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遺址
㈠ 齊家文化的淵源及發展
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我州廣河縣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上承馬家窯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早期的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還當更晚。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境內的黃河、洮河、大夏河、渭河、湟水等流域,在我州境內均有分布,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命名地廣河齊家坪遺址外,還有省級保護單位積石山縣新莊坪、臨夏縣蓮花台、康樂縣王家等。另外,現淹於劉家峽庫區中的秦魏家、大河庄等也是重要的遺址。
齊家文化是1924年瑞典學者安特生發現而命名的,1945年,中國考古學者夏鼐在廣河縣陽家灣發掘了兩座齊家文化墓葬,證明了齊家文化早已馬家窯文化的年代順序。1947年至1948年考古學家裴文中,在甘肅省湟河,大夏河,洮河流域考古調查中,發現九十多處齊家文化遺址,首次發現了白灰面住室和石圓圈遺址。
五十年代,黃河水庫考古隊在黃河上游進行了大量的考古調查發掘,在我州進行了有影響的永靖秦魏家,大河庄遺址考古發掘,74年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在我州廣河齊家坪考古發掘中,獲得了比較重要的資料。之外,在青海柳灣,武威皇娘娘台,蘭州青崗岔等地考古發掘總共約350處,基本揭示了齊家文化的文化特徵,墓葬習俗,經濟生活和社會狀況等。
齊家文化是以素陶為特徵的文化,陶質精細,器型多樣,主要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還有少量的灰陶。在臨夏地區出土的齊家文化陶器主要為雙耳罐、大口瓶、規、三耳罐等,還有形象的烏形壺等,在稀有的齊家彩陶上,用紅彩或黑彩繪制簡便的網格紋,菱形紋,波折紋等,在砂陶上有繩紋,附加堆紋等。
齊家文化根據地區的不同和文化特色的不同,一般分為三個類型,即七里墩類型、秦魏家類型、皇娘娘台類型。在我州遺存的是秦魏家類型。秦魏家類型根據地層關系與陶器特點,從早到晚可分為四期,一期大河庄下層,二期大河莊上層,三期秦魏家下層,四期秦魏家上層。以秦魏家遺址為代表,秦魏家類型分布在甘肅省中部地區,包括洮河與大夏河流域,典型陶器有雙大耳罐、三耳罐、高頸雙耳罐等。
齊家文化的臨夏先民,主要以原始農業為經濟形態,人們已過著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永靖大河庄遺址出土的陶罐中,曾發現粟殼。齊家文化生產工具一般選用硬度較高的石料製成,因而玉石器比較普遍,另處還有骨器等。齊家文化的畜牧業相當發達,在墓葬中發現豬、羊、狗、牛、馬骨頭,尤其以豬最多。
齊家文化制陶工藝比較高,變化多端的造型,精細薄光的陶體,充分表明了制陶業的發達。陶器製法一般也是在泥條盤築的基礎上,經慢輪修正,並打磨光滑,陶色呈橙黃和磚紅。
㈡ 齊家坪遺址出土了哪些文物
齊家坪遺址位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對洮河一帶進行首次考古調查和發掘,在這一帶發現了與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單色壓花陶器,以及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安佛拉瓶造型類似的雙大耳罐,齊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
1975年,甘肅省文物考古隊發掘齊家坪遺址,出土物除陶器和石器外,還有銅刀、銅錐、銅斧、銅鏡和玉璧、玉琮等器物。我國最早的銅鏡即出自齊家坪,齊家坪遺址由此廣為中外考古界所知。
齊家文化出土的陶罐
㈢ 在甘肅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什麼
在甘肅武威皇娘娘台的齊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了一批銅器,近30件,包括刀、錐、鑿、環等,經分析其含銅量達99%以上。其中不含煉渣等雜物,多數是鍛打成型,個別的是熔鑄的。它們就是天然紅銅的製品。
㈣ 在甘肅武威皇娘娘台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銅器有多件
1957~1958年,在甘肅武威皇娘娘台的齊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了一批銅器,近30件,包括刀、錐、鑿、環等,經分析其含銅量達99%以上,其中不含煉渣等雜物,多數是鍛打成型,個別的是熔鑄的。學者一致認為它們是天然紅銅的製品。現在完全可以應用化學分析和金相分析的方法來區別天然紅銅與原始冶金所得的純銅。
㈤ 什麼時候在甘肅武威皇娘娘台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什麼銅器
1957~1958年,在來甘肅武威源皇娘娘台的齊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了一批銅器,近30件,包括刀、錐、鑿、環等,經分析其含銅量達99%以上,其中不含煉渣等雜物,多數是鍛打成型,個別的是熔鑄的。學者一致認為它們是天然紅銅的製品。現在完全可以應用化學分析和金相分析的方法來區別天然紅銅與原始冶金所得的純銅。
㈥ 齊家文化的文化特色
考古學上的齊家文化,為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和寧夏南部地區,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後。此前,學術界公認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獨具特徵的陶器,二是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今天,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還有一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冶銅業的出現,表現出西北地區這一部族先民的傑出智慧與才能,是齊家文化對中華民族早期青銅器鑄造和生產力發展的一項突出貢獻。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發現紅銅器和青銅器共 50 多件,種類有刀、錐、鑿、環、匕、斧、鑽頭、泡、鏡和銅飾件等,還有一些銅渣。齊家坪遺址出土了一件有長方形銎,並附一對小鈕的銅斧,刃部鋒利,全長 15 厘米,是齊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銅器。尕馬台遺址出土的一件銅鏡,直徑 9 厘米,厚 0.4 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飾七角星形紋飾,保存較好。 齊家文化玉器,早在上個世紀之初已伴隨著齊家文化的發現而面世了。不過,比起對紅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來,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與重視,似與這發現的歷史和它應有的地位還很不相襯。 其實,齊家文化具有產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條件。
首先,在齊家文化前面有豐富多彩、極富特色而歷經一千多年發展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先民們的原始手工業不僅有制陶、木作、紡織和石器製造,而且生產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同時,還創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動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組人物舞蹈繪畫以及用墨筆書寫的上百種符號等等。在馬家窯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齊家文化,怎麼不會比馬家窯文化「更高、更強」呢!其次,在齊家文化的分布范圍內外均有十分豐富的玉礦,古人說的「昆侖玉」,今天我們說祁連山玉等,就在這里。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條件下,齊家文化先民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在齊家文化分布范圍內,尤其甘、青境內,曾出土有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其器類在三十種以上。除了常見的品種之外,發現有許多新的品種。如禮器玉琮,除形制各異、大小不等的素麵紋琮外,還有竹節紋琮、弦紋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裝飾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紋飾的獸首或獸面紋琮、人面紋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鉞、戚,個別的兵器上還嵌有一枚或幾枚綠松石;裝飾品有各種玉佩飾、墜飾、發箍等。更有值得我們驚訝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裡先後見到數件圓雕玉人立像,性別有男有女,尺寸從十幾厘米到超過半米高不等,古樸而生動,有的雕像在各器宮部位嵌有多顆綠松石。這類雕像或許是作為膜拜的對象而製作的。還有各種多孔形器,許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鳥形、獸面形或鳥獸變形圖像。眾所周知,這中間的許多珍貴品,都收藏於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裡。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計大約是7與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齊家文化圈內的甘肅臨夏----榆中境內的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綠色、艾青色、豆綠色玉材以及屬蛇紋石鴛鴦玉和試金石類黑色石材。武山的鴛鴦溝即出鴛鴦玉。齊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類如斧、錛、鑿等,便主要選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還直接選用接近石質或玉內含有較重石質的材料。但齊家文化玉器已有相當數量是由新疆和田玉製成。一般說來,禮器類的琮、璧、環、璜、鉞、刀、璋等,都選擇玉質滋潤、色澤純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發現與運用當早於齊家文化,但大量用來製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陝西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遺址重大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兩年多的系統調查和發掘,考古人員確認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史前遺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專家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詞彙來評價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這次考古發掘確認了體量巨大、結構復雜、構築技術先進的門址、石城牆、墩台、「門塾」、內外「瓮城」等重要遺跡,出土了玉器、壁畫及大量龍山晚期至夏時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遺物。
重要大發現有三方面,一是發現了六件完整的玉器。奇特的是,這些玉器都是砌在石牆內部。石峁的玉器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流散在外的有4000件左右,但通過考古發掘發掘出玉器這在石峁遺址還是首次。可以說,這就就為流散在世界上的石峁玉器找到了「家」。
二是在一段石牆牆根底部的地面上,發現了成層、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100餘塊,部分壁畫還附著在晚期石牆的牆面上。這些壁畫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最大的一塊約30厘米見方。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層地面下發現集中埋置人頭骨的遺跡兩處,都有24個頭骨。經初步鑒定,這些頭骨以年輕女性居多,部分頭骨有明顯的砍斫痕跡,個別枕骨和下頜部位有灼燒跡象。這兩處集中發現的頭骨可能與城牆修建時的奠基活動或祭祀活動有關。
通過考古初步認定石峁城址最早當修建於龍山中期或略晚,興盛於龍山晚期,夏時期毀棄,屬於我國北方地區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規模宏大的石砌城牆與以往發現的數量龐大的石峁玉器,顯示出石峁遺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積在400萬平方米以上,其規模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見中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城址。發掘工作不僅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質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背景,更對進一步理解「古國、方國、帝國」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中科院考古專家會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詞彙來評價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但其實,這次考古發掘只是對石峁外城東門址進行了發掘,只是整個石峁遺址的一小部分,用陝西考古研究員院長王煒林的話說,就是「好戲才剛剛開始。」
紅陶鳥形器齊家文化的陶器中,有許多雕塑成動物形象的作品,
其中以鳥形的為主。這件器物外形似一隻水鳥,腹部豐滿,
曲線起伏變化,猶如在水中游動,簡潔生動。 在喇家遺址博物館,距今約4000年的一場突發地震現場發掘後
完整保留下來,災害場面慘烈,但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
的遺存更是穿越歷史時空令人動容。
㈦ 齊家文化遺址的文化特徵
齊家文化遺址的一大特徵是玉器明顯增多,這里早年曾發現過重型禮儀玉器——玉璧和玉刀,進入本世紀後,又曾發掘出祭壇遺址和目前所知最早的面條實物遺存。
齊家文化上承馬家窯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早期年代約為前2000年,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甘肅、青海境內,黃河的主要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也有零星分布。
齊家文化反映了父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出現了階級分化並產生原始軍事民主制。
齊家文化的經濟生活以原始農業為主,種植粟等農作物,人們過著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骨器,有石鐮、石刀、石斧、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
齊家文化的畜牧業相當發達,飼養的家畜有豬、羊、狗、牛、馬等,基中養豬業最為興旺。手工業也發展到一定水平,制陶、紡織及冶銅業都取得較大成就。
齊家文化的陶器獨具特色,主要有泥制紅陶和夾砂紅褐陶,還有少量的灰陶和泥制彩陶。紡織品以麻織面料為主,冶銅業發達,出現了紅銅、鉛青銅和錫青銅,表明齊家文化晚期已進入青銅時代。
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私有制的產生,齊家文化中原始的貧富均等的狀態已經被打破,出現了貧富差別以及人與人社會地位的高低之分,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並產生了階級和軍事民主制。
㈧ 齊家文化分布在哪些地區
齊家文化位於黃河上游,以甘肅省東南部為主要分布地的新石器時期末期文化。其地域范圍東自涇、渭二河,南至北龍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線,北至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有遺址350多處,墓葬500多座,發現了玉斧、玉鏟、玉璧、玉琮等一批精緻的玉器。
㈨ 考古人員在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銅器的情況是怎樣的
1957至1958年,在甘肅武威皇娘娘台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批銅器,近30件,包括刀、錐、鑿、環等,經分析其含銅量達99%以上,其中不含煉渣等雜物,多數是鍛打成型,個別的是熔鑄的。學者一致認為它們是天然紅銅的製品。
㈩ 齊家文化以後到什麼年代
齊家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上游地區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肅廣河齊家坪首先發現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肅、青海省境內的黃河及其支流沿岸階地上 。共發現遺址350多處。居民經營農業 ,種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鏟、穿孔石刀和石鐮等生產工具。飼養豬、羊、狗與大牲畜牛、馬等。制陶業發達,雙大耳罐、高領折肩罐和鏤孔豆等為典型器物。已出現冶銅業,有銅刀、錐、鏡、指環等一類小型紅銅器或青銅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屋內地面塗一層白灰面,光潔堅實。氏族公共墓地常位於居住區附近,流行長方形土坑墓,有單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與豬下頜骨等為隨葬品。出現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側身屈肢面向男子。這表明當時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女子降至從屬境地。反映出當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婚姻形態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私有制的產生,打破了貧富均等的狀態,人類有了貧富差別以及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會上占據了統治地位,這時候便出現了階級和軍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齊家文化中這些社會生活狀況。
齊家文化遺址古墓群目前已發現的齊家文化墓葬共約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則位左,側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於中間,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這些合葬墓表明齊家文化中的婚姻狀況已由多偶婚制過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數富裕的人家中過著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時也說明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而女子卻降至從屬和被奴役的地位。
齊家文化中還存在以人殉葬的習俗,殉葬者都是奴隸和部落戰爭中的受害者。殉葬這一惡俗反映了社會地位的差別與階級分化。墓葬中隨葬品的多與少也顯示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隨葬器物,陶器少者一兩件,多達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這種情況表明,首先齊家文化中以冶金業為主導的手工業在不斷地增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次也說明社會內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出現,私有制產生,原始社會將要崩潰,齊家文化進入軍事民主制階段。
齊家文化的命名
齊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最早發現於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動的中心。據史載廣河縣在東晉十六國時設置大夏縣,經歷北魏、周、隋、唐,縣址在今縣城西北約5公里處。廣河古稱太子寺。太子寺有著各種神奇美妙的傳說。相傳秦王嬴政太子扶蘇曾監軍駐此修了座寺院,後來民間稱太子寺。清設太子寺城州判。廣河縣東有洮河水環繞,西有大夏河、廣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廣河縣齊家坪驚奇地發現了舊石器時期文化,並命名為「齊家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於是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壽光邊線王城址,陽谷、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庄城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