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西溝遺址

西溝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4 03:42:57

㈠ 晉昭侯封成師於曲沃,誰知道成師之前的曲沃的歷史么謝謝

曲沃「里村西溝遺址」,同聞名於世的「丁村遺址」同屬一個文化層,澮河兩岸的安鴣、望絳為仰韶文化遺址,滏河兩岸的方城、下塢為龍山文化遺址,證實先民遠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在此繁衍生息,勞動創造。

曲沃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自西周早期就有曲沃這個地名。其名稱來歷及含義出之於沃泉。《爾雅.釋氺》「沃泉縣出。縣出,下出也」,《水經注》「青岩若點黛,素湍如委練」是對沃泉的寫照。沃泉(古稱絳水)出自絳山之麓,西北經青玉峽,東流白石山,懸而為沃泉(即景明瀑布)。《詩經.唐風.揚之水》「白石鑿鑿」,「白石皓皓」,「白石粼粼」即記此地。泉水九曲入澮、汾,取其曲、取其沃故名曲沃。

㈡ 曲沃再那裡

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

展開山西省地圖,沿著千里汾河而下,至臨汾盆地南端,汾水折而向西注入黃河。就在這回環轉彎之側,有一塊「河汾之東方百里」的地方,這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曲沃縣。

境內喬山、絳山南北對峙,天賜屏障,宛如長幅歷史畫卷;澮河、滏河東西貫穿,恰似兩條銀帶,飄曳在437.9平方公里的綠色原野之中。這里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宜植麥棉。這里交通方便,四通八達。縱有同蒲鐵路和北昆公路貫穿南北;橫有晉韓公路與動工興建的侯月鐵路,並行東西。為曲沃這塊古老文明的鍾靈毓秀之地,插上了經濟騰飛的雙翼。曲沃縣轄5個鎮、2個鄉:樂昌鎮、史村鎮、曲村鎮、高顯鎮 、里村鎮、北董鄉、楊談鄉。

縣內里村西溝遺址,同聞名於世的丁村遺址同屬一個文化層,證實先民遠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在此繁衍生息,勞動創造。如今,南林吏村一株古老的銀杏樹,雖歷盡滄桑,仍枝葉繁茂,超脫升騰,以植物圈「活化石」之稱,留下了歷史遺跡。曲沃人民忠厚溫順,謙恭禮讓,勤勞儉朴,耕讀傳家。生之於斯,長之於斯,世世代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物質與精神財富。

曲沃乃「天府雄風、三晉重地」。這里的山、河、平原,風物宜人的自然環境,成為2800年前晉國建都的條件。武公據之以興晉,文公依之而稱霸,出現了「晉國天下莫強焉」的昇平景象。作為晉國古都的曲沃, 當時的農業已種植小麥、大豆和穀子, 使用鐵鏟、鐵犁和耕牛。手工業有冶煉鑄造,紡織印染、製革制陶等。商業出現了「金玉其車、文錯其服」的富商巨賈。晉國的昌盛本來該給曲沃經濟發展帶來有利的影響。 然而, 滄海桑田, 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 曲沃自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建縣;在封建制度的束縛和頻繁的戰爭中走過了漫長的1400餘年。

歷史給予了一個偶然的機遇,曲沃人民駕馭了這一機遇。明萬曆年間,縣人張士英從福建引進煙草種子及栽培技術,經逐步種植推廣,全縣植煙面積最多時達17萬余畝,約佔耕地面積的27%,年產煙葉7 000餘噸。旱煙作坊隨著煙單種植也應運而生,多達百家,年產煙絲5 000餘噸。其質甲於三晉,馳名中外,曾遠銷蒙古的烏蘭巴托, 蘇聯的莫斯科、西伯利亞等地。一業興而百業榮。清代中葉,縣內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座商幾近千家,其中票號、錢庄有72家, 同與旱煙共興衰。煙草種植與早煙生產成為曲沃經濟命脈的支柱。隨著時間的推移。旱煙加工漸次讓位於卷煙生產,在此轉折關頭,由於煙農未能熟練地掌握烤煙葉的技術, 經濟效益不高,致使煙草種植處於蕭條地位。

近百年來, 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至解放前夕, 曲沃經濟已瀕臨崩潰。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新中國誕生後,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曲沃經濟發展進入一個全面振興的新時期,建國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遠遠超過了數千年的歷史進程。

曲沃向為缺糧縣。新中國建立後,歷屆政府重視農田建設、興修水利、科學管理,糧棉產量不斷提高。1988年,糧食平均畝產209kg,棉花平均畝產 47kg,比1949年分別提高3.07倍和1.62倍。1978—1987糧食年度共售給國家商品糧13.48萬t,並成為全省商品糧生產基地縣。還涌現出全國著名勞動模範王德合、常修文、於孝蓬、張效蘭。工業,在新中國建立後,發展速度較快。至1988年,全縣已有礦冶、機械、卷煙、化工、製革、建材、汽修、農機、五金、棉紡、服裝和加工業等門類。其中曲沃卷煙廠是全省兩個卷煙廠之一,年上繳利稅近千萬元, 占縣財政收入一半以上。

其產品飛虹塔牌卷煙於1988年在北京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參展;機電廠生產的汾水牌液化石油氣鋼瓶,被評為部優產品;攔(?)山鐵礦生產的精礦粉, 品位達66%以上, 全部銷太原鋼鐵公司;大理石廠產品「墨玉」, 質量上乘, 是珍貴的建築材料。全縣工業總產值10281萬元, 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2.52%, 比1949年增長36.66倍。1988年, 商業網點2328家, 社會商品零售額9 574萬元,比1949年增長8.28倍。1988年,地方財政收入2 072萬元, 為1972年的5.42倍。職工年平均工資1162元, 農民純收入年人均439元,比1978年分別增長1.27倍和7.61倍。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品購買額353元,儲蓄余額327元。經濟繁榮帶來文化的發展。 國內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唐風》, 即是西周、春秋間流行於曲沃一帶的民間詩歌,留下了當時的文化倚影。 自宋至清, 曲沃有進士百餘人,被譽為三晉文化之鄉。歷代縣人著述甚多。元代名醫許國禎著《御葯院方》, 清康熙年間保和殿大學士衛周柞校訂《大清律》, 兵部尚書賈漢復纂修《河南通志》, 吏部主事崔致遠寫成《易注》。還有著名學者顧炎武,旅居東韓村宜園撰成巨署《日知錄》, 留下「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的千古名句。而源遠流長的晉文化, 則給曲沃留下大量文物寶藏,有「地下博物倌」之美譽。古「新田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已發掘出土的文物5萬余件。其中有被譽為「世界最早的大豆」, 有統一封地時周成王賜給叔虞的「害孳方鼎」, 有曲村西周墓出土的中違父奩, 有音色優美的東周青銅編鍾, 有金代的磚雕舞台和戲劇陶俑。這些國之瑰寶,凝聚著先民的智慧, 刻印著歷史前進的軌跡。新中國建立後, 文化教育事業有了更大發展。1984年獲省人民政府贈的「興學育人」金匾。縣圖書館、文化館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單位。1988年, 全縣有高級技術職稱的 43人, 中級459人。在全國各地的曲沃籍總工程師、教授、作家、編審、副廳級(副師)以上的學者、幹部73人。省級以上勞模52人。

縱觀曲沃歷史, 光輝的業績已載入史冊。然而,放眼神州,橫向比較,豈容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譜寫曲沃未來的歷史, 仍需楊長避短, 重展宏圖, 策馬揚鞭,自強不息。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其實,經濟建設何嘗不是這個道理。知己, 差距何在?從總體上講主要有二: 曲沃財政雖屬盈餘縣,但余數寥寥,辦工業拿不出多少錢;教育比較發達,但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僅有800餘人, 實在說人口素質還是比較差的。很難設想,少資金,缺人才,怎麼能加速經濟建設的步伐?而這兩條恰恰又不易被人們所認識。因此,要開拓前進,必須同滿足於現狀的傳統觀念決裂,從小農經濟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擠出點錢來辦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要千方百計,開源節流,積累資金。有了較多的財力,有了一定數量的德才兼備的人,振興曲沃, 經濟再次騰飛,何難之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欲啟動經濟,須從縣情實際出發,研究解決農業綜合開發和礦產資源開采這兩個課題。境內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尚有草地、灘塗、溫泉、水面有待開發, 以及占現有耕地面積2/3的中低產田有待改造;另外,還有近6萬畝宜林面積有待利用。其次,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 有煤、磷灰石、鋁礬土等礦產均未開采利用。從深度開發看,組織好農副產品深加工,那潛力則更大。這就是曲沃經濟第一步起飛的「希望之路」。

今天是昨天的發展,明天是今天的繼續。昨天,曲沃人民曾在這塊土地上譜寫過光輝燦爛的詩篇。今天,只有善於認識縣情,科學決策,充分發揮19萬人民的聰明才智,就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㈢ 遼寧現早期古村落有多少年的歷史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阜新他尺西溝遺址的階段性考古發掘,確認該遺址為一處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村落,出土珍貴遺物近2500件。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系教師王闖說,通過發掘,確認他尺西溝遺址的文化性質與附近的查海遺址相同。查海文化是紅山文化的源頭,被稱之為5000年文明曙光的牛河梁「女神廟」就源於這里。查海遺址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華文明起源的過程中先行了一步,是邁出原始社會、跨入文明之門,是中華文明的起步階段。

㈣ 封疆天塹屬於什麼短語

吉木薩爾縣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准。吉木薩爾縣扼居南北疆與東疆交匯地帶,地處新疆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天山北坡經濟帶,東同奇台縣為鄰,西與阜康市接壤,北越卡拉麥里嶺和富蘊縣相連,南以博格達山分水嶺同吐魯番、烏魯木齊二縣為界。縣城西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160公里,距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昌吉市206公里。全縣總面積8848平方公里,下轄5鄉4鎮,206個行政村,境內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2個團場,有漢族、回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13個民族,總人口13.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29%。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現已創建成國家級體育先進縣,自治區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民族團結先進縣、科技進步先進縣、計劃生育工作先進縣。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8.91億元,比上年增長12%;完成財政收入5807萬元,增長6.0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363元,增長16.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4億元,增長37.3%。郵編:831700代碼:652326區號:0994拼音:Jimusa'erXian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地貌可分為南部山區、中部平原、北部沙漠三種類型。主要河流有二工河、西大龍口河、渭戶溝河、白楊河等。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炎熱,春秋季節不明顯,乾旱少雨,晝夜溫差大。編輯本段行政區劃吉木薩爾縣轄5個鎮、4個鄉:吉木薩爾鎮、三台鎮、泉子街鎮、北庭鎮、二工鎮、慶陽湖鄉、老台鄉、大有鄉、新地鄉。境內有:農六師紅旗農場、農六師一〇七團。縣人民政府駐吉木薩爾鎮。吉木薩爾鎮代碼:652327100轄6個社區、7個村委會:葦湖巷社區、滿城路社區、文化路社區、團結路社區、文明路社區、中心路社區、紅畦村、沙河村(由沙河東村、沙河西村合並組成)、北地村、校場湖村、西門村、馬家槽子村、百泉村。三台鎮代碼:652327101轄1個社區、6個村委會:三台社區、老莊灣村(由羊站村、東湖村、廟灣村、西灣村、老莊灣村合並組成)、東地村(由澇壩灣村、商戶塘村、屯庄村、廟梁村、東地村合並組成)、羊圈檯子村(由羊圈檯子西村、羊圈檯子東村、大馬圈村合並組成)、潘家檯子村(由西檯子村、東檯子村合並組成)、八家地村(由六戶地村、八家地村合並組成)、喇嘛昭村(由紅柳村、喇嘛昭村合並組成).泉子街鎮代碼:652327102轄1個社區、4個村委會:泉子街社區、公聖村(由曹家山村、甘溝塘村、廟灣子村、東泉村合並組成)、小西溝村(由西灣村、樺樹園子村、石河子村、小西溝村合並組成)、太平村(由橫路村、照壁村、懸糧地村、上九戶村合並組成)、牧業村(由白楊河村、吾塘溝村、牛圈子溝村合並組成)。北庭鎮代碼:652327103轄1個社區、5個村委會:北庭鎮社區、古城村(由古城東村、高橋子村、南門村、西門村合並組成)、泉水地村(由上源泉村、夾灘地村、泉水地村、葉家湖村、三廠槽子村合並組成)、東二畦村(由上東二畦村、下東二畦村、大莊子村合並組成)、西上湖村(由西上湖村、大墩村、三十戶村、六十戶村、古城西村合並組成)、余家宮村(由山東地村、余家宮村、泉溝村、小栓湖村合並組成)。二工鄉代碼:652327200轄15個村委會:上八戶村(由上八戶村、下八戶村、東梁村、西梁村合並組成)、董家灣村(由董家灣村、劉家槽子村、蘑菇灣村、二工村合並組成)、十八戶村(由十八戶東村、十八戶中村、十八戶西村合並組成)、東檯子村、大龍口村(由大龍口村、哈家灣村合並組成)、紅山子村(由上紅山子村、下紅山子村、蘇家莊子村、吳家灣村合並組成)、芨芨窩子村(由芨芨窩子村、中溝村、西溝村、合並組成)、海子沿村、東溝村、大泉湖村(由葉家湖上村、葉家湖下村、大泉湖村、大泉湖西村合並組成)、頭工街東村(由頭工街東村、燒房莊子東村、底溝村、三道渠村、照壁莊子村合並組成)、頭工街西村(由頭工街西村、燒房莊子西村、六戶橋村、頭工街上村合並組成)、六戶地村(由六戶地村、上溝村、下六戶村村合並組成)、柳樹河子村(由柳樹河子東村、柳樹河子西村、紅柳渠村合並組成)、西蘆芽湖村。老台鄉代碼:652327203轄5個村委會:老湖村(由南門村、老湖村、蘑菇湖村、楊庄村、尚家梁村、大灣村合並組成)、老台村(由老台村、孫庄村、梭梭梁村、蘆草嘴子村合並組成)、二宮河村(由二宮河村、乏馬塘村合並組成)、阿克托別村(由五道壩村、西檯子村、阿克托別村合並組成)、西地村(由東溝村、中溝村、仰壩村、西地村、大方莊子村、下西溝村合並組成)。慶陽湖鄉代碼:652327202轄5個村委會:大東溝村、西慶村(由新慶上村、新慶下村、四戶地村、西慶村合並組成)、東慶村(由樹窩頭子村、廟灣子村、東慶村、大泉西村、大泉東村合並組成)、雙河村(由雙貧河子村、西渠村、雙河上村、雙河下村、屯庄村合並組成)、二工梁村。新地鄉代碼:652327205轄3個村委會:新地村(由六戶地村、橫路村、胥家泉村、河壩沿村合並組成)、小分子村(由上小分子村、下小分子村、大東溝村、六道溝村合並組成)、新地溝村。大有鄉代碼:652327204轄5個村委會:渭戶村(由興隆村、小分子村、二分溝村、九分溝村、西八分村、渭戶地上村、渭戶地下村合並組成)、廣泉村(由東八分村、廣泉西村、廣泉東村、上套子灣村、下套子灣村、二工梁村、上長山渠村、下長山渠村合並組成)、韭菜園子村(由上木塔寺村、下木塔寺村、黑家灣村、小龍口村、韭菜園子村合並組成)、大有村(由賈家灣村、七家地村、樺窩村、泉水地村合並組成)、牧業村。紅旗農場代碼:652327500兵團一〇七團代碼:652327501編輯本段歷史沿革吉木薩爾,蒙語意為「沙礫灘河」。另有一說,「吉木」系唐代在此所設「金滿」縣的譯音,「薩爾」為突厥語「城」之意。漢為車師後的王都。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後王部金滿城。西突厥時建可汗浮圖城。唐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庭州並設金滿縣。長安二年(702年)設置北庭都護府,駐瀚海軍。宋遼屬高昌回鶻。元代的別失八里屯田兵元帥府、行尚書省、宣慰司均設在這里。《西遊錄》稱別石把,《西游記》作鱉思馬;《元史》、《明史》作別失八里,治所在後堡子古城。明代是瓦剌游牧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築愷安城,四十一年(1776年)設濟木薩縣丞,屬阜康縣。光緒二十年(1894年)改名孚遠,二十八年(1902年)置孚遠縣,隸屬迪化府。1943年屬迪化專區。1954年恢復原名,改稱吉木薩爾縣,屬烏魯木齊專區。1958年後隸屬昌吉回族自治州。2000年,吉木薩爾縣轄3個鎮、6個鄉:吉木薩爾鎮、三台鎮、泉子街鎮、北庭鄉、二工鄉、慶陽湖鄉、老台鄉、大有鄉、新地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17867人,其中:吉木薩爾鎮29945人、三台鎮12019人、泉子街鎮10133人、二工鄉9889人、北庭鄉6958人、慶陽湖鄉7655人、老台鄉8269人、大有鄉14099人、新地鄉4713人、兵團紅旗農場虛擬鄉11237人、兵團107團虛擬鄉2950人。編輯本段礦產資源礦產豐富,前景廣闊。吉木薩爾現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縣境內已探明礦種30餘種,尤以石油、煤炭、天然氣、油頁岩、沸石、膨潤土等礦產資源可觀,具有較強的資源開發優勢。其中石油儲量1.5億噸,天然氣300億立方米,年產200萬噸的彩南油田是國內第一個沙漠整裝油田。煤炭資源優勢極為突出,具有儲量大、煤種全、煤質優的特點。根據新疆地礦局第九地質大隊所作的《新疆吉木薩爾縣南山一帶煤炭資源調查地質報告》,我縣南天山一帶煤炭儲量為11.6億噸,北部五彩灣一帶目前已探明儲量200億噸,預計煤炭總儲量在1600億噸左右,大部分為31號不粘結煤,俗稱無煙煤,是理想的民用和化工用煤。其它礦產資源主要為油葉岩、石灰石、膨潤土、葉蠟石、沸石、石英砂、花崗岩、天然瀝青。主要分布在天山一帶和准東五彩灣一帶。目前均未詳細勘探和規模化開發,礦產資源開發前景十分廣闊。近年來,我縣按照國家和自治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要求,統籌資源配置,積極加大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力度,以優勢資源轉換為突破口,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引進國內有實力的資源勘探和開發企業,實施優勢資源轉化戰略,推進地區經濟發展,已經引進神華集團、神東天隆公司、湖北宜化、新疆國泰新水公司等國內有實力企業計劃總計200億元左右,重點發展煤電、煤化工產業基地,項目固工作已經開始啟動。編輯本段氣候條件吉木薩爾縣氣候條件獨特,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6.5℃,平原地區無霜期170天,山區無霜期145天,年平均降雨量212毫米,可利用水資源量4.4億立方米,現有可耕地64.14萬畝、各類草場1020.9萬畝、林地53.7萬畝。南部山間盆地為天山北坡獨有的逆溫帶氣候,年降雨量355mm左右,生物資源豐富而獨具特色,特別適宜農作物制種和大蒜、土豆、胡蘿卜、草莓、黑穗醋栗以及多種名貴中葯材的種植;中部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是綠洲農業區,盛產玉米、小麥、高粱、油葵、瓜菜等,其中尤以大蒜、紅花、黑加侖、番茄、肉叢蓉等特色農產品為最,為全疆乃至全國名優特產品盛產區之一,已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大蒜之鄉、黑加侖之鄉、高澱粉馬鈴薯之鄉;北部為荒漠型自然生態區域。縣境內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種30餘種,其中尤以煤、石油、天然氣、沸石、芒硝等儲量豐富,為北疆重要原油生產基地之一,已探明煤炭儲量150億噸、石油1.5億噸、天然氣300億立方米。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境內自然風光迷人壯觀,是昌吉州旅遊產業優勢區域。北庭都護府遺址、高昌回鶻佛寺遺址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貫通天山直達吐魯番的車師古道、疏勒古城遺跡、小西溝遺址等30餘處自治區、自治州級文物保護單位;新開發的沙漠溫泉度假村和狩獵場正成為新的旅遊熱點。編輯本段歷史文化昌吉歷史悠久,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昌吉州境內木壘河一帶已有原始人類狩獵。公元3世紀初至6世紀中葉,境內先後為高車、突厥、西突厥鐵勒部等部族游牧駐地。公元800年,回鶻在高昌建立回鶻汗國,北庭為陪都,自此這里便成了回族聚居區之一。公元十三世紀初,元朝在今吉木薩爾縣別失八里設行尚書省,統天山南北畏兀兒之地,成為新疆及鄰近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首府即今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吉木薩爾縣鍾靈毓秀,歷史上幾度輝煌,造就燦爛文化,孕育綺麗風光。這里曾經是漢唐盛世向西擴展和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行政首府,又是著名的古絲綢之路的通道和驛站。這里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盡顯大自然萬物繁盛之豐裕;這里歷史文明悠長,守邊健兒曾在此馳騁疆場,叱吒風雲,封疆大使也曾涉足本境,激揚文字,詠物抒懷;這里歷史悠久,開創西域文化之先河,漢築金滿城,為西域之門戶,唐設北庭都護府,乃戍邊之中心,元建宣慰司都元帥府,成吉司汗西征之大本營,這里文物遺跡遍布,蘊涵中華民族千古文明之神奇;這里的人民熱情淳樸、勤勞忠厚,昭彰人傑地靈,展示開闊襟懷;這里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闊步前進的發展步伐雄健有力,改革開放的春風使縣域綜合實力日益躍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形成了堅實的基礎,呈現出蓬勃旺盛的發展態勢;這里交通通訊網路四通八達,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投資開發前景廣闊,商機無限。歷史悠久,風光迷人。吉木薩爾縣雖無江南優美的風光,卻有著眾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歷史悠久的北庭故城、西大寺,浩渺的大漠風光,獨一無二的古海溫泉、野馬中心,神奇的古生物化石硅化木,氣候宜人的青松森林公園,貫穿天山通往吐魯番的車師古道以及沿途的龍溝遺址、高山神泉、天塹石堡等險峻而優美的原始奇景是旅遊觀光者流連往返。南部天山是國家天然林保護區,馬鹿、天山雪雞、野山羊、氂牛等珍稀野生動物活動其間。北部沙漠有國家二級有蹄類動物保護區--卡拉麥里山自然保護區,是野驢、黃羊的樂園和普氏野馬的故鄉,有國內和世界唯一的普氏野馬繁殖中心,有國家AAA級景區--五彩灣溫泉度假村。吉木薩爾縣曾為絲路古道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漢時為車師後國,盛唐時設北庭大都護府,轄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西域地區。境內北庭故城及高昌回鶻佛寺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千佛寺、車師古道、疏勒古城遺跡、小西溝遺址等30餘處自治區、自治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旅遊景點有:車師古道、北庭都護府城址和北庭西大寺(高昌回鶻佛寺)、千佛寺、普氏野馬繁殖中心、沙漠溫泉和沙漠狩獵場,以及大龍口溝、渭戶溝、吾塘溝、花兒溝、牛圈子溝等天山自然景觀。編輯本段五彩灣五彩灣位於吉木薩爾縣城以北100餘千米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中.現已開發為准葛爾盆地第二大油田.學界認為五彩城是侏羅紀地層,經億萬年風蝕雨剝而形成了今日所現的「侵蝕台地」地貌。其外觀上屬於丘陵地形,各個岩層由於抗風能力的程度不一,形成各種不同的色彩,看上去岩石參差不齊,五彩斑讕,故而得名。編輯本段吉木薩爾千佛洞位於吉木薩爾縣城西南5公里處,為北疆僅見的一座佛窟。佛突出始鑿於何時,已無從考查。清代乾隆年間被偶然發現,經重新整理,一時香火旺盛。至同治年間又毀於兵禍。光緒年間再作修葺,那時除千佛洞外,還有廟、觀、殿、閣,雕梁畫棟,頗為華麗。到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又因戰火頻仍,致損毀殆盡。如今,千佛洞僅余殘破不堪的壁畫和一尊不知鑿於何代的一丈六尺長的石質睡佛。編輯本段北庭故城位於吉木薩爾縣城以北10多公里的北庭鄉境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庭故城,亦叫護堡子古城。該城漢代時稱金滿城,為車師後國王庭所在地,著名漢將耿恭曾屯墾於此城。突厥時稱「可汗浮圖城」。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在該城設庭州,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則天在此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著天山以北、以西直到裏海東部、北部廣大地域。宋代,庭州城為高昌回鶻後王庭。元代,在此設別失八里元帥府,仍是西域重鎮。公元十五世紀,明代初年,北庭毀於戰火。故城一直是天山北路政治、軍事、交通和文化中心與西州、於闐並稱西域三大絲都。故城現僅存斷壁殘垣,但不失當年的規模和氣派。城略呈正方形,分內外兩重。外城周長約4600米,為不太規則的長方形;約建於唐貞觀年間;內城周長約3000米,約建於高昌回鶻時期,位於外城之內略偏東北部。內外二城均有護城河。河道還歷歷在目。殘存城牆高達2米以上。城內昔日的街市塔廟、衙署,外城的角樓、敵台及城牆上的馬面,仍依稀可辨。北庭故城中,曾發掘出許多珍貴歷史文物,主要有唐金滿縣殘碑、唐代石獅、刻花石球、銅鏡、蒲類州之印、蓮花紋瓦當、方磚和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元代的陶、瓷殘片等。如今城中,殘磚碎瓦,各色陶片,仍俯拾即是。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v30287868.htm

㈤ 曲沃有幾個村

曲沃縣轄5鎮、2鄉:樂昌鎮、高顯鎮、史村鎮、曲村鎮、里村鎮、楊淡鄉、北董鄉。共158個行政村。

展開山西省地圖,沿著千里汾河而下,至臨汾盆地南端,汾水折而向西注入黃河。就在這回環轉彎之側,有一塊「河汾之東方百里」的地方,這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曲沃縣。

境內喬山、絳山南北對峙,天賜屏障,宛如長幅歷史畫卷;澮河、滏河東西貫穿,恰似兩條銀帶,飄曳在437.9平方千里的綠色原野之中。這里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宜植麥棉。這里交通方便,四通八達。縱有同蒲鐵路和北昆公路貫穿南北;橫有晉韓公路與動工興建的侯月鐵路,並行東西。為曲沃這塊古老文明的鍾靈毓秀之地,插上了經濟騰飛的雙翼。曲沃縣轄5個鎮、2個鄉:樂昌鎮、史村鎮、曲村鎮、高顯鎮 、里村鎮、北董鄉、楊談鄉。

縣內里村西溝遺址,同聞名於世的丁村遺址同屬一個文化層,證實先民遠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在此繁衍生息,勞動創造。如今, 南林吏村一株古老的銀杏樹,雖歷盡滄桑,仍枝葉繁茂,超脫升騰,以植物圈「活化石」之稱,留下了歷史遺跡。曲沃人民忠厚溫順,謙恭禮讓,勤勞儉朴,耕讀傳家。生之於斯,長之於斯,世世代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物質與精神財富。

曲沃乃「天府雄風、三晉重地」。這里的山、河、平原,風物宜人的自然環境,成為2800年前晉國建都的條件。武公據之以興晉,文公依之而稱霸,出現了「晉國天下莫強焉」的昇平景象。作為晉國古都的曲沃, 當時的農業已種植小麥、大豆和穀子, 使用鐵鏟、鐵犁和耕牛。手工業有冶煉鑄造,紡織印染、製革制陶等。商業出現了「金玉其車、文錯其服」的富商巨賈。晉國的昌盛本來該給曲沃經濟發展帶來有利的影響。 然而, 滄海桑田, 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 曲沃自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建縣;在封建制度的束縛和頻繁的戰爭中走過了漫長的1400餘年。

歷史給予了一個偶然的機遇,曲沃人民駕馭了這一機遇。明萬曆年間,縣人張士英從福建引進煙草種子及栽培技術,經逐步種植推廣,全縣植煙面積最多時達17萬余畝,約佔耕地面積的27%,年產煙葉7 000餘噸。旱煙作坊隨著煙單種植也應運而生,多達百家,年產煙絲5 000餘噸。其質甲於三晉,馳名中外,曾遠銷蒙古的烏蘭巴托, 蘇聯的莫斯科、西伯利亞等地。一業興而百業榮。清代中葉,縣內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座商幾近千家,其中票號、錢庄有72家, 同與旱煙共興衰。煙草種植與早煙生產成為曲沃經濟命脈的支柱。隨著時間的推移。旱煙加工漸次讓位於卷煙生產,在此轉折關頭,由於煙農未能熟練地掌握烤煙葉的技術, 經濟效益不高,致使煙草種植處於蕭條地位。

近百年來, 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至解放前夕, 曲沃經濟已瀕臨崩潰。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新中國誕生後,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曲沃經濟發展進入一個全面振興的新時期,建國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遠遠超過了數千年的歷史進程。

曲沃向為缺糧縣。新中國建立後,歷屆政府重視農田建設、興修水利、科學管理,糧棉產量不斷提高。1988年,糧食平均畝產209kg,棉花平均畝產47kg,比1949年分別提高3.07倍和1.62倍。1978—1987糧食年度共售給國家商品糧13.48萬t,並成為全省商品糧生產基地縣。還涌現出全國著名勞動模範王德合、常修文、於孝蓬、張效蘭。工業,在新中國建立後,發展速度較快。至1988年,全縣已有礦冶、機械、卷煙、化工、製革、建材、汽修、農機、五金、棉紡、服裝和加工業等門類。其中曲沃卷煙廠是全省兩個卷煙廠之一,年上繳利稅近千萬元, 占縣財政收入一半以上。

其產品飛虹塔牌卷煙於1988年在北京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參展;機電廠生產的汾水牌液化石油氣鋼瓶,被評為部優產品;攔(?)山鐵礦生產的精礦粉, 品位達66%以上, 全部銷太原鋼鐵公司;大理石廠產品「墨玉」, 質量上乘, 是珍貴的建築材料。全縣工業總產值10281萬元, 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2.52%, 比1949年增長36.66倍。1988年, 商業網點2328家, 社會商品零售額9 574萬元,比1949年增長8.28倍。1988年,地方財政收入2 072萬元, 為1972年的5.42倍。職工年平均工資1162元, 農民純收入年人均439元,比1978年分別增長1.27倍和7.61倍。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品購買額353元,儲蓄余額327元。經濟繁榮帶來文化的發展。 國內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唐風》, 即是西周、春秋間流行於曲沃一帶的民間詩歌, 留下了當時的文化倚影。 自宋至清, 曲沃有進士百餘人,被譽為三晉文化之鄉。歷代縣人著述甚多。元代名醫許國禎著《御葯院方》, 清康熙年間保和殿大學士衛周柞校訂《大清律》, 兵部尚書賈漢復纂修《河南通志》, 吏部主事崔致遠寫成《易注》。還有著名學者顧炎武,旅居東韓村宜園撰成巨署《日知錄》, 留下「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的千古名句。而源遠流長的晉文化, 則給曲沃留下大量文物寶藏,有「地下博物倌」之美譽。古「新田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 已發掘出土的文物5萬余件。其中有被譽為「世界最早的大豆」, 有統一封地時周成王賜給叔虞的「害孳方鼎」, 有曲村西周墓出土的中違父奩, 有音色優美的東周青銅編鍾, 有金代的磚雕舞台和戲劇陶俑。這些國之瑰寶,凝聚著先民的智慧, 刻印著歷史前進的軌跡。新中國建立後, 文化教育事業有了更大發展。1984年獲省人民政府贈的「興學育人」金匾。縣圖書館、文化館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單位。1988年, 全縣有高級技術職稱的43人, 中級459人。在全國各地的曲沃籍總工程師、教授、作家、編審、副廳級(副師)以上的學者、幹部73人。省級以上勞模52人。

縱觀曲沃歷史, 光輝的業績已載入史冊。然而,放眼神州,橫向比較,豈容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譜寫曲沃未來的歷史, 仍需楊長避短, 重展宏圖, 策馬揚鞭,自強不息。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其實,經濟建設何嘗不是這個道理。知己, 差距何在?從總體上講主要有二: 曲沃財政雖屬盈餘縣,但余數寥寥,辦工業拿不出多少錢;教育比較發達,但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僅有800餘人, 實在說人口素質還是比較差的。很難設想,少資金,缺人才,怎麼能加速經濟建設的步伐?而這兩條恰恰又不易被人們所認識。因此,要開拓前進,必須同滿足於現狀的傳統觀念決裂,從小農經濟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擠出點錢來辦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要千方百計, 開源節流,積累資金。有了較多的財力,有了一定數量的德才兼備的人,振興曲沃, 經濟再次騰飛,何難之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欲啟動經濟,須從縣情實際出發,研究解決農業綜合開發和礦產資源開采這兩個課題。境內農業資源比較豐富, 尚有草地、灘塗、溫泉、水面有待開發, 以及占現有耕地面積2/3的中低產田有待改造; 另外,還有近6萬畝宜林面積有待利用。其次,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 有煤、磷灰石、鋁礬土等礦產均未開采利用。從深度開發看, 組織好農副產品深加工,那潛力則更大。這就是曲沃經濟第一步起飛的「希望之路」。

今天是昨天的發展,明天是今天的繼續。昨天,曲沃人民曾在這塊土地上譜寫過光輝燦爛的詩篇。今天,只有善於認識縣情,科學決策,充分發揮19萬人民的聰明才智,就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歷史沿革
曲沃為古晉都地。曲沃之名,始於西周初期。古晉國以絳山為宗,絳水(今沸泉)出絳山之南,沸涌而東,折向北經青玉峽,東流白石山,懸而為沃泉(今景明瀑布),九曲而北入於澮,縈回盤旋,西流入汾。取其曲,取其沃,得名曲沃。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封成師(桓叔)於此,號「沃國」,歷桓叔、庄伯、武公三世,公元前678年,武公滅晉自代,定都於此。公元前661年晉獻公為世子申生築城,亦名太子城,即今曲沃城。秦漢為絳縣,東漢改絳邑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曲沃縣,縣名自此歷代無更改,當時縣址設「曲沃古城」(今縣城西南1千米處)。
1958年11月,由曲沃、新絳、汾城及鄉寧縣關王廟鄉組建侯馬市;1963年5月,恢復曲沃縣,縣政府駐侯馬;1971年8月,析出5個公社建侯馬市,曲沃縣與侯馬分置,縣址遷回新城。(出處)
?年,曲沃縣轄:城關鎮、高顯鎮、史村鎮、曲村鎮、楊談鄉、里村鄉、西常鄉、下裴鄉、北董鄉、蘇村鄉、安居鄉。

2000年,曲沃縣總人口222391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3767 史村鎮 21585 曲村鎮 24380 高顯鎮 14940 里村鎮 18414 蘇村鄉 17014 下裴鄉 14959 北董鄉 21366 西常鄉 20157 楊談鄉 23643 安居鄉 1216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曲沃縣轄5鎮、2鄉:樂昌鎮、高顯鎮、史村鎮、曲村鎮、里村鎮、楊淡鄉、北董鄉。共158個行政村。
2007年的一年曲沃全縣都進行了大規模的道改造,相信曲沃的明天會變的更加美好 伊朗補充

㈥ 高麗和高句麗是什麼關系

高麗 不是 高句麗

高句麗,也簡稱為高麗,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

高句麗的先人周秦時期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公元前108年,漢武帝設四郡管轄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其中玄菟郡高句麗縣就是高句麗人的聚居地。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起初定都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縣城附近),公元3年(漢平帝元始三年)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市)。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城(今平壤市)。高句麗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聯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在歷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鑒於高句麗存在的700多年間,其主要活動范圍都在中國中原王朝管轄地區,並與中原王朝保持著隸屬關系,高句麗政權的性質應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地方政權管轄的古代邊疆民族政權。當然,這種管轄關系隨中原王朝控制力的消長而時疏時密。現就高句麗歷史研究中的幾個相關問題略述見解,以就教於學界同仁。

一、高句麗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

周秦之際其先人就生活在渾江、鴨綠江流域,中心區域在今遼寧省桓仁縣、新賓縣,吉林省集安市、通化市一帶。我們認為高句麗民族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一個民族,高句麗政權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邊疆民族政權,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從高句麗民族起源看,我國學者目前研究情況盡管存在一些分歧,大體上有穢貊說、夫余說、高夷說、商人說、炎帝說等,但無論何種說法,都充分肯定高句麗民族的先人的活動范圍在周秦之際就在我國東北地區之內。周人一直認為「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由此可見,周武王克商以後,周人對東北地區的經營是很明確的,勢力已超越今日東北的范圍。

多年的考古調查與發掘表明,渾江流域一些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如桓仁縣台西溝遺址、姚山遺址、鳳鳴遺址,集安市大朱仙溝遺址、二道崴子遺址、東村遺址,通化市王萬發撥子遺址等都應該是高句麗政權出現前的文化遺存。這一地區文化的疊壓關系明確,下層為新石器晚期至青銅時代文化,其上面疊壓著漢代文化,再上層則為高句麗政權出現後的文化。

第二,從高句麗政權建立情況看,國內外學者大都認同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建都於紇升骨。今遼寧桓仁縣城附近有一座平原城下古城子,還有一座山城五女山城,考古調查與發掘證明,這里是高句麗的早期都城,當時屬漢玄菟郡管轄范圍。

遠在高句麗政權出現前,西漢王朝就已開始對東北廣大地域實施行政管理,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起,先後置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管轄范圍包括我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半部。後來四郡治轄地域有變化,玄菟郡郡治遷徙至高句麗縣。在玄菟郡內高句麗縣附近建立起的高句麗政權先後臣屬於漢玄菟郡、遼東郡,不斷上表稱臣、朝貢,也從玄菟、遼東郡領回漢王朝賞賜的官服等。同時,在高句麗政權出現前後也有大量的漢族人加入到這一政權中。

1975年至1976年,在對集安國內城進行考古調查與試掘時,在高句麗石築牆垣內發現了漢代土築城垣,出土了漢代鐵器、陶器等文物。高句麗政權存在的705年間,曾向玄菟、遼東、樂浪等地擴張,幾遷都城,無論是都紇升骨、國內城,還是平壤城,都在漢四郡的范圍之內,高句麗都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邊疆民族政權。

第三,自漢至唐,我國歷代王朝,包括分裂時期的各王朝都認為高句麗是邊疆民族政權。

高句麗居地在商末至漢初是箕子朝鮮的轄地,而箕子朝鮮是周朝的地方諸侯,進入漢代之後為衛氏朝鮮取代,但依然是漢朝的藩屬。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漢滅衛氏朝鮮設置樂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鮮半島中部以北地區實行了和中原地區相同的統治方式。自漢至唐,盡管各王朝對高句麗的管理方式不一,但歷代的統治者都認為高句麗的活動區域是中國的傳統領土。隋朝的統治者認為「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世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隋書·裴矩傳》);唐太宗也認為:「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仇,為高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將士之餘力,平盪妖寇耳。然恐於後子孫或因士馬強盛,必有奇決之士,勸其伐遼,興師遐征,或起喪亂。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遺後人也。」(《冊府元龜·帝王部·親征二》)所謂「舊中國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無疑反映著唐太宗視高句麗地區為中國的傳統疆域,實現對高句麗的統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後一項使命,這也是隋唐兩朝不惜傾全國之力完成統一高句麗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高句麗也沒有「自絕」於中國之外。

在長達7個世紀的時間里,高句麗稱雄東北邊疆地區,但給自己的定位都是中央王朝的邊疆地方政權,主動和中央王朝,包括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時期的各政權建立臣屬關系,不僅接受冊封、納貢、納質,《通典·邊防·高句麗》載「自東晉、宋至於齊、梁、後魏、後周,其主皆受南北兩朝封爵」即言此。唐朝建立後,高句麗「上封域圖」更是表明了其對唐朝的認同,並沒有自絕於中國之外。正因為有著這樣的認識,所以在唐朝統一高句麗後,有一大批高句麗人不僅沒有對唐朝抱有「亡國」之恨,反而為維護唐朝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青史留名,諸如泉男生、高仙芝、王毛仲、王思禮、李正己等兩唐書都留有其傳記。

第五,從滅亡後高句麗人的流向看,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滅亡後,唐凡收其民「戶六十九萬」(《新唐書·高麗傳》)。這應該是當時高句麗的總戶數,其中包括許多非高句麗族戶。高句麗族戶數大體上在十五萬左右。他們的流向,學者們認為有四個方面:遷居中原各地,投入新羅,投奔靺鞨(渤海),散入突厥。我國學者最近研究成果表明,高句麗滅亡時,高句麗族人約有七十萬人,遷居中原各地近三十萬人,投歸新羅的約十萬人,投奔靺鞨(渤海)的十萬以上,散奔突厥萬餘人,凡五十多萬人。再加上散居遼東等地「遺人」,戰爭死亡人,總數與高句麗族人數基本一致。其中只有投入新羅、留居半島今龍興江以南的約十萬余高句麗族人融入半島民族,而大多數都融入了漢族人中。從這一點看,把高句麗民族作為東北歷史上的邊疆民族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二、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

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出現了一個名為「高麗」的政權,因其統治者姓王,故學界以「王氏高麗」稱之。盡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系。

首先是兩個政權建立的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高氏高麗建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沒有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高句麗奉行擴張政策,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導致了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部分轄境為我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部分劃歸了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政權,一部分仍然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了內地,後與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後其王族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其次是轄境內居民構成不同。高氏高麗轄境內的居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居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之舊」的。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這些成員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最後是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並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同時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分析,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反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李朝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李氏朝鮮。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

三、高句麗、王氏高麗歷史混淆的原因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系。在我國正史中,班固所著《漢書》是第一個記載有關高句麗事跡的史書,而陳壽《三國志》則是第一個為高句麗立傳的史書。至《舊唐書》和《新唐書》,諸史多在《東夷傳》或《蠻夷傳》中為高句麗立傳。應該說,這些史書盡管在具體事件的記載上存在一些差誤,但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准確的,只是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王氏高麗立國於公元918年,1392年為李氏朝鮮取代,時跨我國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麗傳》或《朝鮮傳》,並都將高氏高麗的歷史略述於前。綜觀這些史書記載,《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

《舊五代史·高麗傳》共約240個字,其中「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一段之前記載的全部是高氏高麗的事情,之後記載的則是王氏高麗的事情。

《新五代史·高麗傳》共約280餘字,除開頭「高麗,本扶餘人之別種也。其國地、君世見於唐,比佗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外,其餘全部是王氏高麗的記事。

《舊五代史》的監修是北宋人薛居正,修成於北宋初期的公元973年至974年,當時長達半個世紀的分裂局面尚未結束,統一戰爭仍在進行。也正是因為如此,《舊五代史·高麗傳》的記載不僅簡略,而且也存在錯誤之處,尤其是「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一語。斷定其錯誤的理由有二:一是,查其他史書,包括朝鮮的漢文史書,並沒有高氏在唐朝末年建立高麗政權的記載;二是,宋人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鑒》時也沒有採納其說法,顯見這一記載是錯誤的,薛居正也無法確切寫明二者的關系,但這一錯誤卻得到了《新五代史》作者歐陽修的發揮。歐陽修撰寫《新五代史》時採用了許多小說、筆記的資料,對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插入了很多生動的情節,故而將《舊五代史·高麗傳》關於高氏高麗的記述精簡而作為了王氏高麗建國來源的追述,《舊五代史·高麗傳》中的「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一語則精簡為「後稍自國」,置於其後所撰《新唐書·高麗傳》中,而《舊唐書·高麗傳》中不僅沒有這一記載,卻有「高氏君長遂絕矣」,表明高氏高麗王族已經絕嗣。

《宋史》為元人脫脫等撰寫,書中為高麗傳單列一卷,稱:「高麗,本曰高句麗。禹別九州,屬冀州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之玄菟郡也。在遼東,蓋扶余之別種,以平壤城為國邑。漢魏以來,常通職貢,亦屢為邊寇。隋煬帝再舉兵,唐太宗親駕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

㈦ 臨汾的旅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國遺址、丁村民宅、陶寺遺址、天馬遺址、牛王廟戲台、霍州州署大堂、千佛庵柿子灘遺址、大悲院、洪洞玉皇廟、柏山東岳廟、霍州窯址、老君洞、鄉寧壽聖寺、汾城古建築群東羊後土廟、霍州觀音廟、四聖宮、普凈寺、王曲東岳廟、南撖東岳廟、喬澤廟戲台堯陵、鐵佛寺、師家溝古建築群、媧皇廟、小西天(千佛庵)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高堆遺址、金城堡遺址、堯廟、下靳遺址、仙洞溝碧岩寺、彭真故居、祝聖寺、霍州鼓樓、韓壁遺址追封吉天英碑、掛甲山摩崖造像、大墓塬墓地、克難坡、狄城遺址、安坪遺址、千佛洞(隰縣)麻衣寺磚塔、郎寨塔、翠微山遺址、芝麻灘遺址、清微觀、文廟大成殿、橋北遺址、熱留關帝廟隰縣鼓樓、丁村遺址、陶寺遺址、丁村民宅、寺頭遺址、趙康古城遺址、晉襄公墓、沙女遺址南大柴遺址、大張遺址、關帝樓、普凈寺、汾城古建築群、永和文廟大成殿、千佛洞、真武祠南石遺址、裕公和尚道行碑、翼城棗園新石器遺址、葦溝北壽城遺址、河雲遺址、四牌坊、故城遺址曲沃古城遺址、里村西溝遺址、方城遺址、四牌樓、薛家大院、東許遺址、望絳墓地、薛關遺址明代監獄、永凝堡遺址、坊堆遺址、上村遺址、侯村遺址、明代移民遺址、碧霞聖母宮、泰雲寺師村遺址、上張遺址、洪洞關帝廟、凈石宮、馬牧華嚴寺、女媧陵、商山廟、腰東漢墓群 國家AAAA級景區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臨汾汾河公園臨汾市堯廟-華門旅遊區、古縣牡丹文化旅遊區、彭真故居 國家級森林公園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 其他風景區麻衣寺、歷山舜王坪、堯山森林公園、荀子文化園、金代磚墓、真人祠、永和關、龍子祠延慶觀、海東摩崖、姑射山、五鹿山、皇天後土廟、水神廟、馬頭關、藺相如故里、元代戲台平陽鼓樓、大雲寺、剪桐封國、四十里山、龍澍峪、觀日亭、結義廟、景明旅遊區

㈧ 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下轄幾個村

曲沃縣轄5鎮、鄉:樂昌鎮、高顯鎮、史村鎮、曲村鎮、里村鎮、楊淡鄉、北董鄉。共158個行政村。

展開山西省地圖,沿著千里汾河而下,至臨汾盆地南端,汾水折而向西注入黃河。就在這回環轉彎之側,有一塊「河汾之東方百里」的地方,這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曲沃縣。

境內喬山、絳山南北對峙,天賜屏障,宛如長幅歷史畫卷;澮河、滏河東西貫穿,恰似兩條銀帶,飄曳在437.9平方千里的綠色原野之中。這里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宜植麥棉。這里交通方便,四通八達。縱有同蒲鐵路和北昆公路貫穿南北;橫有晉韓公路與動工興建的侯月鐵路,並行東西。為曲沃這塊古老文明的鍾靈毓秀之地,插上了經濟騰飛的雙翼。曲沃縣轄5個鎮、2個鄉:樂昌鎮、史村鎮、曲村鎮、高顯鎮 、里村鎮、北董鄉、楊談鄉。

縣內里村西溝遺址,同聞名於世的丁村遺址同屬一個文化層,證實先民遠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在此繁衍生息,勞動創造。如今, 南林吏村一株古老的銀杏樹,雖歷盡滄桑,仍枝葉繁茂,超脫升騰,以植物圈「活化石」之稱,留下了歷史遺跡。曲沃人民忠厚溫順,謙恭禮讓,勤勞儉朴,耕讀傳家。生之於斯,長之於斯,世世代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物質與精神財富。

曲沃乃「天府雄風、三晉重地」。這里的山、河、平原,風物宜人的自然環境,成為2800年前晉國建都的條件。武公據之以興晉,文公依之而稱霸,出現了「晉國天下莫強焉」的昇平景象。作為晉國古都的曲沃, 當時的農業已種植小麥、大豆和穀子, 使用鐵鏟、鐵犁和耕牛。手工業有冶煉鑄造,紡織印染、製革制陶等。商業出現了「金玉其車、文錯其服」的富商巨賈。晉國的昌盛本來該給曲沃經濟發展帶來有利的影響。 然而, 滄海桑田, 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 曲沃自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建縣;在封建制度的束縛和頻繁的戰爭中走過了漫長的1400餘年。

歷史給予了一個偶然的機遇,曲沃人民駕馭了這一機遇。明萬曆年間,縣人張士英從福建引進煙草種子及栽培技術,經逐步種植推廣,全縣植煙面積最多時達17萬余畝,約佔耕地面積的27%,年產煙葉7 000餘噸。旱煙作坊隨著煙單種植也應運而生,多達百家,年產煙絲5 000餘噸。其質甲於三晉,馳名中外,曾遠銷蒙古的烏蘭巴托, 蘇聯的莫斯科、西伯利亞等地。一業興而百業榮。清代中葉,縣內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座商幾近千家,其中票號、錢庄有72家, 同與旱煙共興衰。煙草種植與早煙生產成為曲沃經濟命脈的支柱。隨著時間的推移。旱煙加工漸次讓位於卷煙生產,在此轉折關頭,由於煙農未能熟練地掌握烤煙葉的技術, 經濟效益不高,致使煙草種植處於蕭條地位。

近百年來, 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至解放前夕, 曲沃經濟已瀕臨崩潰。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新中國誕生後,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曲沃經濟發展進入一個全面振興的新時期,建國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遠遠超過了數千年的歷史進程。

曲沃向為缺糧縣。新中國建立後,歷屆政府重視農田建設、興修水利、科學管理,糧棉產量不斷提高。1988年,糧食平均畝產209kg,棉花平均畝產47kg,比1949年分別提高3.07倍和1.62倍。1978—1987糧食年度共售給國家商品糧13.48萬t,並成為全省商品糧生產基地縣。還涌現出全國著名勞動模範王德合、常修文、於孝蓬、張效蘭。工業,在新中國建立後,發展速度較快。至1988年,全縣已有礦冶、機械、卷煙、化工、製革、建材、汽修、農機、五金、棉紡、服裝和加工業等門類。其中曲沃卷煙廠是全省兩個卷煙廠之一,年上繳利稅近千萬元, 占縣財政收入一半以上。

其產品飛虹塔牌卷煙於1988年在北京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參展;機電廠生產的汾水牌液化石油氣鋼瓶,被評為部優產品;攔(?)山鐵礦生產的精礦粉, 品位達66%以上, 全部銷太原鋼鐵公司;大理石廠產品「墨玉」, 質量上乘, 是珍貴的建築材料。全縣工業總產值10281萬元, 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2.52%, 比1949年增長36.66倍。1988年, 商業網點2328家, 社會商品零售額9 574萬元,比1949年增長8.28倍。1988年,地方財政收入2 072萬元, 為1972年的5.42倍。職工年平均工資1162元, 農民純收入年人均439元,比1978年分別增長1.27倍和7.61倍。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品購買額353元,儲蓄余額327元。經濟繁榮帶來文化的發展。 國內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唐風》, 即是西周、春秋間流行於曲沃一帶的民間詩歌, 留下了當時的文化倚影。 自宋至清, 曲沃有進士百餘人,被譽為三晉文化之鄉。歷代縣人著述甚多。元代名醫許國禎著《御葯院方》, 清康熙年間保和殿大學士衛周柞校訂《大清律》, 兵部尚書賈漢復纂修《河南通志》, 吏部主事崔致遠寫成《易注》。還有著名學者顧炎武,旅居東韓村宜園撰成巨署《日知錄》, 留下「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的千古名句。而源遠流長的晉文化, 則給曲沃留下大量文物寶藏,有「地下博物倌」之美譽。古「新田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 已發掘出土的文物5萬余件。其中有被譽為「世界最早的大豆」, 有統一封地時周成王賜給叔虞的「害孳方鼎」, 有曲村西周墓出土的中違父奩, 有音色優美的東周青銅編鍾, 有金代的磚雕舞台和戲劇陶俑。這些國之瑰寶,凝聚著先民的智慧, 刻印著歷史前進的軌跡。新中國建立後, 文化教育事業有了更大發展。1984年獲省人民政府贈的「興學育人」金匾。縣圖書館、文化館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單位。1988年, 全縣有高級技術職稱的43人, 中級459人。在全國各地的曲沃籍總工程師、教授、作家、編審、副廳級(副師)以上的學者、幹部73人。省級以上勞模52人。

縱觀曲沃歷史, 光輝的業績已載入史冊。然而,放眼神州,橫向比較,豈容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譜寫曲沃未來的歷史, 仍需楊長避短, 重展宏圖, 策馬揚鞭,自強不息。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其實,經濟建設何嘗不是這個道理。知己, 差距何在?從總體上講主要有二: 曲沃財政雖屬盈餘縣,但余數寥寥,辦工業拿不出多少錢;教育比較發達,但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僅有800餘人, 實在說人口素質還是比較差的。很難設想,少資金,缺人才,怎麼能加速經濟建設的步伐?而這兩條恰恰又不易被人們所認識。因此,要開拓前進,必須同滿足於現狀的傳統觀念決裂,從小農經濟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擠出點錢來辦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要千方百計, 開源節流,積累資金。有了較多的財力,有了一定數量的德才兼備的人,振興曲沃, 經濟再次騰飛,何難之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欲啟動經濟,須從縣情實際出發,研究解決農業綜合開發和礦產資源開采這兩個課題。境內農業資源比較豐富, 尚有草地、灘塗、溫泉、水面有待開發, 以及占現有耕地面積2/3的中低產田有待改造; 另外,還有近6萬畝宜林面積有待利用。其次,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 有煤、磷灰石、鋁礬土等礦產均未開采利用。從深度開發看, 組織好農副產品深加工,那潛力則更大。這就是曲沃經濟第一步起飛的「希望之路」。

今天是昨天的發展,明天是今天的繼續。昨天,曲沃人民曾在這塊土地上譜寫過光輝燦爛的詩篇。今天,只有善於認識縣情,科學決策,充分發揮19萬人民的聰明才智,就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歷史沿革
曲沃為古晉都地。曲沃之名,始於西周初期。古晉國以絳山為宗,絳水(今沸泉)出絳山之南,沸涌而東,折向北經青玉峽,東流白石山,懸而為沃泉(今景明瀑布),九曲而北入於澮,縈回盤旋,西流入汾。取其曲,取其沃,得名曲沃。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封成師(桓叔)於此,號「沃國」,歷桓叔、庄伯、武公三世,公元前678年,武公滅晉自代,定都於此。公元前661年晉獻公為世子申生築城,亦名太子城,即今曲沃城。秦漢為絳縣,東漢改絳邑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曲沃縣,縣名自此歷代無更改,當時縣址設「曲沃古城」(今縣城西南1千米處)。
1958年11月,由曲沃、新絳、汾城及鄉寧縣關王廟鄉組建侯馬市;1963年5月,恢復曲沃縣,縣政府駐侯馬;1971年8月,析出5個公社建侯馬市,曲沃縣與侯馬分置,縣址遷回新城。(出處)
?年,曲沃縣轄:城關鎮、高顯鎮、史村鎮、曲村鎮、楊談鄉、里村鄉、西常鄉、下裴鄉、北董鄉、蘇村鄉、安居鄉。

2000年,曲沃縣總人口222391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3767 史村鎮 21585 曲村鎮 24380 高顯鎮 14940 里村鎮 18414 蘇村鄉 17014 下裴鄉 14959 北董鄉 21366 西常鄉 20157 楊談鄉 23643 安居鄉 1216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曲沃縣轄5鎮、2鄉:樂昌鎮、高顯鎮、史村鎮、曲村鎮、里村鎮、楊淡鄉、北董鄉。共158個行政村。
2007年的一年曲沃全縣都進行了大規模的道改造,相信曲沃的明天會變的更加美好 伊朗補充

㈨ 新疆昌吉吉木薩爾資源狀況 環境狀況 人口狀況

吉木薩爾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吉木薩爾縣扼居南北疆與東疆交匯地帶,地處新疆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天山北坡經濟帶,東同奇台縣為鄰,西與阜康市接壤,北越卡拉麥里嶺和富蘊縣相連,南以博格達山分水嶺同吐魯番、烏魯木齊二縣為界。縣城西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160公里,距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昌吉市206公里。全縣總面積8848平方公里,下轄5鄉4鎮,206個行政村,境內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2個團場,有漢族、回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13個民族,總人口13.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29%。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現已創建成國家級體育先進縣,自治區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民族團結先進縣、科技進步先進縣、計劃生育工作先進縣。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8.91億元,比上年增長12%;完成財政收入5807萬元,增長6.0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363元,增長16.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4億元,增長37.3%。 郵編:831700代碼:652326區號:0994拼音:Jimusa'er Xian 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地貌可分為南部山區、中部平原、北部沙漠三種類型。主要河流有二工河、西大龍口河、渭戶溝河、白楊河等。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炎熱,春秋季節不明顯,乾旱少雨,晝夜溫差大。編輯本段行政區劃吉木薩爾縣轄5個鎮、4個鄉:吉木薩爾鎮、三台鎮、泉子街鎮、北庭鎮、二工鎮、慶陽湖鄉、老台鄉、大有鄉、新地鄉。境內有:農六師紅旗農場、農六師一〇七團。縣人民政府駐吉木薩爾鎮。 吉木薩爾鎮代碼:652327100轄6個社區、7個村委會:葦湖巷社區、滿城路社區、文化路社區、團結路社區、文明路社區、中心路社區、紅畦村、沙河村(由沙河東村、沙河西村合並組成)、北地村、校場湖村、西門村、馬家槽子村、百泉村。 三台鎮代碼:652327101轄1個社區、6個村委會:三台社區、老莊灣村(由羊站村、東湖村、廟灣村、西灣村、老莊灣村合並組成)、東地村(由澇壩灣村、商戶塘村、屯庄村、廟梁村、東地村合並組成)、羊圈檯子村(由羊圈檯子西村、羊圈檯子東村、大馬圈村合並組成)、潘家檯子村(由西檯子村、東檯子村合並組成)、八家地村(由六戶地村、八家地村合並組成)、喇嘛昭村(由紅柳村、喇嘛昭村合並組成). 泉子街鎮代碼:652327102轄1個社區、4個村委會:泉子街社區、公聖村(由曹家山村、甘溝塘村、廟灣子村、東泉村合並組成)、小西溝村(由西灣村、樺樹園子村、石河子村、小西溝村合並組成)、太平村(由橫路村、照壁村、懸糧地村、上九戶村合並組成)、牧業村(由白楊河村、吾塘溝村、牛圈子溝村合並組成)。 北庭鎮代碼:652327103轄1個社區、5個村委會:北庭鎮社區、古城村(由古城東村、高橋子村、南門村、西門村合並組成)、泉水地村(由上源泉村、夾灘地村、泉水地村、葉家湖村、三廠槽子村合並組成)、東二畦村(由上東二畦村、下東二畦村、大莊子村合並組成)、西上湖村(由西上湖村、大墩村、三十戶村、六十戶村、古城西村合並組成)、余家宮村(由山東地村、余家宮村、泉溝村、小栓湖村合並組成)。 二工鄉代碼:652327200轄15個村委會:上八戶村(由上八戶村、下八戶村、東梁村、西梁村合並組成)、董家灣村(由董家灣村、劉家槽子村、蘑菇灣村、二工村合並組成)、十八戶村(由十八戶東村、十八戶中村、十八戶西村合並組成)、東檯子村、大龍口村(由大龍口村、哈家灣村合並組成)、紅山子村(由上紅山子村、下紅山子村、蘇家莊子村、吳家灣村合並組成)、芨芨窩子村(由芨芨窩子村、中溝村、西溝村、合並組成)、海子沿村、東溝村、大泉湖村(由葉家湖上村、葉家湖下村、大泉湖村、大泉湖西村合並組成)、頭工街東村(由頭工街東村、燒房莊子東村、底溝村、三道渠村、照壁莊子村合並組成)、頭工街西村(由頭工街西村、燒房莊子西村、六戶橋村、頭工街上村合並組成)、六戶地村(由六戶地村、上溝村、下六戶村村合並組成)、柳樹河子村(由柳樹河子東村、柳樹河子西村、紅柳渠村合並組成)、西蘆芽湖村。 老台鄉代碼:652327203轄5個村委會:老湖村(由南門村、老湖村、蘑菇湖村、楊庄村、尚家梁村、大灣村合並組成)、老台村(由老台村、孫庄村、梭梭梁村、蘆草嘴子村合並組成)、二宮河村(由二宮河村、乏馬塘村合並組成)、阿克托別村(由五道壩村、西檯子村、阿克托別村合並組成)、西地村(由東溝村、中溝村、仰壩村、西地村、大方莊子村、下西溝村合並組成)。 慶陽湖鄉代碼:652327202轄5個村委會:大東溝村、西慶村(由新慶上村、新慶下村、四戶地村、西慶村合並組成)、東慶村(由樹窩頭子村、廟灣子村、東慶村、大泉西村、大泉東村合並組成)、雙河村(由雙貧河子村、西渠村、雙河上村、雙河下村、屯庄村合並組成)、二工梁村。 新地鄉代碼:652327205轄3個村委會:新地村(由六戶地村、橫路村、胥家泉村、河壩沿村合並組成)、小分子村(由上小分子村、下小分子村、大東溝村、六道溝村合並組成)、新地溝村。 大有鄉代碼:652327204轄5個村委會:渭戶村(由興隆村、小分子村、二分溝村、九分溝村、西八分村、渭戶地上村、渭戶地下村合並組成)、廣泉村(由東八分村、廣泉西村、廣泉東村、上套子灣村、下套子灣村、二工梁村、上長山渠村、下長山渠村合並組成)、韭菜園子村(由上木塔寺村、下木塔寺村、黑家灣村、小龍口村、韭菜園子村合並組成)、大有村(由賈家灣村、七家地村、樺窩村、泉水地村合並組成)、牧業村。 紅旗農場代碼:652327500 兵團一〇七團代碼:652327501編輯本段歷史沿革吉木薩爾,蒙語意為「沙礫灘河」。另有一說,「吉木」系唐代在此所設「金滿」縣的譯音,「薩爾」為突厥語「城」之意。 漢為車師後的王都。據 《後漢書》 記載,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後王部金滿城。西突厥時建可汗浮圖城。唐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庭州並設金滿縣。長安二年(702年)設置北庭都護府,駐瀚海軍。宋遼屬高昌回鶻。元代的別失八里屯田兵元帥府、行尚書省、宣慰司均設在這里。《西遊錄》稱別石把, 《西遊記》作鱉思馬; 《元史》 、《明史》作別失八里,治所在後堡子古城。明代是瓦剌游牧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築愷安城,四十一年(1776年)設濟木薩縣丞,屬阜康縣。光緒二十年(1894年)改名孚遠,二十八年(1902年)置孚遠縣,隸屬迪化府。1943年屬迪化專區。1954年恢復原名,改稱吉木薩爾縣,屬烏魯木齊專區。1958年後隸屬昌吉回族自治州。 2000年,吉木薩爾縣轄3個鎮、6個鄉:吉木薩爾鎮、三台鎮、泉子街鎮、北庭鄉、二工鄉、慶陽湖鄉、老台鄉、大有鄉、新地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17867人,其中:吉木薩爾鎮 29945人、三台鎮 12019人、泉子街鎮 10133人、二工鄉 9889人、北庭鄉 6958人、慶陽湖鄉 7655人、老台鄉 8269人、大有鄉 14099人、新地鄉 4713人、兵團紅旗農場虛擬鄉 11237人、兵團107團虛擬鄉 2950人。編輯本段礦產資源礦產豐富,前景廣闊。吉木薩爾現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縣境內已探明礦種30餘種, 尤以石油、煤炭、天然氣、油頁岩、沸石、膨潤土等礦產資源可觀,具有較強的資源開發優勢。其中石油儲量1.5億噸,天然氣300億立方米,年產200萬噸的彩南油田是國內第一個沙漠整裝油田。煤炭資源優勢極為突出,具有儲量大、煤種全、煤質優的特點。根據新疆地礦局第九地質大隊所作的《新疆吉木薩爾縣南山一帶煤炭資源調查地質報告》,我縣南天山一帶煤炭儲量為11.6億噸,北部五彩灣一帶目前已探明儲量200億噸,預計煤炭總儲量在1600億噸左右,大部分為31號不粘結煤,俗稱無煙煤,是理想的民用和化工用煤。其它礦產資源主要為油葉岩、石灰石、膨潤土、葉蠟石、沸石、石英砂、花崗岩、天然瀝青。主要分布在天山一帶和准東五彩灣一帶。目前均未詳細勘探和規模化開發,礦產資源開發前景十分廣闊。近年來,我縣按照國家和自治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要求,統籌資源配置,積極加大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力度,以優勢資源轉換為突破口,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引進國內有實力的資源勘探和開發企業,實施優勢資源轉化戰略,推進地區經濟發展,已經引進神華集團、神東天隆公司、湖北宜化、新疆國泰新水公司等國內有實力企業計劃總計200億元左右,重點發展煤電、煤化工產業基地,項目固工作已經開始啟動。編輯本段氣候條件吉木薩爾縣氣候條件獨特,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6.5℃,平原地區無霜期170天, 山區無霜期145天,年平均降雨量212毫米,可利用水資源量4.4億立方米,現有可耕地64.14萬畝、各類草場1020.9萬畝、林地53.7萬畝。南部山間盆地為天山北坡獨有的逆溫帶氣候,年降雨量355mm左右,生物資源豐富而獨具特色,特別適宜農作物制種和大蒜、土豆、胡蘿卜、草莓、黑穗醋栗以及多種名貴中葯材的種植;中部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是綠洲農業區,盛產玉米、小麥、高粱、油葵、瓜菜等,其中尤以大蒜、紅花、黑加侖、番茄、肉叢蓉等特色農產品為最,為全疆乃至全國名優特產品盛產區之一,已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大蒜之鄉、黑加侖之鄉、高澱粉馬鈴薯之鄉;北部為荒漠型自然生態區域。縣境內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種30餘種,其中尤以煤、石油、天然氣、沸石、芒硝等儲量豐富,為北疆重要原油生產基地之一,已探明煤炭儲量150億噸、石油1.5億噸、天然氣300億立方米。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境內自然風光迷人壯觀,是昌吉州旅遊產業優勢區域。北庭都護府遺址、高昌回鶻佛寺遺址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貫通天山直達吐魯番的車師古道、疏勒古城遺跡、小西溝遺址等30餘處自治區、自治州級文物保護單位;新開發的沙漠溫泉度假村和狩獵場正成為新的旅遊熱點。編輯本段歷史文化昌吉歷史悠久,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昌吉州境內木壘河一帶已有原始人類狩獵。公元3世紀初至6世紀中葉,境內先後為高車、突厥、西突厥鐵勒部等部族游牧駐地。公元800年,回鶻在高昌建立回鶻汗國,北庭為陪都,自此這里便成了回族聚居區之一。公元十三世紀初,元朝在今吉木薩爾縣別失八里設行尚書省,統天山南北畏兀兒之地,成為新疆及鄰近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首府即今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 吉木薩爾縣鍾靈毓秀,歷史上幾度輝煌,造就燦爛文化,孕育綺麗風光。這里曾經是漢唐盛世向西擴展和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行政首府,又是著名的古絲綢之路的通道和驛站。這里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盡顯大自然萬物繁盛之豐裕;這里歷史文明悠長,守邊健兒曾在此馳騁疆場,叱吒風雲,封疆大使也曾涉足本境,激揚文字,詠物抒懷;這里歷史悠久,開創西域文化之先河,漢築金滿城,為西域之門戶,唐設北庭都護府,乃戍邊之中心,元建宣慰司都元帥府,成吉司汗西征之大本營,這里文物遺跡遍布,蘊涵中華民族千古文明之神奇;這里的人民熱情淳樸、勤勞忠厚,昭彰人傑地靈,展示開闊襟懷;這里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闊步前進的發展步伐雄健有力,改革開放的春風使縣域綜合實力日益躍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形成了堅實的基礎,呈現出蓬勃旺盛的發展態勢;這里交通通訊網路四通八達,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投資開發前景廣闊,商機無限。 歷史悠久,風光迷人。吉木薩爾縣雖無江南優美的風光,卻有著眾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歷史悠久的北庭故城、西大寺,浩渺的大漠風光,獨一無二的古海溫泉、野馬中心,神奇的古生物化石硅化木,氣候宜人的青松森林公園,貫穿天山通往吐魯番的車師古道以及沿途的龍溝遺址、高山神泉、天塹石堡等險峻而優美的原始奇景是旅遊觀光者流連往返。南部天山是國家天然林保護區,馬鹿、天山雪雞、野山羊、氂牛等珍稀野生動物活動其間。北部沙漠有國家二級有蹄類動物保護區--卡拉麥里山自然保護區,是野驢、黃羊的樂園和普氏野馬的故鄉,有國內和世界唯一的普氏野馬繁殖中心,有國家AAA級景區--五彩灣溫泉度假村。吉木薩爾縣曾為絲路古道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漢時為車師後國,盛唐時設北庭大都護府,轄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西域地區。境內北庭故城及高昌回鶻佛寺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千佛寺、車師古道、疏勒古城遺跡、小西溝遺址等30餘處自治區、自治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旅遊景點有:車師古道、北庭都護府城址和北庭西大寺(高昌回鶻佛寺)、千佛寺、普氏野馬繁殖中心、沙漠溫泉和沙漠狩獵場,以及大龍口溝、渭戶溝、吾塘溝、花兒溝、牛圈子溝等天山自然景觀。編輯本段五彩灣五彩灣位於吉木薩爾縣城以北100餘千米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中.現已開發為准葛爾盆地第二大油田.學界認為五彩城是侏羅紀地層,經億萬年風蝕雨剝而形成了今日所現的「侵蝕台地」地貌。其外觀上屬於丘陵地形,各個岩層由於抗風能力的程度不一,形成各種不同的色彩,看上去岩石參差不齊,五彩斑讕,故而得名。編輯本段吉木薩爾千佛洞位於吉木薩爾縣城西南5公里處,為北疆僅見的一座佛窟。佛突出始鑿於何時,已無從考查。清代乾隆年間被偶然發現,經重新整理,一時香火旺盛。至同治年間又毀於兵禍。光緒年間再作修葺,那時除千佛洞外,還有廟、觀、殿、閣,雕梁畫棟,頗為華麗。到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又因戰火頻仍,致損毀殆盡。如今,千佛洞僅余殘破不堪的壁畫和一尊不知鑿於何代的一丈六尺長的石質睡佛。編輯本段北庭故城位於吉木薩爾縣城以北10多公里的北庭鄉境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庭故城,亦叫護堡子古城。該城漢代時稱金滿城,為車師後國王庭所在地,著名漢將耿恭曾屯墾於此城。突厥時稱「可汗浮圖城」。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在該城設庭州,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則天在此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著天山以北、以西直到裏海東部、北部廣大地域。宋代,庭州城為高昌回鶻後王庭。元代,在此設別失八里元帥府,仍是西域重鎮。公元十五世紀,明代初年,北庭毀於戰火。故城一直是天山北路政治、軍事、交通和文化中心與西州、於闐並稱西域三大絲都。故城現僅存斷壁殘垣,但不失當年的規模和氣派。城略呈正方形,分內外兩重。外城周長約4600米,為不太規則的長方形;約建於唐貞觀年間;內城周長約3000米,約建於高昌回鶻時期,位於外城之內略偏東北部。內外二城均有護城河。河道還歷歷在目。殘存城牆高達2米以上。城內昔日的街市塔廟、衙署,外城的角樓、敵台及城牆上的馬面,仍依稀可辨。北庭故城中,曾發掘出許多珍貴歷史文物,主要有唐金滿縣殘碑、唐代石獅、刻花石球、銅鏡、蒲類州之印、蓮花紋瓦當、方磚和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元代的陶、瓷殘片等。如今城中,殘磚碎瓦,各色陶片,仍俯拾即是。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http://ke.soso.com/v30287868.htm

㈩ 哪裡現早期古村落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遼寧大學完成了對遼寧阜新他尺西溝遺址的階段性考古發掘,確認該遺址為一處距今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村落,出土珍貴遺物近2500件。

該古村落的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平面呈圓角方形或長方形,室內中部有一灶,居住面有4至5厘米的墊踏土,穴壁隨地勢北深南淺,深度在40厘米以內,有12個柱洞分布在穴壁和室內周圍。考古專家表示,通過發掘,確認他尺西溝遺址的文化性質與附近的查海遺址相同,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村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先民生活等諸多方面,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端,為研究興隆窪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考古資料。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