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游西山游記

游西山游記

發布時間: 2020-11-23 21:26:51

Ⅰ 西山一游記事作文268字

西山一游
雲南位於祖國的大西南,它是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今年暑假我和媽媽有幸去雲南省的首府——昆明去遊玩,那兒四季如春,是個可愛的花城。

今早我們一起去昆明著名的風景區——西山遊玩。從遠處看去,西山就像一個睡美人,在山下有一個巨大的水面,它就是西南地區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滇池。真不巧,剛出門,天就下起了蒙蒙細雨,但是並沒有打消我們的遊玩的興趣。一進山門便看見一個巨大的天然森林,望著腳下的懸崖峭壁,我們的心不禁激動起來,車開到山腰的真武殿停了下來,下面的山路有我們自己來完成。可是我們剛走了不久太陽就
露出笑臉,天氣也熱了起來,而西邊的山上卻還下著蒙蒙細雨,這才讓我們知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有晴卻無晴」。在真武殿的上面是玉皇閣,大堂的正中端坐
著玉皇大帝,東西兩側分別守著四大天王。再往上爬就是小牛全了,這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有一個青年為了救母親自己永遠變成了一頭石牛,贊揚了中華民族
的傳統美德。在登向慈天寺的路上,我一路領先輕松地走在前面,而媽媽卻慢吞吞地扶欄桿往上爬,嘴裡還嘆息道「真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呀!」我大聲地鼓
勵她說:「媽,還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好!」

我們終於一鼓作氣地登上了西山的頂峰——雲室。是彩雲休息的地方,由此可想雲兒離我們有多近。在這里俯視地面波光粼粼的滇池在陽光的照射下一閃一閃
的,真是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仰望天空,白雲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顯的格外美麗,遠處的群山在煙雨朦朧中閃爍,真可謂是:藍天白雲,高山流水。

西山是個美麗的地方,大自然用他那神奇的畫筆一抹黃、一抹綠為我們留下這美麗的人間仙境。

Ⅱ 游昆明西山(游記)

到昆明,游西山。 宛如品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西山位於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華亭山、太華山、羅漢山等組成。它峰巒連綿40多公里,海撥1900米至2350米。相傳古時有鳳凰停歇,見者不識,呼為碧雞,故也稱碧雞山。又因形狀像卧佛,也叫卧佛山。

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緻極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譽。從昆明城東南一眺望,西山宛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兩岸。她的頭、胸、腹、腿部歷歷在目,青絲飄灑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顯得豐姿綽約,嫵媚動人,所以又叫睡美人。西山現已辟為一座森林公園, 景點較多。每年陽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習俗,屆時四方士民雲集聚會,唱山歌,對小調,耍龍舞獅,野餐賞景,熱鬧非凡。

換纜車,跨滇池,向西岸。

一到空中,遼闊平靜,一片碧綠的滇池就呈現在眼底下。左邊是昆明城,有許多彩色的建築與綠樹,在陽光下十分明麗;右邊是鬱郁蒼蒼的高崖峭壁,那就是西山。前邊漣漪萬頃,遠處沒有陽光,煙波萬里,隱在一片灰茫中。這就是讓人從小神往的隱藏著許多神奇故事的滇池!那眼波迷茫處不會還有神女吧?腳下一艘快艇劈浪飛馳,是去追趕仙女還是運送遊客?那白浪之間一片片綠塊是什麼?請教同纜車的本地人,他說那是藻,滇池被污染了,長了不少綠藻。他指著下面的一片木排說:「看,木排上的那些設備就是抽取綠藻的。」國家花了不少錢治理滇池污染,可還沒達標。污染容易治理難!

纜車著陸了。西山滿眼的綠樹,一些紅牆黃瓦、飛檐斗拱點綴其間。最美麗的是龍門一帶的陡崖,上達天際,下臨深淵,背靠綠樹滿坡,面對碧波萬頃。明代學者楊升庵說是它「蒼岩萬丈,綠水千尋,月印澄波,雲橫絕頂」,十分精當。眼前沒有月,但那一層層的石坊、佛龕、廟宇、亭台橫掛空中,高臨水面,雄奇無比,不由人不登階而上,去攀登它的高峰。從山腳到龍門,1333級的石階,九層十一閣的石窟群都是什麼人打造出來的?流傳有許多動人的故事。

劉長卿有:「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王維有:「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李商隱有:「欹冠調玉琴,彈作松風哀」,宋詞有:「松風澗水雜清音,空山如弄琴」,松、風、流泉,在耳邊、在想像中交合,在山中迴旋……

這石階石窟是十八世紀道人吳來清以及十九世紀的雲南名士楊汝蘭父子等人千錘萬鑿開掘出來的,歷時七十五年。慈雲洞以下則是吳來清一人經過十五年的艱辛的勞動挖掘成的。清朝彝族詩人那文風有題壁詩記述:

萬鑽千椎顯距才,懸崖陡處劈仙台。

何須佛洞天生就,直賽龍門禹鑿開。

紫竹蔭書心裡出,慈雲靄露掌中來。

昆池恰似觀南海,不負當年夢幾回。

Ⅲ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用了大量的筆墨寫游西山之前的游眾山,對於描寫西山來說,這屬於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間隔了一條湘江。它從朝陽岩起到王茂嶺止,綿延數里之長。這篇游記它的題目就很耐人尋味。文章既然寫游西山的經過,那為什麼不像一般作者那樣,起一個叫《游西山記》的題目呢?有人說可能考慮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時候還飲酒取樂,以酒來助游興。那他為什麼不起一個《宴遊西山記》的題目呢?看來這篇文章題目「始得」二字,定有奧妙。「始」,開始。「得」,原義獲得,引申為發現。字面意思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游記。筆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個意思:
一是這篇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為八篇的開頭。表達了第一次尋訪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於作者游覽永州並不是從游西山開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經到過一些地方,並且也寫過一些記載游覽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過一個祠廟「八華寺」,並發動在那裡建造了一個西亭。他還寫了一篇《永州八華寺新作西亭記》的散文。但柳宗元覺得只有在游覽了西山之後,他才算真正的發現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並且在游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他過去游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覽西山看成是游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那麼「始得」這兩個字就非常鄭重的標明了游覽西山以前的和這次游覽西山的分界;
三對作者有特殊意義。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游覽本身看,這之前,因游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開始真正的游覽。
我認為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應仔細加以體會。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自余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結束。這里並沒從「始得」二字落筆直接寫游覽西山。這部分沒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內容,而是先寫平日的游覽,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覽活動。
文章一開頭,先交待了自己當時的身份和處境。這是一種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處境,也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具體背景。「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余」,第一人稱代詞,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殺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動中得罪了皇帝成為朝廷的罪人,被貶官到永州,所以自稱為「僇人」。「是」,指代詞,此,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個荒涼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這里,與自己的戰友隔絕,音信皆無,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當然是常常恐懼不安的。這幾句說,這是我成為朝廷罪人以後,住在永州這個地方,常常恐懼不安。
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抗議。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里,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遊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閑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游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託。所以他寫:「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當狀語。「隟」,空隙,閑下,空閑。這是說,每當自己政務之餘,偶有空閑的時候,到處走走、玩玩。
在「行」「游」兩個動詞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兩個重疊的形容詞。「施施」「慢慢」,是漫步走著的樣子,漫不經心的外在動作。通過外在動作的描寫,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在游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兩個「而」字是連詞,用在狀語和動詞謂語之間,表示前後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相當於現代漢語中間的「地」。「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專指他的仆從。「入」,走過,穿過。「窮」,本義終極、盡頭,這里用作動詞,是尋根追源的意思。「回」,彎曲。「窮回溪」,意思是沿著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頭。「幽泉怪石」,這就是作者所要尋訪的自然山水。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興之濃。這里連用了三個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每個句子里邊都用一個動詞,與「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讀起來有一種運動節奏感。這三個短句又簡潔地概述了游覽過程。

Ⅳ 《始得西山宴遊記》作者借西山之游,抒發了自己怎麼樣的人生感受

永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失敗。柳宗元因參與其中,九月被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司馬。當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劉禹錫、韋執誼、韓泰、陳諫、韓曄、凌准、程異——這就是有名的「八司馬」事件。在政治理想破滅後,三十三歲的柳宗元開始致力於文學詞章的創作。「永州八記」就是他被貶永州後的作品。作者深處窮荒之地,閑暇之餘,縱情山水,從美好的自然山水中「發現和認識了自身的美好情操與價值,堅定了人生信念和社會批判意識」。課文《始得西山宴遊記》是「永州八記」之首,和後面的《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同為元和四年所作。它彷彿「永州八記」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賞「永州八記」的一把鑰匙。
文章一開始便交代了自己「僇人」的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憂愁心緒。這一交代和提示,對我們准確地理解和賞析「永州八記」很有幫助。由於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閑暇;由於內心憂悶,故需要排遣。這一切決定了他的游覽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這種游覽方式的特點是:(1)無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覺而起,起而歸」。盡管這種游覽的滋味有些苦澀,但也不免有快樂。以上描寫,都反映了作者被貶後的心情。但這並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轉,說「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讀者恍然大悟,原來上面這些筆墨都是虛晃一槍,為的是襯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從這一點來說,以上文字只是引子,文章這才開始呢——確實寫得曲折生姿。接下來便正面寫西山。作者採取先遠後近的步步緊逼法,先寫坐法華西亭獲得遠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覺得西山青異怪特;然後「過湘江,緣染溪」,通過「斫榛莽,焚茅茷」,登上了西山的最高點。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視的方法來寫,這種居高臨下的掃瞄,開拓了視野,增強了西山的怪異感,將俯視所得「岈然窪然,若垤若穴」的怪異景象盡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氣勢,由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與一般的山同日而語,所以留連忘返。在西山頂上,作者感受到並神往於大自然的浩然之氣,悠悠然任意馳騁,至此,前文描寫的那種「恆惴慄」的感情冰釋了,達到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種放任自由的情態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夠,進一步將它推向極端,說「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原來先前那種「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統統稱不上什麼游覽,今天才嘗到了游賞的滋味。前面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來作為游西山時物我合一情態的陪襯。可見,文章採用由抑到揚的寫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作者被貶永州後的真實心態。

Ⅳ 作者游覽西山的心境 (始得西山宴遊記)

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丑惡的無奈之情。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譯文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點著覺得它奇特。於是命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焚燒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我們隨後)攀援登上山頂,隨意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就全在我們的坐席之下了。這幾州的地勢高低不平,高處是深山,低處是窪地,像蟻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遠,實際上有千里之遙。(這為千里之內的景物)聚集、緊縮、累積在眼下,沒有什麼能夠隱藏。青山縈回,白水繚繞,外與天邊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景象。(登上山頂)然後才知這座山的特別突出,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遊而不知它的盡期。(於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不知太陽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游過西山)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賞過,真正的游賞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游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
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Ⅵ 綿陽市西山游記作文

國慶長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西山公園玩。這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以前想去總是沒有時間,今天終於見到了它。
啊!這公園果然名不虛傳!它「深居」鳳凰山裡,光是那氣勢就足已把你嚇倒。走進西山公園,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排排迎風招展的花朵,多麼婀娜多姿啊!沿著石階小路往上走,迎面而來的是平靜的玉女湖,那碧綠的湖水就像一塊無瑕的翡翠。岸邊高低起伏,自然天成,沿著溪水往前走,過了一座小石橋,那亭亭玉立的漢白玉雕玉女就站立在我們眼前,她端莊秀麗,宛如天仙下凡,踩著龍背,帶著丹頂鶴來到人間遊玩來了。水裡一群群大大小小的紅鯉魚圍著她嬉戲,彷彿想把她留在這里呢!
游完玉女湖,我們又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前往蔣琬墓。因為以前看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知道蔣琬是一個聰明睿智的人,是蜀國諸葛亮去世後的第二任丞相。聽爸爸說他是我們蔣氏的祖先,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後就埋葬在那裡。墓道兩側還屹立著石雕的大臣和祥獸,歷經千年還是那樣栩栩如生,我不禁想盡快看到蔣琬墓。一進入蔣琬墓的大門,我便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傻傻的站在那裡:這墓好大啊,這墓好高啊!這么高這么大,和一間房子差不多,甚至比有些房子還要大,墓也是和其他的墓不一樣差不多,是八邊形的,上面還有個圓頂,真像一幢八邊形的房子啊!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蔣琬墓旁邊就是蔣園,園子里有碧綠的小草,美麗的鮮花,簡直是鳥語花香,一派人間仙境的景象啊!蔣園非常的大,而且裡面還有三幢古老建築,在建築旁邊還有一個湖泊,整個蔣園真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啊!
繞過蔣園向上,迎面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鳳尾湖,它的形狀呈鳳尾的形狀。山頂上有這樣一個自然的湖,的確稱得上是一個奇跡!鳳尾湖不深,但也不算太淺。瞧,那邊在一派自然風光的湖面上,一塊塊奇形怪狀、巧奪天工的石頭,它們起到了小橋的作用,我們興致勃勃又小心翼翼的通過它們,就順利到了安陽亭。安陽亭是西山公園的最高處,它外觀雄偉壯麗,紅牆碧瓦,真美啊!站在這里可以鳥瞰綿陽城的遠景,一座座樓房整整齊齊,美觀漂亮,我不禁感嘆:綿陽城的變化真大啊!我們勤勞的綿陽人民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把家鄉建設得越來越美麗了!
接著我們又順路游覽了恭侯祠,恭侯祠裡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園中屹立的一座高大的蔣琬的銅像,長袖飄飄,顯得很有威儀。
然後我們又游覽草坪,桂花園,梅花園,臘梅園……等這些地方,都美不勝收。只可惜有些景點還在加固或維修,我們沒能參觀到這些地方,還有一點小小的遺憾!
天色漸漸晚了,我們也得回去了。出了大門,回頭一看,這西山公園,這美麗的世外桃源,真令人流連忘返啊!美麗的西山公園,我下次還要來看你!

Ⅶ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游西山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
這坐西山就是作者自己,作者突然領悟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就豁然開朗~

Ⅷ 始得西山晏游記 作者游西山看到了什麼由此可見西山有何特點

1、簡述: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游西山看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由此得出西山的特點是「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2、原文: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3、譯文: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點著覺得它奇特。於是命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焚燒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我們隨後)攀援登上山頂,隨意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就全在我們的坐席之下了。這幾州的地勢高低不平,高處是深山,低處是窪地,像蟻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遠,實際上有千里之遙。(這為千里之內的景物)聚集、緊縮、累積在眼下,沒有什麼能夠隱藏。青山縈回,白水繚繞,外與天邊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景象。(登上山頂)然後才知這座山的特別突出,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遊而不知它的盡期。(於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不知太陽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游過西山)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賞過,真正的游賞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游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4、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Ⅸ 始得西山游記中西山的特點

西山的怪特.異;特立;不與培婁為類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此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丑惡的無奈之情。
始得西山宴遊記
原文:
自余為僇(lù)人,居是州,恆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則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xiā)然窪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攢(cuán)蹙(cù)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pǒu)塿(lǒu)為類。悠悠乎與灝(hào)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shāng)滿酌,頹(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參考譯文
自從我成為被貶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憂懼不安。公務之餘,就緩步行走,沒有目的地出遊,每天和自己的隨從爬高山、鑽深林,走到迂迴曲折的山間小溪,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狀的石頭,沒有(因為)遠而不到的。到了就撥開雜草坐下,傾盡壺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後便進一步相互枕靠著睡在地上,躺下就做夢。心中想到了哪裡,夢也就做到那裡。醒來之後就回家。我原以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異地方,都已被我游覽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和奇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於坐在法華寺西亭,遙望西山,才指點西山並感到它的奇特。我於是命令僕人越過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雜亂叢生的草木,燒掉茂盛的茅草,不達到西山之巔決不罷休。攀援著爬上山頂,像簸箕一樣坐著,觀賞風景,周圍幾個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衽席下。它高處之下的地勢,(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樣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樣低陷,有的像是蟻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螞蟻洞,千里之遙如在尺寸之間,聚集收攏,層層堆疊,沒有一個景象能逃脫(我的眼光)而隱藏起來的。青山白水相互縈繞,遠處與天邊交會,從四面望去,渾然一體。這樣以後才知道這座山確實特立不群,與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樣。(西山的)高大渺遠與天地間的浩瀚大氣一樣,永無邊際;(西山的)廣闊無邊可與天地自然結友交遊,永無盡期.我於是拿起酒壺,斟滿酒杯,暢懷痛飲,醉倒在地,不覺間日薄西山。蒼茫暮色,自遠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麼也看不見了,而我卻了無歸意。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和萬物的變化暗暗相合,我這才認識到過去等於沒有游覽,真正的游覽從此(時)開始。所以我特意把這件事記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Ⅹ 使得西山宴遊記 原文 翻譯 賞析

一、原文:《始得西山宴遊記》 唐代:柳宗元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二、譯文: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

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點著覺得它奇特。於是命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焚燒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我們隨後)攀援登上山頂,隨意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就全在我們的坐席之下了。這幾州的地勢高低不平,高處是深山,低處是窪地,像蟻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遠,實際上有千里之遙。(這為千里之內的景物)聚集、緊縮、累積在眼下,沒有什麼能夠隱藏。

青山縈回,白水繚繞,外與天邊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景象。(登上山頂)然後才知這座山的特別突出,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遊而不知它的盡期。

(於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不知太陽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游過西山)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賞過,真正的游賞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游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三、賞析

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自然而成兩段。

第一段寫始游西山時的心情及對西山景色總的評價:怪特。作者自稱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恆惴僳」(常常驚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貶後的心情。這三個字既是作者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時陶醉一於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抗議。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貶永州,時時感到屈辱、壓抑,政治上失敗,才華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負無法實現,於郁悶痛苦之中,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里,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遊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閑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游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託。

第二段正面寫游西山的情景,這段文字緊緊圍繞著「始」字展開。九月的一天,他坐在法華寺西亭上,遠望西山,「始指異之」。西山之「異」吸引著他,於是命僕人帶路,渡過湘江,沿著染澳,砍伐灌木雜草,焚燒枯落草葉,披荊斬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處。居高臨下,放眼遠望,『數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下面一段用反襯的方法描寫西山之高:「岈然窪然」,是頗為形象的摹狀;「若垤若穴」,是十分貼切的比喻。

用「尺寸」和「千里」構成強烈對照,干里以內的景物,彷彿容納於尺寸之幅內,都聚攏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身邊青煙白雲繚繞,彷彿同天空連為一體,無論朝哪個方向望去,景色都是這徉。這繪聲繪色的描寫使讀者也好像身臨其境。有了這種親身的體驗,然後始知「是山之特立」,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語。

面對眼前奇異的景觀,作者胸懷頓覺開闊。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受油然而生:廣大得如同浩氣看不到它的邊際。欣喜滿意地同天地交遊而設有盡期。於是「引筋滿酌,頹然就醉」,以至於暮色降臨也渾然不覺,仍不願歸去。

此時作者覺得自己的心似乎己凝結,形體似乎已消散,他整個兒地同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萬物融合在一起,達到了物我合而為一的忘我境界。然後才明白以前自以為「無遠不到」「皆我有也」,其實並未真正游過,而真正的游賞應視作現存「始得西山」才開始。作者這個體驗十分寶貴,是他精神上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的表現,他從政治,七的失敗、被貶滴的一度消沉,開始解脫出來,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這是他始游西山的最大收獲。因此他寫了這篇游記。最後說明游覽時間。

這篇游記語言清麗,結構完整,景和情完全融為一體,寫景重在寫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10)游西山游記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二、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