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遺址
1. 原田淑人的上京龍泉府遺址調查
九·一八事變後,「東亞考古學會」的活動擴大到東北其他地方,先後調查了赤峰紅山後遺內址、渤海上京龍泉容府遺址及元上都遺址。後兩處遺址皆由原田淑人主持。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寧安縣內,為古渤海國首都的土城遺址。1933年、1934年,原田帶隊對這一遺址進行了調查,兩次調查共發掘宮殿址6處、寺廟殿堂址1處、門址2處、陵墓1座,清理了禁苑的兩處亭榭址、1處殿址及外城牆垣。還對遺址群中俗稱「三靈屯」遺址的墓頂蓋石暴露在地表之上的渤海國大型石室墓「三陵墓」進行了簡單的清理發掘。最終調查報告以原田淑人及其學生駒井和愛合撰的形式和題名《東京城》,於1939年作為東方考古學叢刊第五冊出版。由於古渤海國首都在歷史文獻中的記載缺乏,因而這一調查報告變得十分重要,至今仍為古渤海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史料之一。
2.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文物遺存
上京城的建制和規模完全仿照唐都長安城,分為內城、外城和宮城三部分。全城平面呈長方形,外城周長為17.5公里,城外有壕溝。城門四面共辟有10座城門,城內街道縱橫交叉,將全城劃分為許多規整的長方形區域,其間設居民區。內城在外城的北部正中,宮城位於內城的中央,宮殿區在宮城的中央,現存有五處宮殿基址。宮城東側為禁苑遺址,其南部還有一個面積近2萬平方米的池塘。北面為宮城,南面為外廓城。宮城為長方形,四面宮牆均為石砌,各有一門。宮城前部為官衙,後部為王宮。宮城內部被南北向牆分隔為東、中、西三區,各區內部又以縱橫牆垣分成若幹部分或院落。各院落都有宮殿房屋遺址。
宮城的東側有禁苑遺址,其南有一個面積近2萬平方米的池塘,北側原有兩個東西相對的亭子,還保存著當年的柱礎石。池塘東西兩側有人工堆砌的假山以及一些樓台殿閣建築的遺址。
環宮城東、西、北三面是禁苑等附屬部分。南面的外廓城,由坊、街道、市場及城牆、城門等部分組成。城牆用石塊砌築,厚2.4米,外有壕溝。共設10個城門,東、西垣各2門,南、北垣各3門。城內街道共發現9條,南北向5條,東西向4條,以縱向全城的「朱雀大街」最為典型,它將全城分為東、西兩部分。坊呈長方形,四面築牆,坊內有若干院落,有大小二種。東、西二市尚難斷定具體地點。此外,在渤海都城內外還發掘佛寺若干處,其規模都較大。如東城西起第一列北數第二坊西部寺院遺址佛殿,由主殿、穿廊和東西二室三部分組成,三者台基連為一體。主殿東西23.68米、南北20米。東西室為方形,台基每邊9.23米。佛寺面積占據半個坊區,且數量較多,反映出渤海國佛教盛行的景況。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3. 古渤海國遺址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位於黑龍江寧安市渤海鎮境內。遺址處於張廣才嶺老爺嶺相間的東京城盆地之中,牡丹江水由西向北向東三面環繞而過,與國家首批認定的重點風景名勝鏡泊湖相比鄰,是山河拱戴,水陸交匯,物產豐富的一方勝地。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是中國唐代的粟末革末革曷族為主體建立的區域性民族政權渤海國(公元698-926)五京之一上京龍泉府京府所在地。同時,自渤海國三世文王大欽茂時期之後(約公元755元)曾兩度為渤海國王都所在地,先後長達160餘年。渤海全盛時期,東至日本海,南接新羅,西接契丹。北至黑水,西南接唐,全境方達五千餘里,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歷史上譽為「海東盛國」。這里當時是渤海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都城遺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所滅,隨建東丹國轄原渤海國江域,仍以上京龍泉府為都,改名為天福城。二年後,公元928年東丹國南遷,隨將上京龍泉府焚毀。
渤海國都城廢棄湮滅十多個世紀,雖經千餘年風雨剝蝕,但城垣、宮殿基址、禁苑址、寺廟址都保存完整,仍然輝映著唐代渤海國都城建築昔日宏曠壯觀的風采,昭示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胸懷。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外考古工作者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這些文物是研究我國東北民族史、文化史乃至研究東北亞歷史的寶貴資料,為中外考古界關注。
渤海國上京城遺址地處旅遊干線,集考古發掘、科學探密、旅遊觀光為一體,是值得一游的好去處。
渤海國遺址
渤海國遺址座落在距鏡泊湖不足20公里的寧安市渤海鎮,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文獻記載,渤海國是盛唐之時建立的封建地方政權。它的歷史可追溯到1300餘年前,史書上譽稱「海東盛國」。公元713年,唐玄宗冊封其首領大祚榮為左繞衛大將軍、渤海郡五、忽汗州都督稱號,從此專稱「渤海」,與唐朝為臣屬關系。公元755年,渤海國遷至渤海鎮,建成首府「上京龍泉府」,至公元926年被契丹族所滅,傳國15世,歷時229年。渤海國所轄疆域西起扶余、農安、開源、鐵嶺一帶,北至黑龍江、松花江下游,南至新羅(今朝鮮),東至日本海。共設5京、15府、62州。契丹滅渤海改建為東丹,為鎮壓渤海人民的反抗,使其忘卻故土,契丹曾把龍泉府及寺廟等古都著名建築付之一炬。故國遺址可見城址、上京龍泉府遺址、故井址、禁苑址、街壇址、寺廟址、古墓、古橋址和興隆寺。主要遺物有石燈幢、大石佛、舍利函、大石龜、文字瓦等。(黑龍江日報)
視頻走遍中國 渤海國
http://tieba..com/f?kz=355458402
http://tieba..com/f?kw=%B2%B3%BA%A3%B9%FA
4. 唐大明宮及渤海國東京城遺址的建築特點是什麼
單體建築的平面,據唐大明宮及渤海國東京城遺址所示,長方形平面中除滿堂柱和雙A平面以外,以金箱斗底槽的數量為最多。主要殿堂的左右兩側出現了挾屋,而前部或後部中央已有龜頭屋(抱廈)。走廊平面有單廊與復廊二種。唐朝殿堂的各間面闊有二種方式。雕刻和壁畫所反映的大都明間大而左右各間小,但大明宮遺跡的間距則各間使用同一尺度,且多數在5米左右,是一個重要特點。唐末佛光寺正殿面闊七間而僅有兩種尺度,即中央五間的面闊相等,左右二盡間略窄。五代平遙鎮國寺大殿,則和宋遼遺存的建築一樣,各間面闊從中央明間起向兩端採取遞減的方式。
5. 渤海國遺址的建築
現今保存最完整的遺址是興隆寺,俗稱「南大廟」,五重廟宇均為木製斗拱結構,朱欄紅廊,雕梁畫棟,再加上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金碧輝煌。寺前有一大石龜,造型別致,富有浪漫色彩。大雄寶殿中有一尊大石佛,是渤海時期的遺物。石佛身披袈裟,手持寶扇,項掛念珠,雙目炯炯有神,造象庄嚴、慈祥。位於興隆寺大雄寶殿前,是渤海時期遺留下來的著名佛教石雕藝術品,叫石燈幢。全身高6米,呈灰褐色,雕刻精細,造型古樸渾厚,墩實壯觀,雖經千年風雨剝蝕,仍未減當年之豐姿。
6. 唐朝哈爾濱地區屬哪管轄
唐初時今哈爾濱不歸唐朝管轄,是靺鞨部落鐵利部的領地。開元時並入河北道,,屬渤海都護府。唐末,東北的渤海國興起,遂為渤海國一部分。渤海後來被契丹所滅(907年),同一年唐朝被後梁取代。
7. 正在消逝的文化作文800字渤海國遺址
收藏
86
31
渤海國遺址編輯
渤海國遺址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的寧安市渤海鎮,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渤海國遺址
分 類
遺址
位 置
黑龍江省東南部的寧安市渤海鎮
級 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 點
南大廟
名 人
暫無
目錄
1簡介
2建築
3相關歷史
4景點信息
1簡介編輯
渤海國遺址景點[1]
在馳名中外的鏡泊湖風景名勝區中,有一個令人矚目的史跡區,它就是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這個中世紀赫赫有名的大都市,當年就坐落在距鏡泊湖不足20公里的寧安市渤海鎮的位置上,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現今可見的遺址有:上京龍泉府遺址、古井址、禁苑址、街壇址、寺廟址、古墓、古橋址、興隆寺。主要遺物有石燈幢、大石佛、舍利函、大石龜、文字瓦等。
2建築編輯
現
今保存最完整的遺址是興隆寺,俗稱「南大廟」,五重廟宇均為木製斗拱結構,朱欄紅廊,雕梁畫棟,再加上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金碧輝煌。寺前有一大
石龜,造型別致,富有浪漫色彩。大雄寶殿中有一尊大石佛,是渤海時期的遺物。石佛身披袈裟,手持寶扇,項掛念珠,雙目炯炯有神,造象庄嚴、慈祥。位於興隆
寺大雄寶殿前,是渤海時期遺留下來的著名佛教石雕藝術品,叫石燈幢。全身高6米,呈灰褐色,雕刻精細,造型古樸渾厚,墩實壯觀,雖經千年風雨剝蝕,仍未減
當年之豐姿。[2]
3相關歷史編輯
據歷史文獻
記載,渤海國始建於公元698年,公元926年被契丹滅亡,先後存世229年。渤海自大祚榮始,傳位15代王,盛時設5京、15府、62州、100多縣。
渤海國轄域包括今中國東北地區東京、朝鮮北島的東北部和俄羅斯的南濱海地區,「方五千里」,被中原譽為「海東盛國」。由於渤海國「崇尚華風」、「革故維
新」、「萬里尋修」、「繁榮貿易」,國勢日盛,雄踞北方,與盛唐同期創造了北國輝煌。[3]
4景點信息編輯
地址:位於黑龍江寧安縣渤海鎮,距鏡泊湖不足20公里。
門票:20元/人
交通:可乘火車去牡丹江市,再轉乘中巴1小時就能到渤海國遺址。
住宿:牡丹江市內和郊區各景點內星級賓館、度假村、農家住宿點很多。目前全市有40多家星級飯店,從一星到四星,價格從100多元到上千元不等。遊客如果想選擇每人10元左右的東北火炕、朝鮮族大炕或是伐木者之家。
風味美食:在牡丹江可吃到地道的東北農家飯和朝鮮族特色美食,如涮羊肉、魚宴、筋餅、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朝鮮冷麵等,還有各種特色山珍野味,如榛蘑、鹿肉等。[1]
8. 唐代渤海國遺址在牡丹江的什麼地方游覽後的感覺如何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位於黑龍江寧安市渤海鎮境內。遺址處於張廣才嶺老爺嶺相間的東京城盆地之中,牡丹江水由西向北向東三面環繞而過,與國家首批認定的重點風景名勝鏡泊湖相比鄰,是山河拱戴,水陸交匯,物產豐富的一方勝地。
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是中國唐代的粟末革末革曷族為主體建立的區域性民族政權渤海國(公元698-926)五京之一上京龍泉府京府所在地。同時,自渤海國三世文王大欽茂時期之後(約公元755元)曾兩度為渤海國王都所在地,先後長達160餘年。渤海全盛時期,東至日本海,南接新羅,西接契丹。北至黑水,西南接唐,全境方達五千餘里,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歷史上譽為「海東盛國」。這里當時是渤海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都城遺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所滅,隨建東丹國轄原渤海國江域,仍以上京龍泉府為都,改名為天福城。二年後,公元928年東丹國南遷,隨將上京龍泉府焚毀。
渤海國都城廢棄湮滅十多個世紀,雖經千餘年風雨剝蝕,但城垣、宮殿基址、禁苑址、寺廟址都保存完整,仍然輝映著唐代渤海國都城建築昔日宏曠壯觀的風采,昭示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胸懷。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外考古工作者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這些文物是研究我國東北民族史、文化史乃至研究東北亞歷史的寶貴資料,為中外考古界關注。
渤海國上京城遺址地處旅遊干線,集考古發掘、科學探密、旅遊觀光為一體,是值得一游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