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古城遺址
⑴ 請問張飛占據的古城是現在的哪裡
一、如果你問的是《三國演義》里張飛與關羽等人古城相聚的古城:
是指豫州州治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這座古城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南10公里處古城鄉古城村,京廣鐵路東側。古城遺址在古城村東北60米處。考古調查證實,該城實系春秋戰國時遺址。今城牆、護城河等均已盪為平地,地表已沒有任何遺跡。(這是演義非正史)
二、如果你問的是歷史上張飛在蜀國駐守的古城:
劉備定益州稱帝後,封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棣校尉,任巴西太守,鎮守閬中。公元221年,張飛被部將范強、張達所殺,葬於閬中,被追謚為桓侯,閬人慕張忠勇,於墓前建闕立廟,以禮祀之。就是今天的漢桓侯祠。閬中現是四川省省轄市,由南充市代管。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介於東經105°41′~106°24′,北緯31°22′~31°51′之間。東靠巴中市、儀隴縣,南連南部縣,西鄰劍閣縣,北接蒼溪縣。(這是正史)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⑵ 在今聊城春秋時有聊城、攝城,那麼聊攝城在哪裡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說因春秋時期曾稱聊國故名),聊城地區歷史悠久。
春秋時期,東昌府、茌平、高唐、東阿、陽谷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衛國,冠縣屬晉國。
戰國時期,聊城、茌平、東阿、陽谷、高唐仍屬齊國,莘縣改屬魏國,冠縣、臨清改屬趙國。
秦,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
西漢,承秦制,聊城、東阿、陽谷、莘縣屬兗州部東郡,冠縣、臨清屬冀州部魏郡,高唐屬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屬兗州部東郡與青州部平原郡。
東漢,正式定州、郡、縣3級。聊城、東阿、莘縣、陽谷、高唐、楊露、臨清仍屬原州郡,茌平改屬兗州部濟北國,冠縣改屬司州部陽平郡。聊城夜景
隋朝,初廢郡存州,後又廢州為郡,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谷屬濟州濟北郡,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唐朝,聊城、高唐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臨清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莘縣、冠縣屬河北道魏州魏郡,陽谷、東阿初屬河南道濟州濟陽郡,後屬鄆州東平郡,茌平屬河南道鄆州東平郡。
⑶ 衡水的名勝古跡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縣「封氏墓群」和「開福寺舍利塔(景州塔)」。
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縣的「周亞夫墓」、「高氏墓群」,桃城區的「寶雲塔」、「孔穎達墓」,故城縣的「慶林寺塔」,深州市的「馬君起造像碑」、「大馮營漢墓」(即李佐車墓)、「深州盈億義倉」,棗強縣的「董仲舒石像」,安平縣的「東漢壁畫墓」、「聖姑廟」、「西寨子古墓」、「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冀州市的「後冢墓」、「冀州舊城址」、「西元頭漢墓」、「西堤北石塔」(即震雹塔)、「雙冢漢墓」,武邑縣的「竇氏青山」和「中角漢墓」。 冀州古城址
位於舊城北部,自北關村西北500米處向西南方向延伸2000多米。據考證,古城建於西漢高帝年間(約公元前201年-180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時,該城城周十二里。北宋時,將城周擴大到二十五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千百年來,由於風化和洪水侵襲,古城牆已殘缺不全、起起伏伏、斷斷續續,給人以歷史變遷的蒼涼之感。現古城牆高三至五米,基底寬三十米,頂面寬四米。
冀州竹林寺
竹林寺遺址位於北關村東北300米處。據傳,古時在冀州城北有一座山,在此常出現海市蜃樓幻景,可以隱隱看見亭台樓閣懸於空中,被傳為三個仙山之一的紫微山。明朝時冀州州守常命人將此雲幻奇景繪圖以傳,嘉靖年間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樓幻景,在州城東北修建竹林寺,後因洪水沖擊等原因而毀廢。清朝末年,當地百姓曾自行投資,在遺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毀壞。遺址原來三面環水,南面有一狹長通道與岸連接,衡水湖蓄水後,通道沒入水中,遺址成為湖中一島。1993年北關村在古遺址上建了一座殿。古寺內銅佛像原在冀縣文化館保藏,十年動亂期間被砸毀,現只存竹林寺碑,由冀州市文物所收藏。 竹林寺碑
原在冀州鎮北關村東北方向的竹林寺遺址上,現由市文保所收藏。碑長1.16米、寬0.6米、厚0.22米,只有半截可辨字跡。據舊志⒃載,碑記為清乾隆十七年刻,其文為「冀為古郡城,內外不少名剎,東有泰寧,西有開元,南有南禪,而稱為最盛者咸以此之竹林寺為首焉。」此碑為國家三級文物。
南潭記碑
原在小寨鄉南尉遲村東南300米處,現由市文保所收藏。此碑為青石,長1.06米,寬0.55米,厚0.1米。歷城范李撰文,譚傑刻石,楷書。碑文記載明嘉靖六年洪水情況:「滹沱、滏陽交會泛濫,遂東流於此,匯而為潭。厥後,諸水頻固,而此潭益深。」碑文中還載有「村人謂其中有神物居之」等。此碑大部分保存完好。
三友柏碑
三友柏碑原在舊城文廟內,現存於冀州中學。據清康熙年間《冀州志》稱:「柏偏於殿之右旁,一身三干,蒼古異常,未考植於何代,知州陳素以三友命名,有文勒石,鐫文淺,日久莫辨。」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冀州州守陳嘉會作《三友柏記》雲:「侯欲惠柏之祥乎?柏之種植未考何代。昔侯淡仙陳公心異是木,勒石以記顏曰:『三友柏』。並稱之為『柏瑞』」。此柏毀於兵火,但「三友柏」碑今仍存,陽面刻有「三友柏」三個行書大字,陰面刻有《三友柏碑記》楷書碑文,碑文清晰,碑高七尺二寸,寬二尺七寸,厚七寸四分。 大石磨
石磨原在北關竹林寺,兩扇,每扇厚43厘米,直徑164厘米,磨眼直徑23厘米。相傳袁紹坐冀州的時候,冀州城內一個名叫李三娘的仙女,每逢雙日在城外海子里用此水磨磨面,每逢單日就趁著夜色騎著神牛給老百姓送麵粉。據考證,此磨為漢代水碓磨。現於兵法城保存。
石井欄
原位於冀州鎮劉家埝村東300米。經考證,此石刻為唐代開元年間造的井口。該石井欄外呈正方形,內呈圓形,兩面空白,兩面有字,刻字右起豎寫,每面有字30行,每行滿格14字,共約720字,除標題、鐫刻年代外,由序言、詩頌、井主和施主姓名幾部分組成。該石似為義井井口,義井頌碑文為楷書陰刻。現石刻已移至冀州鎮二鋪竹林寺內,保存較完好,為國家三級文物。
邊仙姑石像
位於舊城文化館原址院內。為明代石雕,頭部斷裂並有磕傷。石像高175厘米、寬48厘米、厚45厘米,面部端莊,神態和善,留有長發,胸部露鎧甲,穩坐,兩手置於膝部,右手緊握寶劍,左手手心向上,食指指向下方,右腳踩龜、龍。造型逼真,立體感強。 南門古墓
坐落在舊城南門東側20米處。據舊志載:「南門內左有張耳祠,宋建隆中立,元末兵廢,遺址尚存,下有張耳墓。」張耳系西漢初王侯,封於冀州。1982年3月,河北省文物局進行了發掘,墓葬為一磚砌多室墓,墓室、墓道都用瓷磚砌築,已被嚴重破壞,墓室內僅殘留陶器碎片。據專家分析,此墓年代為東漢晚期,非張耳之墓。
西元頭墓
坐落在舊城西1公里,封土高5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31米,佔地面積1240平方米。據舊志記載:「西元頭村東北有元渤海郡吳澤世慶墓誌,孫鄭李村南有老娘墓、元東陸先生馮復墓碑。」當地群眾將此墓俗稱為袁紹的「四女墳」。1968年有人於封土西南角挖出一道磚牆,後被有關部門制止,並將磚牆埋好。1981年上半年又有動土現象,但破壞不嚴重,封土基本完好。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冢
坐落在冀州舊城北七里,封土高10米,佔地面積380平方米。建國初,有人將前冢挖一洞,發現裡面有磚砌墓室,墓磚有20斤、24斤、40斤三種,墓道高6尺,寬4尺多,彎曲不直,裡面有很多墓室,後用土掩埋。冢上原有一座菩薩廟,廟內有一鐵鍾,鍾上鑄有「道光三年重修」字樣。十年動亂期間,廟被拆除。1969年此墓又遭人為破壞,出土文物有金鏤玉衣片、銅器、陶器等,被鑒定為漢代文物。此墓雖遭部分破壞,但仍有一部分保存完好,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後冢
位於前冢北二里,冢高14米,東西、南北各長60米,佔地3600平方米,地下物尚未遭破壞。據分析,可能是漢墓。後冢封土比前冢高大得多,其埋藏文物應更為豐富。此冢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文物較多,其中委託衡水市文物保管所代管的文物有:國家二級文物4件,均為漢代文物;國家三級文物9件,其中漢代文物2件,唐代文物1件,金代文物3件,明代文物1件;尚未確定年代的文物2件。在冀州市文保所保存的文物有:漢代文物239件(片),金代文物1件,尚未確定年代的文物5件,其中最珍貴的是漢代金縷玉衣片。冀州市旅遊局受文保所委託,也保藏有許多文物,有自仰韶、半坡文化以後歷代遺存文物,數量較多,由於未經文物部門鑒定,文物的具體年代尚未確定。
安平壁畫墓
1971年,在安平縣逯家莊發掘了一座東漢多室墓。在後室頂部有白粉書寫的「憔熹平五年(176年)」隸書題記,為該墓的確切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中室及其南耳室和前室南耳室內,均發現彩繪壁畫,室這次發掘的重要收獲。 中室四壁繪的室墓主人「出行圖」,上下共四層,每層均有大量車、騎及伍佰(武官)、辟車(文官)之類的導從,和一輛主車。最下一層主車的乘者室墓主人,後面室墓主人的妻子。從壁畫和文字等材料分析,這座墓的主人可能是東漢安平國的最高統治者。
⑷ 炎黃戰蚩尤的故事和神農氏炎帝的故事
傳說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後,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傳說在寶雞民間和官方流傳經久不衰。寶雞市區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內外炎黃子孫每年清明節和農歷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
炎帝部落初期從事採集、漁獵,因發明農業,開始了半定居的農業遷徙生活。遷徙路線是沿渭水東下,到達河南、湖北一帶。炎帝部落對中國農業發展有偉大貢獻。炎帝「遍嘗百草」,發現可食用植物並培育成農作物;發明了生產工具,取代刀耕火種,開創了農業文明史。同時,改善飲食結構,了解植物的治療作用,開創了中國醫葯史。
相傳,上古的時候,沒有農業,人們靠打獵、捕魚、採摘野果為生,挨餓、受凍、遇險,過著原始游牧生活。炎帝看到人民這種苦境,心裡極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過上豐衣足食的安安穩穩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種草結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他不辭辛苦,冒著生命危險,走遍了名山大河,嘗盡了無數千奇的果子,有一次誤吃了毒果差點送了命。炎帝不灰心,終於在南方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結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這就是禾苗。經過試種,第一年就收了滿滿一擔黃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實,第二年,收獲了幾十擔。從這以後,一傳十,十傳百,天南地北,種谷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減輕人們耕作的勞苦,炎帝又教會人們耕作技術。
炎帝種谷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人們把炎帝敬為神農。明崇禎十二年,把炎帝尋禾種禾的地方取名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
炎帝神農氏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嘗百草,開醫葯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神農氏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斗爭中,為後世醫葯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系辭下》載
⑸ 關於司馬(司)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源出於姬姓,司馬為抄中國復姓。相傳帝少吳開始設置司馬一職,為天下軍事長官,周代稱為夏官大司馬。周宣王時帝姬顓頊的後裔程伯休父任司馬一職,曾在征伐徐方(今江蘇)的戰斗中立過很大的功勞。程伯休父的子孫世續其職,子孫稱司馬氏。又春秋時,在宋、衛、齊等國的公族子弟中也有任司馬一職的,其後代也有以司馬為姓的。
⑹ 冀州古城遺址的介紹
冀州古城遺址位於冀州鎮北關村一帶,是漢代冀州古城西北面的一段土城牆,從內東北向西南延伸,總長容4500米,分布面積225萬平方米,最高處8米,底和頂最寬處分別為30米和10米。沿漢城址西、北面的溝渠為原城的護城河。據考證,古城建於西漢高帝年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西漢時,該城城周12里。北宋時將城周擴大到25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現古城牆高3—5米,基底寬30米,頂面寬4米。 部分文物被定為國家二級、三級文物。冀州文物潛存豐富,開發價值巨大。1993年7月,冀州古城遺址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⑺ 冀縣在哪省市
冀縣就是現在的冀州區
隸屬於河北省衡水市,
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地處華北平原腹地,至今已有2200餘年建制史。
⑻ 河北最美的千年古城,北方三大雄鎮之一,是哪座古城
⑼ 司馬氏的人口,為什麼這么少呢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姓司馬的人數,只有2.8萬,不足全國人口的0.
如今,司馬氏仍為復姓中的大姓,分布較為廣泛,在河南省的洛陽市、偃師市、溫縣,陝西省的韓城縣,山西省的涑水縣,安徽省的宿松縣,湖南省的湘潭市、湘鄉市、湘陰市,山東省的蘭陵縣,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司馬氏族人分布。
折疊編輯本段郡望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回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偃師縣:偃師首陽山鎮為西晉皇陵所在地。河南省偃師市歷史文化悠久,為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朝古都。漢、魏時期,洛陽古城就位於今偃師市城西約十五公里處,與洛陽市、孟津縣毗連,是我國保存較好的一座古城遺址,也是我國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周康王二十二年(壬午,公元前1059年),周公東營洛邑里,在澗河東岸修建了王城,在此修築了成周城。漢魏洛陽故城即由成周城發展而來,春秋晚期,周敬王曾對成周城進行擴建;戰國時,秦丞相呂不韋對此城進行了擴建。東漢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於偃師。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均以此為都,共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因偃師主要是東漢、北魏兩代都城,故稱漢魏洛陽故城。偃師之地南臨洛水、北靠邙山,風景優美。城內主要建築有宮城、宮殿、衙署、花園等。偃師在歷史上曾出土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如東漢熹平石經、影塑侍從頭像、仿玻璃黑釉陶盞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溫縣:是司馬氏歷史上的望族居地。溫縣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聚居區之一,縣內存有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十多處。在夏王朝時期,該地即已稱溫國。商王朝時期,商祖乙曾在此建都。周王朝時期為畿內之地,大司寇蘇忿生以溫等十二邑為蘇國,都於溫城;春秋時晉國在此設縣。戰國至秦漢之際,溫縣已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了。唐朝以後,溫縣逐步衰落,漸為僻邑小縣,但其地處中原腹地,且據黃河津渡,歷代戰亂皆遭劫難,人口遷徏頻繁。溫縣古稱"溫",緣於境內有兩個溫泉:一個在今孟州市西北的治牆村,夏涼冬溫,流入於溴水;另一個在今溫縣城西南。據《溫縣志》記載:相傳泉流常溫,士忻以德,民利灌溉。"溫"源於西周初期蘇岔生的封國名。北齊天寶七年(丙子,公元556年)廢溫縣。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復置溫縣。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溫縣李城縣;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李城縣,恢復溫縣,此後一直未再更名。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3月建立溫陟縣,5月建立溫孟縣,8月廢溫陟、溫孟兩縣,建立溫縣人民政府。1960年10月廢溫縣並入沁陽;1961年8月復置溫縣。至2005年溫縣轄七個鎮、三個鄉。
折疊編輯本段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偃師堂:以望立堂。
溫縣堂:以望立堂。
太史堂:漢朝司馬談、司馬遷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馬遷繼續其父司馬談寫成《史記》。後有宋朝司馬光著《資治通鑒》。司馬氏因先祖有名史家,稱"太史堂"。
折疊編輯本段家譜
山西涑水司馬氏源流集略八卷,著者待考,清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潭司馬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始修,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續修。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陰司馬氏族譜,(清)司馬先達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
司馬氏慶系譜六卷,(清)司馬灝文重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無錫梁溪司馬氏宗譜二十卷,(民國)司馬棟等纂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宋]司馬宗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陰司馬氏族譜二十六卷,(民國)司馬承貴纂輯,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
司馬氏族譜十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河內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折疊編輯本段字輩
山西涑水司馬氏字輩:"過前惟微見之者明我知既效疇雲弗矜□人為椎常心所榮我方櫃避嚴敖乃行勢盈□速罪連比朋先見之哲椎而不膺帝求諍臣詔來自京懇章以辭收命於成鳴人皆進我獨退之眾人多回我獨直之直豈我名退惟我當誰其知之哲君惟皇道遐命局□矣其亡琢茲溫楚水諳端良"。
湖南湘潭司馬氏字輩:"開先承祖德繼述裕家傳鑒學宗資治文章啟後賢東浙源流遠南湘惠澤長地靈鍾後傑百世頌其昌"。
湖北公安司馬氏字輩:"盛德啟師相立朝經學芳家傳世遠宏業銘巽常憲點遵前哲謀獻達玉堂養成端正品建樹寇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