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崗遺址
㈠ 裴李崗文化遺址的遺存
裴李崗遺址面積2萬平方米。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該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發掘出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
遺址東半部為村落遺址,文化層厚1至2米,內含遺物極少。西半部為氏族墓地。墓坑呈長方形,邊緣不整齊。隨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製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鋸齒石鐮、兩端有刃的條型石鏟等。陶器均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缽、筒形罐等。出土的木炭標本經測定,距今約8000年,絕對年代早於仰韶文化1000多年。
㈡ 裴李崗文化與磁山文化的陶器各有什麼特點
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由於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裴李崗文化是漢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來源。
裴李崗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證明早在8000年前,漢族的先民們已開始在中原地區定居,從事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生產活動。
這個時期,已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該文化的分布范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遺址還包括臨汝中山寨遺址、長葛石固遺址等。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得名於1933年在河北省武安縣發現的磁山遺址,年代約為前6000年-前5100年。
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遺址比較密集的地區在武安縣境內的洺河流域。除磁山遺址外,重要遺址還包括河北保定容城坡上遺址、河南淇縣花窩遺址等。
居民從事原始農業,農作物以粟為主。考古人員發現了較多的石鐮、石鏟、石刀、石斧,說明此時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鋤耕農業」階段。磁山和花窩遺址出土的豬和狗的骨骼為原始家畜飼養提供了證據。各遺址普遍出土的骨簇、魚鏢等狩獵工具說明漁獵也是居民經濟生活的重要輔助。制陶業較原始,處於手制階段,火候不高,前期多夾砂褐陶,紋飾
磁山文化
有繩紋、編織紋、篦紋等,器形以陶盂和支座為主,亦有罐、杯、盤等,後期夾砂紅陶和細泥紅陶逐漸增多,三足缽數量較多,出現了與圓足罐等。石器多為磨製,亦有打制。住房為圓形或橢圓形半地穴式建築,早期無門道,後期出現階梯式門道。儲藏東西的窖穴發現較多,內有糧食堆積。
磁山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系密切,有人提出了「裴李崗·磁山文化」,將它們視為同一種文化類型。也有學者認為它們是有一些共同特徵的兩種不同文化類型。總體看來,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後期比較接近。
㈢ 裴李崗文化的內容是什麼
裴李崗文化是我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由於最早在我國河南省新鄭的裴李崗村發現並認定而得名。分布范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
裴李崗文化的年代據今7000年至8000年,絕對年代早於仰韶文化1000多年。
裴李崗文化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給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裴李崗文化既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一種文化,也堪稱中華民族文明起步文化。
李崗村位於新鄭縣城北,遺址中有一些形狀奇特的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陶壺等40餘件。
石磨盤是原始社會晚期的遺物,是碾穀物的生產工具,形狀像一塊長石板,而兩頭呈圓弧形,像鞋底狀。石磨盤是用整塊的砂岩石磨製而成的,正面稍凹,可能是長期使用造成的。
大多石磨盤的底部有4個圓柱狀的磨盤腿,與其配套使用的是石磨棒。7000年之前,在如此遙遠的時代,人類就能夠用整塊的石板琢磨出可供穀物脫殼的加工工具,這的確是一種凝聚著原始人類高度智慧的生產工具。
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
遺址東半部為村落遺址,文化層厚一兩米,內含遺物極少。西半部為氏族墓地。墓坑呈長方形,邊緣不整齊。隨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製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鋸齒石鐮、兩端有刃的條形石鏟等。陶器均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缽、筒形罐等。
從裴李崗遺址的遺物分析,裴李崗居民已進入鋤耕農業階段,處於以原始農業、手工業為主,當地人已經懂得畜牧和耕種。他們會在田裡種植小米,又會在家裡養豬。而當地文明是現時我國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裴李崗文化的陶器以泥質紅陶數量最多,占陶器總數的一多半,夾砂紅陶次之,泥質灰陶最少。陶器均為手制,大多為泥條盤築。有紋飾的器物較少。
而石器則以磨製為主,有石鏟、石斧、石鐮、石磨盤等。
裴李崗文化時期的房屋均為半地穴式建築,以圓形為主,亦有較少的方形房屋,有階梯式門道。
這一帶第四紀黃土廣泛覆蓋,尤其是豫東平原,黃河沖積的次生黃土非常有利於古代農業的發展。據氣象研究,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的全新世中期,中原和華北地區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得多,粟作農業的起源很可能就在這里發生。
裴李崗文化在河南省境內共有100多處遺址,其他重要遺址還包括臨汝縣中山寨遺址、長葛市石固遺址等。
由此可以想像出那時的情景:
在裴李崗文化時期,這里居住著一個少典氏族。他們在丘陵和台地上,用耒耜、石斧、石鏟進行耕作,種植粟類作物,用石鐮進行收割,用石磨盤、石磨棒加工粟糧。還種植棗樹、核桃樹等。在木柵欄里和洞穴中飼養豬、狗、牛、羊、鹿、雞、等。用魚鏢、骨簇從事漁獵生產。
他們建有許多陶窯,燒制缽、缸、杯、壺、罐、瓮、盆、甑、碗、勺、鼎等。他們燒制的陶豬頭、陶羊頭和陶人頭等藝術品形象逼真。他們已不再過著游牧生活。
他們在丘崗臨河處,住著單間、雙開間、三開間或四開間的茅屋。男人們耕田、打獵、捕魚;女人們加工糧食、飼養畜禽,還帶著孩子在家裡用鼎之類的陶器在灶上做飯、用陶紡輪和骨針等製作薴麻一類的衣服。
除了生產之外,他們還有簡單的文化生活,在龜甲、骨器和石器上契刻符號式的原始文字,用以記事,將燒制的陶器工藝品擺放在案頭觀賞。
休息時,男人拿起石片、陶片和著七孔骨笛伴奏,那音律相當准確;女人們打扮得花枝招展,發髻梳得高高的,頭上插著骨笄,身上佩著骨飾和綠松石等,歡樂地跳舞,慶賀豐收或什麼喜事。
他們建有公共氏族墓地,小孩子死了就裝在瓮里安葬,成年人死了不分男女,一律頭南腳北安葬,還根據他們生前的功勞、貧富和性別陪葬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等。
這就是中原最古老的文明裴李崗文化最真實的寫照。
㈣ 什麼是裴李崗文化 比仰韶文化早嗎
裴李崗文化: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1977年首先發現於中國河南新鄭裴李崗而命名。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內。
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6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
裴李崗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較早遺存,裴李崗文化自七十年代首先在河南新鄭市裴李崗村發現以來,便使人們認識到了仰韶文化之前的中國遠古文化的獨特面貌。
結論:裴李崗文化比仰韶文化早.
㈤ 裴李崗文化的發現有哪些意義
裴李崗文化的年代據今7000年至8000年,絕對年代早於仰韶文化1000多年。裴李崗文化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給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裴李崗文化既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一種文化,也堪稱中華民族文明起步文化。
㈥ 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哪些遺物
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墓抄葬114座、陶窯1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遺址東半部為村落遺址,文化層厚一兩米,內含遺物極少。西半部為氏族墓地。墓坑呈長方形,邊緣不整齊。隨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製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鋸齒石鐮、兩端有刃的條形石鏟等。陶器均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缽、筒形罐等。從裴李崗遺址的遺物分析,裴李崗居民已進入鋤耕農業階段,處於以原始農業、手工業為主,已經懂得畜牧和耕種。他們會在田裡種植小米,又會在家裡養豬。而該文化是現時我國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化。
㈦ 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哪些
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墓葬114座、陶窯1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
㈧ 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了哪些物品
李崗村位於新鄭縣城北,遺址中有一些形狀奇特的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陶壺等40餘件。
石磨盤是原始社會晚期的遺物,是碾穀物的生產工具,形狀像一塊長石板,而兩頭呈圓弧形,像鞋底狀。石磨盤是用整塊的砂岩石磨製而成的,正面稍凹,可能是長期使用造成的。
真是難以想像,7000年之前,在如此遙遠的時代,人類就能夠用整塊的石板琢磨出可供穀物脫殼的加工工具,這的確是一種凝聚著原始人類高度智慧的生產工具。
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
遺址東半部為村落遺址,文化層厚一兩米,內含遺物極少。西半部為氏族墓地。墓坑呈長方形,邊緣不整齊。隨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製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鋸齒石鐮、兩端有刃的條形石鏟等。陶器均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缽、筒形罐等。
裴李崗文化的陶器以泥質紅陶數量最多,占陶器總數的一多半,夾砂紅陶次之,泥質灰陶最少。陶器均為手制,大多為泥條盤築。有紋飾的器物較少。
而石器則以磨製為主,有石鏟、石斧、石鐮、石磨盤等。
㈨ 「裴李崗文化」是怎樣被發現的
20世紀50年代抄,新鄭縣城北新村鄉裴李崗村一帶農民在田野耕種時,不斷挖出一些形狀奇特的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陶壺等,不知為何物,於是就把這些遠古的遺物搬回家中,充當捶布石、洗衣板或者是用來墊豬圈、壘院牆。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後對新鄭縣的裴李崗、唐戶和沙窩李遺址進行發掘,其中對裴李崗和沙窩李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發掘。1978年,開封地區文管會、新鄭縣文管會撰文《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在當年《考古》第二期上發表,提出將裴李崗遺存命名為「裴李崗文化」。2001年,新鄭市的裴李崗遺址被公布為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河南省十大考古大發現之一以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㈩ 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怎麼發現的
20世紀50年代,新鄭縣城北新村鄉裴李崗村一帶農民在田野耕種時,不斷挖出一些形狀奇特的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陶壺等,不知為何物,於是就把這些遠古的遺物搬回家中,充當捶布石、洗衣板或者是用來墊豬圈、壘院牆……
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後對新鄭縣的裴李崗、唐戶和沙窩李遺址進行發掘,其中對裴李崗和沙窩李進行了5較大規模發掘。
1978年,在當年《考古》第二期上發表了《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提出將裴李崗遺存命名為「裴李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