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國遺址
① 中國最早的古人類遺址是哪裡
中國最早的古人類遺址是位於雲南元謀縣大那烏村北約500米的山腰處的元謀人遺址,此內外,通過容對元謀人遺址的探索和研究,有力地證明了雲南高原是人類早期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並且它還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中國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遺址。
(1)古中國遺址擴展閱讀:
元謀人遺址發現的價值:
元謀人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科研價值,中國及一些國家已將此發現寫進了教科書。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元謀人遺址為第二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謀人」的發現,將中國人類歷史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表明地處長江流域的雲南是人類起源與發展的關鍵地區和核心地區,有力地挑戰了人類起源於非洲中心這一學說,為人類起源與發展多元中心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持。
② 中國有幾個古船舫遺址
7日,在金山朱涇鎮待涇村,現場工作人員為那裡的「七根柱子」豎起「金山區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據悉,這是一座清代古船舫遺址,也是上海首個經正式發掘、與水下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的半淹沒遺址。
發掘過程中七根柱子變八根
朱氏船舫遺址就挨著待涇村的一條小河浜。住在附近的朱阿公告訴記者:「最早發現的時候是七根柱子,4月份考古專家在河道里發現第八根柱子。」待涇村村委會主任姚民軍表示,上世紀七十年代疏浚河道時,可能是在石柱附近挖得太深,後來有一根石柱倒掉了,「此次考古發掘不僅讓我們看見傳說中的第八根柱子,還整修了船舫遺址,在船舫上架梁蓋棚。」
位於金山朱涇鎮待涇村的清代古船舫遺址。徐茜攝
去年2月下旬,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專家多次進行實地勘查後,初步確定遺址為一處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清代水下文化遺產。同年3月,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正式開始。金山區博物館文物保護部主任王斌說:「待涇村船舫保存很完整,工藝很考究。船舫遺址所在的這個小河叫蔡家樓,船舫是挨著小河浜建造的,朱家人那時候可把船停在這里。」
江南地區罕見古船舫遺址
現場看到的古船舫,是東西三間,進深一間的格局。船舫是江南水鄉特有的一種建築類型,通常的建築形式為石柱上架梁蓋棚,船隻停靠在船舫里,避免遭受風吹雨打。專家說,這個船舫是朱家的停船碼頭。
從當地村民和專家的描述中,記者獲知:蔡家樓在清代時曾有朱姓先輩考中進士,具名無考,後官至二品;河名「船王浜」,寬15至20米,遺址附近曾有跨河木橋兩座,1958年後因堆壩致河道被攔截;遺址立柱頂部原系磚瓦木棚。
經國內多位文物考古專家現場論證,已確認待涇村船舫為江南地區一處罕見的古代船舫遺址,也是上海首個經正式發掘、與水下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的半淹沒遺址,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據悉,今後這里會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讓更多市民一睹遺跡。(記者 黃勇娣通訊員 徐茜)
(原文標題:金山朱涇鎮考古發現一古船舫遺址 是上海首個經正式發掘、與水下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的半淹沒遺址,原文刊於:《解放日報》2017年6月9日第07版)
③ 中國古代文明遺址有哪些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專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屬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④ 中國歷史遺跡有哪些
1、隆興寺,在清河古貝州城西南,始建於隋朝。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發跡時,曾在舍利塔下困卧,「塔影周回蔭之,老僧知其異,獻茶啜飲。」太祖即位後,建隆二年(962年)勑令重修隆興寺,並賜御匾。後幾經戰亂,整座寺院已毀損無存。 2014年10月20日,有1千多年歷史的清河縣隆興寺經過近2年的重建後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遊客。
2、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3、布達拉宮最初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1645年(清順治二年)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時期護法王固始汗和格魯派攝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達拉宮之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冬宮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儀式舉辦地,也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之地,舊時與駐藏大臣衙門共為統治中心。
4、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5、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卧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擴展材料: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⑤ 中國古代遺跡(或故事)
一、長江三峽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大峽谷,還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居住古人類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和世界人類遠古文明出現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曾預言說:「我們現在稱北京猿人為我們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裡?我覺得應該到長江三峽一帶探尋。」現在,考古學家在大量的遺址遺跡中已經找出三峽人類活動的大致輪廓,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巫山龍骨坡,發現20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證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人類;新石器時代遺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峽人類的聰明才智;三峽地區古代巴人的遺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峽是巴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是解開古代巴人歷史之謎的主要地段。長江文明堪與黃河文明媲美。
三峽也是是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另一個搖籃和重要通道。在歷史進程中,長江串接起下游的吳越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峽,像一個巨大的紐結,溝通了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將巴蜀文明和荊楚文明連接起來,造就了完整的長江文明。三峽兩岸夏商周遺址、秦時棧道、楚國陽台、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奉節白帝城,雲陽張飛廟、夷陵(湖北宜昌)古戰場,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陣圖、永安宮、涪陵白鶴梁、黃陵廟等古代建築和文化遺跡,與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向人們展開了一冊數千年文化歷史的巨卷。可以說,百里三峽是一根哺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臍帶,如果沒有這個通道,中華民族文化史就是殘缺的。
三峽是中國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景觀,小學課本收入的《長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認識長江的豪邁;中學課本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詩,和劉白羽的《長江三峽》,讓我們進一步領略了三峽的雄奇與壯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峽》一文中把長江三峽那獨具魅力的風光名勝和意境渲染得淋漓盡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們對三峽的印象。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我們通常所的三峽風光是指泛從重慶到宜昌全長600公里的峽江風光。整個三峽位於崇山峻嶺之中,兩岸山高谷深,懸崖絕壁,群峰競秀。三峽「山水峽林泉洞,包羅萬象;雄奇秀險峻幽,無奇不有」;其景色之壯觀,氣象之宏闊,占盡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稱為天然博物館,是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位居全國十大風景區之首。
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的峽谷,以雄奇之美著稱於世。瞿塘峽山勢雄峻,兩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樣,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是瞿塘峽的代表景觀,也是長江三峽在景觀上特徵最明顯的景觀。古人詩稱夔門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人們常稱「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
巫峽是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幽深秀麗聞名中外。巫峽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絕,就像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於巫峽濕氣蒸騰不散,容易成雲致霧,隨時可見雲霧或纏繞於山腰,或飄浮於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騷人墨客游歷三峽時,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三峽的雲和三峽的雨。
二、西安碑林博物館
Museum Of Forest Of Stone Tablets In XI』AN
西安碑林博物館(原陝西省博物館)是一座庭院式建築,位於西安市三學街孔廟舊址,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陳列內容分為「西安碑林」和「石刻藝術」兩大部分。.1950年擴建為博物館。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1000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出的《石台教經》和公元873年刻成的《開成石經》。「碑林」這個名字是清代所確定的。碑林現收藏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餘件,分7個陳列室,6個墓誌廓和1個碑亭展出。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糧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訐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余字好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
碑林第二陳列室主要陳列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出的碑石,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書法的範本,其中有唐初書法家歐陽洵寫的《皇甫誕碑》,有小歐陽之稱的歐陽洵之子歐陽通寫的《道因法師碑》,顏真卿寫的《多寶塔碑》和《顏氏家廟碑》,晚唐柳公權寫出的《玄奘塔碑》和長安弘福寺和尚懷仁集王羲之刻字刻成,世稱「千金貼」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以及中外馳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
碑林第三陳列室保存有漢至宋代(公元前206年—公元1279年)各種書體的珍貴碑石,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種書體。通過這些碑石,可以了解我國文字的演變過程。
碑林第四陳列室保存有宋至清代書法家的詩文真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
碑林第五陳列室主要陳列宋、元、明、清各代記述修廟、記功、修渠、補城等史實的碑石,是研究當代社會和地方史的參考資料。除此還陳列有清代馬德昭的「虎」、「壽」、「福」等一筆而就的大型題字碑石,運筆有力,氣勢磅礴,給參觀者以美的享受。
碑林第六陳列室陳列的碑石多是元、明、清各代的詩文碑石。其中元代趙孟 的《游天冠山詩碑》、明代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會稽章生碑》、清代康熙皇帝臨米芾的《賜吳赫書》、林則徐的《游華山詩》等都很珍貴。
碑林第七陳列室是1982年新建的一個陳列室,專門保存宋《淳化秘閣貼》。在碑林徊轉的個長廊上陳列著由魏至清的各代墓誌。
石刻藝術室建於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陝西各地的西漢至唐代的石刻70餘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大類,按年代順序陳列於此。
門票:3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陝西歷史博物館
Th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外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
陝西古代史陳列展出在陝西發現、出土的珍品3000餘件,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分3個展室展出。陝西古代史陳列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它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古代歷史。
門票:35元
營業時間:8:00---18:00
半坡遺址博物館
The BanPo Museum
半坡遺址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仰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
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分布於黃河中下游。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故得名。仰韶文化屬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榮時期,由於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常發現大量彩繪陶器,所以也被稱作彩陶文化。據碳—14法測定,整個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約為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建設施工中偶然發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於1954年秋至1957年夏先後進行了5次發掘。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景。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紋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
門票:20元
營業時間:08:30---17:00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The Mus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s Terra
—Cotta Warriors & Horses
1974年3月,臨潼區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著粗大的橫梁,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長工廊南邊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持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10道隔牆隔開的確良1個過洞里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它們是一號坑的主力部隊。一號坑共有27個探方,根據每個探方里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號坑東端以北是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它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一個典型軍隊,估計可出土駕車陶馬350多匹,騎兵用鞍馬100餘匹,各種武士俑近1000件,木質戰車89輛,是由步兵、騎兵、輕車和混編兵種共同組成的曲尺形軍陣。這由來個小陣勾連組成。第一個小方陣是駑兵陣,發俑坑東邊突出的大斗部分,共有駑兵330我。其中約160人鎧甲跪俑分成8路縱隊居於陣心,外圍則有170們個戰袍立俑作掩護。臨陣時,立跪兩種姿式可以輪番射擊,使敵人難以靠近。第二個小陣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1至8過洞,由64乘駟馬戰車組成,每乘戰車上有一個御手,兩個甲士,無隸屬步兵,因而具有很高的運行速度和突擊能力。第三個小陣即俑坑的中部,包括9至11過洞,是一個由戰車、步兵和騎兵混編的縱隊。它以19輛戰車為主,260餘個步兵為輔,產8上騎兵6和。第四個小陣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於是4過洞,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俑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系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攻能守,自我保護能力強,反映快速。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就有三個單元布有車兵,戰車佔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人為作戰的主要力量。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面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它的東邊是一條長11.2米,寬3.7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共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編組排列與一、二號坑不同。一、二號坑內的陶俑都是按作戰隊形排列,而三號坑內的武士俑則是環繞周壁面內相向夾道式排列。三號坑內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一、二號坑內武士不同。後者配備的有長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鉞、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牆鐵壁殳在秦代是一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有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禱戰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布局,它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
陶俑最低為1.78米,最高為1.97米,輕重也不同,最輕的不到110公斤,而最重則達300公斤。為了使體形高大的秦俑保持重心平衡,秦代工匠們在每個陶俑的腳下加上一個踏板,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穩固。
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銅劍,歷經2000多年表面沒有生銹,至今仍鋒利無比,光亮如新。一次能劃透20張紙,經鑒定系銅錫合金,並含有10多種其它稀有金屬,表面有層10至15微米的含鉻化合物氧化層,表明曾彩鉻鹽氧化技術處理。鍍鉻技術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的,而我國有2000多年前就開始在兵器上鍍鉻,實在令人嘆服。
1980年月日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被子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這兩乘都是4馬單轅,呈前後縱向列排,一號車應為古代的「高車」,趕車的御官和乘車人都站在車上。二號車叫「安車」,亦稱「轀車京」,分為前御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牆,趕車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二號車配有1500餘件金銀構件和飾物,顯得華麗富貴。它可能是供秦始皇靈魂出遊時乘坐的。一號車上配備有弓弩、箭、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說明這些車是用來保護後面的二號車安全的。
銅車馬處處依照真車、真馬、真人製作,除尺寸約為真車馬、真人的二分之一處,其它都與真車、真馬、真人無異。銅車馬大小由3400個零部件組裝而成。車長3.17米,高1.06米。銅馬高65—67厘米,身長1.2米,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輕的為177公斤,最重的212.9公斤。車、馬、人總重量達1243公斤。主體為青銅器鑄造而成。車馬的金銀裝飾品共計1720件,金銀器總重量達7公斤。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美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中發現的最大青銅器。
門票:9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華清池
The Huaqing Pool
華清池位於驪山腳下,自古以來就是沐浴療養之地。據載,西周曾在這里建過「驪宮」。秦時砌石築池,取名「驪山湯」。漢代擴建為「離宮」。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修建「溫泉宮」公元747年,唐玄宗命環山築宮,宮同建城,改為「華清宮」,其湯池亦稱「華清池」,此名沿用至今。
華清池水能治病,遠在2000多年前就被人們發現。據傳,秦始皇在這里遇見「神女」,欲行無禮,神女惱怒,唾他一臉,唾處立即生瘡,始皇恐,忙作懺悔,神女便讓他用溫泉水冼之而愈。過去歷代帝王均在此築宮,游宴作樂。唐時,每年十月,唐玄宗攜帶楊貴妃姐妹,前往華清宮,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長安。
唐代的華清池毀於「安史之亂」。現在的華清池只是唐朝華清宮的一小部分。今天我們看到的華清池是在清代重建基礎上不斷整修擴建而成的,佔地面積85560平方米。
進華清池的西門,迎面可以看到九龍池、蓮花湯和飛霜殿等,都是1959年按唐代建築風格恢復重建的。
飛霜殿在唐代是玄宗皇帝和楊貴妃的寢殿。當時殿前的湯池之中,整日霧氣升騰。每當冬季大雪降臨,宮內玉龍飛舞,銀裝素裹,唯獨飛霜殿前,化為白霜,故此得名。
飛霜殿前的九龍湯,相傳在很古的時候,關中大旱,玉帝命老龍率8條小龍降雨。當旱象剛剛消除,眾龍麻痹鬆懈,致使旱情再度加劇。玉帝一怒之下,便將眾小龍壓在玉堤之下,並在堤兩頭各壓晨旭亭和晚霞亭,使眾小龍終日口吐清流為民灌田。又將老龍壓在玉堤上端的龍吟榭下,使其盡職盡責監視眾小龍。九龍池由此得名。
九龍池西側的九曲迴廊直通如同龍船浮於水面的石舫。石舫上有當年玄宗皇帝的御湯「九龍湯」。九龍湯當時手瑩白的白玉石砌成,石面皆隱起魚龍花鳥之狀,池中有一雙用白玉雕成的才出水際的並蒂蓮花,泉眼自瓮口湧出,噴注到白蓮上,所以御湯也叫蓮花湯。華清池內的驪山溫泉水源及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都位於華清池東
門票:4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乾陵博物館
The QianLing Museum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合葬陵。因在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唐高宗李治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生於公元628年。因得其母舅長孫無忌的幫助,被選為太子。公元649年太宗死後即位,他因體弱多病,實權操在皇後武則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死於洛陽觀貞殿,葬於乾陵。
武則天,名 ,山西文水人,武則天一當上皇後就參與朝政,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在位21年,公元705年,傳位於中宗李顯,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不久死於洛陽上陽宮,後與高宗合葬於乾陵。
乾陵建於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門外,從南面的第一對土厥起,向北有華表、翼馬、朱雀各一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內城四門外有一座石碑,左為「述聖紀碑」,因碑石七節,人稱「七節碑」。上層為屋形碑首,中間五節為碑身,下層為碑座。碑通高6.3米,每邊寬1.86米。碑文為弄則天撰,中宗李顯書,8000餘字,內容是頌揚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右為「無字碑」,高與「述聖記碑」同,寬1.8米,厚1.3米。碑額刻有八條螭首,兩側刻有線雕大龍雲紋。初立時,全碑未刻一字,故稱「無字碑」。究其原因,一說表示武則天「功高德大」取論語中「民無得而名焉」之意;一說表示武則天雍容大度,立此碑,讓後人去對自己評說;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此碑乃唐中宗所立,他既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又不願以一個兒子的身份對母親提出非議,故而立下此碑。不管怎麼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歷史上還是僅有的。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字穠輝,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於武則天的侄孫駙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於洛陽,年僅17歲。於706年與武延基合葬於乾縣北塬,陪葬乾陵。
章懷太子墓位於乾陵東南約3公里處,章懷太子名賢,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次子,在高宗的子女中較有才華的一個。
依永泰公主墓而建的乾陵博物館內收藏著從乾陵陪葬墓內(主要是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眾多文物,這3座墓在五代至北宋時雖已被盜掘,但仍遺留大量的陶瓷器皿、唐三彩、俑及墓誌銘等隨葬器物。三彩馬中,形體最大的要數章懷太子墓出土的一具,高72厘米、長80厘米。各種三彩俑的姿勢各不相同,造型十分生動,其中有幾十個鎧甲騎馬俑,是文物中罕見的珍品。
門票:乾陵31元,4個景點共計84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法門寺
The FaMen Temple
法門寺是我國古代安置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法門,意為修行者必入之門。法門寺始建於東漢,寺因塔而建成 法門寺塔,又名「真身寶塔」,因葬有釋迦牟尼的手指骨一節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釋迦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孔雀在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骨分成84000份,分葬於世界各地,並建成84000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門寺塔和寺有「關中塔廟之祖」的稱譽。
1985年,陝西省政府仿照明代的磚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時,意外地發現了地宮,在地宮中發現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養舍利的大批珍貴文物。
法門寺地宮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迄今國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寺塔地宮。地宮所發現的4枚佛骨舍利,是令人最矚目的。第一枚舍利藏在後宮的8重寶函中,長40.3毫米,中空,堅置在金塔基銀柱。第二枚藏在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形狀與第一枚相似。第三枚藏在後室秘龕五座寶函的白玉棺中,管狀,長37毫米,白中泛黃。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繪菩薩阿育王塔內,色澤、形狀與第一、二枚相似。經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和副會長周紹良先生鑒定,其中第二枚是靈骨,即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其餘3枚是「影骨」,是唐朝皇帝為保護真骨而命人仿製的,但在佛教徒眼中,「影骨」也是聖骨,與真身舍利具有同等意義。
法門寺發現的金銀器是等級極高的珍品。四面十二環鎏金禪杖無 沒完寫不下了
蘇州園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拙政園、留園兩席;「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令古今遊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寒山寺的鍾聲。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主要景點:
1、寒山寺位於姑蘇城外楓橋邊,始建於六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唐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鍾樓、楓江樓等。大雄寶殿右側有一口日本友人送來的銅鍾,它是1906年由小林誠義等一批工匠鑄成的。此鍾一式共鑄兩口,一口在日本館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
2、虎丘是蘇州城的標志性景觀,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蘇州在春秋時是吳國的首都,吳王闔閭死後就葬於虎丘。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加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評價虎丘的特色時,曾提出:「九宜」之說,稱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現園內主要景觀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劍池、擁翠山莊、萬景山莊等。
3、留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末年被劉恕所得,擴建後改名寒碧山莊,時稱「劉園」。光緒初年,官紳盛康買下此園,吸取蘇州各園之長,重新擴建修葺,改名為留園。留園共分中、東、西、北4個景區,景區間由700多米長的曲廊連接,長廊兩壁上嵌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300多方,人稱「留園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牆漏窗,圖案精美。從花牆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樹中若隱若現,有如丹青畫卷,別有情趣。
4、獅子林位於城東北的園林路23號,是元代僧人天如禪師為紀念他的教師中峰神僧而創建的。獅子林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玲瓏眾多、出神入化,形似獅子起舞,被譽為「假山王國」,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譽。園中最高峰為「獅子峰」,另有「含暉」、「吐月」等名峰,建築有「立雪堂」、「卧雲室」、「指柏軒」、「問梅閣」等。
5、蘇州樂園位於蘇州新區西面的獅子山麓,分為水上世界和歡樂世界兩部分,園內多數參與性游樂設施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歡樂世界位於獅子山東側,以「東方迪斯尼」為主題,集西方游樂場的活潑、歡樂、壯觀和東方園林的安閑、寧靜、自然的特點於一體,是中國新生代樂園的點睛之作。水上世界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水上游樂園,這里有13000平方米的魔幻水城,4000平方米的造浪池和瑞典進口的半球充氣滑台等。漂流河還有模擬動物埋伏,彷彿置身於侏羅紀公園。
⑥ 中國的古代遺址都有哪些
中國的古代遺址:
良渚遺址,仰韶遺址,河姆渡遺址,周口店遺址,元謀遺址,藍田遺址、北京人遺址、新洞人遺址、田園人遺址、東湖林人遺址、金牛山人遺址、和套人遺址、大荔人遺址、許家窯人遺址、下草灣、和縣、資陽、長陽、柳江、馬壩、左鎮人遺址.
⑦ 介紹中國古遺跡
文化遺產:高句麗古跡 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明清皇家陵寢 長城 敦煌莫高窟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拉薩布達拉宮-大昭寺 曲阜孔廟、孔府、孔林 武當山古建築群 平遙古城 蘇州古典園林 麗江古城 頤和園 天壇 大足石刻 青城山—都江堰 龍門石窟 雲岡石窟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黃龍風景名勝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三江並流 泰山 黃山 峨眉山—樂山大佛
文化與自然遺產:武夷山
文化景觀遺產:廬山風景名勝區
⑧ 古中國的典型城市遺址是啥
古中國的典型城市遺址有:北京、西安
⑨ 中國古代著名建築遺址
1、兵馬俑
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博物館位於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得觀眾驚嘆不已,是一個世界都為之震驚的發現。
2、故宮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3、拉薩布達拉宮
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
整座宮殿依山而建,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宮內收藏了無數珍寶,堪稱一座藝術的殿堂。它是西藏地區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宮堡式建築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宮殿。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型古代宮殿。
4、長城
有2000多年歷史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跡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艱巨工程與防患意義。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與智慧的結晶。
5、曲阜三孔
曲阜三孔指的是孔府、孔廟和孔林。山東的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儒家文化也是在這里誕生的。儒學至今影響著中國的思想,因此曲阜無疑就是誕生這一文化的「聖城」。
曲阜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無論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文化中都佔有顯著的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6、華清池
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的華清池,又叫華清宮。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以溫泉湯池著稱。這塊風水寶地被歷來統治者作為游宴享樂的行宮。
6000年的溫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園林建築史,鑄就了這座旅遊風景名勝。而今皇室繁華不再,遊人仍然可以在這里洗溫泉澡,講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7、三星堆
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的三星堆,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千年的歷史的三星堆,出土了寶貴的文物,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
8、都江堰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的都江堰,既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自然遺產。都江堰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9、西安碑林
西安市南城牆魁星樓下的碑林,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該博物館在孔廟舊址上擴建,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為主的藝術博物館。
館區佔地面積31900平方米,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書法四部分組成,設七個陳列室、六條游廊和一個碑亭,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
10、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設而成。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
從明洪武始建至今,城牆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