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遺址
A. 中國古代文明遺址有哪些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專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屬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B. 古代文化遺址出土的有哪些特點
公元前2000多年前龍山文化遺址中的骨梭,梭是穿線織布的工具,有了梭就會比用手牽著緯線去穿經線容易且快捷得多。古代文化遺址的大量銅器及玉器上,越來越多地發現有絲織物銹蝕的印痕。
C. 長江流域有哪些古代文化遺址
長江上游:巫山大溪文化遺址、新繁水觀音遺址
長江中游: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江西新干商代遺址、炭河裡遺址、彭頭山文化、玉蟾岩遺址、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
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渚文化、田螺山遺址
D. 古文化遺址的古文化遺址分類
成紀古城位於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南1000米的治平、深溝河交匯處的河谷川台地上。城址疊壓於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上,呈正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西、南兩面城址因河水沖刷已塌陷,有五分之二現為河灘田,東、北兩面現存部分城牆(似為後世在原牆址上補築),基厚12米,頂寬1.5—2米,夯層厚14—18厘米。夯土中夾雜大量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陶片及漢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內外存有大量秦漢時期板瓦、筒瓦、回紋鋪地磚和灰陶器物殘片及唐宋時瓷片。筒瓦一般長41厘米,直徑14.5—16厘米不等。現存瓦當多飾有雙雲紋、單雲紋、葵花紋,有的燒前刻有「長樂未央」或「大禾美帛」銘文。城址內已發現5口相似的筒形水井,其中兩口曾先後挖掘清理,井深12米。其中一口井底有戰國和漢代已破碎的陶罐(汲水用器)及井廢後填充入內的漢瓦當、瓦片等;另一口廢棄後被一西漢墓所覆。從城址遺存實物推斷,古城應建於戰國時秦統轄時期。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武古城位於涇川縣涇明鄉長武城村涇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臨涇河,東、西兩面有深溝,南為人工開辟的斬斷面。城址有內外城,內城呈「呂」字形,為夯土築就。內城東、西牆長皆1200米,北牆長1000米,南牆長950米。現存牆最高3.5米,基厚12米,夯土層8—10厘米,夯跡圓形。城南牆外有人工城壕遺跡。城內有數條暗渠引入城外泉水,為豎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戰國提梁銅壺、漢代銅鼎、唐代造像塔及瓷碗、牌飾、弩機等。城址東南發現有銅礦石、銅渣。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密須古城位於靈台縣百里鄉達溪河岸二、三級台地上。城址今仍可辨。遺址東一公里處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據考證,這里是商代密須國都城,周文王伐滅密須後又為密國首府。城址內及附近曾先後發現新石器時代、西周等不少遺物。 涇陽古城位於崆峒區安國鄉油坊庄村的頡河北岸100米的二級台地上。遺址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200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城址內地表存有大量漢代繩紋瓦片和陶片以及銅箭鏃等遺物。在斷層中夾有長30厘米、寬25厘米的筒瓦。據《史記·秦本紀》載:秦昭王六年(前301)「涇陽君質於齊」,應是以地名封君;《括地誌》記:「烏氏縣,周之故地,後入於戎,秦惠王取之,置烏氏縣。」《漢書·地理志》記安定郡領21個縣,涇陽、朝那等排在「烏氏」之前,有學者認為排列順序系以置縣先後為準的,所以涇陽應是戰國時代秦所置縣。現定為西漢置縣遺址。 阿陽古城位於靜寧縣城川鄉靳寺新村南300米處,面積2萬平方米。文化層1.5米,暴露遺跡有灰層和雜物堆積層;遺物有紅粗夾砂陶片,屬齊家文化,有粗、細繩紋板瓦、筒瓦、瓦當及灰陶器物殘片,常有漢半兩和五銖錢幣出土。城址下為齊家文化遺址,周圍亦分布有紅山咀馬坡、黨家坪、新村等5處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文化遺址。城址大部分已被河水沖塌,北面存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70米的牆址。築城年代不晚於戰國時期,現定為西漢所置縣。 水洛古城位於今庄浪縣城所在地,地處北、南水洛河交匯處。秦、漢時設水洛亭。東晉時已名水洛城,義熙五年(409),西秦攻克水洛城。歷經唐宋元明清,漸成一地重鎮。 ? 庄浪古城位於庄浪縣西北部庄浪河河谷。秦漢時在這里設受渠亭,唐稱結公城。蒙古太宗時在此設庄浪路治所。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290),城「周圍一里一百七十步」,時有東、南、北三門。南門名鎮遠,北門名拱極。明代成化五年(1469),擴至周長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於南門建城樓,至清康熙五年(1660),城的南北垣先後傾圮。乾隆三十三年(1694)整修,增築瓮城,改南門偏向東,名朝陽,北門名迎恩,各修二層城樓。現舊城垣尚有殘跡,附近有新石器遺址和漢墓群。 蔣家坪古城位於涇川縣城關鎮蔣家坪上,背山面水,居高臨下。北面為山坡地,東、西兩面為深溝,南臨涇河,與對面的何家坪相峙,形成咽喉要塞。遺址北窄南寬,呈簸箕形,靠北土丘上築有5個土台,居中者最高,人稱「將台」。現存夯土層及殘存遺跡顯示,東、西兩面原有城牆,南面距「將台」1000米處亦有1000米長東西走向的城牆,與南、北城牆相連接而成城堡。此城是西魏時涇州刺使乙弗貴主持築就。至唐初,因薛舉反唐失敗後,人稱「薛舉城」,頗為後人所重。 潘原古城位於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曹灣村。北依山嶺,南臨涇水,西靠小路河。遺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寬約500米,東西長1500米。殘牆厚6米,夯土層為9—11米,夯窩圓形。牆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漢時的陶片。遺址內磚頭瓦礫堆積甚厚,多為漢、唐、宋代物,間有子母磚。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經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飛天、三世佛、經變等佛經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鐫有「景明四年」字樣,「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號,「四年」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遺址內曾出土數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時「熙寧」和徽宗時「崇寧」銅幣。古城始建於西漢,後經北魏陰■,至唐時為潘原縣城。 通邊古城位於庄浪縣東北部六盤山腳下的古雞頭道要沖,現為通邊鄉政府駐地。城堡遺址南北寬400米,東西長600米,舊有東、西、北三門,形如虎耳,俗稱「虎耳城」。遺址內瓦礫層厚1.5米,曾出土宋白瓷、豆青瓷、黑瓷殘片。初建於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慶歷八年(1048)稱通邊寨。金皇統二年(1142)設通邊縣。元初並入隴干縣。明清時為大集鎮,商貿興盛。民國時設通邊鎮。 胡谷堡位於崆峒區安國鄉土橋村北頡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東西長429米,寬319米,牆基厚21米,夯土層為10—12厘米。現存殘牆高15米。原有東、南、西三門。遺址內散見瓦片、瓷片多為宋代遺物。唐貞元七年(791)築,名胡谷堡,後改名安國鎮。 石門堡位於庄浪縣朱店鎮與萬泉鄉交界處石門口東南小灣村西側山巔。《水經注》:水洛水「逕石門峽,謂之石門水。」此地「山石如門,其路斬截」,故名。清乾隆《靜寧州志》記為「石門高山堡」。古堡築於1087年,為水洛城所轄二堡之一。遺址呈橢圓形,東牆殘留30米,內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台一座,殘高8米。遺址內有齊家文化灰層灰坑。 趙墩大墩梁烽台位於庄浪縣趙墩鄉一個長300餘米的山樑上。計有4座,其中一座為通脊形,高4米,直徑18米,夯層厚6厘米,有漢代豎繩紋灰陶罐殘片;另外兩座有宋代陶片。按地形,此處烽台系由靜寧縣威戎鎮境依次西來,東西一線排列計6座,直達六盤山。 良邑小灣梁烽台位於庄浪縣良邑鄉。殘台高5米,呈長方形,頂部南北邊長2.5米,東西邊長4.5米,底部南北邊長5米,東西邊長9米,夯層厚10厘米。遺址周圍散見明代白瓷圈足碗、青花瓷碗、粗瓷罐、灰陶罐等殘片以及礪石等遺物。與北部現陽咀、南部饅頭咀、東部武家堡等烽台連接。 雙疙瘩梁烽墩位於華亭縣山寨鄉北陽窪村雙疙瘩樑上,連續有三座烽墩,一座最高者6米,直徑10米,另兩座高4米,直徑6米,為宋代遺跡。 另外有漢、唐烽墩遺跡4座,一在華亭縣西華鎮藺家溝北山上,稱藺家溝烽墩;一在華亭縣縣城西華尖山;另兩座分別在華亭縣東華鎮南山十里墩和東華鎮裕光村郭家梁,前者稱十里墩烽墩,後者稱郭家梁烽墩。4座烽墩遺址皆有明顯的夯土層。
E. 中國有多少古代和遠古史前文化遺址
原始人遺存抄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襲猿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舊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會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F. 中國的古代遺址都有哪些分布在什麼地方
中國古代遺址非常多,數量巨大而分散,因此只列舉10個最著名的作為代表。
北京故宮。明清兩代皇朝的故居,已有1000年以上歷史。
西安秦始皇陵。中國第一代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圓明園遺址。位於北京市,原為清朝皇家園林,八國聯軍侵華時被焚毀。
西漢南越王陵。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昧之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布達拉宮。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國少數民族吐蕃人所建造的宮殿,距今已超過1000年歷史,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高句麗皇城及貴族墓葬。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北方游牧民族高句麗所建立的政權,至今已有500年歷史。
馬王堆。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女屍歷經2000餘年,屍身不腐,被譽為「考古界的奇跡」。(馬王堆並非干屍)
湖南大學。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大學前身為嶽麓書院,建於公元976年,是中國惟一具有1000年歷史的學府。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始建於公元493年,集合歷代皇朝的佛像和書法摹本,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G. 中國有什麼古代文化遺產
中國的世界遺產名單(37處)
【文化遺產】(25處)
長城
北京故宮
北京頤和園
北京天壇
敦煌莫高窟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孔府、孔廟、孔林
武當山古建築群
西藏布達拉宮
麗江古城
平遙古城
蘇州古典園林
明清皇家陵寢
澳門歷史城區
龍門石窟
安陽殷墟
大足石刻
都江堰——青城山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山西雲崗石窟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開平碉樓與村落
福建土樓
【自然遺產】(7處)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黃龍風景名勝區
三江並流
大熊貓棲息地
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
三清山風景名勝區
【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處)
泰山風景名勝區
黃山風景名勝區
峨眉山——樂山大佛
武夷山
【文化景觀】(1處)
廬山風景名勝區
**此外還有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4處,世界記憶遺產4處: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無形遺產】(4處)
崑曲
中國古琴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蒙古族長調民歌
【記憶遺產】(4處)
傳統音樂錄音檔案(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清朝內閣秘本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清代大金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納西東巴古籍文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
【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部分)】
雲居寺塔及石經(北京房山) 北京古觀象台(北京建國門)
北海公園(北京西城區) 安濟橋(河北趙縣)
獨樂寺(天津薊縣) 雲崗石窟(山西大同)
丁村民宅(山西襄汾縣) 永樂宮(山西芮城縣)
牛河梁遺址(遼寧朝陽市) 元上都遺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
西安碑林西安古城牆 漢長安古城遺址(西安)
杭州西湖良渚遺址(浙江餘杭) 路南石林(雲南路南)
銅錄山古銅礦遺址(湖北省黃石市大冶縣)
江南水鄉城鎮(蘇州周庄、同里)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絲綢之路(中國)
程陽永濟橋(廣西三江,即風雨橋) 佛宮寺釋迦塔(山西應縣,即「木塔」)
盧溝橋(北京豐台) 開元寺塔(河北定州)
佛光寺(山西五台縣) 殷墟(河南安陽)
漢大明宮遺址(西安) 桂林灕江(廣西)
文房四寶、傳統醫葯、藏醫葯等(擬申報)
H. 苛嵐古代文化遺址
岢嵐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因境內有「岢嵐山」、「嵐漪河」而得名。
東鄰寧武、靜樂,西與保德相連,南靠興縣、嵐縣,北依五寨、河曲。總面積1984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總人口8萬人,縣政府駐嵐漪鎮。
12個鄉鎮分別是:嵐漪鎮、三井鎮、神堂坪鄉、高家會鄉、李家溝鄉、水峪貫鄉、西豹峪鄉、溫泉鄉、陽坪鄉、大澗鄉、宋家溝鄉、王家岔鄉。
I. 古人類文化遺址有哪些類型
1、元謀人遺址
元謀人遺址位於雲南省元謀縣大那烏村北約500米的山腰,距縣城7公里。元謀人化石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之一,後正式被定名為"直立人元謀新亞種",簡稱"元謀人"。遺址中還出土有雲南馬、劍齒虎、劍齒象等早更新世動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
2、穿洞古人類遺址
穿洞古人類遺址位於貴州省安順以北26公里的普定縣城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類生活遺跡,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該遺址發掘出人類完整頭骨兩件,哺乳動物碎骨18000件,單個牙齒500多枚,動物化石13個屬或種。出土石制器物20000餘件,骨器1000餘件,以骨錐最多,另有骨鏟、骨針、骨棒等。此外,發現用火遺跡多處。
3、藍田人遺址
藍田人遺址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在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里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里處的陳家窩村兩地。
1963年9月,在陳家窩村厚30米左右的紅色土層底部,發現了一個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嶺紅土底部的鈣質結核土中,發現了一個不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兩地相距約30公里。
4、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 ,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 。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河姆渡遺址出土陶片達幾十萬片,還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等大量珍貴文物。
5、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1927年開始發掘,洞內曾發現3個完整的頭蓋骨和一些殘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的發現地。山頂洞人代表一萬多年前新人的類型,是研究人類進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J. 我國有哪些古代文化遺址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