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遺址
1. 被譽為"珠三角第一村"的是哪個遺址
蚝崗遺址被稱為「珠三角第一村」。廣東省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分為4種,即沙丘遺址、山岡遺址、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蚝崗遺址是廣東省保存較好的出土彩陶的兩個貝丘遺址之一,也是出土彩陶年代最早的貝丘遺址。 蚝崗遺址距今約5 000年,作為在市區中心發現的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也較為罕見,更顯其價值的可貴。遺址地層可以分為6層,其中第1、2層為現代層和擾亂層,第3-6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殘件,發現紅燒土活動畫、房子、墓葬、灰坑、溝等重要遺跡。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蚝崗遺址的第6層發現了保存完好的並且比較完整的古人類遺骸,可推斷其為生活在5 000年前的珠三角人。
2. 深圳現在有哪些歷史文化遺跡
鳳凰古村的香火至今不斷。聞名一時的寶安鳳凰古村即將再現昔日風采!13日下午,寶安區政協主席沈建英率部分區政協委員到福永街道鳳凰古村調研,《寶安區旅遊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已經完成,規劃提出未來進一步開發鳳凰古村,形成「東有大鵬所城,西有鳳凰古村」的深圳歷史文化遺址格局。福永街道鳳凰古村有60多座明清建築,有的建築群已有500多年歷史,是目前深圳乃至嶺南地區保存最完整、開發價值最高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但由於各方面原因,部分建築遭到破壞,古建築群急需保護。今年,區政協教育文化活動組提出《關於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鳳凰古村的提案》,區政協將該提案定為區政協主席重點督辦案。委員們在提案中建議從保護古文物、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角度,加快對鳳凰古村的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區文化局對此提案高度重視積極行動,安排文管辦和文物管理所調研,並與文產辦、貿工局、福永街道辦充分溝通,擬定規劃保護措施。為了保護鳳凰古民居,福永街道和鳳凰社區近年相繼投入1000多萬元,專門用於古建築群的管理和修繕維護以及周邊環境整治。去年,該街道還成立了鳳凰古民居保護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筆者獲悉,寶安區貿工局編制完成《寶安區旅遊產業空間布局規劃》,重點挖掘鳳凰山旅遊資源,形成「東有大鵬所城,西有鳳凰古村」的深圳著名歷史文化遺址格局。為保存好這一古建築群,寶安區規劃國土部門已開始制定有關紅線圖和紫線圖保護范圍。
3. 東莞的八大景點是那些地方
東莞的八大景點是:故壘雄風、可園蘊秀、城樓集瑞、蚝崗探古、潢涌宋祠、南村遺韻、金鰲塔影、東縱豐碑。
1、故壘雄風
在該市虎門鎮,當年,中國軍民憑借虎門天險構築了聞名中外的的「金鎖銅關」,奮力抗擊英國侵略者。如今,昔日的銷煙舊址(1957年重建,現存鴉片戰爭博物館)、沙角炮台、威遠炮台,仍升騰著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
2、可園蘊秀
東莞可園博物館景觀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博廈村,是嶺南私家園林,與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佛山樑園合稱廣東近代四大名園。
它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創建人張敬修,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又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廣東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可園特點是面積小、設計精巧,把住宅、客廳、別墅、庭院、花圃、書齋,藝術地揉合在一起。
3、城樓集瑞
迎恩門城樓景觀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曾有城牆連接道家山、南城、缽孟山、東門、北門,全長1299丈,環護東莞城,堅固高大,雄偉壯觀。如今,迎恩門城樓依然屹立,紅牆碧瓦,飛檐斗拱,蔚然壯觀,而其保存的明代基座,尤為珍貴。
迎恩西門,歷來是東莞古城的象徵,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坐標,旁邊的文化廣場是新世紀新東莞新氣象的展現,綠草茵茵,噴泉絕響,舞姿翩翩,歌聲曼妙,構成東莞新時代的盛景。迎恩門城樓與文化廣場,展現東莞歷史文化名城的新氣象。
4、蚝崗探古
蚝崗貝丘遺址景觀位於南城區勝和蚝崗村,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距今約5000年,是東莞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保存面積650多平方米,作為在市區中心發現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也較為罕見。
5、潢涌宋祠
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築群景觀位於中堂鎮,距離莞城7公里,與增城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築群所在的中堂鎮地屬東莞市的水鄉、東江平原地區、地勢平坦。自古以來,東莞就是「魚米之鄉「。
潢涌河流交錯,水資源十分豐富,歷來盛產水稻、甘蔗、香蕉和魚、蟹等。黎氏大宗祠始建於南宋,是珠江三角洲比較早的祠堂,其布局取龜形,祠內明代碑刻,肅穆凜然。主要建築有頭門、二進(中堂)、後進,均為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
6、南村遺韻
南社村古建築群景觀立村於南宋末年,現今保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築,有祠堂25間,古民居100多間,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落以水塘為中心,兩岸祠堂林立,影影綽綽。
7、金鰲塔影
金鰲洲塔景觀位於東莞市莞城西南1公里處,即萬江橋畔。因其坐落於萬江金鰲洲,故名。金鰲洲古塔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合尖於天啟四年(1624年),歷時27年。據悉,建塔之目的為「以培風氣,亦堪興家所宜也」。
原為抗禦水害的鎮水寶塔,8角10層,蓋頂有塔剎,無塔檐,無欄桿,磚牙疊砌。後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塔基距水邊僅三、五米之遙,此塔處於江心陸洲,三面環水,經二百五十多年,保存完整,基礎穩固,巍然聳立於東江之濱。
8、東縱豐碑
大嶺山,孕育英雄的土地。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景觀,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及其前身在這里曾取得百花洞大捷,粉碎了日軍的「萬人大掃盪」。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第三大隊機關所在地,是一個文物保護群體,包含多個文物保護單位。
有司令部舊址、會議室舊址、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電台舊址、報社舊址、情報站舊址、糧站舊址、軍械修理廠舊址、軍事訓練班舊址、幹部訓練班舊址、後方醫院舊址、後方辦事處舊址等十餘處,在中國華南地區的抗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4. 元中都遺址宮城的宮牆南城門發現了哪些藝術品
元中都遺址宮城的宮牆南城門發現了大量的琉璃構件,有塑龍琉璃殘塊、浮雕牡丹花,還有筒瓦、瓦當、滴水、鳳鳥、仙人,以及大殿屋脊上華麗的裝飾殘件等,藝術造型寫實逼真,栩栩如生,表現了大元帝國工匠們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造型藝術功底。
5. 中國歷史有冀南城這個地方嗎
冀南
河北南部
冀南,一個地理概念,包括河北省南部的邢台市、邯鄲市。
冀南,一個地理概念,包括河北省南部的邢台市、邯鄲市。該地區是河北省重要的煤炭鋼鐵基地,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兩市建城歷史均超過三千年,其中邢台市曾是殷商古都、西周邢國、後趙的國都,有「五朝古都」之稱,邯鄲曾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國都。
50年代初湖北省文物部門對遺址進行調查。1965年對城址進行勘探和測繪。1973年發掘南城垣水門。1975年開始對城址進行全面鑽探,歷時4年。同時,由於農田水利建設,先後於1975、1976和1988年進行了多次較大規模的配合發掘工作。
紀南故城
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南面有一段向外凸出,東西長4450米,南北寬3588米。周長 15506米。四周有夯土城垣,除東垣北半部被襄(陽)沙(市)公路壓蓋外,大部分高出地面3.9~7.6米,底寬30~40米,頂寬10~14米。經鑽探和發掘,已發現城門 7座:東垣1座,其他3垣各2座。西垣北門為3個門道,門內兩側有門房。北垣和南垣古河道入口處均為水門,南垣水門主體建築系 4排木柱直立而成,每排10根,形成 3道門。水門缺口東側城垣上有一夯土台基。城垣四周環繞有護城壕遺址,一般寬 40~50米,最寬處達 100米,最窄處也有 10米。城內已探出東周夯土台基84座,以中部偏東南處最為密集,當為宮殿區。其東側和北側還探出牆基遺址。東牆長750米,北牆長690米,寬約10米,相交成曲尺形,東牆外有壕溝。宮城內台基規模較大,分布有序,呈中軸線排列,最長的130米,寬100米,已發掘的宮殿基址有成排的磉墩、柱洞和隔牆,並有散水和下水管道等。城內有古河道 3條與現在河道走向基本一致。冶煉作坊區在城西南部。宮城以西的陳家台曾發現 2座鑄爐,爐底和附近還發現有錫渣、銅渣、鼓風管和殘陶范等。宮城北面的龍橋河兩側,曾發現窯址、水井以及牆基、散水、下水管道等遺跡,並有大片瓦礫堆積,應是當時燒制陶瓦陶用品和市民居住生活的地區。全城發現水井 500口以上,以宮城以北的龍橋河兩側最多,有土井、陶圈井、竹圈井和木圈井,多帶井圈,井圈一般只在上半部使用,井壁中部用木架承托。有的井底遺留一大陶瓮,當為冷藏窖。
出土遺物以陶瓦的數量最多,有筒瓦和板瓦兩類,皆飾繩紋;瓦當有圓瓦當和半瓦當兩種,絕大多數為素麵,偶飾雲紋。陶器多為灰陶,主要有鬲、釜、盆、盂、豆、瓮、汲水罐、長頸罐等。建築材料除陶瓦、瓦當外,還有陶質空心磚、下水管道以及木質圓柱、方柱、板礎和銅質門環等。其他遺物有鐮、凹口鋤、斧、鑿、削、魚鉤和木身鐵口耒耜等銅鐵工具和鐵釜、銅帶鉤、銅兵器等。
城內西北部發現 2處墓地,已發掘的均為春秋晚期小型楚墓。城址四周分布著大量楚墓,僅原江陵縣境內就發現楚墓群30多處,已發掘楚墓千餘座,經調查勘察登記,地面有封土堆的大中型古冢 800餘座,從已發掘的幾座證實,絕大多數為楚墓無疑。城址近郊江陵縣境內已發掘的楚墓,少數為春秋中期或更早,多數為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晚期之交,與遺址的堆積和出土遺物的年代基本一致。這大體表明了古城的繁榮時期。
地理位置
紀南城位於荊州城小北門外五公里處,因在紀山之南,故名,當時稱郢都,因地處楚國南方,又稱南郢;又因在紀山之南,也稱紀郢。
學術爭議
楚文化的發源地楚國郢都,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在今湖北江陵的紀南城。湖北省政協副主席、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宋玉研究會名譽會長石泉,經過長期精心研究,認為楚國郢都不在紀南城,而在漢水中游的宜城縣南境。楚文化的發源地不在長江邊,而在漢水中游一帶。他認為,楚國郢都始建於春秋初期,地點在現在的宜城南境的平原上,當時地名也叫江陵,但不是現在所說的江陵紀南城。現在的江陵是楚國在春秋晚期建立的一個郡城。在今江陵紀南遺址並沒有發掘出春秋初期的文物,就說明當時江陵並不存在。而現在宜城南境的「楚皇城」,春秋時期的陶片等俯拾即是。
根據史實,六朝時期的江陵城曾有3次向南遷都(也有史料上說是8次遷都),前兩次南徙不遠,未出宜城南境。第三次才遠遷到長扛邊今江陵縣境。時間在公元555年。西魏大軍破江陵城,平毀之,盡掠居民人關為奴。後梁附庸政權連同都名一並遷到今長江邊的江陵縣北紀南城。因而,今扛陵作為都城始於公元555年。
歷史淵源
西晉學者杜預在《左傳》注釋中始將郢都改稱紀南城。現在,紀南城南北土城垣上各立有一塊大石碑,上刻「楚紀南故城」五字,為郭沫若手書。自公元前704年至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歷時411年,楚共有二十個帝王在此即位。
歷史沿革
楚國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里。如我國最早使用的黃金幣「郢爰」,吳起變法,確認新興地主階級土地私有權的「量入修賦」等重要法令,就在這里頒布和推行。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士大多來過楚國。孔子、莊子、墨子曾出入紀南城,愛國詩人屈原曾在此擔任楚國「左徒」(參與議論國事,發布號令,出則接待賓客)。
遺址介紹
城遺址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約16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5.5公里,現存城垣一般高出平地3.9至8米,底部寬30至40米,上部寬10-20米,都為夯土築成,城垣有內外坡 ,外坡較內坡陡,有利於防禦,在城垣外坡20-40米有護城河,河寬40-80米。通過考古發掘,紀南城有城門10個,南北共有三個水門,水城門有三個並行的門道,均可容3米寬的船行駛通過。七個陸門也有三個門道,中間馳道有8米寬供楚王進出,旁過兩個旁道寬4米供百姓平時進出。紀南城內分區明確,有宮殿區、貴族區,平民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城東南部有大型宮殿遺址,約有160萬平方米左右。宮殿區台基中有一組台基正南北向正對南門和宮城北門形成主軸,宮室特徵明顯:高台層、木立柱,陶筒瓦,夯土築牆,板瓦蓋頂。附近分布著紡織、冶煉等作坊遺址及商業區遺址,有古井256口四類:生活用、作坊用、冷藏用和儲藏用,可見當時曾繁盛一時。秦大將白起「拔郢」後,此城已成廢墟,現在城內為農田園,阡陌交錯。
文化遺產
紀南城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城外分布有古墓200多座,已發掘30多座,幾座中型楚墓就出土了數千計的文物,其中不少為珍品,如彩漆木雕鴛鴦豆、彩漆木雕虎座飛鳥、銅弩機、彩繪石編磬。1975年出土了一具完好的西漢男屍(現陳列於荊州博物館)。紀南城現在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自楚文王元年起(前689)「始都郢」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拔郢,有二十代國王在此建都,歷時400多年,是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當年的土築城牆,至今尚存,有的地段高達6一7米,城址近正方形,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達16平方公里。城內有夯土建築台、古井、窖址、筒瓦、板瓦等建築材料,俯拾皆是。
城外尚有三大墓區,保存著當年王公貴族的大、中型墓家700多座。紀南城東南隅的鳳凰山西漢古墓中,曾出土著名的西漢男古屍、大量的漢簡及精美彩繪漆器。現保存在荊州市博物館內。
西漢古屍
1975年上半年,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基本建設工程,在湖北省荊州市楚故都紀南城內的鳳凰山發掘了168號西漢墓,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屍。據墓中出土的文字記載,死者名"遂",是古江陵縣市陽里人,爵位為五大夫,下[2] 葬於漢文帝十三年,即公元前167年,距發掘出土已有2142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具古屍。
西漢古屍
古屍出土時,面部和四肢被棺液染成了絳紅色。死者年齡60歲左右,體重52.5公斤,身長1.678米;皮膚肉等軟組織有彈性,四肢大小關節都可活動;32顆牙齒章全而牢固,鼻道通暢,但全身的毛發由於棺液的浸泡均已溶解消失。解剖發現,腦膜血管很清晰,腦髓占顱腔五分之四,重970克,12對腦神經幾乎都能辨認。內腔各種器官齊全,保存完好。皮下膠原纖維與新鮮組織相當接近,體內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保存。血型為AB型。死者生前曾患有膽囊炎、膽石症、胸膜炎等疾病。在內臟里還發現有血吸蟲、人鞭蟲、絛蟲和華氏睾吸蟲等寄生蟲卵。血吸蟲卵的發現,與馬王堆一號漢墓女屍中查出的血吸蟲卵相印證,說明兩千多年前,血吸蟲病在兩湖地區就已流行。
古屍為何歷久不腐?據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深埋、密封和棺液抑菌殺菌防腐的結果。深達十米的墓坑,逐層夯結的填土,封閉嚴密的棺槨,使古屍長期處在缺氧和恆溫的穩定環境中。內棺十萬毫升含有硫化汞等成份的棺液,具有抑菌和力的作用,更是古屍得以保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這具古屍的發現,表明二千多年前,中國勞動人民在醫葯、衛生和防腐等技術方面,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它補充和發展了馬堆一號漢墓女屍的研究成果,豐富了"古組織學"和"古病理學"等學科的內容,對於發掘和研究祖國的醫學寶庫,增添了新的資料。古屍現保存於荊州市博物館。
6. 金上京遺址南城能動遷嗎
這要看你是否在保護區內!歷時5年編制完成的「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保護計劃」日前正式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保護計劃付諸實施後,包括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在內的九大金源遺址,將得到相應的政策及資金支持,並通過合理利用進一步傳播、展示綿延千年的冰城金源文化。據介紹,「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保護計劃」所涉地域范圍為42平方公里,其中包含金太祖陵等九大重要金源遺跡,計劃內容主要包括「文物本體保護」和「遺址展示利用」兩部分。據初步預計,金源遺跡每年將需申請1000餘萬元用於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屆時還將開展「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工作。
7. 上京會寧府遺址的遺址分布
南北二城的外垣周圍和腰垣南側均有護城壕遺跡,至今大部分地段仍深如溝壑,這里是築城取土的同時挖掘而成的,可能是引從上京西來的小河之水入壕,以利防守,在光緒年間,壕中尚有積水。 據文獻記載,金上京故城內的宮殿名稱很多,見於金太宗時的有乾元殿、明德宮;見於金熙宗時的有慶元宮,敷德殿、宵衣殿(寢殿)、稽古殿(書殿)、重明殿、五雲樓、祥曦殿等;見於海陵王時的有勤政殿、泰和殿、武德殿、永壽宮、永寧宮;見於金世宗復修後的有慶元宮。光興宮、光德殿、皇武殿等。此外,還載有明德殿、時令殿、龍壽殿、奎文殿。此外還有術廟、社稷、孔廟、儲慶寺等。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俗稱白城,位於阿城區南郊2公里,張廣才嶺西麓大青山腳下,阿什河左岸,依山傍水。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國的早期都城,歷經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代皇帝,作為金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達38年之久。因其又是金上京路和會寧府的治所,故稱。
金上京城仿照北宋都城的規模建築,城市布局與汴京(今開封)基本相同,規模宏偉,雄渾壯觀。由毗連的南北二城和皇城組成。南城略大於北城,二城均為長方形,平面上一縱一橫相互銜接,連為一體,二城整個外圍周長為11公里。雖經800餘年的風雨剝蝕和戰爭破壞,其夯土版築的城垣仍高達3~5米,頹垣基闊7~10米。城牆斷面處,夯土層痕跡依然清晰可辨。外垣平均每隔70~120米築一馬面。在全城5個城角上各構築角樓一處,為城牆上的重點防禦工事。城門9處,其中7處帶有瓮城。城外及二城間的腰垣南側,均有護城壕。皇城則建於南城偏西處,周長近2.5公里。自南向北有五重宮殿基址整齊地排列在皇城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兩側還有迴廊遺址。皇城南門兩側有兩個高約7米的土阜,對峙而立,稱為闕。兩大土阜間又有兩個小土阜,各高約3米。大小土阜間是皇城南門的3條通道,中為正門(午門),兩側為左右闕門。皇城布局規整、嚴謹。
8. 東莞市莞城區砂頭遺跡在哪
你指的是市區的南城蚝崗遺跡吧?
東莞市莞太路蚝崗嘉和街旁
9. 南城"益王古墓群遺址"具體在哪個鎮,它的周圍有哪些景點
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洪門鎮
10. 江西撫州市南城縣,明益王府遺址在哪裡,畢竟家長文化呀,求告知
那裡被開發商建了房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