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遺址
⑴ 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有哪些著名建築
埃及 金字塔
夏威夷 活火山
⑵ 關於亞特蘭蒂斯的遺址.........
沒有任何事情能像亞特蘭蒂斯大陸之謎那樣長久地挑起人們的幻想。自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首次將此大陸向外介紹以來,人類就被那謎樣的大陸所迷住了。
柏拉圖在《迪邁斯》和《格利迪亞斯》中描繪了亞特蘭蒂斯的全貌。柏拉圖將希臘賢人之一梭從埃及祭司那裡所聽到之事寫成了故事介紹給世人。
在這個故事中,柏拉圖說,亞特蘭提斯是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的廣大島嶼。這座島嶼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頓的5對雙生子共同統治。而長子亞特蘭斯,當然也就是以盟主的身份成為王中之王了。而這座島嶼也以第一代國王亞特蘭斯之名,被稱為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島位於「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積則比北非和小亞細亞合起來還更寬廣。至於其強大的權力則並不僅限於周邊的大西洋諸島,而是遠達歐洲、非洲及美洲。
亞特蘭蒂斯在其特有的體制下保持著繁榮與富裕,且居住於此的人民也很溫和、賢明,不會沉溺於巨富,凡事以德為尊。可是,隨著時光的逝去,世代的更替,這些崇高的思想也日漸淡薄,終於有一天,軍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侵略他國了。
勇敢地抵抗亞特蘭提斯進攻的是古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戰後,擊退亞特蘭提斯軍,保衛了自由。但未知的悲慘命運卻立即發生了。
因為當時爆發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軍隊僅僅在「悲慘的一晝夜」間就陷入地下,而亞特蘭蒂斯島也沉沒於海中,從地上消失了。這是發生於距今12000年前的事。
柏拉圖做此記述以後,理想之都亞特蘭蒂斯就成了眾人所嚮往之地。尤其是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就更加加深了柏拉圖所記述之事的可信度。因為在「真正的海」的對面,果真是有「真正的大陸」。許多進入美洲大陸探險的探險家認為,在那裡所看到的就是亞特蘭蒂斯。
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預言與埃德加·凱西的預言有些細節非常一致,但也有相異之處。特別是有關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有很明顯的不同。柏拉圖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在「一日及悲慘的一夜」發生的;而凱西卻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經過前後三次(從時間上來說是公元前50000年至10000年間)大激變所造成的。首先,在公元前50000年時發生了最初的異變。雖失去了大陸的一部分,但還持續著亞特蘭蒂斯的繁榮文明。接著是在公元前15650年所發生的第二次異變。這時大陸被分成數座巨島,人民紛紛遠走他鄉。
在公元前10000年,最後的異變發生了。以超文明為譽的亞特蘭蒂斯,終於經不起如此大的激變而消失了。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變後的移民及逃過最後異變大難的亞特蘭蒂斯人,卻廣布在世界各地。亞特蘭蒂斯超文明的遺產渡過了遠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瑪雅文明的興盛。
[編輯本段]大西國的地理位置之爭
前面說過,大西國,也就是亞特蘭蒂斯,是一塊島嶼。最先提到亞特蘭蒂斯的柏拉圖對它的敘述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句話:
在昔日被人稱為「海格力斯擎天柱」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海面上,即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之間,橫展著一塊陸地,叫做亞特蘭蒂斯。它由一個大島和一系列小島組成。亞特蘭蒂斯人把首都設在陸地的東南海岸波塞多尼亞,那裡有為該國締造者建立的寺院、王宮、壯麗的建築物。
從柏拉圖以後,有關大西國的書數以千計,其中大部分純屬空論。不過,有一些書籍是有科學根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真正的科學發現使大西國這塊消失了的陸地逐漸擺脫了神話的色彩,成了歷史中更引人入勝的事實。
立志探索大西國奧秘的嚴肅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同大西國的地理位置有關。1675年,瑞典人魯布德克認為這個被水淹沒的陸地就在他的國家裡。另有一些人說它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的位置上。德國人博克認為南非一帶是大西國的地方,而法國人德利爾·德薩爾則提出高加索就是從前的大西國。後來,177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成為巴黎市長的巴伊曾斷言,大西國在現在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1855年,雅克布·克魯格自認為解決了這個問題,說大西國就是北美洲。然而這種觀點遭到貝利烏的反對,後者在1874年發表的著作《大西國人》中說,大西國這塊陸地的位置應該在目前的北非這個地方。他的這個觀點受到了大家的重視,於1893年被德國人克內泰爾多次援引,並得到了他的發展。後來,這一觀點還啟發了皮埃爾·伯努瓦,給了他寫出《大西國》這部著名小說的靈感。到了1926年,博查特說得更為確切,說大西國就在突尼西亞的鹽湖地帶。他的說法博得了阿爾貝特·赫爾曼的支持,此人於1927年說,博查特的假設使他完全信服。1929年,巴托利和拉特埃宣布說,大西國不在別的什麼地方,就是希臘共和國!還有一些理論認為大西國在西班牙南部,在非洲西海岸,在西爾特,在大洋洲,甚至有人還說在南太平洋……
這最後一種假設是1946年由伯德探險隊的考古學家們提出來的,他們在南美洲的西邊太平洋底發現了一片陸地。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於爾根·施帕努特的年輕牧師聲稱,他在赫爾戈蘭島附近北海水域發現了消失陸地的遺跡。
若相信柏拉圖的記述,那麼大西國應該是沉沒於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這座夢幻中的大陸是沉入大西洋。可是,若無視柏拉圖的記述的話,那麼大西國應該也有可能處於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統計過,那大概有1700餘處。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桑多里尼島。
1900年,英國的考古學家亞瑟·艾邦斯,在荷馬視為豐饒島嶼的克里特島上著手挖掘,而他們果真也挖掘到與猜想相符的米諾亞王大宮殿。
這座宮殿面積為4000平方公尺,是棟3層樓的建築物。內部除了有石柱支撐的天花板和樓梯之外,還有巨大的武器庫、戰車庫、糧食倉庫、國王的寶車,及塞滿了記載著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極富變化的各個大廳中都用壁畫、彩色的浮雕裝飾著。毫無疑問,這里就是米諾亞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島雖被岩石所埋沒,但並未沉沒於海中。1967年,希臘共和國考古學家史匹利頓·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決此矛盾現象的新遺跡。那就是位於克里特島往北約120公里處的桑多里尼島。
雖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島只不過是個由3座小島所組成的火山島,可是在以前它是個直徑達18公里以上的圓形島嶼。原來的桑多里尼島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場大爆發,使得島的中央部位炸毀,所以才變成今日的3座小島。從厚達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發現的亞克若提利遺跡,確實與克里特島相同,全都有雄偉壯觀的石造建築物、壁畫、壺等等,而且也殘留著米諾亞文明的痕跡。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國,卻還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
至今,地理爭議點最多的為如下幾處。
塞普勒斯說
一名自稱神話學及古代研究專家的美國探險家羅伯特·薩馬斯特(RobertSarmast),在其出版的書《發現亞特蘭蒂斯》中則認為有其事,並以柏拉圖的描述作為其研究的主要依據。
他說柏拉圖提供了亞特蘭蒂斯的「具體線索」,當中45個線索顯示它位於塞普勒斯南部海域,並稱海洋影像圖顯示的塞普勒斯古代地貌與柏拉圖描述相符合。薩氏更說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圖曾提及過的地點,包括一個長方形平原,中間就是亞特蘭蒂斯城。
他的理論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時曾發生「洪水大災難」,令到地中海於現時直布羅陀海峽的地方連接大西洋。這個說法同柏拉圖說有個大洪水「吞沒」阿特蘭蒂斯島,以及聖經大洪水的說法相符合。其中,人們猜測亞特蘭蒂斯存在的理由是:全世界的金字塔建築源於亞特蘭蒂斯,是亞特蘭蒂斯毀滅後,亞特蘭蒂斯人將此文明傳播於世界的。
克里特說
另一個說法,認為亞特蘭蒂斯在克里特島。
因為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里特島上的大規模遺跡,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席拉島(又名聖多里尼/桑多里尼)」上發現了描繪現在已成為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人懷疑席拉島正是亞特蘭提斯傳說的由來,因為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島上的聖多里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邁錫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說的人認為,柏拉圖(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亞斯或最初聽到這故事的希臘人索隆)把數字弄錯了,因此整個數字誇大了十倍以上,900年變成了9000年,4萬平方哩變成了40萬平方哩,所以才變成了這樣的傳說。
南極說
支持此說的人以考古學家兼作家葛雷姆?漢卡克以及蘭斯?弗列里亞斯為代表。
此說是認為亞特蘭提斯應該是在南極半島,並以「地殼滑動說」來解釋亞特蘭提斯的毀滅,認為亞特蘭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災難,緊接而來的是嚴寒,從而導致亞特蘭提斯人放棄了自己的故鄉,南極半島隨後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直布羅陀說
法國普羅旺斯大學地理學教授科林那·吉亞德(Collina-Girard)認為柏拉圖在書中描述的「亞特蘭蒂斯」位於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一帶。
科林那研究了人類於19000年以前從歐洲向北非移民的歷史,認為在亞特蘭蒂斯大陸存在的時期,直布羅陀海峽有高於海平面的陸地存在,而亞特蘭蒂斯大陸就在今日的安達魯西亞(Andalusia)與摩洛哥之間。
愛爾蘭說
瑞典地理學家烏爾夫·埃林森於2004年出版的《地理學家眼中的亞特蘭蒂斯:勘探仙境之國》一書中認為,愛爾蘭島即為亞特蘭提斯大陸。主要論點來自於柏拉圖所描述的島國大小及地貌與愛爾蘭島極為相似,並且兩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亞特蘭提斯沉沒的傳說可能來自於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結束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許多沿岸島嶼。長時間的以訛傳訛將小島的沉沒誇大為毀滅性的災難。
17世紀義大利的數學家,他們通過數學計算確定了亞特蘭提斯的位置。關於亞特蘭提斯的位置,學者們一直爭論不休。他們隱約感到這塊陸地關繫到人類起源的奧秘。好多學者在調查、比較、研究,在考慮柏拉圖著作的含義。幾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取得了進步,離探索的目標已經不遠了。
這最後一種假設是1946年由伯德探險隊的考古學家們提出來的,他們在南美洲的西邊太平洋底發現了一片陸地。
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於爾根·施帕努特的年輕牧師聲稱,他在赫爾戈蘭島附近北海水域發現了消失陸地的遺跡。
若相信柏拉圖的記述,那麼大西國應該是沉沒於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這座夢幻中的大陸是沉入大西洋。
可是,若無視柏拉圖的記述的話,那麼大西國應該也有可能處於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統計過,那大概有1700餘處。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桑多里尼島。
1900年,英國的考古學家亞瑟·艾邦斯,在荷馬視為豐饒島嶼的克里特島上著手挖掘,而他們果真也挖掘到與猜想相符的米諾亞王大宮殿。
這座宮殿面積為4000平方公尺,是棟3層樓的建築物。內部除了有石柱支撐的天花板和樓梯之外,還有巨大的武器庫、戰車庫、糧食倉庫、國王的寶車,及塞滿了記載著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極富變化的各個大廳中都用壁畫、彩色的浮雕裝飾著。毫無疑問,這里就是米諾亞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島雖被岩石所埋沒,但並未沉沒於海中。1967年,希臘考古學家史匹利頓·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決此矛盾現象的新遺跡。那就是位於克里特島往北約120公里處的桑多里尼島。
雖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島只不過是個由3座小島所組成的火山島,可是在以前它是個直徑達18公里以上的圓形島嶼。原來的桑多里尼島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場大爆發,使得島的中央部位炸毀,所以才變成今日的3座小島。從厚達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發現的亞克若提利遺跡,確實與克里特島相同,全都有雄偉壯觀的石造建築物、壁畫、壺等等,而且也殘留著米諾亞文明的痕跡。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國,卻還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
德國的學者尤更·休邦特主張,大西國位於易北河河口海面的海格蘭特島附近,亦即位於北海。此說的最大根據是荷馬的敘事詩《奧德賽》中的記述。奧德賽前往卡力布索,並從卡力布索朝東北航行了18日。據休邦特所言,此記述正是暗示大西國的位置,而卡力布索乃指亞德雷斯群島之意,再者,航行18日後所抵達之處也一定是指海格蘭特島。
北海周圍是於公元前12世紀左右因發生大地震和大洪水而大為改觀的。可是,若是公元前12世紀的話,那就與柏拉圖的記述有極大的差異。他認為柏拉圖所說的9000年前,應該是9000個月之誤,因為埃及的歷法是以月份計算的。對此,有些歷史學家也認同有這種可能性。
除此之外,休邦特也指責柏拉圖誤解了梭倫所敘述的故事。柏拉圖述說的亞特蘭提斯「被從北方吹來的風保護著」,應該被譯為亞特蘭提斯位於「北海的方位」才是正確無誤的。
雖然休邦特的研究成果應受到極高的評價,但是,若欲將他的發現立即和亞特蘭提斯結合在一起的話,他的資料似乎還不甚齊全。
就消失的陸地的地理位置而言,柏拉圖的著作已說得再清楚不過的了:「在海格力斯擎天柱那一邊」,這就是說在直布羅陀海峽那一邊。換句話說,在大西洋里。偉大的哲學家已經說得如此明確,我們何苦到別的地方去尋找呢?
科學的證據
第一次提出亞速爾群島和加那利群島是大西國遺跡這個理論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爾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這位聖職人員的看法是正確的,後來幾個世紀的發現都一一證實了他的設想。
1898年夏,有一條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間敷設電纜。突然間海底電纜發生斷裂,船上的工人馬上投入了緊張的搶修工作。出事地點是北緯47°,巴黎以西西經29°40′,在亞速爾群島之前900公里處,那裡的水深達3100米。在打撈的時候,人們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陸地山脈的特點,其表面除谷底外沒有淤泥,岩石頂端呈鋒利的尖狀。船員們帶回了一塊岩石,這塊「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礦業學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國地質學家的極大興趣。這位學者就是皮埃爾·泰爾米埃。這塊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沒有能變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氣中它卻堅硬起來了。因此泰爾米埃得出結論:從3100米深水中采來的這塊石頭曾受到過大氣的壓力,因為在這個地方,過去曾同周圍地區一樣一度露出水面;顯然,不久以前發生的地殼激變(這里的「不久以前」,應該從地質學角度來理解)使這里下陷了3000米;歐洲同美洲之間有過一塊陸地,這塊陸地在激烈的地質變動時不見了。
比米尼大牆
羅伯特·布拉什是個飛機駕駛員,同時,他又是一個酷愛海底考古的人。1967年,他曾飛越過百慕大地區巴哈馬群島中的安德羅斯島和比米尼島。在飛行途中,他發現在水面下幾米深的地方有一個長方形的灰色物體,它的幾何圖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識到這是人類的建築物,於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過不多久,他把這些照片送到了法國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裡。後者原籍為俄國,是專門研究海底攝影的大學者,他發明了許多攝影器材,其中有電子閃光燈。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極大興趣,但沒有使他感到過分的吃驚,因為他自己從飛機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個約400米長的長方形的東西,另外,他還見到有一些筆直的線條以及圓形和形狀規則的物體。勒彼科夫帶著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邁阿密科學博物館工作的朋友曼森·瓦倫丁。曼森·瓦倫丁曾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同時他又是研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的美洲文化的專家。他看到照片後,毫不猶豫地當即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奔赴現場考察。探險隊乘一架水上飛機在安德羅斯島海域上空來回盤旋搜尋。
在巴哈馬群島的大礁帶,水並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隱藏的東西比較容易看清。探測隊的隊員們果然找到了羅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個物體:一道30厘米厚的「牆」,周圍積滿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長30米、寬25米的建築物的地基。為了仔細觀察這道「牆」,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設計的一個航行器交給了一支專門的小組使用。對比米尼島寫過一部材料十分豐富的著作的皮埃爾·卡納克把這個航行器稱做為「M114E」,這是一架名副其實的潛水飛機,配備有廣角鏡自動攝影機。有了這樣的裝備,探索工作才能夠真正順利地進行了。探測工作持續了好幾個月,不少著名人士參加了這項工作,其中有宇航員埃德加·米切爾和法國潛水員雅克·馬約爾。
探測隊在1968年9月2日出發。隊員們發現水底有一片寬闊的由扁平的、長方形或多邊形石塊鋪成的石板地面,這個地面上的石塊每條邊有5米長,厚度從50厘米到150厘米之間不等,估計每塊石頭有25噸重。整個石板地面長70米,寬10米。皮埃爾·卡納克說,這地面似乎是由「大塊大塊的齊整的岩石用一種類似水泥般的東西膠合起來的」。後來,人們給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物起了個名字:「比米尼大牆」。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發表於《另一個世界》雜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談到1968年9月發現的大牆時寫道:「這道牆的正面十分挺拔,牆上面的石塊砌得十分平整,使整個建築牢固平穩。」
「石塊的內側有一些痕跡,據考證那是工具鑿琢留下的。考古學家們吃驚地看到,這么多年來,這些牆竟頂住了海浪的侵蝕和颶風暴雨的襲擊。「隨後,一支新的探測小組又發現上層石塊是蓋在4根柱子上的。從此,考古學家們再也沒有懷疑的餘地了,他們發現的肯定是人的建築物。」
後來,人們又進行了多次探測,證實了原先的設想。1971年,探測者們在東牆腳下開了一些洞,發現下面還有一層石塊,是由6公分的水泥澆砌於第一層岩石下。然而,人類使用水泥的歷史才有多少年?!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可能是一個我們還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會留下的遺跡。
1968年以來,人們不斷地在比米尼島一帶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築群靜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碼頭、倒塌的城牆、門洞……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模樣,與秘魯共和國的史前遺跡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石城牆十分相像。
今天雖然已經無法考證這些東西始於何年,但是根據一些長在這些建築上的紅樹根的化石,表明它們至少已經有12000年的歷史。這些海底建築結構嚴密,氣勢雄偉,石砌的街道寬闊平坦,路面由一些長方形或正多邊形的石塊排列成各種圖案。
1967年,美國的「阿呂米諾」號潛水艇在佛羅里達、喬治亞、南卡羅來納群島沿岸執行任務時,曾發現一條海底馬路。「阿呂米諾」號裝上兩個特殊的輪子之後,就能像汽車賓士在平坦的馬路上一樣前進。1974年,蘇聯的一艘「勇士號」科學考察船,在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攝了8張海底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爛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脈、古代城堡的牆壁和石頭階梯……這些照片足以證明,這里曾經是陸地,並且有人類居住過。
同時,美、法科學家在百慕大三角區的西部海域發現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據測量,它的底邊長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古老。所有這一切均表明,曾經有過一個古代大陸以及文明社會被埋葬在大洋底下。然而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12000年前,難道人類文明就如此發達了嗎?
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學者和探索者們經常提到一個名詞,即亞特蘭蒂斯。
的確,種種跡象表明這些石塊很可能是亞特蘭蒂斯的遺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亞特蘭蒂斯的文明該是多麼發達。現在,生物學家、人種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以及考古學家都告訴我們:從亞速爾群島到百慕大島,人們在大西洋的這部分海底發現有大片大片的陸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這些陸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編輯本段]失落的大西洲文明
沿著北緯30°線尋覓,我們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於「悲慘的一晝夜」間沉沒於大海中的「亞特蘭蒂斯」(另譯「阿特蘭提斯」或「亞特蘭特提斯」)大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西洲」。
傳說中沉沒的大西洲,位於大西洋中心附近。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亞特蘭蒂斯大陸,大陸上有宮殿和奉祝守護神——波塞冬(也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海神)的壯麗神殿,所有建築物都以當地開鑿的白、黑、紅色的石頭建造,美麗壯觀。
首都波賽多尼亞的四周,建有雙層環狀陸地和三層環狀運河。在兩處環狀陸地上,還有冷泉和溫泉。除此之外,大陸上還建有造船廠、賽馬場、兵舍、體育館和公園等等。
這就是希臘共和國共和國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名著《克里特阿斯》和《提邁奧斯》中所描繪的亞特蘭蒂斯景象。從此之後,這座理想之都,成為眾人心目中永世嚮往的神聖樂土。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國學者史考特·艾利歐德指出,亞特蘭蒂斯在當時已經到達人類文明的巔峰期。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亞特蘭蒂斯是一個神話,柏拉圖只不過借它比喻雅典社會的價值觀,但不少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希望找到,還它一個真面目。
19世紀中期,美國考古學家德奈利經過畢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亞特蘭蒂斯——太古的世界》,他也因此而被譽為「科學性的亞特蘭蒂斯學之父」。德奈利一共提出了有關亞特蘭蒂斯大陸的13個綱領。
一、遠古時代大西洋中確有大型島嶼,那是大西洋大陸的一部分;
二、柏拉圖所記述的亞特蘭蒂斯故事的真實性不容懷疑;
三、亞特蘭蒂斯是人類脫離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四、隨著時間的推移,亞特蘭蒂斯人口漸增,於是那裡的人們遷居到了世界各地;
五、聖經《創世紀》中所描述的「伊甸園」,指的就是亞特蘭蒂斯;
六、古代希臘及北歐傳說中的「神」,就是亞特蘭蒂斯的國王、女王及英雄;
七、埃及和秘魯的神話中,有亞特蘭蒂斯崇拜太陽神的遺跡;
八、亞特蘭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九、歐洲的青銅器技術源自亞特蘭蒂斯;
十、歐洲文字中許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亞特蘭蒂斯;
十一、亞特蘭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歐洲各民族的祖先;
十二、12000年前,亞特蘭蒂斯因巨大變動而沉沒於海中;
十三、少數居民乘船逃離,留下了上古關於大洪水的傳說。
德奈利的13個綱領,似乎可以回答包括《聖經》記事在內的一大批人類活動的疑問。那麼有關各地人類超文明的記錄也應是可信的了?而且,遠古時人類的相互溝通與交往也是可以被證實的了?
古埃及的許多習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合眾國找到奇異的「印記」。在瑪雅人的陵墓壁畫中,可以輕易找到與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圖案。這樣的「巧合」不勝枚舉。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兩個地區的文化和習俗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這個聯系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重復。由於它們相距十分遙遠,我們至今沒有找到他們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證據,而且它們還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之間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遠古時代高度文明遺留下來的「印記」!
僅管人們發現了大量證據證明大西洋海底存在這古大陸,但是目前亞特蘭蒂斯大陸之謎仍未徹底解開。
⑶ 大洋洲自然遺產有哪些
澳大利亞11項自然遺產,4項雙重遺產。
* 卡卡杜國家公園(自文,1981年,1987年,1992年)
* 大堡礁(自,1981年)
* 威蘭德拉湖區(自文,1981年)
* 塔斯馬尼亞荒原(自文,1982年,1989年)
* 豪勛爵群島(自,1982 年)
* 澳大利亞東部雨林保護區(自,1986年,1994年)
* 烏魯汝—卡塔楚塔國家公園(自文,1987年,1994年)
* 昆士蘭的熱帶雨林(自,1988年)
* 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自,1991年)
* 芬瑟島(自,1992年)
*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自,1994年)
*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自,1997年)
* 麥覺理島(自,1997 年)
* 大藍山區(自,2000年)
* 波奴魯魯國家公園(自,2003年)
紐西蘭2項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
* 湯加里羅國家公園(自文,1990年,1993年)
* 紐西蘭西南部的蒂瓦希普納穆(自,1990 年),包括四個國家公園,分別是庫克山國家公園、峽灣國家公園、艾斯派林山國家公園及西部區國家公園
* 紐西蘭亞南極群島(自,1998年)
索羅門群島1項自然遺產。
* 東倫內爾島(自,1998年)
⑷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了什麼
新干縣位於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自古為贛粵交通要道上的重地。20世紀60年代,在縣境內大洋洲鄉贛江東岸的沙丘上,發現了一座東西長8.22米、南北寬6.6米、帶有二層台的一棺一槨形式的商代晚期大墓,墓內隨葬品異常豐富,青銅器數量達480餘件,是江南地區商代青銅器的一次重大發現,也是國內目前在同一遺跡單位內出土商代青銅器最多的一次。
大洋洲商墓所出土的青銅器,工藝精美,品種獸面紋虎耳鼎繁多。禮器有鼎、鬲、覷、簋、豆、匕,酒器有罍、瓿、卣、壺、瓚、勺;樂器有鑹、大鐃;兵器有胄、鉞、戈、戟、矛、長刀、短劍、鍘;用器有杖首、炭箕、廚刀;工具有斧、鑽、鑿、刻刀;農具有耜、臿、犁、鐮等。此外還有許多飾件和青銅雜器。大洋洲商墓的青銅器多成組成套。如夔形足扁足鼎,有大小不同30多件。與鼎配合使用的匕也有多件,重疊放置。有的器類有幾種形制,如工具中有形狀、尺寸都有差異的鑽,有平刃、斜刃的刻刀等。
商代的青銅農具出土極少,原因在於農具作為生產活動中的實用器,在破損後無法修復而只能回爐重鑄,很難得以留存;二是在商周時期,青銅製品還很珍貴,青銅主要用來鑄造禮器和兵器,首先滿足祭祀與戰爭這樣的國家大事,農具仍以石、木等質料的器具為主;三是中原一般不用農具來隨葬,目前所見的一些農具也主要是出自遺址和窖藏。大洋洲商墓農具眾多,堪稱農業考古上的重大發現,更是同時期其他青銅文化中少見的。其中鐮的形制,是後來流行於長江下游鐮的前身。青銅犁也是時代較早的器類。農具中的臿,也有不同的造型。銅耒是目前出土的商代青銅耒中唯一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青銅耒。
大洋洲商墓青銅器中有不少大型器物。其中的大方鼎形制宏偉,通高97厘米,重49.2千克,方腹平底,鼎耳上各鑄一卧虎。方腹的四面都飾有獸面紋和乳釘紋,四足飾羊角獸面紋。大覷通高110厘米,重78千克,上部為大口盆形的甑,下部為鬲,兩部分合為一體,四個袋足。除耳上雙鹿以外,整個器物一次渾鑄成形,紋飾精美,堪稱「中華覷王」。方卣,通高29厘米,細頸方腹,提梁貼靠頸側,梁端為龍首形,蓋紐與梁間有蛇形絆鏈,飾饕餮紋,圈足飾鏤空雲紋,腹面有孔,內部有十字形管道,底部也是雙層,便於用炭火或沸水加溫。饕餮紋小方鼎,底部也是雙層,兩底間的腹面設一小門,可以向上揭開,將炭火置入加熱。青銅器的裝飾工藝也很發達,戈與大鉞上分別有嵌綠松石和嵌紅銅的花紋,銅器表面裝飾富有地方特色的燕尾紋、編織紋、變體獸面紋、陰刻雲雷紋和立體圓雕虎等動物形象。
大洋洲商墓的青銅器許多與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類似,但又有不少明顯的地域特徵。如在禮器的組合上,絕大多數是食器,酒器只佔了很小的比例,並且只有盛酒器與注酒器,而缺少飲酒器,一般常見的尊、觚、爵、角、斝等器類組合都不多見,與中原地區青銅器中酒器佔大部分的情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即使是形制和中原類同的器物,不少也有特別的裝飾或花紋,如器耳上多附加虎、鹿一類動物形飾,紋飾間多有燕尾紋、闊口的牛首紋等。食器中扁足鼎尤為多見,有大小不同的幾十件。鼎耳上都飾立虎,扁足作浮雕狀的夔形,個別還有扁足作魚形的,更為特異,不見於中原地方。樂器中的大鐃,在商代是南方特有的器種,三件鐃紋飾彼此不同,有的飾有雲紋、聯珠紋、有的飾勾連雷紋,是前所未見的精品。青銅禮器表達了對虎的崇拜,以虎的形象為主題圖案是大洋洲青銅器獨有的裝飾特點。虎或以立體的形式出現於青銅容器的耳部,或簡化為虎頭獸面紋飾於器物腹部,或變形為虎足支撐銅鼎。其中一隻雙尾虎是新干商代大墓的象徵性器物,它長近一米,高約半米,虎背上伏著一隻小鳥,看上去更像一隻大貓,不僅不凶惡,還十分可愛,而且這只老虎還有兩條平行並列的尾巴。
兵器的特色更多。墓中有一些象徵統治者權威的器物,如象徵兵刑權力的大鉞等。戈均系直援無胡,有方內、曲內兩大類。其中曲內戈。內作無角獸首形,顯示利齒。長刀形狀狹長,前端鉤卷,背上有插入書必內的片狀環。戟為渾鑄,以直援的戈與長刀合為一體。兵器中的短劍尤其值得重視,這種短劍的劍身下端平直,有短莖,比西南地區出土的早期柳葉形劍、周初的柳葉形劍更近於東周流行的劍的形制。這種短劍的發現,為東周劍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線索。個別兵器上鑄有符號,類似於當地陶文,可能是文字。
在大洋洲商墓中還出土不少形式特殊的禮器。一件青銅人面高60厘米,作兩面相同的人面形,中間有管上下通貫,可插入木質桿狀物。人面頂上有雙角,角上飾雲紋,雙目圓睜,尖耳闊鼻,張口,露出牙齒,有一對卷彎的獠牙,可能與當時的祭祀崇拜有關。還有瓚,前部形如粗矮的觚。後有長柄,系舉行隆重的裸(guan)禮時所用,甚為罕見。每當盛大的祭祀時,君主用瓚從罍等大型貯酒器中舀取鬯(chang)酒,然後緩緩地將酒注於地上,以祭享自己的祖先,稱為裸禮。這樣的墓主一般身份很高。
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銅大墓是目前已知商代遺跡大規模分布的最南端標志性實物,填補了關於江南商代遺跡分布研究史的一大空白,其驚人的發現可與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相媲美。青銅器數量之多、造型之奇特、紋飾之精美,堪稱中國南方青銅器的傑出代表,並有「北有婦好、南有新干」的美譽。新干大墓出土青銅器不僅融合土著與多元文化因素為一體,而且呈現出了「多、奇、精、美」等特徵。充分說明了墓主強大的勢力和顯赫的地位,可能是商王朝江南的一個方國。它的發現,彌合了江南文明史的斷層,成為揭開3000多年前長江流域文化之謎的重大依據,它融合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土著等諸多文化因素,成為探索華夏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格局的重要物證。
⑸ 美洲大洋洲名勝古跡
墨西哥及周邊國家-瑪雅古跡(傳奇)
秘魯-印加遺址、利馬大廣場、黃金博物館、納斯卡高原地畫(神奇)
加拿大&美國-尼亞加拉瀑布(宏壯)
澳大利亞-大堡礁、悉尼歌劇院、海港大橋
斐濟-同時看到日出和日落
⑹ 請問哪裡有類似於三星堆遺跡的青銅文化博物館 另 大洋洲商代遺跡是博物館嗎
成都金沙
⑺ 大洋洲 世界遺產(截至2010年)
澳大利亞監獄遺址
澳大利亞 Australia(18處)
1.大堡礁 Great Barrier Reef 1981(世界自然遺產)
2.卡卡杜國家公園 Kaka National Park 1981(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3.威蘭德拉湖區 Willandra Lakes Region 1981(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4.豪勛爵群島 Lord Howe Island Group 1982 (世界自然遺產)
5.塔斯馬尼亞的荒原 Tasmanian Wilderness 1982(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6.澳大利亞岡瓦納雨林 Gondwana Rainforests of Australia 1986(2007年擴展范圍後更名為現名稱)(世界自然遺產)
7.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 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 1987(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8.昆士蘭熱帶濕地 Wet Tropics of Queensland 1988(世界自然遺產)
9.鯊魚灣,西澳大利亞州 Shark Bay, Western Australia 1991(世界自然遺產)
10.弗雷澤島 Fraser Island 1992(世界自然遺產)
11.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里弗斯利/納拉庫特) 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 (Riversleigh/ Naracoorte) 1994(世界自然遺產)
12.赫德和麥克唐納群島 Heard and McDonald Islands 1997 (世界自然遺產)
13.麥誇里島 Macquarie Island 1997(世界自然遺產)
14.大藍山地區 Greater Blue Mountains Area 2000(世界自然遺產)
15.波奴魯魯國家公園 Purnululu National Park 2003(世界自然遺產)
16.皇家展覽館和卡爾頓園林 Royal Exhibition Building and Carlton Gardens 2004 (世界文化遺產)
17.悉尼歌劇院 Sydney Opera House 2007(世界文化遺產)
18.澳大利亞的罪犯流放地 Australian Convict Sites 2010(世界文化遺產)
紐西蘭 New Zealand(3處)
1.蒂瓦希普納默-紐西蘭西南 Te Wahipounamu–South West New Zealand 1990(世界自然遺產)
2.湯加里羅國家公園 Tongariro National Park 1990(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3.紐西蘭亞南極群島 New Zealand Sub-Antarctic Islands 1998(世界自然遺產)
巴布亞紐幾內亞 Papua New Guinea(1處)
1.庫克早期農業遺址 Kuk Early Agricultural Site 2008(世界文化遺產)
吉里巴斯 Kiribati(1處)
1.鳳凰島保護區 Phoenix Islands Protected Area 2010(世界自然遺產)
馬紹爾群島 Marshall Islands(1處)
1.比基尼島核試驗場 Bikini Atoll Nuclear Test Site 2010(世界文化遺產)
⑻ 最著名的青銅文化遺址:
1、二里頭遺址
河南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720年)。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
2、殷墟
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古稱「北蒙」,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
3、四川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文化遺址。
4、武漢盤龍城遺址
武漢盤龍城遺址為中國商代前期城市遺址。城址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前後。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制及建築技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遺址的城外有約100萬平方米的商代遺址。
5、江西吳城遺址
位於江西樟樹市的吳城遺址發現於1973年,同年開始發掘。這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最早發現的商代遺址,其發現、發掘標志著江西早期文明研究進入了嶄新的階段,揭開了南方地區商代考古的新篇章。隨後的系列研究發現,吳城遺址出土文物既有自身濃厚的地方特色,又受到中原商殷青銅文化的深刻影響。
6、大洋洲商代遺址
瀕於贛江東岸的大洋洲程家澇背沙洲上,發掘出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商墓共出土青銅器480件,玉器100餘件,陶器300餘件。這批出土文物中,以青銅器最引人注目。據專家們評論,其數量之多,品類之全,造型之奇特,紋錦之精美,鑄工之精巧,堪稱江南之冠,在全國也罕見。出土的青銅器數量超過了河南殷墟婦好墓,名列全國第一,許多品種也為國內絕無僅有。
⑼ 亞特蘭蒂斯遺址存在嗎
沒有任何事情能像亞特蘭蒂斯大陸之謎那樣長久地挑起人們的幻想。自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首次將此大陸向外介紹以來,人類就被那謎樣的大陸所迷住了。
柏拉圖在《迪邁斯》和《格利迪亞斯》中描繪了亞特蘭蒂斯的全貌。柏拉圖將希臘賢人之一梭從埃及祭司那裡所聽到之事寫成了故事介紹給世人。
在這個故事中,柏拉圖說,亞特蘭提斯是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的廣大島嶼。這座島嶼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頓的5對雙生子共同統治。而長子亞特蘭斯,當然也就是以盟主的身份成為王中之王了。而這座島嶼也以第一代國王亞特蘭斯之名,被稱為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島位於「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積則比北非和小亞細亞合起來還更寬廣。至於其強大的權力則並不僅限於周邊的大西洋諸島,而是遠達歐洲、非洲及美洲。
亞特蘭蒂斯在其特有的體制下保持著繁榮與富裕,且居住於此的人民也很溫和、賢明,不會沉溺於巨富,凡事以德為尊。可是,隨著時光的逝去,世代的更替,這些崇高的思想也日漸淡薄,終於有一天,軍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侵略他國了。
勇敢地抵抗亞特蘭提斯進攻的是古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戰後,擊退亞特蘭提斯軍,保衛了自由。但未知的悲慘命運卻立即發生了。
因為當時爆發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軍隊僅僅在「悲慘的一晝夜」間就陷入地下,而亞特蘭蒂斯島也沉沒於海中,從地上消失了。這是發生於距今12000年前的事。
柏拉圖做此記述以後,理想之都亞特蘭蒂斯就成了眾人所嚮往之地。尤其是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就更加加深了柏拉圖所記述之事的可信度。因為在「真正的海」的對面,果真是有「真正的大陸」。許多進入美洲大陸探險的探險家認為,在那裡所看到的就是亞特蘭蒂斯。
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預言與埃德加·凱西的預言有些細節非常一致,但也有相異之處。特別是有關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有很明顯的不同。柏拉圖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在「一日及悲慘的一夜」發生的;而凱西卻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經過前後三次(從時間上來說是公元前50000年至10000年間)大激變所造成的。首先,在公元前50000年時發生了最初的異變。雖失去了大陸的一部分,但還持續著亞特蘭蒂斯的繁榮文明。接著是在公元前15650年所發生的第二次異變。這時大陸被分成數座巨島,人民紛紛遠走他鄉。
在公元前10000年,最後的異變發生了。以超文明為譽的亞特蘭蒂斯,終於經不起如此大的激變而消失了。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變後的移民及逃過最後異變大難的亞特蘭蒂斯人,卻廣布在世界各地。亞特蘭蒂斯超文明的遺產渡過了遠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瑪雅文明的興盛。
[編輯本段]大西國的地理位置之爭
前面說過,大西國,也就是亞特蘭蒂斯,是一塊島嶼。最先提到亞特蘭蒂斯的柏拉圖對它的敘述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句話:
在昔日被人稱為「海格力斯擎天柱」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海面上,即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之間,橫展著一塊陸地,叫做亞特蘭蒂斯。它由一個大島和一系列小島組成。亞特蘭蒂斯人把首都設在陸地的東南海岸波塞多尼亞,那裡有為該國締造者建立的寺院、王宮、壯麗的建築物。
從柏拉圖以後,有關大西國的書數以千計,其中大部分純屬空論。不過,有一些書籍是有科學根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真正的科學發現使大西國這塊消失了的陸地逐漸擺脫了神話的色彩,成了歷史中更引人入勝的事實。
立志探索大西國奧秘的嚴肅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同大西國的地理位置有關。1675年,瑞典人魯布德克認為這個被水淹沒的陸地就在他的國家裡。另有一些人說它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的位置上。德國人博克認為南非一帶是大西國的地方,而法國人德利爾·德薩爾則提出高加索就是從前的大西國。後來,177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成為巴黎市長的巴伊曾斷言,大西國在現在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1855年,雅克布·克魯格自認為解決了這個問題,說大西國就是北美洲。然而這種觀點遭到貝利烏的反對,後者在1874年發表的著作《大西國人》中說,大西國這塊陸地的位置應該在目前的北非這個地方。他的這個觀點受到了大家的重視,於1893年被德國人克內泰爾多次援引,並得到了他的發展。後來,這一觀點還啟發了皮埃爾·伯努瓦,給了他寫出《大西國》這部著名小說的靈感。到了1926年,博查特說得更為確切,說大西國就在突尼西亞的鹽湖地帶。他的說法博得了阿爾貝特·赫爾曼的支持,此人於1927年說,博查特的假設使他完全信服。1929年,巴托利和拉特埃宣布說,大西國不在別的什麼地方,就是希臘共和國!還有一些理論認為大西國在西班牙南部,在非洲西海岸,在西爾特,在大洋洲,甚至有人還說在南太平洋……
這最後一種假設是1946年由伯德探險隊的考古學家們提出來的,他們在南美洲的西邊太平洋底發現了一片陸地。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於爾根·施帕努特的年輕牧師聲稱,他在赫爾戈蘭島附近北海水域發現了消失陸地的遺跡。
若相信柏拉圖的記述,那麼大西國應該是沉沒於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這座夢幻中的大陸是沉入大西洋。可是,若無視柏拉圖的記述的話,那麼大西國應該也有可能處於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統計過,那大概有1700餘處。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桑多里尼島。
1900年,英國的考古學家亞瑟·艾邦斯,在荷馬視為豐饒島嶼的克里特島上著手挖掘,而他們果真也挖掘到與猜想相符的米諾亞王大宮殿。
這座宮殿面積為4000平方公尺,是棟3層樓的建築物。內部除了有石柱支撐的天花板和樓梯之外,還有巨大的武器庫、戰車庫、糧食倉庫、國王的寶車,及塞滿了記載著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極富變化的各個大廳中都用壁畫、彩色的浮雕裝飾著。毫無疑問,這里就是米諾亞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島雖被岩石所埋沒,但並未沉沒於海中。1967年,希臘共和國考古學家史匹利頓·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決此矛盾現象的新遺跡。那就是位於克里特島往北約120公里處的桑多里尼島。
雖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島只不過是個由3座小島所組成的火山島,可是在以前它是個直徑達18公里以上的圓形島嶼。原來的桑多里尼島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場大爆發,使得島的中央部位炸毀,所以才變成今日的3座小島。從厚達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發現的亞克若提利遺跡,確實與克里特島相同,全都有雄偉壯觀的石造建築物、壁畫、壺等等,而且也殘留著米諾亞文明的痕跡。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國,卻還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
至今,地理爭議點最多的為如下幾處。
塞普勒斯說
一名自稱神話學及古代研究專家的美國探險家羅伯特·薩馬斯特(RobertSarmast),在其出版的書《發現亞特蘭蒂斯》中則認為有其事,並以柏拉圖的描述作為其研究的主要依據。
他說柏拉圖提供了亞特蘭蒂斯的「具體線索」,當中45個線索顯示它位於塞普勒斯南部海域,並稱海洋影像圖顯示的塞普勒斯古代地貌與柏拉圖描述相符合。薩氏更說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圖曾提及過的地點,包括一個長方形平原,中間就是亞特蘭蒂斯城。
他的理論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時曾發生「洪水大災難」,令到地中海於現時直布羅陀海峽的地方連接大西洋。這個說法同柏拉圖說有個大洪水「吞沒」阿特蘭蒂斯島,以及聖經大洪水的說法相符合。其中,人們猜測亞特蘭蒂斯存在的理由是:全世界的金字塔建築源於亞特蘭蒂斯,是亞特蘭蒂斯毀滅後,亞特蘭蒂斯人將此文明傳播於世界的。
克里特說
另一個說法,認為亞特蘭蒂斯在克里特島。
因為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里特島上的大規模遺跡,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席拉島(又名聖多里尼/桑多里尼)」上發現了描繪現在已成為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人懷疑席拉島正是亞特蘭提斯傳說的由來,因為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島上的聖多里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邁錫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說的人認為,柏拉圖(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亞斯或最初聽到這故事的希臘人索隆)把數字弄錯了,因此整個數字誇大了十倍以上,900年變成了9000年,4萬平方哩變成了40萬平方哩,所以才變成了這樣的傳說。
南極說
支持此說的人以考古學家兼作家葛雷姆?漢卡克以及蘭斯?弗列里亞斯為代表。
此說是認為亞特蘭提斯應該是在南極半島,並以「地殼滑動說」來解釋亞特蘭提斯的毀滅,認為亞特蘭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災難,緊接而來的是嚴寒,從而導致亞特蘭提斯人放棄了自己的故鄉,南極半島隨後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直布羅陀說
法國普羅旺斯大學地理學教授科林那·吉亞德(Collina-Girard)認為柏拉圖在書中描述的「亞特蘭蒂斯」位於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一帶。
科林那研究了人類於19000年以前從歐洲向北非移民的歷史,認為在亞特蘭蒂斯大陸存在的時期,直布羅陀海峽有高於海平面的陸地存在,而亞特蘭蒂斯大陸就在今日的安達魯西亞(Andalusia)與摩洛哥之間。
愛爾蘭說
瑞典地理學家烏爾夫·埃林森於2004年出版的《地理學家眼中的亞特蘭蒂斯:勘探仙境之國》一書中認為,愛爾蘭島即為亞特蘭提斯大陸。主要論點來自於柏拉圖所描述的島國大小及地貌與愛爾蘭島極為相似,並且兩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亞特蘭提斯沉沒的傳說可能來自於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結束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許多沿岸島嶼。長時間的以訛傳訛將小島的沉沒誇大為毀滅性的災難。
17世紀義大利的數學家,他們通過數學計算確定了亞特蘭提斯的位置。關於亞特蘭提斯的位置,學者們一直爭論不休。他們隱約感到這塊陸地關繫到人類起源的奧秘。好多學者在調查、比較、研究,在考慮柏拉圖著作的含義。幾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取得了進步,離探索的目標已經不遠了。
這最後一種假設是1946年由伯德探險隊的考古學家們提出來的,他們在南美洲的西邊太平洋底發現了一片陸地。
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於爾根·施帕努特的年輕牧師聲稱,他在赫爾戈蘭島附近北海水域發現了消失陸地的遺跡。
若相信柏拉圖的記述,那麼大西國應該是沉沒於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這座夢幻中的大陸是沉入大西洋。
可是,若無視柏拉圖的記述的話,那麼大西國應該也有可能處於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統計過,那大概有1700餘處。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桑多里尼島。
1900年,英國的考古學家亞瑟·艾邦斯,在荷馬視為豐饒島嶼的克里特島上著手挖掘,而他們果真也挖掘到與猜想相符的米諾亞王大宮殿。
這座宮殿面積為4000平方公尺,是棟3層樓的建築物。內部除了有石柱支撐的天花板和樓梯之外,還有巨大的武器庫、戰車庫、糧食倉庫、國王的寶車,及塞滿了記載著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極富變化的各個大廳中都用壁畫、彩色的浮雕裝飾著。毫無疑問,這里就是米諾亞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島雖被岩石所埋沒,但並未沉沒於海中。1967年,希臘考古學家史匹利頓·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決此矛盾現象的新遺跡。那就是位於克里特島往北約120公里處的桑多里尼島。
雖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島只不過是個由3座小島所組成的火山島,可是在以前它是個直徑達18公里以上的圓形島嶼。原來的桑多里尼島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場大爆發,使得島的中央部位炸毀,所以才變成今日的3座小島。從厚達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發現的亞克若提利遺跡,確實與克里特島相同,全都有雄偉壯觀的石造建築物、壁畫、壺等等,而且也殘留著米諾亞文明的痕跡。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國,卻還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
德國的學者尤更·休邦特主張,大西國位於易北河河口海面的海格蘭特島附近,亦即位於北海。此說的最大根據是荷馬的敘事詩《奧德賽》中的記述。奧德賽前往卡力布索,並從卡力布索朝東北航行了18日。據休邦特所言,此記述正是暗示大西國的位置,而卡力布索乃指亞德雷斯群島之意,再者,航行18日後所抵達之處也一定是指海格蘭特島。
北海周圍是於公元前12世紀左右因發生大地震和大洪水而大為改觀的。可是,若是公元前12世紀的話,那就與柏拉圖的記述有極大的差異。他認為柏拉圖所說的9000年前,應該是9000個月之誤,因為埃及的歷法是以月份計算的。對此,有些歷史學家也認同有這種可能性。
除此之外,休邦特也指責柏拉圖誤解了梭倫所敘述的故事。柏拉圖述說的亞特蘭提斯「被從北方吹來的風保護著」,應該被譯為亞特蘭提斯位於「北海的方位」才是正確無誤的。
雖然休邦特的研究成果應受到極高的評價,但是,若欲將他的發現立即和亞特蘭提斯結合在一起的話,他的資料似乎還不甚齊全。
就消失的陸地的地理位置而言,柏拉圖的著作已說得再清楚不過的了:「在海格力斯擎天柱那一邊」,這就是說在直布羅陀海峽那一邊。換句話說,在大西洋里。偉大的哲學家已經說得如此明確,我們何苦到別的地方去尋找呢?
科學的證據
第一次提出亞速爾群島和加那利群島是大西國遺跡這個理論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爾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這位聖職人員的看法是正確的,後來幾個世紀的發現都一一證實了他的設想。
1898年夏,有一條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間敷設電纜。突然間海底電纜發生斷裂,船上的工人馬上投入了緊張的搶修工作。出事地點是北緯47°,巴黎以西西經29°40′,在亞速爾群島之前900公里處,那裡的水深達3100米。在打撈的時候,人們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陸地山脈的特點,其表面除谷底外沒有淤泥,岩石頂端呈鋒利的尖狀。船員們帶回了一塊岩石,這塊「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礦業學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國地質學家的極大興趣。這位學者就是皮埃爾·泰爾米埃。這塊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沒有能變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氣中它卻堅硬起來了。因此泰爾米埃得出結論:從3100米深水中采來的這塊石頭曾受到過大氣的壓力,因為在這個地方,過去曾同周圍地區一樣一度露出水面;顯然,不久以前發生的地殼激變(這里的「不久以前」,應該從地質學角度來理解)使這里下陷了3000米;歐洲同美洲之間有過一塊陸地,這塊陸地在激烈的地質變動時不見了。
比米尼大牆
羅伯特·布拉什是個飛機駕駛員,同時,他又是一個酷愛海底考古的人。1967年,他曾飛越過百慕大地區巴哈馬群島中的安德羅斯島和比米尼島。在飛行途中,他發現在水面下幾米深的地方有一個長方形的灰色物體,它的幾何圖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識到這是人類的建築物,於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過不多久,他把這些照片送到了法國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裡。後者原籍為俄國,是專門研究海底攝影的大學者,他發明了許多攝影器材,其中有電子閃光燈。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極大興趣,但沒有使他感到過分的吃驚,因為他自己從飛機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個約400米長的長方形的東西,另外,他還見到有一些筆直的線條以及圓形和形狀規則的物體。勒彼科夫帶著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邁阿密科學博物館工作的朋友曼森·瓦倫丁。曼森·瓦倫丁曾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同時他又是研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的美洲文化的專家。他看到照片後,毫不猶豫地當即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奔赴現場考察。探險隊乘一架水上飛機在安德羅斯島海域上空來回盤旋搜尋。
在巴哈馬群島的大礁帶,水並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隱藏的東西比較容易看清。探測隊的隊員們果然找到了羅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個物體:一道30厘米厚的「牆」,周圍積滿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長30米、寬25米的建築物的地基。為了仔細觀察這道「牆」,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設計的一個航行器交給了一支專門的小組使用。對比米尼島寫過一部材料十分豐富的著作的皮埃爾·卡納克把這個航行器稱做為「M114E」,這是一架名副其實的潛水飛機,配備有廣角鏡自動攝影機。有了這樣的裝備,探索工作才能夠真正順利地進行了。探測工作持續了好幾個月,不少著名人士參加了這項工作,其中有宇航員埃德加·米切爾和法國潛水員雅克·馬約爾。
探測隊在1968年9月2日出發。隊員們發現水底有一片寬闊的由扁平的、長方形或多邊形石塊鋪成的石板地面,這個地面上的石塊每條邊有5米長,厚度從50厘米到150厘米之間不等,估計每塊石頭有25噸重。整個石板地面長70米,寬10米。皮埃爾·卡納克說,這地面似乎是由「大塊大塊的齊整的岩石用一種類似水泥般的東西膠合起來的」。後來,人們給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物起了個名字:「比米尼大牆」。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發表於《另一個世界》雜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談到1968年9月發現的大牆時寫道:「這道牆的正面十分挺拔,牆上面的石塊砌得十分平整,使整個建築牢固平穩。」
「石塊的內側有一些痕跡,據考證那是工具鑿琢留下的。考古學家們吃驚地看到,這么多年來,這些牆竟頂住了海浪的侵蝕和颶風暴雨的襲擊。「隨後,一支新的探測小組又發現上層石塊是蓋在4根柱子上的。從此,考古學家們再也沒有懷疑的餘地了,他們發現的肯定是人的建築物。」
後來,人們又進行了多次探測,證實了原先的設想。1971年,探測者們在東牆腳下開了一些洞,發現下面還有一層石塊,是由6公分的水泥澆砌於第一層岩石下。然而,人類使用水泥的歷史才有多少年?!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可能是一個我們還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會留下的遺跡。
1968年以來,人們不斷地在比米尼島一帶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築群靜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碼頭、倒塌的城牆、門洞……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模樣,與秘魯共和國的史前遺跡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石城牆十分相像。
今天雖然已經無法考證這些東西始於何年,但是根據一些長在這些建築上的紅樹根的化石,表明它們至少已經有12000年的歷史。這些海底建築結構嚴密,氣勢雄偉,石砌的街道寬闊平坦,路面由一些長方形或正多邊形的石塊排列成各種圖案。
1967年,美國的「阿呂米諾」號潛水艇在佛羅里達、喬治亞、南卡羅來納群島沿岸執行任務時,曾發現一條海底馬路。「阿呂米諾」號裝上兩個特殊的輪子之後,就能像汽車賓士在平坦的馬路上一樣前進。1974年,蘇聯的一艘「勇士號」科學考察船,在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攝了8張海底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爛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脈、古代城堡的牆壁和石頭階梯……這些照片足以證明,這里曾經是陸地,並且有人類居住過。
同時,美、法科學家在百慕大三角區的西部海域發現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據測量,它的底邊長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古老。所有這一切均表明,曾經有過一個古代大陸以及文明社會被埋葬在大洋底下。然而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12000年前,難道人類文明就如此發達了嗎?
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學者和探索者們經常提到一個名詞,即亞特蘭蒂斯。
的確,種種跡象表明這些石塊很可能是亞特蘭蒂斯的遺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亞特蘭蒂斯的文明該是多麼發達。現在,生物學家、人種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以及考古學家都告訴我們:從亞速爾群島到百慕大島,人們在大西洋的這部分海底發現有大片大片的陸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這些陸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編輯本段]失落的大西洲文明
沿著北緯30°線尋覓,我們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於「悲慘的一晝夜」間沉沒於大海中的「亞特蘭蒂斯」(另譯「阿特蘭提斯」或「亞特蘭特提斯」)大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西洲」。
傳說中沉沒的大西洲,位於大西洋中心附近。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亞特蘭蒂斯大陸,大陸上有宮殿和奉祝守護神——波塞冬(也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海神)的壯麗神殿,所有建築物都以當地開鑿的白、黑、紅色的石頭建造,美麗壯觀。
首都波賽多尼亞的四周,建有雙層環狀陸地和三層環狀運河。在兩處環狀陸地上,還有冷泉和溫泉。除此之外,大陸上還建有造船廠、賽馬場、兵舍、體育館和公園等等。
這就是希臘共和國共和國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名著《克里特阿斯》和《提邁奧斯》中所描繪的亞特蘭蒂斯景象。從此之後,這座理想之都,成為眾人心目中永世嚮往的神聖樂土。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國學者史考特·艾利歐德指出,亞特蘭蒂斯在當時已經到達人類文明的巔峰期。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亞特蘭蒂斯是一個神話,柏拉圖只不過借它比喻雅典社會的價值觀,但不少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希望找到,還它一個真面目。
19世紀中期,美國考古學家德奈利經過畢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亞特蘭蒂斯——太古的世界》,他也因此而被譽為「科學性的亞特蘭蒂斯學之父」。德奈利一共提出了有關亞特蘭蒂斯大陸的13個綱領。
一、遠古時代大西洋中確有大型島嶼,那是大西洋大陸的一部分;
二、柏拉圖所記述的亞特蘭蒂斯故事的真實性不容懷疑;
三、亞特蘭蒂斯是人類脫離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四、隨著時間的推移,亞特蘭蒂斯人口漸增,於是那裡的人們遷居到了世界各地;
五、聖經《創世紀》中所描述的「伊甸園」,指的就是亞特蘭蒂斯;
六、古代希臘及北歐傳說中的「神」,就是亞特蘭蒂斯的國王、女王及英雄;
七、埃及和秘魯的神話中,有亞特蘭蒂斯崇拜太陽神的遺跡;
八、亞特蘭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九、歐洲的青銅器技術源自亞特蘭蒂斯;
十、歐洲文字中許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亞特蘭蒂斯;
十一、亞特蘭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歐洲各民族的祖先;
十二、12000年前,亞特蘭蒂斯因巨大變動而沉沒於海中;
十三、少數居民乘船逃離,留下了上古關於大洪水的傳說。
德奈利的13個綱領,似乎可以回答包括《聖經》記事在內的一大批人類活動的疑問。那麼有關各地人類超文明的記錄也應是可信的了?而且,遠古時人類的相互溝通與交往也是可以被證實的了?
古埃及的許多習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合眾國找到奇異的「印記」。在瑪雅人的陵墓壁畫中,可以輕易找到與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圖案。這樣的「巧合」不勝枚舉。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兩個地區的文化和習俗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這個聯系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重復。由於它們相距十分遙遠,我們至今沒有找到他們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證據,而且它們還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之間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遠古時代高度文明遺留下來的「印記」!
僅管人們發現了大量證據證明大西洋海底存在這古大陸,但是目前亞特蘭蒂斯大陸之謎仍未徹底解開。
⑽ 大洋洲各個國家的象徵及由來
的奧運會主題曲要到明年的四五月份才能最終確定奧運五環的意思
國際奧委會選擇五個相連的圓環作為其標志,並選擇了相應的色彩。五個圓環代表五大洲:大洋洲、非洲、美洲、亞洲和歐洲。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代表著全世界的運動員都聚集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
樸素的白色背景寓意著和平。
五種顏色從左到右分別是:上方三個藍、黑、紅,下方黃和綠。
奧運五環代表五大洲。黃色是亞洲,黑色是非洲,藍色是歐洲,紅色是美洲,綠色是大洋洲。五環環環相扣,象徵著五大洲人民的團結,共振奧運精神!
奧運五環也稱為奧林匹克環,從左至右為天藍、黃、黑、綠、紅五色。這個標志是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上,由顧拜旦提議設計的,起初的設計理念是它能夠概括會員國國旗的顏色,但以後對這五種顏色又有其他的解釋。1979年國際奧委會出版的《奧林匹克評論》(第四十期)強調,五環的含義是「象徵五大洲的團結,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
五個環分別代表著五大洲, 奧運五環是一個整體,亞洲是黃色的,非洲是黑色的,歐洲是藍色的,美洲是紅色的,大洋州是綠色的。五環代表著世界五大洲,五色代表的是世界五大洲不同膚色的人民,五環連在一起代表著五大洲的人們能夠友好相處。
奧林匹克標志是由《奧林匹克憲章》確定的。它由5個奧林匹克環套接組成。可以是單色,也可以是藍、黃、黑、綠、紅5種顏色。環從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藍、黑、紅環,下面是黃、綠環。整個造型為一個底部小的規則梯形。奧林匹克標志象徵五大洲和全世界的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相聚一堂,充分體現了奧林匹克主義的內容,「所有國家――所有民族」的「奧林匹克大家庭」的主題。
奧林匹克標志最早是根據1913年顧拜旦的提議設計的,起初國際奧委會採用藍、黃、黑、綠、紅色作為五環的顏色,是因為它能代表當時國際奧委會成員國國旗的顏色。1914年在巴黎召開的慶祝奧運會復興20周年的奧林匹克全會上,顧拜旦先生解釋了他的會標設計思想:「五環――藍、黃、綠、紅和黑環,象徵世界上承認奧林匹克運動,並准備參加奧林匹克運動,並准備參加奧林匹克竟賽的五大洲,第六種顏色白色――旗幟的底色,意指所有國家都毫無例外地能在自己的旗幟下參加比賽。」因此,作為奧運會象徵,相互環扣一起的5個圓環,便體現了顧拜旦提出的可以吸收殖民帝民族參加奧運會,為各族間的和平事業服務的思想。自1920年第7屆安特衛普奧運會起,五環的藍、黃、黑、綠和紅色開始成為五大洲的象徵,分別代表歐洲、亞洲、非洲、澳洲和美洲。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奧林匹克運動自身的發展變化,對奧林匹克標志的闡釋也出現變化。
根據1991年最新版的《奧林匹克憲章》「奧林匹克標志」條的附則補充,奧林匹克旗和五環的含義,不僅象徵五大洲的團結,而且強調所有參賽運動員應以公正、坦誠的運動員精神在比賽場上相見。
說起五環的來歷,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第一次舉行火炬傳遞活動,火炬的傳遞路線自奧林匹亞開始,從希臘北部出境,沿多瑙河穿過奧地利,最後進入德國。為了烘托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活動,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卡爾•迪姆及其同事幾乎完全按照古奧運會的情景來布置沿途經過的古希臘遺址。火炬到達德爾菲帕那薩斯山的古代運動場時要舉行一個特別儀式,這時,迪姆突發奇想,在一個高約3英尺的長方形石頭的四面設計並刻上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五環標志,放在了古運動場的起跑線一端。儀式結束後,火炬繼續北上,而這塊作為道具的石頭卻被留在了古運動場。
由於極少有人知道這塊刻有五環標志石頭(後被稱做「迪姆之石」)的真實身份,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它被當做了「有3000年歷史的古代奧運會遺跡」。這個以訛傳訛的錯誤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德爾菲的希臘官員指出。1972年5月,這個假文物被送到德爾菲的另一個地方——古羅馬廣場入口處。
事實上,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五環標志出自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之手。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運動應該有自己的標志,這個念頭在他的腦海里盤桓已久。1913年,他終於構思設計了五環標志和以白色為底印有五環的奧林匹克旗,打算在國際奧委會成立20周年之際推出這個標志。
1914年6月15日~23日,國際奧委會在法國巴黎索邦學院舉行代表大會,同時慶祝國際奧委會成立20周年。在紀念大會上,顧拜旦興致勃勃地拿出自己設計的五環標志和一面印著五環的旗幟向大家展示,並建議將它們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標志。聽了顧拜旦對五環標志的說明後,會議確定將奧林匹克五環和奧林匹克旗作為奧林匹克標志。
奧林匹克五環標志由5個奧林匹克環從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單色,也可以是藍、黃、黑、綠、紅5種顏色。最初的解釋是五種顏色代表各國國旗的顏色,後來又將5個不同顏色的圓環解釋為五大洲的象徵。
奧運會會旗,3米長,2米寬,以白色為底,象徵純潔。藍、黃、黑、綠、紅五環,環環相扣。1914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大會首次懸掛了奧林匹克旗。1920年,奧林匹克旗第一次飄揚在安特衛普夏季奧運會體育場。這屆奧運會後,比利時奧委會贈送了國際奧委會一面同樣的旗,在奧運會期間懸掛,後成定製,歷屆奧運會開幕式上由上屆舉辦城市轉交此旗,由舉辦城市保存,比賽期間主運動場僅懸掛代用品。1952年,奧斯陸市贈送國際奧委會冬季奧運會會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與夏季奧運會相同。
1979年6月,國際奧委會正式宣布了會旗和五環的含義: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奧林匹克旗幟和5個圓環的含義是:象徵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