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趙寶溝遺址

趙寶溝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4 05:51:32

① 比河姆渡更久的遺址

按照中國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測定的年代簡要介紹如下:
●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龍虯文化
龍虯文化以江蘇省高郵市龍虯庄遺址命名。龍虯文化譽為「江淮文明之花」。屬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龍虯文化內涵被認為是江淮地區東部同時期文化的典型。龍虯文化源遠流長。境內龍虯庄遺址的發掘,證實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江淮流域存在著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即「龍虯文化」。
●前7500年–前6100年彭頭山文化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澧陽平原中部。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位於長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前7000年–前5000年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遺址位於新鄭縣城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面積2萬平方米。1977年至1979年先後4次發掘,揭露面積2700多平方米。發掘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
●前6500年–前5500年後李文化
後李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後李官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的二級台階上,它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距臨淄區辛店城區約12公里,西北距臨淄齊國。已發現的8處後李文化遺址,均分布於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帶,分布范圍東起淄...西河遺址的後李文化遺址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溝等。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位於臨淄區齊陵鎮後李官莊,坐落在後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以車馬遺址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古車博物館。
●前6200年–前5400年興隆窪文化
興隆溝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林西縣白音長汗,地處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左岸。位於內蒙古-遼寧交界處
●前6000年–前5500年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東南台地上,北靠紅山,南臨洺河,佔地近14萬平方米,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4900年–前8120年大地灣文化大地灣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張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
●前5500年–前4800年新樂文化遺址位於皇姑區黃河大街新開河北岸的新樂文化遺址,於1973年首次發掘,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佔地面積17.8萬平方米,其布局與半坡文化相似
●前5400年–前4500年趙寶溝文化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趙寶溝小山聚落址,半地穴房址,幾何形刻劃紋,靈神物紋,缽、罐、尊等。
●前5300年–前4100年北辛文化位於滕州官橋鎮北辛村北,薛河旁的高地處。是7000年前一個氏族部落的聚居地。
●前5000年–前4500年河姆渡文化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
●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遺址位於瞿塘峽東口,大寧河寬谷岸旁的大溪鎮,是我國長江流域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重要遺跡.1959和1975年曾3次發掘.
●前5000年–前3000年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秀城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於1959年春發現.
●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遺址,位於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准,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發掘范圍分布於河南、陝西及山西。
●前4700年–前2900年紅山文化內蒙古赤峰紅山後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文物有之字紋筒形罐、彩陶、女神像,大型柳葉狀石耜,玉龍等,積石墓。
●前4100年–前2600年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遺址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
●前3400年–前2250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餘杭縣良渚、安溪、長命三個鄉,靠公路兩邊。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陶器質地夾細沙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器表的裝飾多素麵,打磨光亮,少數有精細的刻花和鏤孔紋飾,或施彩繪;常見的有鼎、豆、壺、簋、盤、杯、瓮等。玉器發現也很多,有壁、琮、璜、墜、環、珠等,雕琢精細,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
●前3100年–前2700年馬家窯文化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
●前3100年–前2700年屈家嶺文化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分布於中國湖北省、湖南、江西北部,以及河南省南部。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
●前3000年–前2000年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
●前2800年–前2000年寶墩文化遺址在在青白江破土而出。遺址范圍分布於川西平原上,到目前為止包括:寶墩、雙河、芒城、魚郫縣古城等。
●前2500年–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的遺址群位於湖北天門石家河。其中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志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術、祭祀活動之用,鄧家灣似為專門產地,通過交換輸往各地。
●前4000年–前3000年富河文化新石器時代首先發掘地位於巴林左旗富河溝門。現已發掘出的遺址有:富河溝門、金龜山和南楊家營子三處。發現早期卜骨、及伴隨而來的大量動物骨骼。

② 號稱「華夏第一村」的是哪個

「華夏第一村」的命名

為何稱「興隆窪文化遺址」為「華夏第一村」?自1983年至1993年,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先後經過7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揭露總面積3萬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期別的興隆窪文化半地穴式房址170餘座、窖穴400餘座、居室墓葬30餘座。同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動植物遺骸資料,由此提出了「興隆窪文化」的命名。興隆窪一期聚落內的房址均成排分布,井然有序,最大的兩座房址面積各達140餘平方米,並排位於聚落中心部位。居住區的外圍環繞一道橢圓形的圍壕。通過對房址內出土木炭標本進行碳14年代測定,距今8000年左右。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處經過全面考古發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由於具備了「全面發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這三個條件,故將興隆窪遺址稱之為「華夏第一村」。
內蒙古敖漢旗境內通過近30年來的考古調查,已確認在全旗境內共分布有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的遺址4000餘處,約占內蒙古自治區古遺址總數的1/6。敖漢旗博物館已徵集收藏的文物達5000多件。迄今為止,在國務院公布的1268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敖漢旗興隆窪、大甸子、城子山遺址名列其中。境內正式命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有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在同一旗縣提出四種不同考古學文化命名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蘇秉琦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中指出:七八千年前的赤峰地區興隆窪文化遺址反映的社會發展已達到了氏族向國家進化的轉折點,文明起源超過萬年,社會分化早於中原。

「華夏第一村」——八千年前的文明
敖漢旗是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其古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發展軌跡清晰,沒有斷層,已被考古界命名的「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等幾種類型的文化,既填補了中國北方考古編年的空白,確立起四個考古學文化的坐標,也將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向前推近了三千餘年。
這里產生的興隆窪文化表明:早在八千年前,這里就有了人類原始村落。這里產生的趙家溝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前就由刀耕火種過渡到耜耕原始農業階段;這里發現的草帽山積石冢、興隆窪陶塑女神等諸多紅山文化遺跡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就進入了早期的城邦式的原始國家;這里產生的小河沿文化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出現了與中原地區乃至長江流域有密切聯系的同時期原始文化;這里發現的大甸子、城子山等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與中原地區同等發達的等級社會制度與青銅器時代文明;這里發現的周家地山灣子等諸多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先民們就已掌握了成熟的青銅采礦和冶煉鑄造技術;橫亘在敖漢中部的兩道燕長城表明: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曾在燕國版圖,春秋戰國之後,這里一直是北方騎馬民族的駐牧之地。秦漢之後,這里開始有準確的史籍記載。正如有些專家們所說:了解中國文化不能不了解中國北方文化,了解中國北方文化,不能不了解敖漢古文化。

「華夏第一村」的六大之最

一是聚落內的所有房址成排分布,外圍環繞橢園型壕溝,是中國已揭示的最完整的原始村落,是中國8000年建築史上的奇跡;二是這里發現成批的居室墓葬,是中國史前時期最奇特的埋葬習俗。人豬合葬現象,在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中尚屬首例;三是這里出土的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國玉文化起源最寶貴的實物資料;四是這里出土的墓主人腰部的蚌裙,是中國史前時期最完整的服飾資料;五是出土的完整骨笛,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樂器;六是這里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數量最多,是興隆窪先民從事狩獵活動的實證。所以,學術界把興隆窪遺址命名為「華夏第一村」,揭開了一個埋藏久遠的神秘王國。

「華夏第一村」的考古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第一,興隆窪遺址是興隆窪文化的命名地,是目前中國全面發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對於我們認識原始社會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第二,興隆窪遺址出土了非常奇特的居室葬俗,對研究遠古人類的埋葬習俗提供了一筆十分珍貴的資料;第三,興隆窪遺址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玉玦,是世界范圍最古老的耳飾,為我們探討中國玉文化的源流提供了實證;第四,興隆窪遺址出土了目前中國最完整的蚌裙服飾,這在世界范圍內同期也是罕見的。通過對興隆窪遺址出土的資料進行多角度分析,能夠確認這個地區文明進程以及在東北亞地區所佔有的學術地位。為確立西遼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平行發展,對人類起源多元一體論提供了史證。

③ 趙寶溝文化的簡介

趙寶溝文化(今敖漢旗境內)距今7200-6400年左右, 首次出現由豬首、鹿首和神鳥組合的「靈物圖像」,考古界稱之文化代表物為「中國第一神圖和最早的透視畫」, 在意識形態和繪畫藝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趙寶溝文化與興隆窪文化前後銜接,其原型形成於興隆窪文化中晚期。趙寶溝文化遺址在赤峰市敖漢旗。保存較好的趙寶溝文化類型的遺址有:敖漢旗新惠鎮東北25公里高家窩鋪鄉趙寶溝村北;興隆窪文化遺址西南500米的小山遺址;敖漢旗燒鍋地、南台地等。趙寶溝文化是繼興隆文化之後,在西遼河流域取得支配地位,並對紅山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又一支重要遠古文化。其主要經濟形式為原始農業,狩獵經濟佔有一定比重。這一時期先民已存在等級高低之分,社會分工已趨明顯,表現出發達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濃重的生殖崇拜。趙寶溝文化遺址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④ 趙寶溝文化的歷史

赤峰地區先民社會結構,為探討北方農業起源提供了資料。
趙寶溝文化,因首先發現於內蒙古敖漢旗高家窩鋪鄉的趙寶溝村而得名,已知有數十遺址點,C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4270±85年,距今已有6000餘年的歷史。神獸紋陶尊出土於敖吉鄉喇嘛板村的一個山坡台地上,地名南台地。此台地三面環山,西高東低,東望視野開闊,教來河由南向北流去,適宜於古人類的居住,也適宜於原始農業與原始畜牧業的發展。在這遺址上有房屋遺跡40餘個,出土神獸紋陶尊的房址編號為F1,位在整個遺址的西部高台上。據原報告介紹,此處可能系先民們「在此舉行某些宗教活動」之處,「或者是崇拜祭祀的場所」,也就是祭天、祀地、祭祖的廟堂。房基內出土陶尊14件,其中5件刻畫有神獸紋天象圖案,再加上殘片上的神獸紋天象圖案,原報告說包括有「四靈」,即包含了四時天象的內容在內。現據已發表的四件:神獸太陽紋一件,神獸月相紋兩件,神獸星辰紋一件,構成四靈。
趙寶溝村面積約9萬平方米。房址平面呈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呈梯形,皆為半地穴式建築,成排分布。與興隆窪文化相比,趙寶溝文化的聚落規模明顯增大,但二者在社區布局方面有很強的共性,如房址均成排分布,面積有大小之分等。這些共性與地域相同、技術水平相近、文化之間具有直接性傳承關系等多種因素有關,但更主要的應歸結為相近的經濟模式。趙寶溝文化石器的主要特點是磨製器與豐富的細石器共存。石質的生產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體石斧、弧刃石刀、磨盤和磨棒等。可以看出趙寶溝文化在生產工具方面較興隆窪文化有一定改進。 地表遺物豐富,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並出土了橢圓底罐、尊形器、石刀斧等代表性器物。以後又陸續發現了燒鍋地遺址、南台地遺址、小山遺址。特別是在小山遺址的尊形器上,發現豬首龍、鹿首龍和高冠神鳥圖繪。

⑤ 趙寶溝文化類型遺址有哪些

趙寶溝文化類型遺址有:敖漢旗新惠鎮東北高家窩鋪鄉趙寶溝村北遺址;興隆窪文化遺址西南的小山遺址;敖漢旗燒鍋地遺址、南台地遺址等。

⑥ 趙寶溝文化最著名的神獸紋陶尊在哪裡發現的

敖吉鄉喇嘛板村南台地三面環山,西高東低,東望視野開闊,教來河由南向北流去版,適宜於古人類的權居住,也適宜於原始農業與原始畜牧業的發展。在這里發現了趙寶溝文化最著名的神獸紋陶尊。南台地遺址上有房屋遺跡,神獸紋陶尊所在的房址在整個遺址的西部高台上。

⑦ 為什麼說趙寶溝文化是龍鳳呈祥的源頭

趙寶溝文化是發現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趙寶溝村北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距今6800年左右,略晚於興隆窪文化而早於紅山文化,是繼興隆窪文化之後,在西遼河流域取得支配地位,並對紅山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又一支重要遠古文化。

趙寶溝文化首次出現由豬首、鹿首和神鳥組合的「靈物圖像」,被譽為「中國第一神圖和最早的透視畫」,在意識形態和繪畫藝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趙寶溝文化的發現,明晰了內蒙古赤峰地區的文化區系,反映了7000年前這個地區先民社會結構,為探討北方農業起源提供了資料。

趙寶溝文化與興隆窪文化前後銜接,其原型形成於興隆窪文化中晚期。趙寶溝文化類型遺址有:敖漢旗新惠鎮東北高家窩鋪鄉趙寶溝村北;興隆窪文化遺址西南的小山遺址;敖漢旗燒鍋地、南台地等。

趙寶溝遺址面積約90000平方米。房址平面呈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呈梯形,皆為半地穴式建築,成排分布。

趙寶溝遺址地表遺物豐富,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有橢圓底罐、尊形器、石刀斧等代表性器物。

趙寶溝文化石器的主要特點是磨製器與豐富的細石器共存。石質的生產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體石斧、弧刃石刀、磨盤和磨棒等。可以看出趙寶溝文化在生產工具方面較興隆窪文化有一定改進。

在小山遺址的房址中曾發現一件精緻奇特的穿孔斧石器。此器通體磨光,表麵灰色,雜以黑斑。在靠近頂端處,鑽一圓孔,當為安裝木柄之用。在圓孔和頂端之間的一面,刻有一人面紋,紋痕淺細,圓臉、鼻、嘴皆近三角。這件石器製作得十分精細,刃部平鈍,不像是生活實用工具,似乎與宗教活動有關。

敖吉鄉喇嘛板村南台地三面環山,西高東低,東望視野開闊,教來河由南向北流去,適宜於古人類的居住,也適宜於原始農業與原始畜牧業的發展。在這里發現了趙寶溝文化最著名的神獸紋陶尊。

南台地遺址上有房屋遺跡,神獸紋陶尊所在的房址在整個遺址的西部高台上。此處可能系先民們在此舉行某些宗教活動之處,或者是崇拜祭祀的場所。

房基還有陶尊14件,其中5件刻畫有神獸紋天象圖案,再加上殘片上的神獸紋天象圖案組成「四靈」,即包含了四時天象的內容在內。主要有神獸太陽紋一件,神獸月相紋兩件,神獸星辰紋一件。

「四靈」紋陶尊為中華文明和龍的起源填寫了輝煌燦爛的一筆,也為遼西古文化區玉豬龍起源提供了實證。

趙寶溝文化所代表的赤峰先民主要經濟形式為原始農業,狩獵經濟佔有一定比重。這一時期先民已存在等級高低之分,社會分工已趨明顯,當時社會上已經出現了較為高級的神靈崇拜觀念。

趙寶溝文化的房址和灰坑有140餘處。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趙寶溝文化最著名的代表是陶器,陶器中以筒形罐、橢圓形底罐、尊形器、缽和碗為多。陶質多夾砂褐陶,手工製作。主要紋飾有擬像動物形紋、抽象幾何形紋和之字形紋。

其中,在小山遺址的一件尊形器上,發現了非常珍貴的豬首龍、鹿首龍和高冠神鳥圖繪。該尊形器直領圓唇,腹部扁鼓,下接假圈足,器表打磨光亮平滑,飾有極其精美的飛鹿、豬龍和神鳥等靈物圖案。

器中飛鹿肢體騰空,背上生翼,長角滫目,神態端莊安詳;豬龍為豬首蛇身,尖吻上翹,巨牙上指,眼睛細長,周身有鱗,神鳥奮翼沖天,巨頭圓眼,頂上生冠,長嘴似鉤,這三種靈物都引頸昂首,首尾相接,凌空翻飛。

另外,在南台地遺址的一件,腹部飾有兩只鹿紋,也是首尾相銜,作凌空騰飛之狀,後部好像魚尾,尾上三角處,有一半圖形圖案,外圍有一圈向心射線,有如一輪金光四射的太陽。在軀乾和四肢部位,有精心刻畫的細網格紋,兩格之間僅距一毫米,完全等距,十分准確精緻,令人嘆為觀止。

趙寶溝文化遺址中有一件帶神鳥紋的陶尊,被譽為「陶鳳杯」。陶鳳杯上的鳳頭冠、翅、尾的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極為接近,已經將鳳的特徵完全顯現,這在史前文物中還是首次發現,被譽為「中華第一鳳」。

如此說來,趙寶溝文化磨光陶尊上的動物靈物圖案,在某種意義上又可以視為我國最早的龍鳳呈祥圖案。豬首蛇身尊形器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中華龍崇拜的實證之一,說明內蒙古地區也是探求中華龍起源的重要發祥地。

2006年,趙寶溝文化遺址被列為第六批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始岩畫

⑧ 趙寶溝文化遺址有什麼特點

趙寶溝遺址面積約來90000平方源米。房址平面呈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呈梯形,皆為半地穴式建築,成排分布。趙寶溝遺址地表遺物豐富,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有橢圓底罐、尊形器、石刀斧等代表性器物。趙寶溝文化石器的主要特點是磨製器與豐富的細石器共存。石質的生產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體石斧、弧刃石刀、磨盤和磨棒等。可以看出趙寶溝文化在生產工具方面較興隆窪文化有一定改進。在小山遺址的房址中曾發現一件精緻奇特的穿孔斧石器。此器通體磨光,表麵灰色,雜以黑斑。在靠近頂端處,鑽一圓孔,當為安裝木柄之用。在圓孔和頂端之間的一面,刻有一人面紋,紋痕淺細,圓臉、鼻、嘴皆近三角。這件石器製作得十分精細,刃部平鈍,不像是生活實用工具,似乎與宗教活動有關。

⑨ 在趙寶溝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了哪些遺物

趙寶溝文化的房址和灰坑有140餘處。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趙寶溝文化最著名的代表是陶器,陶器中以筒形罐、橢圓形底罐、尊形器、缽和碗為多。陶質多夾砂褐陶,手工製作。主要紋飾有擬像動物形紋、抽象幾何形紋和之字形紋。其中,在小山遺址的一件尊形器上,發現了非常珍貴的豬龍、飛鹿和高冠神鳥圖繪。該尊形器直領圓唇,腹部扁鼓,下接假圈足,器表打磨光亮平滑,飾有極其精美的飛鹿、豬龍和神鳥等多種靈物圖案。器中飛鹿肢體騰空,背上生翼,長角滫目,神態端莊安詳;豬龍為豬首蛇身,尖吻上翹,巨牙上指,眼睛細長,周身有鱗,神鳥奮翼沖天,巨頭圓眼,頂上生冠,長嘴似鉤,這三種靈物都引頸昂首,首尾相接,凌空翻飛。另外,在南台地遺址的一件陶器,腹部飾有兩只鹿紋,也是首尾相銜,作凌空騰飛之狀,後部好像魚尾,尾上三角處,有一半圓形圖案,外圍有一圈向心射線,有如一輪金光四射的太陽。在軀乾和四肢部位,有精心刻畫的細網格紋,兩格之間僅距一毫米,完全等距,十分准確精緻,令人嘆為觀止。

趙寶溝文化遺址中有一件帶神鳥紋的陶尊,被譽為「陶鳳杯」。陶鳳杯上的鳳頭冠、翅、尾的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極為接近,已經將鳳的特徵完全顯現,這在史前文物中還是首次發現,被譽為「中華第一鳳」。如此說來,趙寶溝文化磨光陶尊上的動物靈物圖案,在某種意義上又可以視為我國最早的龍鳳呈祥圖案。豬首蛇身尊形器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中華龍崇拜的實證之一,說明內蒙古地區也是探求中華龍起源的重要發祥地。2006年,趙寶溝文化遺址被列為第六批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⑩ 紅山兩河流域有哪些文明

河流往往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和發源地。四大文明古國的輝煌無不與河流相關。也許正是因為人類的遷徙大多都是沿著河流行進,所以他們的足跡往往就留在這些山水之間。同樣,在赤峰發現的這些遠古的文化遺存,也都分布在西遼河上游的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

西拉沐淪河是赤峰境內第一大河,為西遼河水系正源,在蒙古語里的意思是「黃色的河」,古時候稱它為饒樂水、潢水、遼水。它發源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大紅山北麓的白槽溝,支流眾多,沿途流經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等地,全長約380公里,流域面積約32000平方公里。西拉沐淪河流域山川秀麗,水草豐美,為人類繁衍生息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中國考古學界的泰斗蘇秉琦先生曾經說過,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麼發源於赤峰的西拉沐淪河便是中華民族的祖母河。

老哈河是赤峰境內的第二大河,同西拉沐淪河一樣,也是西遼河水系的正源之一。古時又稱土河、老哈母林河。它源於河北省平泉縣西北部光頭山北麓的柳西川,從寧城縣甸子鄉入赤峰市境內,沿途流經寧城縣、松山區、敖漢旗、翁牛特旗等地,河流全長425公里,在翁牛特旗與奈曼旗交界處,與西們木倫河匯合成西遼河。老哈河流域水豐土肥,「通舟楫」有「漁米之利」,在赤峰農業、水利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同長江、黃河一樣,以其河水哺育了流域內的各族人民,成為中華文明有的發祥地之一。

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震驚了整個考古界,它的誕生和燦爛輝煌在人類歷史上並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老哈河下游有個小山村,這就是被稱為「華夏第一村」的興隆窪遺址。它形成的時間比紅山文化還要早,是紅山文化的前身。它的發現證實了中華民族八千年的文明史。

1982年冬天,赤峰市敖漢旗進行第二期文物普查。普查人員走到這個村子以後,從當地老百姓那裡得知這里有個叫荒圈子的地方。在荒圈子現場,普查人員人看到到地面上有一個個的灰坑,於是就在地表採集了一些遺址的標本。遺址標本被帶回北京,經專家鑒定,發現這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興隆窪文化。

大約在八千年前,興隆窪遺址還是一處規模宏大、構築嚴密的原始建築。在這個三萬多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內,整齊地排列著十餘排、一百七十餘座房屋。在興隆窪遺址首次發現了生者與死者同在一個房間內的奇特的「居室墓」以及人與豬的合葬墓。這里出土的文物有陶罐、各種漁獵工具和用蚌殼製作的「蚌裙」。其中蚌裙和玉器很可能是中國古代人類的最早飾物。可以說興隆窪遺址展現了早期人類一個功能齊全、和諧完美的氏族群體聚落形態。在這片青山綠水中,他們游牧、漁獵、採集、耕作,不斷繁衍生息。

在距興隆窪遺址不遠處,還有一處趙寶溝文化遺址,從這里出土了一種雕刻有豬龍、巨鹿、神鳥花紋的陶罐。很難想像,六七千年前的人類已經可以繪制如此精美的圖案。也許我們中華民族的龍鳳崇拜,就起源於趙寶溝文化的「龍鳳鹿」崇拜。

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調查,敖漢旗先後發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址和墓葬四千餘處,相繼確立了小河沿、興隆窪、趙寶溝、小河西等考古文化。

依山而存,傍水而居,人類遠古的生存選擇可以說一直延續至今。如今看來,這里的每一片山水,都曾經演繹了滄海桑田的奇跡。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