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曇石山遺址

曇石山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4 10:30:13

❶ 有關福建閩侯縣甘蔗鎮恆心村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問題……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EA%BC%CA%AF%C9%BD%D2%C5%D6%B7&z=0

❷ 曇石山文化遺址有什麼規模

大約5000年前,古老的先民們就在閩越地區生息繁衍,創造了可與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我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曇石山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長形山岡。

曇石山文化遺址幾乎是由當時人們丟棄的蛤蜊殼、貝殼、螺殼堆積起來的,有的地方厚約3米,所以又稱「貝丘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規模超過了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

曇石山遺址將曇石山文化全面地展示給世人,真實生動地反映出原始社會晚期閩人先祖生產、生活和墓葬的狀況。

❸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怎麼樣

是國內石器時代遺址之一,但遠沒有半坡等文明出名,不知道為什麼。博物館免費開放,人很少,人走在鋼化玻璃上面就可以看到腳下的墓葬、灰坑、壕溝、陶窯等遺跡,以及陶器、石器、貝器和骨器等文物。很贊的參觀方式,而且有助於文物保管。

❹ 曇石山文化遺址發現了哪些文物

曇石山文化遺址發現於一座墓葬中的「中華第一燈」,是一盞陶燈,放在墓主人頭頂,類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長明燈」,四五千年前的曇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燈,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另一座墓主人為2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其中左側顴骨分為上下兩部分,下方顴骨塊被稱為「日本人骨」,就是說後世日本人大部分有這塊顴骨。可以證明,日本文化不僅受到我國文化的影響,連日本人種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曇石山人。

在遺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發現了一件原始瓷罐和4件原始瓷器。這些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綠色釉,是我國最早的上釉技術。

在一座夫妻合葬墓中還發現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為全國罕見。

在奴隸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豎立坑中,粗壯的大腿骨和腳趾清晰可辨,顯然是被埋時掙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隸殉葬的殘酷。

在這座夫婦合葬墓底下,發現了大小陶釜18件,在這全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絕無僅有,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愛喝湯的飲食文化。

另外,還發現了大批墓葬和灰坑、壕溝、陶窯等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貝器等文物。

曇石山文化遺址上層為青銅器時代遺存。遺址中的獸骨,經鑒定種屬有熊、鹿、犀牛、印度象、葉猴等,由此推測,當時閩江下游流域氣溫要比現在炎熱濕潤,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

曇石山文化的先民,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漁獵,兼事農業、畜牧業及手工勞動。遠古時代這里是海灣地帶,是海洋和河流的匯合處,曇石山人以捕魚撈蝦、拾采貝殼生物為主,遺址中發現的貝殼有蜆、魁蛤、耳螺、牡蠣、血蚶等,從而證實當時閩江入海口就在曇石山一帶。

遺址發現的陶器種類繁多,有最早用於烹飪的鼎,儲藏用的罐、壺,洗濯的盆,飲食的碗、盤、簋、豆、缽、杯之類,表明他們已經具備相對穩定的定居聚落特徵,過著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原始公社生活。

曇石山文化遺存與台灣島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鳳鼻山、圓山、芝山岩等文化遺址存具有諸多共同的特徵,證明在數千年前,閩台兩地先民就有密切的往來,台灣的文化直接受著曇石山等大陸文化的影響,其中一部分,很可能就是大陸曇石山文化先民橫渡台灣海峽而創造的。

❺ 福州五區八縣有哪些古代遺址

福州五區八縣的古代遺址有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曇石山遺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殼丘頭遺址。
曇石山遺址位於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西南、瀕臨閩江北岸的小山崗上。曇石山遺址為典型的海洋性貝丘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曇石山遺址自1954年發現以來經過8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幾乎是由當時人們丟棄的蛤蜊殼、貝殼、螺殼堆積起來的,厚度一般在1米左右,有的地方厚3米左右,所以又稱「貝丘遺址」。
殼丘頭遺址,位於平潭縣平原鄉南壟村,是福建省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5590~7450年。它代表著閩台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遺址地處山麓坡地,東距大海約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背風向陽的好地方,很適宜遠古人類居住。遺址散布范圍約3000平方米。
古遺址是古代人類各種活動留下的遺跡。既包括人類為不同用途所營建的建築群體,以及范圍更大的村寨、 城堡、 烽燧等各類建築殘跡;也包括人類對自然環境利用和加工而遺留的一些場所。

❻ 曇石山參觀心得

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參觀記

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是全國重點的保護單位,佔地42.5畝,距離福州市洪山橋13公里。5000-3000年前曇石山海洋文化的考古現場,出土的先秦閩族殉人、殉狗、陶器、玉器、兵器、獨木舟、壕溝、窯址等真實的文物,生動揭示了「從這里開始的福建文明」,與河母渡文明並駕齊驅。

5月7日下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乘車來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參觀。一下車,我便看見一副對聯:

和衷共濟喜迎金雞報曉來 與時俱進歡送銀猴踏春去 進入大廳,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四、五千年的原始社會晚期以閩江下游為中心的區域,曾經生活在這里的一種新時代居民--曇石山人的頭像。頭像兩旁是早期曇石山人的生活示意圖,他們有的在鑽木取火、有的在放牧、還有的在製作陶瓷,過著充實的生活。

接著,我們來到二樓大廳參觀。據導游講解,曇石山文化遺址中有四樣堪稱「中華之最」的寶貝,分別是:1、在125號墓葬中,墓主人頭頂放著一個造型十分奇特的陶器。陶瓷為泥質灰陶,有點象燈塔,手握柄部可自由挪動,燈孔朝里可擋住一面風,燈油倒如淺盤可自動熄滅,設計非常合理,堪稱「中華第一燈」。2、137號墓主人為25歲年輕女性,下方骨骼被稱為「日本人骨」,這可以證明曇石山人與日本人是有聯系的。3、遺址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這些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綠色釉,雖然釉滴不均勻,但卻是中國最早上的釉技術,為中國瓷器上釉技術提供了最原始的實物資料。4、在131號墓底下,發現了大小陶釜18件,這在全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是絕無僅有的。 最後,我們還參觀了墓地、獨木舟等地方。

今天的曇石山博物館參觀記讓我增長了許多知識,使我知道了曇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搖籃,是先秦閩族的發源地。它的出現,驚現了不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將福建文明史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地推進了一步。

❼ 福建福州曇石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內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容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於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台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
曇石山文化遺址基本上是一處4000~5000年前原始社會晚期的公共氏族墓地,其上層疊壓著3000多年前的黃土侖文化遺物。2001年,曇石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

❽ 曇石山文化遺址的研究成果

曇石山遺址先後經過八次發掘,尤以墓葬最為典型,有35座,隨葬品都為實用器,墓葬者,是該遺址的居民,具有父系氏族社會的若干特點。
一是男子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曇石山文化的經濟形態的顯著特點是漁獵業占著與農業相等或更為重要的地位。從發掘中看到,有相當時間居住形成的文化堆積,公共墓地即在其居址附近;人們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勞動,並飼養家畜。農作物雖然沒有發現,但從事農業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工具卻發現不少,有砍劈用的石斧,有挖土用的石錛,有收割用的石鐮、石刀和蚌刀等。這些工具當是人們謀生的手段,反映當時人們已從事農業的勞動。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漁獵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逐漸顯示男子在生產中的威望。
二是婚姻形態出現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社會由對偶婚過渡到一夫一妻制婚姻,並盛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在他們死後的公共墓地中,出現單人葬,或一對成年男女合葬,而單人葬占絕對優勢,曇石山文化中的墓葬正與這種情況相符合。
三是貧富分化,產生私有制。男性墓中以生產工具作為隨葬,說明生產工具已轉為個人所有,私有制已經確立,男女社會勞動分工已趨於明顯。
四是輪制陶器業的出現。只有到了父系氏族社會的龍山文化時期,才普遍使用快輪製造陶瓷。從曇石山文化中的大量陶瓷觀察,顯然已採用快輪製作。 陶燈
在第125座墓葬中,墓主人頭頂放置1件陶燈。這件陶燈造型奇特,通高28.6厘米,腹衣,下半部為壺形,上半部為圓錐形。其柄與壺交接處有一橢圓形孔。四五千年前的曇石山人就已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燈,堪稱「中華第一燈」。
顴骨
第137座墓主人為25歲左右的青年女性,其左側顴骨分為上下兩部分,下方顴骨塊被稱為「日本人骨」,日本人大部分有這塊顴骨。日本文化不僅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連日本人種也要追溯到曇石山人。
上釉技術
在遺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這批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均施有青綠色釉,釉滴不勻,但它是中國商周時期最早的上釉技術。
提線陶簋
在第131座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罕見,斂口外有一哆口口沿,沿邊有三組扉棱紋,沿上有三組小圓孔,每組6個小孔,顯系提線用。
殉葬男奴
在奴隸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豎立坑中,粗壯的大腿骨和腳趾清晰可辨,顯系活埋時掙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隸殉葬的殘酷。
18件陶釜
在第131座夫婦合葬墓底下,發現1座墓陪葬陶器29件,其中大大小小陶釜18件,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也是罕見,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愛喝湯的飲食文化。

❾ 福州曇石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可以提供石山人文歷史發展的一些線索,用以印證某些問題的存在現象。
不過,在經歷了元明清至今大起大落的歷史演變後,是否還能保持元山文化特徵,令人信心不足。

❿ 閩侯曇石山博物館作文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後進行8次發掘,版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權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於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台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
曇石山文化遺址基本上是一處4000~5000年前原始社會晚期的公共氏族墓地,其上層疊壓著3000多年前的黃土侖文化遺物。2001年,曇石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