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學堂梁子遺址

學堂梁子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4 07:06:10

Ⅰ 求湖北地區的太古文明!!

戰國時,今荊州市江陵縣紀南城為楚郢都遺址,亦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國曾建都於此達411年。

約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堯時為樊國。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時為鄂國。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時為楚之別都。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懷王封其弟啟為鄂君,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縣,屬南郡。

(這是我網路的,具體你還是去大學的圖書館查查,或者歷史學教授)

下面是我從豆丁網上找的湖北的史前文明詳細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湖北的史前文明
一.舊石器時代 建始直立人遺址 位於建始縣高坪鎮麻扎坪村。原稱巨猿洞,俗稱龍骨洞。1968年至2000年間曾在此進行了9次發掘,發現早期直立人牙齒化石5枚和石器、骨器,同時發現包括步氏巨猿在內的80多個種屬的哺乳動物化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遺址為東西向穿山洞,海拔750米,洞長120米,高6—7米,寬2—15米。洞內為早更新世堆積,東洞發掘區剖面自上而下可以分為13層,直立人牙齒化石分別出自東洞的第八層、西洞的第八層和西支洞的第五層。距今約120-250萬年,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直立人與巨猿共生的化石點,對研究巨猿的生存、遷徙和滅亡以及巨猿與人類發展譜系提供了寶貴資料。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鄖西猿人遺址 位於鄖西縣城東10餘公里安家鄉神霧嶺東坡。俗名白龍洞。距今約50萬至100萬年,為我國8處猿人遺址之一。1976年、1977年在此發現8枚猿人牙齒化石和猩、犀、熊、獾、鹿、牛、豪豬、鼠狗、大熊貓、劍齒象、劍齒虎等20多種動物的牙齒、頭角、骨骼、糞便化石。後來,又發現了一批人工鑿痕的打制器和用火的跡象,被稱為「鄖西猿人文化」。白龍洞內景物壯觀,穹窿式、攢尖式、藻並式景物互相接連,上懸千姿百態的「石鍾」、「石乳」、「石幔」、「石佛」,各種景象栩栩如生。
學堂梁子遺址 位於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先後發現兩具早期人類頭骨化石,發現石製品300多件,主要是以當地礫石為原料製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狀器和刮削器等,並出土似手斧的兩面器。還發現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等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動物化石20餘種。命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距今100萬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鋪猿人遺址 位於鄖縣梅鋪龍骨洞。1975年在此發現三枚猿人牙齒化石20多種動物化石。經鑒定為早期猿人,命名為「鄖縣亞種」。距今100萬年----60萬年。
長陽人遺址 位於長陽縣城西南45公里大堰鄉。為一海拔約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約2米,闊約6米,平面呈不規則狀。1956年以來先後發現人類的上頜骨和牙齒及共存的古脊椎動物等化石。經鑒定,人的上頜骨和牙齒比之北京猿人具有顯著的進步性質,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徵。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餘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龍洞遺址 位於鄖西縣香口鄉。2004年在香口鄉黃龍洞發現四枚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晚期猿人,距今10萬年----4萬年。
雞公山遺址 位於荊州市荊州城小北門外4公里處的郢北村雞公山,是一處距今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居址和舊石器時代加工場遺址。遺址內文化層厚達1米多,由於遺址周圍系純粘土層,沒有岩石,可見其加工石料來自遠處。遺址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由5個礫石圍成的圓形石圈和腳窩等居住遺跡,石圈直徑約2米,其內放置有少量尖狀器和砍砸器。據推測,石圈應是當時人類居住的圓形窩棚的遺跡。遺址中還出土有石製品數萬件,石器類型以小型刮削器為主。此外,在遺址的南部還發現有一處石器製作場所。雞公山遺址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平原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居住遺址。現已在原地建立了遺址博物館,面積達1200餘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秋木溝遺址 位於鄖西縣河夾鎮小秋木溝村。為舊石器時代遺址。曾在此發現4件石器,其中有1枚高約10厘米的錐形石質砍砸器,重約700千克,3枚石英質的刮削器,重約100千克。
古犀牛洞遺址 位於神農架紅坪。為舊石器時代遺址。古犀牛洞海拔2000多米。1996年發掘,為舊石器遺址。共出土各種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實物1000多件,在出土的動物化石和骨骼殘骸中,有犀牛、大熊貓、野牛、斑鹿、水鹿、劍齒象、獼猴、豹、狼、獐、麂、豪豬、竹鼠、羊、熊等。其中,犀牛已被拼出8個個體,劍齒象也已拼出6個個體。另外,出土的舊石器有20餘件,如砍砸器、刮削器、石錘以及石葉、石片等。這些舊石器大多以黑色燧石為原料,也有少量以英砂岩為原料的,多為擊打加工而成,該洞的發現對鄂西北古人類活動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樟腦洞遺址 位於房縣白窩鄉棗陽村。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遺址出土石製品二千多件,以中小型者為主,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和鑽具等,以邊刃刮削器數量最多。 此外在清江兩岸,還發現了距今九至十二萬年的鰱魚山遺址和距今十三萬年左右的伴峽小洞遺址。這兩處都發現了人類的用火遺跡和珍貴的舊石器,還發現了距今二萬七千年的榨洞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發掘了三萬多件文物。
二.新石器時代 屈家嶺文化遺址 位於京山縣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嶺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廢墟的遺址。發現於1954年。面積約40萬平方米。距今已有4800餘年,為我國最早的古城遺址之一。遺址中發現有多處房屋、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士遺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具有獨特的風格。此外,該遺址中還發現有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的出現,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當時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屈家嶺遺址發現的文化遺存因其具有的濃厚地方色彩,被命名為"屈家嶺文化"。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於認識長江中游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雕龍碑遺址 位於棗陽市鹿頭鎮武庄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年代為距今6000年左右。發現於1957年,1990~1992年間進行了發掘。遺址中發現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遺跡,並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動物骨骼數千件。其中不少器物是同時代其它遺址中所沒有的,尤其是一幢類似現代單元房並配有拉門的房屋基址,在中國尚屬首次發現,在世界古遺址中也屬罕見。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新石器時代南北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石家河遺址 位於天門市石河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距今4000~5000年。石家河遺址發現於1957年,遺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由三房灣、譚家嶺等數十處遺址構成。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從相當於大溪文化階段開始,經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個基本連續的發展序列。遺址群的中心為一座由城牆、城壕和外圍台崗構成的古城。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藝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此外,在遺址中還發現有銅塊等,證明石家河文化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石家河遺址群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為探索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陰湘城遺址 位於荊州市馬山鎮北約4公里處,為新石器時代古城址。該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中部的一條縱向沖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城址東西長約580米,南北殘寬約3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較好,現存城垣寬度一般為10~25米,城垣外有城濠。已發現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瓮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跡,城濠內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跡和文化遺物。其中出土的漆木鉞柄,是目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惟一的一件保存完好、且色澤艷麗如新的漆木器,使長江中游漆工藝的時代提前了2000多年。此外還發現了大型分間房子,為研究當時城內居住形式、房屋建築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門板灣遺址 位於應城市西南約3公里處,是一個以城址為中心,城外分布有數個半從屬聚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的中部,有城址一座,平面略呈方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內東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濠溝。城址內發現大型房屋建築,面積為115.5平方米。房屋內分四室,外有走廊,門窗等皆保存較好。房子周圍有由圍牆構成的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門板灣遺址的城牆與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築皆保存較好,為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之罕見。
走馬嶺遺址 位子石首市焦山河鎮走馬嶺村與滑家當鎮屯子山村的交界處,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古城址,東西最大長度370米,南北最大寬度300米。城垣自上而下以黃、褐、灰白粘土夯築。在東城垣中部和西城垣南北兩端分別築有城門。在城內發現有面積達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面積在30~50平方米的多分間式中型房子和面積在8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土城垣包含物多為屈家嶺文化早期的陶器殘片,且被屈家嶺文化晚期灰坑和墓葬所疊壓,由此推斷該城始築於屈家嶺文化早期。走馬嶺屈家嶺文化古城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能夠確認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原始社會晚期城址之一。走馬嶺遺址的發現為長江中游地區早期城址和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關廟山遺址 位於枝江市問安鎮關廟山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000至4000年,是長江流域同年代文化遺址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遺址。遺址現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址10座,另有瓮棺等遺跡。房址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地面建築,房址內有坡頂、竹骨泥牆、隔牆等遺跡。小型房基面積35平方米,中型房基面積52平方米。磨製石器品種多,製作精細,多為斧、錛類工具。陶器有口徑達76厘米的陶盆、蛋殼胎彩陶,還發現有陶鼓、陶搖鈴等陶質樂器。大型陶盆、蛋殼胎彩陶的出現及內黑外紅的燒造工藝,均表明關廟山陶器製造工藝的領先地位。遺址中豐富的大溪文化遺存,基本上包括了該文化的各主要階段,對研究大溪文化的內涵、特徵、分期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家垸遺址 位於沙洋縣五里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城垣保存完整,平面為梯形,東西牆各長640、南牆400、北牆00米,西牆緊鄰東港河,並引東港河水環繞城址一周為護城河。南北城牆的中部各有一缺口,但還不能肯定就是當時的城門。西牆中段偏北至城的東南隅有一古河道,情形和下面介紹的石家河城址相似。城內採集到大溪、屈家嶺和少量石家河文化遺物,故城址的年代總不越出這個范圍。
陶家湖遺址 位於應城市區西約18公里的四龍河中游。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城池呈橢圓形,南北最大距離約5000米,東西寬850米,總面積約67萬平方米。城垣為土築,殘存城垣高出地面1~4米,城垣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內南部有大面積台地,在此地面發現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認定為屈家嶺文化時期。
雞鳴城遺址 位於公安縣獅子口鎮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96年發掘。東西400、南北50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外有護城河,唯東牆中段不知何時何故斷缺,城垣平面近似一個C字。城內中央有高出周圍1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台地,上發現大量紅燒土堆積,當是遺址的主要居住區。以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雞嶺遺址 位於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金雞嶺村。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約4100年左右。遺址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計有墓葬12座,瓮棺葬(兒童或嬰兒墓)15座,房屋10座,窯6座,溝25條,灰坑52個;共出土文物七百多件,其中石器類有刀、斧、鑿、箭簇等,陶器類有鼎、瓮、罐、盤、杯、碗、缽、器蓋等,玉器類有玉環等。其中紅釉陶鼎、蛋殼陶碗、穿孔石刀堪稱同時期器物中的精品。該聚落由生活居住區和制陶作坊區組成。在生活居住區發現1號房基全部由石塊砌成,房基結構為較規整的長方形,面積近150平方米。這種大型石砌房基在整個長江中游同時期都屬於首次發現。 城背溪遺址 位於宜都紅花套鎮。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6900年前。1984-1985年發掘。出土陶器和石器1630件。石器有打制、琢制、磨製,以打制的刮削器最多,此外有砍砸器,打制石斧,磨製石器有斧、錛。 陶器採用泥片貼塑法製作。陶系主要是夾砂夾炭紅褐陶,少數灰褐陶和泥質陶,一部分器表施紅衣,胎黑色。多數陶器有紋飾,以淺而錯亂的繩紋為主,細繩紋、印壓紋、刻劃紋等少。器形主要有釜、缽、碗、支座等。此外出土的稻穀殼是湖北最早的成熟稻作農業的證據。
後港遺址 位於沙洋縣後港鎮城河村。1983年發現,2007年發掘。面積為100萬平方米,為大型城址,且護城河、城壕、城垣保存比較完整。僅次於天門市石家河城址,屬於石家河文化。
店子頭遺址 位於巴東縣官渡口鎮肖家坪村。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達7000平方米。1994年發現,1998年發掘。分為9個層位。器形陶器類有罐、釜、支座、碗、鑿、砍砸器、穿孔石飾、石片等;發掘出一些獸骨,可辨認的動物有豬(牙)、羊(牙)、鹿(牙、角)、魚(腮、鰭)、大型動物碎骨、犀牛骨(牙)等。在遺址中清理出兩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
官莊坪遺址 位於秭歸縣香溪鎮官莊坪。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1994~2000年進行了6此發掘。面積6000平方米。共發現灰坑27個、灰溝3條、墓葬6座、房基4座。其中屬於新石器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灰坑5個,房基1座;屬於二里頭時期的墓葬4座、灰溝1條;東周時期灰坑19個,房基1座 、灰溝1條,墓葬2座;屬於宋、明時期的灰坑2個、灰溝1條、房基2座。新石器屈家嶺文化遺存中灰坑都是不規則圓形淺底,遺物以泥質灰陶碗、盤、豆及夾砂黑陶罐、鼎等為主。房基僅發現柱洞及墊土層。其中77號墓(距今4000年前),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以大熊貓作為殉葬品的墓葬。
楠木園遺址 位於巴東縣官渡口鎮楠木園村。海拔110~140米,面積逾100000平方米。遺存的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碎骨,其中以魚的鰓蓋為主,獸骨也占相當比重。遺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有斧和刀,石核、石片略少。陶器以飾繩紋的夾砂深褐色陶為大宗。器類有圜底釜、支座、平底缽、圈足碗、壺等。這類遺存中的釜、支座與城背溪文化同類器接近,其年代略晚於城背溪文化或與城背溪文化晚期同時代。
神農洞 位於隨州市東北60公里歷山。傳神農氏誕生於此,故名。昔日穴口上建有神農廟,內塑其像,常年祀之。後屢修屢毀,僅存神農洞。洞口「方一步」,洞內可「容數人立」,壁石凝蒼顯綠,極具古色。
相關鏈接 1.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5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25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其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2.新石器時代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1956年在長陽紗帽山發現距今10萬年古人類化石,命名為「長陽人」1970年在建始龍骨洞發現六枚猿人牙齒化石,經鑒定屬「步氏巨猿」距今250萬年----200萬年。1975年在鄖縣梅鋪龍骨洞發現三枚猿人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早期猿人,命名為「鄖縣亞種」。距今100萬年----60萬年。1976年在鄖西縣神霧嶺(俗稱白龍洞)發現八枚猿人牙齒化石,距今100萬年----50萬年。1989.1990年在鄖縣曲遠河口出土了兩具完整的顱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距今100萬年。2004年在鄖西縣黃龍洞發現四枚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晚期猿人,距今10萬年----4萬年。據以上考古成果梳理出鄂西猿人發展層次即從建始人-----鄖縣人-----鄖縣亞種人----鄖西人----長陽人------鄖西智人這一脈胳,進而推斷出鄂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並早於黃河文明。

Ⅱ 湖北省的原始人類遺址是什麼

舊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十堰東北部漢水流域以及荊州西南和荊門以東。根據
1362 處遺址考古發掘獲得的出土器物組合特徵和 14C 測年數據, 湖北新石器文化階段以年代為序依次是: 城背溪文化 →大溪文化 →屈家嶺文化 →石家河文化 →楚文化 。主要集中
分布於十堰東北部漢水流域 (今丹江口水庫所在的地區以及荊州西南和荊門以東)。
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地點有 4 處: 鄖西白龍洞、鄖縣龍骨洞 、鄖縣學堂梁子
和建始巨猿洞;中期主要遺址有長陽下鍾家灣 、枝城九道河 和黃石石龍頭;晚期
主要有荊州雞公山 、房縣樟腦洞 、丹江口石鼓村 、金雞咀、紗帽山 和軍營坡。推薦看地理學報論文《湖北舊石器至戰國時期人類遺址分布與環境的關系》

Ⅲ 十堰東方國際園附近有那裡好玩的地方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武當山

武當山:天下第一仙山、太極聖地

武當山是武俠迷心目中的武林聖地,是善男信女的心目中的道教名山,是離人騷客心目中的「天下第一仙山」,其飛升成仙的傳說、宮觀密布的奇景、香火繚繞的盛況,實在引人嚮往。箭鏃林立的山峰、激湍飛流的山澗讓人嘆服自然的鬼斧神工;宏大的古建築群、玄妙的內家拳又讓人感嘆武當山厚重的底蘊。鍾靈毓秀、自然天成的自然景觀和源遠流長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這和諧的統一造就來了武當山無與倫比的美。「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這便是對武當山的詮釋。

欣欣小編提醒:登山品觀,一定要在道觀中看一場最地道的道教法事,武當山道教主要宮觀場所,每逢朔月、望日,重要節日,祖師聖誕,都要舉行祝壽、慶賀等典禮,每日紫宵宮早晚壇功課是武當道教住觀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儀。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鄖縣人」遺址

鄖縣人」遺址:世界考古十大發現之首

「鄖縣人」是國寶中的國寶,是古人類進化研究領域的世界品牌。20年前,
「鄖縣人」的發現,填補了100萬年前直立人演化的重要時段二十年前,在位於漢江河畔的鄖縣學堂梁子遺址,發現了兩件完好的「鄖縣人」頭骨化石,轟動了學術界。「鄖縣人」遺址地處長江一級支流漢水的四級階地上,高出漢水50米。這四級階地為基座階地,堆積物自上而下為褐色粘土層、灰黃色粘土層、灰白色粘土層、褐色砂礫層,座基為震旦紀變質岩系。由此可見,「鄖縣人」動物群的時代為早更新世,且為早更新世晚期。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丹江口水庫

丹江口水庫:世界水都,亞洲天池的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

在這里,煙濃縹渺,天水相連,千帆展翅,百輪游弋,水鳥翱翔,魚騰蝦躍。青山港一帶則是天光、水光、山影、雲影、帆影組成一幅幅絢麗圖畫。船到龍山便見峰頂文筆塔矗立,這里是均洲八景之一的「龍山煙雨」處。丹江口水庫塔對面有滄浪亭遺址,庫水下落時露出「孺子歌處」、「滄浪適情」等摩岩石刻,岩洞佛像等古跡。舊志載這里是孔子聽到孺子唱「滄浪之歌」的地方,又是屈原遇到漁夫的地方。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神農架

神農架:「野人」謎蹤的原始森林

神農架擁有在當今世界中緯度地區唯一保持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是中國內陸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綠洲和世界中緯度地區唯一的一塊綠色寶地。動植物物種多樣,蒼勁挺拔的冷杉、古樸郁香的岩柏、雍容華貴的梭羅、風度翩翩的珙桐、獨佔一方的鐵堅杉,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金絲猴、白熊、蘇門羚、大鯢以及白鸛、白鶴、金雕等走獸飛禽出沒草叢,翔天林間。一切是那樣地和諧寧靜,自在安詳。神秘而又奇特的北緯30度線從神農架穿過,「野人」之謎,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漢民族神話史詩《黑暗傳》、川鄂古鹽道、土家婚俗、山鄉情韻……這些優美而古老的傳說和古樸而神秘的民風民俗,更増世人對神農架的嚮往。這里山峰瑰麗,清泉甘冽,風景絕妙。被譽為「不可替代的世界級壟斷性旅遊資源」,是生態旅遊的理想勝地。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楚長城

楚長城:「內長城」

祖先們留給我們的長城,已成為中華兒女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那麼,長城什麼時間開始興建,最早的長城在哪裡?專家、學者認為,約在公元前688年,楚國長城,應是我國最古老的長城。

這座「內長城」它既有外廓牆,又有內城牆(俗稱二道圈),城中套城。內城中,傍山坡分布有大量石砌房基遺址,石城南部一公里內的三個高峰上自東向西依次分布著王家寨、華家寨、盧家寨三個石城堡,各古堡內的制高點上均有烽燧台。古樸的石城牆沿著山脊在茂密的叢林間時隱時現。外廓牆為單護欄型,上部殘留有大量雉堞(用於掩護守城人的矮牆),內為人行通道,有些堞口還有瞭望孔。城牆、城門和古堡均為干壘石築成,石與石之間無任何刮縫之物,形制簡朴。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青龍山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

青龍山保護區位於秦嶺褶皺帶東端,留下了許多險崖陡壁,峽谷峭峰,境內溪流、瀑布、奇花異草、自然洞天眾多。由於長期風化剝蝕,區內為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220m左右,相對高差50m左右。這里保留有18億多年滄海桑田變遷的紀錄,留下了許多內涵豐富、罕見奇特、典型多樣的地質遺跡。這里群峰競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譽為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漢文化的搖籃,是久負盛名的「恐龍之鄉」。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由卧龍山、紅寨子、青龍山、土廟嶺、磨石溝、庄溝等化石群組成,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具有數量和種類多,分布集中、埋藏淺、原始狀態保存較好的特點,發現最多的一窩恐龍蛋化石多達61枚,舉世罕見。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伏龍山

伏龍山:車城十堰的後花園

伏龍山原稱賽武當,因山高賽過武當山主峰而得名,在景色來說,其相當於武當山。環望四周,峻嶺連綿,林木蔥蘢,滿目青翠,屏氣輕吸,頓感一股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眼前的碧水、青山,天上的藍天、白雲,讓我們的心情清澈如水。人在林中走,溪在腳下流,抬頭是滿山的原始森林和綻放的杜鵑花,俯首是碧綠的水,側耳溪水潺潺,真是美輪美奐,妙哉!妙哉!迎風站在伏龍山山脊上,但見峰巒疊嶂,雲霧繚繞,山峰如茅似箭,刺透蒼穹,山崖幽深,蔚為壯觀。雄偉險峻的百丈崖如刀削斧砍,四壁臨空,直刺雲霄;墨綠的巴山松千姿百態,鑲嵌展布,匯成碧波萬頃的林海。難怪有人稱「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伏龍一小丘」!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竹山桃花

竹山桃花源:雲霧飄渺,景色動人

竹山縣官渡鎮的桃源村,就是東晉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這里,石壁上掛滿藤蘿,布滿各種奇花異草,雜以臉盆粗的老樹。溪流穿行在光滑的石堆里,時而跌撞成千萬朵雪白的浪花,時而傾瀉成萬疊瀑布,時而舒展柔曼,裊娜而過,時而靜靜休歇在百丈深潭中。峽中山重水復,窄處有幽谷奇峽,寬處有溪水秀林,而且溪水之中時有魚兒出沒,故「捕漁為業」者會「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踩著奇形怪狀、五彩斑斕的亂石向縱深挺進,花香撲鼻,鳥語入耳。不多久,便有一片茂密的桃樹林,真是「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的第一景桃花林就在此地。

Ⅳ 十堰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目的地景點
· 十堰市人民公園 · 虎嘯灘 · 太子坡 · 瓊台三觀
· 月亮湖山莊旅遊區 · 十堰桃花湖旅遊度假區 · 五龍河風景區 · 龍頭香
· 賽武當自然保護區 · 老君岩 · 武當山 · 房縣野人洞(谷)旅遊
· 十堰市四方山植物園 · 丹江大壩 · 元和觀 · 十堰市房縣神農峽風景
· 十堰九華山森林公園 · 銀洞山 · 丹江口市獅子岩度假村 · 玄岳門
· 十堰市牛頭山森林公園 · 楚長城遺址 · 滄浪湖 · 學堂梁子遺址
· 天津橋 · 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 · 玉虛岩 · 老營
· 五龍宮 · 黃龍洞 · 十堰市伏龍山風景區 · 飛升崖
· 銀夢湖 · 遇真宮 · 玉虛宮 · 龍吟峽旅遊風景區
· 清末庄園景區 · 松濤山莊 · 紫霄宮 · 黃龍水電旅遊度假區
· 南岩宮 · 太子岩 · 慈孝溝「采皇木」摩崖 · 天柱峰

Ⅳ 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掘歷史

1975年,在鄖縣梅鋪村溝龍骨洞,發現三顆猿人牙齒化石、打制石器及20多種動物化石,這些動物化石一部分屬於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還有距今六十萬年至一百萬年的更新世的桑化鬣狗。說明鄖縣猿人的年代早於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鄖縣猿人洞是我國第五個發現猿人化石的地方。
1976年,在鄖西縣神霧嶺白龍洞也發現了猿人牙齒化石三顆,還有狸、犀、獾、鹿、牛、劍齒虎等20多種動物的牙齒、頭角、骨骼、化石及打制器、尖削器、砍砸器等。其年代大約與北京猿人的時代相同,距今五十萬年,考古工作者稱為「鄖西猿人」。
1976年至1978年,在房縣七里河發掘出一座新石器時代部落遺址,總面積為6萬余平方米,發掘面積為1650餘平方米,發現古房屋建築遺址19處,墓葬26處。同時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和骨器。出土的大型器物有鼎、甑、罐、缽、盆、杯、碗、壺等。器械有石斧、石鋤、石箭頭、陶紡輪等。經考古學家初步鑒定:大約屬於漢水中上游的丹江流域新石器痕跡系統。它既有漢江平原的新石器痕跡因素,也與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有著密切的關系。
1986年和1987年分別在房縣的兔子窪、養鼻嶺、鄖縣的東峰、庹家洲、遼瓦店子、郭家院、大寺、青龍泉等地都發現了大批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化遺址。歷史學家根據對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把長江中游及漢水為中心的十堰、襄陽、武漢等地區列為屈家嶺文化區。它是以湖北京山縣屈家嶺而得名,距今約四千五百年,這是繼母系氏族公社後的一個階段,屬於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是由氏族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在十堰這塊土地上,從猿人到智人再到現代人,有一條明晰的發展過程,並且形成系列,專家們推斷,十堰地區可能是我國早期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之一,省、市考古工作者一直把十堰作為考古的重點進行普查。
1988年,湖北省文化廳組織了全省性文物大普查,他們把十堰地區作為普查重點。考古工作者不辭辛勞,踏遍了十堰的山山水水,1989年5月18日,在鄖縣青曲鎮彌陀村發掘出土了一具基本完整的南猿頭骨化石,這究竟是不是南猿頭骨化石,十堰考古工作者不敢貿然斷定,他們一面採取保護、保密措施,一面急電省有關部門。
化石經市、省文化局(廳),博物館的領導、專家同意,立即送往北京,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初步修理、測量,上頜齒弓及硬齶清楚地顯露出來,頭骨各部位的形狀、位置、大小符合古猿類特徵。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專家賈蘭坡先生以及該所的黃萬波副研究員,顧玉岷副研究員等十多位專家、學者,對這具化石已顯露出來的特徵,進行了認真的觀察、研究、比較、鑒定,專家們親筆寫出了鑒定意見,一致認為,此化石屬於南方古猿類,距今已有200萬年左右的歷史,從而證明了中國是早期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這給人類發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填補了亞洲古人類發展缺環。賈蘭坡教授高度贊譽鄖縣南猿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北京猿人第一個頭骨發現的意義相比。並定名為「鄖縣人」。
鄖縣南猿定名後,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及時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國內外公布了這一重大成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新聞報》、《文物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中央電視台、湖北電視台等國內新聞單位先後作為重要新聞報道了這一消息。《科技日報》把這一發現列為1989年我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主要報刊紛紛撰文,報導這一重大發現,闡述其對於人類起源理論的重要意義。這一發現,要修正關於人類僅起源於非洲和非洲遷徙的傳統觀點。為此中國人民高興、亞洲人民高興,因為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新論斷,要補寫人類發展史。
鄖縣檔案館已將「南猿化石」發現的有關文字材料、照片、專家鑒定意見及中外新聞單位公布的消息、文章,收集進館,作為重要全宗進行保管,為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提供資料。
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鄖縣舉行。來自美、韓等國,以及中科院、國家文物局、北大的眾多專家學者與會。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在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出土的兩具古人類頭骨化石,震驚了人類考古學界。省文物局在組織專家參觀「鄖縣人」學堂梁子遺址時披露,將繼續加大對「鄖縣人」遺址公園的建設力度。
1989年5月,發掘出兩顆完整的遠古人類頭骨化石,被專家確認為距今已100多萬前的遠古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它向世界宣稱:古老的漢江是漢民族文化的搖籃;古老的「鄖縣人」是中國人的祖先,現在在「鄖縣人」出土處建有「鄖縣人」雕刻頭像,「鄖縣人」展館。
「鄖縣人」頭骨化石考古發現有二件。於1989年5月,鄖陽地區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組織全地區文物幹部進行文物補查。第一件頭骨化石由鄖縣博物館王正華、鄖西縣文管所屈勝民組成的普查小組於18日在鄖縣曲遠河口學堂粱子發現了第一件頭骨化石,編號為I號頭骨化石;於1990年5一一6月由湖北省考古所、鄖陽地區博物館、鄖縣博物館聯合進行了試掘工作,又發現第二件頭骨化石,編號為Ⅱ號頭骨化石。以後又接連兩次進行了發掘工作,獲取了大量的伴生動物化石和數百件石器。兩件完好的頭骨化石的發現,轟動了世界古人類考古學界。初步研究,被認為是「南方古猿」化石材料。隨著對化石材料的修復與揭示,以及研究的深入,從其形態上看既有直立人的原始性,又有智人的進化特徵。被認定為直立人,命名為「鄖縣人」,其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在80一一100萬年左右。因為兩件頭骨化石標本空前的完好,它對人類的起源與發展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I號頭骨化石,在1989年底被《科技日報》發表選為全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於1990年被《中國文物報》選為「七五」期間和全國當年雙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並給鄖陽地區博物館頒發了證書。1990年以來的多次發掘,在其文化層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擊碎片和帶有打擊痕的礫石,並出土似手斧的兩面器。與人類化石伴生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而且頭骨、下頜骨完整者數量之大是其他遺址不多見的。

Ⅵ 整個湖北省的歷史變遷

湖北歷史悠久。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於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干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25~220年)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581~618年)統一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競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於五代,黃、蘄、鄂三州初屬吳,後屬南唐;黃、蘄二州復又歸後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924~963年)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蘄、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西南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國設3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蘄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陝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縻州屬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後分全國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於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並沿用至今。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等8府,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領武昌、漢陽、安陸、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荊門直隸州、鶴峰直隸廳共60縣、6散州、1散廳。
民國年間
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1912年,廢除府、州、廳建制,重新劃分,省下設道、縣兩級政區;1927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1932年於省、縣之間增設行政督查區;至1949年,湖北省共設1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8行政督察區、69縣。另,漢口有時為省轄市,有時為特別市。
自1927年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後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後建立過5個地區。1947年底,分別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湖北行政區劃進行過一系列變化調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轄6地區:黃岡地區、孝感地區、咸寧地區、荊州地區、宜昌地區、鄖陽地區;1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省轄市: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荊門市、鄂州市,22個縣級市,46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今湖北省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其中3個省直管市)、38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Ⅶ 十堰市鄖縣古建築有哪些

十堰市鄖縣古建築有:
1.大豐倉
大豐倉位於鄖縣城關鎮北門社區,漢江北岸的北坡崗地西部。始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屬府治國家糧倉。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由於水患改建於現址。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太平軍攻打鄖縣的戰亂中嚴重受損,光緒九年(1883年)重建,民國時期為縣府集中倉,建國初期,被確定為中央糧庫鄖縣第一分庫。大豐倉現存一座主倉和兩座副倉,由主建築、建築外場地,以及圍牆基址組成。三倉呈品字排列,主倉在南,坐南朝北,1號副倉在西,坐西朝東,在主倉的西部。2號副倉在北,坐北朝南,與主倉相對。建築面積總計1129平方米,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結構為清水青磚牆體加木屋架,內部附有可自由拆卸加減的防潮木插板牆,木門閘、木門。倉內地面為木地板,距實土地面約為1米。主倉長35米,寬15米。屋架為重檐四坡灰瓦頂,屋面平直無曲線。上檐四周設活動通風納日窗16扇。倉正面開3道門,各高2.15米,寬1.06米。屋架使用斜梁,共8榀,中部建縱向夾層木板隔牆。倉底懸空1米,牆根四周設通風透氣窗18口。1號副倉長47米、寬8米,只殘存中部的明間和北部的次間、稍間。中部明間為懸山頂,共5榀梁架。2號副倉長35米、寬8米,單檐四坡頂,面闊3間。大豐倉是湖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官儲糧倉,為研究古代糧倉的形制結構、布局和倉儲制度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大豐倉設計獨具匠心,針對糧倉通風、防潮的需求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設計,且外形不失美觀古樸,具有較為重要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2.鄖縣老城天主堂
鄖縣老城天主堂位於現今鄖陽漢江公路大橋以東,漢水以北,距鄖縣新城以南3公里的伏牛山上。作為一個建築群落,它由337平米主堂、380平米副堂和17間平房共三個部分組成,建築面積1095.3平米,總佔地面積為3426平米。為鄖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堂為典型的哥特式風格建築。門牆上布滿了尖拱和直棱式的浮雕,門牆上方的正中央聳立著一個高大的鍾樓,鍾樓頂矗著一個十分耀眼的古銅色大十字架。鍾樓兩側各有一個對稱的三角形尖塔,塔頂也各矗著一個十字架,只是比中間的十字架略小了些。教堂大門在門牆的正中,大門上方,在上、下兩個圓拱形浮雕的中間,豎排漢字楷書浮雕「天主堂」三個大字赫然入目。大門兩旁對稱位置,各有一組拉丁文字母,左邊意為:耶穌,人類的救主;右邊意為:萬福,瑪利亞(耶穌的母親)。在兩邊拉丁字母的上方,又各有兩個醒目的漢字楷書,左邊是「愈顯」,右邊是「主榮」,合起來念是「愈顯主榮」。所有這些裝飾,使得整個門牆給人以森嚴隸穆、偉麗繁密之感。從大門入內是廳堂,也就是信徒們做彌撒的地方,按天主信徒的叫法,這廳堂應該叫「聖堂」,聖堂進深34.8米,面闊9.3米,內空高約10米,宮燈壁燈,交相輝映,富麗堂皇。東西兩面牆上各有五根均勻排列的圓形大柱,直通達頂,把個廳堂襯托得更加恢宏、壯觀。聖堂後半截東西各有一個耳房,耳房再往後便是祭台了。在西耳房的右邊有一小門與副堂的側門相通。副堂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混合風格的二層樓房,進深10.2米,面闊20米。這里過去曾是教會做彌撒的地方。副堂的大門是中國式對開的木門。從大門進去是前廳,廳東西兩側各設有居室;再往裡,是一個室內天井,上二樓的轉角樓梯就設在這里。樓梯的兩側又是居室。順天井再往裡走便是現在臨時聖堂了。在主堂未修復完工之前,信徒們做彌撒就暫時放在這里。臨時聖堂面積雖小,但其布置卻體現了典型的哥特式風格,以致於走進這里就象走進了一個博大精深的聖經世界。這里既設有祭台、讀經台,又設有懺悔廳、跪凳等。正面牆下的一個大條幾上有秩序的放滿了各種祭拜用品,然最醒目的是在條幾正中位置安放著的一尊耶酥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像。除正面牆外,其它三面牆上由西往東,依次貼著十四幅耶酥畫像,從第一幅耶酥獲罪受刑扛上沉重的十字架開始,到十四幅聖屍埋葬為止,系統講述了耶酥為人類所受的苦難的歷程。故而,這十四幅畫像也叫做「苦路像」。
3.學堂梁子遺址
學堂梁子遺址位於湖北省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漢水左岸的四級階地,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該遺址先後發現兩具早期人類頭骨化石,發現石製品300多件,主要是以當地礫石為原料製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狀器和刮削器等。還發現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等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動物化石20餘種。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晚期,絕對年代可能要早於距今80萬年。保存完好的人類頭骨化石,既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徵,也有與早期智人相近之處,反映了遠古人類進化過程的復雜性。學堂梁子遺址豐富的石製品與動物化石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及東亞地區早期人類文化及第四紀古地理環境提供非常重要材料。
4.梅鋪猿人遺址
梅鋪猿人遺址位於鄖縣梅鋪鎮杜家溝村寨梁子山北麓的龍骨洞內,洞穴的北面100米有滔河,距白梅公路約20米。屬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洞內容積約200立方米,堆積厚約3.4米,其中含化石堆積厚約0.5~2.5米。遺址發現於1970年。1975年中國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發掘,採集1枚人牙化石,發掘出土3枚人牙化石;一件打擊痕跡清晰的石核;二十多種伴生動物化石,主要有嵌齒象、桑氏鬣狗、獼猴、大熊貓、獾、馬、貘、犀牛、小豬等,屬華南常見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梅鋪猿人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所顯示的形態特徵,與北京猿人以及爪哇猿人的牙齒特徵相類似,是研究亞洲直立人的珍貴標本。其伴出的哺乳動物化石所代表的地質時代較早,所以梅鋪猿人時代早於北京人,與鄖縣人相當或略晚。該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進一步研究我國古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及第四紀古地理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Ⅷ 鄖縣的古代建築圖片

十堰市鄖縣古建築有:
1.大豐倉 2.鄖縣老城天主堂 3.學堂梁子遺址 4.梅鋪猿人遺址

Ⅸ 十堰有哪好玩的地方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武當山
武當山:天下第一仙山、太極聖地

武當山是武俠迷心目中的武林聖地,是善男信女的心目中的道教名山,是離人騷客心目中的「天下第一仙山」,其飛升成仙的傳說、宮觀密布的奇景、香火繚繞的盛況,實在引人嚮往。箭鏃林立的山峰、激湍飛流的山澗讓人嘆服自然的鬼斧神工;宏大的古建築群、玄妙的內家拳又讓人感嘆武當山厚重的底蘊。鍾靈毓秀、自然天成的自然景觀和源遠流長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這和諧的統一造就來了武當山無與倫比的美。「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這便是對武當山的詮釋。

欣欣小編提醒:登山品觀,一定要在道觀中看一場最地道的道教法事,武當山道教主要宮觀場所,每逢朔月、望日,重要節日,祖師聖誕,都要舉行祝壽、慶賀等典禮,每日紫宵宮早晚壇功課是武當道教住觀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儀。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鄖縣人」遺址

鄖縣人」遺址:世界考古十大發現之首

「鄖縣人」是國寶中的國寶,是古人類進化研究領域的世界品牌。20年前,
「鄖縣人」的發現,填補了100萬年前直立人演化的重要時段二十年前,在位於漢江河畔的鄖縣學堂梁子遺址,發現了兩件完好的「鄖縣人」頭骨化石,轟動了學術界。「鄖縣人」遺址地處長江一級支流漢水的四級階地上,高出漢水50米。這四級階地為基座階地,堆積物自上而下為褐色粘土層、灰黃色粘土層、灰白色粘土層、褐色砂礫層,座基為震旦紀變質岩系。由此可見,「鄖縣人」動物群的時代為早更新世,且為早更新世晚期。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丹江口水庫

丹江口水庫:世界水都,亞洲天池的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

在這里,煙濃縹渺,天水相連,千帆展翅,百輪游弋,水鳥翱翔,魚騰蝦躍。青山港一帶則是天光、水光、山影、雲影、帆影組成一幅幅絢麗圖畫。船到龍山便見峰頂文筆塔矗立,這里是均洲八景之一的「龍山煙雨」處。丹江口水庫塔對面有滄浪亭遺址,庫水下落時露出「孺子歌處」、「滄浪適情」等摩岩石刻,岩洞佛像等古跡。舊志載這里是孔子聽到孺子唱「滄浪之歌」的地方,又是屈原遇到漁夫的地方。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神農架

神農架:「野人」謎蹤的原始森林

神農架擁有在當今世界中緯度地區唯一保持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是中國內陸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綠洲和世界中緯度地區唯一的一塊綠色寶地。動植物物種多樣,蒼勁挺拔的冷杉、古樸郁香的岩柏、雍容華貴的梭羅、風度翩翩的珙桐、獨佔一方的鐵堅杉,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金絲猴、白熊、蘇門羚、大鯢以及白鸛、白鶴、金雕等走獸飛禽出沒草叢,翔天林間。一切是那樣地和諧寧靜,自在安詳。神秘而又奇特的北緯30度線從神農架穿過,「野人」之謎,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漢民族神話史詩《黑暗傳》、川鄂古鹽道、土家婚俗、山鄉情韻……這些優美而古老的傳說和古樸而神秘的民風民俗,更増世人對神農架的嚮往。這里山峰瑰麗,清泉甘冽,風景絕妙。被譽為「不可替代的世界級壟斷性旅遊資源」,是生態旅遊的理想勝地。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楚長城

楚長城:「內長城」

祖先們留給我們的長城,已成為中華兒女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那麼,長城什麼時間開始興建,最早的長城在哪裡?專家、學者認為,約在公元前688年,楚國長城,應是我國最古老的長城。

這座「內長城」它既有外廓牆,又有內城牆(俗稱二道圈),城中套城。內城中,傍山坡分布有大量石砌房基遺址,石城南部一公里內的三個高峰上自東向西依次分布著王家寨、華家寨、盧家寨三個石城堡,各古堡內的制高點上均有烽燧台。古樸的石城牆沿著山脊在茂密的叢林間時隱時現。外廓牆為單護欄型,上部殘留有大量雉堞(用於掩護守城人的矮牆),內為人行通道,有些堞口還有瞭望孔。城牆、城門和古堡均為干壘石築成,石與石之間無任何刮縫之物,形制簡朴。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青龍山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

青龍山保護區位於秦嶺褶皺帶東端,留下了許多險崖陡壁,峽谷峭峰,境內溪流、瀑布、奇花異草、自然洞天眾多。由於長期風化剝蝕,區內為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220m左右,相對高差50m左右。這里保留有18億多年滄海桑田變遷的紀錄,留下了許多內涵豐富、罕見奇特、典型多樣的地質遺跡。這里群峰競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譽為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漢文化的搖籃,是久負盛名的「恐龍之鄉」。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由卧龍山、紅寨子、青龍山、土廟嶺、磨石溝、庄溝等化石群組成,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具有數量和種類多,分布集中、埋藏淺、原始狀態保存較好的特點,發現最多的一窩恐龍蛋化石多達61枚,舉世罕見。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伏龍山

伏龍山:車城十堰的後花園

伏龍山原稱賽武當,因山高賽過武當山主峰而得名,在景色來說,其相當於武當山。環望四周,峻嶺連綿,林木蔥蘢,滿目青翠,屏氣輕吸,頓感一股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眼前的碧水、青山,天上的藍天、白雲,讓我們的心情清澈如水。人在林中走,溪在腳下流,抬頭是滿山的原始森林和綻放的杜鵑花,俯首是碧綠的水,側耳溪水潺潺,真是美輪美奐,妙哉!妙哉!迎風站在伏龍山山脊上,但見峰巒疊嶂,雲霧繚繞,山峰如茅似箭,刺透蒼穹,山崖幽深,蔚為壯觀。雄偉險峻的百丈崖如刀削斧砍,四壁臨空,直刺雲霄;墨綠的巴山松千姿百態,鑲嵌展布,匯成碧波萬頃的林海。難怪有人稱「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伏龍一小丘」!

十堰好玩的地方之竹山桃花源

竹山桃花源:雲霧飄渺,景色動人

竹山縣官渡鎮的桃源村,就是東晉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這里,石壁上掛滿藤蘿,布滿各種奇花異草,雜以臉盆粗的老樹。溪流穿行在光滑的石堆里,時而跌撞成千萬朵雪白的浪花,時而傾瀉成萬疊瀑布,時而舒展柔曼,裊娜而過,時而靜靜休歇在百丈深潭中。峽中山重水復,窄處有幽谷奇峽,寬處有溪水秀林,而且溪水之中時有魚兒出沒,故「捕漁為業」者會「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踩著奇形怪狀、五彩斑斕的亂石向縱深挺進,花香撲鼻,鳥語入耳。不多久,便有一片茂密的桃樹林,真是「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的第一景桃花林就在此地。

Ⅹ 青曲鎮的重要景點

①「鄖陽人」猿人頭骨化石
「鄖陽人」猿人頭骨化石是一個偉大的發現。由考古版工作權者於1989年5月,在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發掘出來。經我國多位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鑒定,這是距今240萬年的「南方古猿」。在我國、甚至整個亞洲都是首次發現,被稱之為「國寶」,它的發現動搖了人類起源於一源的理論。現在,「鄖陽人」猿人頭骨化石存放在「鄖陽博物館」內,該館對遊人開放。
②學堂梁子遺址
位於湖北省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漢水左岸的四級階地,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先後發現有早期人類頭骨化石2具;石製品300多件,主要是以當地礫石為原料製作的大型石器石核、石片、尖狀器和刮削器等;還有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等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動物化石20餘種。該遺址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晚期,絕對年代可能要早於距今80萬年。該遺址的人類頭骨化石,既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徵,也有與早期智人相近之處,反映了遠古人類進化過程的復雜性。學堂梁子遺址豐富的石製品與動物化石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及東亞地區早期人類文化及第四紀古地理環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