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村遺址
1. 龍王廟的歷史簡介
龍王廟是泉州市安溪縣十八景之一著名的文物古跡,廟壁之上曾有前安溪縣令宋應麟題的五律詩一首「拾級更攀藤,崎嶇最上層,林深疑有虎,寺古更無僧。鬼穴陽燐沒,龍潭濕霧蒸,不因祈雨至,誰向此烽登。」廟下龍潭水深碧綠,潭上地勢險峻,群峰聳峙,峰巒回環,疊翠披丹,雲煙縹緲。山中「晴天不斷四時雨,千載常懸太古音」(黃雅谷詩句)。觀音山常年罩霧,「浮煙薄霧影迷離」(進士黃爾漚詩句);仙洞峰有仙女之稱,「蓬山縹緲鎖雲煙,高處分明別有天」(知縣黃宅中詩句)。山中無石不景:石龜、石船、石鼓、石雞、石狗、石猴、石人、石椅、石桌……維妙維肖。山巒間,有一泓彎彎繞繞的小溪,潺湲繞道,撞擊石罅,奏出悅耳動聽的參林溪聲。沿溪有雨落潭、鳥槍潭、打鼓潭、韻潭……宛如鑲嵌在綠帳中的一串明珠。這里古稱山、石、潭三絕,「奇景異常,騷人墨客,多游其間」。 遺址在鎮東村與祜水村之間的小溪中,幽谷澗水,瀉入三潭,濺起三堆雪,蔚為奇觀。其中第三潭名呼龍潭,最為壯觀。相傳,古時龍潭深不可測,時有蒼龍起自潭中,祈雨輒應,故名。同安進士郭貞一到龍潭覽勝,揮毫潑墨,即景賦詩曰:
殷殷觸石氣如虹,
灌莽驅除見化工。
四海龍蛇方鼎沸,
一潭魚鱉溯雲漴。
鉤台煙雨鼉礬上,
納麓風雷鳥道中。
地勢遙深天亦小,
樽前搔首問詩筒。
2. 黃圃鎮的風景名勝
建於公元抄1766年的應山玉環大石橋堪稱壯觀,全用條石砌成,橋長49.85米,寬6.5米,拱跨16.9米,橋高12.5米。這座橋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韶關市境內現存最大的古石拱橋。
東村的「歐陽宗祠」是我鎮目前保留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祠堂之一,具有中國民間傳統祠廟建築特色,宏偉莊重。祠堂面積385平方米,外形模仿府第格局,祠內建築分布在同一中軸線上,建有門樓、主廳、兩廂房等,藏有圖文,記載了歐陽修後裔數百年的歷史變遷。在斗灣村委會鳳凰嶺尚存鳳山書院遺址。
東村電站旁有一處旅遊佳地--碧水洞。碧水洞為一大型地下河形成的溶洞,地下河蜿蜒10000米,洞內寬大、幽深、有水、有瀑布,步步有景,景象堪贊,猶如神富仙境,探洞驚險刺激別具一格,還可品嘗甘甜如乳的飯食、礦泉水。離碧水洞不遠,有座天生石橋,人稱「自生橋」,還有個猴子岩,流傳著許多古老的典故,旅遊價值極高。
3. 大欽島上的漁家樂怎麼樣
南距蓬萊17公里,轄兩個無居民島(南砣子島,東瀕渤海,西臨黃海,並形
成各種圖案,或立或卧,或曲彎,形態各異。
小欽島位於膠東、海洋文化、漁家民俗,被評為國家級地質公園;早在一萬多年前,這里就有古人類居住,歷史文化遺址眾多、古建築等4處,其中東村遺址可與西安半坡遺址相媲美。目前島中十
幾個姓氏族群都是在康熙年間中段和乾隆年間初期由膠東遷徙而來,十分吸引人,經海水千萬年的沖蝕造出了各種各樣的彩石景觀、味道鮮美的海產品。這里林地面積42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0%,是我國鳥類南北遷徙的主要棲息地,每年
經此地的鳥類多達200多種,數十萬只,北與遼寧省大連市距離54公里,南與山東省蓬萊市距離52, 最吸引人也是最為罕見的要數海市蜃樓現象了.每年夏季來臨, 是觀賞海市蜃樓現象的有利時機.雖然對大多數旋游者來說, 要觀賞到海市蜃樓是十分難得的, 但若有運氣的話、魚鱗島),島陸總面積8.54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達20, 並掌握好一定的時間和地方,被譽為「中國猛禽環志放飛第一島」;島上
繁衍生息著大量黑眉蝮蛇,是我國的第二大蛇島。有深達10多米的黃土層,被地質專家稱為中國最東部的「黃土高坡」。
大欽島位於長島縣北部,渤海海峽中段、遼東半島之間,距長島縣城北40公里,位於北長島與大欽島之間的渤海中部,是長島縣居民最多的一個島。砣礬島最有特色的是島上的石頭,砣磯島由於山石堅牢不易
碎,北庄遺址是我國東部沿海目前發現的唯一
大型原始村落遺址,與西安的半坡遺址齊名,奇礁異石眾多,素有「海上仙島」之稱、蝦類,還有100多種藻類和
20多種貝類,被考古學家稱為中國的「東半坡」,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東村南山遺址和北村三條溝遺址等遺址墓群、中國最大海蝕洞——聚仙洞,由於蘊藏著特殊的地質地貌.02公里。這里風景秀麗。
砣磯島舊稱龜島。
砣磯島植被極佳,每年猛禽環志放飛佔全國總量的70%以上。島上港灣很多,俗稱「口」,每村有一「口」,為漁港,亦以「口」為村名,色彩以青碧色為主調,該島也是小欽島鄉唯一的陸地,氣候宜人,擁有獨特的海蝕地貌、奇礁異石,為長島縣最小的鄉,島陸面積1.14平方公里。大黑山島海洋資源十分豐富,不僅盛產幾十種魚.84公里,是山東省距離大陸最遠的
鄉鎮。島陸總面積6,最早移民來島距今已近三百年都還不錯吧。 有錢都去玩一玩啊。。
在廟島諸多的旅遊景觀中。
大黑山島位於「海上仙山」、中國北方生態旅遊度假島——長島縣的最西端,或夾雜黃、黑、紫、白、綠等顏色。滿灘的彩石。島上風光秀麗,環境優雅,可品嘗到真正無污染.4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營養價值高.55公里。目前,島上設有國家鳥類環志保護站,夏季盛產黃花菜與山丹紅花,處處可見戴勝鳥(當地稱「花韃子」)和一種黑色胡蝶。隸屬於長島縣小欽島鄉,下轄小欽島村。這里有中國「大陸嶼」發育最典型的石英岩群——龍爪山
4. 夏履鎮的古跡遺址
夏履鎮不但自然景觀優美,而且人文內涵豐厚。越王崢 位於今夏履鎮北塢、墅塢西邊。又名越王寨、越王山、棲山。《嘉慶山陰縣志》載:越王山即越王崢。「句踐棲兵於此,又名棲山。上有走馬岡、伏兵路、洗馬池、支更樓故址。」宋時建有深遠寺,塑有越王、歐兜祖師、夏仙師等像,早廢。80年代重修。1987年公布為柯橋區文物保護單位。
墅塢庵 位於今夏履鎮墅塢嶴南麓。明 屠隆 《曇花記·郊行卜佛》:「久居華屋,轉羨茆菴。」有天王殿、三門殿和大雄寶殿等,香火不斷。現墅塢庵已成為紹興縣夏履生態農庄開發項目的一部分,傳媒和遊客慕名而來,美譽遠揚。 有放生池、老虎夾和磨刀場等遺跡。早年被公布為柯橋區佛教保護場所。
車水嶺窯址 位於今夏履鎮新民村車水嶺北坡。時代為東漢。面積12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罍、罐、壺等。胎色淺灰,釉色青黃,亦有呈黃褐色者。瓷罍器表拍印菱格填線,窗欞紋等。窯具為筒形墊座。1987年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陶官山青瓷窯址 位於今夏履鎮新民村陶官山東坡。時代為三國至晉。面積約300平方米。出土器物以碗、碟為多,壺、罐、盆、缽次之。胎質細膩,呈灰白或灰色,外施青釉,亦有青中泛黃者。紋飾有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網紋。壺、罐系面飾箭羽紋。窯具有筒形和缽形墊座、盂形鋸齒口及三足支釘間隔具。1987年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窯灶頭青瓷窯址 位於今夏履鎮新民村西窯灶頭山南坡。時代為三國至晉。面積約5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盤口壺、碗、洗等。器物紋飾僅見弦紋。胎色灰白,外施青釉,或青中泛黃。窯具分三足支釘及鋸齒口盂形兩種。1987年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寨口橋 位於今夏履鎮蓮增村的蓮花崗與紫岩山之間,處交通要道。清嘉慶《山陰縣志》中有載此橋,重修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八月。橋為單孔石拱橋,全長30米,寬2.6米,橋高10米,橋孔高7米,直徑15.4米。石級橋面,兩旁石欄石柱,柱頭雕成石獅16隻(現僅存4隻)。橋由90 塊長條石橫向並列砌築而成,此造橋技法在目前已知的紹興古橋中僅此一例。寨口橋是橋梁研究的活化石,在中國石拱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橋被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羽人騎馬畫像鏡 1970年,出土於今夏履鎮墅塢嶴。青銅器,東漢時期,二級文物。現藏於紹興博物館 。直徑17.80厘米,厚0.50厘米,鈕徑3.50厘米。圓錐形鈕。內區以四乳釘間隔成四區,分別飾龍、虎、辟邪、羽人騎馬。外區飾櫛齒紋及蟠螭紋。近似三角緣。
家園古文化遺址 位於夏履鎮夏東村鄭家閘自然村西耆山南麓。由楊家園及毗鄰的唐家奄兩部分組成,分布面積約8000平方米。散布遺物以印紋硬陶為主,飾以網格紋、麻布紋等紋飾。春秋時期古文化遺址。
葉家山古村落 位於夏履鎮雙葉村葉家山頂,海拔400餘米。自宋南穎太守葉石令移居於此,葉姓一直在此地繁衍生息,至今留存有許多文物遺跡,有以鼓樓和下七間為代表的民居建築、生產鹿鳴紙的作坊遺址、就地取材的一字崗採石塘遺址等各類文物遺跡達數十處。
夏履橋舊址 位於今夏履鎮夏履橋村東江邊。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就發生於此。後人感念其功,建橋以志,命名「夏履橋」,地因橋名。此橋於1991年被拆。
明因寺 建於初唐,現在已毀。
宣橋 位於今夏履鎮鄭家閘。建於明清時期,尚存。
雲津橋 位於今夏履鎮蓮增村。建於明清時期,尚存。
5. 海岱文化區的遺址類型
一.北辛文化
1、發現與分布:1964年4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滕縣北辛遺址調查中,採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風格不同的陶器,稱之為「北辛類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於泰沂山系南、北兩側一帶,包括了除膠東半島以外的山東省大部分地區。
2、典型遺址:北辛文化發現以來,經過發掘的遺址有滕州北辛、邳縣大墩子、兗州王因和西桑園、汶上東賈柏村、泰安大汶口、鄒平苑城、臨淄後李官莊、章丘王官、青州桃園等10餘處。
3、文化特徵、分期與年代: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無葬具,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發達,製作工藝以磨製為主。一般認為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間,早期約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4、地方類型:可分為北辛類型和苑城類型。
5、社會經濟與社會性質:農業、飼養業、手工業和陶器製作業均有所進步;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轉化。 1、發現與分布:白石村類型的遺址共發現近40處,分布區域限於膠東半島地區。近80%位於海邊或距海很近的河口兩岸,並多為貝丘遺址。
2、典型遺址:比較重要的有即墨南阡和北阡、萊陽泉水頭、長島大欽東村、乳山翁家埠、福山丘家莊、煙台白石村、牟平蛤堆後和姜家莊、威海義和、榮成河口和北蘭格等。其中白石村、丘家莊和河口三處經過發掘。
3、分期、特徵與年代:白石村類型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的遺跡僅在白石村灰溝中發現3具人骨架,晚期的遺跡以柱坑柱洞發現最多,尤以較大的柱坑引人注目;年代在距今6500—6100年前後。
4、文化性質:白石村類型與北辛文化,尤其是與苑城文化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時苑城類型與白石村類型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青蓮崗遺址位於江蘇淮安縣東北部,坐落在廢黃河的南岸。
1、研究現狀:認為青蓮崗文化是分布於魯南蘇北地區,在年代上早於劉林期大汶口文化(即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階段)的一種較早時期的新時期文化;將青蓮崗文化限定在淮河下游地區或江淮之間,代表這一小區系的早期階段;青蓮崗文化分布於以淮河為主軸,西到皖、豫、魯交界,北以泰沂山南緣為界,東至大海;時間跨度為距今7000—6000年。
2、典型遺址:相比較而言,二澗村、大伊山和萬北三處遺址較為重要。
6. 金代瀋州農村的縮影是什麼
金朝,從太祖阿骨打開始,就比較重視農業。進入中原以後,積極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農業生產發展的政策。金熙宗時,在戶部之外,又設置勸農使司等機構,以掌管「 勸課天下力田之事」。另外,金朝還規定,地方各級官員都有「敦勸農功」的責任。朝廷還頒布條例,鼓勵各管內官員恪守職責,勸督管內女真人、漢人等務農。所以,金代東北地區的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 四月,因遼東路米粟豐饒,尚書省奏請,在東京近海之地「自大務清口,並咸平銅善館」,建立糧倉,儲存粟米,以通漕運。如果山東、河北荒歉,即可通過海運接濟。由此可知,到金代中期,東京地區的糧食已經自給有餘。
遼中縣(今遼中區) 鴨廠出土的金代鐵器
金代鐵制農具在各地的大量發現,表明鐵農具在當時已經得到普遍推廣和使用,這是金代農業相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近年來,在沈陽地區也發現了許多金代遺址和窖藏,也普遍出土鐵制農具。見於《沈陽市文物志》收錄和雜志報道的有以下幾處:
新民前當堡遺址位於新民市前當堡村南遼河左岸的沖積平原上,西距遼河八公里,東臨蒲河。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耕土下即是文化層,厚80至150厘米。1959年,在農民修河堤時出土各類文物一千零二十一件,種類主要有鐵器、陶瓷器、銅器等,此外還有石磨和磚瓦等。鐵器有四十件,其中農具有鐵鏵五件、鐵鐮六件、鐵四件、鐵鍘刀一件、鐵鍬二件;工具有鐵斧、鐵叉、鐵銼、鐵鑿、鐵泥板、鐵瓦刀、鐵抹子;車馬器有車、馬銜、馬鐙;日用器具有熨斗、鎖、鐵刀等。陶瓷器主要是各種類別和釉色的罐、碗、碟、燈盞等。銅器除了一件銅斗和一枚銅簪外,主要是錢幣,共出土三十二種六百零三枚,種類有王莽時代的貨泉,唐代的開元通寶、乾元通寶,五代的唐國通寶等,數量最多的是北宋年號錢,南宋錢較少,時代最晚的是元代至大通寶和八思巴文銅錢。出土文物證明這是一處金元時期的農家遺址,但出土器物以金代為主。
新民蓮花泡遺址位於新民市大紅旗鎮紅東村,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50米。1981年5月文物普查時發現。該遺址出土過大量文物,文物部門從群眾中徵集到鐵制農具二十五件,其中有犁、鏵、鍬、釤刀、鐮刀、砍刀、斧頭等,在一件鐵鏵上還鑄有「安平」二字。另外,在遺址中還出有六鋬耳鐵鍋和三足平底鐵鍋、宋代銅錢、陶瓷器、石杵等。
法庫劉邦屯遺址位於法庫縣包家鄉劉邦屯村西西泡山東坡,面積約2萬平方米。1983年,村民劉文生在遺址發現一處窖藏,出土一批金代文物,交給文物部門。這批文物有鐵器五件、銅鏡三面。鐵器分別為六鋬耳鐵鍋、鐵鏵、鐵犁鏡、鐵蹚頭、鐵鏟、鐵車。出土時,鐵鍋覆扣著,其他文物散放在鍋內。
另外,1996年5月,在新民市東南三十公里的法哈牛鎮西北隅發現一處金代鐵器窖藏,出土鐵器二十九件,計有:鐵釜三件、八棱壺一件、八棱鏤空四獸足爐一件、砍刀一件、釤刀三件、腳鐐一副、車五件、蹬頭四件、犁鏡一件、冰穿一件、一件、鐵架四件。出土時,這些鐵器都分別放置在三口鐵釜內。
新民市法哈牛出土的金代鐵器
上述雖然僅是沈陽地區發現的金代鐵器的一少部分,但據此可以了解,金代鐵器的使用十分普遍。鐵農具種類和數量都超過了遼代,既有翻土的犁鏵、、鍬,也有蹚地、分土的蹚頭,鋤草用的鋤,收割用的鐮刀。犁鏵的大量出土,說明犁耕已經相當普遍。而且犁鏵有大小兩種,大型犁鏵用於深耕,耕耘高棵作物,小型犁鏵用於中耕和播種,或耕耘稷黍一類作物,而且與犁鏡、蹚頭、鐵制牽引等配套使用,可適應犁耕的各種需要。收割的鐮刀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鐵器除農具外,還有手工工具和日用器物。車的出土很多,說明運輸用的車在農村已經普遍。這些出土資料都反映出,在金代,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遼代有了新的發展。
另外,在東北三省還出土了專門為鑄造犁鏵、犁鏡和蹚頭所用的銅范,這說明這些鐵農具都是當地鑄造的。
7. 高麗和高句麗是什麼關系
高麗 不是 高句麗
高句麗,也簡稱為高麗,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
高句麗的先人周秦時期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公元前108年,漢武帝設四郡管轄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其中玄菟郡高句麗縣就是高句麗人的聚居地。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起初定都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縣城附近),公元3年(漢平帝元始三年)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市)。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城(今平壤市)。高句麗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聯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在歷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鑒於高句麗存在的700多年間,其主要活動范圍都在中國中原王朝管轄地區,並與中原王朝保持著隸屬關系,高句麗政權的性質應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地方政權管轄的古代邊疆民族政權。當然,這種管轄關系隨中原王朝控制力的消長而時疏時密。現就高句麗歷史研究中的幾個相關問題略述見解,以就教於學界同仁。
一、高句麗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
周秦之際其先人就生活在渾江、鴨綠江流域,中心區域在今遼寧省桓仁縣、新賓縣,吉林省集安市、通化市一帶。我們認為高句麗民族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一個民族,高句麗政權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邊疆民族政權,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從高句麗民族起源看,我國學者目前研究情況盡管存在一些分歧,大體上有穢貊說、夫余說、高夷說、商人說、炎帝說等,但無論何種說法,都充分肯定高句麗民族的先人的活動范圍在周秦之際就在我國東北地區之內。周人一直認為「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由此可見,周武王克商以後,周人對東北地區的經營是很明確的,勢力已超越今日東北的范圍。
多年的考古調查與發掘表明,渾江流域一些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如桓仁縣台西溝遺址、姚山遺址、鳳鳴遺址,集安市大朱仙溝遺址、二道崴子遺址、東村遺址,通化市王萬發撥子遺址等都應該是高句麗政權出現前的文化遺存。這一地區文化的疊壓關系明確,下層為新石器晚期至青銅時代文化,其上面疊壓著漢代文化,再上層則為高句麗政權出現後的文化。
第二,從高句麗政權建立情況看,國內外學者大都認同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建都於紇升骨。今遼寧桓仁縣城附近有一座平原城下古城子,還有一座山城五女山城,考古調查與發掘證明,這里是高句麗的早期都城,當時屬漢玄菟郡管轄范圍。
遠在高句麗政權出現前,西漢王朝就已開始對東北廣大地域實施行政管理,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起,先後置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管轄范圍包括我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半部。後來四郡治轄地域有變化,玄菟郡郡治遷徙至高句麗縣。在玄菟郡內高句麗縣附近建立起的高句麗政權先後臣屬於漢玄菟郡、遼東郡,不斷上表稱臣、朝貢,也從玄菟、遼東郡領回漢王朝賞賜的官服等。同時,在高句麗政權出現前後也有大量的漢族人加入到這一政權中。
1975年至1976年,在對集安國內城進行考古調查與試掘時,在高句麗石築牆垣內發現了漢代土築城垣,出土了漢代鐵器、陶器等文物。高句麗政權存在的705年間,曾向玄菟、遼東、樂浪等地擴張,幾遷都城,無論是都紇升骨、國內城,還是平壤城,都在漢四郡的范圍之內,高句麗都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邊疆民族政權。
第三,自漢至唐,我國歷代王朝,包括分裂時期的各王朝都認為高句麗是邊疆民族政權。
高句麗居地在商末至漢初是箕子朝鮮的轄地,而箕子朝鮮是周朝的地方諸侯,進入漢代之後為衛氏朝鮮取代,但依然是漢朝的藩屬。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漢滅衛氏朝鮮設置樂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鮮半島中部以北地區實行了和中原地區相同的統治方式。自漢至唐,盡管各王朝對高句麗的管理方式不一,但歷代的統治者都認為高句麗的活動區域是中國的傳統領土。隋朝的統治者認為「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世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隋書·裴矩傳》);唐太宗也認為:「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仇,為高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將士之餘力,平盪妖寇耳。然恐於後子孫或因士馬強盛,必有奇決之士,勸其伐遼,興師遐征,或起喪亂。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遺後人也。」(《冊府元龜·帝王部·親征二》)所謂「舊中國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無疑反映著唐太宗視高句麗地區為中國的傳統疆域,實現對高句麗的統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後一項使命,這也是隋唐兩朝不惜傾全國之力完成統一高句麗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高句麗也沒有「自絕」於中國之外。
在長達7個世紀的時間里,高句麗稱雄東北邊疆地區,但給自己的定位都是中央王朝的邊疆地方政權,主動和中央王朝,包括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時期的各政權建立臣屬關系,不僅接受冊封、納貢、納質,《通典·邊防·高句麗》載「自東晉、宋至於齊、梁、後魏、後周,其主皆受南北兩朝封爵」即言此。唐朝建立後,高句麗「上封域圖」更是表明了其對唐朝的認同,並沒有自絕於中國之外。正因為有著這樣的認識,所以在唐朝統一高句麗後,有一大批高句麗人不僅沒有對唐朝抱有「亡國」之恨,反而為維護唐朝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青史留名,諸如泉男生、高仙芝、王毛仲、王思禮、李正己等兩唐書都留有其傳記。
第五,從滅亡後高句麗人的流向看,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滅亡後,唐凡收其民「戶六十九萬」(《新唐書·高麗傳》)。這應該是當時高句麗的總戶數,其中包括許多非高句麗族戶。高句麗族戶數大體上在十五萬左右。他們的流向,學者們認為有四個方面:遷居中原各地,投入新羅,投奔靺鞨(渤海),散入突厥。我國學者最近研究成果表明,高句麗滅亡時,高句麗族人約有七十萬人,遷居中原各地近三十萬人,投歸新羅的約十萬人,投奔靺鞨(渤海)的十萬以上,散奔突厥萬餘人,凡五十多萬人。再加上散居遼東等地「遺人」,戰爭死亡人,總數與高句麗族人數基本一致。其中只有投入新羅、留居半島今龍興江以南的約十萬余高句麗族人融入半島民族,而大多數都融入了漢族人中。從這一點看,把高句麗民族作為東北歷史上的邊疆民族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二、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
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出現了一個名為「高麗」的政權,因其統治者姓王,故學界以「王氏高麗」稱之。盡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系。
首先是兩個政權建立的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高氏高麗建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沒有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高句麗奉行擴張政策,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導致了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部分轄境為我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部分劃歸了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政權,一部分仍然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了內地,後與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後其王族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其次是轄境內居民構成不同。高氏高麗轄境內的居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居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之舊」的。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這些成員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最後是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並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同時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分析,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反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李朝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李氏朝鮮。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
三、高句麗、王氏高麗歷史混淆的原因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系。在我國正史中,班固所著《漢書》是第一個記載有關高句麗事跡的史書,而陳壽《三國志》則是第一個為高句麗立傳的史書。至《舊唐書》和《新唐書》,諸史多在《東夷傳》或《蠻夷傳》中為高句麗立傳。應該說,這些史書盡管在具體事件的記載上存在一些差誤,但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准確的,只是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王氏高麗立國於公元918年,1392年為李氏朝鮮取代,時跨我國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麗傳》或《朝鮮傳》,並都將高氏高麗的歷史略述於前。綜觀這些史書記載,《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
《舊五代史·高麗傳》共約240個字,其中「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一段之前記載的全部是高氏高麗的事情,之後記載的則是王氏高麗的事情。
《新五代史·高麗傳》共約280餘字,除開頭「高麗,本扶餘人之別種也。其國地、君世見於唐,比佗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外,其餘全部是王氏高麗的記事。
《舊五代史》的監修是北宋人薛居正,修成於北宋初期的公元973年至974年,當時長達半個世紀的分裂局面尚未結束,統一戰爭仍在進行。也正是因為如此,《舊五代史·高麗傳》的記載不僅簡略,而且也存在錯誤之處,尤其是「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一語。斷定其錯誤的理由有二:一是,查其他史書,包括朝鮮的漢文史書,並沒有高氏在唐朝末年建立高麗政權的記載;二是,宋人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鑒》時也沒有採納其說法,顯見這一記載是錯誤的,薛居正也無法確切寫明二者的關系,但這一錯誤卻得到了《新五代史》作者歐陽修的發揮。歐陽修撰寫《新五代史》時採用了許多小說、筆記的資料,對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插入了很多生動的情節,故而將《舊五代史·高麗傳》關於高氏高麗的記述精簡而作為了王氏高麗建國來源的追述,《舊五代史·高麗傳》中的「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一語則精簡為「後稍自國」,置於其後所撰《新唐書·高麗傳》中,而《舊唐書·高麗傳》中不僅沒有這一記載,卻有「高氏君長遂絕矣」,表明高氏高麗王族已經絕嗣。
《宋史》為元人脫脫等撰寫,書中為高麗傳單列一卷,稱:「高麗,本曰高句麗。禹別九州,屬冀州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之玄菟郡也。在遼東,蓋扶余之別種,以平壤城為國邑。漢魏以來,常通職貢,亦屢為邊寇。隋煬帝再舉兵,唐太宗親駕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
8. 遼代遺址位置鐵嶺地區哪有
1、正歪石砬子遼金遺址
——位於遼寧鐵 嶺市鎮西堡鄉歪石砬子村北1公里的坡地上
2、正塔專東遺址
——位於屬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泉頭鎮塔東村西北約50米處
3、四面城城址
——位於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四面城鎮政府東200米處一高起台地上
4、圓通寺塔
——位於鐵嶺市銀州區
5、小塔子屯塔基遺址
——位於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三江口鎮莊稼窯村小塔子屯
6、塔子山古塔遺址
——位於開原市威遠堡鎮四家子村東1500米的塔子山山頂
7、四野地遺址
——位於鐵嶺縣鎮西堡鎮後下塔子村
9. 大飲島位於哪裡
大欽島位於長島縣北部,渤海海峽中段,西瀕渤海,東臨黃海,北與遼寧省大連市距離54公里,南與山東省蓬萊市距離52.84公里,是山東省距離大陸最遠的鄉鎮。島陸總面積6.4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55公里,轄東村、北村、南村、小浩村4個行政村,總人口4580人。早在6000—7000年前島上就有人類居住,目前,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東村南山遺址和北村三條溝遺址等遺址墓群、古建築等4處,其中東村遺址可與西安半坡遺址相媲美。目前島中十幾個姓氏族群都是在康熙年間中段和乾隆年間初期由膠東遷徙而來,最早移民來島距今已近三百年。民國以前,大欽島隸屬登州府蓬萊縣管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設欽島鄉,轄四村(包括小欽島)。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改建為欽島人民公社,下轄五個大隊。1984年,去社建鄉,小欽島分鄉離出,建制為大欽島鄉人民政府,下轄四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