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人生
1. 西游記學到的人生哲理
西遊記裡面的主角是師徒四人 就從他們的身上分別來說吧
成功靠什麼?從唐僧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信念。
唐僧只是肉身凡胎的普通人一個,遠行天竺最初就靠著信念,身騎一隻白馬,背上紗衣與佛杖。他不知道有妖魔鬼怪,更不知道什麼路途艱險。
但是對於他而言「只要我不死,就能取到真經」,這就是信念。
成功靠什麼?對於孫悟空而言,是能力與人脈。
其實孫悟空的取經信念不是那麼堅決,但是跟隨了唐僧之後,靠著自己的武功高強、道行深厚,斬妖除魔。我們小時候說孫悟空真厲害,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大多數劫難都是尋求幫助。
沒有辦法的時候,孫悟空借力的做法,也是我們在工作中要學的。
豬八戒為什麼會成功?因為他選對了團隊。
從被貶人間,到高老莊到之後歸隊之後的表現,可以看到豬八戒就是真的有點懶。其實豬八戒的能力還是很強的,但是他也是聰明的,有猴哥在我就不出手了。
取經路上,他可以說真的沒有100%地出力,但是也是得到了最後的成功。一路有人帶,跟風就好了。
沙和尚最後也成佛,回歸天庭。
而他的成功之道,是聽話照做,他也許只是那個「大師兄二師兄說得對」給人們印象最深,其實還有就是他在人脈和能力都不那麼突出的情況下,聽話照做,結果也成就一身佛法。
其實,工作中我們對應《西遊記》的四人就好了,你是什麼樣的人,選擇什麼樣的位置,然後行動起來,最後升職加薪的就是你。
2. 請問小說中(西遊記)講述了人生中什麼哲理
作者的深刻認知
雖然《西遊記》採用的是非現實的形象構成,但它的內容並不是荒誕無稽的。作者在看似虛幻的描寫中,融入了他對社會與人生的深刻認識。與一般寫實性作品不同的是,作者在表現這方面的觀察與思考時,不是刻板地照搬生活的原始樣態,而是略貌取神,加以精心提煉,並與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結合在一起,從而使讀者在陶醉藝術欣賞的同時,可以領悟到作品所傳達的豐富資訊。
人生觀
作為一部以人的精神品格為描寫中心的小說,《西遊記》多方面的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認識。
具啟發意義
清人張書紳在《新說西遊記》中曾說:「人生斯世,各有正業,是即各有所取之經,各有一條西天之路。」確實,《西遊記》所包含的遷善改過、心誠志堅、勇猛精進、以臻完美的哲理,對每個人都是具有啟發意義的。當然,《西遊記》所反映的人生觀,也不是抽象的。在唐僧師徒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理想人格的頌揚和對人性弱點的揶揄。孫悟空對自由、自尊、自娛的追求,是作者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
政治觀
詆君毀聖的影射
在《西遊記》中,詆君毀聖的描寫,隨處可見。事實上,小說除了對唐太宗偶有贊詞(但在「游冥」一節也把太宗奚落了一番)外,所寫的從天宮玉帝到取經路上的西方各國國王,大都昏庸無能。他們往往奉道毀僧,如車遲國國王以妖道為「國師」,毫無主見,聽憑妖道的擺布。烏雞國、比丘國的國王也都如此。這既有歷史上某些帝王如隋煬帝、宋徽宗的影子,同時很可能直接影射著崇道滅佛的明世宗。
三教歸一
當孫悟空幫助國王除妖後,總不忘告誡他們:「向後來,再不可胡為亂信。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這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提倡三教合一的政治觀。
渴望救世英雄的出現
同時,《西遊記》寫到妖怪惑君亂國時,大臣通常無能為力,所謂「真是木雕成的武將,泥塑就的文官」,其間也寄寓著作者的感慨。明代中期以後,政治衰朽、社會動湯,人們渴望出現起弊振衰的強項人物,扶正祛邪的救世英雄,作者對孫悟空的描寫,也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社會觀
墮落與沉淪
在《西遊記》第8回,如來佛說:「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這個南贍部洲就是大唐中國所在的地方。很顯然,這多少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的一種基本認識。
在作者看來,正是人的貪欲導致了人的墮落、社會的沉淪,取經路上的大小妖魔就是這種墮落、沉淪的象徵。災難深重的人們渴望拯救,於是就天生地養出一個神猴來實現這一企盼,就有了那一連串神采飛揚的降妖伏魔故事。
當然,作者對社會的認識也不是空洞的,例如從他對市井社會酒樓歌館熱鬧繁華的贊賞性描寫中,我們可以體會出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發達,帶來了新的社會意識形態;從他對牛魔王家族的勾勒中,我們又可以看出《西遊記》對社會人倫關系的准確把握,以及疏中見密的意趣。
宗教觀
宗教觀十分復雜
《西遊記》的宗教觀十分復雜。其中既有佛教教義的宣傳,也有道教思想的闡發。在佛道二教的表述中,作者也有自己的意願傾向。如對佛教,他似乎對禪宗情有獨鍾,所以在作品中,化用了一些禪宗典故、語錄,如菩提祖師用戒尺敲打孫悟空三下,孫心領神會,正是《壇經》所記弘忍向慧能傳法的翻版。
而對道教,作者則推崇內心修持,所以妖道往往講的只是煉葯燒丹,缺乏修心養性。
不獨尊一教
但是,《西遊記》又不是簡單的傳教之作,作者對宗教可以說是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的。這表現在作者並不獨尊一教的理念上,如孫悟空的第一個師父菩提祖師,實際上就是相容佛、道,乃至百家思想的。所以,他登壇講道,是「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並對孫悟空說「功完隨作佛與仙」。而在具體描寫中,作者更有許多譏佛諷道的地方。讀者可以看到,在小說中,被喻為「修真之總經,作佛之會門」的《心經》,從來沒有發揮過驅魔散妖的作用;而屬於道教的三清神像,更被豬八戒棄於茅坑之中。
民間信仰
如果說,作者對宗教有真正的信仰的話,恐怕也是世俗氣息很濃的民間信仰,這也就是為什麼代表著民間信仰的觀音形象在小說中那麼突出的原因。
3. 《西遊記》就是最真實的人生,你看懂了嗎
《西遊記》這部電視劇成為至今無法超越的經典,西遊記中豬八戒的扮演者也受到觀眾喜愛,不管是裡面的哪個角色個個都演繹的十分到位,印象最深的就是」豬八戒」這個角色。
馬德華飾演的''豬八戒''算是所有版本中最具人性的一位了,雖然長相醜陋,但是憨厚老實又呆萌的樣子真是越看越可愛,在觀眾心裡,永遠記著那個頭戴黑僧帽、身穿黑僧衣、扛著大釘耙、甩著大耳朵、挺著大肚子讓我們又愛又恨的豬八戒,馬德華把他膽小、貪吃、懶惰、好色、又有些愚笨的性格刻畫得活靈活現,但是現實中他老婆非常漂亮的,
4. 西遊記的人生啟迪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冒險。只有艱難的挺過去。不放棄不低頭。你就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5. 人生就是西遊記下句是什麼
我們都是取經人。
6. 《西遊記》中誰的人生是傳奇的人生
我覺得豬八戒的人生最傳奇。
首先,他是怎麼當上天蓬元帥的,這一點就讓我很好奇。都說神仙應該是沒有七情六慾的,可是他當了神仙之後怎麼還這么好色,而且還調戲嫦娥姐姐,然後被貶下凡。
下凡就下凡吧,怎麼會因為速度太快,然後又一不小心就掉進了豬胎里?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隻豬,最後竟然取到了真經,又重新位列仙班。這就像是找對了組織,只要一路躺贏就可以了啊!
隊員太過強大,自己只要混在裡面,保證自己在取到真經之前,不要被妖怪吃掉,不要半路死掉就可以了。
7. 《西遊記》總結出的人生哲理。
就我而言 ,到了這個年紀了,不大也不小了。到現在也一事無成,也沒車沒房沒多少存內款,我也容問自己以前為什麼不努力?所以現在必須努力。也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必須要說到做到,從實際情況出發的去努力。加油吧2019
8. 西遊記中有哪一些人生哲理
西遊記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寫功利的書,反復的提到功果、功勞、功績。故事的開始,觀音菩薩就明確的告訴
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乾,是有賺頭的,用"去"換取"正果"。就是與取經無關的人,也都是以
"功"來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