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遺址
Ⅰ 古遺址的都城遺址
東周列國的都城遺址幾乎都建在鄰近大河的沖積平原上,保存情況一般較好,有的地面上存在著夯土城垣和宮殿基址。作過勘察和發掘的列國城址有:臨淄齊國故城、曲阜魯國故城、侯馬晉國遺址、禹王城遺址(魏國早期)、鄭韓故城遺址、 趙邯鄲故城、燕下都遺址、秦雍城遺址、楚紀南故城以及中山古城遺址、薛城遺址等。一般周長達10餘公里,有夯築城垣二重,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宮殿集中在一定的區域,並築有宮城。布局情況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①宮殿區被郭城包圍,例如曲阜、薛城、禹王城等;②多數城址宮殿區在郭城的一角或一側,城內或周圍還有各種手工業作坊遺址。
Ⅱ 求各地春秋戰國各國博物館,有多少要多少 追分40~
以當時國別為專題的博物館不多。不過一些相關的文物類博物館和遺址博物館值得推薦:
周王室:河南洛陽的東周王城和周王城車馬坑博物館。
晉國:山西曲沃的晉國博物館(天馬-曲村遺址),很遺憾論遺址年代不在你說的范圍內,不過還是強烈推薦;出土文物也見於山西博物院。此外,還有山西侯馬的晉國古都博物館,側重晉都新田遺址。
衛國:河南浚縣辛村發掘過西周衛侯墓地,河南濮陽的戚城博物館。
鄭國、韓國:河南新鄭的鄭王陵博物館,鄭韓故城,此外鄭國祭祀遺址、李家樓鄭公大墓和胡庄韓王陵也發掘過,出土文物多存於豫博和鄭博。
虢國:河南三門峽的虢國博物館(虢國墓地),出土文物豫博也有。
魏國:河南輝縣固圍村發掘過魏王墓,可惜沒有建遺址博物館,出土文物多存於國博。
趙國:河北邯鄲的邯鄲故城,其中趙王城遺址(邯鄲城的宮城部分)在東周列國都城址中的保存情況最好。
中山國:河北平山縣的靈壽故城,發掘過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見於河北省博。
燕國:北京房山區的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出土文物也見於首博。河北易縣的燕下都遺址,出土文物存於燕下都文管所和河北省博。
齊國:山東淄博的齊國歷史博物館(臨淄齊國故城)、中國古車博物館中的後李殉車馬坑。
魯國:曲阜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出土文物多存於山東省博。
吳國:江蘇無錫的春秋吳都闔閭城遺址博物館,江蘇常州的春秋淹城博物館。
越國:浙江紹興的越國文化博物館、紹興印山越國王陵,江蘇無錫的鴻山遺址博物館。
曾國: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遺址博物館,出土文物多存於湖北省博和隨州博物館。
楚國:湖北荊州的楚都紀南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熊家冢遺址博物館,湖北潛江的龍灣遺址考古遺址公園(楚章華台),關於楚文化的出土文物還見於湖北省博、河南省博、安徽省博、湖南省博、荊州博物館、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等。
秦國:甘肅禮縣的甘肅秦文化博物館,陝西鳳翔的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秦都雍城遺址,陝西咸陽的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秦直道博物館,四川都江堰水利博物館,湖南里耶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陝西臨潼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關於秦文化的出土文物精品多見於甘肅省博,陝西歷博,寶雞、咸陽、西安等地市博。
Ⅲ 神秘的頭骨堆之謎,大量頭骨堆的發現地,燕下都這個地方究竟發生了什麼
神秘的頭骨堆之謎
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處,有十四個圓形夯土墩台。在這些墩台的下面,埋葬著大量距今約有兩千多年的人頭骨。人們在此處共開挖了50平方米,清理出300多個人頭骨,部分人頭骨有明顯得砍殺痕跡,有的頭骨上還插有青銅箭頭,應該為當時戰敗者的首級。為此有關專家一直致力於對其成因的研究,不過至今還沒有確實的結果。
根據歷史背景可以推斷猜測應該為當時戰敗者的首級。為此有關專家一直致力於對其成因的研究,
Ⅳ 祖國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珍貴文物有哪些
安徽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濟橋
安平橋
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
安遠寺
敖倫蘇木城遺址
襖神樓
B
八嶺山古墓群
灞橋遺址
白鶴梁題刻
白金寶遺址
白居寺
白居易墓
白馬寺
白鹿書院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半坡遺址
褒斜道石門及摩崖石刻
寶頂山摩崖造像
寶聖寺羅漢塑像
保國寺
北戴河秦行宮遺址
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
北海及團城
北京城東南角樓
北京大學紅樓
北京東岳廟
北京鼓樓、鍾樓
北京故宮
北京孔廟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宋慶齡故居
北京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北齊石柱
北山摩崖造像
北石窟寺
北宋東京城遺址
北庭故城遺址
北嶽寺
北鎮廟
北庄遺址
比干墓廟
辟雍碑
避暑山莊
柄靈寺石窟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渤海中京城遺址
布達拉宮
C
綵衣堂
曹植墓
草庵石刻
昌珠寺
長城
長陵
長沙銅官窯遺址
常德鐵幢
朝陽北塔
沉香閣
陳嘉庚墓
城村漢城遺址
成吉思汗陵
城頭山遺址
程陽永濟橋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
崇聖寺三塔
崇禮住宅
崇慶寺
崇武城牆
崇覺寺鐵塔
崇福寺
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
楚紀南故城
穿洞遺址
慈雲閣
磁山遺址
磁縣北朝墓群
磁州窯遺址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D
打虎亭漢墓
大寶積宮與琉璃殿
大地灣遺址
大甸子遺址
大洞遺址
大方盤城
大佛寺石窟
大高玄殿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
大金得勝陀頌碑
大連俄國建築
大廟飛來殿
大明宮遺址
順陵
司馬光墓
司馬遷墓和祠
四川安縣生物礁-岩溶國家地質型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門塔
松江唐經幢
嵩岳寺塔
宋陵
蘇公塔
蘇祿王墓
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雲岩寺塔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垣
隋唐洛陽城遺址
鎖陽城遺址
T
它山堰
太昊陵廟
太和城遺址
太和宮金殿
太廟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
太平天國忠王府
太平天國侍王府
太室闕
泰陵
泰寧尚書第
泰山
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
棠樾牌坊群
陶寺遺址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天寧寺塔
天台庵
天壇
天一閣
田齊王陵
鐵山、崗山摩崖石刻
通天岩石窟
銅錄山古銅礦遺址
同心清真大寺
統萬城遺址
托林寺
駝山石窟
W
媧皇宮及石刻
丸都山故城
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
萬里長城??八達嶺
萬里長城??嘉峪關
萬里長城??九門口
萬里長城??山海關
萬里長城??紫荊關
萬佛堂石窟
萬榮後土廟
萬部華嚴經塔
王建墓
網師園
魏氏庄園
卧佛院摩崖造像
浯溪摩崖石刻
吳城遺址
五當召
五里橋
五女山山城
五塔寺塔
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金殿
武侯祠
武侯墓
武陵源(張家界)
武威文廟
武夷山
X
西安碑林
西安城牆
西安鼓樓
西安鍾樓
西安清真寺
西海郡故城遺址
西侯度遺址
西秦會館
西山遺址
西夏陵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夕佳山民居
溪州銅柱
下八里墓群
夏魯寺
仙游寺法王塔
顯陵
顯通寺
獻縣漢墓群
祥集弄民宅
響堂山石窟
小雁塔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解州關帝廟
興城城牆
興國寺
興教寺塔
興隆窪遺址
興聖教寺塔
邢窯遺址
修定寺塔
須彌山石窟
須彌福壽之廟
徐光啟墓
許國石坊
許家窯?侯家窯遺址
玄貞觀
玄妙觀三清殿
懸空寺
薛城遺址
薛家崗遺址
Y
亞溝石刻
淹城遺址
燕下都遺址
炎帝陵
延福寺
延慶觀
延一井舊址
岩山寺
揚州城遺址
楊粲墓
楊升庵祠及桂湖
仰韶村遺址
葯王山石刻
鄴城遺址
伊斯蘭教聖墓
怡亭銘摩崖石刻
頤和園
伊犁將軍府
義慈惠石柱
殷墟遺址
銀山塔林
雍和宮
永樂宮
永陵清
永陵西魏
美里城遺址
桔國寺塔
盂城驛
榆次城隍廟
榆林窟
禹王城遺址
玉海樓
玉皇寺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
玉泉寺及鐵塔
雨花台烈士陵園
豫園
元謀猿人遺址
元上都遺址
圓明園遺址
岳飛墓
岳陽樓
嶽麓書院
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
雲岡石窟
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岩溶峰林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沖國家地質公園
雲岩寺
Z
則天廟
增沖鼓樓
藏王墓
扎什倫布寺
扎塘寺
張衡墓
張桓侯祠
張掖大佛寺
張仲景墓及祠
漳州石牌坊
昭陵唐
昭陵清
昭仁寺大殿
趙州陀羅尼經幢
哲蚌寺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真如寺大殿
真武山古建築群
鎮朔樓
正定文廟大成殿
鄭成功墓
鄭韓故城
直隸總督署
治平寺石塔
智化寺
中山古城遺址
中山靖王墓
中山陵
鍾山石窟
中心鎮公堂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關帝廟
周原遺址
諸葛、長樂村民居
卓克基土司官寨
拙政園
紫霄宮
附錄
大士閣
大石橋
大汶口遺址
大窯遺址
東陽盧宅
大屯土司官寨
大雁塔
大沽口炮台
大窯龍泉窯遺址
大伊山石棺墓
大邑劉氏庄園
大昭寺
大足石刻
丹土遺址
丹陽南朝陵墓石刻
德格印經院
德慶學宮
地藏寺經幢
雕龍碑遺址
釣魚城遺址
丁村遺址
丁氏故宅
定州開元寺塔
東坡書院
東千佛洞石窟
東山關帝廟
東陵
洞溝古墓群
都江堰??青城山
獨樂寺
杜甫草堂
杜陵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E
阿房宮遺址
峨眉山??樂山大佛
峨眉山聖壽萬年寺銅鐵佛像
二里頭遺址
二宜樓
F
樊敏闕及石刻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
飛英塔
飛來峰造像
豐鎬遺址
風穴寺及塔林
封氏墓群
鳳凰山山城
奉國祠
佛宮寺釋迦塔
佛光寺
佛山祖廟
府州城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陵
G
嘎仙洞遺址
甘丹寺
甘泉宮遺址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缸瓦窯遺址
高昌故城
高旬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
高頤墓闕及石刻
閣院寺
個園
恭王府及花園
鞏縣石窟
固陽秦長城遺址
古格王國遺址
古觀象台
古田會議會址
關王廟
觀星台
觀音橋
光孝寺
光岳樓
廣德寺多寶塔
廣東丹霞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惠寺華塔
廣濟橋
廣教寺雙塔
廣饒關帝廟大殿
廣勝寺
廣武漢墓群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廣允緬寺
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
廣州大元帥府舊址
廣州公社舊址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州聖心大教堂
歸德府城牆
郭沫若故居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
國子監
國殤墓園
虢國墓地
H
哈爾濱文廟
哈爾濱頤園街一號歐式建築
海寶塔
海豐紅宮、紅場舊址
海瑞墓
韓城大禹廟
漢長安城遺址
漢楚王墓群
漢梁王墓群
漢魏洛陽故城
好太王碑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曼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姆渡遺址
何園
合浦漢墓群
賀蘭山岩畫
和縣猿人遺址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
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
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
洪秀全故居
洪州窯遺址
侯馬晉國遺址
華南喀斯特地貌
胡里山炮台
胡慶余堂
湖南良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張家界砂石峰林國家地質公園
湖田古瓷窯址
花山岩畫
花戲樓
華嚴寺
華林寺大殿
華清宮遺址
懷聖寺光塔
環秀山莊
皇史威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黃帝陵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黃龍
黃埔軍校舊址
黃山
黃興故居
黃興墓
皇澤寺摩崖造像
會寧紅軍會師舊址
霍去病墓
霍州州暑大堂
J
雞公山遺址
姬氏民居
紀山楚墓群
濟瀆寺
寄暢園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澗磁村定窯遺址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
將軍崖岩畫
姜女石遺址
姜寨遺址
蔣氏故居
絳州大堂
交河故城
焦山碑林
戒台寺
金牛山遺址
金沙遺址博物館
金山嶺長城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金田起義舊址
金剛座舍利寶塔
晉城二仙廟
晉祠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
經略台真武閣
旌介遺址
景真八角亭
凈藏禪師塔
靖江王府及王陵
九日山摩崖石刻
九寨溝
酒店冶鐵遺址
居延遺址
居庸關雲台
覺生寺
均台窯遺址
K
卡若遺址
開封城牆
開福寺舍利塔
開平碉樓
開元寺
開元寺鍾樓
康有為故居
克孜爾千佛洞
孔廟、孔林、孔府
孔氏南宗家廟
L
拉卜楞寺
臘瑪古猿化石地點
藍田猿人遺址
老君岩造像
老屋閣及綠繞亭
樂山大佛
雷祖祠
擂鼓墩古墓群
麗江古城
李時珍墓
李自成墓
歷代帝王廟
良渚遺址
澡南康簡王肖績墓石刻
梁啟超故居
遼陵及奉陵邑
遼上京遺址
遼陽壁畫墓群
遼中京遺址
林則徐墓
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台舊址
臨淄齊國故城
靈光塔
靈岩寺
靈泉寺石窟
靈渠
靈霄塔
嶺山寺塔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留園
琉璃河遺址
六和塔
六頂山古墓群
龍川胡氏宗祠
龍骨坡遺址
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
龍門石窟
龍門寺
龍山石窟
龍頭山古墓群
龍興寺
隆務寺
隆興寺
樓蘭古城遺址
盧溝橋
瀘定橋
廬山國家公園
廬山會議舊址及廬山別墅建築群
瀘州大麴老窖池
魯土司衙門舊址
魯迅墓
潞簡王墓
羅東舒祠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
駱駝城遺址
洛陽橋
M
麻浩崖墓
馬廠塬遺址
馬家窯遺址
馬江海戰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
馬蹄寺石窟群
麥積山石窟
滿城漢墓
滿堂圍
曼飛龍塔
茂陵
帽兒山墓地
梅庵
美岱召
美榔雙塔
孟廟及孟府
妙應寺白塔
妙湛寺金剛塔
明清皇家陵寢
明蜀王陵
明孝陵
明中都皇故城
明中都皇陵石刻
明祖陵
莫高窟
莫土司衙署
N
納樓長官司署
南、北吉祥寺
南禪寺大殿
南甸宣撫司署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
南龕摩崖造像
南石窟寺
南堂
南唐二陵
南通博物苑
南山?石篆山摩崖造像及多寶塔
南岩宮
南陽武侯祠
南嶽忠烈祠
南詔鐵柱
內蒙古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
內鄉縣衙
尼雅遺址
聶耳墓
寧遠文廟
牛河梁遺址
牛王廟戲台
羅布林卡
P
盤龍城遺址
蓬萊水城及蓬萊閣
毗盧寺
平城遺址
平頂山慘案遺址
平糧台古城遺址
平武報恩寺
平陽府君闕
平遙古城
繁塔
蒲與路故城遺址
蒲壯所城
普樂寺
普寧寺
普陀宗乘之廟
Q
邦江崖墓群
棲霞寺舍利塔
戚城遺址
齊家坪遺址
啟母闕
千佛庵
千佛崖造像
千唐志齋石刻
乾陵
潛口民宅
橋陵
秦代造船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文王)墓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秦咸陽城遺址
秦雍城遺址
青、白礁慈濟宮
青島德國建築
青蓮寺
青龍洞
青龍寺遺址
清東陵
清凈寺
清遠樓
清昭陵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
丘溶故居及墓
秋瑾故居
瞿曇寺
瞿秋白故居
曲村?天馬遺址
曲阜魯國故城
屈斗宮德化窯遺址
屈家嶺遺址
泉州天後宮
R
熱水墓群
瑞光塔
瑞岩彌勒造像
S
薩迦寺
三星堆遺址
三影塔
桑耶寺
色拉寺
山西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善化寺
商代遺址
上海外灘建築群
上海郵政總局
上林湖越窯遺址
少室闕
紹興古纖道
奢香墓
社稷壇
沈陽故宮
粲海井
屍鄉溝商城遺址
十笏園
十三陵
什邡堂邛窯遺址
石佛洞遺址
石家河遺址
釋迦文佛塔
殊像寺
水陸庵
Ⅳ 1965年在河北易縣武陽台村燕下都遺址44號墓出土了哪些鐵器
1965年在河北易縣武陽台村燕下都遺址44號墓出土的79件鐵器中,共有鍛件57件,其中包括由89片甲片組成的胄一件,以及劍、矛、戟、刀、匕首、帶鉤等。對部分鐵器的檢查表明,除了個別由塊煉鐵直接鍛成(如M44:19劍)而外,其餘大都是塊煉鋼鍛制的。
Ⅵ 中國近代考古五大新發現
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
Ⅶ 燕下都遺址的遺址分布
在河北省易縣境內。燕下都遺址是已知已發現的戰國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於戰國末期燕昭王時代(公元前311年)。分布在平原上,兩河成為天然屏障。
燕下都故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6公里,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中部有條縱貫南北的古河道,相傳為運糧河。河東岸有一道與河道平行的城牆,把燕下都分成東西兩城,東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間偏北處,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把東城又分成南北兩部分。
東城和西城由一道厚厚的牆和人工開鑿的運土城牆,牆基寬約40米,周長約18公里,中部偏北還有一道東西橫亘的隔牆,將宮城分為兩部分。牆基寬約20米,全長4460米。西城即郭城,由北、西、南三道城牆及運糧河組成,西牆較直,北牆有拐彎,在西斗村西、村北和村東幾經拐折,形成一個復斗形,南牆由燕子村西折向南,涉易水至龍灣頭村西口復東行,與運糧河西岸相接,城牆基寬40米。三面城牆全長14公里。
Ⅷ 國家150重大遺址名單
大遺址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綜合物證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大遺址保護既是一項文化工程,也是一項惠民工程,有利於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美化城鄉環境、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大遺址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啟動100處大遺址保護工程,殷墟遺址、元上都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建成一批大遺址保護展示示範區,有效保護遺址本體及其環境風貌;國家設立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出台一系列專門性法規,初步建立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目標任務,基本構建以「三線兩片」為核心、10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
「十二五」期間重要大遺址(150處)
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
1. 北 京:周口店遺址、圓明園遺址、琉璃河遺址
2. 河 北:趙邯鄲故城、定窯遺址、鄴城遺址(含河南安陽
高陵)、燕下都遺址、泥河灣遺址群、磁縣北朝
墓群、元中都遺址、中山古城遺址
3. 山 西:陶寺遺址、侯馬晉國遺址、曲村-天馬遺址、晉
陽古城遺址、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4. 內蒙古:遼上京遺址、元上都遺址、遼陵及奉陵邑、
遺址(內蒙古、甘肅)、遼中京遺址、和林格爾
土城子遺址、二道井子遺址
5. 遼 寧:牛河梁遺址、姜女石遺址(含河北北戴河秦行宮
遺址)、高句麗遺址(鳳凰山山城、五女山山城、
燕州城山城、石檯子山城)、金牛山遺址
6. 吉 林:高句麗遺址(洞溝古墓群、丸都山城與國內城、
羅通山城、自安山城)、渤海遺址(西古城遺址、
八連城遺址、龍頭山古墓群、六頂山古墓群、蘇
密城)、萬發撥子遺址、帽兒山墓地、龍潭山城
7.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8. 上 海:福泉山遺址
9. 江 蘇:揚州城遺址、鴻山墓群、徐州漢墓群(含徐州漢
代採石場)、淹城遺址、闔閭城遺址、南朝陵墓群
10. 浙 江:良渚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大窯龍泉窯遺址、
臨安城遺址、馬家浜遺址
11. 安 徽:尉遲寺遺址、凌家灘遺址、六安王陵、壽春城遺
址、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12. 福 建:萬壽岩遺址、城村漢城、曇石山遺址、德化窯遺址
13. 江 西:吳城遺址(含築衛城遺址)、湖田窯遺址、御窯
廠遺址(含高嶺瓷土礦)、吉州窯遺址、牛頭城
址、銅嶺銅礦遺址
14. 山 東:臨淄齊國故城、兩城鎮遺址、城子崖遺址(含東
平陵故城)、桐林遺址、曲阜魯國故城(含邾國
故城、漢魯王墓群、明魯王墓)、薛城遺址、大
汶口遺址
15. 河 南: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隋
唐洛陽城遺址、殷墟、鄭韓故城、古城寨城址、
北陽平遺址、鄭州商代遺址、宋陵、清涼寺汝官
窯遺址、邙山陵墓群、三楊庄遺址、城陽城址、
仰韶村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
16. 湖 北:石家河遺址、楚紀南故城、盤龍城遺址、龍灣遺
址、擂鼓墩古墓群、銅綠山遺址、屈家嶺遺址、
唐崖土司城址和容美土司遺址
17.湖 南:里耶古城遺址、銅官窯遺址、城頭山遺址(含八
十壋遺址、彭頭山遺址)、老司城遺址、炭河裡遺址、漢代長沙王陵墓群
18. 廣 東:南越國宮署遺址、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19. 廣 西:靖江王府及王陵、合浦漢墓群、甑皮岩遺址
20. 重 慶:釣魚城遺址
21. 四 川: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含十二橋遺址)、邛窯、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明蜀王陵墓群、羅家壩遺址
22. 貴 州:可樂遺址、海龍屯
23. 雲 南:太和城遺址、石寨山古墓群
24. 西 藏:古格王國遺址、藏王墓、卡若遺址
25. 陝 西:秦咸陽城遺址、周原遺址、阿房宮遺址、漢長安
城遺址、大明宮遺址、秦始皇陵、秦雍城遺址、西漢帝陵、唐代帝陵、統萬城遺址、黃堡鎮耀州窯遺址、豐鎬遺址、龍崗寺遺址、石峁遺址
26. 甘 肅:大地灣遺址、許三灣城及墓群、鎖陽城遺址、駱
駝城遺址、大堡子山遺址
27. 青 海:喇家遺址、熱水墓群
28. 寧 夏:西夏陵、水洞溝遺址、開城遺址
29. 新 疆:北庭故城遺址、坎爾井
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
長 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黑龍江)
絲綢之路(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陝西、河南)
大運 河(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
秦 直 道(內蒙古、陝西、甘肅)
茶馬古道(雲南、四川、西藏、貴州、青海、甘肅、陝西)
明清海防(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蜀 道(陝西、四川、重慶)
河 北:趙邯鄲故城、定窯遺址、鄴城遺址(含河南安陽
高陵)、燕下都遺址、泥河灣遺址群、磁縣北朝
墓群、元中都遺址、中山古城遺址
3. 山 西:陶寺遺址、侯馬晉國遺址、曲村-天馬遺址、晉
陽古城遺址、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Ⅸ 戰國最大都城燕下都遺址是怎樣的
燕下都遺址位於河北省易縣東南,北易水與中易水之間,是戰國時期燕國都城的遺址,也是戰國都城中面積最大的一座。燕下都遺址保存較完整,年代較集中,是反映戰國時期城市發展的有代表性的城址。
西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召公於北燕,成王時召公之子立國,建都於薊,即今北京,後世稱「燕上都」。後來燕國遷都於易水河畔,稱為「下都」。
燕下都創建時間約在公元前475年。歷經易王、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喜王共百餘年。公元前222年秦滅燕,城即被廢棄不用。
燕下都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城的中部有縱貫南北的運糧河故道,與河平行築有一道隔牆,將城分為東西二城。
東城分為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居民區、墓葬區、古河道區5個部分。
宮殿區在城的東北部,由武陽台、望景台、老姆台等建築基址組成,由南向北形成一條軸線。其中主體建築武陽台最大,高11米,分上下兩層,台東西最長處約140米,南北最寬處約120米,它相當於燕下都全城的制高點。
燕下都以高大的夯土台基為主要特點的宮殿群遺址,反映了戰國時期城市建築的巨大規模和城市經濟、文化的高度發達。
武陽台東北、東南和西南,分別是以小平台、路家台、老爺廟台三座夯土台基為主體建築的宮殿建築組群。城內有製作鐵器、兵器、骨器、陶器、錢范、錢幣等的手工業作坊遺址,皆靠近古河道的南支和北支。
墓葬區設於城的西北角,有九女台和虛糧冢兩個墓區,王侯貴族墓葬按尊卑等級排列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墓葬中有大量的珍貴遺物。
東城遺址保存較好,城垣輪廓清晰可辨,殘垣斷壁,歷歷在目。城內發現了許多的獸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築構件,這些建築構件的做工大都十分講究。
東城的西北隅有兩個公室墓區。隔牆以北的俗稱虛糧墓區,有13個高大的封土堆,由北向南分成4排。從其中的遺物看,虛糧墓區應是戰國晚期燕國的王陵區。
隔牆和古河道以南的俗稱九女台墓區,有10個封土堆,由北向南分成3排,最南一排僅一座,在墓區的西南角。
九女台墓區殘存有仿銅的陶鑊鼎兩尊、大牢九鼎一套、大牢七鼎二套、羞鼎四件;陶二套。鼎之數合乎王制。九女台墓區可能是戰國晚期以前的燕國王陵。
西城平面略呈刀形,北垣中部偏東向外突出部分,習稱斗城,無東垣,是東城的附屬建築,年代當晚於東城。
西城城垣系分段用夾板夯築而成,西垣中部有城門一座。西城內的文化遺存較少,可能是為軍事防禦的需要而增建的郭城。
燕下都遺址有四條古河道。「運糧河「在城址中部,溝通南北易水;另一支向東折轉向南,流出東城,注入城外護城河。城內這兩條古河道分別將宮殿區與手工業作坊區、手工業作坊區與墓葬區隔開。
還有一條古河道為東城東牆外的護城壕。這些河道當時在城市規劃上起到了保護宮殿區和解決城市供水撲排水作用。
燕下都遺址中發現一件戰國銅俑,是我國唯一完整的一件,前額上發分左右向後梳,頭巾垂於腦後,身著右衽尖頂窄袖長袍,方領口,腰帶兩端有帶鉤連接。
而在武陽台發現的鐵胄為我國首次發現淬火鋼器的掌握技術,其歷史提早了兩個世紀。其他如銘文銅戈,刻銘記重的金飾件,大型宮門銅鋪首都是極為珍貴的瑰寶。
遺址中的鐵器較其他都城為多。主要有鏵、二齒鎬、三齒鎬、五齒耙、鏟、鋤、鐮、等鐵農具和斧、錛、鑿、鋸、削、錘、鑽、錐鐵工具。車馬器、刑具和鐵制的劍、矛、戟、刀、盔甲也有相當的數量。
我國古代南方鐵器較北方先進,楚國在鍛鋼技術方面更為進步。燕下都的鐵制兵器劍、矛戟鐓,經過分析證明,燕國不但掌握了鍛鋼鑄技術及其工藝,而且其淬火銅器在我國古遺物中是最早的,比歐洲的同類技術早1000多年
燕下都的陶器早期以夾砂灰陶為主,晚期以泥質灰陶為主。以雲母片為羼和料的粗紅陶,則是燕國最富特徵的陶器。陶器常見的有鬲、紅陶、豆、罐、壺、盆、盂、尊及燕式鬲等。陶器上多有刻記符號、壓印符號和印記陶文。
燕下都周圍有荊軻塔、鎮陵塔等與戰國文化相關聯的地點,覽千古遺址,看易水東流,遙想當年燕太子丹為荊軻餞行的壯烈情景,不禁使人生發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感嘆。1930年,著名的考古學家馬衡主持對燕下都老姆台等遺址進行了發掘。1961年,國務院公布燕下都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的勘察發掘,揭示了燕下都遺址的原貌。
2001年,燕下都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同年,國家文物局又將其列入百項重大遺址保護項目。
燕下都遺址
Ⅹ 保定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去蓮花池(公園),有很多墨寶真跡在那的,毛主席也曾在那裡提過詞的。
別的……還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了。
因為寶定畢竟不是一個很大的城市的嘛。
給你看些資料吧,都是書上寫的我也沒去的地方:
【燕下都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52公里處易縣縣城東南。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遺址。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已發現城垛和城門各3個。宮殿區在城址的東北部,大型主體建築遺存武陽台,坐落在宮殿區中心,高11米,東西最長處140米,南北最寬處110米。武陽台以北有望景台(已無存)、張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條軸線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為主體建築物的基址,是戰國中期城市建築上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武陽台東北、東南和西南,有三組宮殿建築組群遺存,每處遺存為一個大型主體建築基址和若干處有組合關系的夯土建築遺跡。手工業作坊遺址位於宮殿區西北至東南的一條弧線上,有鑄鐵器、兵器、錢幣、燒陶器、制骨器等作坊遺址,遺存豐富。市民居住遺址分布在東城的西南,中部和東部有大量的生活用具出土,墓葬區在東城的西北角,"虛糧冢"墓區有13座古墓,均有封土,排列有序。燕下都為燕昭王時所建,是燕國南部的政治、經濟中心和軍事重鎮,延續時間很長,直到秦國將燕國滅亡,才被破壞和廢棄。燕下都遺址出土的豐富遺存,是研究燕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