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古蒲津渡遺址

古蒲津渡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16 01:59:02

A. 黃河大鐵牛是哪個朝代的 有多麼重

黃河大鐵牛是唐代的,重約30~40噸。
開元鐵牛是蒲津渡遺址最突出的文物,位於蒲州古城西門外,黃河東岸。後因黃河東移,開元鐵牛等沒入水中,開元鐵牛是蒲津渡遺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觀賞價值文物,明代地層距地表約7米。四尊鐵牛旁各有一鐵人,如牧策牛。鐵牛分南北兩組。兩牛一組,前後擺列,面朝西。鐵牛等為唐蒲津橋遺物,排列仍如前橋頭所列,可領略大唐盛世築橋工程一斑。
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牛尾後有橫軸,直徑約0.4米,長約2.3米。軸頭有紋飾,各軸不同,分別有連珠飾、菱花、卷草、蓮花等。
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伏卧,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於拴連橋索。牛側均有一鐵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現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寬0.6米。四牛四人形態各異,大小基本相同,據測算,鐵牛各重約30噸左右,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
牛造形生動,前腿作蹬狀,後腿作蹲伏狀,矯角、昂首,牛體矯健強壯,尾施鐵軸,以系浮橋。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徑0.4米,長約3.6米的鐵柱斜前連接,每根鐵柱分別有反向出伸鐵足各一,功能同地錨。在鐵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鑄范縫痕跡,可觀察澆鑄、范塊痕跡,分析出鑄造的工藝技術。
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三年( 725),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
50年代後,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2米有餘的河灘里了。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於次年8月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各界人士關注。
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處於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牆51米,距西城門 110米。
1998年8月由永濟市博物館在蒲津渡遺址上發掘出的。出土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黃河鐵牛的出土,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口遺址,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B. 永濟在哪

永濟
山西省永濟市

市情介紹

永濟古稱蒲坂,史為舜都,地處山西省西南端,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總面積1221.06平方公里,全市轄7鎮3個街道,人口43萬。199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永濟,古稱蒲坂,傳為舜都,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地處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古蒲州城瀕臨黃河,古為畿輔重鎮,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國六大雄城之一。永濟歷代明賢輩出,舜帝、柳宗元、王維、聶夷、楊貴妃、司空圖、馬遠、楊博等堪稱歷代英傑,聲名遠揚。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著名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中的鸛雀樓就位於永濟市內黃河岸邊,它同武漢的黃鶴樓、湖南 的岳陽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一起,並稱中國的四大歷史文化名樓,同時也是四大名樓中唯一位於中國北方和黃河岸邊的文化歷史名樓。

永濟市內的普救寺,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西廂記》中崔盈盈和張生緣定三生的地方,也成了千千萬萬青年人追求愛情的聖經。「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也成了人們對追 求愛情的祝願和嚮往。

永濟市黃河岸邊的蒲津渡遺址和鐵牛館,在1991年,黃河岸邊古蒲津渡遺址出土的四尊唐朝開元年間鑄造的每個重達60噸左右的大鐵牛,模型在人民大會堂展出,震動了世界考古界、冶金界、工藝美術界。

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山川秀麗,風景獨特。早在史前時代,文字出現以前,五老峰就是中國研究、解讀、傳授結繩記事《河圖》的地方。這里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研究院和大學。

歷史
古稱蒲坂,相傳為舜帝之都。戰國時屬於魏國,稱蒲邑。秦置蒲坂縣,王莽時改蒲城。東漢復名蒲坂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蒲坂縣置河東縣,大業二年(606年)省蒲坂入河東縣。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河東縣入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為蒲州府,並設附郭永濟縣,以境內永濟渠命名。1912年廢府存縣,1958年與安邑、解虞、臨猗三縣合並為運城縣(現運城市)。1961年析運城縣復置永濟縣。1994年1月撤縣設市,目前隸屬於地級運城市。

經濟
永濟的工業以輕工業為主,有國家大型企業鐵道部北車集團電機廠,為全國鐵路電機城,還有倆座大型發電廠。農業主產小麥、棉花、淡水魚等。

物產
礦產有磷、石英砂、石灰岩、白雲石、鐵、鉛鋅、金、銅、紅瑪瑙等。
野生動物有野豬、野兔、野羊等。
土特產主要有桑落酒、蒲柿、黃河大鯉魚。

文化和旅遊
五老峰:道教名山,史稱東華山。它和附近的古蒲州共同構成了一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永濟盛產蘆筍,種植面積20萬畝,居世界之首。附近聚集了數十家蘆筍加工企業,蘆筍罐頭的產量和出口量居全國之首。

C. 陝西蒲州古城有什麼看點呢

我國歷史悠久,每個地區都是無數的文明歷史,而說到能夠承載幾千年的聞名的地方,那麼山西絕對能夠算得上。山西從歷史位置來看,蘊含了我國深厚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至今發現的歷史遺跡和千年文物數不勝數,這些都是歷史文明發展的見證,也是歷史遺留下了的寶貴財富。


蒲州城在古代還被稱為“小京城”,這是因為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很高,相當於古時候的京城,雖然這聽起來不免有些誇張,但從中也體會到它的重要之處。目前,這里的門票價格為60元,而這樣的價格就能讓你感受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城一點都不虧,絕對好評。不知大家對這樣的古城有何看法呢?敬請留言區發表看法。

D. 黃河大鐵牛的歷史淵源

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三年( 725),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

50年代後,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2米有餘的河灘里了。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於次年8月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各界人士關注。

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處於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牆51米,距西城門 110米。

1998年8月由永濟市博物館在蒲津渡遺址上發掘出的。出土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

黃河鐵牛的出土,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口遺址,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4)古蒲津渡遺址擴展閱讀

蒲津渡遺址,是中國第一次發掘出土的大型渡口遺址,這里文化底蘊十分豐富,尤以唐開元年間傾全國之力改建蒲津浮橋,在這里鑄造的維橋大鐵牛、鐵人、鐵山、鐵柱等的鐵器群彌足珍貴。

黃河大鐵牛年代之久(迄今1300年)、體型之大(每頭牛長3.3米,高1.7米)、份量之重(最重的牛47噸)、工藝之精、造型之好堪稱中華瑰寶,是中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橋梁、冶金、雕塑史的貢獻,是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

1999年9月,國家投資1000餘萬元,由山西省考古所實施了「鐵牛頂升保護方案」,將鐵牛垂直頂升12.2米。2007年永濟市成立了永濟黃河大鐵牛旅遊有限公司,吸引民間資本進入。

2008年運城市開發建築有限公司投資,在景區開挖了人工湖,鋪浮橋、造假山、鑿木船、建兩關(蒲津關、大慶關)等,再現了盛唐蒲津大浮橋的景象。

E. 歷史上橫跨黃河的第一座鐵索浮橋,怎麼現在只剩下了四頭鐵牛

沒有人知道,橫跨黃河天塹近2000年的蒲津橋是在哪一天徹底消失了。

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的蒲津渡遺址,是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的遺跡。它是黃河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座浮橋,位踞晉陝豫三省交界處的軍事要沖,是從東北陸路進入關中地區的必爭之地。

從春秋開始,在黃河上架橋的嘗試就沒有停過,時毀時建,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間。歷史上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唐玄宗兩次到北都太原巡視,均是經由蒲津渡往返長安。

蒲津渡遺址。

在蒲津渡遺址我們看到的鐵人、鐵牛,比原來抬高了12米。毫無疑問,這是從地裡面挖掘出來的。

漢高祖劉邦定關中,魏太祖曹操西征馬超、韓遂,隋文帝下河東,歷史上諸多軍事行動都在這里留下了架橋行軍的記錄。也許正因如此,蒲津橋遭遇的首先是連綿不絕的戰火,在軍事拉鋸戰中反復被拆毀、修復、又焚毀;然後是越來越頻繁的水患――明清以後黃河頻頻改道,有時河沙淤積,有時洪水滔天。

終於,在明後期的一次漲水之後,黃河主流向西邊移去,淹沒了位於西岸的四隻大鐵牛。原本依靠兩邊岸上的鐵牛作為錨定船索的地錨,即便橋身毀損,浮橋也可以很快架設或修復;但這一次,橋廢渡絕。

1989年,山西省永濟市的考古工作者在蒲州故城城西地下找到了東岸的四尊鐵牛及所屬文物,不僅確證了蒲津古渡、蒲津橋的地理位置和形態,也使這些鑄造於唐代開元年間的珍貴文物得以重見天日。

遺址中有鐵牛四尊,各長3.3米,高1.5米,重約50?70噸。每條鐵牛旁各有一鐵人,高約1.9米,重約3噸。它們當時牽引橫跨黃河兩岸的吊橋,同時鎮守黃河發生災害。

黃河大鐵牛年代之久(迄今1300年)、體型之大(每頭牛長3.3米,高1.7米)、分量之重(最重的牛47噸)、工藝之精、造型之好堪稱中華瑰寶,是中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橋梁、冶金、雕塑史的貢獻,是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

更多山西文史掌故,歡迎繼續關注!

F. 運城市的古跡

池神廟 泛舟禪師塔 常平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 春秋樓 崇寧殿 舜帝陵 舜帝廟 在北相鎮。李岐山墓
李健吾故居 陶朱公墓 蚩尤城遺址 戰國墓群 漢墓群 明三官廟 太平興國寺磚塔 魏豹城 靜林寺 元代墓塔 漢博望侯張騫墓 關羽故里 杜康墓 聖壽寺大殿 。漢蔡倫墓 院藏書樓、文廟 。裴祠石刻 裴柏碑館 伯里合不花墓
上郭春秋-戰國古城址 在聞喜縣。
邱家莊墓地 在聞喜縣。
回坑新石器遺址 在聞喜縣。
保寧寺塔 在聞喜縣東鎮。
宋相趙鼎故里 在聞喜縣禮元鎮阜底村。
戊戌六君子楊深秀墓 在聞喜縣下陽鄉。
楊深秀舊居遺址 在聞喜縣下陽鄉。
戰國古墓群 在聞喜縣西官莊鄉。
香山寺遺址 在聞喜縣西官莊鄉,有大雲寺古柏。
湯王山八景 在聞喜縣酒務頭鄉。
郭璞讀書處 在聞喜縣酒務頭鄉。
南白石文化遺址 在聞喜縣白石鄉。
鎮風塔 在聞喜縣白石鄉。
新絳縣
洚州大堂洚州三樓 洚守居園池 福勝寺 白胎寺 碧落碑 稷益廟光村新石器遺址 新絳縣澤掌鎮。
西尉村新石器遺址 新絳縣境。
龍興寺唐塔
元代孚惠聖母祠
唐代孚惠聖母橋
清濂洞 青龍寺 法王廟馬村磚雕墓 稷王廟 大佛寺 宋金古墓群 金文學家段克已墓 北陽城磚塔 聖壽寺舍利塔 大禹渡 廣仁王廟 三清殿 龍虎殿 純陽殿 重陽殿 風陵渡 西侯度遺址* 魏國古城遺址 唐五龍廟
城隍廟 關岳廟 風後墓 羈馬古城遺址 後土祠 觀音堂 關帝廟 三聖母廟 坡頭新石器文化遺址 大禹廟碑 神柏 段干木祠 新石器文化遺址 禹王城址*
司馬光墓及祖塋* 薛嵩墓
崔家河新石器遺址 文廟 關帝廟火神廟
唐名臣陽城墓 。
陽公廟 柏塔寺 春秋晉國名臣介子推墓
忠清德之碑
余慶禪院
堆雲洞
東下馮文化遺址
馮道墓
西陰新石器文化遺址
金代大鍾
大廟新石器文化遺址
稷王廟 古後土祠 秋風樓 東岳廟*
飛雲樓 隋思相家王通故里 清過風樓 王通祠 王通墓 八龍寺塔 舍利塔
新石器文化遺址明文廟大成殿
明學者薛萱故里 宋漢泉塔 宋代稷王塔 東漢太尉皇甫嵩故里 孤山桃花洞 戰國縱橫家張儀故鄉 湯陵
雙塔交影 棲岩寺塔 普救寺黃河永濟蒲津渡遺址
明兵部尚書楊博墓
明禮部尚書孟時芳
古庄遺址
清詩人吳雯舊居遺址
延祚寺梭羅樹
王官谷瀑布 葯王廟
扁鵲墓
戶部尚書閻敬銘別墅
元八卦戲台
漢墓群
「大孝有虞舜帝故里」碑
獨頭遺址
二賢祠遺址
夷齊墓
唐明皇妃楊玉環故里
獨頭舊石器文化遺址
吳雯墓
堯王台舊石器文化遺址

G. 永濟市一樓一湖一名峰,兩城兩台兩隱居,三寺三館三故里指的都是什麼

兩城是 蒲州古城 古城 已經申報文化遺產
鸛雀樓 伍姓湖 五老峰
兩台是 堯王台 和 ?
三故里是 柳宗元 楊貴妃故里首陽 扁鵲故里清華
三寺是 普救寺 萬固寺 棲岩寺
還有很多古跡
五老峰 永濟市東南中條山上。

萬固寺 永濟市區西南13公里中條山腰。

棲岩寺塔好跡或 永濟市區西南20公里中條山巔。

普救寺 永濟市西北12公里土崗上。

黃河永濟蒲津渡遺址 永濟市西南15公里蒲州古城西門外。

蒲津渡遺址—唐 黃河鐵牛 蒲津渡原是唐代黃河的著名渡口,建有浮橋。1969年在該遺址黃河岸邊清理出鑄造於唐開元十二年 (724年) 的鐵牛、鐵人各四尊,鐵山兩座等文物。

明兵部尚書楊博墓 永濟市蒲州鎮。

明禮部尚書孟時芳墓 永濟市蒲州鎮。

明禮部尚書張四維墓 永濟市蒲州鎮。

古庄遺址 永濟市蒲州鎮。

清詩人吳雯舊居遺址 永濟市韓陽鎮。

延祚寺梭羅樹 永濟市郭李鄉孫常村。

王官谷瀑布 永濟市清華鄉中條山麓。

葯王廟 永濟市清華鎮。

扁鵲墓 永濟市清華鎮。

清戶部尚書閻敬銘別墅州明 永濟市清華鎮。

元八卦戲台 永濟市董村,俗稱董村戲台。

漢墓群 永濟市趙柏鄉小朝村和高市村。

「大孝有虞舜帝故里」碑 永濟市張營鄉有舜帝村。

獨頭友伍遺址 永濟市首陽鄉。

二賢祠遺址 永濟市首陽鄉。

夷齊墓 永濟市首陽鄉 傳商末伯夷、叔齊恥食周粟死於此。

唐明皇妃楊玉環故里 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

獨頭舊石器文化遺址 永濟市首陽鄉。

吳雯墓 永濟市任陽鄉東姚溫村。

堯王台舊石器文化遺址 永濟市任陽鄉東姚溫村。

H. 魅力運城風景名勝

開元鐵牛:
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二年(724),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處於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牆51米,距西城門110米。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伏卧,高1.5米,長3.3米,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於拴連橋索。牛側均有一鐵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現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寬0.6米。四牛四人形態各異,大小基本相同,據測算,鐵牛各重約30噸左右,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

蒲津渡是古代黃河的一大渡口,位於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交通要沖,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據《春秋左傳》記載,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晉,造舟於河。《初學記》:「公子咸造舟處在蒲板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史記·秦本紀》又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橋。」張守節《史記正義》謂:「此橋在同州臨晉縣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也。」以後東魏齊獻武王高歡、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這兒建造過浮橋。唐初,河東為京畿,蒲州是長安與河東聯系的樞紐。開元六年(718),蒲州被置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開元十二年(724),為了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後方河東地區及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主其事,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疏其船間,傾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通典》、《唐會要》、《蒲州府志》均記載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際,浮橋始毀於戰火,只剩下兩岸的鐵牛。後來因三門峽水庫蓄洪而使河床淤積,河水西移,鐵牛被埋入河灘。今蒲津渡遺址,西距黃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遙望陝西省朝邑縣,東距古蒲州城西牆約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門(即蒲津門)近百米。1988年、1991年對蒲津渡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勘探和科學發掘。根據發掘結果,唐蒲津渡遺址最深處距今地表6.5米。在靠當時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豎釘的柏木樁,壘砌石條間貫注有鐵錠,又以米漿白灰泥粘合縫隙, 十分牢固。這道石堤明確地可以看出系分兩次砌築。在緊靠石堤處發現了四尊鐵牛、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三個鐵墩、六根鐵柱。還發現一座四米見方的磚屋遺址,門坎向東,當是管理渡口之所在。發掘中還發現了唐開元通寶、宋天聖元寶、元豐元寶、金正隆元寶等十餘枚銅錢。

蒲津渡遺址是一處具有豐富遺存的大型遺址,也是我國第一次發掘的大型渡口遺址,它展現了我國古代橋梁交通、黃河治理、冶鑄技術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觀地揭示出黃河泥沙淤積、河水升高、河岸後退的變遷過程,從而為歷史地理、水文地質、環境考古及黃河治理提供了許多有用資料。
普救寺:
位於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臨壑,惟東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圍,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50米,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

這里地勢高敝,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這是一座千年古剎,我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從1986年以來,新修復的普救寺,寺院建築布局為上中下三層台,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為唐代,中軸為宋金兩代,東軸為明清形制),規模恢宏,別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托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庄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築: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後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式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檐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音效應著稱於世。遊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令遊人連連稱奇。據方誌中稱之「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

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償邇。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 ,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著譽的游覽勝地。

解州關帝廟:
解州古稱解梁,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 66600餘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鍾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遊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鍾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著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說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於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鍾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

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鬱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桿一雙,月台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周迴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下施欄桿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 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 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儀仗倚列,木雕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庄嚴肅穆的氣氛。

穿崇寧殿而出,入後宮南門,就進入寢宮,過花圃,有「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東側有印樓,里邊放著「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裡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築。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風動影搖,珊珊可愛。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傳說出自關羽的手筆。

後宮後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經》,故又名麟經閣。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築,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迴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檐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木製隔扇108面,圖案古樸,工藝奇特,傳說是象徵歷史上山西 108個縣。世傳春秋樓有三絕:建築結構奇巧別致,上層迴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著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說樓當項,正好對著北斗七星的位置,謂之三絕。
關帝廟除古建築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鍾、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餘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

關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遊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關帝廟春秋樓楹聯 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

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

聖德服中外,大節共山河不變;

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北斗在當頭,簾箔開時尖掛斗;

南山在對面,春秋閱罷且看山。
永樂宮:

永樂宮,位於芮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的龍泉村東,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這是一處在國內外得有影響的古建築,它以壁畫藝術聞名天下。這里的壁畫,是我國現存壁畫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

永樂宮,原來一處道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鎮永樂鎮,出被稱為永樂宮。永樂宮系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包括彩繪壁畫在內,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遷)竣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

永樂宮內,宮宇規模宏偉,布局疏朗。除山門外,中軸線上還排列著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這些元代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優秀遺產。在建築總體布局上風格獨特,東西兩面不設配殿等附屬建築物,在建築結構上,吸收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永樂宮壁畫,滿布在四座大殿內。這些繪制精美的壁畫總面積達96O平方米,題材豐富,畫技高超,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可貴風格,成為元代寺觀壁畫中最為引人的一章。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 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驃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彩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

純陽殿,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

純陽殿內,壁畫繪制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游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

純陽殿內對扇後壁的「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畫。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出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純陽殿、重陽殿內的連環畫,雖是敘述呂洞賓、王重陽的故事,但卻妙趣橫生地展示了封建社會中人們的活動。這些畫面,幾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飯、種田、打魚、砍柴、教書、采葯、閑談;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宮中朝拜、君臣答理、開道鳴鑼;道士設壇、念經等各式各樣的動態躍然壁上。畫中,流離失所的飢民、鬱郁寡歡的廚夫、茶役、樂手,朴實善良而勤勞的農民與大腹便便的宮廷貴族、帝王將相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

永樂宮原在的永樂鎮,因黃河三門峽工程動工,處於淹沒區內,所以,從1959年起,歷經六年,將永樂宮全部遷移到芮城縣城北。

五老峰:
王官谷和五老峰算不上奇山大水,但谷幽壑深,峰奇石異,是中條山呈獻給人的兩顆珍寶,五老峰如今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說起它們的位置,東距解州關帝廟25千米,南距永樂宮10千米,西北30千米是普救寺,黃河像只溫柔的臂膀從西側和南側環抱著山峰。

五老峰的得名源於五根擎天巨柱般的山峰,中間的主峰玉柱峰被其它"四老"環繞,孤標秀出,它陡峭險峻的姿態令不少旅遊者望而卻步,但懸掛其上的鐵鏈是可以幫助人們完成登頂的夢想的。極頂之上,有袖珍的廟宇和美麗的風光。五老峰的景點有一些還沒行開發,半山的五老殿可以稱為景區的中心,玉柱峰、棋盤山、紅砂峪等都要從這里出發。

王官谷的風景以飛瀑取勝,山石陡崖也頗壯觀,據說是由當地農民企業家主持開發的,王官谷沒什麼真正的古跡。唐末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在這里隱居著述《詩品二十四則》,如今只能從山水中去體味採菊而居的那種韻味。司空圖在王官谷隱居二十餘年後,朱溫篡唐建梁,三次下詔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司空圖堅辭不就,並深以為恥,絕食而死,也是經典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境界。王官谷也因此受到清高人仕的特別推崇。

交通:在運城禹都市場前有開往五老峰的旅遊專線車,票價11元,可送到景區內的登山台階處。另外還可乘坐從運城開往永濟的長途汽車,在虞鄉鎮附近的公路口下車6元,乘坐三輪摩托車到售票處3元。從山門到登山台階,還有數里盤山公路,景區內有小巴接送,每人3元。王官谷距離五老峰約10千米,有三輪摩托接送,10元左右。

住宿:五老殿處可租用帳篷過夜。

I. 蒲津橋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黃河鐵牛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門外,黃河東岸的蒲津渡。1998年8月由永濟市博物館在蒲津渡遺址上發掘出的。出土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黃河鐵牛的出土,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口遺址,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蒲州古城南依中條山,西臨黃河,地處要沖,被視為兵家重地,歷代王朝均在此建造蒲津橋。公元前541年,春秋時期秦公子針攜帶資財、車輛,前往黃河西岸晉國,用舟船連接建造浮橋,開在蒲津渡建蒲津橋之先河。到了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進攻韓、趙、魏,先後兩次在蒲津渡口造橋。以後漢高祖劉邦定關中、漢武帝劉徹東征、隋文帝楊堅過黃河東進,均在蒲津渡連舟造橋。不過,這些橋都是臨時性浮橋,沒有橋墩,用竹索連接,壽命短,不安全。唐開元年間,隨著蒲州一帶經濟的發展,蒲州城升為全國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顯得更加重要。竹索連舟橋已與雄城蒲州極不適應,當時的兵部尚書向唐明皇上疏,陳述蒲津橋破敗不堪、難承車馬重負的窘況。唐明皇聽後立即降旨,決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橋,並發動滿朝文武出主意、想辦法。經集思廣益,造橋方案拿出:一是將連舟竹索改為鐵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鑄鐵牛為索樁。開元年間屬盛唐時期,冶鐵業發達,於是兩岸數萬民眾奉命煉鐵鑄造,歷經苦戰後鐵牛鑄成。鐵牛分別伏卧於黃河兩岸,將鐵索拴系於其身,連接舟船,建起黃河上第一座固定鐵索橋。這里,兩岸的鐵牛,其實就是對拽鐵索連接河橋的索樁。蒲津鐵索橋第一次將黃河天塹變成通衢大道,從唐開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橋被燒毀的500年間,蒲津橋一直是鐵牛系鐵索、鐵索連舟船。橋被毀後蒲津渡一度荒廢,但鐵牛仍存。到了明朝,蒲津關發展成進出中原的重要關口,明代皇帝又先後四次利用鐵牛建橋,歷經百餘年,直至清代因黃河逐漸向西改道,蒲津渡徹底廢棄。鐵牛20世紀40年代湮沒。
蒲津橋的興衰反映出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與變遷,也濃縮出我國古代橋梁的歷史。尤其是那四尊鐵牛,其內涵極為深刻,它所展示的炎黃子孫的功績光昭日月、彪炳千秋,教育今人,啟迪後人。
巨型鐵牛除了起固定索橋作用外,還有多種作用。《易經》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古人雲: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鑄鐵牛置於河岸,對肆意泛濫的黃河水是一種震懾,象徵著攔擋洪水、征服水患,造福於人民。古人講究陰陽相對,在鑄造鐵牛的同時,也鑄造了四個鐵人、七星鐵柱。七星柱則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這樣天、地全有(鐵牛為土,亦即地),囊括宇宙。其實,七星鐵柱不過是拴船的樁子,與鐵牛融為一體充作舟橋索樁而已。佇立鐵牛旁的鐵人,也和鐵牛一樣扮演著索樁的角色。著名橋梁專家唐寰澄先生稱贊鐵牛、鐵人說;「這是一個具體的工程建設,有實際功能的藝術珍品,是技術和藝術有機結合的典型,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橋梁、冶金、雕塑事業的貢獻,是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
黃河鐵牛,中國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

熱點內容
下載小電影官網 發布:2024-05-14 08:31:00 瀏覽:628
愛情電影大全冷棟屍魂 發布:2024-05-14 08:29:18 瀏覽:821
電影直接看 發布:2024-05-14 07:45:45 瀏覽:378
免費觀看完整版高清百度雲 發布:2024-05-14 07:44:49 瀏覽:330
安全出口電影法國免費 發布:2024-05-14 07:37:03 瀏覽:895
迷上一個女的然後入市強奸的電影叫什麼 發布:2024-05-14 07:30:11 瀏覽:85
修女里的法國佬死了沒 發布:2024-05-14 07:24:42 瀏覽:61
鞏俐演的片里叫唐水生的那個叫什麼電影 發布:2024-05-14 07:20:32 瀏覽:351
男人在線小電影 發布:2024-05-14 07:18:25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