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游記
⑴ 歌德晚年有哪些重要作品
歌德的晚年是在隱居生活中度過的。他以驚人的毅力埋頭寫作,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如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1820~1829)、《親和力》、自傳《詩與真》、(1811~1830年間完成,共4卷)《義大利游記》(1816~1829)、《出征法國記》(1822年)等,當然,最重要的是完成了他「畢生的主要事業」——詩劇《浮士德》。
⑵ 誰介紹幾本關於歐洲的旅遊游記散文之類的書
余秋雨《行者無疆》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余秋雨新著《行者無疆》一書,由華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明日起在全國各地陸續上市。從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歷時6個月,余秋雨走過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
據《北京晚報》報道,此次推出的新書《行者無疆》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在《行者無疆》中余秋雨感嘆,「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
《行者無疆》此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全書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更勝余秋雨以前的幾部著作,筆觸比《文化苦旅》更優嫻、比《山居筆記》更開闊、比《千年一嘆》更從容。
全書的裝幀設計力求與內容諧調統一,特製的正文紙和書中的圖片,刻意做舊,配以精緻的裝飾圖案,給人以歐洲古典華美的感覺。
作為鳳凰衛視歐洲之旅的嘉賓主持,從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余秋雨走過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15年來,余秋雨開始以長途旅行方式實地考察文化,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作為考察中華文明的記錄,以《千年一嘆》作為考察伊斯蘭文明的記錄,以《行者無疆》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至此,意味著余秋雨對曾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整體影響的三大文明關注的完滿。《行者無疆》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
《行者無疆》一書獲得2002年度台灣白金作家獎。台灣報紙12月27日宣布了這一結果。
評委會認為,余秋雨的許多著作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排行榜,是目前世界華文社區中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新作《行者無疆》透過文化的眼光,對歐洲文明作出了史詩般的深度解讀。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勝過他以往的作品。
⑶ 試析《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的基本主題。
基本主題是:
貫穿著反暴政、反侵略、追求自由、歌頌民族解放斗爭的主題。
長詩第一章寫主人公哈羅德在葡萄牙、西班牙的游歷,主要寫游西班牙 的觀感。詩人寫了西班牙在法國統治下的現狀,由此聯繫到中世紀西班牙的 一個國王率領人民打敗摩爾人的歷史,表現了現實中的西班牙人民繼承反侵 略的光榮傳統,他們英勇不屈,頑強戰斗。作者細致地描寫在莫倫納山上, 西班牙人民抗擊法國佔領軍的的情景,集中塑造了一個曾經參加薩拉哥薩保 衛戰的女英雄形象。
第二章寫哈羅德在比利時和瑞士的游歷。作者集中表現了對拿破崙失敗
以後歐洲命運的擔憂。當時,正是神聖同盟統治歐洲的年代,拜倫認識到, 拿破崙雖然被推翻,但歐洲並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神聖同盟正忙於「鞏固 皇位的勝利」和對革命進行「空前絕後的屠殺」。新舊暴君更替,這不過是 「打倒獅子又向豺狼施禮」。接著,作者回顧了法國大革命,想到了啟蒙主 義思想家盧梭、伏爾泰、狄德羅,號召人民起來推翻封建暴政。
第四章是義大利游記。這一章完全拋開了哈羅德,主要寫詩人到義大利
的一些感受。詩人緬懷了義大利古代光榮的歷史,提到了塔索、但丁、彼特 拉克、薄迦丘等義大利著名作家的名字,詩人看到這個有著輝煌歷史的國家 如今在奧地利統治下一片衰敗的景象,感到萬分痛心,同時,他也堅信,人 民終將會獲得自由。
《游記》最後以歌頌大海作為結束。大海,象徵著自由,它永遠不可征 服而最終卻要征服敢於和它抗衡的力量,這表明自由必勝,暴政必敗。
⑷ 《旅遊歲月》的作者:
《旅遊歲月》的作者: 李斯特
⑸ 歌德的代表作介紹
代表作品〈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戀人的情緒》(戀愛劇),1768年創作,1806年付印
《同謀犯》(喜劇),1769年開始創作,1787年付印
《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劇本),1773年
《普羅米修斯》(詩歌),1774年
《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戲》,1774年
《布雷伊長老的謝肉節劇》,1774年
《普倫德爾斯鎮的年市》, 1774年
《神,英雄和維蘭特(Wieland)》(笑劇),1774年
《克拉維戈》(悲劇),1774年
《神靈的問候》(詩歌),1774年
《少年維特的煩惱》(書信體小說),1774年,第2版,1787年
《哀格蒙特》(悲劇),1775年開始創作,1788年付印
《歐文和埃爾米勒》(配唱戲劇),1775年
《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原邁斯特」,小說),始於1776年,1911年付印
《施黛拉》,為戀人們寫的戲劇,1776年
《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戲劇),散文版1779年,1787年付印
《托爾誇托·塔索》(戲劇),始於1780年,1790年付印
《論人類與動物的頜間骨》,1786年
《羅馬哀歌》,作於1788年至1790年
《威尼斯警句》,1790年
《浮士德》,片斷,1790年
《光學論文》(論文,2卷本), 1791年/1792年
《大科夫塔》(喜劇),1792年
《平民將軍》(喜劇),1793年
《列那狐》(動物敘事詩),1794年
《在所有美好的時刻》(共機會分會會歌),1775年
《德意志逃亡者講述的故事集》(框形結構小說),1795年
《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1795年/1796年原文
《克塞尼恩》(《贈辭》)(詩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
《浮士德 一部悲劇》(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於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題目付印
《邦弗尼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人生》(文章),1797年
《中篇小說》,始於1797年
《赫爾曼與竇綠苔》(以六音部詩行寫成的牧歌),1798年
《私生女》(悲劇),1804年
《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小說),始於1807年,1821年付印,增訂版1829年原文
《潘多拉》(為節日創作的戲劇),作於1807年/1808年,1817年付印
《親和力》,1809年原文
《論色彩學》(科學論文),1810年
《我的生平 詩與真》(自傳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
《關於歌手人們有很多可說》(為感謝歌手而作的共濟會的詩歌),1815年
《當回報最親愛者的時候》 (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濟會的詩歌),1816年
《義大利游記》,1816年/1817年
《好女人》,1817年
《論藝術和古代》 (6卷本,和梅耶(Johann Heinrich Meyer)合作),1816年至1832年
《庄嚴的教團節日:「50年已經過去」》(對於授予他參加共濟會50周年榮譽證書的詩歌形式的謝辭), 1820年
《西東詩集》(詩歌),1819年
《悼詞起首》 對已故共濟會里德爾(Ridel)分會長的悼詞,1821年
《法國的政治運動》(報告),1822年
《講話:對於維蘭特(Wieland)兄弟般的紀念》 (共濟會悼詞), 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詞
《浮士德 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遺作)
《箴言和沉思》,1833年(遺作)
⑹ 歌德的義大利游記是用德語寫的,還是英文寫的
當然是德語。歌德是德國人,出生於法蘭克福。可能會混有法語和拉丁語,絕對不會用英語。
⑺ 格列芙游記遊了哪些國家
5個,一個小人國,一個巨人國,一個馬會說話的慧駰國,一個淫亂的飛島國.還有一個芭比娃娃國.
格列芙游記義大利漫畫家milo manara的兩部漫畫之一,也是一部成人型漫畫.
⑻ 歌德的簡歷和作品!
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
個人作品
《戀人的情緒》(戀愛劇),1768年創作,1806年復印
《同謀犯》(喜劇),1769年開始創作,1787年復印
《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劇本),1773年
《普羅米修斯》(詩歌),1774年
《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戲》,1774年
《布雷伊長老的謝肉節劇》,1774年
《普倫德爾斯鎮的年市》,1774年
《神,英雄和維蘭特(Wieland)》(笑劇),1774年
《克拉維戈》(悲劇),1774年
《神靈的問候》(詩歌),1774年
《少年維特之煩惱》(書信體小說),1774年,第2版,1787年
《哀格蒙特》(悲劇),1775年開始創作,1788年復印
《歐文和埃爾米勒》(配唱戲劇),1775年
《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原邁斯特」,小說),《歌德文集》《歌德文集》始於1776年,1911年復印
《施黛拉》,為戀人們寫的戲劇,1776年
《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戲劇),散文版1779年,1787年復印
《托爾誇托·塔索》(戲劇),始於1780年,1790年復印
《論人類與動物的頜間骨》,1786年
《羅馬哀歌》,作於1788年至1790年
《威尼斯警句》,1790年
《浮士德》,片斷,1790年
《光學論文》(論文,2卷本),1791年/1792年
《大科夫塔》(喜劇),1792年
《平民將軍》(喜劇),1793年
《列那狐》(動物敘事詩),1794年
《在所有美好的時刻》(共機會分會會歌),1775年
《德意志逃亡者講述的故事集》(框形結構小說),1795年
《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1795年/1796年
《克塞尼恩》(《贈辭》)(詩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
《浮士德一部悲劇》(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於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題目復印
《邦弗尼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人生》(文章),1797年
《中篇小說》,始於1797年
《赫爾曼與竇綠苔》(以六音部詩行寫成的牧歌),1798年
《私生女》(悲劇),1804年
《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小說),始於1807年,1821年復印,增訂版1829年原文
《潘多拉》(為節日創作的戲劇),作於1807年/1808年,1817年復印
《親和力》,1809年原文
《論色彩學》(科學論文),1810年
《我的生平詩與真》(自傳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
《關於歌手人們有很多可說》(為感謝歌手而作的共濟會的詩歌),1815年
《當回報最親愛者的時候》(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濟會的詩歌),1816年
《義大利游記》,1816年/1817年
《好女人》,1817年
《論藝術和古代》(6卷本,和梅耶(Johann Heinrich Meyer)合作),1816年至1832年
《庄嚴的教團節日:「50年已經過去」》(對於授予參加共濟會50周年榮譽證書的詩歌形式的謝辭),1820年
《西東詩集》(詩歌),1819年
《悼詞起首》對已故共濟會里德爾(Ridel)分會長的悼詞,1821年
《法國的政治運動》(報告),1822年
《講話:對於維蘭特(Wieland)兄弟般的紀念》(共濟會悼詞),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詞
《浮士德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遺作)
《箴言和沉思》,1833年(遺作)
⑼ 歌德的故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詩人,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於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作品。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法蘭克福鎮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他的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1775--1786年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1786年6月他0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任劇院監督。
歌德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葛茲·馮·伯里欣根》是德國第一部現實主義歷史劇。葛茲原是16世紀德國的一個沒落騎士,他曾一度參加農民起義, 後來背叛了農民。葛茲作為一個騎士、作為一個垂死階級的代表,起來反對現存制度的行動,是騎士階級對皇帝和封建領主的悲劇性的對抗。但是,在歌德的筆下,葛茲被寫成一個反對封建暴政、爭取自由和統一的英雄,他深切的同情人民的苦難,斥責爭取權利、禍國殃民的諸侯,因而受到人民的愛戴。劇中對於當時黑暗社會的譴責,對於自由和統一的熱烈嚮往,對於個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頌,都表現了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在藝術上,劇中採用了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方法。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主人公維特是一個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嚮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從事有益的實際工作 。但是,圍繞他的社會卻充滿著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的習氣。保守腐敗的官場,庸俗屈從的市民,趨勢傲慢的貴族使他和周圍的現實不斷發生沖突,他自己又陷入毫無希望的愛情之中,最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維特與社會的沖突 , 具有反封建的意義 ,通過維特的悲劇,小說揭露和批判了當時德國社會許多不合理的現實,表達了覺醒的德國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緒,因此,它一發表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形成了一陣維特熱,而且很快就流傳到歐洲各國,成為第一部發生重大國際影響的各國文學作品。
《普羅米修斯》是歌德取材於古代希臘神話的一部詩劇,劇本雖然沒有寫完,但流傳下來的片段已表達出歌德年輕時代的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劇中的普羅米修斯否認宙斯的權利,反對宙斯的專橫跋扈,並且要創造和他一樣蔑視宙斯的新的人類。維特身上所缺乏的那種堅韌的性格,在這個神話人物身上得到了體現。
歌德在魏瑪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頭事務,很少創作。到義大利後,他陸續完成了早已開始的一些作品,寫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寫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節。
劇本《哀格蒙特》取材於16世紀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爭歷史。哀格蒙特在歷史上是一個動搖不定的貴族反對派,歌德把他寫成一個為民族的自由和統一而斗爭的、受到人民愛戴的英雄。但是他缺乏積極的行動,主張採取溫和的手段,最後被處死。劇中仍然保留著狂飆突進運動的革命情緒,但人物的反抗精神已經降低。
《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取材於希臘神話,主人公伊菲格尼亞身處異國,卻能以完美的品行、博愛的胸懷感動國王,改變了那裡野蠻的風俗,建立人道和公正的准則。
歌德晚年的創作極其豐富 ,重要的如自傳性作品 《詩與真》、《義大利游記》、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這些作品表現了歌德重視實踐、肯定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思想,說明他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比前一時期有所增長。
《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雖然不如《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那樣引人,然而它以探求理想的社會制度為中心,認為人們只有在為集體福利而積極勞動中才能獲得人生的意義,思想比較開闊、積極。歌德晚年的許多抒情詩中閃爍著唯物主義、樂觀主義思想的光芒,在當時消極浪漫主義文學風行一時的德國文壇上獨放異彩。《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現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新發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並對歐洲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長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粒小珍珠,曾為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青年人而喜愛。明白這部小說的創作緣由,會使人更加喜愛這部作品和他的作者。
24歲的歌德因公去維茲拉,在出席一次舞會的途中、偶然認識了一個叫夏綠蒂的少女,一見鍾情。夏綠蒂是歌德的朋友凱士特南的未婚妻,時年15歲,而凱士特南卻31歲。歌德對夏綠蒂十分傾倒,便不顧一切地向她表白了愛情。這使夏綠蒂驚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訴了未婚夫,凱士特南對此表現的無所謂。歌德知道這個情況,感到十分震驚,為了自己,也為了夏綠蒂,他立即逃回法蘭克福,斬斷了這不合適的情絲。幾個月以後,他的另一個朋友葉爾查林,因為愛上別人的妻子,受不了社會輿論的指責自殺了。歌德知道這件事後,感觸很深,使用葉爾查林作原型寫了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使他名噪一時。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寫這部巨著,前後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於1808年法軍入侵的時候,第二部則完成於1831年8月31日,是時他已83歲高齡。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歌德出生於1749年8月28日,逝世於1832年3月22日,他對世界文學寶庫的巨大貢獻,使他成為世界文化名人,每年逢他的生日,各國文藝界都舉行紀念活動。
◆歌德名言,警句,格言,語錄
· 任何人都不笨但如果你不利用你的大腦你會發覺你很笨!
· 誰是最幸福的人?乃是能感到他人的功績、視他人之樂如自己之樂的人。
· 最大的幸福在於我們的缺點得到糾正,我們的錯誤得到補救。
· 能把自己生命的終點和起點聯結起來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 在蠢人感到人生困難的時候,賢人看起來容易;而當蠢人感到容易的時候,賢者就感到困難。
· 人生一世不就是為了化短暫的事物為永久的嗎?要做到這一步,就須懂得如何珍視這短暫和永久。
· 雖然人人都企求得很多,但所需要的卻是微乎其微。因為人生是短暫的,人的命運是有限的。
· 凡不是就著淚水吃過麵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
· 誰要是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 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贏取,這才有資格去享有它。
· 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為之而奮斗。
· 一個人只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於宣稱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 對別人述說自己,這是一種天性;因此,認真對待別人向你述說他自己的事,這是一種教養。
· 真正的志同道合者不可能長久地爭吵;他們總會重新言好的。
· 只要你告訴我,你交的是些什麼樣的人,我就能說出,你是什麼人。
· 友誼只能在實踐中產生並在實踐中得到保持。
· 知道危險而不說的人,是敵人。
· 人應該有愛好真理,一見真理就採納它那樣的心靈。
· 錯誤同真理的關系,就像睡夢同清醒的關系一樣。一個人從錯誤中醒來,就會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 斗爭是掌握本領的學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橋梁。
· 對真理的熱愛就體現在:知道怎樣去發現和珍惜每一件事物的好處。
· 我們對於真理必須經常反復地說,因為錯誤也有人在反復地宣傳,並且不是個別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傳。
· 關鍵在於要有一顆愛真理的心靈,隨時隨地地碰見真理,就把它吸收進來。
· 把前人獲得的零星的真理找出來進一步加以發展,就是當之無愧理應受到獎賞的功勞。
· 聰明的年輕人以為,如果承認已經被別人承認過的真理,就會使自己喪失獨創性,這是極大的錯誤。
· 真理是一隻火炬,而且是一支極大的火炬,所以當我們懷著生怕被它燒著的恐懼心情企圖從它旁邊走過去的時候,連眼睛也難以睜開。
· 看出錯誤比發現真理要容易得多;因為謬誤是在明處,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則藏在深處,並且不是任何人都能發現它。
· 誰接受純粹的經驗並且按照它去行動,誰就有足夠的真理。
· 知識的歷史猶如一隻偉大的復音曲,在這只曲子里依依次響起各民族的聲音。
· 世界上有許多既美好又出類拔萃的事物,可是他們卻各不相依。
· 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
· 我的遺產多麼壯麗、廣闊、遼遠!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畝是時間。
· 把時間用得節省些,我很可能把最珍貴的金剛石拿到手。
· 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會做好。一天也不能虛度,要下決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緊緊抱住,有決心就不會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貫徹實行。
· 一個鍾頭有六十分鍾,一天就超過了一千分鍾。明白這個道理後,就知道人可作出多少貢獻。
· 誰若游戲人生,他就一世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 正當利用時間!你要理解什麼,不要舍近求遠。
· 只要我們能善用時間,就永遠不愁時間不夠用。
· 要做一番偉大的事業,總得在青年時代開始。
· 事業最要緊,名譽是空言。
· 一個人無論往哪裡走,無論從事什麼事業,他終將回到本性指給的路上。
· 事業是一切,名號只是虛聲。
· 勞動可以使我們擺脫三大災禍:寂寞、惡習、貧困。
· 你若要為你的意義而歡喜,就必須給這個世界以意義。
· 凡是自強不息者,最終都會成功。
· 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去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
· 幻想是詩人的翅膀,假設是科學的天梯。
· 就科學來講,把前人獲得的零星的真理找出來進一步加以發展,就是當之無愧理應受到獎賞的功勞。
· 幻想是詩人的翅膀,假設是科學家的天梯。
· 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地辦事。
·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
· 一傑出的哲學家說,建築是凍結了音樂,許多人對他的這個說法搖頭,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相信沒有比這個巧妙的思想換一種說法更好了,那就是把建築叫做無言的音樂。
· 誰有用腦子去思考,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有。
· 當一個偉大的思想作為一種福音降臨這個世界時,它對於受陳規陋習羈絆的大眾會成為一種冒犯,而在那些讀書不少但學識不深的人看來,卻是一樁蠢事。
· 並非語言本身有多麼正確,有力,或者優美,而在於它所體現出來的思想的力量。
· 我們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導游者,沒有導游者,一切都會停止。目標會喪失,力量也會化為烏有。
· 異端是生活的詩歌,因此有異端思想是無傷於一個詩人的。
· 我們比較容易承認行為上的錯誤、過失和缺點,而對於思想上的錯誤、過失和缺點則不然。
· 我們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導游者;沒有導游者,一切都會停止。目標會喪失,力量也會化為烏有。
· 就婦女在其它方面的才能來說,我倒是經常發現婦女一結婚,才能就完蛋了。
· 世上最艱難的工作是什麼?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沒有不是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 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說,我活了七十五歲,沒有哪一個月過的是真正舒服生活,就好像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
· 藝術家對於自然有著雙重關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隸,他是自然的奴隸,因為他必須用人世間的材料進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時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為他使這種人世間的材料服從他的較高的意旨,並且為這較高的意旨服務。
· 一個有真正天才能的人卻在工作過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樂。
· 沒有一種禮貌會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養的不足,正確的教育在於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禮和人的高尚的教養同時表現出來。
· 才能可以在獨處中培養,品格最好還是在世界上的洶涌波濤中形成。
· 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認低於我們的事物高於我們,也是一種美德。
· 慷慨,尤其是還有謙虛,就會使人贏得好感。
· 許多思想是從一定的文化修養上產生出來的,就如同幼芽是長在綠枝上一樣。
· 一個人應當有良好的禮貌來突出他特有的天性。人人都喜歡出人頭地,但這不應當引起別人的討厭。
· 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
· 接受忠告,就是增進一個人自己的能力。
· 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到最高修養手段。
· 存在著一種出自內心的禮貌。它是變換了形式的愛心。由此產生出一種外部表現出來的最適宜的禮貌。
· 智慧最後的結論是: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贏取,這才有資格去享有它。
· 所謂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經被人思考過千百次;但要想使它們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定要經過我閃自己再三思維,直至它們在我個人經驗中生根為止。
· 智慧只能在真理中發現。
· 什麼是最好的政府?就是指導我們自己去治理自己的政府。
· 人不能孤獨地生活,他需要社會。
· 誰若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便永遠是一個奴隸。
· 智者和愚人都沒有害,最危險的倒是智愚參半。
· 一個傑出人物受到一夥傻瓜的賞識,是可怕的事。
· 如果一個聰明人幹了一件蠢事,那就不會是一件小小的蠢事。
· 蠢人總是提出千百年前的聰明人已經回答了的問題。
· 身體對創造力至少有極大的影響。過去有過一個時期,在德國人們常把天才想像為一個矮小瘦弱的駝子。但是我寧願看到一個身體健壯的天才。
· 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達到十全十美的這種願望,則是人類的尺度。
· 我不應把我的作品全歸功於自己的智慧,還應歸功於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萬的事情和人物。
·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
·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 誰若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 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命運的,只是一瞬之間。
· 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後的東西都是對真理的熱愛。
· 如果是玫瑰,它總會開花的。
· 我們全都要從前輩和同輩學習到一些東西。就連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單憑他所特有的內在自我去對付一切,他也決不會有多大成就。
· 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說,我活了七十五歲,沒有那一個月過的是舒服生活,就好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
· 一個有真正大才能的人卻在工作過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樂。
· 我的產業是這樣美,這樣廣,這樣寬,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地是時間。
· 善於利用時間的人,永遠找得到充裕的時間。
· 我們對於真理必須經常反復地說,因為錯誤也有人在反復地宣傳,並且不是有個別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傳。
· 人們還往往把真理和錯誤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堅持的卻是錯誤。
· 關鍵在於要有一顆愛真理的心靈,隨時隨地碰見真理,就把它吸收進來。
· 誰要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 我們為祖國服務,也不能都採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
·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 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
⑽ 義大利游記咋寫
我寫了篇簡短的,參考一下吧。http://user.qzone.qq.com/16801572/blog/1219430696
不過你的至少了解幾個當地有名的人,這樣寫出來比較有歷史氣息,不然乾巴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