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戰役遺址
⑴ 想去雲南松山戰役遺址探訪,求具體路線
大理下關有到龍陵的班車的,到了龍陵就有直接到臘勐的班車,能到松山的。在鎮安下車去松山可能沒那麼方便。
⑵ 松山戰役美國援軍起了什麼作用
松山戰役美國援軍給予了中國軍隊空中支持,派出飛機對於日本軍隊進行空襲,其次對於中國軍隊進行了軍事援助與軍事作業訓練,為中國軍隊配備了大口徑榴彈炮、山 炮、機關炮和火焰噴射器,並在瀾滄江和大理洱海對中國工兵部隊進行了半個多月的模擬渡江作業訓練。使中國軍人佔有火力裝備和人數上的絕對優勢。
松山戰役簡況: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以大量兵力和裝備進攻東南亞各國和太平洋諸島。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決定成立包括中國、泰國、越南、緬甸在內的中國戰區。同時,組成了10萬人的「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3月赴緬配合英軍與日決戰。「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雖在一些地區嚴重地打擊了日軍,但英軍缺乏防禦緬甸的決心和信心,故和中國軍隊配合不力,加之其他原因,致使中國軍隊孤軍作戰,連連受挫,而這種局面卻使日軍乘隙北上,迅速逼近中緬邊境,控制了滇緬公路。接著於1942年5月3日越過畹町河入侵我國雲南省,佔領我國邊防重鎮—畹町鎮。從此中國西南防線被突破,原本是抗日大後方的滇西隨即變成抗日的前線。
松山為高黎貢山支脈,位於龍陵縣東北部的臘勐鄉境內,雄踞於怒江西岸,其山狀略呈「T」形,主峰海拔2019.8米,前臨深谷,背連大坡,旁山起伏於足下,有遺世獨立之概。松山地理位置險要,其東距惠通橋22公里,西至龍陵約39公里,是惠通橋至龍陵的咽喉,也是滇緬公路出入滇西地區的咽喉要地。松山戰役遺址由諸個峰巒組成,南為鷹蹲山,北為黃土坡,隆起於中者為松山,山後稍低者為小松山,自小松山傾斜面衍平者為大埡口,復稍斜而上者為滾龍坡。1938年修築的滇緬公路從滾龍坡經大埡口環繞松山蜿蜒至谷底,長達43公里,松山頂峰炮火可控制怒江兩岸公路70餘公里,是天然的軍事要塞,易守難攻,被西方記者稱之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東方的直布羅陀」。
1942年日軍佔領該地,派第56師團第113聯隊主力3千餘人以山頂為中心,沿公路東至惠通橋、西至鎮安街,修築了一個縱深達數十公里的強大防禦體系,設置主峰子高地、滾龍坡、大啞口、長嶺崗4個能獨立作戰的堅固據點,與中國軍隊隔江對峙。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戰需要構築,極為堅固復雜,甚至連坦克也能在地堡里開進開出。即使重炮轟擊或飛機轟炸,數枚500磅重型炸彈直接命中也不會使工事內部受到損害。河邊總司令在寫給日本南方軍總司令的報告中稱:「松山工事的堅定性足以抵禦任何程度的猛烈攻擊,並可堅守11個月以上。」陣地上還配有山炮、戰車、汽車,設有醫院、慰安所,地下有電話、通訊、供水、照明等設施,糧株彈葯充足。所以56師113聯隊主力雖3000餘人,卻是一支能獨立作戰的勁旅。日軍憑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抱著與陣地共存亡的頑固信念,56師團長松山佑三中將就發出狂言:「中國軍隊不犧牲10萬人休想攻取松山」。
1944年6月,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奉命反攻松山,拉開了「松山戰役」的序幕。
參考鏈接:http://www.baoshan.cn/561/2013/07/10/[email protected]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ls/021.html
⑶ 龍陵到松山戰役遺址怎麼走
有啊!還有好幾里路呢!
⑷ 松山戰役唯一日軍倖存者,曾想建立英魂碑,當地人怎麼說
現在提到松山戰役,很多人都會想到「玉碎戰」、「全殲日軍」等字眼,松山戰役作為亞洲第一次玉碎戰,其戰斗之慘烈,不可謂不令人膽寒。中日雙方圍繞松山陣地,攻防不下十次,中國遠征軍最後以七千餘人的傷亡,奪取了松山,而日軍方面,共計一千二百餘人被殲滅。
木下昌巳祭拜遠征軍烈士
木下昌巳不得不沮喪地回到國內,他的這個目標永遠也無法實現,因為那段悲慘的歷史給中國人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和傷痛,中國人絕不會忘記那段沉痛的歷史。
⑸ 騰沖松山戰役 中國人為什麼不修好墓碑
有啊,現存的松山戰役遺址,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4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雕塑群由雕塑家李春華創作並捐贈。整個雕塑群位於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佔地約17500平方米,由402座單體雕塑組成。
這一個主要的紀念場所,之所以沒有單獨的墓碑,是因為當年的國軍打完仗後,因為陣亡的將士太多,自己沒有妥善保存好烈士們的遺體,自己沒有修繕好墓碑,等新中國成立後,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想起來這些為國捐軀的將士,但這時已經不可能單獨修建墓碑了,因為絕大部分的將士遺骸已經找不到了。
⑹ 松山戰役紀念館開放沒有
聽說已經開放啦,不太清楚。
⑺ 松山戰役遺址周一是開放還是關門
從雲南省龍陵縣城東行39公里,便到了松山。 南北絕壁、谷深萬丈、溝壑縱橫,處處均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現存的松山戰役遺址,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4平方公里。遠遠望去,松山宛如一隻巨大的烏龜盤踞在怒江大峽谷上空,一派鬱郁蔥蔥、生機盎然。進入松山,首先進入視野的是「滾龍坡」戰場遺跡。「滾龍坡」是遠征軍在松山戰役中首先攻克的一個外圍據點,當年這里是日軍的炮兵陣地,戰斗歷時29天,攻擊達14次之多。繞過「滾龍坡」,便進入「大埡口」。
⑻ 保護松山戰役遺址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
松山戰役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以戰役級投入和犧牲,贏得了戰略級的戰爭目標。戰役的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僵局,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滇緬公路可以暢通無阻地運送大批部隊和裝備、物資及重炮兵源源通過了這個「東方直布羅陀」,向龍陵戰場開去,形勢立即逆轉。 。戰役的勝利,不僅大大增長抗日勝利的信心,還打破滇西戰役僵局,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為最終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此次戰役是中國抗日戰場首次獲得勝利的攻堅戰、中國戰略反攻階段「轉折點」之戰,也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建制聯隊(團)的戰役、日軍在亞洲戰場的第一個所謂「玉碎」戰。日本天皇親授的聯隊軍旗被毀,旗冠深埋地下,113聯隊不復存在,成為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首次遺留上千具遺骨迄今無法收殮的敗仗(亡靈無法回歸靖國神社)。此次戰役也成為山地叢林攻堅戰的典範,因有雨季等因素,具有很高的軍事學研究價值。戰後第8軍司令部參謀處編撰《第八軍松山圍攻戰史》,為國民黨重慶陸軍大學教材(1947)。此役也被寫入美國軍校教材。
戰役中,由於日軍對於工事構築,火網編成,側防配置及工事偽裝等的熟悉,故而長於逆襲及夜襲,常乘遠征軍攻至陣地前時,利用側防火力由兩側封鎖,同時由正面出擊;或在國軍佔領陣地立足未穩之際,施行逆襲或夜襲。另外,日軍情報系統良好,搜索嚴密,聯絡緊密 ,其士兵富於獨立作戰精神,死守據點,尤其富於犧牲性,導致國民軍在本次戰役中傷亡慘重。
中國遠征軍雖然有美軍的空運物資支持,但後期才採用對壕作戰有較大優勢的的火焰噴射器,前期傷亡較大。而由於國家的孱弱,軍隊的建設水準太低,中方軍隊中低層指揮官及士兵的素質遠不及日軍,遠征軍夜戰能力不強,導致白天攻下的陣地,夜間被日軍奪回。情報偵察能力太差,進攻戰術呆板,基層軍官和士兵的主觀能動性不夠。戰術的變動依賴高層拿主意 ,並且少數指揮官不能徹底執行命令,致使戰機錯失,影響整個作戰,也是本次戰役我軍傷亡巨大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