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馬村遺址

馬村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4 00:21:56

❶ 馬村區的介紹

馬村區隸屬於河南省焦作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區東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黃回河。馬村區幅答員總面積12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6133.33公頃。總人口14萬(2012年末),其中鄉村人口6.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6‰。2013年馬村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3億元。馬村區擁有名勝古跡有10餘處,其中趙張弓遺址系龍山文化遺址,貴城寨遺址系古仰韶文化晚期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❷ 山西哪有些革命舊址、遺址、歷史古跡

山西的古跡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汾市(13處)
丁村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臨汾縣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縣山西襄汾縣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
牛王廟戲台 元 山西省臨汾市臨汾縣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東大街北一側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
山東岳廟元至清山西省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
柿子灘遺址舊石器時代山西省吉縣東城鄉西村
曲村--天馬遺址 周 山西省曲沃縣曲村、翼城縣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縣曲村北
侯馬晉國遺址 東周 山西省侯馬市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
廣勝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廟元山西省洪洞縣
晉城市 (14處)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8公里的陳慪鎮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
開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遊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縣城西15公里的禮義鎮
龍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梁泉村
小會嶺二仙廟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小會村
崔府君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
西溪二仙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西溪村
青蓮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
玉皇廟 宋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13公里府城村後的黃土崗上
晉城二仙廟 宋 山西省晉城市東12公里的澤州縣金村鄉東南村
澤州岱廟宋至明山西省澤州縣晉城市冶底村
長治市 (18處)
正覺寺金至明山西省長治縣看寺村
觀音堂明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城隍廟元至清山西省長治市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1938年 山西省武鄉縣
洪濟院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鄉縣大雲寺宋至清山西省武鄉縣
會仙觀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東25公里的監漳村西
沁縣大雲院宋至清山西省沁縣郭鎮
原起寺宋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興寺 唐 山西省長子縣 城東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慶寺 宋 山西省長子縣紫雲山
三嵕廟金至清山西省壺關縣鄉南陽護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順縣東北25公里王曲村
大雲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23公里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
龍門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65公里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順縣
明惠大師塔五代山西省平順縣長治市平順縣虹霓村
九天聖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
呂梁市(6處)
馬茂庄墓群東漢山西省離石市
安國寺明山西省離石市
太符觀金至清山西省汾陽市
興東垣東岳廟金至清山西省石樓縣
香嚴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縣
則天廟 金 山西省文水縣
晉中市(11處)
榆次城隍廟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喬家大院清山西省祁縣
平遙城牆 明 山西省平遙縣
鎮國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遙縣
雙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遙縣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平遙文廟金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祆神樓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後土廟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遺址 商 山西省靈石縣
資壽寺明山西省靈石縣
陽泉市 (2處)
關王廟 宋 山西省陽泉市
大王廟金至明山西省盂縣
朔州市(3處)
廣武漢墓群 漢 山西省山陰縣
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遼 山西省應縣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縣
運城市(22處)
馬村磚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縣
青龍寺元山西省稷山縣
絳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絳縣
福勝寺元、明山西省新絳縣
稷益廟明山西省新絳縣
太陰寺金山西省絳縣
萬榮東岳廟 元至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後土廟 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稷王廟金山西省萬榮縣
臨晉縣衙元至近代山西省臨猗縣
禹王城遺址 東周至漢 山西省夏縣
司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縣
西陰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夏縣
東下馮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山西省夏縣
解州關帝廟 清 山西省運城市
泛舟禪師塔唐山西省運城市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濟縣
永樂宮 元 山西省芮城縣
西侯度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芮城縣
清涼寺元山西省芮城縣
廣仁王廟唐山西省芮城縣
芮城城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縣
忻州市(11處)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縣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縣
邊靖樓明山西省代縣
雁門關明山西省代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縣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縣
南禪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縣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縣
顯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廣濟寺大雄寶殿元山西省五台縣
大同市(12處)
雲岡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遼、金 山西省大同市
華嚴寺 遼、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遺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龍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懸空寺 明 山西省渾源縣
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金山西省渾源縣
渾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渾源縣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靈丘縣
覺山寺塔遼山西省靈丘縣
許家窯一侯家窯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陽原縣
太原市 (5處)
晉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龍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晉陽古城遺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竇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龍山石窟東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❸ 馬村是什麼地方

馬村區是焦作市四城區之一,北依太行,南眺黃河。地理坐標北緯35.16『東經113.17』,地域面積122平方公里;下轄兩鄉一鎮64個行政村,四個街道辦事處14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3.7萬。
馬村區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之地,現仍存「待王古鎮」。周武王曾在這里演兵修武,留下「演馬」「張弓」的地名村落。「聵城寨」遺址曾是周武王封給功臣的十二邑之一。這里歷史悠久,古跡遍布,可謂人傑地靈,物華天寶。
馬村區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在14.2度—14.8度之間,雨量適中,日照2200—2400小時,無霜期216—240天,地勢在海拔87.7—299.4米之間,適合於糧、棉、油、毛、皮、肉蛋的生產,素有焦作市區「糧倉」之稱。
馬村區地貌由平原、崗坡、丘陵三部分組成。地下資源豐富,礦藏品種多、儲量大。區內地下水資源豐富,補給面積大,水量穩定可靠且水質良好,無色無味,適宜飲用及工業用水。電力資源供應充足,轄區內有演馬電廠、焦作鋁廠電廠、馬村變電站、韓王變電站,為本地區用電打下了良好基礎。礦產資源有馳名全國的煤炭屬於中等灰分(15%—17%)、低硫分(0.3%—0.4%)無煙煤,發熱量平均為6000—8000大卡,工業價值高,是理想的化工原料和生活用煤,探明儲量為57966.5萬噸,保有儲量約36621.1萬噸。耐火黏土具有厚度大、品類全、質地優、易開采等特點,探明儲量為2063。3萬噸,保有儲量1816.8萬噸,礦體結構簡單、厚度大、質量好。鐵礦石品位高,儲量豐富。
產業優勢:焦作市東工業集聚區所在地,目前已形成化工、建材、機械製造、紡織、醫葯五大支柱產業。
這曾是一個並不起眼的小區,然而經過五年卓有成效的發展,在經歷非典肆虐、經濟轉型等諸多陣痛後,一個活力四射、實力大增的新型城區在河南省西北部異軍突起。點擊五年來馬村區的發展史,沒有對「高新技術含量」的渲染,沒有與自身條件不相符的所謂「嫁接」,而更多的是尋求一種外部力量與自身優勢的結合,腳踏實地,絕不盲動。正是這種腳踏實地的干法,使馬村區「以農富民,以工強區,以開放促發展」的科學決策落到了實處。

❹ 焦作市的遺跡有哪些

古山陽城遺址——現在的牆南城
李封的許家墳——許天官墓
孟州的韓愈墓
還有好多地名都是武王伐紂時留下的,如:上馬村、下馬村、演馬村、待王、馮營、修武、安陽城……等等

❺ 樊噲墓的墓碑遺址

樊噲墓位於舞陽縣馬村鄉郭庄村。郭庄是一個大莊子,墓在村西北一條南北街的路東。墓高5米,直徑16米,下部青石圍圈,墓前用石板鋪成廣場,四周植以松柏。墓前有《漢書》作者班固為其撰立的碑文,高約1.5米,寬約65厘米,厚約30厘米,結實厚重完好無損,碑上的字是雙線鏤刻,為一般碑文少見,字大5厘米見方清晰可辨,上刻:「漢樊侯銘,班固撰。黆黆將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漢興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丞相,帝室以康。嘉靖丙申知縣張穎、縣丞錢汝楫、主簿姚文豪同立」。這通碑刻在明朝嘉靖丙申年(公元1596年)400多年了。碑文後方樹以「漢將軍武侯之墓」的碑刻(舞陽縣文化旅遊局,2012年4月4日立)。 又說樊噲墓位於皖六安市裕安區魏庵村。從六安市裕安區青山鄉往西北,越過約20公里蜿蜒曲折的山道,便到了與霍山縣交界處的魏庵村,發源於大別山腹地的老淠河在這里變得地勢開闊,河堤邊的一個土坡上,刻有「舞陽侯漢樊噲」的墓碑煢煢孑立。走訪該村群眾,關於「樊噲將軍墓」的傳說幾乎無人不曉。
當地百姓說樊噲將軍墓」自古就在該村,將軍墓對面,有兩個方圓100畝的山場,分別叫做碾盤山和演武山,碾盤山是給漢軍加工軍糧的地方,演武山是樊噲將軍當年操練軍士的營地。 樊噲墓位於舞陽縣城北大約20公里的馬村鄉郭庄村。縣志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居民郭詢掘樊噲墓,取其藏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舞陽縣令張穎重修樊噲墓時,鐫班固銘文於碑上。清雍正七年(1729年),縣令劉薊植勘墓址,立界石,護以牆垣,蔭以松柏。」
碑樓的最上面有四個大字「漢室元勛」。碑樓中間才是漢樊侯銘,班固撰。其文曰:「黆黆將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漢興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丞相,帝室以康。」落款是「嘉靖丙申知縣事古黃,知縣張穎,縣丞錢汝楫,主薄姚文豪、仝立」,在碑樓西側牆壁上有碑樓記,敘述了重建碑樓的原因、時間和經過。
墓碑的北面就是樊噲墓。2011年,在舞陽縣文化旅遊局的努力下,申請省維修資金對墓冢進行了大修,現已竣工。修葺後的樊噲墓,高5米,直徑16米,下部青石圍圈,墓前用石板鋪成廣場,四周植以松柏,墓前有《漢書》作者班固為其撰立的碑文,碑文後方樹以「漢將軍武侯之墓」的碑刻。
樊噲墓地有點偏僻,古時候這里卻是南來北往的大道。 樊噲與六安有何淵源,為何在淠河古道(望江灣,現名陶洪集)有這個墓地?記者帶著疑問采訪了中國先秦史學會皋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歷史學會理事姚治中教授。姚教授介紹,據史料記載,樊噲出身寒微,靠殺狗為生,後隨劉邦起兵反秦,功勛卓著,又娶呂後之妹呂媭為妻,既是漢朝「開國元勛」,又是「皇親國戚」,劉邦得天下,樊噲被封舞陽侯,政治地位極高。樊噲卒於孝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死後葬於何處,《史記》、《漢書》均無記載

推測一:隨駕征戰淮南國
關於樊噲到過六安有一種說法是「英布謀反說」,英布是六安人,歷史已有定論,英布最初隨項羽反秦,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劉邦封為淮南王,都城均在六安西古城,所以六安漢時亦稱淮南國。劉邦老邁認為英布有謀反之意,起兵討伐,英布於公元前195年被其內弟長沙王吳臣誘殺,吳成將英布首級送到淮南國經劉邦查驗後就地埋葬,六安市區尚有英布墓,那麼樊噲有沒有可能隨劉邦來到六安呢?姚教授認為,英布謀反被殺時,樊噲還沒死,漢高祖御駕親征淮南國,作為高祖最親近的將軍,樊噲可能隨同到六安征戰。
推測二:後人建墓紀念
姚治中教授說,大別山區的淠河是中原通往江南的交通要道,南北朝時期為蠻荒之地,漢朝初年此處生活著九江蠻、廬江蠻、江夏蠻等諸多蠻族。發現「樊噲墓」所在的青山鄉,當時稱開化縣(取愚昧人群從此開化之意)。漢高祖死後,呂後執政,後來大臣陳平、周勃發動政變,推翻了呂氏政權,樊噲之妻是呂後的妹妹,樊氏當然受到株連。他推測,也有可能是樊噲的後人避難經過淠水蠻荒之地,見此處適合隱蔽,部分人定居下來建樊噲墓以作紀念。 樊噲墓過去是很大的一個冢子,七五年發洪水時,村莊淹沒,全村人都在冢子上躲避洪水。還說有兩農戶再冢子上面挖紅薯窖存放紅薯,可見樊噲墓過去是很大的土冢子。那麼幾十年後,偌大的土冢怎麼沒有了呢。生產隊的時候,墓的一邊是生產隊的牲口屋,冬天飼養員就用冢子的土墊牲口鋪,今日一筐,明日一車,久而久之,樊噲墓冢被挖殆盡。我們看到的樊噲墓一掊土,是幾個花甲古稀老太自發拉土堆積而成的,並在墓碑的前面設置了香爐供香客燒香而用。在墓的偏西北處新蓋了三小間房屋,裡面有泥胎樊噲像,因金身未塑,加上屋門上鎖,人們無法瞻仰。不過這些也算是對冥冥之中的舞陽侯——樊噲的一種慰藉吧!
縣志記載:「墓西華店村有樊侯祠,現存石碑十通,古槐一株,粗3圍。」告別樊噲墓後來到華店小學,這里就是樊侯祠的舊址,古槐在校園的中心,主幹早已折斷,中空,有一枝像一巨臂伸向東南方向,枝下砌一大方柱子支撐。其他則盪然無存。 樊噲墓位於舞陽縣馬村鄉郭庄村。樊噲,沛人(今江蘇沛縣),原以舍人起於沛,曾與漢高祖劉邦隱於芒碭山澤之間,陳勝初起,蕭何、曹參使樊噲迎劉邦立為沛公,隨以攻秦,屢次先登城有功,劉邦入咸陽後,想於宮室享樂,因噲勸阻,才扎營寨上,項羽會沛公於鴻門,羽謀士范增欲殺劉邦,張良見勢危,急出帳告於樊噲,噲操刀擁盾,拔倒衛士,自入筵席,使劉邦轉危為安,天下安,遷左丞相,封舞陽侯,卒於漢惠帝元年(前187年),封溢武侯,葬舞陽。墓址位於舞陽縣馬村鄉郭庄村,墓高5米,直徑16米,下部青石圍圈,墓前用石板鋪成廣場,四周植以松柏,墓前有《漢書》作者班固為其撰立的碑文,碑文後方樹以「漢將軍武侯之墓」的碑刻。
位於樊噲墓前有棵千年古槐樹,當地人稱為樊噲樹, 這棵古槐樹,虯枝鐵干,樹干很粗,三四個人才能合圍,高大的樹干直插雲宵,遠望去就像一個飽經滄桑的巨人。它站在路旁,記錄舞陽環境變遷,見證了舞陽社會的演變。
每年五月,古槐樹便萌發新芽,城市的天空便多了一層層活鮮綠意,那些嫩綠的、尖尖的、充滿著朝氣地槐樹芽,在春風中一天天的變得翠綠、濃綠,譜寫著昂揚向上的生命之歌。 當那些槐樹芽長出十來天後,樹上便掛了一串一串風鈴似的小白花,象羊脂一樣的雪白,一陣微風,槐樹花在槐葉槐枝間隨風飄盪搖曳著。槐樹開花時,那時空氣中,彌漫著槐花的氣息,走在街頭,嗅著槐花的芳香那份自在,那份愜意,真讓人陶醉。 樊噲墓在城固縣五郎鄉黃家村,位於縣城北十里,緊傍城(固)小(河口)公路東沿,路西即為黃家村街,東北俱系稻田。墓在平地壘起,高約二十米,上面樹木茂密,周圍面積為十畝零六分。墓西靠公路邊豎一石碑,上刻隸書:「漢舞陽侯樊將軍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撫畢沅所書。
樊噲是漢高祖劉邦部下的一員大將,又是劉邦的老婆呂雉娘家的妹夫,他和劉邦算是「連襟兄弟」,為劉邦屢立大功,如人們熟知的「鴻門宴樊噲救駕」。當樊噲在轅門外,聽張良說聲事急,便帶劍擁盾入軍門,披帷西向,怒責項羽,項羽折服,劉邦免難。
樊噲於公元前二0六年,隨劉邦來到漢中,但只幾個月,又隨劉邦北越秦嶺,出定「三秦」,一直陞官到舞陽侯。從此再未到過漢中。那麼,漢中城固出現樊噲墓,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所謂的樊噲墓,本名樊噲台,是樊噲當年在漢中時率領士卒所築。據《水經注》載:「堵水經樊噲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輿地紀勝》載:「樊噲台:在城固縣北五里,上容百餘人。《舊經》雲:『樊噲所築也』」。
後來有人把樊噲台訛為「樊噲墓」,清代畢沅又附會增飾,給立了一通墓碑,稱為:「漢舞陽侯樊將軍墓」,所以當地人便把它叫做樊噲墓或「將軍墳」了。據《長安志》載:「樊川:本樊噲食邑,故名」。又雲:「今其墓在神禾原上」。據此可知,樊噲墓在西安城南樊川神禾原。當無疑義。城固的樊噲墓,是由樊噲台訛誤而來的。
城固樊噲墓位於城固縣北郊五郎鄉黃家村邊上。從西環路出城北,到五郎鄉上城(固)小(河口)舊公路,大約有三里多路吧,黃家村外濃密的樹蔭里,高高壟起的便是了,旁邊有縣文物單位立的一個破爛的舊水泥路牌,暗紅色的字跡:樊噲墓。
小碑牌立在墓的右後側路邊,墓有個明顯的標志,一棵很高大的老樹!
老樹有一人環抱那麼粗,高約二十米,枝繁葉茂,綠蔭鋪天蓋地。碗口粗的樹根從墓旁的土裡掙扎而出,相互扭曲盤繞。大樹的濃蔭下,近十米高,佔地兩畝多的大墓芳草萋萋,被綠色厚厚的覆蓋著。墓前的主碑嵌在青磚灰瓦的山牆里,兩旁還有稍矮一點的畫壁的,只是上面的圖案或文字都己消
樊噲墓失了,被人淡淡的刷上了一層白灰,左邊的畫壁牆下不知是什麼時候被放上了一尊小小的神像,看上去孤單又滑稽。旁邊有縣文物單位立的一個新碑,落款時間比路邊的碑更早些,卻很新!
主碑保護得還算好,上面的題字清淅可見:賜進士及弟兵部待郎陝西巡撫兼都察院副都御史加五級畢沅。中間一行很遒勁的大字書:漢舞陽候樊將軍墓。落款是: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
墓的周邊都是村裡人的菜園或田地,墓側大樹邊,還因為常常有人上下走動而踩出了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一直漫延,消失在墓頂的草叢里。關於樊噲墓的真實地點,史學界眾說紛紜,還有兩處樊將軍墓,一處是山東平原縣,另一處是西安樊川神禾塬。 城固樊噲墓樊噲是漢高祖劉邦的一員大將,又是劉邦老婆呂雉娘家的妹夫,和劉邦是「連襟兄弟。」他勇略過人,為劉邦屢立大功,如人們熟知的「鴻門宴樊噲救駕」。當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用范增計,在關中臨潼鴻門設宴,想殺劉邦。樊噲在轅門外聽說事急,便帶劍擁盾入軍門,披帷西向,怒責項羽,項羽折服,劉邦免難。
後來,劉邦當了皇帝,把樊噲封為「舞陽侯」。樊噲死後,墓葬何處,史籍記載,約有三處:
一、在今陝西省漢中地區城固縣北5公里的五郎鄉黃家村,緊傍城(固)小(河口)公路東側,墓在平地壘起,高約20米,周圍面積為10.6畝,上面樹木茂密。墓西豎一石碑、上刻隸書「漢舞陽侯樊將軍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沉題刻的。
二、據《山東通志》「古跡」類「平原縣」載:「樊噲墓:在縣南一里,有明知縣李嘉瑞碑」。還有,清·納蘭性德《通志堂集》中,載有《平原樊侯詩》。
三、據北宋·宋敏求《長安志》載:「樊川:本樊噲食邑,故名。又雲:『今(指宋)其墓在神禾原上。」
城固樊噲墓以上三處樊噲墓,孰真孰偽,分析如下。城固樊噲墓,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載:「胥水經樊噲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83載:「樊噲台:在城固縣北五里,上容百餘人。《舊經》雲』樊噲所築也『」。
考樊噲一生,只於公元前206年隨劉邦來過漢中,僅呆幾個月,便又隨劉邦北上,再未到過漢中,其墳墓不可能在漢中城固縣。估計是後人把樊噲台訛為「樊噲墓」。清畢沅又以訛傳訛,給立了一通「漢舞陽侯樊將軍墓」碑,以致當地人至今還稱它為樊噲墓或將軍墳。
平原樊噲墓,可能是一種「傳說墓」或「紀念墓」,毋庸辨析。
長安樊噲墓,在今西安市南郊樊川,這里是樊噲的食采之邑,故名樊川。竊以為西漢首都在長安,樊噲老死長安,葬在他的食邑樊川神禾原上,情通理順,是比較真實可信的。

❻ 馬村區的風景名勝

名稱相關簡介代表圖片趙張弓遺址趙張弓遺址位於焦作市待王鄉趙張弓村西南50米處,村民稱為西崗地。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1976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3年冬進行過一次試掘,開10×2米探溝兩個。 貴城寨遺址貴城寨遺址位於焦作市東北部安陽城鄉貴城寨村東南1公里處。《左傳》(隱公十一年)杜註:貴在修武縣北。《水經注》也載:修武縣北有故貴城。經過專家和學者考證,為古代貴城遺址。

❼ 商水縣歸哪個地級市管轄

商水縣 隸屬河南省周口市

商水縣屬周口市,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周口市西南部,西鄰郾城區,南連上蔡縣,東接項城市,北靠川匯區,西北、東北與西華、淮陽縣隔沙河相望。
商水縣城位於新城區街道辦事處與周口市川匯區連接,有大、小3路公交車互通。全縣轄9鎮11鄉、1個國營農場、3個街道辦事處、1個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共有572個行政村,17個居委會,總面積127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9萬畝,總人口112.7萬(2011年)。
地處沖積洪積平緩平原過渡區,地勢平坦,西北高東南低,分為褐土、潮土和砂礓黑土3個土類。
主要土特產有玫瑰、蘆筍、小磨香油等。旅遊景點有馬村遺址、章華台遺址、白塔寺柏林、扶蘇墓、壽聖寺塔、葉氏庄園、陳勝故里等。

❽ 高平市馬村卧佛山介紹作文

山西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眾多的古代建築--宮觀寺院、歷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畫、古城關隘、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傳世珍寶及風情民俗、風味名食、烹飪技藝等文化遺產。「山西--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之稱,已被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認同。
寺廟宮觀:山西現存古代建築,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已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據統計,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為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芮城廣仁王廟等,五代的有平順大雲院、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宋、遼、金代的有近百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晉詞聖母殿,高平遊仙寺、崇明寺、開化寺、大雄寶殿,遼金的大同華嚴寺建築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應縣凈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晉城青蓮寺大雄寶殿,長子崇慶寺萬佛殿,汾陽太符觀和文水武則天廟等。山西元代以後的古建築保留更多。元代的永樂宮、廣勝寺的建築和壁畫均為藝術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於明代的懸空寺驚險奇特,中外獨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築群,作為凈土宗道場的玄中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平遙雙林寺,全國武廟之首的解州關帝廟等,都是明清時期的藝術傑作。此外,孟縣藏山廟、介休後土廟、綿山回鑾寺、萬榮飛雲樓、秋風樓,靈空山聖壽寺,臨汾堯廟等,均各有千秋,閃爍著歷史和藝術的光華。
歷代古塔:省內歷代古塔多達280多座,其中以應縣佛宮寺釋達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鶯鶯塔最為著名。
石窟造像:據考察,山西境內規模較大的石窟有北朝時期19處,隋唐時期21處,宋代2處,元代2處,明代5處,加上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共51處。以全國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雲岡石窟為最,太原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長治羊頭山石窟、平定開河寺石窟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城垣關隘:山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內外長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等八個地、市境內,約計3500公里。有雁門關、平型關、寧武關、娘子關、偏關等重要關隘。山西古城垣較為完整的有平遙城和娘子關城,平遙城除城牆外,城內鼓樓、城隍廟、街坊、店鋪、民居都保持著明、清形制與風貌。

❾ 華容縣有哪些文化遺址

木魚山遺址,萬庾鎮雙燕村2組,新石器時代
燕子窩遺址,萬庾鎮雙燕村2組,新石器時代
曾家咀遺址,宋家嘴鎮蔡田村5組,新石器時代
蔡田湖遺址,宋家嘴鎮蔡田湖村,東周
大龜山遺址,宋家嘴鎮蔡田村7組,新石器時代
鄧家祠堂遺址,三封寺鎮復興村12組,新石器時代
官堰遺址,三封寺鎮官堰村9組,新石器時代
烏龜咀遺址,終南鄉終南村2組,新石器時代
章華台遺址,勝峰鄉清水村3組,商—東周
三汊港遺址,勝峰鄉毛家巷村4組,新石器—戰國
月形山遺址,勝峰鄉前峰村5組,新石器時代
魏家台遺址,護城鄉普聖村5組魏家台,新石器—東周
胡家門遺址,東山蘆花村2組,新石器時代
白家汊遺址,東山鎮明鏡村1組,新石器時代
肖家台遺址,東山鎮小墨山村4組,新石器—東周
鳳凰咀遺址,東山鎮平頂村11組,宋代
高梁牌遺址,東山鎮石家港村1組,新石器時代
張臘嘴遺址,東山鎮紅烈村6組,新石器時代
瓦山嘴遺址,東山鎮東旭村8組,新石器時代
楊臘嘴遺址,東山鎮東旭村9組,新石器時代
湯家嘴遺址,東山鎮黃鶴村4組,新石器時代

中咀遺址,東山鎮紅烈村3組,新石器時代
大咀遺址,東山鎮沙港村3組,新石器時代
灌山嘴遺址,東山鎮沙港村3組,新石器時代
團墩子遺址,東山鎮黃馬村5組,新石器時代
汪家墩遺址,東山鎮明鏡村9組,新石器時代
五官咀遺址,東山鎮紅烈村4組,東周
魏魚咀遺址,東山鎮小墨山村4組,新石器—東周
青龍咀遺址,東山鎮蘆花村8組,新石器時代
石家港遺址,東山鎮石家港村1組,新石器時代
包家牌坊遺址,東山鎮牌坊村4組,新石器時代
張家咀遺址,東山鎮紅烈村6組,新石器時代
月形灣遺址,東山鎮紅烈村,新石器時代
古驛道,東山鎮大旺村,三國
宋窯群,東山鎮萬家垸村6組,宋代

❿ 運城市的古跡

池神廟 泛舟禪師塔 常平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 春秋樓 崇寧殿 舜帝陵 舜帝廟 在北相鎮。李岐山墓
李健吾故居 陶朱公墓 蚩尤城遺址 戰國墓群 漢墓群 明三官廟 太平興國寺磚塔 魏豹城 靜林寺 元代墓塔 漢博望侯張騫墓 關羽故里 杜康墓 聖壽寺大殿 。漢蔡倫墓 院藏書樓、文廟 。裴祠石刻 裴柏碑館 伯里合不花墓
上郭春秋-戰國古城址 在聞喜縣。
邱家莊墓地 在聞喜縣。
回坑新石器遺址 在聞喜縣。
保寧寺塔 在聞喜縣東鎮。
宋相趙鼎故里 在聞喜縣禮元鎮阜底村。
戊戌六君子楊深秀墓 在聞喜縣下陽鄉。
楊深秀舊居遺址 在聞喜縣下陽鄉。
戰國古墓群 在聞喜縣西官莊鄉。
香山寺遺址 在聞喜縣西官莊鄉,有大雲寺古柏。
湯王山八景 在聞喜縣酒務頭鄉。
郭璞讀書處 在聞喜縣酒務頭鄉。
南白石文化遺址 在聞喜縣白石鄉。
鎮風塔 在聞喜縣白石鄉。
新絳縣
洚州大堂洚州三樓 洚守居園池 福勝寺 白胎寺 碧落碑 稷益廟光村新石器遺址 新絳縣澤掌鎮。
西尉村新石器遺址 新絳縣境。
龍興寺唐塔
元代孚惠聖母祠
唐代孚惠聖母橋
清濂洞 青龍寺 法王廟馬村磚雕墓 稷王廟 大佛寺 宋金古墓群 金文學家段克已墓 北陽城磚塔 聖壽寺舍利塔 大禹渡 廣仁王廟 三清殿 龍虎殿 純陽殿 重陽殿 風陵渡 西侯度遺址* 魏國古城遺址 唐五龍廟
城隍廟 關岳廟 風後墓 羈馬古城遺址 後土祠 觀音堂 關帝廟 三聖母廟 坡頭新石器文化遺址 大禹廟碑 神柏 段干木祠 新石器文化遺址 禹王城址*
司馬光墓及祖塋* 薛嵩墓
崔家河新石器遺址 文廟 關帝廟火神廟
唐名臣陽城墓 。
陽公廟 柏塔寺 春秋晉國名臣介子推墓
忠清德之碑
余慶禪院
堆雲洞
東下馮文化遺址
馮道墓
西陰新石器文化遺址
金代大鍾
大廟新石器文化遺址
稷王廟 古後土祠 秋風樓 東岳廟*
飛雲樓 隋思相家王通故里 清過風樓 王通祠 王通墓 八龍寺塔 舍利塔
新石器文化遺址明文廟大成殿
明學者薛萱故里 宋漢泉塔 宋代稷王塔 東漢太尉皇甫嵩故里 孤山桃花洞 戰國縱橫家張儀故鄉 湯陵
雙塔交影 棲岩寺塔 普救寺黃河永濟蒲津渡遺址
明兵部尚書楊博墓
明禮部尚書孟時芳
古庄遺址
清詩人吳雯舊居遺址
延祚寺梭羅樹
王官谷瀑布 葯王廟
扁鵲墓
戶部尚書閻敬銘別墅
元八卦戲台
漢墓群
「大孝有虞舜帝故里」碑
獨頭遺址
二賢祠遺址
夷齊墓
唐明皇妃楊玉環故里
獨頭舊石器文化遺址
吳雯墓
堯王台舊石器文化遺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