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喇家文化遺址

喇家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4 09:43:49

⑴ 考古發現最早發現的最早的磬是什麼時代的

1.內蒙赤峰松山區三座店山城遺址(夏家店文化)中出土的一件距今4000多年的石磬。這件不規則形狀的石磬長42厘米、最寬的地方30厘米、厚度2厘米。據專家介紹,這件石磬打制後又經過了精細的磨製,外表比較光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磬中工藝更復雜,更具有藝術性的一件精品。

2.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石磬,長69厘米,寬55厘米,上部有一穿孔。發音渾厚,距今約4000年,是目前發現的一件年代最早的石磬。

3.喇家遺址,主要為距今3500年至4000年的齊家文化遺存,齊家文化屬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的一種文化類型,發現了中國考古目前最大的石磬王「黃河石磬王」,石磬清純悅耳,音律完整。應該可以推斷,更早前已經開始磬的製作。

前2者都聲稱是最古老的,但是,大致均在4000年前後,上述各出土地點分布很散,應該還有更早的、更原始的石磬尚未被發現。

⑵ 齊家文化的文化特色

考古學上的齊家文化,為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和寧夏南部地區,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後。此前,學術界公認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獨具特徵的陶器,二是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今天,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還有一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冶銅業的出現,表現出西北地區這一部族先民的傑出智慧與才能,是齊家文化對中華民族早期青銅器鑄造和生產力發展的一項突出貢獻。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發現紅銅器和青銅器共 50 多件,種類有刀、錐、鑿、環、匕、斧、鑽頭、泡、鏡和銅飾件等,還有一些銅渣。齊家坪遺址出土了一件有長方形銎,並附一對小鈕的銅斧,刃部鋒利,全長 15 厘米,是齊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銅器。尕馬台遺址出土的一件銅鏡,直徑 9 厘米,厚 0.4 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飾七角星形紋飾,保存較好。 齊家文化玉器,早在上個世紀之初已伴隨著齊家文化的發現而面世了。不過,比起對紅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來,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與重視,似與這發現的歷史和它應有的地位還很不相襯。 其實,齊家文化具有產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條件。
首先,在齊家文化前面有豐富多彩、極富特色而歷經一千多年發展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先民們的原始手工業不僅有制陶、木作、紡織和石器製造,而且生產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同時,還創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動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組人物舞蹈繪畫以及用墨筆書寫的上百種符號等等。在馬家窯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齊家文化,怎麼不會比馬家窯文化「更高、更強」呢!其次,在齊家文化的分布范圍內外均有十分豐富的玉礦,古人說的「昆侖玉」,今天我們說祁連山玉等,就在這里。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條件下,齊家文化先民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在齊家文化分布范圍內,尤其甘、青境內,曾出土有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其器類在三十種以上。除了常見的品種之外,發現有許多新的品種。如禮器玉琮,除形制各異、大小不等的素麵紋琮外,還有竹節紋琮、弦紋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裝飾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紋飾的獸首或獸面紋琮、人面紋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鉞、戚,個別的兵器上還嵌有一枚或幾枚綠松石;裝飾品有各種玉佩飾、墜飾、發箍等。更有值得我們驚訝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裡先後見到數件圓雕玉人立像,性別有男有女,尺寸從十幾厘米到超過半米高不等,古樸而生動,有的雕像在各器宮部位嵌有多顆綠松石。這類雕像或許是作為膜拜的對象而製作的。還有各種多孔形器,許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鳥形、獸面形或鳥獸變形圖像。眾所周知,這中間的許多珍貴品,都收藏於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裡。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計大約是7與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齊家文化圈內的甘肅臨夏----榆中境內的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綠色、艾青色、豆綠色玉材以及屬蛇紋石鴛鴦玉和試金石類黑色石材。武山的鴛鴦溝即出鴛鴦玉。齊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類如斧、錛、鑿等,便主要選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還直接選用接近石質或玉內含有較重石質的材料。但齊家文化玉器已有相當數量是由新疆和田玉製成。一般說來,禮器類的琮、璧、環、璜、鉞、刀、璋等,都選擇玉質滋潤、色澤純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發現與運用當早於齊家文化,但大量用來製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陝西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遺址重大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兩年多的系統調查和發掘,考古人員確認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史前遺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專家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詞彙來評價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這次考古發掘確認了體量巨大、結構復雜、構築技術先進的門址、石城牆、墩台、「門塾」、內外「瓮城」等重要遺跡,出土了玉器、壁畫及大量龍山晚期至夏時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遺物。
重要大發現有三方面,一是發現了六件完整的玉器。奇特的是,這些玉器都是砌在石牆內部。石峁的玉器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流散在外的有4000件左右,但通過考古發掘發掘出玉器這在石峁遺址還是首次。可以說,這就就為流散在世界上的石峁玉器找到了「家」。
二是在一段石牆牆根底部的地面上,發現了成層、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100餘塊,部分壁畫還附著在晚期石牆的牆面上。這些壁畫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最大的一塊約30厘米見方。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層地面下發現集中埋置人頭骨的遺跡兩處,都有24個頭骨。經初步鑒定,這些頭骨以年輕女性居多,部分頭骨有明顯的砍斫痕跡,個別枕骨和下頜部位有灼燒跡象。這兩處集中發現的頭骨可能與城牆修建時的奠基活動或祭祀活動有關。
通過考古初步認定石峁城址最早當修建於龍山中期或略晚,興盛於龍山晚期,夏時期毀棄,屬於我國北方地區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規模宏大的石砌城牆與以往發現的數量龐大的石峁玉器,顯示出石峁遺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積在400萬平方米以上,其規模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見中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城址。發掘工作不僅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質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背景,更對進一步理解「古國、方國、帝國」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中科院考古專家會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詞彙來評價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但其實,這次考古發掘只是對石峁外城東門址進行了發掘,只是整個石峁遺址的一小部分,用陝西考古研究員院長王煒林的話說,就是「好戲才剛剛開始。」
紅陶鳥形器齊家文化的陶器中,有許多雕塑成動物形象的作品,
其中以鳥形的為主。這件器物外形似一隻水鳥,腹部豐滿,
曲線起伏變化,猶如在水中游動,簡潔生動。 在喇家遺址博物館,距今約4000年的一場突發地震現場發掘後
完整保留下來,災害場面慘烈,但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
的遺存更是穿越歷史時空令人動容。

⑶ 為什麼說齊家文化是新石器末期代表

齊家文化是以甘肅省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末期文化,大約產生於距今4130年。其名稱來自於其主要遺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排字坪鄉園子坪齊家坪社的齊家坪遺址。另外在甘肅、青海地區的黃河及其支流沿岸階地上共有齊家文化遺址350多處。

齊家文化反映了父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出現了階級分化並產生原始軍事民主制。

齊家文化時期,這一帶的主要農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遺址的陶罐中曾發現了這種糧食。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次為骨角器。農業生產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鏟和骨鏟。有些石鏟已經用硬度很高的玉石來製作,器形規整,刃口十分鋒利。

骨鏟系用動物的肩胛骨或下顎骨製成,刃寬而實用;收割穀物用的石刀、石鐮多磨光穿孔;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用於加工穀物。

總的看來,石斧、石鏟、石錛的數量都很少,或許反映農業生產並不十分發達。

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補充,畜牧業相當發達。從遺址中的動物骨骼得知,家畜以豬為主,還有羊、狗、牛、馬等。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處遺址統計,即發現豬下顎骨800多件,表明當時養豬業已成為經濟生活的重要內容。

與飼養業同時,齊家文化的採集和漁獵經濟繼續存在,一些遺址中發現了氏族先民捕獲的鼬、鹿、狍等骨骼。

齊家文化的手工業生產比馬家窯文化有很大發展。制陶技術仍以泥條盤築法手制為主,部分陶器經慢輪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頸尚留有清楚的輪旋痕跡。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還原焰的燒窯技術,陶系主要是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

齊家文化的大量陶器是素麵的,有些罐類和三足器拍印籃紋和繩紋,也有少量彩陶,繪以菱形、網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紋,線條簡化而流暢。

陶器的造型以平底器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較少。典型器物有雙耳罐、盤、鬲、盆、鏤孔圈足豆等,其中以雙大耳罐和高領雙耳罐最富有特色。

齊家文化的陶工還善於用黏土捏制各種人頭造型和動物塑像,人頭長頸圓頰,雙眼仰望;動物有馬、羊或狗等,形體小巧生動。還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響鈴,鈴內裝一個小石球,搖時叮當響,是巧妙的工藝品。

齊家文化陶塑的題材多樣,以鳥類雕塑最多,有的形狀像水鳥,有著長嘴、長頸和短尾。有的形狀像鴿子,體態豐滿圓渾。有的做展翅欲飛裝,身上的錐刺紋表示羽毛。有的為三足鳥,這和傳說中的太陽鳥或許有關系。

齊家文化有的陶器的頂部或內部雕塑著狗的頭部,這可能與畜牧業的發展有關。齊家文化的陶器上,也有浮雕和刻畫出的蜥蜴,這種神秘的爬行動物,特別受到西北的原始氏族人們的青睞,常作為造型藝術的主題形象。

齊家坪出土的浮雕龍形紋紅陶罐.在器腹中部,用泥條堆塑成橫繞的龍形紋,頭小而似蛇首,身上有鱗甲狀刻畫紋,身子中部有向上彎曲的爪足,展現了西北地區由蛇升華為龍的原始形態。

齊家文化在建築材料上有許多發明創造,靈台縣橋村出土了—批陶瓦,有板瓦、半筒狀瓦等樣式,為橙紅色陶,瓦上面有時代特點鮮明的籃紋和附加堆紋。

另外,齊家文化的紡織業的進步也比較顯著。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發現大批陶、石紡輪及骨針等紡織縫紉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紋的印痕。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紋保存較好,布似麻織。當時人們穿的衣服主要是用這類麻布縫制的。

齊家文化冶銅業的出現,表現出西北地區這一部族先民的傑出智慧與才能,是齊家文化對中華民族早期青銅器鑄造和生產力發展的一項突出貢獻。

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發現紅銅器和青銅器,還有一些銅渣。齊家坪遺址中有一件帶有長方形銎的銅斧,是齊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銅器。尕馬台遺址中的一件銅鏡,一面光平,一面飾七角星形紋飾,保存較好。

齊家文化的墓地與村莊在一起,大多數墓葬為單人,但亦有成年男女合葬,合葬之中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則呈蜷曲姿態,墓中大多有石器與陶器作為陪葬。此外,地面上發現類似於宗教建築的石造建築。

齊家文化中還存在以人殉葬的習俗,殉葬者都是奴隸和部落戰爭中的受害者。殉葬這一惡俗反映了社會地位的差別與階級分化。墓葬中隨葬品的多與少也顯示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

另外,在齊家文化分布范圍內,還有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其器類在30種以上。除了常見的品種之外,發現有許多新的品種。這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我國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如禮器玉琮,除形制各異、大小不等的素麵紋琮外,還有竹節紋琮、弦紋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裝飾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紋飾的獸首或獸面紋琮、人面紋琮或琮形器。

兵器有戈、矛、刀、鉞、戚,個別的兵器上還嵌有一枚或幾枚綠松石;裝飾品有各種玉佩飾、墜飾、發箍等。

尤其是齊家文化中還有數件圓雕玉人立像,性別有男有女,尺寸從十幾厘米到超過半米高不等,古樸而生動,有的雕像在各器官部位嵌有多顆綠松石。這類雕像或許是作為膜拜的對象而製作的。

還有各種多孔形器,許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鳥形、獸面形或鳥獸變形圖像。

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和田玉大量用來製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

這一部族各氏族都過著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遺址一般都發現在便於人們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築,屋內多用白灰面鋪成,非常堅固美觀。地面中央有一個圓形或葫蘆形灶址。這種房屋結構,是黃河流域龍山文化時期最普遍的一種形式。1923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在黃河上游地區的甘肅廣河齊家坪最先發現了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後來在甘肅、青海地區共發現遺址350多處。齊家文化遺址在青海省境內最有名的當屬喇家遺址。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海東地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境內的黃河岸邊二級台地上。是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現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面積約20萬平方米。

2008年,慶陽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寧縣文物普查辦公室聯合在寧縣焦村鄉西溝村徐家崖庄新發現一處齊家文化遺址。2009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定西市安定區文物普查組發現一處距今約4000年的大型齊家文化遺址。

⑷ 在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一碗面條」屬於哪種文化 B.馬家窯文化 C.喬家文化 D.王家文化

C.喬家文化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