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古城遺址
㈠ 晉陽古城遺址公園是誰來開發
從上世紀20年代,就有中外學者開始對晉陽古城進行了初步考古調查,但真正系統性地調查開始於2000年。晉陽古城考古工作計劃已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復,晉陽古城考古工作隊已經省文物局批准成立,配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田野考古工作將全面啟動。
㈡ 晉陽古城遺址公園今年能不能參觀,門票多少啊
不要門票,就在野地里,想咋看咋看,看了就後悔了,毛都沒有,口號喊的比較響亮而已,完全沒有實質性的動靜,一片黃土地上立個碑,上寫晉陽古城遺址,這就是晉陽古城遺址公園,浪費了老祖宗給留下的好資源。
㈢ 太原古稱「晉陽」,這個名稱始於什麼時期
晉陽 春秋末,趙筒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以為晉陽縣。以後迭為太原郡、並州治所。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晉陽古城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鎮古城營村附近,始建於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歷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毀於戰火。晉陽古城自創建以來,曾為戰國時期趙國都城,是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會。 晉陽古城東西長約4500米,方位為北偏東18°,面積約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晉陽古城遺址發現數段城牆和三座小城遺址。近年還發現建築基礎、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發現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區還發現有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時期的石窟遺存。在古城營村內還保存有創建於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創建、明清重修的九龍廟等建築。 晉陽古城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時期城市的面貌。遺址出土的石刻造像為研究當時的文化藝術提供了資料。 宋滅北漢,毀晉陽,移並州至陽曲,即今太原。
㈣ 從山西煤炭中心醫院去晉陽古城遺址坐幾路公交車
山西煤炭中心醫院 至 長治路學府街口站
乘坐 858路 22站, 在 化肥廠站 下車
乘坐 839路 7站, 在 古城營站 下車
90米至 晉陽古城遺址
㈤ 太原古晉陽遺址
太原市考古所委託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歷史建築研究所制定的《晉陽古城遺址保護規劃綱要》(討論稿)亮相。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晉源區,是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2006年列入全國百大遺址保護項目。此次舉辦研討會,就是借用專家智慧,充實完善《綱要》,指導制定好晉陽古城遺址保護規劃。周邊環境也要保護《綱要》涉及遺產價值評估、保護區劃與管理規定共8個方面,同時將汾河、天龍山、龍山、蒙山等作為遺址的環境保護對象。由於各歷史時期的城址分布范圍尚有待考古研究確定,《綱要》暫將城址分為西、中、東區三部分。范圍基本探明從2002年至今,國家、省、市已先後撥款800餘萬元用於遺址考古及研究工作。經大面積考古調查和鑽探,並結合文獻記載,初步探明古城遺址東西長約4700至4780餘米,南北寬約3700至3750米,面積約20平方公里。現已發現城牆遺跡兩萬余米。《綱要》中明確了遺址的范圍。面臨三方面破壞目前,遺址內建築佔地面積達492公頃,約占晉陽古城遺址遺存分布范圍內總面積的18.6%。《綱要》提出,當前對遺址破壞的主要因素為村鎮建設、農業耕作和道路建設三方面。周邊遺址整體保護遺址周邊的天龍山石窟、童子寺遺址燃燈塔、太山龍泉寺、「西山墓群」、「東山墓群」等遺存,《綱要》提出按照「整體保護」晉陽古城遺址價值的目標進行統籌規劃。對現位於遺址內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晉源五龍廟、晉源阿育王塔、晉源文廟,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清太原縣城牆及城內古民居等,另行編制專項保護規劃。
㈥ 太原火車站到晉陽古城遺址怎麼走
公交線路:308路,全程約20.1公里
1、從太原火車站步行約470米,到達火車站
2、乘坐308路,經過33站, 到達晉祠路唐城公路口站
3、步行約670米,到達晉陽古城遺址
㈦ 晉陽古城的文化發展
古晉陽是我國歷史上負有盛名的一個城市,它的遺址在山西太原市西南原晉陽縣。歷代有許多英雄人物在這里活動過,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情在這里發生過。據史料記載,它從春秋時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築城開始。後來知、韓、魏三家聯軍圍攻趙襄子時,曾引晉水灌過晉陽(見史紀趙世家),在這次戰役中知伯死,於是奠定了韓、趙、魏瓜分晉國的基礎。西晉末並州刺史劉琨也曾在這里築過並州城,並據此城抗拒匈奴。進行過激烈的戰爭。讀史方輿記要稱:「都邑記:太原舊城,晉並州刺史劉琨築,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晉陽城也,左氏謂董安於所築……。高齊於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晉陽宮西南有小城,內有殿,號大明宮。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連倉城,北面因州城,東魏靜帝武定三年於此置晉陽宮,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東南連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城。高四女,周八里……。」唐會要:「舊太原都城左汾右晉,潛邱在中,長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廣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宮城在都城西北即晉陽宮也。隋大業三年……詔營晉陽宮,高祖起晉陽故宮,仍隋不廢其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二年長史李績所築,兩城間曰中城,武後築以合東城。崔神慶傳:武後擢神慶為並州長史,初,州隔汾為東西二城,神慶跨水連堞合而一之……」。「晉祠」在唐代正是太原城的西郊,李白詩:「閑來走馬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即是證明。直到北宋初,太宗平北漢時,才將整個晉陽城毀掉。從以上這些史料中看,晉陽古城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使用的時間長,從春秋時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0多年)到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平北漢止,其間一千四百七十餘年中未曾間斷。歷代均為繁華城市。第二是情況復雜,歷代都有修建、新建、擴建的措施。從史料上看大大小小就有七個城廓,雖然晉陽城的位置變動不大,但某一些城址不一定歷代都全部使用過,有興有廢。第三,晉陽城不是逐漸荒廢而是遭到戰爭水火突然毀滅的,因之地下所保存的文化資料可能很豐富。
過去對晉陽古城只有歷史記載和一般傳說,沒有作過正式勘查工作。為了配合侯馬晉國新田古城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工作,必須對山西省范圍內有關東周時期的古城遺址作較系統的勘察,所以我們於1961年 6月對晉陽古城遺址作了初步的勘察,並由河北省文物工作隊馬尚柱同志擔任鑽探工作。勘察工作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收獲不小,不只找到東周時期的古城址,而且找到了這個古城的范圍。另一方面由於時間的倉促對古城范圍內的一些小城址,未能系統的進行工作,所以對這個古城歷代的使用情況,還須作進一步細致的了解。
勘察開始時,我們了解了當地有歷史意義的村莊,並訪問了當地群眾。然後從晉源縣西南一公里的「南城角」村開始。在這村的二郎廟下面,發現一段古城遺跡,通過鑽探,證明了「南城角」村的整個村址大都坐落在古城牆上面,「南城角」村為「 L」字形,實際是依古城西南城角之勢建成的,古城偏東18度,由於夯土堅硬乾燥,地勢較高,適於居住,所以這個村子便建築在古城牆基之上。二郎廟下面的一段城牆正是古城的南牆,南牆西段從西南城角開始向東延伸,到 600多米處,由於地勢逐漸低窪,多年來即為稻田與汾河水所浸,幫地下再找不到夯土痕跡。古城南牆東西殘長 626.4米,寬30米,夯土堅硬,土質細,呈紫紅色,厚17厘米,夯窩直徑為4——5厘米。
古城的西牆地上已所存不多,即用探鏟由西向北追蹤探尋,發現地下城基夯土綿延,與地上的殘城相銜接。至古城營的西面(距古城營村1300米),有一段西城牆高出地表約 7 米,殘長約 900米,其北端(西北城角)至西南城角約長2700米,就是西城的全部長度。城西北角今為一南北水渠所穿毀,在斷面上有許多穿桿孔痕跡。同時在夯土中發現木柱灰和木柱下面的礎石,礎石方約40厘米。夯土質地、顏色和夯法與古城南牆相同。在城牆拐角地方的夯土中,發現穿桿孔的方向漸由東西折轉為南北的現象。這在城牆的建築上也說明古城已折轉向東去 ,這里正是古城的西北城角。向東折轉之城牆即為古城的北牆,但在地面上保存已不多了,經鑽探仍發現有夯土痕跡,續向東行。當時由於稻田泥濘未能再向東探索,只好留待下一步作補充工作。但從以上的資料和「東城角」村(實際上是東北城角)的方位來看,這座古城南北長約4500米。這樣就把晉陽縣、晉陽堡、古城營村的一半和古城營村附近古城遺址完全包括了進去,根據夯土的質地、色澤和夯法,我們認為這座古城是東周時期的遺址,和「候馬牛村古城」的情況有些相似,和邯鄲、監淄、燕下都的古城情況亦有共同之點,因之有理由設想這座古城正是東周時期的古晉陽城。
我們又勘察了和這個古城有關系的三個古城遺址,第一個是「羅城」,位於「羅城村」的東南方向,群眾稱「羅城」,並傳說是北漢劉致遠的城。西牆長約1000米,其南端到古晉陽城的西北角處,其南端到古晉陽城的西牆相銜接,其北入於沙河轉而東去為羅城的一段北牆,殘長約 150米,寬20米,羅城的西北角正在羅城村東南的沙河裡,方向與古晉陽城相同,但夯土中摻有沙子,質地較松,夯土厚13——15厘米,大窩夯。這些情況都說明「羅城」建築的時代比晉陽要晚,而且在夯土中發現了一片西漢晚期細繩紋陶片,估計城的建築年代可能在漢晉之間。
第二個城址是在晉陽古城的西牆內,晉源縣西北。在距西南城角1500米處發現了一段東西殘長約220米的古城牆遺跡,偏東18度,高約7米左右,夯土為平夯法,土質鬆散,夯土中瓦片很多,在這段古城上和附近,採集到唐代的蓮花紋瓦當和破碎的繩紋磚塊。從跡象上看,這段城牆較以上兩城的建築年代更晚,而且修補的痕跡很多,未能斷定它的建築時代。因時間倉促,也未對這一古城進行探索。
第三個古城址,是古晉陽城內「古城營村」西面的古城,傳說這個城叫「大明城」,是由於北齊的大明殿而得名,亦即是春秋時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所建的古晉陽城。古城的西牆和南牆的一段在地面上很清楚。群眾把這個城叫「內城」,而把古晉陽城的一段西牆叫作「外城」。經過勘察,其北牆東西長約300米,寬18米,偏東6度。夯土厚20厘米,為平夯法,西牆南北長400米,從夯土情況判斷,其建築時間比「古晉陽城」、「羅城」都晚,比晉源縣西北面的一段古城殘牆要早。
在遺址的斷代上,我們認為古晉陽城是東周時代的,很可能就是智伯瑤決水灌的晉陽城。古城的南部(現今晉源城以南一帶),因地勢關系被毀嚴重,故遺跡、遺物不易找尋。古城中部(包括個晉源城及其以西地區與古城營附近的兩處古城在內)遺址的變化很大。從遺物上看,有漢代陶片和唐代的遺物。從城址看,古城營的古城我們認為是北齊到隋唐時代的,此古城的根基也可能還早於北齊。又上述的第二個古城址,也不會晚於宋代。如此說來,這塊地方至少是北齊、隋、唐一直到宋的城址。這個城址各代都有變動,所以地上遺物的紊亂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一時所能搞清楚的。羅城似乎比較簡單些,它的南城牆是借用的古晉陽城的北城牆,當時古城營一帶地方,也許有原來「古晉陽城」的部分宮院、城闕還被使用著。由城牆的包含物等推測,此城的使用年代應該是由東漢到魏晉,傳說其為劉琨的並州城,從時代上看是很可能的。另外整個古城東部位於汾河河灘上,由於歷年汾河沖涮淤積,可能已被破壞湮沒而不易尋找了。
最後,通過這次調查,再一次使我們了解到一個古城址是很復雜的,僅就城牆而論,雖然它是聯接的,但時代或許很不一致。因為後代常常借用前代的城牆,或加以裁截和修補而利用,甚至有的只利用了前代的城牆基礎。
因為我們勘察工作的時間很短,又沒有進行發掘,掌握的材料很少,所以上述看法一定會有許多錯誤之處。
㈧ 晉陽古城有哪些研究價值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鎮古城營村附近,始建於約公元前497年的春秋中晚期,曾為戰國時期趙國都城,歷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時期,是我國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會。
晉陽古城戰國時為趙國的都城。晉陽之名始見於《左傳-定公十三年》:「秋,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判。」晉陽城從創建之初就已具備「南制諸卿,北伐諸戎「的條件和功能。
晉陽還是北齊時的陪都、北漢的都城、唐代的北京。城址有西城、東城、中城、太原府、晉陽宮城、大明宮城、倉城、羅城等。
三家分晉、西漢戍邊、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肇基、五代戰亂,歷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晉陽古城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國春秋末期,晉國的權臣內訌,大夫智伯率領大夫韓康子虔和魏恆子斯圍攻趙襄子的封地於晉陽城下,但是始終沒有攻下來,於是他們引來晉陽城西南的那條晉水淹了晉陽城。
後來,趙襄子反過來聯合韓康子、魏恆子滅掉了智伯,瓜分了晉國的土地,這就是「三家分晉」。分別建立趙國、魏國、韓國,與齊、秦、燕、楚並稱戰國七雄,至此,我國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
979年,宋朝滅北漢後,宋太宗認為晉陽有王氣,因為五代十國大都在山西發跡,晉陽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燒城,據說燒了3年,然後掘河灌城,晉陽徹底被毀,一把火焚燒了晉陽,繼而引汾水灌入,晉陽古城被夷為平地。
晉陽古城遺址內以自然耕地為主,西高東低。晉陽古城營村附近的30餘件石刻造像,造型別致;羅城村附近的羅城遺址相傳為北漢所建;晉源鎮西北古城牆內有大量唐代遺物;南城角村和古城營村一帶的古城址相傳為大明城,在該地發現建築基礎、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
現存「南城角」村為L形,依古城西南角之勢建成。遺存城南牆東西殘長626米,西牆長約2700米,根據夯土的質地、色澤和夯法,認為是東周時期的城牆遺址。
晉陽古城在東魏、北齊以及隋唐時期是它的輝煌時代,盛唐時曾為三京之一。
東魏大丞相高歡定晉陽為「霸府」,修建了晉陽宮。到北齊晉陽更是作為別都,竭力營建不已,把春秋末期董安於所築的「周四里,高四丈」的晉陽城改建成宮城。到北齊後主高緯已建成,史載「七殿,兩宮,十二院」的大明宮城,壯麗超過鄴城。
大明宮南殿台遺址的南殿台和北殿台地下還有磚砌的地道連通。
西城也叫府城,城牆北段為西晉末年並州刺史劉琨為抵抗匈奴所築,史稱「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內城城牆在現古城營村內,它所處的位置應該是大名城東西走向的城牆,也就是說是春秋末期董安於築的晉陽城南城牆。
遺址分為古城遺址和寺觀墓葬遺址兩部分。以晉陽古城遺址為中心,周圍依山勢分布眾多的寺觀建築,同時在西山腳下緩坡地帶,廣泛分布著墓葬遺址,總面積達200平方千米。
在古城址的西部地區還發現有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時期的石窟遺存。在古城營村內還保存有創建於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創建、明清重修的九龍廟等建築。
晉陽古城在歷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豐富的地下埋藏,賦予了它重大考古研究價值。
晉陽古城建築
㈨ 晉陽古城的基本簡介
晉陽,太原故城,始建於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焚毀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79),最早見於《左傳》魯定公十三年「秋,趙鞅入於晉陽以叛」。歷史上晉陽城軍政地位特殊,曾作為趙國初都、漢晉干城、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北京而享譽江河南北。在民族發展史中,晉陽城是中原農耕與北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紐帶和舞台,也是各族人民長期共同生活謀求發展的和睦家園。如今,這座淹沒於綠野村莊之下的家園城市,其遺址別樣的滄桑姿容依然迸發著瑰麗色彩。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晉源區太原東西兩山之間的廣大地區,面積約合200平方公里,由城池遺址、古墓葬遺址、宗教祭祀遺址組成。城池遺址東西寬4750米,南北長3750米,面積約20平方公里。城址四至:西界羅城村至南城角村一線,北界羅城村至龐家寨村,東界龐家寨村至南一線,南界南城角村至南、北瓦窯村一線。地面現存遺跡有西牆殘垣、西南城角、宮城基址及城址腹地的古村落。而城池西、東兩翼的山前坡地枕山際水、土層深厚,則是晉陽城各歷史時期的古墓葬遺址分布區。城池遺址西側的呂梁山余脈蜿蜒高聳、風清氣爽,山體一線鑿建的眾多石窟造像和寺廟禪院則是晉陽城的宗教祭祀區。《北齊書》記載開鑿蒙山大佛盛況空前「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燈萬盆,光照宮中」,「宮」當指晉陽宮、大明宮等殿堂建築。龍山童子寺現存北齊燃燈石塔一盞,想必燈影搖曳的也是晉陽城的宮闕樓苑。開化寺溝山行路轉、溪流潺潺,現仍存留兩座御駕石橋。而風峪溝深處的蒼翠峰嶺間也是皇家寺院所在,2008年文物部門有幸在太山龍泉寺發掘到一處唐代大型塔基,使塔基下佛舍利五重寶函昭然出土。這些遺存不僅說明佛教文化在太原地區的綿延發展,也印證了唐代晉陽城號為「北都」、「北京」的史實。城池、墓葬和宗教祭祀遺存共同構成晉陽古城遺址宏大的空間格局。晉陽古城地下豐富的遺存可以和著名的「龐貝城」相媲美。據專家介紹,晉陽古城遺址是中國盛唐時期三大都城(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晉陽為北京)之一的北京遺址,被譽為中國的「龐貝城」(義大利著名古城遺址)。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鎮古城營村附近,始建於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歷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毀於戰火。晉陽古城自創建以來,曾為戰國時期趙國都城,是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會。
晉陽古城東西長約4500米,方位為北偏東18°,196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晉陽古城遺址發現數段城牆和三座小城遺址。還發現建築基礎、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發現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區還發現有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時期的石窟遺存。在古城營村內還保存有創建於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創建、明清重修的九龍廟等建築。」
㈩ 晉陽古城遺址公園的歷史詳情
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氤氳著中華文明的山西大地上,註定會發生一場新的政治變革。於是,在傑出政治家趙鞅(又名趙簡子)心中,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建築一座堅固的城池以圖謀天下,便是理所當然的戰略決策了。趙鞅選定修築晉陽城地址那天,一定是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他站在自己戰車的華蓋之下,極目巍然起伏的天龍山和龍山山脈,以及嘩嘩遠去的汾水時,就以戰略家的眼光,認定了這里得天獨厚的戰略位置。身為趙氏家臣的董安於當即受命於主人,發誓要為主人在這依山傍水之處,建起一座能幫助主人爭奪天下的根據地。董安於真不愧是趙鞅手下一位足智多謀的股肱家臣。他調集工匠和勞力,先用傳統的夯土版築法,將挖來的黃土層層夯實,修築起高達四丈,周回四里,堅固而結實的城牆,又練銅為柱,豎起了宮殿的廊柱,再用上好的木料,製成宮牆的木架龍骨,外面再抹上泥。在那個時代,這無疑是最具發明創造的先進建築工藝了。公元前497年,董安於終於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在他的指揮下,一座新建成的城池,巍然聳立在天龍山和龍山山脈之下的汾水之畔。這座晉陽城建成後,趙鞅又委派另一位謀臣尹鐸來做「晉陽宰」,即統領這座城池的第一任地方官。尹鐸為政清明,先減輕百姓的稅賦,又在城內建起倉庫,積蓄糧草,使晉陽城成了趙鞅集團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軍事斗爭的根據地。
當時,周王朝的車輪已經在神州大地上滾動了數百年,正趨向頹勢。晉國有過晉文公稱霸天下的輝煌,也有過晉悼公復霸諸國的鼎盛,但到了晉國後期,特別是到了晉國公室設立了六卿分權而治之後,六卿首領必然要採用比奴隸制社會更先進的行為,加快政治上的改革。他們更加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兼並土地,並通過這種兼並,擴大自己的政治權力而最終取代晉國。於是,正如當時的周天子已無力統一號令各地的諸侯國一樣,晉國已無法控制智氏、趙氏、魏氏、韓氏、范氏、中行氏這些擁有重權的六卿了。六卿之間相互爭斗的政治結局,是范氏和中行氏先行被滅,智氏一族隨後也被聯合起來的趙、韓、魏三氏所滅。晉國公室名存實亡,趙、韓、魏三家開始瓜分晉國,中華大地上,戰國七雄的格局開始形成。
1988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門的眾多專家,在晉陽城遺址西北5公里的熱電廠擴建工地上,成功地挖掘了當年晉國首卿趙鞅的大墓。那氣勢宏大、奪人眼球的車馬坑和幾千件隨葬珍寶,以地下的實物佐證了當年晉陽城的輝煌歷史。歷史學家們一致認同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確定奴隸制社會瓦解,封建制社會開始的一個路標。這個路標的確立,就是在晉陽城內和城外完成的。歷史順著這個路標,由春秋時代走進了戰國時代。
有歷史學家總結出了晉陽城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又一個作用:先有晉陽,後有漢唐。正是晉陽城深厚的文化基石,托起了漢唐盛世。馬上得天下的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後,與宮女薄氏生下了兒子劉恆。劉恆在眾皇子中性格謹慎溫良,在眾大臣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經蕭何等多位老臣舉薦,7歲時被劉邦封為代王。代郡的政治經濟中心就是晉陽城,離開皇宮後的劉恆母子,從此受到了晉陽文化的浸染熏陶。人類創造著自身的文化,先進的文化又會造就人類的傑出人才。劉邦死後,周勃、陳平等老臣誅殺諸呂勢力,一致決定,迎代王回長安以光復劉氏天下。即位後的劉恆史稱漢文帝。由於從小生活在晉陽,了解民間疾苦,漢文帝輕瑤薄賦,廢除酷刑,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成為以德化民的一代帝范。漢文帝死後其子劉啟繼承帝位,史稱漢景帝。漢景帝繼續奉行父親的治國方略,使大漢王朝變得國富民強,為景帝之子漢武帝開疆拓土,七擊匈奴,徹底掃除北方邊患,稱雄世界民族之林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隋末,太原留守、河東撫慰大使李淵鎮守晉陽時,與其子李世民圖謀起事推翻隋王朝。身為隋煬帝的封疆重臣,李淵終於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建立了大唐帝國。晉陽古城,也就成了大唐帝國的龍興之地。李世民創立貞觀盛世後,為發揮晉陽的重要戰略地位,下令擴建晉陽城。擴建後的晉陽城拓展為東城和西城,兩城又與橫跨汾河的中城相連,巍然壯觀之勢全國罕見。其政治地位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幾乎相等,史稱唐代北都。
漢、唐二字,因了這兩個極盛的朝代,成為中國文字中獨特的字眼,這兩個字中,凝結著中國封建社會進程中許多先進文化的元素,而最早的凝結地點,就是晉陽古城。遺憾的是,這座城池在經歷了1476年的風風雨雨之後,竟會在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即公元979年,被宋太宗趙光義以一場人為的大災難,將其變成了一片虛墟而沉埋於地下。趙光義可以下令用無情的水火來毀滅這座有形的城池,卻無法毀滅掉那種無形的文化。晉陽古城作為晉陽文化的源頭,在古城消失後,依舊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至今隨時都可以找到它的印痕。
晉陽古城從建成到徹底被毀,前者距今2500多年,後者距今也有1000多年了。然而,沉睡在地下的這座古城基石猶在,文脈長存。所以,當我們漫步在晉陽古城的遺址上時,雖無法穿越深埋於地下的宮殿和街巷了,但歷史的追思,依舊會讓每一名遊客產生無盡的遐想。而未來的發掘,誰又能料到會出現多少我們意料不到的奇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