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遺址
❶ 半坡遺址在哪裡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版族公社村落遺址權,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❷ 半坡遺址概況是怎樣的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這是一處由半穴居和地面房屋組成的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屬仰韶文化,最早的距今已達六千年。仰韶文化時期在我國遠古時代屬母系氏族公社由繁榮走向晚期,這時從生產來說已是以農耕經濟為主了,但狩獵和採集仍然存在。從黃河流域諸遺址的考古研究來看,這一帶的諸聚落,定居生活已相當穩定,因此建築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據我國著名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勛認為,當時的建築工具,從半穴居穴壁的遺跡看來,挖土還是用原來的木耒和手握的石、骨、角器。另外有石鏟,挖土取土更方便。用於木材採伐、加工的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鏟、石鑿、石楔等。建築工具的發展對建築的改進有很大的關系。
半坡遺址的總建築面積約有5萬平方米,位於河東岸的坡地上,這里既便於取水,又免受洪水之災。這個聚落分三個區域:居住區、陶器製作區和墓地。以居住區為主,佔地3萬平方米,已發現的建築達四十餘座,建築有方形和圓形(平面)兩種,邊長或直徑均為4米。在居住區的中心,是一座大房子,平面的長邊為14米,短邊為12.5米,裡面有四根立柱,並劃分出幾個小室。據分析小房子為母系社會中的成年婦女過對偶生活的住屋,大房子為氏族首領及氏族內老、幼、病、殘者住的,這里也是族內議事、節慶活動的場所。這些遺址形態,充分反映出遠古母系氏族社會中晚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特徵。
❸ 半坡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嗎
半坡遺址這個不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的。所以中國古代的遺址所以沒有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❹ 半坡遺址有什麼特色
新石器時代,在黃河中下游一帶,所有部落已經開始進入了半穴居時代。陝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半坡遺址即是其中之一。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的東方,渭水支流滻河河床的上層河階,背對關中平原上的白鹿原,正面向著滻河,附近草木興盛,河裡的魚蝦與陸上小動物不可勝數,儼然是一處世外桃源。後經考古發現,河階上建有數千座半穴居的茅草屋,屋頂或圓形或三角形,人們就住在這種半穴居的土坑內。
半坡遺址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圍溝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東的制陶區3部分。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豐富的遺跡,出土了大量的遺物。
半坡人的房子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築,有的是地面建築。每座房子在門道和居室之間都有泥土堆砌的門坎,房子中心有圓形或瓢形灶坑,周圍有1個至6個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牆壁都用草拌泥塗抹,並經火烤以使堅固和防潮。
圓形房子直徑一般在4米至6米,牆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編籬笆並塗以草拌泥做成。方形或長方形房子面積小的12平方米至20平方米,中型的30平方米至40平方米,最大的復原面積達160平方米。儲藏東西的窯穴分布於各房子之間,形狀多為口小底大圓袋狀。家畜飼養圈欄兩個均作長方形。
這些房屋均採用木骨塗泥的構築方法,其建築風格:門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雛形,再向屋內發展,形成了後進的"明間";隔牆左右形成兩個"次間",正是傳統的"一明兩暗"的形式,如若橫向觀察,又將隔室與室內分為前後兩部分,形成"前堂後室"的格局。
半坡遺址部落的中心,是一座約160平方米的大房子,進門後,前面是活動空間,後面則分為3個小間。前面的空間是供氏族成員聚會、議事的場所;後面3個小間,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領的住所。同時,也是老人和兒童的"集體宿舍"。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從早期的"半地穴式"發展而來的。這種房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築而成。整個房子用12根木樁支撐,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規整的柱網,初具"間"的雛形,它是我國以間架木為單位的"牆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構框架式建築。
半坡這種隨農業經濟興起的河階住地,不僅出現於半坡村所在的滻河與灞水河兩岸的河階地,該地域附近隨處可見類似遺址的分布,據考古統計,已發現數十處之多。可見,這種"河階寶地"是多麼的受歡迎。
河階台地不僅建立起燦爛的半坡文化,也是許多著名遺址的發源地,像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在磁山遺址有兩座房基址,為橢圓形和圓形。半地穴,深約1.2米,長3米,寬2米。前有一坡道或台階。房內堆積很多,蘆葦壓印的燒土地當是房子牆壁或屋頂的遺存。
窖穴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等幾種,以長方形為最多。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塊大礪石,周圍散布很多石塊、石片、殘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當時石器加工場所。有的底部發現在石磨盤和石磨棒旁放一陶罐。糧食窖穴形狀多長方形,深度在3米至6米之間,底部有腐朽的粟灰堆積,厚度一般在0.5米至2.5米之間。
從半坡遺址的住房狀況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住房發展已經從茹毛飲血、巢穴而居的蠻荒時代演變到住房條件初步細分的居住文明時代。
❺ 半坡遺址中有哪些具體典型建築
根據考古發掘,這里分析半坡遺址幾個典型建築的實例。
第一例是考古編號為「半坡F21」的建築。按發掘記錄,穴底發現三隻柱洞,皆直壁,深度各為80厘米、100厘米、110厘米,其中有一柱洞,似為後來加的柱洞遺跡。其餘二柱洞相對中軸的兩個對稱位置上,已遭破壞,估計原來應有一柱洞。即復原為對稱布置的四中心柱。這個建築的頂部做法,只能推測了。估計有兩種可能:一是在四柱頂杈上架四橫梁,構成周圍椽木的中間支點;另一是以四柱頂杈為中間支點,先於對角架設四椽,頂部相交構成其餘柱椽的頂部支點。柱洞梁達80~110厘米,說明栽柱技術已較發達,而這可能也反映了四柱尚未用橫梁聯系之可能較大,因此認為後一種推測的可能性更大些。此建築遺址的入口已殘破,只能按同類型的復原。溝狀門道為了防水,上面推測是有雨篷的。門道兩側未見柱洞,其做法應是在門道前方先架設一大叉手,頂部支撐門道橫梁前端。從建築內部中間的火塘可知,當時的飲食上已用燒烤。此火也作冬天取暖之用,頂上有孔,排煙之用。
第二例是考古編號為「半坡F39」的建築。這一建築的室內地面以與室外地面平,周圍柱洞應是側部圍護結構的遺跡。值得注意的是,據發掘記錄,南部的入口處排列有柱洞,說明門限很高,以至需要內設木骨。所謂門限,實際上是因襲穴壁概念的矮牆;鑒於柱洞較小,周圍大約同門限矮牆的高度。這是初期的地面建築形式,實際上是構築起來的木骨泥牆代替挖土形成四壁。復原牆高,可以豎穴的一般深度來估算,約80~100厘米高。門內外有墊土,作為踏跺。牆上的屋頂亦推算為半穴居的情形。房子的構架,根據中軸偏北的中柱遺址,可設想屋蓋木構,一中柱為中間支點,先架一椽,懸臂之室中心,形成其餘柱椽的頂部支點,從而形成端正的方錐形屋頂。周圍排柱沒有特別粗的,這說明還是萌芽狀態的牆體構造與屋蓋全同,即牆體和屋頂還較含混不清,所以尚無「屋檐」。這種構架方式,扎結節點有一定程度的松動,因此受力後會產生一些變形。牆體因變形而外傾,有點像糧囤的形狀,這也可以減少雨水對牆體的流侵,是否故意如此,則不得而知了。今天尚能見到西安附近武功出土的圓形的陶制房屋模型,亦可資證。
半坡穴居遺址
第三個例子是考古編號為「F6」。這是一座圓形的建築,當然其圓是不太規則的,直徑約為6.70米。中部偏北有兩個柱洞,柱洞有防火欄桿護坎牆。參考同類、同時的遺址可知,南部被灰炕打破部分還有對稱的兩柱,故復原為四根中柱。這個遺址的重要現象是,牆體較薄(16~20厘米),泥牆內的木骨遺跡多為半圓、楔形、矩形等扁長柱洞,即木骨多為劈裂加工的木材,其截面長邊多在10厘米左右,長邊沿圓屋切線布置,其間無較粗的木材。這個遺址的入口處埋有木骨遺跡,推知門限的高如坎牆,可略起掩蔽作用,也可減少地面的塵土吹入室內。另外,門內兩側設隔牆,牆後形成適於卧寢要求的隱靜空間。
❻ 半坡遺址位於哪裡
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面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瓮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圍為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中央,分南北兩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動用的大房屋,還有若干小房子,其間分布著窖穴和牲畜圈欄。居住區有濠溝環繞,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有陶窯場。據研究,此聚落是集聚兩個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出土斧、鋤、鏟、刀、磨盤、磨棒等石制農具,鏃、矛、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還發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常見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從陶器上發現22種刻劃符號,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發現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 2個男子和4個女子 ,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採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有木板葬具,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遺址佔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圍溝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東的制陶區三部分。在發掘的大約1000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和出土了豐富的遺跡和大量的遺物。
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1953年發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5次發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揭露面積達1萬平方米。文化遺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等。以半坡類型豐富而典型,是遺址的主要堆積,據碳14測定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❼ 誰最早發現了半坡遺址
關於「誰先發現」「何時發現」近年來有三種新說法。
一種說法是考古學家石興邦和吳汝祚在1953年發現的,當時的灞橋火電廠在修專用鐵路時用推土機鏟出了墓葬和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做調查時發現了半坡遺址。
第二種說法是1952年年末,「東郊第一座火力發電廠的專運線工地上,推土機推出了彩陶」。受時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趙望雲(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的委託,鄭郁文(後來半坡博物館的首任館長)到現場查看。
第三種說法是1953年,在紡織城建設中,為方便物資運輸修建鐵路專線。修建時,時任西北紡管局副局長秦天澤發現了半坡遺址。
其實他們都和半坡遺址有莫大的關系,半坡博物館對現有資料梳理後,認為可能真相是:秦天澤是最早的提出保護者,鄭郁文是最早認定者,石興邦和吳汝祚是最終的確認者。
❽ 半坡遺址的介紹
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專始社會母系氏屬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1957年建成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