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縣大洞遺址
㈠ 盤縣大洞遺址的介紹
盤縣大洞遺址位於盤縣城區東南49千米處的珠東鄉十里坪村,是中國南方新發現的古人類遺址。
㈡ 盤縣大洞遺址的價值
說它是一個巨大的「宰咼動物的場所」也是可以的,在這里出土的動物化石近萬件,有哺乳動物6目40種,還有少量鳥類和魚類化石。動物仍屬南方「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其中有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巨獏、最後鬣狗等絕滅種,更多的是現在仍然生存的動物,如猩猩、虎、豹、豬、鹿、青羊等。根據古生物判斷,其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這一時期的人類屬「早期智人」,人的智力發展起來。大量的動物化石告訴我們,這一時期狩獵相當興盛,捕捉動物的范圍很廣,而且有能力捕捉大動物、猛獸以及天上的飛鳥、水中的游魚。
肉食的擴大與人類用火息息相關,已經不再是生呑活剝,而是用水燒成熟食。在盤縣大洞還發現了大量可以碰擊出火花的燧石,發現面積較大、較厚的灰燼層,有的骨頭被燒焦,有的石塊被燒裂。完全可以推斷,「大洞人」已發明了人工用火,它不同於通常所說的「鑽木取火」,而是「擊石取火」。不過,盤縣大洞的發掘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多更新的發現。
㈢ 六盤水市盤縣大洞遺址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盤縣大洞遺址位於盤縣城區東南49千米處的珠東鄉十里坪村,是中國南方新發現的古人類遺址。1993年正式發掘,獲得4顆古人類牙化石、2000餘件石器製品和近萬件動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燼、灰屑、燒骨等文化遺物。盤縣大洞是更新世洞穴和舊石器時期洞穴遺址,在世界舊石器中期遺址中實屬罕見,1993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首。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洞」。洞口寬55米,洞廳縱深220米,洞內平均寬度為35米,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可喜的是,剛發掘了92平方米(相當於總面積的1.15%)就獲得了2300件石製品,並發現了4枚古人類牙齒化石,因此,被定名為「大洞人」。說它是「石製品加工場所」一點也不過分,大量燧石被打製成石核、石片,經過加工製成邊刮器、砍砸器、石錘和石斧,反映了古人類製造石器的過程。技術上保持觀音洞文化的基本特徵,但有新的發展。使人感到驚奇的是,在這里發現了類似法國巴黎出土的「勒瓦婁瓦」手鎬和近乎緬甸出土的「安雅特」手斧,它們是「天外來客」還是「大洞人」的創造?若是長途跋涉地從法國、緬甸傳來又未找到證據,這便成了一個「科學之謎」。如此巨大而寬闊的舊石器文化遺址,無論是國內外都是少見的,何況目前發掘的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加誘人的前景正擺在我們面前。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盤縣大洞遺址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㈣ 盤縣大洞遺址的文物
這是一來個名副其實的源「大洞」。洞口寬55米,洞廳縱深220米,洞內平均寬度為35米,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可喜的是,剛發掘了92平方米(相當於總面積的1.15%)就獲得了2300件石製品,並發現了4枚古人類牙齒化石,因此,被定名為「大洞人」。說它是「石製品加工場所」一點也不過分,大量燧石被打製成石核、石片,經過加工製成邊刮器、砍砸器、石錘和石斧,反映了古人類製造石器的過程。技術上保持觀音洞文化的基本特徵,但有新的發展。使人感到驚奇的是,在這里發現了類似法國巴黎出土的「勒瓦婁瓦」手鎬和近乎緬甸出土的「安雅特」手斧,它們是「天外來客」還是「大洞人」的創造?若是長途跋涉地從法國、緬甸傳來又未找到證據,這便成了一個「科學之謎」。如此巨大而寬闊的舊石器文化遺址,無論是國內外都是少見的,何況目前發掘的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加誘人的前景正擺在我們面前。
㈤ 誰知道貴州盤縣這個地方
盤縣位於貴州省西部,六盤水市西南部,是貴州的西大門,地處貴州通往雲南的交通要道,素有「黔滇咽喉」之稱。
盤縣歷史悠久,有距今約3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盤縣大洞(原名十里大洞)。古為夜郎地,漢屬宛溫。晉隸寧州,劉宋時置西安縣,南齊稱西寧縣。唐初為訓州地,貞觀八年(634年)置盤州,天寶後至宋代為於矢部(齊彌部)地。元初置普安路。後升招討司,繼改宣撫司,復為普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衛府並設,改普安路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與衛同地分治。後普山府廢,普安衛升軍民指揮使司(後變廢,復稱衛)。永樂元年(1043年)設普安安撫司,十三年(1415年)安撫司廢,改置普安州。萬曆十四年(1586年),遷普安州與普安衛同城而治。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析州屬三營三里地置普安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普安衛並入普安州。嘉慶十四年(1809年)升普安州為直隸州,十六年改普安州為普安直隸廳。宣統元年(1909年)改盤州廳。民國2 年(1913年)改盤縣。解放後仍為盤縣。20世紀60年代,國家開展「三線建設」,為開發盤縣煤田,於1965年由盤縣劃出9個公社,雲南宣威劃出3個公社設盤縣礦區(後改稱盤縣特區)。1970年,盤縣特區與盤縣合並,仍名為盤縣特區。1985年末,特區轄17個區(鎮),93個鄉(鎮);有漢、彝、布依、回、苗、白等28個民族。1993年「建、並、撤」後,全縣轄37個鄉鎮、747年行政村,後經合並為450個村。1999年更名盤縣,縣政府駐地搬遷紅果,到2003年底全縣有人口11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95萬人。
區境屬亞熱帶氣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15.2℃,年均無霜期271天,日照時數1593小時;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熱基本同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適宜於動植物的繁衍生長。亦時常出現局部性倒春寒、冰雹、洪澇、秋綿雨等災害性天氣。
盤縣物產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銅、鉛、鋅、硅砂、黃金、天然氣等23種,都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其中尤以煤炭資源著稱,現已探明儲量為105億噸,遠景儲量達380億噸。盤縣煤炭具有「儲量大、埋藏淺、含硫低,發熱量高、煤種全、質量優、易開采」等特點。依託煤炭資源優勢,境內有全國500強企業之一的盤江煤電(集團)公司和貴州省首座百萬千瓦火力發電廠盤縣電廠。現設計能力為360萬千瓦的盤南電廠和年生產能力1000萬噸的響水煤礦正在興建中。
盤縣文物名勝多。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舊石器時代遺址——盤縣大洞。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縣城南郊的碧雲洞,自明代以來為文人青睞,留下許多詩文摩刻,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在游記中詳加描述。老廠有萬畝竹海,山川秀麗。竹中的泉水經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進行化學調查和水質評價研究,並通過國家級鑒定,為特殊水文地質與生態環境各件下形成的極低礦化度、極度低硬度、超低鈉、國際首次發現的一種天然優質飲料水。妥樂村的千株銀杏形成獨有景區。盤縣銀杏產量為全省之最。
2003年8月,盤縣縣委、縣政府適時提出了盤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戰略目標」,即到2010年,把盤縣建設成中國煤電大縣、貴州畜牧大縣、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㈥ 珠東鄉的名勝古跡——盤縣大洞
盤縣大洞舊石器文化遺址1993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第四批國保單位 。
據《普安直隸廳志》記載:「大洞在城南六十里之十里坪,懸崖峭壁間,一洞中開,可二三十丈,光明宏闊,無幽暗之苦。地平坦,中建佛寺三間,由寺盤曲而上,一石乳高矗而頂平,上建觀音閣,折而下,石壁迫束,側身蟹行,則大洞在焉,再入,仍狹,愈入愈狹亦愈曲。里許,達後洞,洞口小且險,不可攀嚌,一夫守之,千人坐廢。嘉慶二年(1797年)苗警暨同治間回便,里人於洞門建石牆,決水灌田,汪洋一片,遠近咸走,避於此全活無恙,因名保全洞」。《廳志》所記除無古人類文化遺物保藏外,基本情況和今天考察所見一致,但大洞的價值意義和地位,遠非廟宇文化和旅遊景觀可以比擬。
大洞,在今珠東十里村,距縣城紅果80餘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5。38′37″和東經104。44′的交點上,處於貴州高原西部岩溶從溝地帶,地帶海波一般1400—2000米。大洞則位於十里谷地西部邊緣,其所在山體發育成三層塔形洞形,各層之間有堅井、陡坎相通,最低層和最高層垂直高差近200米,最下層與地下河道相通。古人類居住在大洞中層,亦屬古老地下河道,長1660米,洞廳縱深250米,平均寬32米,高25米。
1990年6月,六盤水市文物工作者考察大洞,在廢棄的「垃圾」中拾到了加工規整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數十件,石器標本顯示了過去被認為屬西方所有的勒瓦婁哇文化特徵,這才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和重視。
1992年、1993年,盤縣大洞遺址通過兩次發掘,共清理文化堆92平方米,出土石器2000多件,動物化石近萬件,另有大量的灰屑,燒骨和灰燼。在發掘出的多個古人類生活面中,有吃住場所,石製品加工場所和宰剮場所等人類活動遺跡,為開展考古埋藏學、恢復古人類生活原貌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大洞堆積物復雜,保存完好,動物群種類多,是研究洞穴堆積物的理想地點,有可能在洞內建立華南洞穴標准剖面,是一個能為多學科綜合研究提供大量原始信息,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理想場所。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盤縣大洞名列榜首,參與首次考察的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袁振新副研究員作出的評價是:「北有周口店,南有盤縣大洞」。
1994年7月30日,美國專家人類學女博士梅莎麗和謝帕慈親臨大洞考察,人們驚嘆:盤縣大洞規模之大,保護如此完好,已發掘的標本如此豐富,是十分罕見的。1994年10月1日,第二批外國專家——美國史密斯研究院自然研究所人類博士鮑立克博士和韓國建國大學歷史系教授催茂藏先生親臨大洞考察,鮑立克博士在考察後說:「盤縣大洞古人類遺址的發現,不僅對中國南方人類起源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或許對中國以及全世界人類起源的研究工作也有著重要意義」。
盤縣大洞已經過六次發掘,共獲石製品3000餘件。盤縣大洞的發現,是盤縣乃至貴州的一大奇跡,考察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人類發展史的一大貢獻,建立大洞博物館,展示古人類生活方式,是有關部門一大舉措,隨著大洞博物館的建成,這里必將成為人類學研究的又一重要基地,同時,也將迎來眾多的參觀旅遊者。
㈦ 想知道: 盤縣大洞竹海在哪
盤縣大洞竹海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盤縣東南部,主要由盤縣大洞古人類文化遺址、萬畝竹海、萬畝杉林、大山丫百里杜鵲、水庫群、瀑布群、典型地質剖面、古樹名木、竹根水、溫泉、林場、溶洞、天生 橋、湖泊、寺廟、古橋、古建築、古驛道、古造紙坊、特色村寨等26個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組成。
其資源相對集中地分布在大洞竹海片區、大山丫百里杜鵲片區、鄧家灣林場 — 新民溫泉片區中,有獨立景點3個,風景名勝區面積約172平方公里。
㈧ 六盤水盤縣大洞洞口在那
盤縣大洞遺址位於盤縣城區東南49千米處的珠東鄉十里坪村,是中國南方新發現的古人類遺址。
http://ke..com/view/282922.htm
㈨ 盤縣大洞遺址的簡介
於1993年正式發掘,獲得4顆古人類牙化石、2000餘件石器製品和近萬件動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燼、回灰屑、燒骨等文答化遺物。盤縣大洞是更新世洞穴和舊石器時期洞穴遺址,在世界舊石器中期遺址中實屬罕見,1993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首。
㈩ 盤縣大洞遺址的發現
1993年是我國文物考古的豐收年,全國考古發掘項目達500多項,涌現出一批考古新發現,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與文化創造。翌年伊始,《中國文物報》受國家文物局委託,在首都北京召開評審會,經過充分討論,考古學家們依據這些新發現的價值,從中評選出「九三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列榜首的就是貴州的「盤縣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這是繼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在全國引起轟動。1996年11月20日,在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中,大洞遺址被列為「國寶」。次年,我國最具權威性的《人類學學報》出了一期專號,刊登了一組研究盤縣大洞的學術文章。
盤縣大洞位於盤縣珠東鄉十里坪村,距縣城49公里。至少在上世紀90年代前,誰也沒有把盤縣大洞看作文化遺址,洞里建有一座小廟,當地人常來此燒香拜佛。1990年,有人偶然在洞中揀到幾件石器,這才開始引起注意。1991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派人前來考察,認定這是一個有發掘和研究價值的古遺址。喜從天降,次年發掘僅用了21天,就有許多驚人的發現,海內外專家紛沓而至,成為考古熱點。
發現雖然帶有很大偶然性,而它的存在則是歷史的必然。1929年發現「北京猿人」之後不久,在印度、巴基斯坦北部邊界發現了更古老的「西瓦古猿」,這就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聯想,開始探索古人類的起源和路線,並把目光轉向西南。近半個世紀的考古發掘終於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證明雲貴高原是古人類的搖籃之一,從猿演變為直立人和智人的過程昭然若揭,其間並無缺環。在貴州發現了「桐梓人」、「水城人」、「穿洞人」、「興義人」、「桃花洞人」等等。這與貴州的地理環境有關,氣候溫和適宜古人類生存,動植物豐富便於採集和狩獵,喀斯特地貌提供了大量可供製作石器的原料,而天然洞穴則是古人類遺址,有六枝桃花洞、水城硝灰洞,繼之又發現盤縣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