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遺址
① 黃龍溪的遺跡有遺跡的故事
龍溪古名"赤水",據《仁壽縣志》載:"赤水與錦江匯流,溪自然風光(12張)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溪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雲"黃龍見武陽事,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建安24年(公元216),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象牙,黃龍所屬之地,昔屬武陽,今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黃龍溪歷來就是成都南面的軍事重鎮。蜀漢時,諸葛亮南征,曾派重兵把守於此,結果戰敗,加速了大蜀國的滅亡。黃龍溪原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東岸的立新村境內,毀於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後遷至府河兩岸建場,由於舊時水運交通發達,外來商客增多,經濟文化繁榮,航運上達成都,下通重慶,是水路運輸的重要碼頭。 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輩的足跡;蜀漢政權在此萌芽催生;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馬;唐宋時期日見繁榮,黃金水道成了南方絲綢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時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徑流傳著歷史的故事;老街南、北、中錯落的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景觀;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的全木結構古戲台保存完好;六株千年古榕樹掩映著古鎮魅影;古老的唐家大院演繹著客家文化的風雲;三縣衙門訴說著民國時期的歷史;陳家水碾令遊人發散思古之幽情;古樸的民風民俗增添了小鎮無窮的魅力;兵家必爭、商賈雲集從而孕育了豐富的碼頭文化;獨具特色的川西田園古鎮風貌成為西南第一的天然影視基地。古鎮名揚中外,游者慕名而至;憑弔古物,品玩老街、尋覓人文、寄情山水…… 黃龍溪吊腳樓 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 古鎮內,路面青石鋪就,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大多建於明末清初,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朴氣息。民居的門前屋頂細部尤為精彩,木雕、磚雕、繪畫等工藝技術精湛,造型生動。院落之間廊廡穿插,廳堂軒昂,體現傳統古建築的鮮明特點。做生意的人家,廳堂內掛滿了橫幅字畫,用玻璃鏡框鑲嵌起來,精緻而雋秀,與周圍的古建築渾然一體。1983年,當黃龍溪古鎮還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時候,峨嵋電影製片廠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就選這里做外景地,後來,《海燈法師》、《芙蓉鎮》、《家春秋》等多部影視劇也在此拍攝。因為這里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是那些人造影視城根本無法比擬的。 黃龍溪 古鎮不大,很有「水城」的味道,一水劃鎮而過,兩岸都是用青石鋪成的石板路,有些地方還存有昔日的棚廊。水面有數座鐵吊橋連接,河畔有一株古榕,盤根錯節,據說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古鎮的標志,遊人每到此,總要在此留影。黃龍溪的魚也是一絕,老人們說:「七上八下九歸沱」,說的是每年從小寒、大寒節氣到次年七月,下游的魚兒成群結隊溯江而上到此產卵,所以黃龍溪魚產甚豐。當地最地道的吃魚方法是在船上,來一鍋「河水煮活魚」,看似粗鄙的吃法卻能讓人盡享野味之鮮美。 古鎮里明清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比比皆是,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朴氣息。1983年,當黃龍溪古鎮還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時候,峨嵋電影製片廠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就選這里做外景地,後來,《海燈法師》、《芙蓉鎮》、《家春秋》等多部影視劇也在此拍攝。因為這里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是那些人造影視城根本無法比擬的。小鎮中有一條街道因過於老化,推倒後按照過去的風格仿建,但一眼望過去,卻怎麼也脫不了仿的氣息。 黃龍溪古龍寺 經過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古鎮至今仍保存完整。現存的古街坊有7條,街內兩旁多為明清時期建築,屬全木穿斗結構,嚴謹的廊坊式古代建築樣式融入其中,街面由紅砂石板鋪成。現存的76套民居亦多為兩層高的明清風格建築,青瓦粉牆,欄桿窗欞鏤刻精美,傍水而建。臨江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是古蜀民居「桿欄」文化的體現。古鎮內尚有三座完整的寺廟——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皆坐落在正街上,形成黃龍溪古鎮一街三寺廟,且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獨特格局,再加上鎮外的兩座宏偉的古寺廟,更給黃龍溪增添了古意。 黃龍溪茶館 古鎮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茶館,路兩旁、河堤上、竹林下,「一」字展開的竹台、竹椅、竹凳,還有花花綠綠的太陽傘,成為古鎮上一道誘人的風景。喝茶對於古鎮上的人來說,那是與吃飯並列的頭等大事,馬虎不得。他們用本地產的茉莉花,沖在蓋碗里,一些茶館有時也有上好的竹葉青、峨眉雪蕊這樣的好川茶。一碗茶兩三塊錢,便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們,大清早上館子遛鳥兼喝茶,花錢不多,卻是一種悠閑、雅緻的享受。 每年正月初二晚上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 「燒火龍」是黃龍溪最馳名、最傳統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煙花配方,享譽海內外。此習俗源於南宋,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先民根據「龍見武陽赤水」和「龍生九子」等故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現在火龍已經成為黃龍溪一年一度新春的「保留節目」。 黃龍溪現轄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2.8萬人,幅員面積5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丘區鄉鎮,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農業為基礎的旅遊型城鎮。旅遊服務設施從無到有,現有高中檔賓館、飯店10多家,大小餐館120多家,有床位3700多個,購物點70多處,旅遊般只100多艘,黃龍溪已成為成都市郊區新的旅遊熱點。
② 黃龍溪是中國世界文化遺址嗎
不是的。
景點級別:AAAA
門票價格:免費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地址:四川省雙流區黃龍溪鎮
③ 從長春怎麼坐車到黃龍府遺址和高句麗古城
黃龍府遺址在農安縣城內
坐客車到農安
高句麗古城就多了
不知道你具體想去哪個
吉林省內的
集安有,吉林市也有
現在客車基本上都在客運北站
④ 我帶黃龍手鐲好還是遺跡手鐲好
如果有增加傷害(比如悲鳴)的裝備,如果沒有其他裝備可以先用屬強頂替如果沒有其他增加傷害裝備(比如悲鳴),遺跡手鐲效果和其他效果會取最高值。
現在屬強特別好堆,選擇遺跡手鐲吧
⑤ 黃龍宗的黃龍宗遺跡
【遺跡:遍布寺周,熠熠生輝】
黃龍寺所在地現名黃龍寺村,所在鄉名黃龍鄉,都是因山、寺而得名。這里,至今存有斷坦殘壁和數間清代廟宇黃龍寺遺址,還有眾多黃龍宗的歷史遺跡如遍布附近山間的數以百計的僧墳及寺周摩崖石刻。
數十座高僧墓塔(亭),即為黃龍寺塔林,位於黃龍寺右前,黃龍宗開宗祖師慧南於宋熙寧二年3月16日,慧南禪師對眾說辭世偈曰:「得不得,傳不傳,歸根得旨復何言。憶得首山曾泄漏,新婦騎驢家人牽。」次日午時,在黃龍寺圓寂,塔葬寺之右前嶂,保存至今。之後及他的兩代主要傳人祖心、死心圓寂後其舍利塔即建於此,後人稱之為三塔嘰,為黃龍著名人文勝跡。
現存觀音堂內,清光緒六年的木刻禪匾上行書「箭鋒妙法」四個大字雖距今127年,但依然完好。從匾內題頭與落款看出,此匾是當時一位方丈退隱時寄語弟子或同門兄弟「希苦參禪佛,日益揣摩精進,至法力如箭鋒一樣犀利。」最難能可貴的是寺內還保存著劉基題撰,佛印重刊的一副對聯:
呂祖參禪到此間,始釋修行奧妙
黃公訪道登斯地,方明出世因緣
仍完好如初,光鮮奪目,劉基對黃龍寺的文化經歷作出了精闢的小結,這也是研究黃龍宗史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之一。
【興衰:五百年睡,五百年醒】
歷來受到佛學界、史學界高度重視,與黃庭堅、蘇東坡、周敦頤等歷史文化名人有過密切關系,宗風獨特,高僧輩出並且遠播日本、朝鮮的佛教禪宗重要宗派之一的黃龍宗的祖庭黃龍寺,也避免不了歷史長河中連連厄運。黃龍寺毀壞最為慘重分別是北伐後期與日軍侵華之期。1927年,一位軍官一把火燒了三座大佛堂和三尊大佛;1939年黃龍寺被日軍飛機投彈炸中,雄偉的大雄寶殿毀於一旦;1958年最後一尊三人高的金身南海觀音被用杠桿的方法掀倒;1968年拆毀最後一座高大寬敞、門窗鑲滿了精美木雕的觀音佛堂,砸碎了最後一口千金銅鍾當作廢銅賣了,揮動斧頭砍平了南禪院長達十米的全本《西游記》故事精妙木雕……
1994年,黃龍寺經政府宗教部門批准登記,成為修水縣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自1994年以來,在各相關部門支持幫助下,黃龍寺募集資金愈百萬,修建了佛堂、觀音堂、祖師堂、觀音井、祖師塔、鍾樓及進寺道路,重塑了佛堂菩薩、幽冥鍾,收集了若干古法器、古牌匾、古對聯等文物,為黃龍宗的傳承作出了努力,
黃龍寺不但文化深厚,其傳說亦是美麗傳神,悠遠如新。每年吸引國內外朝覲觀光旅遊的客人3萬多人次,日本佛教界近 年多次派人前來拜謁,國內高僧大德也紛至沓來。黃龍寺的恢復重建已經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正應了黃龍山虎五百年睡,五百年醒之說。
⑥ 黃龍溪古鎮有哪些故事
您可以網路一下「黃龍溪最有名的小吃」典故多著呢
⑦ 中國十大著名風景區有哪些
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指的是在1985年由《中國旅遊報》發起的評選結果,分別是萬里長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宮、蘇州園林、安徽黃山、長江三峽、日月潭、承德避暑山莊和秦陵兵馬俑。
1、萬里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
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2、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對桂林旅遊資源的總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桂林山水是中國山水的代表,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圍很廣,項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其境內的山水風光舉世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
2014年6月23日,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以桂林為首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項目申遺成功,正式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桂林山水榮登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3、杭州西湖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
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
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4、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
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5、蘇州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簡稱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蘇州古典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
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古典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
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有19處,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是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
6、安徽黃山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有72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黃山是安徽旅遊的標志,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唯一的山嶽風光。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黃山代表景觀有「四絕三瀑」。
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黃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熱情友好的象徵,承載著擁抱世界的東方禮儀文化。
7、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又名峽江或大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和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幹流上,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公里,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
長江三峽在湖北宜昌境內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其中瞿塘峽位於重慶奉節境內,巫峽位於重慶巫山和湖北恩施州的巴東兩縣境內。
西陵峽在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境內。長江三峽其間有兩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三峽大壩和三峽人家風景區,是中國十大名勝古跡之一。
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人民幣十元紙幣背面的三峽夔門景觀更彰顯了長江三峽在中國悠久歷史文化中重要的標志地位。
8、日月潭
日月潭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是台灣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湖面海拔760米,面積約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0米,湖周長約35千米。
日月潭四周群山環抱,重巒迭嶂,潭水碧波晶瑩,湖面遼闊,群峰倒映湖中,優美如畫。每當夕陽西下,新月東升之際,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優雅寧靜,富有詩情畫意。
日月潭中有一小島遠望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名珠子嶼(光華島),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形狀如圓日,南半湖形狀如彎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9、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
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
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是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
10、秦陵兵馬俑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⑧ 杭州西湖 西湖十景簡介
1,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位於西湖的西部水域, 西距湖西岸約500米, 范圍約9.66公頃。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著名文人蘇軾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湖泥堆築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有六橋,自南向北依次命名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
2,麴院風荷
麴院風荷位於西湖北岸的蘇堤北端西側22米處,范圍約0.06公頃,以夏日觀荷為主題,在視覺上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特色。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於孤山東南角的濱湖地帶、白堤西端南側,是自湖北岸臨湖觀賞西湖水域全景的最佳地點之一。以秋天夜晚皓月當空之際觀賞湖光月色為主題。
4,斷橋殘雪
斷橋殘雪位於在西湖北部白堤東端的斷橋一帶, 范圍約2.61公頃。尤以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為勝。當西湖雪後初晴時,日出映照,斷橋向陽的半邊橋面上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彷彿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 呈「雪殘橋斷」之景。
5,花港觀魚
在蘇堤映波橋西北197米處,介於小南湖與西里湖間,范圍約0.25公頃。以賞花、觀魚為景觀主題,體驗自然的勃勃生機。春日裡,落英繽紛,呈現出「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勝景。
6,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所處的位置原為南宋時(12-13世紀)的御花園,「聚景園」,因園中多柳樹,風擺成浪、鶯啼婉轉,故得題名「柳浪聞鶯」。
7,三潭印月
在西湖外湖西南部的小瀛洲島及島南局部水域,范圍約7.67公頃,是杭州西湖最具標志性的景觀。該景觀以水中三塔、小瀛洲島為核心觀賞要素。
8,雙峰插雲
雙峰插雲由西湖西部群山中的南、北兩座高峰,以及西湖西北角洪春橋畔的觀景點構成,以觀賞西湖周邊群山雲霧繚繞的景觀為主題。
西湖南北高峰在唐宋時各有塔一座,在春、秋晴朗之日遠望兩峰,可見遙相對峙的雙塔巍然聳立,氣勢非凡。每當雲霧彌漫,塔尖於雲中時隱時顯,恍若雲天佛國。
9,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位於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一帶,范圍約13.19公頃,以黃昏時的山峰古塔剪影景觀為觀賞特點。該景觀的最重要建築要素為雷峰塔,始建於吳越國時期(977年),民國(1924年)塔毀後以遺址形式保存,曾與保俶塔形成西湖南北兩岸的對景,佐證了佛教文化的興盛對西湖景觀的直接影響。
10,南屏晚鍾
位於西湖南岸的南屏山一帶,范圍約3.91公頃,以南屏山麓凈慈寺鍾聲響徹湖上的審美意境為特點。
⑨ 黃龍景區有哪些主要景點
黃龍景區的主要景點有:黃龍溝、迎賓池、洗身洞、盆景池、黃龍寺。
1、黃龍溝
位於岷山主峰雪寶頂,下臨涪江源流——涪源橋,是一條長7.5公里、寬1.5公里的緩坡溝谷。溝內布滿乳黃色岩石,遠望好似婉蜒於密林幽谷中的黃龍,黃龍溝名即來源於此。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此修建了黃龍寺,用以奉祀黃龍。
黃龍溝以它「奇、絕、秀、幽」的自然景觀而蜚聲中外,它酷似中國人心目中「龍」的形象,藏民稱之為「東日·瑟爾磋」,意為東方的海螺山(指雪寶頂)、金色的海子(指黃龍溝),並沿襲著一年一度盛況煊赫、波及西北各省區各族民眾參加的轉山廟會。
2、迎賓池
進入黃龍景區,首先看到的是一組精巧別致、水質明麗的池群--迎賓池。池子大小不一,形狀奇特,色彩艷麗,錯落有致,四周山嶽環峙,林木蔥蘢,山間野花競放,彩蝶飛舞。山間石徑曲折盤旋,點綴著觀景亭閣,倍添情趣。
3、洗身洞
洗身洞距涪源橋1273米,處在黃龍溝的第二級台階上。從金沙灘下瀉的鈣華流,在這里突然塌陷,跌落成一堵高10米,寬40米的鈣華塌陷壁,它是世界最長的鈣華塌陷壁。奔涌的水流從堤埂上翻越而下,在鈣華壁上跌宕成一道金碧輝煌的鈣華瀑布,十分壯觀。洗身洞就位於鈣華瀑布下部。
4、盆景池
盆景池由一組近百個水池組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池堤隨樹的根莖與地勢而變,堤聯岸接,活水同源,順勢層疊;池底呈黃、白、褐、灰多種顏色,池面澄凈無塵,望若明鏡;池旁池中,到處是木石花草,翠柏盤根,山花含笑,野果繽紛。這一片絢麗的景觀,儼然天設地造的奇特盆景,使園藝師們也嘆為觀止。
這一片景觀,還有緊傍森林的明鏡倒影池、掩映於杜鵑花叢間的婆蘿彩池和擁有彩池500多個,鈣化景觀中色彩最為豐富的爭艷池。
5、黃龍寺
距溝口約3.5公里,有黃龍中寺可讓遊客休息。據《松潘縣志》載:「黃龍寺,明兵馬使馬朝覲建,亦名雪山寺,相傳黃龍真人養道於此,故名。有前中後三寺,殿閣相望,各距五里。」
溝內原有前、中、後三座寺廟,前寺現僅存遺址;中寺共五殿,佔地約5100平方米,現存觀音殿及殿內十作羅漢塑像位於黃龍溝盡頭海拔3558米 地2100平方米,廟宇建築基本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