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遺址資料
⑴ 金沙遺址的資料200字
法國恢復好過分
⑵ 金沙遺址當時發生了什麼
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晚期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隨著發掘的進展,不排除還有重大發現的可能。
金沙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古蜀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築成都城的戰國晚期。金沙遺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獻中完全沒有的珍貴材料,改寫成都歷史和四川古代史。
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經統計,遺址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餘件,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2)金沙遺址資料擴展閱讀
金沙遺址是位於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一處商周時代遺址,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是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金沙遺址博物館2007年在金沙遺址原址建成開館,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獨特的青銅文明。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沒有城牆,約等於三星堆文化的最後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轉移。
⑶ 金沙遺址,古蜀人,和古蜀人服飾文化這三方面的資料,望大家幫助
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青羊區金沙遺址路。金沙遺址是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一項重大考古發現,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沙遺址」是民工在開挖蜀風花園大街工地時首先發現的,在沉睡了3000年之後被發掘出來,「一醒驚天下」。遺址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餘件,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晚期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隨著發掘的進展,不排除還有重大發現的可能。金沙遺址博物館是為保護、研究、展示金沙遺址及出土文物而設立的主題公園式博物館,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5000平方米。由遺跡館、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等部分組成。
金沙遺址博物館位於成都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帶,東距成都市中心約5公里,現已探明的遺址面積約5平方公里,遺址范圍地勢平坦,起伏較小,遺址內及周圍河流較多,遺址的南面1.5公里處是清水河,摸底河更是在遺址內蜿蜒東流,將遺址分為南北兩半。自2001年以來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10餘萬平方米,發現各類遺跡3000餘個,又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據考古學對遺址命名的基本原則,將包括黃忠村在內的這一區域的商、周時期遺址統一命名為「金沙遺址」。
[編輯本段]金沙遺址概況
金沙遺址是周邊同時期商、周遺址中心遺址,有祭祀場所、大型建築、一般居址、墓地等。
祭祀場所:位於遺址東南部,沿著一條古河道南岸分布,面積約15000平方米。發現了與祭祀活動相關的遺跡63個,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珍貴文物6000餘件,象牙數百根,還出土了2000多根野豬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
大型建築:位於金沙遺址東北部,是一處由8座房址組成的大型宗廟或宮殿建築,由門房、廂房、前庭、殿堂構成,總長90米、寬50餘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這是我國西南地區先秦時期發現的最大的一座建築。為木骨泥牆式建築,屋頂覆以茅草。
房址:發現了70餘座,分布在10多個居住區,在房址周圍,發現有水井、生活廢棄物的灰坑、燒制陶器的陶窯等。
墓地:已發現集中的墓地3處,共有墓葬2000餘座。墓葬有單人葬、雙人合葬,經鑒定的雙人合葬墓均為一男一女,可能是夫妻合葬;有一次葬、二次遷葬;有豎穴土坑墓、船棺墓。大部分墓葬沒有隨葬品,少部分墓葬隨葬有一些陶器,極少數墓葬隨葬有較多的銅器、玉器等。
已經出土的這1000多件文物的精美程度極高。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與廣漢三星堆遺址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類金飾則為金沙特有。太陽神鳥金飾金箔厚度0.02厘米,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足見3000多年前,古人雕刻工藝的精湛。玉器種類繁多,且十分精美,色澤如初。更令人驚嘆的是,玉器上的刻紋細致,幾何圖形規整。象牙器刻紋工藝絕妙,正像古人所言的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其中最大的一件高約22厘米的玉琮,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銅器主要以小型器物為主,有銅立人像、銅瑗、銅戈、銅鈴等,其中銅立人像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相差無幾。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專家認為,極可能是當時貴族的奴隸或戰俘,這表明當時的蜀國已比較強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樸生動。金沙村遺址的發現,引起各界關注。專家們一致認為,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金沙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古蜀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築成都城的戰國晚期。金沙遺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獻中完全沒有的珍貴材料,將改寫成都歷史和四川古代史。
[編輯本段]金沙遺址出土文物
分析金沙遺址的出土文物,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禮器,應為當時成都平原最高統治階層的遺物。這些遺物在風格上既與三星堆出土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種差異,表明該遺址與三星堆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系。金沙遺址的性質,目前推測有可能屬於祭祀遺跡,但由於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遺跡的可能。不過,從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和周圍的大型建築、重要遺存來看,蜀風花園所在區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時期成都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遺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與黃河流域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內在聯系,再次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
根據文獻記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築成都城的戰國晚期,商業街大型船棺葬的發現屬於開明蜀國統治者的遺存,成為開明蜀國在成都城區的重要標志,金沙遺址的發現所揭示的是過去文獻完全沒有記載的新的珍貴材料。已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折射出信息:古蜀統治者的活動早在3000年前就開始了。從金沙遺址所出土文物分析,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禮器,應為當時蜀地最高統治階層的遺物,這些遺物在風格上既與三星堆出土物相似,也存在某種差異,表明該遺址與三星堆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系,而存在的差異是否在年代或遺存性質上有不同則需進一步工作才能確定,玉琮的發現進一步證明長江下游文化對蜀地古文化的某種影響。銅器以小型器物為主,目前尚未出土與三星堆一致的大型青銅面具、神樹等青銅器。
從目前發掘情況來看,金沙遺址的性質尚不能最後確定,目前推測有可能屬於祭祀遺跡,但是由於出土大量的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遺跡的可能。金沙遺址出土千餘件精美文物,金沙遺址已清理出了100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銅器、石器、象牙器和數量眾多的象牙、陶器等。
「太陽神鳥」金飾 金器30餘件,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蛙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其中金面具距今約3000年,與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它各類金飾為金沙所特有。
太陽神鳥金飾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內層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由四隻飛鳥首足前後相接。該器生動的再現了遠古人類「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故事,四隻神鳥圍繞著旋轉的太陽飛翔,體現了遠古人類對太陽及鳥的強烈崇拜,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
玉器400餘件,有玉琮、玉壁、玉璋、玉戈、玉矛、玉斧、玉鑿、玉斤、玉鐲、玉環、玉牌形飾、玉掛飾、玉珠及玉料等。出土的玉器十分精美,其中出土的最大一件高約22厘米的十節玉琮顏色為翡翠綠,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該玉琮雕刻極其精細,琮表面有細若發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堪稱一絕;數量極多的圭形玉鑿和玉牌形飾頗具特色;大量玉璋雕刻細膩,紋飾豐富,有的紋飾上飾有硃砂。
銅器400餘件,基本上為小型銅器,主要有銅立人像、銅瑗、銅戈、戚形方孔銅壁、銅鈴、銅掛飾、銅牌飾及銅禮器殘片等,其中銅立人像的造型風格與三星堆的青銅立人像幾乎完全一致。
石器170件,有石壁、石璋、石矛、石斧、石跪坐人像、石虎、石龜、石蛇等;石跪坐人像頭頂方形冠飾,兩側上翹,長辮及腰,口部塗砂,雙手背後交叉作捆綁狀,其造型與成都市方池街遺址出土的石跪人像基本相同;石虎作卧伏狀,造型生動,耳部和嘴部塗砂;石蛇的造型更是多樣。
象牙器40餘件,僅有柱狀形器一類,柱狀形器的一端正中有一圓點,周圍有六個圓點,出土的象牙不計其數,總重量近一噸,在祭祀場所里,這些象牙是古蜀人奉獻給天地神靈的重要祭品。有時是整根象牙極有規律的朝著一個方向擺放;有時象牙被切成餅狀或圓柱狀;還有的時候是只取象牙的尖來祭祀。這些方式體現出了一種強烈的宗教色彩,具有某種特定的宗教含義。
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陶尖底盞、尖底杯、高柄豆、圈足罐等,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當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還出土木耜、木雕彩繪神人頭像。
[編輯本段]遺址年代與文明傳承
經過對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的綜合研究,考古人員基本認為遺址年代大致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前1200~前650),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是它最繁盛的時期,這一時期金沙應是古蜀國的都城所在地。
金沙遺址是我國先秦時期最重要的遺址之一,它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遺址、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不同階段。已有的發現證明成都平原史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華夏文明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金沙遺址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地內涵與外延,對蜀文化起源、發展、衰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謎找到了有力的證據。可以說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復活了一段失落的歷史,揭示了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代文明。
專家認為四川「金沙文化」是多種文化作用的產物
數量眾多的象牙、精美的玉琮等外來文化的用品,在金沙遺址已出土的珍貴文物中佔有相當比例。由此,考古專家認為金沙文化既有其獨特魅力,又是深受中原、長江下游等文化深刻作用的產物。
金沙遺址出土的30多件金器是該遺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獨特風格和鮮明自身特色的。這些金器包括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蛙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除了金面具與三星堆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以外,其它各類金飾均為金沙遺址所獨有,都是用金片、金箔錘打而成,種類非常豐富。
與金器一起出土的玉器則更多留下了中原和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痕跡。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毅稱,出土的玉戈、玉鉞等禮器明顯與中原同時代文物一致,這說明金沙文化與中原文化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同時,金沙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璋並不是此地「土生土長」的,它們是通過長江這條自古以來的黃金水道自下而上運輸至此的。金沙文化與中原及長江下游的頻繁交流充分說明了此時的古蜀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再次證明了中華古文明的多元一體論,各區域的文化都是彼此作用和相互影響的。
良渚文化的器物通過長江傳到蜀地,證明成都當時對外交往和貿易已非常頻繁,也說明古蜀國並非古人所說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同時也證明,當時蜀地也不是如文獻記載的「不曉文字,不知禮樂」的蠻荒之地,已具有非常發達的青銅文化。
能夠證明金沙遺址具有較高文明程度的還不僅於此。已清理出土的一噸左右的象牙一部分產於古蜀國的南部,還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相鄰的雲南、貴州等地。這部分象牙很可能是西南少數民族進貢給這里的王公貴族的,這也說明了金沙當時已成為西南地區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編輯本段]金沙遺址權威定性
金沙遺址權威性的定性:該遺址為商周時期蜀文化中心遺址,分布面積在三平方公里以上,同時很有可能是古蜀國的又一都邑所在。
據成都市考古隊王毅隊長介紹:考古隊在一期考古階段重點對梅苑東北區域、蘭苑文化堆積分布區、體育公園兩處文化堆積區進行了集中發掘。位於遺址東部的梅苑,出土了陶器、玉器、銅器、金器、卜甲共七百餘件和大量的象牙,大量的象牙堆積坑和成片的野豬獠牙、鹿角分布區都與宗教儀式活動有關,專家認為這一區域是宗教儀式活動區;蘭苑遺址位於遺址的中南部,該區的文化堆積分布面積約二萬平方米,目前發掘面積已達一萬零四百二十五平方米,發現有大量的房屋建築遺跡和紅燒土、三百餘個灰坑、三十餘座墓葬、一座陶窯等遺跡現象,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陶器、陶片和少量的玉石器、銅器、金器等,時代約為商代晚期。各種跡象表明,「蘭苑」文化堆積分布區可能是居住、生活區;體育公園位於遺址中部,發掘面積一百六十二平方米,發現十五座墓葬,其中三座墓葬有隨葬品,出土少量玉石器和陶器。
從墓葬的文化層和房址分析,該區域可能是居住、生活區,廢棄後成為墓地。而在此次集體大發掘中沒有涉及的第四大區域———黃忠遺址,根據前兩次的發掘,專家認為可能是金沙遺址宮殿區的一部分。據此,專家普遍認為,金沙遺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
[編輯本段]金沙遺址博物館建設
金沙遺址博物館是在金沙遺址原址建設的專題性博物館,佔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由遺跡館、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園林區和遊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378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約28000多平方米,地下約9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38000多平方米,綠地率達70%,栽種有銀杏、水杉、楨楠等古老樹種。金沙遺址博物館總投資3.89億元。
遺跡館
位於摸底河南的祭祀區,呈半圓形,建築面積7588平方米。主體結構採用大跨度鋼結構,遺跡館內為無柱大空間,為保護、發掘、展示提供靈活的空間。遺跡館展現的祭祀場所,遊客可以近距離實地觀看考古發掘的過程,感受古蜀國祭祀活動的頻繁和宏大氣派。
陳列館
位於摸底河北,呈方形,建築面積約16200平方米,其中展陳面積約6000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集中展現了金沙時期古蜀先民的生活、生產及其美輪美奐、造型奇絕、工藝精湛的器物,還有古蜀文明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知識的系統介紹。
文物保護中心
位於博物館的西北角,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是對金沙遺址出土文物進行保護和研究的區域。文保中心的附近還建有金沙小劇場,常年舉辦與金沙文化相關的文化演出活動。
園林區
內有烏木林和玉石之路等文化景觀,在博物館主道路西側,是「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的紀念雕塑——太陽神鳥廣場。2006年8月16日,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公布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2006年12月18日,在此設立永久性紀念雕塑。園區內還配備有功能齊全的各種服務設施,有停車場、遊客接待中心和休息場所等,建築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
[編輯本段]金沙遺址的重大新發現
金沙文化遺存重要分布區成都市黃忠村金沙朗寓工地,經過一年多發掘,取得重大成果。編號為F160和F161兩座商周時期大型宮殿建築基址的發現,使金沙遺址大型宮殿遺址區得到確認。
⑷ 金沙遺址中的代表物
金沙遺址考古發掘最有代表性的精美文物,
金沙遺址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後在成都平原崛起的又一政治、文化中心,是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金沙遺址的發現,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謎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該遺址先後被評為2001年和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集中了部分金沙遺址考古發掘的最新成果和最有代表性的精美文物
如金面具、金人面形器、金魚形帶、銅人形器、肩扛象牙紋玉璋、陽刻昆蟲紋玉牌、刻紋石磬等
金面具:
寬近20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金面具展示的形象是方形面孔、額平齊,有長刀形凸起眉和大立眼,高挺的鼻子呈三角形,有寬闊的口形和長方形耳朵,耳垂上有一圓孔。與三星堆遺址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人頭像、青銅人面具在造型風格上一致,再次證明了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有著緊密的承襲關系金面具應是古蜀時期的神只面具,其年代應當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距今約3000年。8號遺跡坑是金沙遺址迄今發現的最重要的祭祀類遺跡之一,為研究金沙遺址宗教祭祀活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象牙、鹿角、野豬獠牙:
位於遺址東部的梅苑,出土了陶器、玉器、銅器、金器、卜甲共七百餘件和大量的象牙,大量的象牙堆積坑和成片的野豬獠牙、鹿角分布區都與宗教儀式活動有關,專家認為這一區域是宗教儀式活動區;
陶器、玉石器、銅器、金器等:
時代約為商代晚期。各種跡象表明,「蘭苑」文化堆積分布區可能是居住、生活區;體育公園位於遺址中部,發掘面積一百六十二平方米,發現十五座墓葬,其中三座墓葬有隨葬品,出土少量玉石器和陶器。從墓葬的文化層和房址分析,該區域可能是居住、生活區,廢棄後成為墓地。而在此次集體大發掘中沒有涉及的第四大區域———黃忠遺址,根據前兩次的發掘,專家認為可能是金沙遺址宮殿區的一部分。據此,專家普遍認為,金沙遺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
金器、玉器:
留下了中原和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痕跡說明金沙文化與中原文化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同時,金沙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璋並不是此地「土生土長」的,它們是通過長江這條自古以來的黃金水道自下而上運輸至此的。金沙文化與中原及長江下游的頻繁交流充分說明了此時的古蜀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再次證明了中華古文明的多元一體論,
各區域的文化都是彼此作用和相互影響的。
⑸ 大家有知道金沙遺址情況的嗎
成都金沙遺址考古再獲重大發現
新華網 10日開始的成都金沙遺址考古發掘再獲重大發現,當天已出土珍貴文物130多件,其中包括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商代石磬、肩扛象牙跪坐人像圖案的玉璋、鳥首魚身紋金帶等。 >>>詳細
專家稱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一脈相承
從大量的遺存和出土文物分析,金沙遺址的文化堆積年代大約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其中以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這個時期的金沙遺址可能繼三星堆文明之後成為古蜀國的又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又一個古蜀王國的都邑所在。
在金沙遺址祭祀區發現了大量金器、玉器、銅器同時埋葬的現象。這些器物在造型和組合上與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非常相似,說明在祭祀禮儀方面金沙人與三星堆人保持著內容與形式上的一致。 >>>詳細
金沙遺址之謎:古蜀文明發達緣何未留下隻字片語
成都金沙遺址在幾年前的第一輪發掘中曾出土了大量卜甲,但奇怪的是,這些卜甲上沒有留下任何文字。古蜀王國這一段輝煌的文明因為缺乏文字記載,彷彿在3000年前突然神秘消失。在10日開始的新一輪考古發掘中,考古專家期待能找到有關文字的線索,破解金沙遺址這一難解之謎。
記者在金沙遺址發掘現場了解到,在金沙祭祀區里,發現了19片卜甲。其中最大的一件卜甲長46.4厘米,是迄今中國發現最大的卜甲之一。卜甲是巫師占卜的工具,大量卜甲的發現,證明了金沙時期巫術活動的盛行。
這些龜甲上布滿鑽、鑿和燒灼的痕跡,這是古蜀人在龜甲一面先挖或鑽出不透的孔,然後用火燒灼此處,另一面就會產生裂紋(兆),再根據這些裂紋來判斷要卜問事情的吉凶。
中國中原地區的商朝和西周時期都盛行這一習俗,並刻字記錄占卜的事情、卜問的結果等,這就是我們今天知道的「甲骨文」。可是金沙的甲骨上沒有刻畫文字。三星堆遺址中沒有發現卜甲,但在個別陶器上曾發現有寥寥幾個符號。
⑹ 求教:金沙遺址的資料
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是民工在開挖蜀風花園大街工地時首先發現的。遺址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餘件,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晚期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隨著發掘的進展,不排除還有重大發現的可能。
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與廣漢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類金飾則為金沙特有。玉器種類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約22厘米的玉琮,顏色為翡翠綠,雕工極其精細,表面有細若發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堪稱國寶,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銅器主要以小型器物為主,有銅立人像、銅瑗、銅戈、銅鈴等,其中銅立人像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相差無幾。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專家認為,極可能是當時貴族的奴隸或戰俘,這表明當時的蜀國已比較強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樸生動。 金沙村遺址的發現,引起各界關注。專家們一致認為,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金沙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古蜀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築成都城的戰國晚期。金沙遺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獻中完全沒有的珍貴材料,將改寫成都歷史和四川古代史。
分析金沙遺址的出土文物,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禮器,應為當時成都平原最高統治階層的遺物。這些遺物在風格上既與三星堆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種差異,表明該遺址與三星堆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系。金沙遺址的性質,目前推測有可能屬於祭祀遺跡,但由於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遺跡的可能。不過,從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和周圍的大型建築、重要遺存來看,蜀風花園所在區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時期成都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遺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與黃河流域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深刻的內在聯系,再次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
⑺ 求古生物、恐龍、金沙遺址資料!
你上中國古生物網看看
http://www.dinosaur.net.cn/
中國恐龍網
http://www.sinodino.com/
金沙遺址博物館
http://www.sc.xinhuanet.com/topic/jsyz/
⑻ 成都金沙遺址,金沙遺址博物館簡介
金沙遺址博物館簡介
金沙遺址博物館是在21世紀初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金沙遺址原址上興建的博物館。博物館佔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萬平方米,由遺跡館、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遊客中心和園林區組成,展示了一種獨特的、不同於中國古代黃河流域文明以及世界上其它古代文明的青銅文明。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金沙遺址博物館始建於2004年底,2007年4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
票~務類型:門~票+4~D電影
門~票信息:同~程價:78 門~市價:100
⑼ 成都金沙遺址發現過程
2001年2月8日,成都西郊蘇坡鄉金沙村某房產開發集團的兩台挖掘機將泥土傾倒在土山旁時,有的村民發現鏟起的泥土中有象牙和一些玉器。
當大家朦朧意識到眼前發生了什麼情況時,在場的村民已開始在土堆旁慌亂地尋找,兩台挖掘機也停止了轟鳴,挖掘機駕駛員居然也跳入5米多深的溝中找尋文物。見此場面,一村民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件以及將要產生的嚴重後果,他一邊制止,一邊迅速通過手機向110報警。
隨即趕來的蘇坡橋派出所的民警們立即對現場進行了封閉和保護,並強行驅散了哄搶文物人員。但是,部分文物已經流失到了民間。
當晚,考古專家初步鑒定,金沙村商周文化遺址是一個很有研究和考古價值、規模宏大的「古墓」。
追尋流失的瑰寶
如此重大發現,讓蘇坡橋派出所民警感到責任的重大。他們連夜召開支部會,對文物現場保護和文物追繳工作進行重新部署。
在隨後的十幾天,民警們走村串戶,深入數百戶村民家,做了大量調查摸底和宣傳教育工作,專案組掌握了翔實的第一手文物流失資料,並陸續收到數十件群眾的檢舉材料。這些檢舉材料詳細描述了一些村民或民工拿走的文物,還提供了文物材料、質地、外觀特徵。隨後,在專案組強大的攻勢下,參與哄搶文物的人員開始陸續上繳文物。
承建下水道工程的市政基礎公司金沙工地材料員李某向專案組上繳了從工地拿走的文物21件。計有玉璋5件,玉凹鏟形器2件,玉鑿5件,玉琮1件,玉瑗3件,石大園矛1件,玉環1件,玉鐲1件,玉磨石1件,石斧1件。負責施工的姜某交出了青銅瑗5件,民工陳某從幾十公里外的家鄉趕來,交出了玉矛1件,玉璋1件。
截止到4月3日,專案組共收到各類玉石器、青銅器,石料等100件文物。這批上交的文物大多保存完好,造型精美,有的還是罕見的珍貴文物,經專家初步鑒定,有半數可分別列國家一、二、三級珍貴文物。
整個發掘工作
還將進行3到5個月
記者4月3日到金沙村文物挖掘現場時,看到現場已被嚴密保護,坑中尚有微微露出的象牙,有兩個坑中有許多造型古樸的陶器,據警衛民警介紹,在此之前,還挖出幾根烏木,最大的一根長達8米,直徑達2米,被人賣至外地,後民警追繳後,只得動用一輛16噸的平板車將烏木運回現場。
記者在遺址現場了解到,發掘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共布探方99個,發掘面積達2475平方米,目前發掘深度約1.2米(此前的大量出土文物均是在5米深的下水管道溝里)。發掘情況表明,出土金器、玉石器、銅器和象牙器的地點位於金沙遺址的東北部,面積約10000平方米。
在進行發掘工作的同時,又在蜀風花園布下近400條探溝進行文物勘探,也發現了部分同時期的地層堆積。
整個發掘工作將持續3至5個月。對前期的部分流失文物,已成立了專案組進行調查。
金沙遺址與三星堆文化有何聯系
這個被有關專家稱作「21世紀國內首個重大考古發現」的金沙遺址是何種性質?范圍有多大?它與三星堆文化有何聯系?考古專家表示,目前金沙遺址的發掘還只是「冰山一角」,它的性質及其與三星堆文化的關系等諸多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的發掘、研究。
據現場專家介紹,已發掘出土的文物上均無文字元號,也未發現其他建築遺跡;其銅器以小型器物為主,目前尚未出土與三星堆一致的大型青銅面具、神樹等。根據現有發掘情況推測,金沙遺址可能屬於祭祀遺跡,但由於大量出土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遺跡的可能。
該遺址目前出土的1000餘件珍貴文物絕大部分為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文物風格與三星堆有著驚人的相似。專家稱,這足以表明該遺址與三星堆文化有密切的淵源關系;這是繼三星堆之後四川地區考古最為重大的發現。
遺址中出土玉器400餘件,其中最大一件高約22厘米的玉琮為翡翠綠,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完全一致,尤其是琮表面的微雕堪稱一絕。銅器400餘件,其中銅立人像的造型風格與三星堆幾乎完全一致。石器170件,其中圭形玉鑿和玉牌形飾四川地區尚屬首見。象牙器40餘件,象牙不計其數,總重量達一噸。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考察金沙遺址後,認為該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它所揭示的是過去文獻完全沒有記載的新的珍貴材料。從遺址出土文物分析,很多是有特殊用途的禮器,應為當時蜀地最高統治階層的遺物;遺物在風格上與三星堆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種差異,表明該遺址與三星堆有較為密切的淵源關系,而存在的差異是否是由於年代或遺存性質,尚需作進一步考證;玉琮的發現進一步證明長江下游文化對蜀地文化的某種影響。
金沙遺址改寫成都歷史
據文獻記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2310年前張儀築成都城。而近日,成都市文物局正式對外公布的成都西郊金沙遺址重大發現,則可能再次改寫成都歷史和四川古代史。
4月3日,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考古隊聯合舉行新聞通氣會,首次向省內媒體正式宣布「金沙遺址」的發掘情況:「金沙遺址」的發現,揭示的是過去文獻完全沒有記載的珍貴資料,這將改寫成都的歷史和四川古代史,把成都建城史推進700年左右———由距今2300年推進至3000年以前。
通氣會上,成都市考古隊隊長王毅介紹:「金沙遺址」的發掘,到目前為止,已翻查清理出1000餘件珍貴文物,對研究古蜀文化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據文獻記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築成都城」的戰國晚期。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及文物局領導考察遺址現場後一致認為,「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遺址性質一旦正式確認,將把成都的建城史往前推至距今3000年前。
「金沙遺址」可能破譯3000年前古蜀懸案
在「金沙遺址」引起社會各界強烈震撼和廣泛關注的同時,考古界又掀開了一個個謎團。近日,一個較為一致的觀點浮出水面:「金沙遺址」反映出成都是當時古蜀文明的權力中心,它的發現,破譯了三星堆發掘後留給學術界的一大懸念,有可能3000多年前,三星古城從廣漢搬走後到了成都。
金沙遺址為何遲遲未向社會公布
成都市文化局局長嚴曉琴在金沙遺址新聞通氣會上就這一重大發現為何遲遲未向社會公布作出解釋。
嚴曉琴稱,金沙遺址自2月8日發現以來一直未公開披露,這是因為應國家文物局、市政府要求,為了確保文物的安全,保障考古發掘工作繼續正常進行,追迴流失文物而採取的措施。目前,金沙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才剛剛開始,遺址性質、遺址范圍等很多關鍵問題都還未確定。她表示,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市文化局將及時向新聞媒體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