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遺址
1. 誰有馬家窯遺址高清大圖
2. 馬家窯遺址的馬家窯文化
家窯遺址是黃河上游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首次發現,遺址文化層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較晚期的齊家文化,以及更晚期的寺窪文化。該遺址內涵非常豐富,出土有大量的彩陶和石器。該遺址對研究馬家窯文化及黃河上游地區諸史前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馬家窯、半山、馬廠等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按早中晚分半山類型,馬廠類型,石嶺下類型。
馬家窯類型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和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地區。陶器以橙黃陶為主,有少量灰陶。彩陶器型豐富多樣,紋飾非常精美,以旋渦紋、水波紋、同心圓紋、動物紋為主,彩陶上的圖案表達了當時各氏族部落有著共同的崇拜意識。陶器形狀出現了較大變化,盆、碗、缽依然存在,但存貯器瓮、罐、瓶逐漸增多。 燒制陶器的技術和陶窯較仰韶時期有了較大進步,火塘和窯分離,燒窯溫度明顯提高。並且出現了集中的作坊式制陶窯址。比較完整的遺址如位於甘肅東鄉自治縣大夏河東岸的林家遺址,包含有馬家窯類型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之一。在這個遺址中還發現了穀子的炭化物。這說明粟是當時先民的主要糧食之一。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馬家窯類型早期的典型遺址有永登蔣家坪、東鄉林家。馬家窯早期彩陶的主要器形仍以盆、缽、碗為主,還有罐、鳥形器、壺、長頸圓腹瓶、筒腹平底及尖底瓶等。多以較稀的黑彩在橙黃陶上繪制花紋。盆、缽、碗中的內彩開始盛行。但內彩的花紋比較簡單。
馬家窯類型中期的彩陶已進入純熟精美的境界。馬家窯類型中期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中層)、蘭州雁兒灣、臨洮馬家窯、民牙。核桃庄等遺址。這時的器形種類和圖案紋飾都有較大的革新與發展。陶器表面打磨尤滑,用濃亮如漆的黑彩畫在細膩光潔的橙黃或米黃色陶器上,閃爍著明亮動人的光彩。馬家窯文化彩陶藝術進入了彩陶歷史的鼎盛期。
馬家窯類型晚期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上層)、蘭州西坡窪(上層)、青海大通上孫家寨、樂都腦庄、永登杜家台、榆中麻家寺等。這時的彩陶仍以橙黃陶為主。除了單獨的黑色彩繪外,還出現了黑白兩色並用的彩繪方法,器形以壺、瓶、盆、缽和瓮為主,還有大口淺腹罐、勺、束腰罐等。
半山類型
半山類型因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首先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500年。分布在隴西、蘭州、臨洮、永昌、武威、古浪、景泰。西至青海的大部分地區。充分證明了中國彩陶源於本土,而且具有東來西去的傳播趨勢。半山類型除了一些房址夕卜,還發現在房址附近有許多燒制陶器的窯址。半山類型的墓葬除傳統土坑墓葬外還發現了石棺墓。隨葬品以彩陶為多。半山類型的陶器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由於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定居生活方式的使然,制陶業逐漸發達,使彩陶藝術發展越發推向歷史的鼎盛時期。
半山類型彩陶展現了彩陶藝術新的繁榮時期,半山類型的分布區域逐漸西移,根據地層關系年。器形排比,半山類型可分為四期:
一期遺址以蘭州三營為代表,還有廣河的地巴坪(早期),景泰的張家台(早期)和臨夏的張家嘴等。器形以直口直頸壺和短領侈口罐為主。直頸壺口的兩側都有鋸齒狀的雞頭盲耳,腹部較圓。花紋多以粗細相等的黑鋸齒帶和紅鋸齒帶相間繪成。頸肩之交都以一根紅線和黑鋸齒帶並行相鑲,這是半山彩陶的特點之一。
二期遺址以廣河的地巴坪(中期)為代表,還有景泰的張家台(晚期),廣河的半山、杜家坪,永靖的櫻桃山等。半山期的器形單耳或高低耳的壺和罐的數量增多,而盆和缽很少見。二期彩陶以繁茂緻密為特色,旋紋已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花紋。
三期遺址以蘭州土谷台(早期)、青崗岔牙。沙井驛為代表,還有青海隆化群科。罐和壺的腹部最寬處上提,底部漸小,器形由穩重趨向挺拔。旋紋仍顯彩陶的主要花紋,但旋心擴大。內飾各種精細的花紋。間置的黑色鋸齒帶紋變寬,而紅條紋相反變細。半山三期的彩陶,更加精麗繁縟。
四期遺址以蘭州土谷台(中期)為代表,還有樂都柳灣、會寧牛門洞、永靖陳井西山等。顯示出了由半山類型向馬廠類型演變的過程。壺和罐的底部更收小,腹部成為倒置的鴨蛋形。由於腹上部的彩繪面積大,因此。多繪二方連續的四大圈旋紋和由此發展而來的四大圈紋。神人紋流行起來。這時的神人紋多以紅色繪主線。兩邊鑲以黑鋸齒帶紋,人形舉手作撒種狀,手和腿的關節處長著爪指,有的頭部為圓形花紋,有的頭部則消失。
馬廠類型
馬廠類型因最早發現於青海省民尋縣馬廠塬而得名,距今4350—4050年,分布范圍與半山類型基本相同。但最終向西發展到了武威玉門一帶。從出土的大量紡輪和骨針分析,紡織業已得到了迅速發展。陶器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也出現了大量的紅陶衣和白陶衣。紋飾以變體神人紋、波折紋、圓圈紋、回紋、菱格紋、三角紋為主。馬廠類型的房址與其他類型相比,差異比較大,已出現單間、套間和多元套間。房址周圍有存儲東西的小房,並且在房址不遠處有燒制陶器的窯址。
馬廠類型是半山類型的繼續和發展。馬廠類型出現了用土紅色作底,上面再繪黑色花紋的彩繪方法。或者以兩條黑線合鑲一條紅線的復合線來表現。除這些共同特徵外,逐漸發展為兩個支流,一支以樂都柳灣、蘭州白道溝坪、永登蔣家坪為代表,另一支以永昌鴛鴦池為代表。馬廠類型最為典型的陶器是帶蓋的斂口彩陶罐。馬廠類型彩陶和彩繪技法也出現了變化,除了黑、紅兩色相間使用外,還出現了在紅色寬頻紋上加繪相應黑色窄帶紋的現象。 文化價值
文化是歷史的縮影,時代的一面鏡子。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展,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馬家窯文化不僅包含著史前時期眾多神秘的社會信息、文化信息、同時它創造了中國畫最早的形式。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繪制中以毛筆作為繪畫工具、以線條作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於墨)作為主要基調,奠定了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基礎與以線描為特徵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國文化的根,繪畫的源,馬家窯文化將史前文化的發展推向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創造了繪畫表現的許多新的形式,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畫,就是神奇豐富的史前「中國畫」。
觀賞價值
馬家窯文化,產生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它的圖案之多樣,題材之豐富,花紋之精美,構思之靈妙,是史前任何一種遠古文化所不可比擬的,它豐富多姿的圖案構成了典麗、古樸、大器、渾厚的藝術風格。它神奇的動物圖紋,恢宏的歌舞,對比的幾何形狀,強烈的動感姿態,象黃河奔流的千姿百態,生生不息,永世旋動。它象黃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領著浪濤的起伏,臻成彩陶藝術的高峰。它留下的極其豐富的圖案世界,永遠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它所給予我們的欣賞價值是任何現代藝術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遙遠的文化,就越能成為現代生活中最珍貴的收藏觀賞品。馬家窯文化彩陶的欣賞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
收藏價值
要看一種物品的收藏價值,就要看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增值價值等。所有的遠古陶都有歷史價值,而馬家窯文化古彩陶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是其它遠古文化類型的古陶器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它的巨大增值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隊伍的迅速擴大,將進一步被人們所認識。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價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長,成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馬家窯文化是分布於甘肅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個陶系的20%-50%,隨葬品中可達80%,而且成
型與裝飾技術也至為發達。自本世紀二十年代瑞典人發現此類文化遺存以來,馬家窯文化一直處在學術界熱烈的討論中。有關中國古代彩陶是本土發生還是西方傳入的課題的研究使之聲望日隆,其富麗神秘的圖案及多變的造型也令藝術家愛不釋手。但無論對這些問題作出怎樣的詮釋,馬家窯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讓後人垂涎了。 仰韶文化是如何發展為馬家窯文化的?
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在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也有遺存。馬家窯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的繼承和發展,故又名甘肅仰韶文化。在時間/頃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馬家窯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 馬家窯文化在我州境內均有分布,蘊藏量十分豐富,文化遺址星落棋布。從二十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在我州多次調查發現馬家窯文化遺址幾百處,並在廣河縣半山、瓦罐咀,東鄉縣林家,臨夏縣張家咀,永靖縣馬家灣等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取得了豐富的考古資料。臨夏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在馬家窯文化內涵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馬家窯文化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徵,一般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有些考古者在馬家窯類型前插入一個石嶺峽類型,我州考古工作者在康樂邊家林遺址發掘後,提出邊家林類型,介於馬家窯與半山之間。 馬家窯類型因首次在臨洮縣馬家窯村發現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公元前3300一一前2900年。馬家窯類型主要分布在隴東隴西,北至寧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肅武威。馬家窯類型在我州各縣均有分布,省級保護單位有東鄉縣林家遺址,永靖縣小茨遺址,臨夏縣楊家河遺址,臨夏市工坪遺址,縣級保護單位有積石山三坪等更多。
馬家窯類型彩陶在馬家窯文化最為精美。馬家窖彩陶為泥質紅陶,質地細膩,呈橙黃色和土黃色,主要器形是盆、缽、碗、瓶、罐、壺等。馬家窖彩陶以明亮的黑彩,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繪出草葉、旋渦、波浪、圓點、平行風格等紋飾。無彩陶主要是罐、瓮、甑、砂鍋等,其中泥質陶多為素麵,夾砂陶多飾繩紋和附加堆紋。 臨夏地區馬家窖類型彩陶遺存雖然不甚豐富,但也出土了一些珍品。1954年在積 石山三坪發現的彩陶瓮,其造型優美,花紋精細,稱之為「彩陶王」,現保存在中國歷 史博物館內。在東鄉林家遺址出土的許多馬家窯彩陶,也是難得的精品,現成為甘肅省 博物館珍品。此外,在我州博物館和各縣文化館也保藏著許多馬家窯彩陶。馬家窯彩陶 從體型和紋飾上,明顯地可以看出,早期器物是從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脫胎發展起來 的,晚期器物呈現著半山類型過渡的傾向。
半山類型因首次在我州廣河縣南山鄉半山村發現而得名。它是繼馬家窯類型之後發 展起來的,經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2900年一一前2350年,分布於隴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以及青海東北部。半山類型在我州廣泛遺存,除廣河首次發現的命名地半山遺 口雙耳鼓腹小底罐為最多。半山彩繪壬要以黑紅兩種相間的鋸齒紋構成各種圖案,常見 的有漩渦紋、水波紋、葫蘆紋,菱形紋,網格紋等;夾砂陶肩部多飾附加堆紋。
半山彩陶造型寬厚,紋飾繁密,是馬家窯文化的繁榮與興盛的標志。二十年代瑞典 安特生在廣河縣徵集了大量的半山彩陶的珍品,尤其以彩繪人頭陶蓋造型最為奇特,現 藏於瑞典遠東博物館。解放以來,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廣河地巴坪等遺址進行發掘和調查 中,取得了大量的科學資料,使這一類型文化內涵有了全面的認識,徹底否定了半山類 型僅為墓葬品的錯誤觀點。
馬廠類型,因首次在青海省民和縣馬廠遺址發現而得名,它是馬家窯文化序列最後 一個類型,經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年一一前2050年,分布區域與半山類型相仿, 西至延伸到酒泉,玉門一帶。馬廠遺址與我州隔河相望,馬廠類型的遺址在我州大量遺 存,其中省級保護單位有永靖杏樹台等,縣級保護單位更分布全州;在我州珍藏的彩陶 中,五分之三為馬廠類型彩陶。 馬廠彩陶多為泥質紅陶,表面常塗一層紅色
陶衣,體型基本脫胎於半山類型,而馬 廠罐體型上長下短,腹部上移,耳部變大,以撇口短頸高腹小底罐為其特色。彩繪用 黑、紅兩色,以四大圓圈為典型紋飾,另外還有蛙紋、回紋、幾何紋、波折紋等,早期 常用黑邊紫紅條帶繪制圖案,晚期以粗黑線條構成簡單的表意紋樣。馬廠夾砂陶多飾附 加堆紋。 馬廠彩陶紋飾相比馬家窯、半山類型彩陶製造粗糙,紋飾簡單,往往以抽象化的簡 單圖形,表現想像中的具體實物,由此可見馬家窯文化逐漸衰退。馬廠類型晚期出現的 菱形紋、編織紋,與後面的齊家文化彩陶紋飾相近。在我州永靖發現的馬廠素陶,與齊 家文化更為相似,從而孕育一種新的文化即將在臨夏這塊地方產生。
居住在臨夏原始地域,創造馬家窯文化的原始居民,據人骨鑒定,屬於蒙古人的東亞類型,與中原仰韶文化創造者同屬一個種族。從瑞典人安特生從廣河半山徵集的陶塑 人頭壺蓋觀察,也是圓臉,面部較平,顴骨較高,鼻樑較矮,系蒙古人種。另外,在臨 夏市博物館保存的一件陶塑人頭壺蓋上可明顯看到,此是一位馬廠女郎,臉部平展,頭 部有黑綵線條飾披散狀。馬家窯文化的前身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陶塑人像也為披發, 兩者是相一致的。而歷史記載古代西域戎羌人都是披發。馬家窯文化居民已經養羊,而羌的本義就是牧羊人,所以,馬家窯文化的居民當是戎、羌族系的祖先。 馬家窯文化的原始先民,已經進入農業種植時代,據東鄉林家遺址發掘發現,有粟和麻籽的碳化物,反映了臨夏農業發展歷史。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臨夏先民也製造原 始生產工具石鏟、石鋤等,同時,伴隨原始手工業的興起,製作了木作工具石斧、石 鑿、石錛等。這些石器一般打磨精細,常有穿孔,工藝精細。紡織工具有陶紡輪,從遺 址出土的麻籽的情況來看臨夏先民身著的當是麻布一類的衣服。另外,有些骨珠、骨 針、骨簪之類的日用品,其手工精細程度相當高。從有些墓中隨葬的豬、狗和羊的情況看,家畜飼養也有一定的規模。出土的骨鏃、石鏃和石彈丸,表明了狩獵水平。
仰韶文化,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共發現遺址約1000多處,經較大規模發掘的典型遺址有10餘處。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崗諸文化(有人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區發展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發現和研究仰韶村遺址位於澠池縣城北,包含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東周文化等不同遺存。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發掘了該遺址。後來又在黃河中、上游調查發現了若干類似的文化遺址。由於這些遺存均含有一定數量的彩陶,曾被統稱為「彩陶文化」。1926年起,中國學者先後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萬泉(今萬榮)荊村、河南安陽後岡、浚縣大賚店等遺址。1931年梁思永在後岡第一次發現了商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從而明確了仰韶文化的相對年代。自仰韶文化發現至40年代,學術界還初步探討了該文化的特徵和性質等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仰韶文化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有了新的收獲。進行了廣泛的考古調查,比較大規模地發掘了一批重要遺址,如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華縣元君廟和泉護村、華陰橫陣,河南陝縣廟底溝、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等。在田野工作的基礎上,以若干典型遺址為代表,考古界分析了仰韶文化的面貌,並對其分區、類型、分期及相互關系等問題,結合放射性碳素斷代測定的絕對年代,進行討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還對其彩陶紋飾、制陶工藝、生產工具、建築技術、埋葬習俗等,作了專題研究。又通過研究村落布局、住房形式、埋葬制度、工具用品等實物資料,綜合探討了仰韶文化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狀況,以期復原當時的社會歷史,其中主要對半坡類型的社會結構有了較多的認識。
主張仰韶文化為父系氏族社會者,認為當時已有發達的鋤耕農業,處於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後;又提出墓葬中隨葬品之有無和多寡,與私有制萌芽有關,這是父系氏族產生的標志。還有的以仰韶文化晚期輪制陶器的產生和多間房子的出現,作為父系氏族社會的徵兆。
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仰韶文化是由「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發展而來的。後者包括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或稱大地灣文化)和李家村文化(見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中對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了解得比較清楚,經過大地灣期、白家期和北首嶺期3個發展階段,一直可與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銜接起來。從器物對比來看,「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和圜底器為特點,器類中的缽、碗、盂、罐、盤,與仰韶文化早期的器物接近,隨時間的推移其特點越加相同。所飾刻劃紋、繩紋和線紋,以及簡單的彩紋,如寬頻紋和在盆、缽內面著彩,都為仰韶文化所承襲並進一步發展。其他如「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圓形或橢圓形的半地穴式房子,成人多實行頭向西的單人仰身直肢葬,兒童也用瓮棺埋葬等,都說明它與仰韶文化有淵源關系。有人認為,其演變最早可能是在渭水流域完成的。仰韶文化發展到晚期,即秦王寨類型和西王村類型。前者在中原地區,發展成廟底溝二期文化,後者在渭水流域,發展為趙家來類型和常山下層類型,然後再發展到陝西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兩者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
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是大體並行發展的兩支原始文化,相互借鑒和影響之處很多。如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的鼎、圈足器和鏤孔器,多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為仰韶文化所吸收;大汶口文化劉林、大墩子墓葬中的彩陶盆、缽,無疑是從仰韶文化中汲取的。在長江中游,大溪文化中期的卷唇盆、斂口缽與仰韶文化相同,器蓋上的把鈕與半坡尖底瓶口形狀一致,關廟山遺址出土的彩陶花紋中也有與廟底溝類型特徵相同的。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中、晚期向西發展所形成的一個地區性支系。接近北方沙漠草原地帶的仰韶文化諸遺存,含有不少細石器的文化因素。遠處遼河上游的紅山文化也含有仰韶文化的紋飾和器形,甚至有人看作仰韶文化向東北發展的地方支系。 總之,仰韶文化在長達2000年的歷史行程中,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斷吸收周圍諸文化的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共同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 馬家窯文化的重要遺址有哪些
馬家窯文化的重要遺址有東鄉林家、臨洮馬家窯、廣河地巴坪,以及蘭州的青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溝坪與永昌鴛鴦池和青海樂都柳灣等20多處。
4. 臨洮馬家窯遺址在什麼時候被列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4年和1945年,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到甘肅進行考古工作,發掘了臨洮寺窪山遺址,認識到所謂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認為應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址作為代表,稱之為「馬家窯文化」。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2006年,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製作了六集電視專題片《神秘的中國彩陶》,該片由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王志安會長擔任顧問和彩陶文飾解讀的主講。播出後在全國引起對馬家窯文化的很大興趣和關注。
5. 馬家窯遺址的出土文物
遺址斷崖暴露的文化層厚約3.5米,房址有方形、圓形,多為半地穴式。遺址旁有公共墓地,仰身直肢葬,隨葬彩陶較多。
馬家窯時期房屋遺跡27處,制陶窯址3處,灰坑985個(甘肅省文物工作隊、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東鄉族自治縣文化館:《甘肅東鄉林家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集刊》第四集)。從地層上初步搞清了馬家窯類型遺存早、中、晚三個階段的堆積關系。 馬家窯類型的陶器,多為橙黃色,彩陶非常發達,許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裡面都施以彩繪,花紋全部為黑色,主要包括有垂帳紋、水波紋、同心圓紋、重疊三角紋、漩渦紋、蛙紋和變體鳥紋等。夾砂陶多飾以繩紋,某些器物的下部裝飾有繩紋、上部施彩。
出土的陶器分泥質和夾砂兩類,主要採用泥條盤築和捏塑法製作。根據地層堆積,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數量較少,主要有瓶、罐、盆、缽等,瓶多為喇叭口,罐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缽為圓唇。彩繪為黑色,漆黑發亮,紋飾以旋紋和弧線紋為主,線條粗健古樸;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轉,頸部變長,罐的頸部變短,紋飾以弧形並列條紋為主,線條均勻細密,活潑流暢;晚期陶器數量最多,陶質較粗,主要器形有盆、缽、碗、壺、瓶、罐等,色彩也發生變化,出現了白彩,紋飾簡化、潦草,以旋紋、平行條紋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為輔助裝飾,黑白分明,對比強烈,是晚期的突出特點。
陶器以彩陶為主,器形有壺、罐、盆、瓶、碗、缽等。,壺頸較細直,出現紅彩。邊家林晚期的器形和紋飾與半山早期的花寨子下層遺存類似,已清楚地顯示出向半山類型過渡的趨勢,填補了從馬家窯類型發展到半山類型的缺環。地巴坪遺址位於甘肅省廣河縣城東南6公里處地巴坪村西北的廣通河南岸台地。這里不但有半山類型遺存,還有馬廠類型、齊家文化的遺存。
彩陶
彩陶,即彩色陶器,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後,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自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後,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省區均陸續出土,它們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它不僅是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的源頭、同時它源遠流長地孕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它神奇輝煌的藝術魅力至今還在震撼著我們的心靈。馬家窯文化具有非凡的文化價值、欣賞價值及收藏價值。
6. 馬家窯時期有生活遺址為什麼找不到墓葬區
能找到啊,誰說找不到。
馬家窯文化的墓葬,經發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鄰,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規則,多數為東或東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長方形、方形和圓形等。葬式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變化,一般有仰身直肢、側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內一般都有隨葬品,主要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少數隨葬糧食和豬、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隨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錛和石鑿等工具,女性多紡輪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間的分工。隨葬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著差別,而且越到晚期差別越大,有的隨葬品達90多件,而有的一無所有。這種貧富差別的增大,標志著原始社會逐步走向解體和中國文明曙光的來臨。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7.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房屋可以分為幾類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一般位於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台地上。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其中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
方形房屋為半地穴式,面積較大,一般在l0平方米至50平方米之間,屋內有圓形火塘,門外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圓形房屋多為平地或挖一淺坑開始建,進門有火塘,中間立一中心柱支撐斜柱,房屋呈圓錐形。
分間房屋最少,主要見於東鄉林家和永登蔣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間設一火塘,側面分出隔間。
馬家窯文化遺址
8. 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由來
馬家窯遺址雖發現較早,但以其命名卻是20世紀40年代的事。對馬家窯文化的命名,以回及是否將半山、馬廠類型答包括在內,考古界曾有過許多爭議,到目前為止意見還沒有完全統一。最早對馬家窯遺址進行調查發掘的安特生,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存和廣河的半山遺存合稱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為了與河南、陝西的仰韶文化相區別,也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到甘肅進行考古工作,為了確定馬家窯期與寺窪期墓葬的關系,發掘了臨洮寺窪山遺址,認識到所謂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認為應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址作為代表,另定名稱,稱之為馬家窯期或馬家窯文化。
9.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有哪些特點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一般位於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台地上,那裡接近水源,土壤狀況良好。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
10. 黃河兩岸的名勝古跡或景點
伏羲文化
仰韶遺址
河套文化遺址
大汶口遺址
大地灣遺址
藍田猿人遺址
周原遺址
水洞溝遺址
西侯度遺址
二里頭遺址
西水坡遺址
馬家窯遺址
古城址
北宋東京遺址
灃鎬遺址
殷墟
唐長安城遺址
海晏三角城遺址
秦咸陽城遺址
隋大興城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
鄭州商城遺址
山西平遙古城
統萬城遺址
阿房宮遺址
屍鄉溝商城遺址
西安城牆
漢魏洛陽故城
塔寺廟觀
少林寺
拉卜楞寺
洛陽關林
臨汾東岳廟
開封鐵塔
鸛雀樓
太平興國寺塔
臨猗雙塔
拜寺口雙塔
普救寺
晉祠
香積寺
小雁塔
大雁塔
寶塔
白雲山廟
樓觀台
興教寺
青龍寺
大興善寺
法門寺
金剛座舍利寶塔
萬部華嚴經塔
海寶塔
五當召
伏羲廟
同心清真大寺
瞿曇寺
塔爾寺
一百零八塔
石窟
鞏縣石窟
龍門石窟
麥積山石窟
水簾洞石窟
炳靈寺石窟
須彌山石窟
石空寺石窟
名山
日月山
白雲山
阿尼瑪卿山
巴顏喀拉山
六盤山
賀蘭山
興隆山
祁連山
太白山
秦嶺
呂梁山
陰山
太行山
邙山
崤山
六盤山
崆峒山
大伾山
中嶽嵩山
華山
泰山
勝水
烏梁素海
黃河三峽
沙湖
黃河新安萬山湖
運城鹽池
星 宿 海
美麗的黃河第一彎
黃河源頭
黃河壺口瀑布
扎陵湖與鄂陵湖
孟達天池
禹 門 口
青海湖
三門峽
黃河小浪底
泉城明珠--大明湖
趵突泉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