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游記
A. 看完《童游記之詩意唐朝》想知道有哪些充滿人文氣息的旅遊去處呢
當然要首推大西安啦,這也是節目中蜜思魯和笑笑來到的地方,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西安專是中華文明屬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長安多次為都城,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在這里有: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帶娃增長見識的好去處。
B. 《童游記之詩意唐朝》是怎樣的一檔節目
《童游記之詩意唐朝》是一檔以「詩意旅行」為原點,聚焦當下家庭親子關系與教育話題,引發人們對家庭教育本質反思的原創新親子旅遊方式節目。節目將鏡頭聚焦了普通家庭,邀請了一對素人母女,創業辣媽「蜜思魯」,和擁有治癒笑容的笑笑。《童游記之詩意唐朝》讓素人也能成為主角,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聯結母女二人,以西安、蘇州、成都作為主要旅行地點,在十二首唐詩的指引下發現唐詩之美,感受各處的人文風情。給屏幕前的觀眾代入感,為觀眾帶來一次不一樣的詩意之旅。節目每期都會出一個路書,父母可以根據旅行路書帶著孩子沿著「蜜思魯」和笑笑的旅行路線,重走唐詩之路,在旅行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對於詩和遠方,不同的家庭有著各自的見解。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太小,領悟能力和感受能力有限,並不能從中得到什麼。其實,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獲得什麼,會通過他的表達或者他的改變作為判斷依據。但對於一個正處於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來說,他的能力不足以讓他表達收獲,反映成長,但這並不能否認他們在旅行中收獲到的精神力量。所謂寓教於樂,即讓孩子體驗不同的環境,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這就是一種成長~
C. 《童游記之詩意唐朝》有哪些現實社會意義
春暖花開好時節,又恰逢清明五一小長假,很多家長也開始蠢蠢欲動,為萌娃們規劃親子旅行事宜。「游學」這個詞一定吸引了不少為了孩子教育操碎心的媽媽們。
游學旅行,既可以讓孩子到異地或異國旅行感受別樣風光,又可以讓當地風土人情、自然環境與文化內蘊與孩子自然相融,增長見聞,開闊眼界,何樂而不為?
事情並沒有這么簡單。
從古到今,雖然每個時代游學的初衷和意義有些出入,但都是以「學習」為核心,以開拓視野、增長見聞、文化交流為輔,希望成為更好的人,做更好的事。
而現代很多游學產品受到質疑正是因為這一初衷產生了偏差。所以當一檔親子真人秀節目《童游記之詩意唐朝》在媽媽圈引起廣泛反響的時候,「游學旅行」這個略有些尷尬的話題再次被提上討論日程。
家長們應該如何選擇和規劃自己的游學旅行,讓親子游學真正回歸本質,成為一件既快樂又有意義的事兒呢?細究《童游記之詩意唐朝》的節目設計,或許可以獲得一些啟發。
以「唐詩」為線索,探訪傳統文化之根
這個叫做《童游記之詩意唐朝》的游學類真人秀節目,選擇了「沿著唐詩發生的地方」規劃親子路線,去到的每一個地方都在唐詩中可以找到影子,都有詩人在彼時彼地為它感懷或抒情。這在一眾高大上的海外、國際「游學團」中間顯得有些特別。
為什麼選擇這樣的路線設計呢?節目的主創團隊通過對節目中母女主角的教育背景、孩子喜好,以及節氣等進行綜合考量的結果。
節目把首站選在了古都西安大唐芙蓉園,這里兒童嘉年華的設置可以讓六歲的笑笑從游戲中獲得旅行的樂趣,更快的融入旅行;節目中鄉試會試殿試的「通關設計」則是以體驗式讓孩子了解古代杏園登科的細節和流程。節目中每一個去到的地方都有著對應的唐詩和它的文化背景,古原樓是李商隱《登樂游原》產生的地方,「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與景無縫交融,讓孩子親身感受夕陽將近的壯觀,體味時間轉瞬即逝的力量,學會珍惜時間;
在三聖鄉的精品梅樁盆景園里,唐代詩人張渭的七絕《早梅》配合傲放的梅花,梅花的形態和歲寒三友的品格,都在詩與景中展現無遺。在蘇州刺綉博物館,則為笑笑設計了「上機織布、拿針刺綉」的體驗環節,讓她近距離感受白居易《繚綾》中「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的意境,體味蘇綉文化的魅力。
這種知行合一,將傳統文化與品格教育與旅行融為一體的形式,應該是符合游學的初衷的。且整個路程設置新穎有趣,細節考究,既可以讓孩子增長見聞,將書本中的內容以實物的形式鮮活的呈現出來,切實感受人文景觀、唐朝詩詞的魅力;同時也可以在遊玩中學習唐詩,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習變得有意義。
這一段「唐詩尋根之旅」也與國內近年來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大力提倡無縫契合。
在教育部最新出版的一項新政中,明確要求要「增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切實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修和選擇性必修各個部分,這也被越來越多人解讀為「得語文者得天下」。
這說明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宮地位,官方蓋章認證了。
家長們想要自主規劃「親子游學旅行」或者對於主題選擇深陷糾結泥潭不能自拔的,不妨參照一下《童游記之詩意唐朝》的節目設置,根據自身情況設計適合自己的路線和主題。
游學之旅,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其實,游學旅行不是孩子孤軍奮戰,就像教育從來不是孩子單方面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游學推崇親子旅行的原因之一。游學之旅也是和孩子一起發現、一起感悟、一起成長的過程。
還是以《童游記》為例,它摒棄火爆的明星真人秀,選擇素人母女作為親子旅行的主角,讓千千萬萬個媽媽和孩子在她們身上看到自己,反觀自身。節目中辣媽蜜思魯面對女兒笑笑的「不守常規」所表現出來的短暫無措就是很多家長的真實寫照。蜜思魯從一個想做「100分媽媽」到發現自己不是「100分媽媽」,再到反省、調整和改變與女兒的相處模式,一直在改變。在與孩子的旅行中,孩子在體驗中成長,在感悟中堅強,而媽媽也在發現問題反思自身中獲得成長,親子關系更加緊密。
其實,從古到今,游學的本質一直未曾改變,遵循「學習」這個核心,以孩子為本,讓孩子在游中玩,在玩中看,在看中想,在想中學,在學中獲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升華、眼界的拓展,這就是現代游學的意義。而家長在親子旅行過程中也同步成長,與孩子一同豐富己身。終歸,無論走多遠,去到哪裡,學習什麼,「游學」的本質上還是要強大自身,在更廣闊的世界和天地中,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D. 長白嘻游記兒童游泳館適合多大孩子
最適合:6-12歲孩子游泳。
E. 《童游記之詩意唐朝》有哪些現實社會意義
《童游記之詩意唐朝》里第五集,一首《山居秋暝》引著笑笑和媽媽來到翠華山尋找詩人王維的足跡,體會詩句中的景色和情感,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式。
如今的家長們大都重視孩子的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重培養詩書禮儀、唱歌跳舞等各方面特長,上各種輔導班,進更好的學校,家長們也是用心良苦。
不過這里有個問題需要思考一下,這樣的培養方式是否存在一些缺陷?我們看到孩子們很多時候是這樣的:書上學粒粒皆辛苦,卻每天都在倒飯菜;三字經、弟子規背了很多,回家卻很少做家務;老師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腦子里卻怎麼也浮現不出那美的畫面。
也就是說我們有了很多知識的累積,然而卻並不能把它轉化到生活中,性情並沒有得到更好的滋養。
知識如果離開了生活,它還有什麼用呢?
我們的孩子首先需要的應該是豐富的生活體實踐和性情品德的培養。試著像笑笑媽媽一樣,讓孩子帶上書本上的知識走出去吧,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去感知,去領悟。
具我所知有一所私立學校,每年會多次組織帶孩子們到戶外,到山川河流,讓孩子們去徒步,去認識各類植物,收集果實標本,認識自然界的天氣、方向,學習野外生存技能。需要學的知識太多太多了,豈是只在書本上而己!我個人就非常欣賞這種教學方法。
《童游記之詩意唐朝》里6歲的笑笑從小就有一顆聰明好學,熱愛自然的心,源於笑笑媽媽懂得如何引導孩子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並在生活中恰到好外的機會讓孩子學到知識;把詩人的浪漫情懷回歸於自然,相信將來的笑笑也會在自然中,培養一顆像詩人般的寬廣胸懷和對美的審視力。
這些又豈是在只在書本中能學到的?
知識源於生活
一切知識學問都需在生活中體驗和運用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空有學問誇誇其談,必然是不能感染人的,就像一個演員如果不在生活中去體驗喜怒哀樂,就演不出感動人的戲。同時年輕的爸爸媽媽,可以學習一下笑笑媽媽,如何啟發思考,引導表達,在和孩子相處的日常點滴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學習知識,增長智慧。
讓知識運用於實踐,孩子會記憶深刻;讓學習變得自然,孩子會更愛學習。放飛孩子的心靈,親近大自然,他會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童游記之詩意唐朝》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