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村遺址
⑴ 半坡遺址位於哪裡
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面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瓮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圍為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中央,分南北兩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動用的大房屋,還有若干小房子,其間分布著窖穴和牲畜圈欄。居住區有濠溝環繞,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有陶窯場。據研究,此聚落是集聚兩個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出土斧、鋤、鏟、刀、磨盤、磨棒等石制農具,鏃、矛、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還發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常見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從陶器上發現22種刻劃符號,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發現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 2個男子和4個女子 ,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採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有木板葬具,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遺址佔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圍溝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東的制陶區三部分。在發掘的大約1000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和出土了豐富的遺跡和大量的遺物。
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1953年發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5次發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揭露面積達1萬平方米。文化遺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等。以半坡類型豐富而典型,是遺址的主要堆積,據碳14測定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⑵ 河姆渡遺址和半坡村遺址
地理位置:河姆渡人在長江流域,半坡人在黃河流域
自然條件:河姆渡人生活在暖濕,水網密布,半坡人生活在乾燥
建築風格:河姆渡人是高腳樓,半坡人是半地穴適
主要作物:河姆渡人是水稻,半坡人是小麥,粟
陶器:河姆渡人是黑陶,半坡人是彩陶
生活年代:都是在新石器時代
生活用具:陶器
⑶ 半坡遺址是在哪個世紀發現的呢
半坡遺址是在哪個世紀發現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 西有周口店,東有上宅,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遺址位於京東我的故鄉平谷境內,距今約六千至八千年,應屬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曾有專家論道:上宅文化早於西安半坡。我在歷史書上,是見過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彩陶盆的,只是所知不詳。而今到了西安,便不能不拐個彎,繞路半坡了。 一路想來,渭河發源於甘肅,滔滔滾滾曲折而來,奔騰東流注入黃河,橫貫陝西中部。渭河流域,支流密布,土地肥沃,人稱八百里秦川,為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半坡遺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臨滻 河,距今約五千至六千年,當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了。作為時間上前後相繼的上宅文化遺址,北有燕山,南有泃 河,依山傍水。看來人類早期生活似有共通之處,畢竟那個時代人類還只有被動的依賴自然,而不能主動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半坡遺址,發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以豐富的文化遺存,成為我國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館,就坐落在遺址上,進去,須登幾十級台階,彷彿一條時光隧道,一級級引我步入遠古先民的生活情境中。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話,應該叫半坡村。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僅一座,位於中央,小屋圍大屋而築。這種環形布局,不會是無意識的,明顯地體現著團結向心的一種原則一種精神。上宅文化遺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築,大多是不規整的橢圓形,屋內都埋有一個或兩個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儲火種。因沒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環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類似的。半坡遺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築應是用樹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莖葉再加泥土混合架構而成的,上宅文化遺址也發現了柱洞。這些今天看來實在是不起眼的"馬架子窩棚",卻是六千年前先民的傑出創造,是中國土木合構的古典建築的發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潤濕傷民」,人們便就地取材,鋪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內設有火塘,但無煙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艱難的生活!人類發展是緩慢的,每一個進步,都經歷了漫長的生活實踐甚至付出了血與火的慘重代價。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棲身之地,我們現在的煙囪等通風通煙易如反掌,隨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們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樣,實屬不易了。那麼,這些房子里又住著什麼人呢?既處在母系氏族階段,每個小房子,似應住著過婚姻生活的婦女以及不確定的來訪的其他氏族的男子,當然,也會有男女相對穩定的對偶婚,但絕不是後來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於母系大家庭內,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領住在大屋子裡,同時也是老年、孩子的集體住所。在半坡村裡,人們過著生而平等相安無事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既然居住區是一種環形布局,那麼,四周環繞一條壕塹圍護,就很正常了,盡管現在只清理一小段。塹深六至七米,寬五至八米。半坡人沒有現代挖掘設備,完全是用簡單的石鏟一鏟一鏟掘成的,數百米的壕塹,算來起碼出土量要一萬多立方米,那時一個氏族能有多少人?除去老弱病殘,還有多少強壯者?其工程之浩大之艱難,恐怕不亞於後人開鑿一條大運河。中華民族最能吃苦耐勞,從原始先民也得以體現。夏雨時節,村落積水可以疏導到壕塹中,而野獸襲擊、外族侵襲,壕塹做了第一道防護的屏障,稱這是後世城壕的雛型或先驅,不為過。塹北為墓葬區,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死者排列相當整齊,一般頭部向西,以單人葬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其中,成人兒童分開,兒童大多不葬於公共墓地內,而是置於瓮棺內,埋在房屋附近,或許想孩子年幼,尚需父母照顧吧,尤其瓮棺上有一鑽鑿的孔洞,大概是作為孩子靈魂的通道,表明半坡人已經具有人死後而靈魂不滅的觀念了。如果從整個墓葬看,雖然那時仍處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物質極其匱乏,人類還沒有走出混沌,因而沒有階級,沒有貧富,更沒有剝削與壓迫了,但差別總是有的,可能社會學家會有很多種更科學更合理的解釋,而憑直覺我以為,屈肢葬、俯身葬,一定與仰身葬不同,仰身葬者一定優於其他葬者,不然,就不會隨葬品大多出現在仰身葬中了,哪怕幾件陶罐,現在覺得忒不值幾個錢了,而那時當是較為貴重的了,宛若後代隨葬的青銅器、金銀器一般。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其途徑,一靠狩獵。從出土的許多石或骨的箭頭看,他們已普遍使用弓箭,還有石球石矛。 由此可以想見,人類發明了弓箭與矛,延伸自己的臂力,最初只為滿足生存需要,後來進入階級社會,為了爭奪領土,為了爭奪權力,弓箭與矛才用於戰爭,用於消滅人類自己!二靠捕魚。數千年了,魚網難以保存,網墜兒卻不易腐朽,很簡單,就是把扁平的小卵石,兩側擊打出缺口,拴在網沿上,墜網沉入水底,網在水中張開,待魚自投了。似乎陶器上曾印有布紋,半坡人已經紡紗織布,因此,他們就一定能夠用細繩,編織魚網。他們應該具有了這種能力。當然,我們切不可將五六千年前先人的智慧估計太高,畢竟是人類的童年,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相反,也不可能把他們的智慧估計太低,什麼都不行,那還怎麼稱得上萬物之靈呢?三靠種值。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鏟、石斧、石鋤、砍伐器等生產工具,進入了較發達的原始農業階段。他們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樹木,芟除雜草,並放+火焚燒,再用石鏟翻掘土地,石鋤和尖木棒挖穴點種,最後,用石鐮或陶鐮收獲,食用時用石磨盤、石磨棒脫皮碾碎。現已發現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後的遺物,證明半坡人學會了栽培,粟耐旱易種,且便於存貯,不僅養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國北方種植的主要作物。故此,我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農業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國家了。記得上宅人也使用了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通過谷類孢粉鑒定,那時上宅地區便孕育了原始農業的萌牙。正是由於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即便是刀耕火種,他們才能夠過著較穩定較長久的定居生活,不然,或許他們還要扶老攜幼,一群群地四處飄泊,隨地而安呢。 坡人,製作了大批彩陶。雖然耕作於遠古時期,卻顯現著魅人的藝術感染力。他們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觀察和認識著變幻無窮的斑斕世界,用彩色繪制在陶器上,那藝術形象盡管簡潔,卻寓意深刻,充分再現了他們的精神世界。總的看,這些彩陶或寫實,如游動的魚,賓士的鹿,應是他們漁獵的寫照,藝術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也會寄託著希望捕獲更多的魚和鹿的心願;或審美,彩陶圖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圖案逼真,筆劃流利疏朗,顯然具有裝飾作用;或象徵,如人面魚紋圖案,人面塗彩,口部銜魚,三角頭飾,或許這就是半坡氏族的圖騰、族徽。彩繪中,魚紋形象很多,表現手法也由簡單而逐漸豐富,由寫實而逐漸脫離了魚的自然形態,成為寫意的幾何圖案。是寓人於魚,還是寓魚於人?抑或人魚合為一體?可以想見,半坡氏族極有可能是以魚類水族為圖騰的。既然如此,他們會不會認為他們就是由魚變化來的呢?如果是,倒與幾千年後科學所研究的人類起源於魚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語。據說,夏部族是以龍紋為主要的圖騰紋樣(又傳說夏禹治水),是否從半坡氏族的魚類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上宅文化遺址發現了許多鳥首陶柱,專家認定這是上宅人祭祀的東西,崇拜的圖騰。那圖騰是一種鳥。曾有人認為商部族就發源於燕山山脈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 鳥,即燕子,那莽莽蒼蒼的山脈又叫燕山,我不敢妄斷商部族就一定是由上宅人繁衍來的,這其中是否會有些內在關聯甚至一脈相承呢?尚未可知。上宅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還沒有發現具有明顯的有規律的符號,而半坡多種器物上,都有符號,筆劃均勻流暢,相當規整。同類符號在關中地區其它遺址中,多有發現。從其形狀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現於中國北方中原地區,只時間有別。是純粹的偶然嗎?甲骨文會不會來源於這些刻劃的符號呢?無論如何,甲骨文已經是一種很成熟很系統的文字,絕不會憑空產生的。而這些符號,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只有求教半坡人了。 半坡,仰韶文化的代表,太博大精深了,門外的我只匆匆一瞥,僅僅看了幾個先人足跡。而這足跡,甭管是深是淺,也是母親在遠古留下的。況且,與上宅人盡管遠隔千年與千里,足跡卻時斷時續地連貫在了一起……
⑷ 後人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有哪些發現
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就坐落在一塊面臨滻河的凸地上,南依白鹿原,再向南橫亘著雄偉的秦嶺山脈。在古代,白鹿原上生長著茂密的樹木,滻河裡流著清澈的河水。人們在這里勞動生產,安居樂業,過著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這個遺址由居住區、制陶作坊和公共墓地三部分組成。僅居住區就已發現房屋46座,從發掘資料看,當時的建築技術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這說明當時人們已較重視聚落的選址。半坡人已能確定方向,房屋、墓地、人骨埋葬都朝著一定的方向,如墓坑與墓葬的方向為正西偏北20°左右。墓地絕大部分集中在居住區以北。他們一定是有了確定方向的方法。日出東、日落西是最簡單的方法之一。臨潼姜塞遺址約5.5萬平方米,居住區中心為大廣場,周圍地勢稍高,分布著一群群建築群,每組建築群又以一大型房屋為主,所有房屋門朝廣場。居住區周圍挖有深、寬各2米的壕溝,留有通道。村落布局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知識水平。
⑸ 半坡遺址有什麼特色
新石器時代,在黃河中下游一帶,所有部落已經開始進入了半穴居時代。陝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半坡遺址即是其中之一。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的東方,渭水支流滻河河床的上層河階,背對關中平原上的白鹿原,正面向著滻河,附近草木興盛,河裡的魚蝦與陸上小動物不可勝數,儼然是一處世外桃源。後經考古發現,河階上建有數千座半穴居的茅草屋,屋頂或圓形或三角形,人們就住在這種半穴居的土坑內。
半坡遺址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圍溝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東的制陶區3部分。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豐富的遺跡,出土了大量的遺物。
半坡人的房子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築,有的是地面建築。每座房子在門道和居室之間都有泥土堆砌的門坎,房子中心有圓形或瓢形灶坑,周圍有1個至6個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牆壁都用草拌泥塗抹,並經火烤以使堅固和防潮。
圓形房子直徑一般在4米至6米,牆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編籬笆並塗以草拌泥做成。方形或長方形房子面積小的12平方米至20平方米,中型的30平方米至40平方米,最大的復原面積達160平方米。儲藏東西的窯穴分布於各房子之間,形狀多為口小底大圓袋狀。家畜飼養圈欄兩個均作長方形。
這些房屋均採用木骨塗泥的構築方法,其建築風格:門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雛形,再向屋內發展,形成了後進的"明間";隔牆左右形成兩個"次間",正是傳統的"一明兩暗"的形式,如若橫向觀察,又將隔室與室內分為前後兩部分,形成"前堂後室"的格局。
半坡遺址部落的中心,是一座約160平方米的大房子,進門後,前面是活動空間,後面則分為3個小間。前面的空間是供氏族成員聚會、議事的場所;後面3個小間,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領的住所。同時,也是老人和兒童的"集體宿舍"。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從早期的"半地穴式"發展而來的。這種房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築而成。整個房子用12根木樁支撐,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規整的柱網,初具"間"的雛形,它是我國以間架木為單位的"牆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構框架式建築。
半坡這種隨農業經濟興起的河階住地,不僅出現於半坡村所在的滻河與灞水河兩岸的河階地,該地域附近隨處可見類似遺址的分布,據考古統計,已發現數十處之多。可見,這種"河階寶地"是多麼的受歡迎。
河階台地不僅建立起燦爛的半坡文化,也是許多著名遺址的發源地,像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在磁山遺址有兩座房基址,為橢圓形和圓形。半地穴,深約1.2米,長3米,寬2米。前有一坡道或台階。房內堆積很多,蘆葦壓印的燒土地當是房子牆壁或屋頂的遺存。
窖穴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等幾種,以長方形為最多。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塊大礪石,周圍散布很多石塊、石片、殘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當時石器加工場所。有的底部發現在石磨盤和石磨棒旁放一陶罐。糧食窖穴形狀多長方形,深度在3米至6米之間,底部有腐朽的粟灰堆積,厚度一般在0.5米至2.5米之間。
從半坡遺址的住房狀況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住房發展已經從茹毛飲血、巢穴而居的蠻荒時代演變到住房條件初步細分的居住文明時代。
⑹ 半坡遺址在哪裡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版族公社村落遺址權,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⑺ 半坡遺址概況是怎樣的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這是一處由半穴居和地面房屋組成的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屬仰韶文化,最早的距今已達六千年。仰韶文化時期在我國遠古時代屬母系氏族公社由繁榮走向晚期,這時從生產來說已是以農耕經濟為主了,但狩獵和採集仍然存在。從黃河流域諸遺址的考古研究來看,這一帶的諸聚落,定居生活已相當穩定,因此建築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據我國著名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勛認為,當時的建築工具,從半穴居穴壁的遺跡看來,挖土還是用原來的木耒和手握的石、骨、角器。另外有石鏟,挖土取土更方便。用於木材採伐、加工的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鏟、石鑿、石楔等。建築工具的發展對建築的改進有很大的關系。
半坡遺址的總建築面積約有5萬平方米,位於河東岸的坡地上,這里既便於取水,又免受洪水之災。這個聚落分三個區域:居住區、陶器製作區和墓地。以居住區為主,佔地3萬平方米,已發現的建築達四十餘座,建築有方形和圓形(平面)兩種,邊長或直徑均為4米。在居住區的中心,是一座大房子,平面的長邊為14米,短邊為12.5米,裡面有四根立柱,並劃分出幾個小室。據分析小房子為母系社會中的成年婦女過對偶生活的住屋,大房子為氏族首領及氏族內老、幼、病、殘者住的,這里也是族內議事、節慶活動的場所。這些遺址形態,充分反映出遠古母系氏族社會中晚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特徵。
⑻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坐落在什麼地方
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就坐落在一塊面臨滻河的凸地上,南依白鹿原回,再向南橫亘著答雄偉的秦嶺山脈。在古代,白鹿原上生長著茂密的樹木,滻河裡流著清澈的河水。人們在這里勞動生產,安居樂業,過著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