簡單回答杭州相關的。臨安城遺址~~~昂,從上面的一些地名以及這個 可以看出,樓主是個文化人兒呀。尋古覓蹤的小路線喲。結果一定讓你失望,因為雖然都是杭州的,但是有的是周邊的。也只有自駕游自己去尋覓啦。
住哪裡???西湖、雷峰塔、錢王陵、靈隱寺、岳王廟、六和塔 、臨安城遺址。
先了解下基本情況吧。西湖很大,雷鋒在南岸,錢王祠在西湖西岸偏南,靈隱隱於西湖西岸龍井山脈一帶,岳廟位於西湖北岸北山街偏西一帶,六合位於錢塘江畔(西湖南一段距離),臨安城 O(∩_∩)O哈哈~這個皇宮有點大呀。不如就讓你住這里好了,與西湖毗鄰,錢王祠就在附近,去雷鋒方便,雷鋒走完,繼續去六合。一直南下便是。六合走完,然後去靈隱,靈隱寺出來,去岳王廟。岳廟走完,在白堤走走,一路可以從 西冷橋頭 走西泠印社 經過樓外樓 博物館等等走到斷橋~~~~然後晚上在 西湖看看音樂噴泉····繼續回到住所。完美的路線安排~~~而且一路都有公交車。算是順時針走了一圈西湖呀 ·····(其實六和塔放棄掉 可能在路上的時間就浪費的少點,整個行程走下來 比較OK。一點建議。)
三個建議地點:住 河坊街或者南宋御街。(開心的是:親,你住在臨安城裡面,沒錯,穿越千年這是曾事大宋王宮外最繁華的一條市井街道。南宋御街正是王宮出來的街道。開心吧!!! 痛點是:你看到的是現在代化建築,所謂的遺址~~~千百年過去了,我都不想說什麼,宋忘之後無~~~可以了解下歷史,後來的朝代已經把遺址毀掉了。宋之後是 元···漫長的沉痛的歷史呀) 有點 在市區 很方便(你還是住這里好了)
第二個住宿點:龍井山脈一帶 靈隱附近~~~~離靈隱近嘛。離西湖龍井茶也近呀(開心的是:呀哈哈哈哈,環境優雅,回歸自然。 缺點是:嗚嗚嗚,自然界的蚊子真多,遠離市區,夜生活不豐富呀。而且晚上公交停的早)
第三個住宿點:北山街一帶。(開心的是:離岳王廟近,去靈隱還是去市區的距離差不多。自由選擇,而且北山街一帶的西湖美景那是相當不錯啦。我要不告訴你 麴院風荷在那邊你應該不會知道吧?我要不告訴你 印象西湖就是在那邊的 小岳湖表演,你這個可以知道)好啦。。。。
純手工打了這么多字。大概也就是這些了吧。建議住第一個推薦的地方。望採納~~~
另外,既然是自助游,網上搜索下把很多地方的攻略准備好。至少點與點的距離~~對吧。好啦我是杭州好雷鋒。哈哈哈,有什麼不懂得繼續咨詢吧。有空我會回答的

Ⅳ 三河古鎮的名人遺址

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著名的物理學家,於1937年10月,為避戰亂"跑鬼子反",在母親羅孟華的率領下,與弟妹從合肥乘"小火輪"穿插巢湖而來到外婆家所在地三河鎮,租住"孫大生葯房"商號家產的3間平房,每天數次往返一人巷,到同時遷來而設在張家祠堂的廬州中學就讀,直至1938年1月,從古鵲渚渡口乘木帆船溯豐樂河而上,到桃溪與先期到達的父親楊武之匯合輾轉去了西南聯大。今日的"楊振寧舊居"是經過修葺布展的旅遊人文景點,展出楊振寧各個歷史時期的珍貴圖片140餘幅,涵蓋了他的幼年、少年、青年直至老年的學習、生活、成長、成材、獲獎的全過程;展廳還擺放楊振寧幼年讀過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龍文鞭影·聲律啟蒙》、《論語·孟子》等舊時代書籍和當年用過的"自來水筆",滾動播放獲諾貝爾獎時在瑞典皇家學院領獎時的錄相資料片。展廳後面是杏園,草木葳蕤,竹葉婆娑,花團錦簇,讓人流連忘返。後廳便是當年楊振寧讀書、就寢之所,一桌一椅一床一箱,便是全部家當。那桌上的煤油玻璃罩燈,還彷彿映照著15歲的楊振寧讀書時的不倦身影。2001年10月24日,這位80高齡的老人重返舊居時還深情地說:"我當年就是在這樣的煤油燈下學習的,真是難忘啊!" 孫仲德 孫仲德,化名余凱章,1902年生,原合肥三河人,1920年考入直系軍閥保定隨營軍校。不久,他離開軍校,到山東任下級軍官。 1927年秋,孫仲德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宗仁)特務團,任迫擊炮連連長。1931年秋回到家鄉,經三河森園醬園老闆左子和與楊正清擔保,進三河商業武裝隊(商裝隊)為隊員。不久,被提任第四中隊第一分隊分隊長,帶領30多隊員,駐三河西南郊張家祠堂,他組織"舒廬合赤色互濟會",自任主任。通過互濟會的活動,擴大革命影響。 1934年春,孫仲德毅然離開生活安定,待遇優厚的三河商裝隊,投身革命。6月1日,加入共產黨,不久任肥南區委書記。 1935年6月成立皖西北獨立游擊師,共3個連,孫仲德為師長,張如屏為政委,曹雲露為參謀長。 1937年5月,他和劉敏、曹雲露、楊銀聲、奚業勝、顧鴻等一起化裝北上。7月到達延安。孫仲德進入抗大第三期一大隊學習。1938年畢業後到皖南參加新四軍任三支隊五團團長。1939年9月,調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任司令員,1940年6月任政委。1941年5月,調新四軍七師十九旅任旅長。1942年3月任七師參謀長。1945年10月,孫仲德隨七師北撤,到達山東,被調華東局校任校委委員和一隊隊長。1948年1月,孫仲德、譚啟龍率先遣支隊解放合肥,仲德任合肥軍管會主任。 建國後,孫仲德先後擔任安徽省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兼民政廳廳長,上海第二醫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1961年11月4日在合肥逝世。 董寅初 董寅初,安微合肥三河人,中學時代曾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附中,"九·一八"事變後,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他考進了上海交通大學,攻讀實業管理。 1938年,董寅初於交大畢業分配去香港郵政匯金局,兼任《申報》翻譯、編輯。1939年8月,他應印尼雅加達《無聲日報》邀請任編輯。1940年後,他辦了《朝報》,任經理兼總編輯,同愛國華僑陳嘉庚辦的《南洋商報》等一起,共同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在華僑救亡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侵佔印尼,他被捕入獄。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始恢復自由,為促進華僑社會的團結,共同建立了中華僑團總會,並擔任常委、總幹事兼治安委員會主任,積極保護華僑安全。 1947年董寅初回國。新中國成立後,先後當選為上海僑聯副主席、主席。1980年12月,他被選為當時在上海新建的致公黨市委主委,1983年,他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並擔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1986年,他擔任全國人大常委兼外事聯絡委員。1993年3月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現任致公黨中央名譽主席。現整理一新的董寅初舊居坐落在三河鎮西街,面積約為200平方米,展出的內容分為十個方面:家族史、青少年時期、求學階段、流亡海外、海外抗日、報效祖國、開發浦東、招商引資、參政議政、社會活動。

Ⅳ 四川眉山市的柳江古鎮有什麼歷史的遺跡呢

現如今,一些古鎮、古村落也已進入到大家出行旅遊的選擇中。很多城市都有古鎮保留下來,所以一些古鎮也成為了各位小夥伴去到那些城市不得不去的必打卡之地。因為古鎮還是保存了不少這座城市歷史上的一些遺跡,可以看到它們一些曾經的縮影。而在四川有這么一座極為“低調”的古鎮,還是位列十大古鎮之內呢。


柳江古鎮歷史上有著比較出名的四大家族,他們個有著鮮明而又不同的特色。鎮內那座長有豇豆樹的院子就是其中之一曾家的大院,如今也已成了柳江一處耀眼的景觀。據傳,當時修建這處院子可是花費不小,更是用了有3650天,將近十年,可能也是慢工出細活吧。如果有時間的話,各位小夥伴趕緊來體驗一番吧。

Ⅵ 江蘇省的錦溪古鎮有什麼歷史文化遺跡

過久了城市紛紛擾擾的快速生活,反而會更加嚮往陶淵明筆下“採菊東籬,悠然南山”的生活,也開始逐漸明白為什麼會有人放棄廟堂之高轉而去往江湖之遠,所以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去旅行來緩解自己的的身心壓力。


隨著全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各座城市的經濟也在迅速發展著,這就導致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有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想要享受一下最閑適的生活,而古鎮就成了人由首選的旅遊之地,既能感受濃厚的文化色彩又能遠離城市的紛紛擾擾,相較於遊客眾多的麗江古城你更喜歡錦溪古鎮嗎?

Ⅶ 洛帶古鎮遺址作文600

今天,我又來到了洛帶古鎮 。
這里的人很多,很密,如果坐在飛機上,就像無數只螞蟻在爬。這里的小吃可真叫人眼花撩亂,比如說:麻花、新疆的羊肉串、麻餅、當然還有傷心涼粉。
說到傷心涼粉,大家都覺得很妙吧,「傷心「的意思是什麼,嘿嘿因為傷心涼粉它很辣,辣我眼裡都流了出來。這不,我剛吃一口就讓我的臉紅了起來,吃第二口,辣得我鼻涕都流了出來。在吃一口,哎呀呀,我的眼淚可是一個勁的往外流。就像剛剛發生了劇烈火災,把我的舌頭燒的煙熏火燎熱淚直流,直到我喝了3杯白開水,才把這劇烈火災給消滅了。
說到這里,你也想吃了吧,不過下面還有更嘆服叫絕的呢。
我們又來到一個寺廟,裡面全是文物,像什麼抗日英雄用過的刀槍。突然,我聯想到了中國人為了抗日血戰,又有多少抗日英雄失去了生命。
我們又看見了菩薩,上面的花紋有多麼細膩,簡直就是鬼斧神工,令人贊嘆不已呀!
洛帶古鎮好玩嗎,好玩你也來吧!

Ⅷ 榆林周圍哪裡有遺址,古鎮古城都成,是荒廢的遺址,遍地有殘破的磚瓦嗎,詳細點

陝西榆林
榆林鎮北台遺址:
鎮北台位於城北4公里之紅山頂上。距離紅石峽僅2公里,距離榆林市區僅7公里,所以兩地可以放在同一個上午或者下午游覽。據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台呈方形,共4層,高30餘米。台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佔地面積5056平方米。台之各層均青磚包砌,各層台頂外側磚砌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t望口,各層垛口內四周相通。其第一層周圍有屋宇環列,乃當年守台將卒營房,至今基座尚存。緊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磚城,名款貢城,是當年蒙漢官員接待洽談及舉行獻納貢品儀式的場所。 鎮北台建於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一台」的稱號,屬於萬里長城防禦體系之一的觀察所,是明長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可以想見它的雄偉了。登上鎮北台台頂,可以欣賞方圓幾十里內的塞外風光,沙漠、戈壁、草灘、黃河以及三北防護林,也可以看到距離它不遠的紅石峽。鎮北台是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築之一,是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
紅石峽: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位於陝西榆林北3公里處。紅石峽紅岩對峙,楊柳成蔭,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不息,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勝景。
關於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國管。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湧出南 紅石峽風光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於此。」現碑已毀。
另一種說法是,1472年,餘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准備修長城。當時,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著一夥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伙強盜,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的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
李自成行宮:
李自成行宮位於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稱「新順王」在西安建大順國後,遂命人在這里修建了行宮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來。李自成行宮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國後,其侄李過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宮依山據險,前後2層90級台階,將秀麗別致的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閣聯結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巔。在山頂一塊空闊的平地上建有巍峨、富麗的啟祥殿和兆慶宮。其建築雄奇挺拔,氣勢壯觀。
李自成行宮構思精巧,造型別致,主要建築有樂樓、梅花亭、捧聖樓、玉皇閣、慶祥殿和北慶宮等,是陝北別具一格的宮殿園林旅遊區。
李自成行宮內還設有米脂婦女革命史跡展。
統萬城遺址:
統萬城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則村,陝北邊境納林河南,無定河北岸原頭上。地理座標為東經109度9分,北緯37度59分之間,城址內外被流沙所淹,周圍植被稀少。
城址由外城廓和內城構成,,內城又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東西城中間由一道牆分開。外廓城周長約4696米,東西周長2566米,面積0.3985平方公里,西城周長2470米,面積0.3813平方公里。
統萬城是北朝十六國之一「夏」的國都。建於公元413年,毀棄於公元994年。
公元407年,匈奴族鐵弗部首領赫連連勃勃於晉義熙三年(407),自稱天王,大單元龍升元年,設置百官,國號大夏,雄踞朔北大漠。義熙九(413)任命工巧殘忍的叱干阿利為將作大匠,征發嶺北各族人民十萬眾於朔方水以北,黑水之南營築都城,取名「統萬」寓「統一天下,君臨萬幫」之意。427年,魏世祖滅赫連昌,夏亡。魏設統萬鎮。487年(太和十一年)置夏州,以統萬城為夏州治所。
隋時統萬城屬朔方郡管轄,大業(605---617)末年賊帥梁師都竊據統萬城,登皇帝位國號梁。唐貞觀二年(682)破梁師都,長澤四縣。五代及北宋時期,黨項羌聚居於這一帶,經常與北宋磨擦沖突,公元994年,宋廷為移民。從此,統萬城夷為廢墟。
統萬城作為夏國都的歷史僅15年,而作為北方軍事重鎮的歷史卻有600多年。
我國古代都城大多為後代建築或現代市都市蓋壓或為古代治者改建。宋太宗統萬城「深在沙漠」為名,下令毀城移民後,統萬城便在浩潮的毛烏素沙漠中沉睡了八、九百年。加之營建該城的將作大匠叱干阿利,馭工嚴酷,質量要求極高。據赫連勃勃命人刻石頌功的碑文可知,統萬城的形勝險固,可與秦都咸陽、東周洛陽城媲美。城垣如同石頭一樣堅硬,還建有祖廟、明堂、社稷等祭祀設施,至於該城的「崇台秘室」,通房連閣之屬,更是其他各城少見的。因此,這座歷史上匈奴族所建的都城,在地處塞北,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靖邊紅墩界鄉白城則奇跡般地保存下來了。
統萬城是我國歷史上匈奴族留在人類長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遺址,後來又是黨項羌等北方少數民族聚居地。這座統遺址對於研究我國北方少數和民族史,各民族關系史,古代文化、藝術、政治經濟、城市建築以及地理變遷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價值。
統萬城遺址代表性遺跡有:外廓城城垣;東、西兩城城垣;隅墩、馬面、角樓基座、地面台基、宮殿遺跡,馬面內倉庫建築等。
城址內遺物相當豐富,上至漢唐,下迄唐宋文物均有發現。歷次調查發現的文物有:銅印:駙馬都尉印、「西部尉印」、「文房之印」;肖形印多件,有龜形、葫蘆形、壺形等。銅佛像三件,銅鏡三件,銅錢數枚。石雕藝術品:有圓雕石鳥、石龜座、石武士、石燈等。石殘碑一塊,瓷燈二件,瓷獅一件,瓷痰盂一件。建築材料有:花方磚、條磚,「永隆」瓦當,蓮花瓦當、獸面瓦當、蟬紋瓦當陶范、琉璃滴水,壁畫殘片。日常生活用品有陶撲滿、陶拍等。
西城南垣第一號馬面內的倉儲遺址出土有大量植物標本,種類達十餘種,除常見於沙區的沙蒿、沙柳、檸條、沙打旺外,更有喬木楊、側柏、松、冷杉、榆、棗、椿、楸等以及高梁。這是當時此地植被豐厚的證明。199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Ⅸ 祖國名山大川,風景名勝,歷史遺址,古鎮古寨有哪些

江西婺源古鎮

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與安徽、浙江兩省交界的婺源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被譽為國內最美鄉村。正處於黃山、廬山、三清山和景德鎮旅遊金三角區域,現在已經是熱門古鎮旅遊目的地。
婺源縣建於唐朝開元28年(公元740年),境內林木蔥郁、峰巒疊幢、峽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驛道、古樹、茶亭、廊橋及多個生態保護小區構成了婺源美麗的自然景觀。靈岩國家森林公園內有三十多個溶洞,這一帶自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名勝,各個溶洞內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處,公園內的鴛鴦湖棲有上千對鴛鴦。婺源不僅自然風光秀美,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有「書鄉」的美稱,從宋代以來,婺源出了文學家朱弁、理學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國古建築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氣勢雄偉、工藝精巧,被專家譽為「藝術寶庫」;紫陽古街上保留著朱熹祖居;建於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著上百萬的台灣詹氏後裔前來觀光、祭祖。
靈岩古洞群、古樹名木、明清建築及古文化,是婺源風景的四大特色,要想仔細品味這些景觀,最好是徒步在婺源旅行。在青山綠水中,不經意路過的一棵古樹、一株老藤、一段斷壁、一眼深井可能都蘊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對於游歷過名城的海濱和名山大川的遊客來說,來婺源旅遊會感受到別一種寧靜清悠的享受。
安徽宏村

宏村位於「桃花源里人家」——黟縣東北部,距黟縣縣城11km,歷史悠久,環境優美,整個村落面積19.17公頃(300多畝),現存明清時期古建築138幢。宏村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年),名叫「弘村」,清乾隆年間改為宏村,至今已有870多年的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
宏村的選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系,是一座經過嚴謹規劃的古村落。村內外人工水系的規劃設計相當精緻巧妙,專家評價宏村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劃之村落」。被中外建築專家稱為「中國傳統的一顆明珠」、「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聯合國專家稱贊它為「舉世無雙的小城鎮水街景觀」。因為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有時雲蒸霞蔚,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四周山色與粉牆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
水在宏村的選址中作用重大。相傳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後在歙縣唐模、黟縣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災。後來汪氏舉家遷到雷崗山下,最初建十三樓,取名弘村,取弘廣發達之意。鑒於以往教訓,宏村在規劃時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預防火災的能力,後歷經400餘年、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明永樂年間宏村76世祖汪思齊請風水先生勘定環境,對建築重新布局,宏村的設計、構造最終實現。
在村落的科學布局中,水起著重要的作用。整個村落採用仿生學的「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形狀惟妙惟肖,整個村落就像一頭悠閑的水牛靜卧在青山綠水之中。
宏村的興盛與衰落都和徽商及徽文化的興衰密切相關。南宋以前,宏村是「幽谷茂林,路徑茅塞」地帶,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宏村建立,明清時徽商的崛起為宏村的輝煌提供了有力的經濟基礎,至明萬曆年間,宏村樓舍高低錯落,人口繁衍,「煙火千家,森然一大都會矣。」但是清朝中後期以後,宏村隨著徽商的衰落而漸漸衰落。
雲南和順古鎮

和順古鎮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樞紐,長期的國際貿易、文化、外交、軍事、宗教的交流,使這里一直是中國面向南亞的第一重鎮。
和順鎮有17平方公裡面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四面火山環繞,山上名木古樹鬱郁蔥蔥。這里四季如春,溫泉、礦泉水資源豐富,是人們生活和休閑旅遊的勝地。
和順人世世代代外出闖盪,都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穀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賈,形成了亦商亦僑亦農亦儒的生存方式。在這里,可以領略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可以欣賞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的身影,可以看到西方建築、南亞建築的元素。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譜和宗族活動流傳至今。七大寺廟,佛道儒共存。六百年歷史養育了哲學家艾思奇、教育家寸樹聲等一大批歷史。
重慶合川淶灘古鎮

淶灘古鎮其實應該叫淶灘古寨,距今已200多年,走過深排如何走進一幅泛黃的老照片,去尋找一種飄在空氣中還有點潮濕的故事。聽當地人介紹,從咸豐年間建成後,為了防範太平軍入川和李、藍起義,同治年間淶灘進行了一次浩大的加固維修,建成了環繞著整個古寨的石頭砌成的防禦設施,直至今天這道石頭城牆依然可見其堅固,足以鑒證當年那一段歷史。
淶灘寨佔地0.25平方公里,四座城門呈十字對稱,寨牆全部是半米多長的條石砌成,十分堅固。而塞內還保存著200米的青石板街道,400餘間清代民居。眼光穿過時光的隧道,回到清咸豐年間,由於傍著渠江,仗著舟揖之利,床灘還是個著名的水碼頭,有水便能引來商,當時的淶灘寨商賈雲集,街市興旺,十分繁華,依山而築的二佛寺也香火不斷,是盛極一時的風水寶地。
黃磊和劉若英主演的《似水年華》就在這個古樸的小鎮拍攝,浪漫的愛情色彩讓它更具風情...
那時中國南方省份的一個水鄉小鎮,古舊,清靜,安詳而且幽靜。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那裡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欞,長長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烏篷船。煙起霧落,雲蒸霞蔚,草長鶯飛,花開花落,流年似水。有一個我曾經深深魅惑過的男子,他儒雅,雍容地站在橋上,對我說:「不管人事如何變遷,烏鎮永遠是烏鎮,在這江南水鄉最美的一隅,那麼溫潤。如黃昏里一簾幽夢,猶如晨光中一支搖曳的玫瑰...
山西皇城相府

山西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市北留鎮境內,東與河南省焦作市毗鄰,南與古都洛陽接壤,西與山西省的臨汾市、侯馬市相交,北與山西省長治市緊連,目前亞洲最大的坑口火力發電站——陽城電廠近在咫尺,通訊網路覆蓋全村、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晉陽高速公路擦肩而過,交通條件便利。 近年來,來 山西皇城相府風景區旅遊的遊客逐年增多。
皇城村居住著234戶,680餘口人家,耕種著480畝土地,全村總面積1.7平方公里。地下有豐富的、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創辦了煤炭開采,輕工、農副產品加工,旅遊服務等多種產業。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新十大旅遊景點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遊人如織,絡繹不絕。歡迎各地遊客來山西皇城相府風景區旅遊。
江蘇周庄

中國第一水鄉--周庄,九百餘年的悠遠歷史,九百餘年的文化底蘊,構成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旖旎的水鄉風光,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間風情,令人神往,令人留連,無愧於「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無愧於江南水鄉古鎮的典範。
圍繞全鎮有澄湖,白峴湖,澱山湖,南湖和三十多條大小河流,鎮上有四條主河道,因此周庄自古有「水鄉澤國」之稱,總面積36平方公里,圓圓小鎮,宛如飄在水面上的一片荷葉。周庄古稱搖城,原系春秋時吳國太子搖的封地。周庄又名貞半里,北宋當地人周迪功郎篤信佛教,舍其故宅和200畝良田給寺廟當廟產,百姓們感其恩德,遂更名為周庄。
周庄的橋,古意樸拙,形態各異,耐人尋味。貞豐橋畔詩韻悅耳;富安橋橋樓合壁;雙橋聯袂而築,各有特色。
周庄的水,源遠流長,波光粼粼的「井」字型河道,構成了水鄉神韻。條條水巷遊人如織,條條河道輕舟盪漾。
周庄人家,因水而築,粉牆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畫棟的臨河水閣,比比皆是。尤以沈廳、張廳氣勢非凡,歷經百年,風姿依舊。
「中國第一水鄉」不僅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無數遊客,更榮獲包括聯合國「迪拜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等多項國際殊榮。2006年3月6日周庄榮獲了「美國政府獎」。據悉,美國政府獎是美國為表彰在世界文化、藝術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者而設立的一個獎項,在國際文化藝術領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而"中國第一水鄉--周庄"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小鎮。

Ⅹ 正儀古鎮的鎮區遺跡

正儀鎮區北1.5公里,有綽墩山。龔明之《吳中紀聞》雲:「崑山西樓里村名綽堆,避光宗諱改墩,堆有黃幡綽墓」。(光宗:南宋趙惇廟號)又雲:「唐伶人黃幡綽葬於此,今村人滑稽能作三反語。」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有「開元中黃幡綽,張野狐弄參軍」之說。張野狐即詩人張徽,清人張潛之詩:「張徽宮內曲初傳,供奉拋來舊細蟬,卻憶江南落花處,不知誰葬李龜年。」
山上多巨石,與虞山之石相似,三面逶迤而上,獨其背矗三丈余,上有顧阿英金粟庵。綽山山色秀麗,風光旖旎,每逢農歷九月九日,有登高賞秋之俗。清何婉哥《九日隨家嚴登綽山》詩:「梳掠容光攬鏡奩,來游喜得從家嚴,題糕節冷楓初艷,放掉船輕浪亦恬。此地已無金粟影,遙天猶露玉山尖,登高忽見雲霞燦,掩映湖波霽色添。」建國後,經考古工作者勘明,綽山是新石器時遺址,出土石斧、石鑿、陶鼎數十件,1983年崑山縣文管會曾覓得玉琮1枚,是為珍品,足以說明綽山的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大革命」時,綽墩山上金粟庵及其他房屋全部拆除,山址改為合心村磚瓦窯廠。
考古專家稱:綽墩遺址 是蘇南地區「古文化標尺」,它聚集了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前)、崧澤文化(距今5000年前)、良渚文化(距今4000年前)和馬橋文化(距今3000年前)四個文化層面。2000年,綽墩考古的前3次挖掘發現被評為全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綽墩遺址也就成為崑山市唯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綽墩山村村頭原有一座高約20米,方圓不大的「土山」,山腰有巨石峭立,為人工移放,山上曾有參天的古木和雄奇的廟宇,常年遊人和香客不斷,為古「信義十景」中的「綽山夕照」。 傀儡湖西岸旁依陽澄湖,僅一埂之隔的湖邊有一個平頂大土墩,高十五餘米,圍一千餘米,相傳唐玄宗時伶人黃幡綽葬此而得名綽墩山。黃幡綽擅演參軍戲,常與詩人張徽搭檔演出,一度轟動帝京。黃晚年流落江南,出入豪門,為這一帶縉紳教練歌妓,留下了不少動聽的歌調,當時非常流行,各地尊為「正聲」。據說,後來便磋切成為崑曲的水磨腔。幾百年裡,每每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民間的戲班子都要到綽墩山上演戲以示緬懷。到了宋、元間,這一帶盛行傀儡戲,因此就用「傀儡」兩字當作了湖名。
卻說笠帽湖名字從何而來:傀儡戲就是鬼戲,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兩岸交流甚少,東岸的百姓時常飽受湖盜的洗劫,臨湖有的零星小村落逐步衰落。於是,為了辟邪,在東岸湖邊樹立了一個戴著大笠帽的石刻神像遙遙面對著綽墩山,守望保佑著百姓。因此,東岸人稱之為笠帽湖。 位於南星瀆集鎮西,東西跨向,是舊時由西進入南星瀆集鎮的必經之路。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築路改道,此橋已不通行人,基本荒廢,但仍保存完好。橋身由條石鋪就,全長15米,為正儀境內現存最大的三孔平橋,具體建造年代不祥。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