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洛士群遺址
『壹』 求柬埔寨景點十大排名,哪些比較值得去
柬埔寨景點十大排名:金邊王宮、吳哥窟、洞里薩湖、柬埔寨民俗文化村、塔山寺、萬谷湖、女王宮、勝利海灘、雲壤國家公園,比較值得去的有:
1、吳哥窟
三十五年舉國之力建造而成的宏偉寺廟——吳哥窟,高棉藝術的頂峰。 吳哥窟最為著名的一幅景緻,這里最美的還是日出與日落時分的畫面。
這里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如果沒來過洞里薩湖,你不能說你是真正的了解吳哥,或者真正的了解柬埔寨。
『貳』 兩天半時間夠玩小圈/大圈/女王宮/崩密列嗎
兩天半時間玩小圈,大圈,女王宮和崩密列是足夠的。
三日游是暹粒行最常見的,一天小圈,一天大圈,一天外圈。
外圈最好能租用汽車,這樣一天時間遊玩女王宮,高布斯濱,崩密列和羅洛士遺址群。其實小圈寺廟最密集,行程最累。如果想放緩腳步,不妨將小吳哥挪到大圈那天遊玩。
『叄』 柬埔寨有什麼好玩的
柬埔寨暹粒—吳哥窟。吳哥古跡(Angkor)位於柬埔寨暹粒省境內,距首都金邊約240公里,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徵,被譽為【東方四大奇跡之一】。現存吳哥古跡主要是吳哥王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
【大吳哥:巴戎廟】:柬埔寨高棉王國古老的都城,它位於吳哥通王城的正中央,加亞華曼七世國王時期所建,這些微笑的面容據說是加亞華曼七世與佛陀尊容的融合體。由54尊四面佛的216張笑臉組成,這代表吳哥王朝當時統治的54個省份(游覽時間不少於45分鍾)。
【十二生肖像、斗象台】:規模很大,全是用巨石壘成的很大一片建築。台基上有很多大象、怪獸動物的石刻,在過去是舉行慶典儀式的地方,也是皇族政要迎賓檢閱的地方(游覽時間不少於1小時)。
【塔普倫寺】:如同睡美人的城堡,完全被叢林吞沒。盤根錯節的巨樹纏繞著佛塔,佔領了長廊,撕裂圍牆,掀開石階,探進門窗,舉起房頂……這里也是《古墓麗影》和《花樣年華》的拍攝地(游覽時間約40分鍾)。
用餐後回酒店休息。
下午游覽神秘的【聖劍寺】:聖劍寺是供奉吳哥國王繼承人信物聖劍的廟宇,又稱之為「父廟」,是國王父親的家廟;
【蟠蛇水池】:蟠蛇水池神廟原來的位置是在聖劍寺供水的巨型水庫中,昔日的蟠蛇水池是祭司給人醫治病痛的地方。
如果天氣狀況允許,傍晚可觀看著名的「吳哥夕照」(游覽時間約1小時),這也是攝影愛好者的最佳拍攝地!
【女王宮】(游覽時間約2小時):女王宮位於大吳哥東北面21公里,距離省會35公里,建於公元967年,尊奉濕婆神。由於建造此座古剎的石頭全以紅砂岩精雕細琢,故呈現出美麗的粉紅色,此廟壁畫的雕刻是所有吳哥古跡中最精緻細美的,其中最令人贊賞的是創作者竟能將堅硬的石塊,如雕刻木頭般琢磨出層次分明線條柔纖的精細作品,不論門楣或石壁或窗欞,都刻鏤的一絲不茍巧奪天工,妙不可言,是吳哥所有寺廟中石雕作品最上乘,也是柬埔寨藝術的顛峰之作,故又有「吳哥藝術之鑽( Jewel in Angkor Art )」的美譽,另基於對皇權的尊崇,此寺廟的尺寸也都比較嬌小。
下午前往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小吳哥寺】: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印度的泰姬瑪哈陵、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並稱東亞四大建築奇觀。小吳哥內的長廊壁畫給您講述古老而美麗的故事……(游覽時間約90分鍾)。
隨後前往古跡群中最久遠的【羅洛士群】(游覽時間約30分鍾),主要參觀【巴公寺】:羅洛士群里規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寺廟,它曾經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廟宇。【塔瑪農遺址】為12世紀初之建築,現由中國專家負責維修,維修過程中依現行法令規定,後續所補上之石墩或石柱都不可有任何雕刻,以此作為與遺跡之區別。
『肆』 要去吳哥窟旅遊,其中兩處經典,只能去其中一個,哪個更值得去
哎呀,在一條線路上啦~
如果是抱團的話,去崩必列的路上導游就會去羅洛寺的**
如果是自己走的話,建議還是去崩必列吧,比較遠,但是如果是走純粹的自然路線還是劃得來的,主要是心理安慰獎么。到了柬埔寨還是要多去去遠一點的地方見識一下出了吳哥城的風景。其實也是可以請司機拐一小下滴,這樣就兩個地方都可以參觀~\(≧▽≦)/~啦啦啦^^
『伍』 吳哥游自由行攻略
那你就先學幾句抄簡單的英文吧,如:你好--hello, 再見--bye bye 之類的。
接下呢,吳哥最值得看的是吳哥寺、巴容寺、塔布蘢寺、王宮、戰象台、女王宮、巴肯山等。你可以第一天:游大吳哥巴戎廟、巴本廟、斗像台、十二生肖塔、古代法院、古皇宮。下午參觀小吳哥寺,傍晚登巴肯山觀賞「吳哥夕照」,晚上享用特色晚餐。第二天:參觀女王宮,聖劍寺、塔普倫寺、長廊、潘蛇水池等景點。第三天:洞里薩湖觀光、去賭船碰運氣。行程中穿插購物。而台灣旅行團通常會在第一天早上5點多去吳哥寺看日出,安排的景點比大陸團還要多。第一天:增加巴芳寺、茶膠寺,塔布蘢安排在最後。第二天:先去女王宮、豆蔻寺、皇家浴池、比粒寺等。第三天:羅洛士遺址群、吳哥寺,然後去巴肯山看日落。
『陸』 羅洛士遺址群的介紹
被認為是高棉藝術開端的羅洛士遺址群位於暹粒市東南方約12公里的地方,分為三處遺跡,分別由巴孔(Bakong)寺、羅雷(Lolai)寺和普利哥(Preah Ko)寺三地組成。
『柒』 1 +大圈= 1 +小圈= 2 +兩圈=一+中=申
兩天半時間玩小圈,大圈,女王宮和崩密列是足夠的。三日游是暹粒行最常見的,一天小圈,一天大圈,一天外圈。外圈最好能租用汽車,這樣一天時間遊玩女王宮,高布斯濱,崩密列和羅洛士遺址群。其實小圈寺廟最密集,行程最累。如果想放緩腳步,不妨將小吳哥挪到大圈那天遊玩。
『捌』 吳哥古跡的歷史
吳哥古跡,又名吳哥考古園,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吳哥(Angkor)是高棉語「城市」的意思。古跡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包括高棉王國從9世紀到15世紀歷代都城和寺廟,如吳哥窟、吳哥城、巴戎寺、女王宮等遺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將吳哥古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7年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吳哥王朝頂盛時期,吳哥地區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是工業革命前全球最大的城市。當時吳哥擁有50至100萬人口,為供應足夠糧食以及調節旱季與雨季,吳哥地區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系統,以完善的水渠與眾多的儲水用人工湖來發展農業。
吳哥王朝於9世紀到15世紀數百年間,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之下建造了吳哥城、吳哥窟與周圍寺廟群。
[編輯] 高棉王國首都吳哥的建立
[編輯] 羅洛士(Roluos)
西元9世紀初,高棉國王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一統柬埔寨地區,宣布自爪哇獨立,將首都建立於洞里薩湖北邊的訶里訶羅洛耶(Hariharalaya),亦即在現今的羅洛士遺跡群(Roluos)地區。闍耶跋摩二世自封為「宇宙之王」,篤信婆羅門教,崇拜濕婆神,為吳哥王朝奠定宗教意識基礎。而闍耶跋摩二世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在吳哥王朝傳續百年。
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即位後,於訶里訶羅洛耶建造當地第一座寺廟—神牛寺(Preah Ko),880年完成,是早期小型宗廟建築,以寺前卧有神牛為名。因陀羅跋摩一世另建有國寺巴孔寺(Bakong)供奉濕婆神,是高棉第一座廟山型寺廟。
[編輯] 吳哥(Angkor)
西元9世紀末,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開始全力建設首都耶輸陀羅補羅(Yasodharapura),亦即現今的吳哥地區。他下令建造東大人工湖(East Baray),並於巴肯山上建造國寺巴肯寺(Bakheng),像徵印度神話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四周建有溝渠,像徵須彌山周圍的鹹海。此外,耶輸跋摩一世也建造許多印度教寺廟與修院。
967年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的朝臣Yajnyavahara於吳哥東北方興建女王宮(Banteay Srei),主要供奉婆羅門教濕婆神。以稀有的紅色砂岩雕刻精緻浮雕,被認為是吳哥雕刻藝術最高水準作品。
百年間,大小神廟競相建築。11世紀中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Udayadityavarman II) 建造獻給濕婆神的國寺巴普昂寺(Baphuon),也是一座大型須彌山寺。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並在西側挖掘西大人工湖(West Baray),以替代逐漸乾涸的東大人工湖。
[編輯] 蘇耶跋摩二世建造吳哥窟
吳哥地區最主要的寺廟建築吳哥窟(Angkor Wat),由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於1113年至1150年間建造。打破傳統設計,吳哥窟是一座獻給毗濕奴神的須彌山寺,也是當時的國寺。以五塔和三層迴廊構成,外有灌水的壕溝做為鹹海,牆面浮雕神話故事與蘇耶跋摩二世個人的皇室生活。建築佔地廣闊,宏偉壯麗,牆面雕刻生動自然,為高棉古典藝術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築。
[編輯] 闍耶跋摩七世建造吳哥城
蘇耶跋摩二世去逝後,吳哥王國陷入內亂,接著外敵占城入侵,搜括破壞首都耶輸陀羅補羅。當時還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七世驅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為王,在位三十餘年間帝國達至頂盛。他在成為廢墟的首都大興土木,重建吳哥城(Angkor Thom)。鑒於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慘痛經驗,闍耶跋摩七世將吳哥城城牆築得特別高又厚實[1],城外建有護城河。城中心的巴戎寺(Bayon),最著名的就是以闍耶跋摩七世面容為藍本來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也是「微笑高棉」的由來,寺廟牆上浮雕不只展現闍耶跋摩七世與占城戰斗的壯闊場面,也有描繪市井小民的生活場景。而因為闍耶跋摩七世篤信佛教,吳哥地區信仰開始由印度教轉變為佛教,在巴戎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與佛教並存的特殊風格。除此之外,闍耶跋摩七世還建造了大批寺廟如塔普倫寺(Ta Prohm)、達松將軍廟(Ta Som)等,也興建了不少醫院、旅舍。
[編輯] 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
中國元代人周達觀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前往真臘(即吳哥),返國後以游記形式創作了《真臘風土記》[2]。周達觀逗留於吳哥時為因陀羅跋摩三世 (Indravarman III) 在位的期間,文中記錄了當時吳哥的城池及生活,如城郭、宗教、司法、官僚、農業、奴隸、動植物、沐浴、衣著、器具、商業、貿易、柴米油鹽等等。盡管吳哥王朝國力已逐漸走下坡,但周達觀仍記錄了一段描述國王豪華的派頭:「凡出時諸軍馬擁其前,旗幟鼓樂踵其後。宮女三五百,花布花髻,手執巨燭,自成一隊,雖白日亦照燭。又有宮女,皆執內中金銀器皿及文飾之具,制度迥別,不知其何所用。又有宮女,執摽槍摽牌為內兵,又成一隊。又有羊車、馬車,皆以金為飾。其諸臣僚國戚,皆騎象在前。逺望紅涼傘,不計其數。又其次則國主之妻及妾媵,或轎或車,或馬或象,其銷金涼傘何止百餘。其後則是國主,立於象上,手持寳劒。象之牙亦以金套之。打銷金白涼傘,凡二十餘柄,其傘柄皆金為之。其四圍擁簇之象甚多,又有軍馬護之。若游近處,止用金轎子,皆以宮女擡之。大凡出入,必迎小金塔,金佛在其前,觀者皆當跪地頂禮,名為三罷。」[3]
[編輯] 吳哥的戰亂與遺棄
13世紀中開始,吳哥王朝國力漸漸衰退,1431年暹羅佔領吳哥地區,更摧毀許多建築和灌溉設施。王室被迫搬離吳哥,整個地區除了做為佛教聖地之用的吳哥窟外,幾乎完全荒廢。考古學者對於吳哥地區的荒廢提出幾個理由:
[編輯] 與暹羅間的戰爭
大部分學者認為導致吳哥的荒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與暹羅間連年爭戰。13世紀暹羅逐步侵犯吳哥地區,至1431年暹羅佔領吳哥後,大肆毀壞城市建設。灌溉系統遭破壞後,賴以為生的田地無法耕種,吳哥王室遂遷都金邊。吳哥民眾部分遷移至暹羅首都,部分隨王室搬到金邊,棄守後的吳哥漸漸凋零。
[編輯] 國教轉變
部分學者認為,吳哥人的信仰自印度教轉變為小乘佛教後,佛教教義否定對王族個人崇拜,使得原本基層民眾對「神王」的尊崇遭到破壞,王權對人民的束縛逐漸鬆散。
[編輯] 公共工程疏失
連年與暹羅的戰爭使得王室對公共工程建設越來越疏於照管,吳哥地區稻田的灌溉系統一旦沒有好好維護,生產食糧便不足以應付龐大的人口,經濟規模也隨之減小,導致人口外移。澳洲學者組成的大吳哥研究計劃(Greater Angkor Project)於2007年指出,灌溉系統成就了當時的吳哥城,但也可能因為龐大的系統中部分灌溉渠道錯置,導至過度開發水資源,造成水源枯竭。
[編輯] 近代重新發現與整修
1586年方濟各會修士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均有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4] 1860年1月,法國學者亨利·穆奧在森林中發現吳哥遺跡,並出版此趟旅行記錄,世人開始對吳哥產生興趣。 1863年法國殖民地政權建立,學者慕名而來挖掘叢林中的吳哥遺址。1866年,法國殖民政府開始進行系統研究,19年後編定一份吳哥王室年表。[5]二次世界大戰後柬埔寨王國獨立,雖然持續對吳哥進行維護,但在20世紀後半,柬埔寨出現政治和軍事動亂,越戰、赤柬、內亂等等,使得吳哥廟宇群也遭到破壞和竊盜。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國際修繕團隊進駐吳哥遺址群,至今仍持續修護中。
『玖』 到東南亞旅遊,可參觀的景點是
1、泰國的景點有:
曼谷、芭堤雅、小PP島、人妖歌舞表演、蘇梅島、珊瑚島。
2、柬埔寨的景點有:
吳哥窟、大吳哥王城、吳哥寺、柬埔寨、暹粒、羅洛士遺址群。
3、越南的景點有:
中越友誼大橋、胡志明故居、越南戰爭紀念館、西貢、越南皇陵、下龍灣天仙石。
4、菲律賓的景點有:
長灘島、宿霧、巴拉望、馬尼拉、海豚灣、尋夢島。
5、印度的景點有:
泰姬陵、德里門、齋浦爾、粉紅之城、勝利塔、比拉廟。
6、尼泊爾的景點有:
藍毗尼花園、加德滿都、藍毗尼、杜利克、旺度波德朗、黃金礦城主題樂園。
7、新加坡的景點有:
新加坡環球影城、國會大廈、財富之泉、夜間野生動物園、聖保羅教堂、東海岸公園。
8、馬來西亞的景點有:
雙子星塔、吉隆坡高等法院、雲頂、邦咯島、蘇丹皇宮、英女皇鍾樓。
9、緬甸的景點有:
茵萊湖、瑞德貢大金塔、丁茵水中佛塔、曼德勒、金邊、蒲甘古城。
10、印度尼西亞的景點:
棉蘭、民丹島、海神廟、婆羅浮屠、尋夢園、小婆羅浮圖。
11、寮國的景點有:
萬象塔鑾、湄公河、中老界碑、琅勃拉邦、普西山、琅勃拉邦相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