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渠遺址
㈠ 鄭國渠遺址的疲秦之計變成強秦之策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鄭國渠建成6年後,秦軍直指韓國,此時的關中平原已經變版成了秦國大軍的權糧倉。對這時的秦國來說,疲秦之計真正變成了強秦之策,而對韓國,卻意味著真正覆滅的開始。
鄭國渠建成15年後,秦滅六國,實現了天下統一。
㈡ 陝西有什麼風景名勝
延安革命遺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漢至宋 漢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興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牆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漢至近代 西安市
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銅川市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豐鎬遺址 周 西安市長安區
阿房宮遺址 秦 西安市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西安市
大明宮遺址 唐 西安市
黃帝陵 黃陵縣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臨潼區
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西漢 興平市
霍去病墓 西漢 興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禮泉縣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 唐 乾縣
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 唐 咸陽市
西安事變舊址 1936年 西安市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藍田縣
周原遺址 西周 扶風縣、岐山縣
司馬遷墓和祠 西漢至宋 韓城市
瓦窯堡革命舊址 1935年 子長縣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1937-1946年 陝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縣
鍾山石窟 北宋 子長縣
昭仁寺大殿 唐 長武縣
西嶽廟 明至清 華陰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遺址 東周 鳳翔縣
秦咸陽城遺址 戰國至秦 咸陽市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唐至元 銅川市
長陵 西漢 咸陽市
杜陵 西漢 西安市長安區
橋陵 唐 蒲城縣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臨潼區
鄭國渠首遺址 戰國 涇陽縣
魏長城遺址 戰國 華陰市、大荔縣 、韓城市
統萬城遺址 十六國 陝西省靖邊縣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唐 麟游縣
灞橋遺址 隋-元 西安市
華清宮遺址 唐 西安市臨潼區
武侯墓 三國 勉縣
泰陵 隋 咸陽市
永陵 西魏 富平縣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縣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縣
西安鍾樓、鼓樓 明 西安市
水陸庵 明 藍田縣
延一井舊址 清 延長縣
甜水溝遺址 舊石器時代 大荔縣
花石浪遺址 舊石器時代 洛南縣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縣
康家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商 西安市
櫟陽城遺址 戰國至漢 西安市
京師倉遺址 西漢 華陰市
良周遺址 秦、漢 澄城縣
東渭橋遺址 唐 高陵縣
玉華宮遺址 唐 銅川市
西漢帝陵 西漢 咸陽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
三原城隍廟 明 三原縣
鳩摩羅什舍利塔 唐 戶縣
公輸堂 明 戶縣
倉頡墓與廟 明、清 白水縣
泰塔 北宋 旬邑縣
香積寺善導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隍廟 明、清 西安市
白雲山廟 明、清 佳縣
八雲塔 唐 周至縣
涇陽崇文塔 明 涇陽縣
彬縣開元寺塔 北宋 彬縣
韓城普照寺 元 韓城市
韓城文廟 明 韓城市
韓城城隍廟 明 韓城市
黨家村古建築群 明、清 韓城市
耀縣文廟 明 銅川市耀州區
澄城城隍廟神樓 明 澄城縣
鎮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陽宮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戶縣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縣
洛川會議舊址 1937年 洛川縣
楊家溝革命舊址 1947~1948年 米脂縣
龍崗寺遺址 舊石器時代至漢 南鄭縣
石峁遺址 新石器時代 神木縣
石摞摞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佳縣
李家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鄉縣
北首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寶雞市
東龍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漢 商洛市
橫陣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陰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澗縣
梁帶村遺址 周 韓城市
楊家村遺址 周 眉縣
法門寺遺址 南北朝至清 扶風縣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縣
秦東陵 秦 西安市
張騫墓 漢 城固縣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倫墓和祠 清 洋縣
精進寺塔 唐至宋 澄城縣
長安聖壽寺塔 唐 西安市
長安華嚴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壽聖寺塔 唐 合陽縣
昭慧塔 唐 高陵縣
開明寺塔 唐 洋縣
大秦寺塔 宋 周至縣
太平寺塔 宋 岐山縣
武陵寺塔 宋 永壽縣
神德寺塔 宋 銅川市
法王廟 宋至清 韓城市
北營廟 元 韓城市
五門堰 元 城固縣
吳堡石城 明至清 吳堡縣
周公廟 明至清 岐山縣
榆林衛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張良廟 明至清 留壩縣
扶風城隍廟 明至清 扶風縣
玉皇後土廟 明至清 韓城市
玄武廟青石殿 明 合陽縣
慶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陽文廟 明 咸陽市
盤龍山古建築群 明 米脂縣
姜氏庄園 清 米脂縣
豐圖義倉 清 大荔縣
靈岩寺摩崖 漢至民國 略陽縣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縣
楊珣碑 唐 扶風縣
萬安禪院石窟 宋 黃陵縣
易俗社劇場 民國 西安市
渭華起義舊址 1927年 華縣
吳旗革命舊址 1935年 吳起縣
保安革命舊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縣
推薦旅遊地點
華山 華清池 兵馬俑 大雁塔 小雁塔 鍾樓 碑林 半坡遺址 壺口瀑布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允許拍照)乾陵 昭陵 西嶽廟 灞橋
大唐芙蓉園 法門寺 太白國家森林公園
㈢ 鄭國渠遺址的鄭國渠簡介
鄭國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採納韓國水利家鄭國的建議開鑿的。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按照《史記》記載,鄭國渠流經今天陝西省的涇陽、三原、高陵、臨潼、閻良等縣,綿延300餘里,相當於124公里,灌田4萬余頃(4萬秦頃合現代2.8萬頃,即280萬畝)。對於這樣一個就在今天看來規模也很巨大的水利工程,《史記》記載得非常簡單:一個是來自他鄉的工匠,一個是即將稱霸於天下的大國。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背後,掩藏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
兩千多年前,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大轉折時代,殺紅了眼的諸侯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不停地進行混戰。就在位於今天陝西省一帶的秦國,為完成統一中國的霸業,正在把鋒利的刀刃指向鄰近的韓國。就在韓國將要滅亡的時刻,韓國水工鄭國說服了秦國的當政者,在當時秦國境內的涇河瓠口一帶開渠引水,修建了這項工程。富有戲劇性的是,最初被韓國當作救命稻草的鄭國渠,恰恰又使韓國走向了滅亡。
㈣ 鄭國渠遺址的瓠口的歷史由來
在關中大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九曲涇河彎,沖出龍口入涇渠,灌溉良田專難計數,鄭國儀址恩不屬忘。民謠里的龍口是什麼呢?按照《史記》的記載就是瓠口。鄭國渠正是從瓠口取水,像一根長長的吸管,穿過關中平原北部,把涇河和洛水連接起來。鄭國渠引水的瓠口,是在涇河邊一座叫仲山的山腳下。為什麼這里叫「瓠口」呢?有關專家解釋,涇河出了仲山腳下這個峽谷口以後,就算到了關中平原,這時涇河在這里形成了一個S型河道,涇河水從河道流出來以後,河面一下子寬闊起來,河道的形狀是葫蘆狀,而「瓠」就是葫蘆之意,因此瓠口的稱謂就跟河道的形狀有關系。
㈤ 鄭國渠遺址的鄭國其人
鄭國(?—?),戰國時期韓國人,水利家。韓國水工。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說,建議引涇水東注北洛水為渠,企圖疲勞秦人,勿使伐韓。秦王採納其議,命他主持開鑿工程。工程進程中被秦察覺此意圖欲殺之,他說渠鑿成亦秦利,因得繼續施工,終於完成。是渠從仲山(今陝西涇陽西北)引涇水向西到瓠口作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東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長三百多里。利用涇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點,用以灌溉,並沖壓、降低耕土層中的鹽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萬余頃,使每畝增產到一鍾(六石四斗)。「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史記·河渠書》)。
當時韓國為阻止秦國東伐消滅各國,遣鄭國赴秦,游說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倡言鑿渠溉田,圖謀削弱秦國國力,使其無力征伐。秦采鄭國建議,命其開鑿引涇渠道。後來秦國察覺到韓國的用意,欲殺鄭國。鄭國坦誠相告:「始,臣為間,然渠成,變秦之利也。」遂說服了秦國,再度被委任主持修建渠堰工程。整個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始。歷時十餘年,渠首設在瓠口(今王橋鎮上然村附近),從渠首到注入洛河處,全長300公里,灌溉田地四萬余頃(折今110萬畝)。渠成後,畝收一鍾(合今100餘公斤),關中之地成為沃野,大大增強了秦國實力,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該渠被命名為鄭國渠,以紀念鄭國的功績。
鄭國渠開歷代引涇灌溉之先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作為主持此項工程的籌劃設計者,鄭國在施工中表現出傑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創造的「橫絕」技術,使渠道跨過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攔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橫向環流,巧妙地解決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問題,表明他擁有較高的河流水文知識。據現代測量,鄭國渠平均坡降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測量技術水平,他是中國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學家,其科學技術成就得到後世的一致公認,本縣群眾有「鄭國千秋業,百世功在農」的詩句稱頌他!
這條渠道的經行地區,經酈道元考證,在《水經注·沮水》中記稱:「渠首上承涇水於中山西邸瓠口,……渠瀆東徑宜秋城北,又東徑中山南,……又東徑舍車宮南絕冶谷水。鄭渠故瀆又東徑?嶭山南、池陽縣故城北,又東絕清水,又東徑北原下,濁水注焉,自濁水以上,今無人。……又東歷原徑曲梁城北,又東徑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徑原東,與沮水合。……沮循鄭渠,東徑當道城南,……又東徑蓮芍縣故城北,……又東徑粟邑縣故城北,……其水又東北流,注於洛水也。」以今地而言,大致流經涇陽、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等縣。秦以後,此渠灌溉范圍雖有縮小,但歷代不絕,為關中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㈥ 鄭國渠的遺址保存
富平鄭國渠遺址:流經富平的鄭國渠,全長約150公里,可灌溉18萬余公頃。其引水口至乾渠段,修有寬15~20米,高3~5米,長達6公里的引水渠堤。現存鄭國渠口、鄭國渠古道和鄭國渠攔河壩,附近有秦以後歷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幹道遺址,並有大量的碑石遺存。鄭國渠修成後,灌溉面積達280萬畝,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使秦國從經濟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戰爭准備。鄭國渠遺址,發現有三個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鄭國渠引涇進水口。每個暗洞寬3米,深2米,南邊洞口外還有白灰砌石的明顯痕跡。地面上開始出現由西北向東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個大土坑,土坑之間原有地下乾渠相通,故稱「井渠」。鄭國渠工程之浩大、設計之合理、技術之先進、實效之顯著,在我國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㈦ 鄭國渠遺址的恩惠千秋
鄭國渠湮廢了,但它一直吸引著人們探尋的目光。1985年冬天,陝西省文物保護中心的秦建明來到涇河邊,終於尋找到了失蹤的鄭國渠,它位於涇河瓠口一帶的灣里王村和上然村之間,被當地人叫作「老虎嶺」的地方,就是二千多年前的鄭國渠首遺址,它完全是人工堆起來的雜土,不是自然原生的,「老虎嶺」就是「秦土」。至此,迷失千年的鄭國渠終於浮出水面。
兩千多年後,就在鄭國渠遺址不遠處,有了一座新的水利工程,名字叫涇惠渠,含有惠及關中大地和百姓之意。
今天,關中平原上的130多萬畝上好的良田,其恩惠的源頭,就是鄭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