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遺址
A. 從西安灑金橋乘地鐵去西安天壇遺址怎麼坐車
[地圖]地鐵1號線
→
地鐵2號線
1.西安灑金橋
步行至灑金橋站
2.灑金橋站
乘坐地鐵1號線,經1站,在北大街站下車
3.北大街站
乘坐地鐵2號線,經6站,在緯一街站下車(C口東南口出)
4.緯一街站
步行1.46公里至西安天壇遺址
打車費用約20元(按駕車最短時間計算)
1
地鐵1號線
→
地鐵2號線
全程約45分鍾/9.13公里
西安灑金橋
步行至灑金橋站
灑金橋站
1站
乘坐地鐵1號線 ,
在北大街站下車
北大街站
6站
乘坐地鐵2號線 ,
在緯一街站下車
(C口東南口出)
緯一街站
1.46公里
步行至西安天壇遺址
西安天壇遺址
B. 從御錦城到西安天壇遺址公園坐幾路公交車
公交線路:地鐵1號線 → 地鐵2號線,全程約18.7公里
1、從御錦城步行約980米,到達滻河站
2、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7站, 到達北大街站
3、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7站, 到達會展中心站
4、步行約770米,到達隋唐長安城天壇
C. 北京天壇古代的時候主要是用來干什麼的
祭天。
祭天作為人類祈求神靈賜福攘災的一種文化行為,曾經是中國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至清末,一直舉行祭天典禮,綿延約五千餘年,可謂淵遠流長。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0年),是按照中國傳統禮儀制度建立的國家祭壇。自明永樂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親御天壇,向皇天上帝頂禮膜拜,虔誠祭祀。
辛亥革命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廢除祭天祀典,並與1918年改天壇為公園。祭天典禮延續了約五千年。祭天禮儀即從歷史角度系統介紹中國古代的祭天禮儀,展示中國的祭天歷史即中國古代的祭天文化。
(3)天壇遺址擴展閱讀
天壇重修後,盛京當地官員才將天壇的維修保護重視起來,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東巡時,皆親謁天壇,盛京官員每年都按時在天壇舉行祭祀活動。光緒二十八年(1902)沙俄入侵盛京,對盛京城內各處燒殺搶掠,天壇也難逃厄運。
此後,象徵著清朝天子與天地之間溝通橋梁的天壇,漸漸隱沒在歷史的硝煙之中。到了1924年,由於沒人維護,天壇徹底坍塌毀壞,被附近村民占為農田。1962年,當地生產隊將天壇剩餘土堆推平,辟為菜地,天壇遺址再難尋到。
最後一次冬至天壇祭天,是在1914年冬至,袁世凱舉行了隆重的祭天儀式,這可以說是為他策劃中的登基稱帝做了一次綵排。
盡管復辟帝制遭到了可恥失敗,但在此之前,袁世凱希望通過天壇的祭天儀式喚起國人的擁戴。當時許多國外記者對這次祭祀進行了拍攝報導,也為後來的世界遺產天壇記錄了最後一次典禮。
D. 天壇的被遺忘的天下第一壇
一千多年前,大唐的天子們在這里一步一步登上壇頂,虔誠地把祭品獻到「昊天上帝」的牌位前,他們自稱是天的兒子,對上天無比尊敬和崇拜,在他們的都城南面,有一處供天子們與上天溝通的地方——天壇,它曾是國家至高無上的禮儀重地,皇帝們在這里為國家的康泰繁榮祭天祈福。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這座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壇」,默默地安坐在西安南郊一隅,訴說著千年滄桑的歷史
西安天壇是北京天壇之祖
1999年3月到5月,在陝西師范大學南側的荒土坡上辛勤發掘了整整兩個半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唐城工作隊的專家們終於將現存年代最久遠、級別最高的唐代天壇遺址,從厚厚的黃土中剝了出來。當時參加發掘工作的賀歲利先生介紹:「西安天壇遺址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文物普查中被確認,然而一直沒有進行過發掘,直到1999年才被列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隊的發掘計劃中。」此事在當時的影響不小,甚至很多外地媒體都做了報道,然而,事隔十年後的今天,提起這座「天下第一壇」,很多西安人都會瞪大雙眼:「西安也有天壇?」
西安不僅有天壇,而且還被專家稱為「天下第一壇」。這個「第一」的名號,並不是西安人往自己臉上貼金,而是名副其實、響當當的。其實,西安天壇的真正名字叫「圜(huan)丘」,一千多年前的史書中都這么叫它,而把祭祀上天的多層圓台形建築稱作「天壇」,則是明清的事了。雖然名字不同,但西安圜丘卻是北京天壇的老祖宗。西安圜丘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比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北京天壇早了近一千年,從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21位皇帝都曾在此進行過隆重的祭天禮儀。西安圜丘共有四層,而北京天壇則只有三層,所以,「無論從規格級別,還是歷史年代來看,西安天壇都無愧於『天下第一壇』稱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何歲利說。
它的雄偉超乎想像
第二次探訪天壇,當然輕車熟路,正值開學第一天,校園中一派生機。剛升大二的許璐雯是生命科學院的理科生,她說:「天壇啊,會不會就是南邊操場的那個圓土堆。去年軍訓在老操場看到過,好像年代挺久遠的。」然而和她同行的其他幾位女生都滿臉疑惑:「我怎麼沒看見啊!」有一位男生下了這樣的結論:「師大有天壇的說法可能是傳言,從進校到現在,我只偶爾聽說,但從來沒見過。」他旁邊的同伴則搖著頭說:「不知道。」在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史紅帥老師眼裡,西安天壇的名氣不小:「大家都知道那是唐代天壇。」不過史老師的這個「大家」僅限於「業內人士」,「雖然陝師大的宣傳資料里都會提到唐代天壇,但是除了歷史學科的學生外,知道唐代天壇的(學生)很少。」史老師如是說。
68歲的李振遠老人管著天壇大門的鑰匙,平時天壇遺址的鐵門總是鎖著,想進去參觀必須要請老人來開門。進得門去,站在天壇腳下,才發現它遠比照片上看到的高大雄偉,四層高台層層疊上去,對面的第一層台體有兩米多高,一道寬闊的階梯直通上頂,彷彿一條天梯,這便是「陛」,西安天壇共有12陛,將整個壇體分為12個扇形,唐代文獻中稱12陛為「十二辰」,即子、丑、寅、卯等,暗指天上的十二個方位,其中正南方向的「午陛」最寬最長,是皇帝登壇的階道。踩著天子們曾踏過的台階步步登壇,也能體驗一把當年皇帝的感覺,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則天、玄宗李隆基這些有名的皇帝,都曾走過這條台階呢。
天壇與天子的那些事兒
站在圜丘之頂,視野開闊,仰望蒼穹如蓋。一千多年的唐代,以天壇為中心,方圓150米左右以內都不允許有任何建築存在。皇帝站在壇頂,長安城和關中沃野就在眼底,而他站在這里,為國家的康泰祭天祈福,他面前是「昊天上帝」的牌位,手中捧著為上天獻納的玉璧,此刻,天壇的每一階上都站著禮部的官員,祭祀與他們位置相對應的28星宿,「天壇以外應該有三道環形的矮牆,將天壇層層圍住,祭天時,除了皇帝和一些重要的大臣外,其他人等都是不能進入最裡面一道牆,禮樂隊、外國使節等都在內牆的外面。」何歲利先生說。
作為「天子」的皇帝,當然極為重視祭天,所以每年都要來天壇,祭天的日子要選好,「冬至」是白天時間最短的一日,又是「三陽開泰」——白天時間逐漸加長的開始。每年的冬至就是國家盛大的祭天日,皇帝必須親自完成這一艱苦而神聖的任務。祭前七日,皇帝與參加祭祀的官員便要開始沐浴齋戒,潔身靜心,同時,司禮官還要安排好一系列繁瑣的准備工作,等到冬至日那天,皇帝天不亮就要起床,從遠在長安城北的寢宮往南郊的天壇趕。皇帝出行排場很大,頗為壯觀,一行人馬浩浩盪盪,沿著朱雀大街往南出明德門,再向東拐,就來到了天壇,這一路實在算不得短,皇帝的車馬大概要走兩個小時才能到達。等到鼓樂、大臣,以及所有相關人員都各就各位了,祭天儀式便正式開始。於是,皇帝按照司禮大臣的指引登壇、獻禮、退壇、再登壇……如此經過一個復雜的祭天過程。期間,獻給昊天的犧牲、玉帛等祭品要在天壇東南方向的燎壇內焚燒,煙火升騰達上天,使天帝及諸神聞到氣味,享用祭品。唐代,除了冬至祭天外,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都在圜丘舉行。
如今,我們已不可能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祭天的那種隆重和庄嚴,曾經高大雄偉的天壇已淹沒在一片高樓中,壇下北邊的一塊地方被開辟成了菜地,西邊的陛階也被削掉了一截,壇上長了些荒草和苔蘚。天壇的東邊,是瓦胡同村的西邊緣,村民王小琴從小就知道那個「荒坡子」是天壇,2003年和2004年發掘時考古隊員們還在她家住過,「(天壇)現在比以前好看多了。」她說。如今,西安天壇已被列入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中,西安市文物局和雁塔區正在聯手醞釀對天壇周圍的環境進行整治,不久的將來,希望天壇會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向遊人開放。
E. 一個被遺忘的天壇是怎麼回事
陝西省西安市,在古城西安,有這樣一條不為人知的小路,名為「天壇路」。位於西安市南郊長安路東側,陝西師范大學南側。路內狹窄,住戶繁多。問及這里的居民,大多都知道這里有個天壇,是隋唐時期的,但是從未開發過,也很少有遊客前來。行至巷道深處,一個不起眼的大鐵門,就是這座國內現存最大、最古老的天壇遺址的大門。
F. 想知道: 西安市 唐天壇遺址 在哪
地址: 西安市南郊雁塔區長延堡之東,陝西師范大學南牆外
G. 隋唐天壇遺址公園2020年元月29日開放嗎
H. 西安天壇什麼朝代
隋唐
隋唐天壇,是唐王朝近三百年裡的皇家祭天之處,其象徵意義和歷史地位非同一般。今天,翻閱《新、舊唐書》及其它一些文獻資料時,關於皇帝南郊祭天的相關記載非常之多。由於封建王朝祭祀昊天上帝的行為屬於最高規格的禮儀活動,因此天壇在皇家禮制建築中的地位相應也極其重要。這是貨真價實的唐朝貨,比北京明清天壇早1000多年,北京天壇圜丘是清乾隆年間在明和清初圜丘的基礎上改建的。中國社科院文物專家安家瑤指出,和北京的天壇相比,西安的唐天壇更具有價值,北京天壇只有5.4米高,西安天壇高8米,北京天壇只在四面有台階,西安天壇12面都有台階,更符合周禮禮治。隋唐帝王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等有二十位皇帝登壇祭天,被譽為「天下第一壇」。
隋唐長安城天壇遺址位於西安市南郊陝西師范大學南校區院內(雁塔區天壇路,磚牆大鐵門),目前還暫未開放,2014年規劃為隋唐天壇遺址公園。
I. 想知道: 西安市西安天壇遺址在哪
南郊天壇路,陝師大雁塔校區南
J. 關於北京天壇的資料
現在咱們繼續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築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於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正面的圓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的四個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顯示出它的神聖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築藝術價值非常高的殿宇,總體呈圓形,下邊是高2.85米的圓形須彌座,為青白石築成,有東南西三個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階,而在南向出陛還有二龍戲珠的丹陛石。上邊是藍色筒瓦單檐攢尖鎏金寶頂。而在殿內還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沒有橫梁承托,全都是靠各類斗拱層層上疊來支撐,步步收縮,從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圓頂。這里邊還運用了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這組建築不僅十分精美,而且還有迴音壁和三音石,這和剛才我們說的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象。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牆,圍牆建造的磨磚對縫,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聲音載體,可以傳聲,在傳遞途中對聲音損失極小,只要對著牆說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說話。而三音石則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塊石頭,您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一次迴音,第二塊石頭可以聽到兩次,而第三塊就可以聽到三次迴音,所以稱為三音石。在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許您剛才就已經注意到了,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不錯,它就好像北京一個天然的氧吧。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餘歲的檜柏,就是迴音壁西牆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干紋理非常的奇特,布滿了溝壑,而且旋轉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所以叫它九龍柏真是一點也不過分。
在游覽過了圜丘壇和皇穹宇之後,我們就即將走進祈谷壇了,而現在我們腳下連接兩個祭壇的就是丹陛橋,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壇的唯一通道,長360米,橋面上分為三條道,中間的是神道,東邊是御道,西邊的就是王道。而它作為通道為什麼又要稱為橋呢?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升,好像與天相連接的橋;而另一種就是說路面下邊建有進牲門,類似立交橋,所以稱之為橋。說到進牲門,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過橋下的一個券門被趕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殺,製成供品,所以這個通道也被叫做鬼門關,因為一進去就有死無生了。
好,回到正題,現在呈現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壇的完整建築群。前面的這個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還是要來到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這里還有小金殿之稱。
到此,祈谷壇的主體建築祈年殿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層的圓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層石台階中,分別裝飾著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從下之上內容分別是:瑞雲山海,雙鳳山海,雙龍山海。各層排水孔的圖案和浮雕的內容也是對應的。東西兩旁的配殿個有九間,原來是安放從祀牌位的地方,不過在家靖年間,把它們挪到了先農壇,所以現在這里也就沒有什麼實際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極具中國特色的獨特建築。圓形三重檐攢尖屋頂向上層層收縮,都是用藍色的琉璃瓦覆蓋,以此來象徵天。頂部是鎏金寶頂,抬頭仰視,便是龍鳳藻井,中心是龍鳳成祥的圖案。而巨大的三層殿頂就是靠殿內的28根落地柱支撐的,中間的四柱名叫龍井柱,東南西北方向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龍井柱外圍的12個紅漆金柱所分割出來的12個開間,則分別代表了一年的12個月份;外面兩環的24個開間有分別代表了一年的24個節氣;同時,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個星宿。據說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設計建造的。在感嘆殿內建築的同時,也讓我們把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殿內的陳設上來。這里的陳設是按照清朝咸豐年間原狀恢復的,正面的雕龍寶座上供奉著的是滿漢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兩側的石台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
和每年的祭天一樣,這里是用來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當天,有樂隊在殿外月台上奏樂,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誠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禮,祈禱上蒼,然後把供品送到祈年門外東邊的燔柴爐和燎爐焚燒,送上天宮。祈谷禮節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講完了,而它還有一個附屬建築,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壇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側的皇乾殿。
現在我們從祈谷壇的東門出來,可以看到一條連檐通脊的長廊,共有七十二間,俗稱七十二連房,它不僅用來連接神廚神庫,而且也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在長廊的東頭,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說過了鬼門關的牲畜要道這里來屠宰。而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稱為七星石,都是風水鎮石。可是這里命名有八塊石頭為什麼叫七星呢?原來明代在這里放的的確是七塊石頭,而最小的那一塊則是清代增添上的。關於七星石的說法每個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個道士和皇帝說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於國家,所以就在這里放了象徵著北斗七星的七塊石頭。而在清代,康熙皇帝為了給滿族愛新覺羅氏尋找從東北如主中原的理論依據,就派人考察山脈,發現泰山是長白山的余脈,所以就在原來七塊石頭的東北方有放了一小塊兒青石,象徵東北長白山,如果按這種說法,那八塊石頭就應該叫做七峰東岳。
暫且不管他們怎麼定論了。今天的觀光游覽就要結束了,在天壇的這段時光希望能成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恆記憶。同時也請您把天壇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