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河姆渡遺址介紹

河姆渡遺址介紹

發布時間: 2020-11-24 01:04:25

① 河姆渡人的居住房屋和原始手工業的簡介 我急

河姆渡
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先打下1米長木樁,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梁),其後於地樑上鋪設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櫞、蓋頂。地板起防濕、御蟲蛇作用。其下可用來豢養家畜。地板上為起居住室。從柱子高度看,人還不能直立進出,但較巢居已大有進步。房屋規模大小及內部結構,視居住成員多寡而定,從住宅營建看,河姆渡人已較熟練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樁、柱、梁、板等建築構件技術,樑柱間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與晚期木構大致相同,木構件上刻有雙圓、直線、斜線、植物莖葉等裝飾圖案。因工具限制,加工顯得較粗糙。銷釘的使用和企口板的發明,揭示七千年前先民已較熟練掌握房屋建築技術,體現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會毅力,為中國古典建築木結構技術對世界建築史的獨特貢獻奠定基礎。遺址還出土6支木質船槳,1支外形基本完整,輪廓清楚,分槳柄、槳葉兩部分,一塊原木製成,形如長柄樹葉,柄上刻滿線條組合圖案,輕巧實用,與現代遊船劃槳大體接近,是目前中國已發現船槳中最古老一支。船槳及一隻陶舟均證明河姆渡人已開始用船、筏載人荷物、浮水採集。第三、四文化層中還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不少器物為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少見或未見。用於生產的佔大多數,木錘系加工錘擊工具,木予是狩獵扎戳武器,木碗為生活用品,木質器柄則是石器工具發揮更大效用的附屬件,小木棍既是農業點穴播種工具,也是採集野生植物時挖根刨莖的採集工具,木器製作大多要經過切斷、剖開、削、茬、挖鑿、修磨、髹漆及火燒硬化等工序,其中碗、筒、蝶形器製作頗精細,表面經過磨光、髹漆,出土時油光可鑒,出土的20多隻木筒系用整段木材製成,形似毛竹筒,內外壁銼磨光潔、內壁還鑿有一淺槽,塞以圓木餅,有的外纏藤篾,可能作敲擊樂器用。第二文化層中發現木架方形井,證明河姆渡人已掌握鑿井技術。眾多保存完好的木器出土,為世界木器工具研究提供了實物材料。
半坡
半坡類型的聚落范圍,大體上作南北較長、東西較窄的不規則圓形。房屋和大部分的窖穴、家畜圈欄以及小孩瓮棺葬群,集中地分布在聚落的中心,約佔地3萬平方米。居住區分兩片,可能分屬氏族內的兩個群團或經濟共同體,每片里有一座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領住所兼作氏族成員的聚會場所,周圍是小的居室。兩片之間以一條深1.5米、寬2米的小溝道為界。居住區外,圍繞有一條深5~6米、寬6~8米的大防衛溝。溝外北邊是氏族公共墓地,東邊是燒陶的窯址。半坡類型的房屋46座,除少數為方形、長方形外,絕大多數為圓形,各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造的,其基本特徵是:房子的門道與屋室之間,有一個兩側圍起小牆的方形門坎,房子中心有一個灶坑,有1~6根柱子,居住面和牆壁都是用草泥抹成。方形和長方形房子有15座,面積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復原面積約160多平方米。圓形房子31座,直徑一般為4~6米,大多數圓形房屋牆壁是用密集插排小木柱編籬塗泥作成,有的還用火烤得很堅固(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建築)。窖穴夾雜分布在房子之間。家畜圈欄兩個都作長條形。陶窯6座分屬於橫穴和豎穴式兩種,都較小,窯室直徑1米左右。

② 請介紹仰韶 良渚 河姆渡文化......地理位置 特點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距今約5000~6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陝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麵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河姆渡文化在農業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在其遺址第4層較大范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這對於研究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而的干欄式建築。干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它是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並不相同。

貫穿中華大地六千公里的亞洲第一大河「長江」,盡管總長超過了黃河,但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以前並不為人所知,這是因為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歸根到底還是黃河流域,只有黃河文明才是歷史的主流,但是近年來,在長江下游一代卻不段出現令人振奮的發現。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於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穗圖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發掘中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殼,據發掘報告說總量達到150噸之多,在已經碳化的稻殼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結果確認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會上大量的余糧屯積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別的出現。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③ 河姆渡文化的內容簡介

隨著耜耕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的發展,河姆渡先民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改變。但是,盡管耜耕農業和家畜業為河姆渡先民增加了產品,仍然還要靠漁獵和採集作為經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
河姆渡遺址出土動物遺骸數量巨大,其中僅能鑒別屬、種者達六十一個門類,還有許多骨骸是不知其名的。如果把這些已知的和未知的加在一起,其數量肯定居國內外已發掘的同時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之首。這表明河姆渡先民漁獵活動是非常頻繁的。
河姆渡遺址北面有廣闊的水域,沼澤湖泊為河姆渡先民提供了充足的水生動物資源。南面有深山密林、灌木叢林和茵茵綠草,也為河姆渡先民提供了豐富的陸生動物資源。總之,優越的自然環境為河姆渡先民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資源。
《屍子·廣澤》記載:「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庖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漁獵是原始社會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從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有關遺物推測,河姆渡先民利用彈弓發射陶彈丸擊落飛鳥,也有的用弓發射骨鏃擊落飛鳥。河姆渡第一期文化有一種C型Ⅱ式骨鏃。圓柱形長鋒,鋒尖多圓鈍。一些研究民族學的學者告知,在一些少數民族中有這樣一種習慣,為了獵取有美麗羽毛的鳥,怕傷它的身子,就用類似河姆渡這種箭鏃。強弓可以發射箭鏃擊倒野獸。河姆渡出土了各式各樣的箭鏃一
千七百件之多,這與河姆渡先民廣泛使用弓箭狩獵有密切關系。像鹿一類的動物抵抗力弱且數量多,喜成群結隊外出覓食游閑,容易成為河姆渡先民的首選目標。這可以從河姆渡遺址出土大量的鹿類標本中可得到證實。而且鹿類的下頜骨大都十分殘缺破損,意味著確實曾被食用。從出土的動物標本來分析,犀、象、虎、熊一類大型動物骨骼標本數量很少,說明這些動物的確兇悍無比,不易捕殺。
……

④ 介紹一下河姆渡遺址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20世紀七十年代,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通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我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
河姆渡文化遺址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可以概況總結為兩點:
1、證明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同樣有著繁榮的原始文化,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樣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河姆渡文化把中華史前文明又向上推進了兩千年;
2、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不僅為研究我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且糾正了我國栽培水稻是從印度阿薩姆傳遞過來的傳統說法,有力地證明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⑤ 求介紹河姆渡的作文

"河姆渡文化"的詳細介紹……
隨著耜耕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的發展,河姆渡先民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改變
。但是,盡管耜耕農業和家畜業為河姆渡先民增加了產品,仍然還要靠漁獵
和採集作為經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
河姆渡遺址出土動物遺骸數量巨大,其中僅能鑒別屬、種者達六十一個
門類,還有許多骨骸是不知其名的。如果把這些已知的和未知的加在一起,
其數量肯定居國內外已發掘的同時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之首。這表明河姆渡先
民漁獵活動是非常頻繁的。
河姆渡遺址北面有廣闊的水域,沼澤湖泊為河姆渡先民提供了充足的水
生動物資源。南面有深山密林、灌木叢林和茵茵綠草,也為河姆渡先民提供
了豐富的陸生動物資源。總之,優越的自然環境為河姆渡先民提供了充足的
自然資源。
《屍子·廣澤》記載:「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庖棲氏之
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漁獵是原始社會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從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有關遺物推測,河姆渡先民利用彈弓發射陶彈丸擊落飛鳥
,也有的用弓發射骨鏃擊落飛鳥。河姆渡第一期文化有一種C型Ⅱ式骨鏃。
圓柱形長鋒,鋒尖多圓鈍。一些研究民族學的學者告知,在一些少數民族中
有這樣一種習慣,為了獵取有美麗羽毛的鳥,怕傷它的身子,就用類似河姆
渡這種箭鏃。強弓可以發射箭鏃擊倒野獸。河姆渡出土了各式各樣的箭鏃一
千七百件之多,這與河姆渡先民廣泛使用弓箭狩獵有密切關系。像鹿一類的
動物抵抗力弱且數量多,喜成群結隊外出覓食游閑,容易成為河姆渡先民的
首選目標。這可以從河姆渡遺址出土大量的鹿類標本中可得到證實。而且鹿
類的下頜骨大都十分殘缺破損,意味著確實曾被食用。從出土的動物標本來
分析,犀、象、虎、熊一類大型動物骨骼標本數量很少,說明這些動物的確
兇悍無比,不易捕殺。
根據專家們對動物骨骼鑒定的意見,水生動物也是河姆渡先民的主要肉
食來源,魚類、龜鱉類等水生動物的遺骸之多,不勝細數,僅龜的遺骸就有
一千九百七十多個個體。從出土工具看,河姆渡先民捕捉水生動物主要是用
骨魚鏢和骨鏃,魚鏢僅發現二件,不可能成為當時主要的漁獵工具,推測用
弓箭捕魚可能是當時主要捕魚手段。據說鄂倫春族、高山族和黎族等少數民
族過去也常用此辦法捕魚,一般是在皓月當空,魚兒浮出水面時,人們舉弓
射魚。還有一種辦法可能就是徒手捕魚,據說古代彝族男人善伏水取魚,摸
魚主要有掏洞和捉地魚等方法。當代原始民族中,居住在秘魯亞馬遜叢林里
的基巴羅部族今天仍採用徒手捕魚法。「她們通常赤手空拳站在水裡,以她
們粗厚的手掌來捉那滑溜溜的魚」。河姆渡遺址里還發現個別網墜,不排除
當時人們還採用結網捕魚的方法。
採集和漁獵是原始社會最古老的兩項生產活動。在河姆渡遺址有限的發
掘面積中,發現當時河姆渡先民的植物類採集品就有橡子、南酸棗、菱角、
槐樹子及芡實等,這些野果除南酸棗外,都是富有澱粉的堅果。這些果籽埋
藏在地層中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成堆成坑出現,有的坑裡果籽足足盛裝一筐
也還有餘,可見野果數量之巨。從野果的完整情況看,許多果籽是被掰成兩
半的,表明它已為河姆渡先民所食用。這些野果多在秋天成熟採摘貯藏,以
備冬日之需,補充糧食之不足。
在發掘現場還發現有赤皮桐、細葉香桂、江浙釣樟、山雞椒、苦櫧及桑
科天仙果等樹種的葉片,也曾發現過楓香的果實。因河姆渡處於濕熱溫潤的
水網與森林交接地帶,可能蚊蟲特別多,燃樟葉可驅蚊除穢,被蚊蟲叮咬後
人的身體奇癢,起疙瘩,煮熬樟葉所得水油相似於現代的風油精,可起到止
癢、散毒和消腫的功效。楓香樹也是一種很好的葯材,其葉、根、果也可直
接入葯,根可祛風濕,葉可疏風解表,還可消炎,果則可通經活絡

⑥ 河姆渡的介紹

人類根據不同膚色被劃分為三大人種,中國人屬於什麼人種呢?

按照人類學家研究,全世界的各種人種都屬於同一物種,有著共同的起源,大約在距今5萬年前,人類體質發展到晚期智人階段。與此同時,世界上的三大人種也基本形成按照人類學家分類,當代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和南亞類型。蒙古人種的主要特徵是:體形膚色中等,頭發直而硬,體毛和須發較少,臉扁平,鼻寬度中等,鼻樑較低,唇厚中等,眼瞼大多有內毗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稱蒙古眼),高眼眶,順骨突出,多鏟形門齒,面骨平扁,少體味。

中國文明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境內發現的人骨化石全都屬於原始蒙古人種,屬於晚期智人,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晚期智人是我們的直系祖先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緊靠發現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點,曾發現了山頂洞人化石,其中有三個比較完整的頭骨。

經著名人類學家魏敦瑞觀察,其中一個男性頭骨在測量上很像某些西歐智人化石,從外形觀察卻應確定為原始蒙古人護;另一個女性頭骨很像美拉尼西亞類型;還有一個女性頭骨則像愛斯基摩人類型。因此,他得出了一個奇怪的推測:這些山頂洞人是由外地遷來的居民,因受到原住當地的蒙古人種的攻擊而絕了種,所以後來的中國人的體質特徵同他們沒有直接的繼承關系。後來的學者重新研究了山頂洞人的三個頭骨.認為魏敦瑞過分地強調了三者的差異而對其共同性估計不足,實際上三者都應代表原始蒙古人種,與中國人、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別相近,是上述幾種人的共同祖先,並不是幾種人聚集到了一個山頂里。

山頂洞人就屬於中國的晚期智人,他們的腦量為1300--一1500毫升,在現代人腦量的變異范圍內,腦內動脈支也同現代人接近,說明其智力發達程度已與現代人接近了到了公元前5000年一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中期,中國的北方出現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陝西關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和甘肅、青海河套地區,至今已有一千多處遺址被發現,覆蓋了中國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帶,影響中原大部分後來文化,是中國文明的主千。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為主體,包含一些中亞、南亞因素,是東亞蒙古人種的主體文化。這個時期的古人已開始大規模的村落定居生活。

在仰韶文化的各遺址中,村落遺址尤以姜寨最為完整。姜寨遺址建立於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90年,位於陝西省臨撞縣城北的姜寨,面積為5500平方米,呈圓形,村周圍有寬深都為2米的護村壕,村中央居住區是一個廣場。村落以氏族為組,有5組建築群共100多座房屋,每個氏族有一個大型公房,為中小型房屋所環繞。房屋有地穴、半地穴、平地起建三種,多間房也逐漸流行。房屋多用三合泥鋪地,木骨泥牆。全家以老母親為中心,全家居於中房中,育齡婦女在小房中接待男友,而成年男子平時則住在大公房中,是典型的母系氏族。

這時的農業已高度發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雖然這里的氣候乾旱.年降水量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於抗旱作物的生長。加之這里的黃土由於風成起因,土壤結構均勻,鬆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而且土壤中蘊含著較高的自然肥力。這些條件,就使得這里種植穀物極易獲得鈴高的收成。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功。文明的產生是與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的。所以說,仰韶文化莫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生活在仰韶文化時期的古人,無疑是中國人的祖先。

人類學家的研究還表明:中國人的人種特徵很大程度上是適應東亞中緯度的地理環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膚色與中緯的日照、溫度相應,「蒙古眼」、平鼻可能與中亞寒冷的多風沙氣候有關。

但是,中國人的人種構成也不是單一的,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亞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廣東發現的一些人骨化石則有明顯的澳大利亞一尼格羅成分,商代殷墟發現的人頭骨也包含了幾種不同種族的人。因為,在石器時代以前,人類處於長期和大幅度的遷徙中,只有人類進人了有史時代,形成了地域性民族,嘆縫的生活才相對穩定。因而,在中華民族形成一個獨立整體和中國文明的形成過程中,總是要融匯眾多的要素,即使在中華民族形成之後,也在不斷地吸收著新的成分。

河姆渡「20世紀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與兵馬俑、北京人、馬王堆漢墓齊名,寫入中學歷史教科書。在這里,1973年出土了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遺跡,最早的象牙雕刻……最著名的,莫過於出土了當時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當年參加河姆渡考古發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長劉軍記憶猶新,當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時,黑褐色的土層中閃過幾粒金黃———稻穀?!劉軍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難道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了?要知道,此前一直有中國的稻穀栽培技術來自印度之說,那裡發現的最古老稻穀遺存距今4300年。

河姆渡稻穀堆積層的總重量竟有120噸之重!經農業部門鑒定,稻穀為人工栽培。同時,大量用動物骨頭製成的農具———骨耜出土了,這些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骨制農具,說明河姆渡人已脫離刀耕火種的時代,進入了耜耕農業的階段。

雖然此後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萬年的栽培稻穀硅石標本,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標本,但沒有更具體證據表明栽培的方式。河姆渡耜耕農業始祖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

水稻、蔬菜、干欄式建築、精美的陶器……河姆渡以高度發達的文化震驚了世人。經碳14檢測,河姆渡遺址的時間更早於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遺址。劉軍說,全國目前發現的60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糧食遺跡的不到30處,出土過菜籽或蔬菜實物的算上田螺山也僅5處,其中4處在江南。「在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較之黃河流域,文化更先進,技術更發達。」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謎,這或許跟地理位置有關———河姆渡遺址在北緯30度線上。這是一個神秘地帶,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區」,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遺址,以及中國的神農架、三星堆……這些自然和人類文化之謎,都分布在北緯30度線上。

劉軍回憶,當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約7000年的地層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看起來,7000年前已開始種稻制陶的河姆渡文明,彷彿是從天而降的。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來源何處?無人能解。

距河姆渡遺址僅7公里處,發現一個迄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和河姆渡時間相同,規模相若。

「當年4萬平方米的河姆渡遺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稱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文物密度之最。現在看來田螺山的文物密度還會超過河姆渡。」考古隊員黃渭金告訴記者。

盡管尚未進行碳14檢測,但從出土的文物形制判斷,田螺山遺址所處時代為距今7000年到5600年的1500年間,與河姆渡遺址同一時期。

這里有與河姆渡相似的發現,如橡子、稻米、葫蘆、蕨菜等植物遺跡,狗、牛、鯨魚、梅花鹿、金槍魚等動物遺骸,表明7000年前人類已開始種植穀物、栽培蔬菜、出海捕魚、馴養動物……但這里更有河姆渡之未有,甚至是國內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見的全新發現。高度超過90厘米的陶盤口釜和雙耳夾炭陶罐,刻著人臉的陶支角,狀如大象頭部形態的陶塑殘塊,針孔不過毫米的骨針,通體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槳……

令人興奮的是,令河姆渡一舉成名的「干欄式建築」,這被視為南方木結構建築的起源,人類從「有巢氏」走向地面住宅的開始,在田螺山同樣有遺存發現,而且更復雜,更精緻。在遺址一角,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古埠頭———這意味著,河姆渡未能揭示的7000年前氏族村落布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現」。

田螺山考古隊上交浙江省文化廳的報告中這樣描述:田螺山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河姆渡遺址並非孤立的存在,完成了河姆渡文化「由點到面」的歷史跨越。而考古隊負責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孫國平研究員稱,田螺山和河姆渡,說不定7000年前還常來常往呢。

當地媒體上,田螺山被稱為「河姆渡第二」,一個高度評價的稱謂。轟動與厚望都寄予這個才露「冰山一角」的遺址。只因被譽為「長江流域文明源頭」的河姆渡文化,到底從哪來,又去何處了,發現20餘年來始終是謎。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謎,這或許跟地理位置有關———河姆渡遺址在北緯30度線上。這是一個神秘地帶,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區」,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遺址,以及中國的神農架、三星堆……

自然和人類文化之謎,都分布在北緯30度線上。田螺山,能否揭開謎底?

⑦ 某歷史老師在介紹我國一處早期文化遺址時,提到「長

地理位置: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的餘姚市。
年 代: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發掘年代:1973年。
簡 介: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跡,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
意 義: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和中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有力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搖籃 C河姆渡遺址

⑧ 田螺山遺址的介紹

田螺山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嶴村的田螺山周圍,其現存海拔最高度約5米,是浙江省新近發現和發掘的又一處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遺址。遺址總面積約30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超過3米,分為6個文化層,距今年代約為5500--7000年。出土文物中包括無數的植物遺存和動物遺骸及紡織工具等。該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保存最好、地下遺存相對完整的一處史前村落遺址,對於充實和完善河姆渡文化內涵,推進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整體局面提供了寶貴契機。它的發現完成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在姚江流域空間分布「由點到面」的歷史跨越,對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時空分布格局和社會規模具有突破性的價值。其多層次的干欄式建築以及埠頭、獨木橋等遺跡對河姆渡文化聚落研究具有關鍵的價值。地層堆積和文化內涵,解釋了河姆渡文化早晚期遺存面貌較大差異而文化核心相對穩定的特徵,從而可以有效地平息學術上對河姆渡遺址早晚期遺存的文化屬性的爭論。2004年8月,該遺址由餘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