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西遊記全文閱讀

西遊記全文閱讀

發布時間: 2020-11-24 05:06:41

1. 小人書 《新西游記》免費在線閱讀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101695.html
能找來到的就這自么多了
名字叫新編西遊記 http://so.tudou.com/isearch.do?kw=新編西遊記

2. 西遊記第一章主要內容

西遊記第一章的主要內容: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該書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一路降妖伏魔,保護唐僧西行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3. 西遊記真假美猴王的原文

原文內容:

唐僧師徒四人來到西涼女國,女王見唐僧俊美,要以身相許。悟空用計穩住女王,乘機賺得通關牒文,四人逃離。六耳獼猴假扮悟空想去取經,修成正果。

六耳獼猴故意在唐僧面前打死人,讓唐僧將悟空趕走。當到了一個山洞,唐僧讓徒弟在洞外等著,過了一會悟空看師傅沒出來便變成和尚進去,看見有強盜把師傅抓起來了,於是把金箍棒變大壓死了強盜。

唐僧看見孫悟空又殺了人,一心向惡,無心向善,要將孫悟空趕走。孫悟空遭此冤枉後,忠心改。為保唐僧去西天取經,他不得不去南海普陀,求助於觀音菩薩。

兩個猴子都使出了看家本領和渾身的解數,一直打上了凌霄寶殿,玉皇大帝令他們二人停止,但六耳獼猴竟然不服從玉帝的命令,鬧得玉帝也無可奈何。真假美猴王一直廝打到靈山,要讓如來佛辨個真偽,說出是非。在佛法無邊的如來面前,六耳獼猴最終鬧了個原形畢露,自食惡果。





(3)西遊記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在吳承恩的百回本中,大鬧天宮的結局雖然是悲劇性的,叛逆者的英雄形象卻創造得富有無限的生氣。相形之下,天宮統治者色厲內荏,可笑可憎。他們對孫悟空使用了各式各樣的陰謀詭計。孫悟空被鎮壓在五行山下,讀者一點也不覺得他「罪有應得」,相反地,對他十分同情,為之慨嘆。

作者在這個故事裡所表現的反抗思想是當時的進步思想。它使得這七回成為《西遊記》的一個精華部分,給全書增加了不少的光輝。七回以後,寫如來說法、觀音奉旨、唐僧出世、魏徵斬龍、太宗入冥,這都是取經故事的前奏,它們主要是起情節上的組織作用,本身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意義。

從第十三回起才正式開始西天取經的故事,它是全書的主體,作者一共花了八十七回的浩大篇幅。它在故事上和前七回的連接是描寫孫悟空被征服後的遭遇。他皈依了佛法,保唐僧取經,依舊以頑強勇敢的姿態出現,機警地應付路上的一切事變。

它和前七回也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轉人了另一個故事,所描寫的是取經者和阻撓取經者之間的斗爭,唐僧師徒四眾和各式各樣的妖魔之間的斗爭。取經在這里被當作一項了不起的事業,主人公為它經歷千辛萬苦,進行始終不懈的斗爭。

4. 《西遊記》閱讀記錄卡

主要內容抄:該劇講述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輔保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經,師徒四人一路搶灘涉險,降妖伏怪,歷經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修正果的故事。

欣賞的語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

美段:千峰排戟,萬仞開屏。日映嵐光輕鎖翠,雨收黛色冷含青。瘦藤纏老樹,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喬松:修竹喬松,萬載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時不謝賽蓬瀛。幽鳥啼聲近,源泉響溜清。重重谷壑芝蘭繞,處處崖苔蘚生。起伏巒頭龍脈好,必有高人隱姓名。

收獲:感受到了唐生對佛的敬重,執著,孫悟空的機靈頑皮卻有愛,豬八戒的呆傻,沙和尚的老實與忠誠,一路艱辛,一起奮斗,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最終取得真經。學會了堅持,勇敢,友愛,不忘初心,方的始終。

5. 西遊記第一回原文

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節選

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

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繒而萬物否矣。

感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真個好山!有詞賦為證。

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正是: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畢竟不知向後修些什麼道果,且聽下回分解。

(5)西遊記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孫悟空又名孫行者、悟空,被花果山眾妖尊為美猴王,玉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他被菩提祖師收為弟子,習得了高強本領,還闖到東海龍宮,強奪了「如意金箍棒」作為自己的兵器。之後他手持金箍棒,自封為「齊天大聖」,大鬧天宮,將十萬天兵天將打得落花流水。玉帝請來西天如來佛祖解救,如來施法將悟空壓在了五行山下。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6. 西遊記小說在線閱讀第四十九回概括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災沉水底 觀音救難現魚籃
八戒、沙僧將怪引出水面,悟空掄棒便打,回那怪潛入答水中不出。觀音被悟空請來,收伏妖怪,言明那怪是自己池中金魚走脫成精。河中老黿馱唐僧師徒過河,並托唐僧去西天問佛祖自己將來之事。

7. 《西遊記》全文閱讀要中文版的(不要古文)!

《西遊記》已經是古代白話文了,不是很難懂的文言文,小學生都能讀懂的

8. 西遊記16一17回在線閱讀

第 十六 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
卻說他師徒兩個,策馬前來,直至山門首觀看,果然是一座寺院。但見那:
層層殿閣,迭迭廊房。三山門外,巍巍萬道彩雲遮;五福堂前,艷艷千條紅霧繞。兩路松篁,一林檜柏:兩路松篁,無年無紀自清幽;一林檜柏,有色有顏隨傲麗。又見那鍾鼓樓高,浮屠塔峻。安禪僧定性,啼樹鳥音閑。寂寞無塵真寂寞,清虛有道果清虛。
詩曰:上剎?園隱翠窩,招提勝景賽娑婆。果然凈土人間少,天下名山僧佔多。長老下了馬,行者歇了擔,正欲進門,只見那門里走出一眾僧來。你看他怎生模樣:頭戴左笄帽,身穿無垢衣。銅環雙墜耳,絹帶束腰圍。草履行來穩,木魚手內提。口中常作念,般若總皈依。三藏見了,侍立門旁,道個問訊,那和尚連忙答禮。笑道:「失瞻。」問:「是那裡來的?請入方丈獻茶。」三藏道:「我弟子乃東土欽差,上雷音寺拜佛求經。至此處天色將晚,欲借上剎一宵。」那和尚道:「請進里坐,請進里坐。」三藏方喚行者牽馬進來。那和尚忽見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問:「那牽馬的是個甚麼東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聽見你說是甚麼東西,他就惱了。他是我的徒弟。」那和尚打了個寒噤,咬著指頭道:「這般一個丑頭怪腦的,好招他做徒弟!」三藏道:「你看不出來哩,丑自丑,甚是有用。」
那和尚只得同三藏與行者進了山門。山門里,又見那正殿上書四個大字,是「觀音禪院」。三藏又大喜道:「弟子屢感菩薩聖恩,未及叩謝;今遇禪院,就如見菩薩一般,甚好拜謝。」那和尚聞言,即命道人開了殿門,請三藏朝拜。那行者拴了馬,丟了行李,同三藏上殿。三藏展背舒身,鋪胸納地,望金像叩頭。那和尚便去打鼓,行者就去撞鍾。三藏俯伏台前,傾心禱祝。祝拜已畢,那和尚住了鼓,行者還只管撞鍾不歇,或緊或慢,撞了許久。那道人道:「拜已畢了,還撞鍾怎麼?」行者方丟了鍾杵,笑道:「你那裡曉得!我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的。」
此時卻驚動那寺里大小僧人、上下房長老,聽得鍾聲亂響,一齊擁出道:「那個野人在這里亂敲鍾鼓!」行者跳將出來,「咄」的一聲道:「是你孫外公撞了耍子的!」那些和尚一見了,唬得跌跌滾滾,都爬在地下道:「雷公爺爺!」行者道:「雷公是我的重孫兒哩!起來,起來,不要怕,我們是東土大唐來的老爺。」眾僧方才禮拜;見了三藏,都才放心不怕。內有本寺院主請道:「老爺們到後方丈中奉茶。」遂而解韁牽馬,抬了行李,轉過正殿,徑入後房,序了坐次。
那院主獻了茶,又安排齋供。天光尚早。三藏稱謝未畢,只見那後面有兩個小童,攙著一個老僧出來。看他怎生打扮:
頭上戴一頂毗盧方帽,貓睛石的寶頂光輝;身上穿一領錦絨褊衫,翡翠毛的金邊晃亮。一對僧鞋攢八寶,一根拄杖嵌雲星。滿面皺痕,好似驪山老母;一雙昏眼,卻如東海龍君。口不關風因齒落,腰駝背屈為筋攣。眾僧道:「師祖來了。」三藏躬身施禮迎接道:「老院主,弟子拜揖。」那老僧還了禮,又各敘坐。老僧道:「適間小的們說,東土唐朝來的老爺,我才出來奉見。」三藏道:「輕造寶山,不知好歹,恕罪!恕罪!」老僧道:「不敢!不敢!」因問:「老爺,東土到此,有多少路程?」三藏道:「出長安邊界,有五千餘里;過兩界山,收了一眾小徒,一路來,行過西番哈?國,經兩個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貴處。」老僧道:「也有萬里之遙了。我弟子虛度一生,山門也不曾出去,誠所謂『坐井觀天』,樗朽之輩。」三藏又問:「老院主高壽幾何?」老僧道:「痴長二百七十歲了。」行者聽見道:「這還是我萬代孫兒哩!」三藏瞅了他一眼道:「謹言!莫要不識高低,沖撞人。」那和尚便問:「老爺,你有多少年紀了?」行者道:「不敢說。」那老僧也只當一句瘋話,便不介意,也不再問,只叫獻茶。有一個小幸童,拿出一個羊脂玉的盤兒,有三個法藍鑲金的茶鍾;又一童,提一把白銅壺兒,斟了三杯香茶。真個是色欺榴蕊艷,味勝桂花香。三藏見了,誇愛不盡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那老僧道:「污眼!污眼!老爺乃天朝上國,廣覽奇珍,似這般器具,何足過獎?老爺自上邦來,可有甚麼寶貝,借與弟子一觀?」三藏道:「可憐!我那東土,無甚寶貝;就有時,路程遙遠,也不能帶得。」
行者在旁道:「師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見那領袈裟,不是件寶貝?拿與他看看何如?」眾僧聽說袈裟,一個個冷笑。行者道:「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爺才說袈裟是件寶貝,言實可笑。若說袈裟,似我等輩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論我師祖,在此處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叫:「拿出來看看。」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時賣弄,便叫道人開庫房,頭陀抬櫃子,就抬出十二櫃,放在天井中,開了鎖,兩邊設下衣架,四圍牽了繩子,將袈裟一件件抖開掛起,請三藏觀看。果然是滿堂綺綉,四壁綾羅!
行者一一觀之,都是些穿花納錦,刺綉銷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們的也取出來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與人鬥富。你我是單身在外,只恐有錯。」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錯?」三藏道:「你不曾理會得。古人有雲:『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見貪婪奸偽之人。』倘若一經入目,必動其心;既動其心,必生其計。汝是個畏禍的,索之而必應其求,可也;不然,則殞身滅命,皆起於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孫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說,急急的走了去,把個包袱解開,早有霞光迸迸;尚有兩層油紙裹定,去了紙,取出袈裟,抖開時,紅光滿室,彩氣盈庭。眾僧見了,無一個不心歡口贊。真個好袈裟!上頭有:千般巧妙明珠墜,萬樣稀奇佛寶攢。上下龍須鋪彩綺,兜羅四面錦沿邊。體掛魍魎從此滅,身披魑魅入黃泉。托化天仙親手制,不是真僧不敢穿。
那老和尚見了這般寶貝,果然動了奸心,走上前,對三藏跪下,眼中垂淚道:「我弟子真是沒緣!」三藏攙起道:「老院師有何話說?」他道:「老爺這件寶貝,方才展開,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豈不是無緣!」三藏教:「掌上燈來,讓你再看。」那老僧道:「爺爺的寶貝,已是光亮;再點了燈,一發晃眼,莫想看得仔細。」行者道:「你要怎的看才好?」老僧道:「老爺若是寬恩放心,教弟子拿到後房,細細的看一夜,明早送還老爺西去,不知尊意何如?」三藏聽說,吃了一驚,埋怨行者道:「都是你,都是你!」行者笑道:「怕他怎的?等我包起來,教他拿了去看。但有疏虞,盡是老孫管整。」那三藏阻當不住,他把袈裟遞與老僧道:「憑你看去;只是明早照舊還我,不得損污些須。」老僧喜喜歡歡,著幸童將袈裟拿進去,卻吩咐眾僧,將前面禪堂掃凈,取兩張藤床,安設鋪蓋,請二位老爺安歇;一壁廂又教安排明早齋送行,遂而各散。師徒們關了禪堂,睡下不題。
卻說那和尚把袈裟騙到手,拿在後房燈下,對袈裟號啕痛哭,慌得那本寺僧,不敢先睡。小幸童也不知為何,卻去報與眾僧道:「公公哭到二更時候,還不歇聲。」有兩個徒孫,是他心愛之人,上前問道:「師公,你哭怎的?」老僧道:「我哭無緣,看不得唐僧寶貝!」小和尚道:「公公年紀高大,發過了。他的袈裟,放在你面前,你只消解開看便罷了,何須痛哭?」老僧道:「看的不長久。我今年二百七十歲,空掙了幾百件袈裟。怎麼得有他這一件?怎麼得做個唐僧?」小和尚道:「師公差了。唐僧乃是離鄉背井的一個行腳僧。你這等年高,享用也夠了,倒要像他做行腳僧,何也?」老僧道:「我雖是坐家自在,樂乎晚景,卻不得他這袈裟穿穿。若教我穿得一日兒,就死也閉眼,也是我來陽世間為僧一場!」
眾僧道:「好沒正經!你要穿他的,有何難處?我們明日留他住一日,你就穿他一日;留他住十日,你就穿他十日,便罷了。何苦這般痛哭?」老僧道:「縱然留他住了半載,也只穿得半載,到底也不得氣長。他要去時,只得與他去,怎生留得長遠?」
正說話處,有一個小和尚,名喚廣智,出頭道:「公公,要得長遠,也容易。」老僧聞言,就歡喜起來道:「我兒,你有甚麼高見?」廣智道:「那唐僧兩個是走路的人,辛苦之甚,如今已睡著了。我們想幾個有力量的,拿了槍刀,打開禪堂,將他殺了,把屍首埋在後園,只我一家知道,卻又謀了他的白馬、行囊,卻把那袈裟留下,以為傳家之寶,豈非子孫長久之計耶?」老和尚見說,滿心歡喜,卻才揩了眼淚道:「好,好,好!此計絕妙!」即便收拾槍刀。
內中又有一個小和尚,名喚廣謀,就是那廣智的師弟,上前來道:「此計不妙。若要殺他,須要看看動靜。那個白臉的似易,那個毛臉的似難;萬一殺他不得,卻不反招己禍?我有一個不動刀槍之法,不知你尊意如何?」老僧道:「我兒,你有何法?」廣謀道:「依小孫之見,如今喚聚東山大小房頭,每人要乾柴一束,舍了那三間禪堂,放起火來,教他欲走無門,連馬一火焚之。就是山前山後人家看見,只說是他自不小心,走了火,將我禪堂都燒了。那兩個和尚,卻不都燒死?又好掩人耳目。袈裟豈不是我們傳家之寶?」那些和尚聞言,無不歡喜。都道:「強,強,強!此計更妙,更妙!」遂教各房頭搬柴來。唉!這一計,正是弄得個高壽老僧該盡命,觀音禪院化為塵!原來他那寺里,有七八十個房頭,大小有二百餘眾。當夜一擁搬柴,把個禪堂,前前後後,四面圍繞不通,安排放火不題。
卻說三藏師徒,安歇已定。那行者卻是個靈猴,雖然睡下,只是存神煉氣,朦朧著醒眼。忽聽得外面不住的人走,揸揸的柴響風生。他心疑惑道:「此時夜靜,如何有人行得腳步之聲?莫敢是賊盜,謀害我們的?……」他就一骨魯跳起。欲要開門出看,又恐驚醒師父。你看他弄個精神,搖身一變,變做一個蜜峰兒。真個是:
口甜尾毒,腰細身輕。穿花度柳飛如箭,粘絮尋香似落星。小小微軀能負重,囂囂薄翅會乘風。卻自椽棱下,鑽出看分明。只見那眾僧們,搬柴運草,已圍住禪堂放火哩。行者暗笑道:「果依我師父之言!他要害我們性命,謀我的袈裟,故起這等毒心。我待要拿棍打他啊,可憐又不禁打,一頓棍都打死了,師父又怪我行凶。罷,罷,罷!與他個『順手牽羊,將計就計』,教他住不成罷!」
好行者,一筋斗跳上南天門里,唬得個龐、劉、苟、畢躬身,馬、趙、溫、關控背,俱道:「不好了,不好了!那鬧天宮的主子又來了!」行者搖著手道:「列位免禮,休驚。我來尋廣目天王的。」說不了,卻遇天王早到,迎著行者道:「久闊,久闊。前聞得觀音菩薩來見玉帝,借了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並揭諦等,保護唐僧往西天取經去,說你與他做了徒弟,今日怎麼得閑到此?」行者道:「且休敘闊。唐僧路遇歹人,放火燒他,事在萬分緊急,特來尋你借『辟火罩兒』,救他一救。快些拿來使使,即刻返上。」天王道:「你差了;既是歹人放火,只該借水救他,如何要辟火罩?」行者道:「你那裡曉得就裡。借水救之,卻燒不起來,倒相應了他;只是藉此罩,護住了唐僧無傷,其餘管他,盡他燒去。快些,快些!此時恐已無及。莫誤了我下邊幹事!」那天王笑道:「這猴子還是這等起不善之心,只顧了自家,就不管別人。」行者道:「快著,快著!莫要調嘴,害了大事!」那天王不敢不借,遂將罩兒遞與行者。
行者拿了,按著雲頭,徑到禪堂房脊上,罩住了唐僧與白馬、行李。他卻去那後面老和尚住的方丈房上頭坐,著意保護那袈裟。看那些人放起火來,他轉捻訣念咒,望巽地上吸一口氣吹將去,一陣風起,把那火轉颳得烘烘亂著,好火,好火!但見:
黑煙漠漠,紅焰騰騰:黑煙漠漠,長空不見一天星;紅焰騰騰,大地有光千里赤。起初時,灼灼金蛇;次後來,威威血馬。南方三?逞英雄,回祿大神施法力。燥乾柴燒烈火性,說甚麼燧人鑽木;熟油門前飄彩焰,賽過了老祖開爐。正是那無情火發,怎禁這有意行凶;不去弭災,反行助虐。風隨火勢,焰飛有千丈余高;火趁風威,灰迸上九霄雲外。乒乒乓乓,好便似殘年爆竹;潑潑喇喇,卻就如軍中炮聲。燒得那當場佛像莫能逃,東院伽藍無處躲。勝如赤壁夜鏖兵,賽過阿房宮內火!這正是星星之火,能燒萬頃之田。須臾間,風狂火盛,把一座觀音院,處處通紅。你看那眾和尚,搬箱抬籠,搶桌端鍋,滿院里叫苦連天。孫行者護住了後邊方丈,辟火罩罩住了前面禪堂,其餘前後火光大發,真個是照天紅焰輝煌,透壁金光照耀!
不期火起之時,驚動了一山獸怪。這觀音院正南二十里遠近,有座黑風山,山中有一個黑風洞,洞中有一個妖精,正在睡醒翻身。只見那窗門透亮,只道是天明。起來看時,卻是正北下的火光晃亮,妖精大驚道:「呀!這必是觀音院里失了火,這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時,與他救一救來。」好妖精,縱起雲頭,即至煙火之下,果然沖天之火,前面殿宇皆空,兩廊煙火方灼。他大拽步,撞將進去,正呼喚叫取水來,只見那後房無火,房脊上有一人放風。他卻情知如此,急入裡面看時,見那方丈中間有些霞光彩氣,台案上有一個青氈包袱。他解開一看,見是一領錦?袈裟,乃佛門之異寶。正是財動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著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雲步,徑轉東山而去。
那場火只燒到五更天明,方才滅息。你看那眾僧們,赤赤精精,啼啼哭哭,都去那灰內尋銅鐵,撥腐炭,撲金銀。有的在牆筐里,苫搭窩棚;有的赤壁根頭,支鍋造飯;叫冤叫屈,亂嚷亂鬧不題。
卻說行者取了辟火罩,一筋斗送上南天門,交與廣目天王道:「謝借!謝借!」天王收了道:「大聖至誠了。我正愁你不還我的寶貝,無處尋討,且喜就送來也。」行者道:「老孫可是那當面騙物之人?這叫做『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天王道:「許久不面,請到宮少坐一時,何如?」行者道:「老孫比在前不同『爛板凳,高談闊論』了;如今保唐僧,不得身閑。容敘!容敘!」急辭別墜雲,又見那太陽星上。徑來到禪堂前,搖身一變,變做個蜜蜂兒,飛將進去,現了本象看時,那師父還沉睡哩。
行者叫道:「師父,天亮了,起來罷。」三藏才醒覺,翻身道:「正是。」穿了衣服,開門出來,忽抬頭,只見些倒壁紅牆,不見了樓台殿宇。大驚道:「呀!怎麼這殿宇俱無?都是紅牆,何也?」行者道:「你還做夢哩!今夜走了火的。」三藏道:「我怎不知?」行者道:「是老孫護了禪堂,見師父濃睡,不曾驚動。」三藏道:「你有本事護了禪堂,如何就不救別房之火?」行者笑道:「好教師父得知。果然依你昨日之言,他愛上我們的袈裟,算計要燒殺我們。若不是老孫知覺,到如今皆成灰骨矣!」三藏聞言,害怕道:「是他們放的火么?」行者道:「不是他是誰?」三藏道:「莫不是怠慢了你,你乾的這個勾當?」行者道:「老孫是這等憊懶之人,干這等不良之事?實實是他家放的。老孫見他心毒,果是不曾與他救火,只是與他略略助些風的。」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時,只該助水,怎轉助風?」行者道:「你可知古人雲:『人沒傷虎心,虎沒傷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風?」三藏道:「袈裟何在?敢莫是燒壞了也?」行者道:「沒事,沒事,燒不壞,那放袈裟的方丈無火。」三藏恨道:「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兒傷損,我只把那話兒念動念動,你就是死了!」行者慌了道:「師父,莫念!莫念!管尋還你袈裟就是了。等我去拿來走路。」三藏才牽著馬,行者挑了擔,出了禪堂,徑往後方丈去。
卻說那些和尚,正悲切間,忽的看見他師徒牽馬挑擔而來,唬得一個個魂飛魄散道:「冤魂索命來了!」行者喝道:「甚麼冤魂索命?快還我袈裟來!」眾僧一齊跪倒,叩頭道:「爺爺呀!冤有冤家,債有債主。要索命不幹我們事,都是廣謀與老和尚定計害你的,莫問我們討命。」行者咄的一聲道:「我把你這些該死的畜生!那個問你討甚麼命!只拿袈裟來還我走路!」其間有兩個膽量大的和尚道:「老爺,你們在禪堂里已燒死了,如今又來討袈裟,端的還是人,是鬼?」行者笑道:「這伙孽畜!那裡有甚麼火來?你去前面看看禪堂,再來說話!」眾僧們爬起來往前觀看,那禪堂外面的門窗?扇,更不曾燎灼了半分。眾人悚懼,才認得三藏是種神僧,行者是尊護法。一齊上前叩頭道:「我等有眼無珠,不識真人下界!你的袈裟在後面方丈中老師祖處哩!」三藏行過了三五層敗壁破牆,嗟嘆不已。只見方丈果然無火,眾僧搶入裡面,叫道:「公公!唐僧乃是神人,未曾燒死,如今反害了自己家當!趁早拿出袈裟,還他去也。」
原來這老和尚尋不見袈裟,又燒了本寺的房屋,正在萬分煩惱焦燥之處,一聞此言,怎敢答應?因尋思無計,進退無方,拽開步,躬著腰,往那牆上著實撞了一頭,可憐只撞得腦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氣斷染紅沙!有詩為證。詩曰:堪嘆老衲性愚蒙,枉作人間一壽翁。欲得袈裟傳遠世,豈知佛寶不凡同!但將容易為長久,定是蕭條取敗功。廣智廣謀成甚用?損人利己一場空!慌得個眾僧哭道:「師公已撞殺了,又不見袈裟,怎生是好?」行者道:「想是汝等盜藏起也!都出來,開具花名手本,等老孫逐一查點!」那上下房的院主,將本寺和尚、頭陀、幸童、道人盡行開具手本二張,大小人等,共計二百三十名。行者請師父高坐,他卻一一從頭唱名搜檢,都要解放衣襟,分明點過,更無袈裟。又將那各房頭搬搶出去的箱籠物件,從頭細細尋遍,那裡得有蹤跡。
三藏心中煩惱,懊恨行者不盡,卻坐在上面念動那咒。行者撲的跌倒在地,抱著頭,十分難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尋還了袈裟!」那眾僧見了,一個個戰兢兢的,上前跪下勸解,三藏才合口不念。行者一骨魯跳起來,耳朵里掣出鐵棒要打那些和尚,被三藏喝住道:「這猴頭!你頭痛還不怕,還要無禮?休動手,且莫傷人,再與我審問一問!」眾僧們磕頭禮拜,哀告三藏道:「老爺饒命!我等委實的不曾看見。這都是那老死鬼的不是。他昨晚看著你的袈裟,只哭到更深時候,看也不曾敢看,思量要圖長久,做個傳家之寶,設計定策,要燒殺老爺;自火起之候,狂風大作,各人只顧救火,搬搶物件,更不知袈裟去向。」行者大怒,走進方丈屋裡,把那觸死鬼屍首抬出,選剝了細看,渾身更無那件寶貝;就把個方丈掘地三尺,也無蹤影。
行者忖量半晌,問道:「你這里可有甚麼妖怪成精么?」院主道:「老爺不問,莫想得知。我這里正東南有座黑風山。黑風洞內有一個黑大王。我這老死鬼常與他講道。他便是個妖精。別無甚物。」行者道:「那山離此有多遠近?」院主道:「只有二十里,那望見山頭的就是。」行者笑道:「師父放心,不須講了,一定是那黑怪偷去無疑。」三藏道:「他那廂離此有二十里,如何就斷得是他?」行者道:「你不曾見夜間那火,光騰萬里,亮透三天,且休說二十里,就是二百里也照見了!坐定是他見火光?耀,趁著機會暗暗的來到這里,看見我們袈裟是件寶貝,必然趁哄擄去也。等老孫去尋他一尋。」三藏道:「你去了時,我卻何倚?」行者道:「這個放心,暗中自有神靈保護,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即喚眾和尚過來,道:「汝等著幾個去埋那老鬼,著幾個伏侍我師父,看守我白馬!」眾僧領諾。行者又道:「汝等莫順口兒答應,等我去了,你就不來奉承。看師父的,要怡顏悅色;養白馬的,要水草調勻;假有一毫兒差了,照依這個樣棍,與你們看看!」他掣出棍子,照那火燒的磚牆撲的一下,把那牆打得粉碎,又震倒了有七八層牆。眾僧見了個個骨軟身麻,跪著磕頭滴淚道:「爺爺寬心前去,我等竭力虔心,供奉老爺,決不敢一毫怠慢!」好行者,急縱筋斗雲,徑上黑風山,尋找這袈裟。正是那:金禪求正出京畿,仗錫投西涉翠微。虎豹狼蟲行處有,工商士客見時稀。路逢異國愚僧妒,全仗齊天大聖威。火發風生禪院廢,黑熊夜盜錦?衣。
畢竟此去不知袈裟有無,吉凶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LZ,字數不夠了,,你先追問,我再回答。。

9. 西遊記第一,二回閱讀感受(100字左右)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孫悟空回到花果山,和小猴們一起生活,教他們武藝,可是木刀竹槍不能對敵,孫悟空很不滿意。四個老猴子告訴他說:「傲來國有兵器。」

悟空來到傲來國,念咒語搶來一批兵器,可是,孫悟空卻覺得沒有適合自己的兵器。四人老猴子又對他說:「東海龍宮那裡一定有適合你的兵器。」 
悟空來到東海龍宮要兵器,龍王命人搬來許多兵器,孫悟空卻覺得太輕了。後來,他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兵器「如意金箍棒」,悟空非常高興。

(9)西遊記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1988年2月1日,首次將全本《西遊記》搬上屏幕,也首開電視劇出國拍攝的先例。這部電視劇在有限的藝術、技術條件下,創造了一個充滿幻想的神話世界,

生動地表現了唐僧師徒四人不畏艱險的頑強精神。《西遊記》的成功,也得益於六小齡童的精湛表演,他所演繹的孫悟空,幾乎成了觀眾心中的一個定式。而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的旋律,也伴隨著該劇的播出,在一代人心中久久回盪。

10. 西遊記原著在線閱讀

每個演員都那麼專業,我已經在《小看影》看完了。和以前的玄幻劇不同,這部劇更像虛構的,不像有的玄幻劇看著看著就成了古裝劇,開始兩集內容很緊湊,有很多伏筆。特效在國產劇里是很好的啦,喜歡裡面的雪獅。人物嘛,和原著有出入這是肯定的啦,不過原著里是滿滿的悲劇風,各種虐,到目前為止電視劇里還沒體現出來,這是要先發發糖再開虐嗎?造型上各大主演沒事,就那幾個小孩,不能因為人家小就不梳頭吧,對群演也要上點心啊,別讓群演毀了整部劇。總的來說還是喜歡的啦,期待成年釋殿登場。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