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游記
Ⅰ 《西湖游記二》賞析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宏道與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稱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
袁宏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官場昏庸,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原文
西湖一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凈寺,覓阿賓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略,未及偏賞。次早得陶石簣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西湖二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註:①為春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嵐: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 ④相次開發:一個接一個地開放 ⑤石簣:一個人的號 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張功甫:人名 ⑧戀:迷住 ⑨綠煙紅霧:指綠柳紅桃,葉茂花盛,顏色濃艷 ⑩湖光染翠:湖水成為綠色 ⑾設色:用顏色描繪 ⑿夕舂:夕陽 ⒀極其濃媚:把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 ⒁受用:享受.
譯文
西湖一:從武林門往西走,就望見保叔塔高聳在重山疊嶺之中,這時我的心已經飛到了西湖上面。午間進入昭慶寺,用茶過後,立即劃小船進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紅,好似少女的面頰;暖風拂面,使人如飲醇酒;微波盪漾,像綾羅般細軟平滑。我剛剛抬頭一看,就已心醉神迷。這時我想用一個詞來描繪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來,大約像東阿王曹植最初見到洛神時一樣了。我游西湖就從這一次開始,時間是農歷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 西湖最美的時間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時刻是煙霧迷濛的早晨和山光籠罩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氣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開放,景觀更是奇特。
石簣多次跟我說:「傅金吾家園中的梅,是宋朝張公甫遺留下來的,趕緊去看看吧!」我這時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紅桃似霧,彌漫二十多里,歌聲奏樂聲像陣陣清風到處傳揚,少女們混合著脂粉的汗水像道道細雨,衣著華麗的富家子弟往來不絕,比堤邊的草還多,美麗妖艷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湖,只是在午、未、申這三個時辰。其實,湖光染成綠色、山氣用顏色描畫的非常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陽出來才出來,夕陽還沒有落下,才顯得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月景尤其難以用言語形容,花和柳的情調,山水的容顏和意境,另是一種趣味。這種快樂只留給山僧和遊客享受,怎麼能夠對那些忙於功名利祿的人述說呢?
寫作背景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於這一年的春天。
文章層次
《西湖一》
第一層(第1句)寫作者出杭州武林門西行游覽西湖。
第二層(2—4句)寫游西湖所見及內心感受。
第三層(第5句)補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覽時間。
《西湖二》
第一段:寫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內最盛美的則是晨霧,是晚嵐。
第二段:寫西湖蘇堤上綠柳紅花,遊人如織的繁盛華艷的景象。
第三段:暗諷杭州人不會欣賞西湖美景,表達了作者對世俗庸人的嘲謔。
寫作特點
1.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寓情於景、寓思想於景物描寫之中。
2.多用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等修辭,使文章語句艷麗多姿。
3.運用典故,豐富了文章內容。
重點詞語理解:
突兀:高聳的樣子。棹zhào:劃船。娥: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頰jiá:面頰。這是說桃花艷麗如少女的顏面。
止:通「只」
西湖一
①中哪句話寫出了作者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為什麼?
答:「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因為作者初至杭州,最為心往神馳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這種感情蓄積已久,其發必速,故游記開篇不容許多筆墨交待,一落筆就直抒性靈:保叔塔為西湖北側門戶,塔身挺秀,卓立山巔,未近西湖而先人眼簾,本也是一處勝景,但作者僅以「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一筆帶過,是因為他心不在焉,「已心飛湖上也」。整個杭州山水風物此時惟「湖上」才是作者鍾情之所在。「心飛」的誇飾把他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無遺。
②為何插入一閑筆「午刻人昭慶」?
答:這是欲揚先抑,造成頓挫之致,然後才續「心飛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畢,即棹小舟太湖」中哪個字寫出作者此時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現。
④當作者終於親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時,運用了什麼修辭寫出了它的嫵媚與迷人?
答:作者連用了四個比喻、一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遠處孤山蔥綠,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紅,恰似少女的面頰;湖上和風,如同酒香一樣醉人;湖中波紋,似白統一樣起伏。
⑤以上描寫西湖風景是實寫還是虛寫?
答:僅四句話,但由於選取了西湖典型風物,足以見西湖秀媚的風姿。此為實寫。
⑥作者見到此景後,內心感受如何?是實寫還是虛寫?起到怎樣的作用?
答:「才一舉手,已不覺目酣神醉」,這是虛寫西湖,藉以反襯西湖之美。
⑦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態?
作者雖雲「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實際上他卻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退洛神時也。」這種感覺與聯想雖然模糊,但境界空靈,意蘊豐富,頗堪品味。它既啟發人聯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的痴情醉態。作者的感情由此進入極高的審美境界。由此可見,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靈的,是極其嫵媚迷人的。這樣比擬就顯示出山水風物的精神、情趣,亦體現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愛戀之情,與「吏情物態,日巧一日;文網機阱,日深一日」(《與何湘潭》)的官場相比,就更覺自然界的清純可愛。作者對其初游西遊之日,如同與心愛的女人第一次約會一樣珍視,因此鄭重其事地記下具體日期:「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記中則不再註明日期。
⑧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答:西湖在作者筆下重在寫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風情,一種引人酣醉的整體魅力,以及作者的內心體驗,而不精雕細刻其山水面目細節。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西湖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麼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鍾。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答:因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寫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遲開,花期雖推遲,但得以與杏花、桃花斗妍爭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奼紫嫣紅的春色,卻是罕見的「奇觀」。如此與否桃相次開放的「香雪梅」豈能不觀賞?更何況友人陶石簣又數言這里的「傅金吾園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應該趕快去大飽眼福。這里寫西湖梅花之美及虛寫,是作為一種鋪墊,旨在襯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嘆為觀止。——因為作者「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梅花為「歲寒三友」之一,被視為高潔的象徵,桃花則曾被貶為「輕薄」之物。作者會梅取桃,乃至為桃花所「戀」,可見其通異於世俗的獨特的審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的桃花亦確實蔚為奇觀:「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僅此兩句,採取遠望的角度,就寫出西湖二十餘里挑花夾雜著綠柳的總體意境。「綠」指柳條,「紅」指桃花,「煙」「霧」彌漫,則渲染出「花態柳情」呈現繁花照眼,生機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開乃是「西湖最盛」「為春」的主要表現。其次還表現為遊人羅紈之盛:「歌吹為風,……艷冶極矣。」在桃花盛開的白堤、蘇堤上,紅男綠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邊的春草還多;歌樂似春風迴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熱鬧;色彩艷麗之極,風姿放盪之極,著「艷冶」二字,可謂摹寫、概括盡致。作者之筆墨亦極盡濃艷之能事,蓋非如此不能描繪出西湖春天「艷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在哪裡?
答:寫「為月」是淡雅之筆,一濃一談,相輔相成。此處「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筆才能寫出其神韻。作者此刻惜墨如金,並未大肆渲染,僅用「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有一種趣味」十四個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該是一種什麼樣特殊的情趣與意味呢?作者留給讀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確實妙不可言,寫得太具體難免要損害其美,束縛讀者的神思,而這樣略加點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無窮的趣味。夜景雖最美,但並非人人能享受。作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頗以能探幽尋勝,受用此樂而得意,對「俗士」既紅男綠女的「杭人」則含有諷消之意,故雲「安可為俗土道哉!」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後,應接著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麼?為什麼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捨不得讓主角「月」出場,意欲以之唱大軸戲,所以先讓配角如煙、夕嵐登台鋪墊。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羅紈之盛,在結構上亦是順理成章。紅男綠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時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種「俗」的表現,其「不識廬山真面目」乃在於缺乏超俗的審美的趣味。作為外來遊客的作者則以其慧眼發現:「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極其濃媚。」這是對西湖「一日之盛,為如煙,為夕嵐」的具體描寫。「湖水染翠,山嵐設色」,這一「染」一「設」,皆賦予大自然以靈性,將大自然比擬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畫筆,只有在「朝日始出」與「夕春末下」這兩個美妙時刻才為湖光、山嵐添彩增色,從而達到達「濃眉」即一種極其嫵媚動人的審美境界。這與午、未、申三時西湖之「艷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媚」比「冶」要高出一籌。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審美境界卻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開頭所說的「為月」。對西湖之盛何以「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後來寫,旨在造成一種懸念,增添讀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麼寫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學思想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敘小修詩》)。這篇游記即體現了這一思想。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獨賞西湖之春的「月景」與「朝煙」、「夕嵐」,這和「午、未、申三時」游春的「俗士」迥異其趣;作者又寧願舍棄賞梅機會,而「為桃花所戀」,與傳統上大夫的審美情趣相悖,這都是他「獨抒性靈」之處,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和審美觀。文章筆法也是任隨自然,意到筆到。「無定格式,只要發人所不能發」(《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卻用寥寥數語,點到為止,不加細描,而對西湖的桃花與「羅紈之盛」卻頗費筆墨,堪稱「不拘格套」。其實,這是因為越是最高層次的審美境界愈難以用文字描繪,不如以虛代實,以簡代繁,僅可以收到「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李東陽《柯敬仲墨竹二絕》)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的聰明之處,他還是頗懂得藝術辯證法的。
⑥杭州西湖遊人多在何時?(原文)
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Ⅱ 西湖廣場游記作文(按照移步換景寫)
一走進泉州西湖公園的南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通往樹林深處的林蔭道。剛踏上鵝卵石鋪成的林蔭小道,一陣清風撲面而來,你能聞到一股股泥土的芳香和花朵的清香。林蔭道兩旁柳樹青青,松柏成行。
綠色的樹葉和五顏六色的花朵交相輝映,美麗極了!草坪上的小草長得整齊而茂盛,又細又嫩,連成墨綠的一片。草尖上還凝結著晶瑩剔透的露珠。草坪中間那一棵棵的樹木枝葉濃郁而充滿活力。草坪邊的花叢中,一串串遍地黃金的小花燦爛奪目。各種品種的菊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花蕾初綻,有的迎風盛開;紅的像火,白的如雪,黃的似金,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花朵開放的異常瑰。
踏著林蔭小道,走著走著,兩旁的花草突然消失了,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拱橋,拱橋的下面是平靜無波的湖水。這座高高的拱橋很寬,橋面寬得能容下四五輛馬車並駕齊驅,拱橋很長,大約有三十多米長。橋下面還有許多拱門似的橋孔,橋孔的頂端有的離湖面有四五米高。拱橋的兩旁有石護欄。護欄的每根柱子上還雕有小巧玲瓏的石獅子。每隻獅子的姿態都各不相同,活靈活現。有的手舞足蹈,有的閉目養神,有的齜牙咧嘴,有的昂首挺胸,有的……
過了拱橋,前方還是用鵝卵石鋪成的長長的林蔭道。走出林蔭道,一片令人賞心悅目的翡翠般的湖水呈現在你的眼前,這就是西湖!廣闊的湖面上波光粼粼。高空的白雲和四周的景物倒影在湖水中,把天與地的景色融合在一起,令人心馳神往。湖面上游盪著幾條供遊客遊玩的花船,乘船環繞西湖,你會無限地感嘆:西湖的水是那麼柔和,秀美,像一位溫柔的母親。一陣風吹過,湖面泛起微波,像是一塊碩大的碧玉被踩碎一般。由於遠處山影的掩映和亭台的交錯,看西湖時有種一望無際之感。
泉州西湖的湖中心聳立起一座氣派十足的建築——刺桐閣。只見它三面環水,坐落在高大的城牆上,整個刺桐閣為木石結構,高五層,台樓環廊,碧瓦紅梁,層層重檐翹角,檐角上的雕刻惟妙惟肖、巧奪天工。門窗樑柱繪刻著五彩斑斕的各式圖案。底層的屋檐下掛滿了小紅燈,一派喜氣洋洋。看上去整個刺桐閣瑰麗輝煌、古色古香、宏偉軒昂,為美麗的西湖公園平添了幾份姿彩。常可見白鷺時而掠過碧綠的湖面,時而在藍天中盤旋,湖心的小島是越來越多的鳥類棲息的樂園,白鷺紛飛成為西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泉州西湖的夜色更是扣人心弦。雖然是在夜晚,迷迷茫茫的彩燈依舊能照射出21孔石拱橋朦朦朧朧的輪廓。21孔石拱橋在夜晚彩燈的點綴下如同彩虹橫跨於湖中,如夢似幻。每當到了中秋佳節,燃放煙火時,七彩斑斕的煙花點綴著石橋。耀眼的星空倒映在湖面上成為一叢叢嬌艷絢麗的鮮花。在美倫美奐的夜景中,遊艇徐徐緩行,留給大家深刻的印象。
Ⅲ 《西湖游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的翻譯及賞析
翻譯:西湖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煙霧彌漫的早晨,是山嵐繚繞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後來才和桃花、杏花次第開放,這還是難得一見的奇觀。我的朋友陶望齡多次告訴我:"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宋代張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舊物,應該要馬上去欣賞啊!"我當時被桃花迷住了,(我)竟然捨不得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紅花似霧,綿延著有二十多里呢!美妙的音樂隨風飄揚,帶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羅衫、著紈褲,遊客之多,多過堤畔上的柳枝。真是艷麗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覽西湖,卻僅僅在午、未、申三個時辰(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其實翠綠染著湖光的神秘,山中霧氣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的時候才最濃麗!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難以用語言形容。那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更是別有一番情趣韻味。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中的僧人和識趣的遊客享用,怎能夠和凡夫俗子去說呢?
賞析:作者撇開一般所共賞的湖光山色,著重描寫西湖六橋(蘇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橋,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一帶的春月景色,從初春的梅桃杏爭妍到一天的朝煙、夕嵐、月下的獨特美景,用簡潔輕快的筆墨加以描寫,寫出西湖"別是一種趣味"的風致。
Ⅳ 西湖游記一則(袁宏道)解析
西湖游記二則》之晚游六橋待月記
文/袁宏道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註:①為春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嵐: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 ④相次開發:一個接一個地開放 ⑤石簣:一個人的號 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張功甫:人名 ⑧戀:迷住 ⑨綠煙紅霧:指綠柳紅桃,葉茂花盛,顏色濃艷 ⑩湖光染翠:湖水成為綠色 ⑾設色:用顏色描繪 ⑿夕舂:夕陽 ⒀極其濃媚:把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 ⒁受用:享受.
譯:西湖景色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煙霧,是傍晚的山嵐。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氣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開放,景觀更是奇特。石簣多次告訴我:「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張功甫玉照堂中的舊物,應該趕快去觀賞。」我當時迷戀著桃花,竟捨不得離開湖上。
從斷橋到蘇堤一帶,綠草成煙,紅花似霧,彌漫二十多里。歌吹的聲音,如風陣陣傳來;仕女的粉汗,如雨紛紛落下;羅衫紈褲的遊客,多於堤畔的草,真是艷麗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覽西湖,卻僅在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五時之間;其實湖光翠綠之美,山嵐顏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時才最濃艷。
月景之美,更是難以形容。那花的姿態,柳的柔情,山的顏色,水的意味,更是別有情趣韻味。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中的和尚與識趣的遊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說呢!
[心靈感悟]
作者撇開一般所共賞的湖光山色,著重描寫西湖六橋(蘇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橋,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一帶的春月景色,從初春的梅桃杏爭妍到一天的朝煙、夕嵐、月下的獨特美景,用簡潔輕快的筆墨加以描寫,寫出西湖「別是一種趣味」的風致。
為文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後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敘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誇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簡介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縣)人。他與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復古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當時稱「三袁」。他主張文學創作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語言清新明快,有《錦帆集》、《解脫集》、《瓶花齋集》等。
初至西湖記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凈寺,覓阿賓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略,未及偏賞。次早得陶石簣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譯文:(只見得)四面的山巒色彩如黛,春花的光華好像少女的顏面,溫柔的春風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紋好像平滑的綢緞,剛一抬頭放眼,已經不由得眼花繚亂,如醉如痴了。這時想用一個詞語來描寫(眼前美景),卻終不可得。大約好像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那樣精神迷離恍惚吧。我游西湖從這一次開始,當時是萬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游六橋待月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譯文(西湖二):西湖最美的季節和時辰是春天和月景。一天中最美的是清晨水氣彌漫時的湖光和傍晚暮靄籠罩時的山色。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春寒抑制而遲開,和杏花、桃花接上了,斗妍爭奇,競相開放。成為罕見的奇觀。
好友石簣多次對我說,傅金吾園中的梅花,高雅非凡,南宋名將張俊之孫張功甫,他的家園林中玉照堂有梅花四百株,想急著去看,大飽眼福。我這時被桃花所戀,竟不忍離開。而春日西湖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的桃花亦確實蔚為奇觀,綠柳紅桃,葉茂花盛,顏色濃艷,延伸二十多里。唱歌奏樂似春風迴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富貴人家的盛裝,(紅男綠女)甚至比堤畔的草還多。美麗妖艷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西湖,只在午、未、申三時實際上湖光成為綠色的工筆,山氣用顏色描畫的妙處,都在早晨太陽開始出來,夕陽沒有落下(這兩個美妙時刻)時才把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西湖)月景更是難於用言語形容,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是一種特殊的趣味。這些樂趣留給山僧遊客享受,怎麼能夠對那些忙於功名利祿的人述說呢!
一、課文主旨
《西湖游記二則》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文章主要採用了記敘和抒情的表達方式,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二、結構內容
《西湖一》全文共5句。
第一層(第1句)寫作者出杭州武林門西行游覽西湖。
第二層(2—4句)寫游西湖所見及內心感受。
第三層(第5句)補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覽時間。
《西湖二》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寫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內最盛美的則是晨霧,是晚嵐。
第二段:寫西湖蘇堤上綠柳紅花,遊人如織的繁盛華艷的景象。
第三段:暗諷杭州人不會欣賞西湖美景,表達了作者對世俗庸人的嘲謔。
三、寫作特點
1.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寓情於景、寓思想於景物描寫之中。
2.多用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等修辭,使文章語句艷麗多姿。
3.運用典故,豐富了文章內容。
重點詞語理解:
突兀:高聳的樣子。棹zhào:劃船。娥: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頰jiá:面頰。這是說桃花艷麗如少女的顏面。
西湖一
分析課文,品味語句。
①中哪句話寫出了作者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為什麼?
答:「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因為作者初至杭州,最為心往神馳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這種感情蓄積已久,其發必速,故游記開篇不容許多筆墨交待,一落筆就直抒性靈:保叔塔為西湖北側門戶,塔身挺秀,卓立山巔,未近西湖而先人眼簾,本也是一處勝景,但作者僅以「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一筆帶過,是因為他心不在焉,「已心飛湖上也」。整個杭州山水風物此時惟「湖上」才是作者鍾情之所在。「心飛」的誇飾把他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無遺。
②為何插入一閑筆「午刻人昭慶」?
答:這是欲揚先抑,造成頓挫之致,然後才續「心飛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畢,即棹小舟太湖」中哪個字寫出作者此時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現。
④當作者終於親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時,運用了什麼修辭寫出了它的嫵媚與迷人?
答:作者連用了四個比喻、一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遠處孤山蔥綠,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紅,恰似少女的面頰;湖上和風,如同酒香一樣醉人;湖中波紋,似白統一樣起伏。
⑤以上描寫西湖風景是實寫還是虛寫?
答:僅四句話,但由於選取了西湖典型風物,足以見西湖秀媚的風姿。此為實寫。
⑥作者見到此景後,內心感受如何?是實寫還是虛寫?起到怎樣的作用?
答:「才一舉手,已不覺目酣神醉」,這是虛寫西湖,藉以反襯西湖之美。
⑦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態?
作者雖雲「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實際上他卻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退洛神時也。」這種感覺與聯想雖然模糊,但境界空靈,意蘊豐富,頗堪品味。它既啟發人聯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的痴情醉態。作者的感情由此進入極高的審美境界。由此可見,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靈的,是極其嫵媚迷人的。這樣比擬就顯示出山水風物的精神、情趣,亦體現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愛戀之情,與「吏情物態,日巧一日;文網機阱,日深一日」(《與何湘潭》)的官場相比,就更覺自然界的清純可愛。作者對其初游西遊之日,如同與心愛的女人第一次約會一樣珍視,因此鄭重其事地記下具體日期:「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記中則不再註明日期。
⑧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答:西湖在作者筆下重在寫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風情,一種引人酣醉的整體魅力,以及作者的內心體驗,而不精雕細刻其山水面目細節。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西湖二
(l)思考並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麼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鍾。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答:因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寫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遲開,花期雖推遲,但得以與杏花、桃花斗妍爭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奼紫嫣紅的春色,卻是罕見的「奇觀」。如此與否桃相次開放的「香雪梅」豈能不觀賞?更何況友人陶石簣又數言這里的「傅金吾園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應該趕快去大飽眼福。這里寫西湖梅花之美及虛寫,是作為一種鋪墊,旨在襯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嘆為觀止。——因為作者「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梅花為「歲寒三友」之一,被視為高潔的象徵,桃花則曾被貶為「輕薄」之物。作者會梅取桃,乃至為桃花所「戀」,可見其通異於世俗的獨特的審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的桃花亦確實蔚為奇觀:「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僅此兩句,採取遠望的角度,就寫出西湖二十餘里挑花夾雜著綠柳的總體意境。「綠」指柳條,「紅」指桃花,「煙」「霧」彌漫,則渲染出「花態柳情」呈現繁花照眼,生機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開乃是「西湖最盛」「為春」的主要表現。其次還表現為遊人羅紈之盛:「歌吹為風,……艷冶極矣。」在桃花盛開的白堤、蘇堤上,紅男綠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邊的春草還多;歌樂似春風迴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熱鬧;色彩艷麗之極,風姿放盪之極,著「艷冶」二字,可謂摹寫、概括盡致。作者之筆墨亦極盡濃艷之能事,蓋非如此不能描繪出西湖春天「艷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在哪裡?
答:寫「為月」是淡雅之筆,一濃一談,相輔相成。此處「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筆才能寫出其神韻。作者此刻惜墨如金,並未大肆渲染,僅用「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有一種趣味」十四個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該是一種什麼樣特殊的情趣與意味呢?作者留給讀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確實妙不可言,寫得太具體難免要損害其美,束縛讀者的神思,而這樣略加點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無窮的趣味。夜景雖最美,但並非人人能享受。作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頗以能探幽尋勝,受用此樂而得意,對「俗士」既紅男綠女的「杭人」則含有諷消之意,故雲「安可為俗土道哉!」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後,應接著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麼?為什麼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捨不得讓主角「月」出場,意欲以之唱大軸戲,所以先讓配角如煙、夕嵐登台鋪墊。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羅紈之盛,在結構上亦是順理成章。紅男綠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時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種「俗」的表現,其「不識廬山真面目」乃在於缺乏超俗的審美的趣味。作為外來遊客的作者則以其慧眼發現:「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極其濃媚。」這是對西湖「一日之盛,為如煙,為夕嵐」的具體描寫。「湖水染翠,山嵐設色」,這一「染」一「設」,皆賦予大自然以靈性,將大自然比擬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畫筆,只有在「朝日始出」與「夕春末下」這兩個美妙時刻才為湖光、山嵐添彩增色,從而達到達「濃眉」即一種極其嫵媚動人的審美境界。這與午、未、申三時西湖之「艷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媚」比「冶」要高出一籌。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審美境界卻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開頭所說的「為月」。對西湖之盛何以「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後來寫,旨在造成一種懸念,增添讀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麼寫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學思想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敘小修詩》)。這篇游記即體現了這一思想。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獨賞西湖之春的「月景」與「朝煙」、「夕嵐」,這和「午、未、申三時」游春的「俗士」迥異其趣;作者又寧願舍棄賞梅機會,而「為桃花所戀」,與傳統上大夫的審美情趣相悖,這都是他「獨抒性靈」之處,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和審美觀。文章筆法也是任隨自然,意到筆到。「無定格式,只要發人所不能發」(《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卻用寥寥數語,點到為止,不加細描,而對西湖的桃花與「羅紈之盛」卻頗費筆墨,堪稱「不拘格套」。其實,這是因為越是最高層次的審美境界愈難以用文字描繪,不如以虛代實,以簡代繁,僅可以收到「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李東陽《柯敬仲墨竹二絕》)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的聰明之處,他還是頗懂得藝術辯證法的。
Ⅳ 西湖游記800字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之所以美,是因為它獨有的西湖。西湖以它特有的魅力名揚四海,每天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去杭州西湖遊玩,一直是我盼望已久的願望。
暑假,我和爸爸媽媽、鄭偉叔叔、阿姨還有瀚瀚一起游覽西湖。我們租了倆輛三人的自行車游西湖,看看整個西湖的美景。
我們往右走,走了差不多十分鍾就到了一個小亭子,西湖裡有許許多多的魚。魚的顏色美極了,種類也很多。我們把自己吃的零食投入水中,就看見一群魚兒浮出水面,你爭我斗的可愛極了。我看見最多的是金魚,有紅色的、橙色的、黑色的、白色的……有幾個人坐在凳子上垂釣,一個個都悠閑自得的。整個湖面上靜極了,似乎連魚兒游聲都聽得見。瞧,那湖水很平,淘氣的小魚不時把頭伸出水面,吹了個小泡泡。在陽光下,西湖的水亮晶晶的,美極了!湖水清澈、碧綠,宛若一顆鑲嵌在群山中的寶石,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那碧藍的湖水是人們很少看見的,藍得讓你分不清哪裡是藍天哪裡是湖水。
我們走了一會兒,就到了西湖上長滿荷花與蓮花的一個小池子。荷花的清香向我們飄來,彷彿像一位荷花仙子在空中飛舞。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鮮艷欲滴,形狀不同,顏色不一。
荷花池旁,有一個音樂噴泉,音樂噴泉一會兒是圓形的,一會兒是心形的,一會兒又變成了三角形、正方形。音樂噴泉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一下高,一下低。我心想,如果人能在上面躺著,肯定很好玩……
我們把西湖繞了一圈後,就乘上船游西湖。湖的周圍有許多柳樹,像一個個小姑娘在梳理著它的長辮子。微風吹過隨風輕輕擺動,柳樹姑娘跳起了歡快的舞蹈,顯得婀娜多姿。我坐在船上,能清楚地看見屹立在山上的雷鋒塔,在夕陽的照耀下發出了金色的光芒,顯得格外神秘。聽爸爸說,雷鋒塔是用銅做的呢!過了一會兒,到了有名的三潭印月,據說農歷八月十五晚上,三潭印月可以印出三十三個月亮。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我總算真正體會到了這句古詩的內涵。西湖你真是人間的仙境,是人們所嚮往的地方。
Ⅵ 西湖游記二則的譯文
從武林門往西走,就望見保叔塔高聳在重山疊嶺之中,這時我的心已經飛到了西湖上面。午間進入昭慶寺,用茶過後,立即劃小船進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紅,好似少女的面頰;溫風拂面如飲醇酒;水波盪漾,像綾羅般細軟平滑。我剛剛抬頭一看,就已心醉神迷。這時我想用一個詞來描繪眼前的光景都做不到,大約像東阿王曹植最初見到洛神時一樣了。我游西湖就從這一次開始,時間是萬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 西湖最美的時間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時刻是煙霧迷朦的早晨和傍晚的山氣。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氣所抑制,和杏花、桃花一個接一個開放,景觀更是奇特。
石簣多次跟我說:「傅金吾家園中的梅,是宋朝張功甫遺留下來的,趕緊去看看吧!」我當時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紅桃似霧,彌漫二十多里,歌聲奏樂聲像陣陣清風到處傳揚,年輕婦女的汗水像道道細雨,衣著華麗的富家子弟往來不絕,比堤邊的草還多,美麗妖艷極了。
但杭州人游湖,限於午、未、申這三個時辰。湖光染成綠色的精巧、霧氣籠罩山巒的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陽才出來,夕陽還沒有落下,才顯得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月景尤其難以用言語形容,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另是一種趣味。這種快樂只留給山僧和遊客享受,怎麼能夠給那些為功名利祿的人訴說呢?
Ⅶ 西湖游記一則譯文
譯文:
從武林門朝西,望著保叔塔高聳地直立在山崖上,我的心就早已飛到西湖上了。中午進入昭慶寺,喝完了茶,就劃著小船進入湖裡。
山色像眉毛的青黛色,桃花艷麗像少女的面頰,和風像酒一樣令人陶醉,波紋像絲綢一樣細軟平滑,剛一抬頭觀看,不知不覺眼睛和心都醉了。
這時要想用一個詞來描繪也不可能了,這種情形大約像曹植夢中初次遇見洛神一樣。我游西湖從這一次開始,時間是萬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的。
出自:《西湖游記》是明代袁宏道所做的關於西湖美景的一篇游記。原文: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
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7)杭州西湖游記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於這一年的春天。
作者介紹: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號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縣長安里人,知名文學家。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人稱「三袁」。袁宏道為三袁之中,文學成就最為傑出。
三袁發揚李卓吾「童心」思想,反對「前、後七子」等人之擬古、復古。袁宏道主張文學重性靈、貴獨創,其作品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
袁宏道一生創作了大量山水游記,在他筆下,秀色可餐的吳越山水,堤柳萬株的柳浪湖泊,風清氣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著筆不多而宛然如畫。
這些山水游記信筆直抒,不擇筆墨。寫景獨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悅性。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雲流水般舒徐自如。
文學觀點上主張創作要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
(《小修詩序》)他把死學古人的做法斥之為「糞里嚼渣」「順口接屁」「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與張幼宇書》)。
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中舉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鄉後曾問學李贄,引以為師,自此頗受李贄思想影響。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中進士。不仕,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選為吳縣令,饒有政績。不久解官去,游覽江南名勝。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
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補禮部儀制司主事。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一年後又辭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潛學著文,並作廬山、桃源之游。
兩年後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轉考功員外郎,奏立「歲終考察群吏法」,其後成為定製。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遷稽勛郎中,赴秦中典試。事畢請假歸里,定居沙市。
留後世《袁宏道文集》。與他的兄弟並稱「公安三袁」。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
Ⅷ 作文杭州西湖游記(600字 要有詳有略)
同學們,你們游覽過風景名勝嗎?觀賞過柔情似水的杭州西湖嗎?自古傳言:「暖風熏得遊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我就游覽過一次美麗的杭州西湖。
有一次暑假,我和姑姑,奶奶還有姐姐坐著和諧號來到了杭州,我們把行李放掉就開始一天的旅程了!
我們先到了西湖,剛走進去:路的兩旁,種著幾排垂柳,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飄動著。婀娜的舞姿是那麼美,那麼自然。當一隻只活潑可愛的小鳥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時,旁邊的溪水也唱和著,發出悅耳的聲音。我們漫步到西湖邊,不知怎麼的孫猴子的臉——說變就變,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細雨,整個西湖都沉浸在了一片朦朧之中。
過了一會兒,西湖上的霧漸漸地退了,我們找了張西湖邊的木椅坐了下來,觀賞著那「神秘世界」的美麗,迷人。
再往湖面一看:荷葉已將整個湖面鋪滿了。每一片,都像一個碧綠的玉盤,上面裝滿了晶瑩剔透的露珠。在晨曦的輝映下,顆顆露珠閃閃爍爍,就像在太陽下的鑽石,被太陽照耀下閃閃發光。( 吳江市震澤億龍紅木 - 億龍文學 www.sz-ylhm.com )
那些布滿湖面的花骨朵兒,猶如一隻只直指蒼穹的毛筆頭。那些「毛筆頭」上沾滿了紫紅的顏色,彷彿要去暈染天邊的朝霞。
四周靜極了。我能聽見花兒綻放的聲音,能聽見露珠在荷葉上滾動的聲音。
我微閉雙眼,陶醉在這無比美妙的天籟之音中,優美的音韻像靈泉般流了出來。此時此刻,我覺得它們的音樂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
杭州西湖真美啊!真不愧是柔情似水啊!西湖中那美麗的景色將在我的心中永垂不朽!
Ⅸ 西湖游記怎麼寫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是詩人蘇軾描寫的西湖。這次五一假期,我來到了杭州西湖,這里,比我想像的還要美麗動人。
到了那裡,在湛藍的天空上飄著幾朵悠閑的白雲,慢悠悠地,好像在散步一樣,西湖是那樣地平靜,微風吹來,湖面上盪起一點波紋,真叫人舒服。「咚」……咦?是什麼聲音?原來是一條淘氣的小魚從湖面上蹦出來了。我往底部一看,這碧綠的湖水真是清澈,一眼見湖底。我看到了圓滾滾的鵝卵石,隨著水流舞動的水草,還有那活潑可愛的小金魚,有的金魚在水底游來游去,好像在找什麼東西,有的金魚在吐泡泡,還有的金魚活蹦亂跳,總是蹦出水面,好像在給遊客表演,這可真作文http://www.zuowen8.com/有趣。
我到了一個島上,我抬頭望去,隱隱約約看到雷峰塔,想到:雷峰塔底下可能有白蛇。我又望瞭望島上,有一戶人家在島上野餐,在有一片小小的樹林,走進樹林里抬頭看到陽光從縫隙里穿過,小鳥在樹上歌唱,多麼美好啊!
夏天到了,西湖裡的荷花開了,有的荷花全開了,好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荷花還是花骨朵兒,好像一個小嬰兒躺在床上睡覺;還有的荷花躲在荷葉後,好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不敢探出頭。荷花千姿百態,我也描寫不過來。我坐在小船上,欣賞著夕陽落日,這畫面真是太美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的風景太美了,讓我戀戀不舍,流連忘返。
Ⅹ 西湖游記2
你問的這個問題,
《西湖游記二則》
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
文章主要採用了記敘和抒情的表達方式,
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以及高雅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