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分析
1. 分析西游記人物性格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斗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佔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裡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 唐僧的形象寫得也不錯,但比起孫悟空、豬八戒來,則要遜色得多。 沙僧他則著墨較少,但是呈現的是剛毅木訥,沈默踏實的性格,這不能不說是《西遊記》的缺憾。 盡管如此,《西遊記》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驚人的,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
2. 西遊記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主要角色
孫悟空
孫悟空又名孫行者、悟空,被花果山眾妖尊為美猴王,玉帝封其為「齊天大聖」。
花果山頂有一塊仙石,困長期吸收天真地秀、日月精華,一日從中蹦出一隻石猴。他發現了花果山上的水簾洞,被眾猴尊奉為王,遂稱「美猴王」。他被菩提祖師收為弟子,習得了高強本領,還闖到東海龍宮,強奪了「如意金箍棒」作為自己的兵器。之後他手持金箍棒,自封為「齊天大聖」,大鬧天宮,將十萬天兵天將打得落花流水。
玉帝請來西天如來佛祖解救,如來施法將悟空壓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後,觀音菩薩將悟空度人佛門,讓去西天如來處取佛法真經的大唐高僧唐三藏將他救出。悟空從此成了唐僧的大徒弟。一路上,他和師弟豬八戒、沙和尚護佑師父跋山涉水,降伏了白骨精、蜘蛛精、牛魔王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戰勝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成功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他本人被如來封為「斗戰勝佛」。
唐僧
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為如來佛祖第二弟子金蟬子投胎。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太宗選定,與其結拜並前往西天取經。
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並取名為:悟空(菩提祖師所取,唐僧賜別號行者)、悟能、悟凈,之後在三個徒弟和白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功德圓滿,加升大職正果,被賜封為旃檀功德佛。
唐僧慈悲心腸,一心向佛,為人誠實善良,也有怯懦的一面。
豬八戒
又名豬剛鬣、豬悟能。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掌管天河水軍。因在王母瑤池蟠桃宴上醉酒,逞雄闖入廣寒宮,企圖調戲霓裳仙子,霓裳再三再四不依從,東躲西藏心不悅,被糾察靈官奏明玉皇,惹怒玉帝,被罰下人間。但錯投了豬胎,成了一隻野豬,修煉成精,長成了豬臉人身的模樣,擁有投胎前的記憶和玉帝賞賜的兵器。
在高老莊搶占高家三小姐高翠蘭,被孫悟空降伏,跟隨唐僧西天取經。最終得正果,封號為「凈壇使者」。為人好吃懶做,憨厚,膽小,且貪圖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富有喜劇色彩的,而且有時也立有功勞。 它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又招贅到福陵山雲棧洞的卯二姐,想不到一年卯二姐卻死了,只留下一個洞府給他。至此棲身雲棧洞,自稱「豬剛鬣」。
唐僧西去取經路過高老莊,在雲棧洞與孫悟空大戰,聽說唐僧之名,前去拜見。被唐僧收為二徒弟後,為讓其繼續戒五葷三厭,唐僧給他起了個別名叫「八戒」。八戒從此成為孫悟空的幫手,一路負責挑擔,一同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武器是九齒釘耙。
沙和尚
又名沙悟凈、沙僧。原為天宮中的卷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惹怒玉皇大帝,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受萬箭穿心之苦。後被唐僧師徒收服,一路主要負責牽馬。得成正果後,被封為「金身羅漢」。為人忠厚老實、任勞任怨。
白龍馬
又名玉龍(小龍王)。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三太子,因縱火燒毀玉帝賞賜的明珠而觸犯天條,要被斬首。後因南海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免於死罪,被貶到蛇盤山等待唐僧取經。之後又誤吃唐僧所騎的白馬,被菩薩點化,變身為白龍馬,皈依佛門,載乘唐僧上西天取經,最終修成正果,被升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後在化龍池得復原身,盤繞在大雷音寺的擎天華表柱上。
(2)西遊記分析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中外學者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藝術特色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西遊記》的藝術想像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
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西遊記》的藝術魅力,除了它的奇異想像,就要數它的趣味了。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可以說是趣味性和娛樂性最強的一部作品。雖然取經路上盡是險山惡水,妖精魔怪層出不窮,充滿刀光劍影,孫悟空的勝利也來之不易,但讀者的閱讀感受總是輕松的,充滿愉悅而一點沒有緊張感和沉重感。
《西遊記》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輝映。孫悟空豪爽、樂觀的喜劇性格;滑稽諧趣卻憨厚朴實的豬八戒形象。他們幽默詼諧,機趣橫生的對話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通過富於揩趣的對話得到生動的表現,這也是《西遊記》充滿奇趣的又一大特點。
在人物描寫上將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也是造成《西遊記》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謂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謂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會性;所謂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動物屬性。《西遊記》展現了一個神化了的動物世界,同時又熔鑄進社會生活的內容。
《西遊記》張開了幻想的翅膀,馳騁翱翔在美妙的奇思遐想之中,其幻想的思維模式,有著超現實的超前的意識。《西遊記》的幻想藝術確是一份寶貴的思維財富和豐富的藝術財富。《西遊記》不僅是中國文學中的一部傑作,而且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
3. 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分析(每一回)
沙僧:小說中,沙僧的形象比起孫悟空、豬八戒稍顯遜色,但他身上有著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勤勞穩重,任勞任怨,忠心不二(背行李挑擔子,調和師徒矛盾)。同時,他身上也存在人性的弱點,如精明世故,逆來順受(大戰紅孩兒一章中說過一句: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唐僧:他心地善良,崇信佛法,立場堅定(一隻小蟲從身上經過也不忍傷害,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只為取得真經)但是也是一個是非不辨的人(當白骨精變成女子、老人意圖傷害他,悟空將他們打到時,唐僧卻聽信讒言,念緊箍咒)
豬八戒:性格溫和,敦厚單純,機智勇敢(師傅被困,他能忍辱救援,可見其忠;義激猴王,可見其智)卻又好吃懶做,愛佔小便宜,搬弄是非,意志不堅定,還貪圖女色(途中經常被妖怪的美色迷惑,難分敵我,幾次嚷嚷著要回高老莊)
孫悟空:他具有尋求自由的強烈願望,他有無窮的本領和智慧、堅定的意志和見義勇為的果敢舉動,以及忠於事業的誠摯坦盪胸懷。(一路上師徒四人受盡磨難,孫悟空冒著生命危險降妖除魔,衛護唐僧,從沒想過退縮,可見其忠心耿耿)
希望以上答案能幫到你!O(∩_∩)O~
4. 西遊記中人物性格分析
1、孫悟空:桀驁不馴,勇敢機智,神通廣大,百折不撓,敢作敢當,嫉惡如仇。
孫悟空他天資聰敏,思想跟行動都敏捷如風,學得一身高強的法術,吹一口氣,就能夠七十二變,並且有法寶金箍棒,縮小如針,放大如銅棒,筋斗雲一駕,就能夠上天下地。
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頑皮,愛作弄。他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作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八戒。可見他心思細密和不減頑皮的本性。
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鬧海龍王,二鬧地獄府,三鬧天宮,並且還和佛祖打賭。由此可見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
充沛的生命力、大無畏的精神、篤實的性格和樂觀的個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對挑戰。他這一種冒險犯難的精神,充分顯現了英雄的特質。但是爭強好勝,心高氣傲以及性急如火卻是他的弱點。
2、唐僧:誠實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膽小怕事,迂腐,鑒別能力差。
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儒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人。他為人雖然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才大喊:「悟空,救我!」
3、豬八戒:好吃懶做,見識短淺,愛搬弄是非。忠勇善良,戰斗勇猛,知錯就改,淳樸憨厚。
豬八戒雖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夠三十六變,和悟空相比較就顯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來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邊挑撥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貪吃懶惰,又重視物質享受,遇到困難他就喊散夥,無法堅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銀的誘惑,幾乎拋下其他人而中斷修行之路。
沒想到那卻是菩薩化身來考驗他的。這些出乖露醜的行為,在吳承恩筆下寫來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諷。而豬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醜笑料當中,給予讀者對人性貪欲的省思。
4、沙僧:肯吃苦,憨厚老實,沒有主見。
沙僧比較憨厚,忠心耿耿, 他不像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像八戒那樣花痴不改,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從不左顧右盼,謹守佛門戒律。
5、神仙菩薩:善良慈悲為懷。
觀世音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法力,也是如來佛祖得意的徒弟之一。他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災難。
在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他就可以聽見世上苦難的聲音,所以稱觀世音。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上,孫悟空毀傷鎮元大仙的人參果樹無法醫活,只好請觀世音菩薩幫忙。
只見觀音菩左手持凈瓶,右手持楊柳枝,稍蘸甘露,就使人參果樹死而回生。他在唐僧取經路上,幫助孫悟空收服紅孩兒、天蓬元帥、西海龍王三太子等等,才使唐僧師徒到西天取得真經,是使人間萬民得到慈愛、平安、幸福的救世主。
5. 西遊記情節分析
1)、第四、五、六、七回可以概括為「大鬧天宮」很曲折,比如:先封他為弼馬溫,他聽說是「沒有品從」下界了,自稱「齊天大聖」,招安後讓他看管蟠桃園,結果他亂了蟠桃會,反了天宮。我也認為這段好,因為它最能反映孫悟空的反抗精神。這大鬧天宮的確是孫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體現。
2)、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這一情節也很好。因為它很曲折、生動。比如:妖精先變為少女,又變為老太太、老爺爺,表現得很可憐,使師徒兩人產生誤會,趕走了孫悟空。
(3)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騙回。第三次才在菩薩的幫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鐵扇公主為什麼不借扇給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為孫悟空收服了她的兒子紅孩兒。他們之間有仇。這是第四十二回《大聖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這些故事是相對完整而又相互關聯的,這一百回就採用了這種冰糖葫蘆式的結構(每場戲都是獨立成章的,但情節和人物又是貫串前後的)。作為小說,情節生動這是擁有讀者的決定因素,吳承恩在這方面可謂功底深厚!
(4)以下是唐僧救悟空,悟空拜師西行的情節:
孫悟空放盪不羈,大鬧天宮。被如來壓在五指山下,度日如年;渴望救星,望眼欲穿。歷經五百年滄海桑田,終於遇到唐僧西行求法,經行五指山下,取下符咒,孫悟空終於得以再獲自由,重見天日。自此心無旁騖,一心一意跟隨唐僧西天求法去了。
點評--這段情節中的孫悟空:放盪不羈、嚮往自由,而又知恩圖報,為報恩(唐僧五指山搭救孫悟空)而肯約束自己不羈的個性。孫悟空本性善良,雖放盪而知恩,有了君子的教導、引領是完全可以走上正路的——這也正是《西遊記》作者對社會上一些俠士的映射——這些俠士原本不服王法、自由無束而又本性善良,有了君子的教導、引領,是可以成為正義之士的。
6. 西遊記的整合分析
在鑒別了一些現象之後,現在可以看出《西遊記雜劇》和吳昌齡的雜劇都是源自更古老的隊戲《唐僧西天取經》,在取經故事的演化中,確實存在著一根主線。
還可以看到除了吸收第一本江流兒故事、第四本豬八戒故事之外,楊景賢更重要的功績已經凸現出來,那就是在第三本的「神佛降孫」、「收孫演咒」兩折中對孫悟空的故事作了重要的改造。在隊戲《唐僧西天取經》,有了孫悟空的名頭,雖然可以猜測那其中許多故事都應與孫悟空有關,但那裡的孫悟空與《西遊記雜劇》的孫悟空有一個重要的不同,即 《西遊記雜劇》的孫悟空叫「齊天大聖」,這齊天大聖原是中國本土的、道教的神聖,自有出身,正是在《西遊記雜劇》中才將它與外來的、佛教的孫悟空合二為一,這正是《西遊記雜劇》最大的創造、最大的貢獻,也應該是楊景賢將取經故事重新命名為《西遊記》的一個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