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文化遺址
1. 關於黃河的資料
黃河是中國北方的一條大河,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中國第二長的河流。
黃河北源源於青藏高原巴彥哈拉山脈的一個分支——察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源於巴彥哈拉山脈各亞山北麓的卡吉曲,西源於星辰哈拉山西麓的經論證的宗列曲。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部流經中國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故又被稱為世界上最富含沙量的河流。然而,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對人類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之為「母親河」。每年將產生16億噸泥沙,其中12億噸將流入大海。其餘4億噸將長期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有利於種植的沖積平原。
(1)卡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關於黃河的傳說——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
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2. 重慶周邊游景點有哪些值得推薦
重慶周邊景點值得推薦的有洪崖洞、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旅遊區、長江三峽、武陵山大裂谷。
1、洪崖洞
洪崖洞,原名洪崖門,是古重慶城門之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解放碑滄白路,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的濱江地帶,是兼具觀光旅遊、休閑度假等功能的旅遊區。
2、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
5、武陵山大裂谷
武陵山大裂谷位於武陵山旅遊度假區中南段,是一處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人間奇觀。大裂谷景區面積近9平方公里,景區內山峰、台地、溝谷高低錯落,層次豐富,海拔從600米到1980米,山勢奇峻多姿,極具壯觀之美。
3. 內蒙古十大必去的景點有哪些
內蒙古何止是個必去的景點,事實內蒙古有著最為豐富的旅遊資源,從東部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額爾古納濕地、大興安嶺的阿爾山、再到錫林浩特的錫林郭勒大草原、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輝騰錫勒大草原、克什克騰石陣、再到西部的響沙灣、巴彥淖爾的秦漢長城,已經巴丹吉林的胡楊林和巴丹吉林沙漠、陰山岩畫等等,是在太多了,還有眾多的召廟和王爺府。
眾多的召廟,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綿綿召,這里描述的是首府城市周便的召廟文化。
更為久遠的還有大窯文化、紅山文化、昭君文化,黑城的西夏文化,北魏時期的盛樂古城等等,哪一個都值得遊客去仔細研究。一本書都未必能夠講清楚。
4. 什麼是卡若文化
卡若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海拔最高、經度最西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西藏自治區發現的第一處原始社會村落遺址。卡若遺址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1.卡若文化的特徵 卡若遺址的原始文化具有以下地方色彩: 其一,生產工具。遺址已經表現出新石器時代的全部特徵,但仍以打制石器為大多數。打制石器、細石器和磨製石器並存。從形制學角度看,打制石器、細石器均有明顯的地方特徵,磨製石器則以半月形石刀為代表,這種石器在其他遺址中也曾出現。其二,陶器均為夾砂陶制的小平底器,以罐、盆、碗為基本組合,與中原地帶新石器文化的三足器、圈足器不同,而與西南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出土的陶器有一致之處。 其三,建築業。從石牆房屋、石砌道口、圓石台、石圍圈等來看,卡若遺址大量採用石塊為建築原料,並出現了爐灶。在半地穴房屋中有「井欄式」木結構出現,這具有典型的地方性。 從以上幾方面看,卡若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內涵與我國已知的其他類型原始文化有明顯不同,根據考古學通例,被命名為「卡若文化」。
5. 關於黃河手抄報的資料............
黃河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幹流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份,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匯集了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川,流域面積達七十五萬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經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許多支流夾帶大量泥沙匯入,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黃色,因而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終年積雪。黃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無數小湖的沼澤。出星宿海後進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瑪多,繞過積石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長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貴德至綏遠省河口鎮,長一千五百多公里。黃河在甘肅境內,穿過不少大峽谷,匯集許多支流。中游段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長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縱貫黃土高原,夾帶著大量泥沙,洶涌而下,到了壺口,地勢陡落,形成壺口瀑布,接著穿過龍門峽流到潼關,河道變寬,因匯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關為華山所阻,折向東流,過三門峽到盂洛,便進入平原地區。下游段自孟津到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長八百七十多公里,由於泥沙淤積,水流緩慢,兩岸築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黃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則筆直。從蘭州到潼關,河水繞流一個長方形的三邊,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約長二千公里。古時下遊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南奪淮流入黃海,兩者相距達五百公里。
在歷史上,黃河流城經常泛濫成災。據記載,二千多年來,黃河下游潰堤達一千五百多次,較大規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災范圍北至天津,南達江蘇、安徽,廣達二十五萬平方公里。河水夾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量,平均每年超過十六億公噸。由於下游段地勢低平,河道坡降平緩,流速減低,大量泥沙於是沉積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億公噸,其餘泥沙則流到河口,沖積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陸達二十多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佔中國總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則約佔全國四成。
6. 卡若文化遺址的介紹
卡若文化遺址,距離西藏昌都鎮以西約十二千米處。,被發現有大量的石斧、石錛內和陶罐等原始文物和工具。發現房容屋遺跡31處,出土石器、骨器和陶片等共計,以及大量的動物骨骼和粟米,經測定這些物品均出自4千到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對研究藏文化的發展尤其是西藏早期歷史和漢藏關系史有重要意義。
7. 北京十大必游景點有哪些
1、頤和園
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尤其推薦佛香閣,長廊、石舫,十七拱橋,銅牛,這幾個屬於標志性的景點,必須打卡,長廊和十七拱橋拍照都特別好看。
2、王府井
主要展示明清及建國初期北京商業風貌,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作為北京最著名的、具有百年歷史的商業街。來這里可以感受一下建國初期時,甚至改革開放時期的北京商業街。
3、雍和宮
建築精美華麗,具有將漢、滿、蒙、藏等多種建築藝術融為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仍有眾多的僧侶在其中修行。
4、香山
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園,有奇特幽靜的山、廟、庭院、清泉。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觀賞紅葉的最好季節,香山好的不僅僅紅葉,這里也已經成為北京市民最喜歡的游覽地和健身之所。
5、奧林匹克公園
除了鳥巢和水立方,還有國家體育館、國家會議中心、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下沉花園、北頂娘娘廟、網球中心等景點。
6、天安門廣場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北京乃至全中國的象徵。所有中國小孩子從小到大在課本里看過無數圖片的地方,每個中國人肯定都曾」目睹」過它的雄姿,但真正身處其中一般仍然會激動無比,是照片完全無法展現的震撼與情懷。
7、故宮
裡面非常大,有些地方沒開放不能看,但是大部分地方都是可以進去的。最壯觀宏偉的太和殿,屋頂鍍金的奉先殿,妃子們宮斗的儲秀宮都不容錯過,還有新晉當紅的延禧宮都是不能錯過的。
8、長城
全長3741米,氣勢恢宏。其他幾處長城,居庸關位於昌平,慕田峪位於懷柔,司馬台位於密雲,它們也都各有特色,值得一游。
9、天壇公園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場所。
10、北海公園
位於景山的西邊,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建築之一,也是最完整的圓林。在北海,其他季節可以劃船觀景,冬天可溜冰賞景。
8. 黃河簡介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九個省、自治區,最後注入渤海。
美麗而古老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就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對黃河的贊嘆。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150萬年前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西候度猿人;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現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出現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黃河上遊河段水力資源豐富,從龍羊峽至青銅峽川峽相間,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那裡可以建造許多電站,已建立了好幾個大水電站。
黃河自孟津至入海口是黃河的下游,就是華北平原。這里河道寬闊,水流緩慢,攜帶的泥沙大量沉積下來,使河床不斷抬高。為了防止河水泛濫,河堤也不得不一再加高,自鄭州黃河花園口一段起,河床平均比兩岸地面高4-5米,有的地方甚至高達10米,成了世界聞名"地上懸河"。
黃河著名的壺口瀑布--雷霆萬鈞,奔騰而過,壺口象徵著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黃河精神。著名的龍門--水流湍急,相傳鯉魚如果能跳過龍門就可成龍,產生「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又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鑿開的峽口,因而又稱禹門口。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8)卡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黃河的地貌特徵:
黃河流域西界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流域內地勢西高東低,高差懸殊,形成自西而東、由高及低三級階梯。
最高一級階梯是黃河河源區所在的青海高原,位於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聳立著一系列北西——南東向山脈,如北部的祁連山,南部的阿尼瑪卿山和巴顏喀拉山。黃河迂迴於山原之間,呈「S」形大彎道。
河谷兩岸的山脈海拔5500~6000米,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雄踞黃河左岸的阿尼瑪卿山主峰瑪卿崗日海拔6282米,是黃河流域最高點,山頂終年積雪,冰峰起伏,景象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