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遺址
1. 我國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包括哪些
我國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北京人文化、觀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陽高許家窯人文化、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等。
1、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遺址為中國境內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1961~1962年發掘,發現於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黃河河面約170米的階地上。文化遺物有石製品32件和燒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測,該文化距今已有180萬年。
2、元謀人石器
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了元謀人遺址,元謀縣因此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元謀人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
3、匼河文化
匼河文化分布於山西省芮城縣匼河村一帶,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1957年發現,1960~1980年由賈蘭坡主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後5次發掘。匼河文化以大石片製作的砍斫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狀器為特色。
匼河文化的遺物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燒骨是匼河人用火的證明。伴出的動物化石多為中更新世的典型種屬,象、鹿、水牛、披毛犀的共存說明匼河人的生活環境為溫帶氣候。
4、藍田人文化
藍田猿人遺址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里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里處的陳家窩村兩地,是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藍田縣位於西安市東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幾分鍾車程。附近有公王嶺猿人遺址,陳家窩猿人遺址,澇池河溝遺址,沙河遺址,紅河遺址等。
5、東谷坨遺址
東谷坨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一個遺址,位於河北省陽原縣東谷沱村許家坡。東谷坨遺址所出土文化遺物有石製品1600餘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種類有刮削器、尖狀器和砍斫器。另外還有打擊過的骨片。該遺址與其附近的小長梁遺址被合稱為「東谷坨—小長梁文化」。
2. 石家河遺址的介紹
石家河復遺址1位於中國制中部湖北省的天門市,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迄今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它位於天門市石河鎮,毗鄰鎮北,分屬土城村,蘆嶺、唐李村、東橋村轄地,東南距天門市城約16公里。遺址佔地面積8餘平方公里,由40處地點組成。11月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石家河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石家河遺址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迄今發現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石家河遺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在中華民族文明起源與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3. 琉璃河遺址的出土文物
2002年8月14日-9月30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房山區琉璃河遺址進行了一次考古發掘,該地點屬於琉璃河遺址墓葬區中Ⅰ區(按20世紀70年代對遺址的分區)的一部分,1995和1999年曾先後在其東部發掘了十餘座西周時期墓葬。
本次發掘共發現墓葬14座,包括中型墓3座,小型墓11座,發掘了其中的12座。
從發掘情況看,本次發掘的十餘座墓葬均屬西周時期的土坑豎穴墓,方向均為北向略偏東。最大的2號墓長3.8、寬2.4米;最小的11號墓長2.4、寬1.2米。最深的2號墓深5.8米,最淺的11號墓深不足1米。墓壁均為直壁,填土均經過夯打,尤其是2、5、13號墓的夯窩十分明顯。
各個墓葬的棺槨不等,一般為單棺。2、5號墓為一棺一槨,11號墓未見棺痕跡。棺槨均保存不好,僅存少量板灰,長寬可辨,高度難以確定。棺槨的蓋板均為橫置。
12座墓中,3、4、6、10、11、13號墓墓主人的骨架保存較好,7、8、9號墓殘存少量骨骸,2、5、14號墓已不可辨認。從保存較好的墓主人看,均為仰身直肢葬,雙手大部分置於腹部或骨盆上。 殉人見於2、5號墓。2號墓殉3人,其中一人在南部二層台上,東西放置,側身直肢,頭向西,面向北,身上殘留有席子的痕跡。另兩人在槨內東側,南北放置,均為仰身直肢葬,面向西,身上覆蓋大量青銅車馬器,北部一人的面部覆蓋著大量扇貝,南部一人的頭部放在北部一人的兩腿之間。5號墓殉2人,其中一人在南部二層台上,東西放置,仰身直肢,頭向西,面向上,身上殘留有席子的痕跡。另一人放置在槨內東側,側身直肢,面向西,身上覆蓋大量青銅車馬器。
殉狗的現象較為普遍,一般放置在填土和腰坑中,部分狗骨架殘缺不全,狗頭的方向一般與墓主人的頭向相反,部分狗骨架顯示出活埋的跡象,如2號墓填土中的狗骨架。只有13號墓的殉狗較為特殊,該墓除在填土和腰坑內各放置一條狗之外,還在西部二層台上放置了一條狗,且狗的前肢反綁,顯然為活埋。 隨葬品有陶器、青銅器、玉石器、蚌器、漆器以及海貝、扇貝等。
陶器均放置在墓主人頭端或棺槨之間。多者一墓(如5、13號墓)出土陶器十三、四件,少者一墓(如4號墓)僅出土陶器一件。器型一般有鬲、簋、罐、豆、尊、鼎等。
青銅器主要出土於2、5、13號墓等墓,2號墓主要出土青銅禮器、兵器以及車馬器;5號墓主要出土青銅車馬器;13號墓主要出土有青銅禮器、兵器和工具等。青銅禮器主要有鼎、簋、甗、尊、觶、卣、爵等,兵器主要有戈、短劍、矛、鏃,工具有钁、錐等,車馬器主要有當盧、纓絡、節約、銜、鑣、軛、轄等。另外,還出土了青銅面具、盾飾如銅泡等器物,部分銅泡上有「?#93;侯舞易」的銘文。
玉石器較為少見,2、5號墓各出土了一件玉魚,13號墓出土一件玉璜。另外,在2號墓還出土了一件玉戈,13號墓出土了一件瑪瑙管。
蚌器主要出於5號墓,有蚌泡和蚌魚,但均已殘破。
漆器出土魚5號墓,殘破過甚,器型不明。
海貝一般出土於墓主人的頭部,部分也放置於隨葬器物上。扇貝只在2、5號墓中有大量發現,主要放置在殉人身上。
本次發掘的12座墓葬,時代均屬於西周時期,從初步整理的結果看,7、8號墓的年代最早,屬於西周早期;2、3、5、6、9、10、13、14號墓的年代次之,屬於西周中期,其中又有偏早和偏晚之分;4、11號墓的年代最晚,屬於西周晚期。
本次發掘,是琉璃河遺址近年來收獲較大的一次考古發掘,尤其是7、8號墓出土的陶器,顯示出這兩個墓葬可能是目前琉璃河遺址發現的西周最早時期的墓葬。而2、5號墓出土的大量車馬器,也是自80年代以來出土最多的一次,尤其是兩墓中出土的青銅組合面具、雙鳥頭馬具、獸頭形當盧等都是琉璃河遺址首次發現,豐富了琉璃河西周燕文化的內涵。同時,本次絲路營行發掘的十餘座墓葬,在葬俗、葬式等方面與Ⅱ區墓葬有較大的區別,也為研究琉璃河西周燕文化族別、禮制的差異提供了新的材料。
4. 河南省境內有那些古代遺址這些地方在哪個城市
1、殷墟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科學發掘91年來,考古人員清理過商代墓葬超過2萬座。「婦好墓在單個墓葬中出土隨葬品數量最多,代表了晚商文化的發展水平、思想觀念、活動范圍以及工藝技術水平。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2、河南仰韶文化遺址
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距縣城9公里。遺物中陶片較多,石器和骨器較少。有長條形單刃的石刀和中部鑽圓孔的石紡輪;有骨鏃、骨鑿和骨針等。
這個遺址出土的彩陶較復雜,多先施白色陶衣,然後著彩。彩繪圖案有米字紋、弦紋、x形紋、方格紋和圓點紋等,與廟底溝的彩繪圖案類似,其時代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197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賈湖遺址
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
是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骨笛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餘支骨笛,還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通過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附著物發現: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這一發現也填補了世界酒文化的空缺。
(4)南河遺址擴展閱讀: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
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並被認為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5. 國家150重大遺址名單
大遺址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綜合物證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大遺址保護既是一項文化工程,也是一項惠民工程,有利於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美化城鄉環境、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大遺址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啟動100處大遺址保護工程,殷墟遺址、元上都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建成一批大遺址保護展示示範區,有效保護遺址本體及其環境風貌;國家設立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出台一系列專門性法規,初步建立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目標任務,基本構建以「三線兩片」為核心、10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
「十二五」期間重要大遺址(150處)
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
1. 北 京:周口店遺址、圓明園遺址、琉璃河遺址
2. 河 北:趙邯鄲故城、定窯遺址、鄴城遺址(含河南安陽
高陵)、燕下都遺址、泥河灣遺址群、磁縣北朝
墓群、元中都遺址、中山古城遺址
3. 山 西:陶寺遺址、侯馬晉國遺址、曲村-天馬遺址、晉
陽古城遺址、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4. 內蒙古:遼上京遺址、元上都遺址、遼陵及奉陵邑、
遺址(內蒙古、甘肅)、遼中京遺址、和林格爾
土城子遺址、二道井子遺址
5. 遼 寧:牛河梁遺址、姜女石遺址(含河北北戴河秦行宮
遺址)、高句麗遺址(鳳凰山山城、五女山山城、
燕州城山城、石檯子山城)、金牛山遺址
6. 吉 林:高句麗遺址(洞溝古墓群、丸都山城與國內城、
羅通山城、自安山城)、渤海遺址(西古城遺址、
八連城遺址、龍頭山古墓群、六頂山古墓群、蘇
密城)、萬發撥子遺址、帽兒山墓地、龍潭山城
7.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8. 上 海:福泉山遺址
9. 江 蘇:揚州城遺址、鴻山墓群、徐州漢墓群(含徐州漢
代採石場)、淹城遺址、闔閭城遺址、南朝陵墓群
10. 浙 江:良渚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大窯龍泉窯遺址、
臨安城遺址、馬家浜遺址
11. 安 徽:尉遲寺遺址、凌家灘遺址、六安王陵、壽春城遺
址、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12. 福 建:萬壽岩遺址、城村漢城、曇石山遺址、德化窯遺址
13. 江 西:吳城遺址(含築衛城遺址)、湖田窯遺址、御窯
廠遺址(含高嶺瓷土礦)、吉州窯遺址、牛頭城
址、銅嶺銅礦遺址
14. 山 東:臨淄齊國故城、兩城鎮遺址、城子崖遺址(含東
平陵故城)、桐林遺址、曲阜魯國故城(含邾國
故城、漢魯王墓群、明魯王墓)、薛城遺址、大
汶口遺址
15. 河 南: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隋
唐洛陽城遺址、殷墟、鄭韓故城、古城寨城址、
北陽平遺址、鄭州商代遺址、宋陵、清涼寺汝官
窯遺址、邙山陵墓群、三楊庄遺址、城陽城址、
仰韶村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
16. 湖 北:石家河遺址、楚紀南故城、盤龍城遺址、龍灣遺
址、擂鼓墩古墓群、銅綠山遺址、屈家嶺遺址、
唐崖土司城址和容美土司遺址
17.湖 南:里耶古城遺址、銅官窯遺址、城頭山遺址(含八
十壋遺址、彭頭山遺址)、老司城遺址、炭河裡遺址、漢代長沙王陵墓群
18. 廣 東:南越國宮署遺址、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19. 廣 西:靖江王府及王陵、合浦漢墓群、甑皮岩遺址
20. 重 慶:釣魚城遺址
21. 四 川: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含十二橋遺址)、邛窯、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明蜀王陵墓群、羅家壩遺址
22. 貴 州:可樂遺址、海龍屯
23. 雲 南:太和城遺址、石寨山古墓群
24. 西 藏:古格王國遺址、藏王墓、卡若遺址
25. 陝 西:秦咸陽城遺址、周原遺址、阿房宮遺址、漢長安
城遺址、大明宮遺址、秦始皇陵、秦雍城遺址、西漢帝陵、唐代帝陵、統萬城遺址、黃堡鎮耀州窯遺址、豐鎬遺址、龍崗寺遺址、石峁遺址
26. 甘 肅:大地灣遺址、許三灣城及墓群、鎖陽城遺址、駱
駝城遺址、大堡子山遺址
27. 青 海:喇家遺址、熱水墓群
28. 寧 夏:西夏陵、水洞溝遺址、開城遺址
29. 新 疆:北庭故城遺址、坎爾井
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
長 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黑龍江)
絲綢之路(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陝西、河南)
大運 河(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
秦 直 道(內蒙古、陝西、甘肅)
茶馬古道(雲南、四川、西藏、貴州、青海、甘肅、陝西)
明清海防(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蜀 道(陝西、四川、重慶)
河 北:趙邯鄲故城、定窯遺址、鄴城遺址(含河南安陽
高陵)、燕下都遺址、泥河灣遺址群、磁縣北朝
墓群、元中都遺址、中山古城遺址
3. 山 西:陶寺遺址、侯馬晉國遺址、曲村-天馬遺址、晉
陽古城遺址、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6. 長江流域有哪些古代文化遺址
長江上游:巫山大溪文化遺址、新繁水觀音遺址
長江中游: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江西新干商代遺址、炭河裡遺址、彭頭山文化、玉蟾岩遺址、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
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渚文化、田螺山遺址
7. 漯河的戰爭遺址
蘇進(1907年~1992年),郾城縣裴城鎮人。1923年,他在西北軍學兵團當學兵, 1925年參加西北軍,歷任排長、連長,參加過北伐戰爭。1927年,他在馮玉祥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任職,同年被調到洛陽軍官教導團當隊長,不久報考留日學生,被錄取去日本,入東亞預備學校、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1930年,蘇進結束在日本的學習,回到中國,隨同馮玉祥到前沿視察部隊,指揮作戰。不久,他到14師即原手槍旅任參謀長。1931年,中共在第26路軍發展了不少黨員,第26路軍參謀長趙博生也加入中共。趙博生開始聯絡蘇進、季振同和黃中嶽等決定在寧都起義。寧都起義時,蘇進指揮部隊控制了總指揮部電台。193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紅5軍127團團長、44師師長。 同年,蘇進從戰斗部隊調到紅1軍團隨軍學校,擔任總隊長;8月,調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軍事主任教員。
1933年秋,紅軍學校的高級班和幹部隊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蘇進被調到紅大,任參謀科科長兼教員,負責訓練團、師、軍的參謀長。 長征時,蘇進任幹部隊政治科科長兼教員。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撤消了幹部團,成立紅軍大學和特科團,他任特科團騎兵科科長。紅軍抗日大學成立時,蘇進任騎兵科科長。抗日戰爭時,蘇進離開軍校,任陝甘寧邊區警備司令部參謀長、120師359旅副旅長。
解放戰爭時,蘇進到東北。1948年7月,隨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的成立,蘇進任鐵路修復工程局第一副局長, 同年8月調到炮兵縱隊擔任司令員。建國後,蘇進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蘇進於1992年去世。
梁冠英
他早年跟馮玉祥當兵,內戰時期是鄂豫皖剿"匪"副總指揮,49年反正.好象在文革其間去世了,他當年在問十創辦"冠英學校"
王拱璧,
1886年9月17日出生於河南西華縣孝武營村(今為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鄉青年村)。他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五四運動時期,他是中華留日學生總會的領袖人物之。他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東游揮汗錄》、《河南人民當頭大禍》等專著,至今仍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王拱壁先生,1886年9月17日出生於河南西華縣孝武營村(今為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鄉青年村)。他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五四運動時期,他是中華留日學生總會的領袖人物之。他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東游揮汗錄》、《河南人民當頭大禍》等專著,至今仍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時,王拱璧正在河南大學任教授。他當時所作的《東征曲》八章,曾在許多學校流傳;《為自由而戰》四章,曾在中國軍隊的好幾個師里流傳。他還在各學校、團體和公眾集會上發表宣傳抗日救亡的講演二十餘次,給流亡開封的東北大學學生講日本侵華史,他撰寫的《抵制日貨之理論與實踐》一文,刊登在了海《大公報》上。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以後,又在華北製造事端,企圖侵佔華北。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主義,從而激起了全國人民義憤。當時,王拱璧任河南省淮陽縣契稅局局長。他先後在各學校、團體的集會和太昊陵廟會上發表抗日救國講演四十餘次,聽眾達數萬人。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當時,年已半百的王拱璧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宣傳工作。,他很快就寫了《抗日必勝》提綱,到各處進行演講,使聽眾深受感動,增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當時,王拱璧還經常邀請親友同事到家裡座淡抗戰局勢。他從軍事、政治、經濟及國際圍內等方而進行分析,斷定七年半後日本必敗。實踐證明,他的這判斷與事實是十分接近的。
抗戰爆發不久,王拱璧就把女兒王俊嵐(後改名程邁)送到了革命聖地延安。女兒到延安後給父親寫信,表示「不取得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決不回河南」。王拱璧題詩一苗贈給女兒:「嵐兒抗日在陝北,不勝倭寇誓不回。喜汝堅信持久戰,莫負英明總指揮。」同時,他還介紹愛國青年邵慧敏、楊文曼等七人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工作。後來,程邁在中國共產黨的培養、教育下成為一名優秀的幹部,直到1952年才回家鄉探親。
王拱璧的兒子王膺民抗戰前赴日本留學,回國後即參加留學生集訓,後被友人推薦到駐洛陽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任司令長官衛立煌的外文秘書,並協助編輯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出版的《抗戰月刊》和《北戰場半月刊》。應范長江之約請,他兼任了遠東通訊社駐第一、第五戰區的特派員。他還在西北陸軍大學任教官,培訓抗日軍官。當時,他用王一民的筆名,在國內許多家大報紙上發表了100多萬字抗日論文和專著,受到軍界要員和社會輿論的關注。
1938年春,王拱璧攜眷屬遷移到鎮平縣。不久,他組織了鎮平自治研討會,被推選為副會長。他向鎮平縣政府遞交了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社會,以利抗戰的建議書;還組織了抗戰十人工作團,深人農村,發動農民支援抗戰。不久,抗戰十人團發展到六個團,當時在鎮平頗有影響。
這其問,他編印了《抗戰三字經》小冊子,印刷了數百冊,在當地散發。他還給抗日前線的將士寫了三十多封慰問信,捐贈棉背心十件,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
1938年l0月,王拱壁攜眷屬遷往四川成都。不久,他受國民黨政府川康禁煙督察處處長張靜愚的委派,任西昌禁煙所所長。1939年4月初,他率領六七名工作人員和一百四十多名士兵前往西昌。他們翻雪山,越大嶺,過大渡河,艱苦備嘗,於月底到達。
在西昌工作期間,王拱璧閱讀了許多有關我國邊疆的文獻資料.游覽了許多地方,了解到許多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他撰寫了《川康一斑及寧屬問題(提綱)》、《研究彝獻(提綱)》等文章。其中,歌頌祖國山河風物民情,抒發抗戰豪情的旅寧七篇(《西川歌》、《西昌懷念戰役》、《寧遠河上》、《歐戰又起》、《兩昌風物》、《西昌思鄉》、《山歌》),分別刊登在《西昌報》、《建寧報》上。
1940年4月,西呂禁煙所被撤銷。對於所結余的二千多元經費,有人主張分掉.但王拱壁將其全部上交。離開西昌時,有人勸他帶些鴉片、麝香和名貴葯材回四川,以便賺錢,遭到了他的堅決反對。由於他在禁煙所工作時廉潔奉公.上級曾擬委任他為豫、陝省稅總局局長,但他以不願發國難財為由,致函謝辭。
回到成都後,王拱璧在生活非常同難的情況下,撰寫了長達五萬多字的《川康一斑及寧屬問題》文稿。該文由某學者推薦給邊疆學會會長顧頡剛先生,被編為《邊疆叢書》第1輯。該書在桂林出版時因日寇侵擾而未能問世。他撰寫的《國難西行》六百句,記述了自己從淮陽出發.經開封、鎮平、洛陽、潼關、西安、寶雞,然後越秦嶺、出劍門、小住蓉渝,再翻雪山、渡瀘水,最後到達西昌的「八千里路四百日」的感受和艱難歷程。
他把自己在川康收集的有關參考資料數捆和一些礦物、植物標本,分別贈送給四川省圖書館、博物館。此舉充分體現了他對於公益事業的關注和無私奉獻精神。
在成都期間,王拱璧被梁仲華主持的中國鄉村建設學會聘任為總會幹事,並主辦《會訊》刊物。他還利用業余時間,撰寫了有關邊疆問題的論文十五六篇(共十二三萬字),分別在成都、重慶、西呂等地的報刊上發表。他還被聘任為華西大學的特約客座教授,講授鄉村建設課程。
1942年春,青年中學師生和家人多次給工拱壁寫信,請求他回家鄉主持青年中學的工作。回到家鄉後,他以青年中學為陣地,積極協助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開展抗日斗爭。他首先整頓青年中學,將國民黨、三青團的勢力趕了出去,使該校成為「共產黨活動的大本營」。
1942年,河南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王拱璧撰寫了《河南災況目睹記》一文,寄至重慶《大公報》。這篇文章揭露了國民黨政府不關心人民疾苦和當時河南省慘絕人寰的災況,因而受到《大公報》的重視。該報派記者到河南進行了實地調查,並發表了題為《看重慶憶中原》的評論。此舉對於國民黨政府向河南撥發救濟款起了推動作用,但該報卻受到了「停刊三天」的處分。
1944年中原會戰後,豫中、豫西大片國土淪入敵手。此後,日軍曾對該校進行過騷擾。郾城偽政權的縣長李子芬曾向王拱璧封官許願,但遭到王的嚴詞拒絕。
1945年春夏之交,新四軍第一二八團團長王定烈與當地的中共地下黨員馮明高等,在硝華、西平、上蔡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當時,王拱壁在青年中學為第一二八團提供辦公地點,還動員部分師生參加新四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慶祝大會上,王拱璧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陳星聚,字耀堂,河南臨潁縣陳台鄉陳村人,清朝光緒年間率領台灣人民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
台北知府陳星聚
陳星聚,公元1817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先後中過秀才,舉人。47歲被任命為福建省順昌縣知縣。
在他出任縣令期間,憂國憂民,辦事認真,是老百姓衷心擁戴的父母官。調任閩縣縣令後,為政清廉,政績斐然,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光緒初年,陳星聚被調往台灣,任鹿港、淡水同知,不久又擢升為台北知府。
當時正是中華多難之秋,英、美、法、日等帝國主義者紛至沓來,蹂覦我國東南沿海。寶島台灣物產豐富,自然也成了侵略者垂涎、覬覦的對象。陳星聚上任伊始,便召集民工,修築加固台北城池。中法戰爭爆發後,他又積極購置武器,擴充軍隊,隨時准備迎戰入侵之敵。1884年8月,法帝國主義出兵進犯基隆。9月,基隆被攻陷,法軍旋即兵分兩路,進攻淡水、台北,並封鎖了台灣與大陸的交通。陳星聚,早已置生死於度外,下決心與台北共存亡。他命令妻子帶領闔家老小10餘口,團團圍坐在府衙後花園的水井旁邊,一旦城池陷落,即舉家殉國,決不受辱。台北軍民在他的激勵之下,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終於擊退了法軍的進攻,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為中國人民譜寫了一曲響亮的正氣歌。
曹剛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
男,漢族,1935年12月生,河南舞鋼人,195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7月入伍,蘇聯炮兵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大學學歷,上將軍銜。
許慎
(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現河南郾城縣)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贊賞。他是漢代有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於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許慎曾擔任太尉府祭酒,師從經學大師賈逵。他歷經21年著成的《說文解字》,歸納出了漢字540個部首。
8. 中華文明的文化遺址
最著名的 圓明園
圓明園是中華文明無比輝煌的歷史紀念,是中華民族歷史恥辱的紀念遺址,在人類文明史上,她是西方尖端文明毀滅東方文明的歷史見證,是全人類檢討和反思的文化遺存。
圓明園寄託著人們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情懷,圓明園所教育的,不僅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且是一代又一代西方人,教育的對象是全人類。
中國瀕危遺址有:
河北懷來雞鳴驛、浙江省東陽盧宅 、山西省磧口鎮村落、甘肅秦城天水的古樓群建築、雲南團山歷史村以及分布在四川和西藏地區的石林。
雞鳴驛:坐落在河北省境內,修建於1420年,是至今唯一保存下來的最大的驛站。外層開始脫落,一些廟宇瀕於消失。在2004年曾經被列為世界百大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 。
盧宅:被稱為江南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有「中國民間故宮」的美譽。洪水和不得當的保護方法使得盧宅面臨許多危險。排水、防火和防風化等都做得不到位。
磧口:位於山西臨縣境南,明清時期為我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上世紀30年代,磧口碼頭功能盡失,但留下了一座座相對完整的商業建築群和周邊村落的民宅深院。近年來一些扶貧項目的開展和高速公路開通已經破壞了古鎮的文化韻味。
天水古樓群建築:天水市秦城區古民居有2000餘座,古巷不下數百條,大都是官宦、富豪、名人、學士的故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秦城區的古建名人故居屢遭拆除,至90年代呈愈演愈烈之勢。
雲南團山歷史村(音譯):完整地保持了19世紀的歷史的風貌。但近年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卻破壞了歷史原貌,一些地區對歷史文物的開發利用和改建項目已經破壞了歷史村落的完整性。
石林:約有250座千姿百態的石林鑲嵌在四川和西藏五大景區里,這些石林隨季節的不同和陽光的照射,不斷地變化著璀璨絢麗的色彩。然而有些石林甚至被砍斷作為休憩之所,微小的地震活動對其有巨大的危害。
五十年來,考古研究所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開展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單獨進行或與其他單位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歷年來田野工作取得的豐碩收獲,為繁榮中國考古學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4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7日在北京揭曉。上榜名單中,最「古老」的河北易縣北福地史前遺址和最「年輕」的四川綿竹劍南春酒坊遺址之間,相隔近
8000年。
,「搶救性發掘」保存下來的遺址有5個: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葬、遼寧省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廣東廣州大學城南漢二陵、浙江杭州嚴官巷南宋臨安城御街遺址、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
9. 天津遺址有哪些
首先告訴你,大沽炮台遺址還在,大沽口炮台位於天津市東南60公里塘沽區海河與渤海的交匯處,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防要隘。炮台始建於明代後期,清代多次進行整。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6月,八國聯軍向大沽炮台發起猛烈轟擊,天津軍民不畏列強,浴血鏖戰,終因炮台彈葯爆炸起火,炮台失守。大沽口炮台現存炮台遺址3座,以「威、鎮、海」三字命名。大沽口炮台已成為近代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的歷史見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津是一座既蘊涵古都風韻,又富有現代氣息的大都市。悠久的歷史為天津留下了許多極具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勝跡。漫步城中,那堪稱「萬國建築博覽會」的幢幢風格迥異的小洋樓、古樸典雅的天津老城、逶迤穿城而過的海河風光帶,異彩紛呈的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名人故居領人流連駐足;市郊風光秀麗的山林湖泊、綠樹環抱的深山古剎,世界聞名的萬里長城更是中外客人游覽觀光的好地方。天津還有如下風景名勝區,如果你時間充沛的話,不妨去玩玩,好玩的地方還是蠻多的!!
古文化街
初來乍到,想大致領略一番津味、古味、文化味,那最佳去處莫過於古文化街了。穿過「津門故里」的大牌坊,是600米的仿清建築群,出自數十位書法界名人之手的百塊匾額和楹聯,充滿翰墨氣息,猶如百家書法展覽。在這條街上出售古玩玉器、古舊書籍、傳統手工藝製品和民俗用品,天津的民間藝術品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劉氏磚刻在此設有專店。
天後宮(民俗博物館)
俗稱娘娘宮,座落在天津三岔河西岸、古文化街中心。始建元代(1326年)。這座海神廟與中國沿海一些城市的「媽祖廟」相同,都是供奉一位傳說中的神女。天後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舉行酬神演出和聚會場所,每逢天妃誕辰(農歷3月23日),舉行「皇會」表演龍燈、戲曲、旱船,百戲雲集,萬人空 巷。現辟為天津民俗博物館,為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民祥地。
廣東會館(天津戲劇博物館)
位於天津老城中心,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為四合院式建築,戲樓建造獨特,是中國罕見的木結構建築藝術珍品。1912年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曾在這里演講。現已辟為天津戲劇博物館。
呂祖堂(天津義和團紀念館)
位於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是清代供奉呂洞賓的道觀。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著名的義和團首領曹福田在這里設總壇口,成為當時義和團活動的中心。1985年修復後建立「天津義和團紀念館」。
石家大院
位於西青區場柳青鎮。是清代津門八大家之一石萬程第四子石元士舊宅。始建於1875年,佔地6千多平方米,由大、小四進院落組成,規模宏大,建造精巧。有「華北第一宅」之稱。現辟為楊柳青民俗博物館。藏有大量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磚雕等民間藝術珍品。
文廟
明代廟,是奉祀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位於南開區東門內大街。始建於明代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為市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
李叔同故居及書法碑林
李叔同是中國著名的近代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同時也是享譽海內外的佛教高僧。 天津是李叔同的故鄉。他的故居在海河岸邊的河北區糧店後街60號院內。這座呈「田」字形的清代建築距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紀念這位生長在天津的中國近代文化大師,1990年10月23日李叔同書法碑林河北區宙緯路揭幕。碑林系古典園林式建築,鐫刻著大師中晚期書法80多件,一座1.2米高的大師銅塑像巍然矗立其間。碑林還刻有眾多著名書法家的詠懷之作。
梁啟超故居與飲冰室書齋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他的故所和飲冰室書齋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第一工人文化宮附近的民族路上。1924年,在他原寓所西側,由義大利建築白羅尼歐設計,建成一幢名為「飲冰室」書齋的灰色兩層洋樓,粱啟超後期許多重要著作是在這里撰寫的。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
精武元祖霍元甲,以其精湛的武術技藝和強烈的愛國精神享譽中外。天津西青區小南河村的一座農舍便是霍元甲的故居。這是一個青瓦土坯牆普通農舍式的院落,房屋內陳
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如有錯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