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南越國遺址

南越國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4 13:44:38

Ⅰ 南越國遺址的發掘記錄

2007年5月挖掘出千年歷史的南漢城牆。

Ⅱ 南越國遺址的面積有多大

南越國宮署遺址發現於1995年。發掘揭露了石構遺址的西南角,遺跡為斗形,初步探得遺址的面積約4200平方米。斜坡面用淺灰色砂岩石板鋪砌,中部以河卵石平鋪。坡面的石板上有直徑約30厘米的刻字。

秦代造船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文王墓都位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廣州市。

秦代造船遺址位於一座東西長300米的土崗上,1975年進行了試掘,發現有3座造船台以及木料加工場的遺址。每座船台由兩行平行的大木板組成滑道,其下以枕木承墊,滑板上築有兩兩相對的木墩承架船體。木料加工場內發現有用以烤彎木料的「彎木地牛」,並出土了鐵鑿、鐵錛、鐵掙鑿、木垂球等造船工具。

這座造船場建於秦始皇統一嶺南時期,至西漢文、景年間(公元前179~前143年)廢棄。說明2000多年前中國的造船技術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南越文王墓是西漢前期南越國第二代文王的陵墓。陵墓鑿山為陵,深20米,面積約100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墓室共7間,頂部以大石板封蓋。墓葬內出土有各類隨葬品1000餘件,其中以龍鈕金印、玉角杯等最為珍貴,絲縷玉衣亦屬首見。該墓是嶺南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品最為豐富的漢代墓葬。

南越國是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漢朝境內的割據政權,國都位於番禺(今中國廣州市內),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地區等。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封建制國家,它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來源於秦朝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南海郡尉趙佗,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生產技術,並推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漢文化和漢字得以傳入嶺南地區,改變了嶺南落後的文化狀況。

Ⅲ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怎樣被發現的

南越國宮署遺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公元前203年,秦將趙陀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在都城番禺(今廣州)興建王宮御苑。南越國宮署遺址內不僅有南越宮苑,還有從秦、漢、晉、南朝、隋、唐、南漢、宋、元、明、清到民國共12朝的遺跡遺物。這些遺跡層層相疊,構成了一部記載廣州兩千多年發展的無字史書。
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別發現了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地下石構水池和南越國王宮御苑,被認為是嶺南地區考古方面的突破性發現。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發現南越國宮殿遺址。[1] 分三期建成南越王宮博物館。
2012年11月,南越國宮署遺址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的遺產點之一,2015年完成申報世界遺產准備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界遺產大會審議。

Ⅳ 南越國都城古城池遺址

南越國是在秦朝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立國之後,趙佗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在郡的設置上,趙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並把象郡拆分為交趾郡和九真郡。
南海郡大體包括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區域,秦時設有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縣,南越國建立之後,趙佗又在此基礎上增設湞陽、含洭兩縣。其中番禺縣是南海郡的郡治,也是南越國的都城,位於今天的廣州市越秀區內。1983年,在廣州市越秀區發掘出了南越文王趙眜的陵墓,1995年和2000年,又先後在此發掘出南越國宮署御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證實了南越國都城的確切位置。

Ⅳ 南越國遺址的介紹

南越國遺址是南越國王宮的遺址,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內,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包括御花園遺址、南越國宮殿遺址、南漢國宮殿遺址以及各朝官署遺址等。1996年11月20日,該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11日,南越國宮署遺址向公眾開放部分已整理修復完的大約3000多平方米的遺跡,並在10000多件發掘品中精選部分文物向公眾展出。

Ⅵ 南越國遺址的出土文物

在南越國宮殿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繩紋板瓦、筒瓦、「萬歲」瓦當、雲紋瓦當、帶釘瓦、大型花紋磚、凹面磚等各類建築材料,大量帶「官」、「公」、「宮」、「居室」等內容的戳印瓦片,少量帶釉的繩紋瓦片;還有陶罐、盤、瓮等生活用品。
在已發掘范圍內共發現南越國井5口,其中一口井現存深14.3米,是中國秦漢考古發現最深的。御苑附近出土木簡的滲水井裡,專家從其沉積土中浮選出了不少珍貴的動植物遺存。光植物就有觀賞和食用兩大類,還有材用類(楝樹)、芳香類(山雞椒)、葯用類(紫蘇),其中冬瓜籽是我國現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實例,幾萬粒甜瓜籽是廣東地區首次發現的古代甜瓜遺存。滲井的淤泥中還有不少植物葉片,主要是木蘭科和榕樹這兩種至今為嶺南園林所廣為採用的園林植物。
2005年,在南越國宮殿遺址中出土南越木簡100餘枚,為南越王宮中的檔案文書。出土的一百餘枚南越木簡,內容經初步考察為南越王宮的紀實文書,如宮室管理、職官、地理、法律、風俗等等,從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國的多種制度,可說是「嶺南第一簡」。這批木簡或是當時廢棄後沖入井內積聚形成的,直接印證了發現的南越國宮殿與宮苑遺跡,還有明確的紀年,彰顯出南越國遺址的歷史真實性和對該遺跡定性定位的正確,也為南越國史提供了重要補充。木簡中有好幾處栽培和管理棗的記載,說明兩千年前的廣州地區盛產大棗,但是廣州棗樹已經幾乎絕跡。
黃釉陶脊吻
2008年3月,遺址中出土南漢國宮殿使用的黃釉陶鴟吻,這件出土的鴟吻殘件全身刻魚鱗紋,背部刻羽翼,龍爪鳳尾,身下刻雲氣紋,頭部殘缺。但仍可以判斷它是一個瑞獸的建築構件,並且延續了唐代鴟吻的敦實風格,線條流暢。 高約一米,寬八十厘米左右,重量逾七十斤。 釉色均勻帶有光澤。這是目前廣東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釉陶雕塑鴟吻,比陳氏書院(陳家祠)屋頂上的石灣釉陶鴟吻要早950年,比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山西華嚴寺大殿琉璃鴟吻還要早近100年,可以說,它是廣東石灣釉陶雕塑鴟吻的鼻祖。」

Ⅶ 南越國遺址的構造

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考古專家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
南越國宮署遺址中出土的重點遺址包括南越國宮殿、六朝的高台建築、唐代磚砌路面、五代南漢國的宮殿和苑池、宋代大殿、明清布政司署、法國領事館以及民國時的日本神社和胡漢民公園的遺跡。 南越國宮署遺址包括御苑、宮殿、廊道與排水設施、井、木簡等亮點。御苑有石構水池(出土的木簡將其稱為「番池」)和曲流石組成。番池中散落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大型印花磚、瓦件及鐵門樞等建築構件,還發現疊石柱等遺物。曲流石渠北端與番池連接,石池之水通過木暗槽引入曲流石渠。
宮殿形制模仿西漢的長安城,有規模龐大的排水系統。一號宮殿位於趙佗城的東南方,其東南面是御花園,很有可能是模仿長安城的長樂宮建造,而其西面的二號宮中的散水面上出土的一塊陶器殘片上印有的「華音宮」三字,表示二號宮殿可能名為「華音宮」。
南越國宮殿遺址旁是南漢國宮殿的遺址。遺址建築面積約有1000平方米,在發掘現場西部和南部也各找到其他宮殿的鋪磚鋪石板地面,做工精美。
南越王宮署出土的一些石材、切割技術和砌法有著西亞的風格,在中國北方出土的多為圓柱和方柱,菱形的柱子是南越王宮署特有的,這些都與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息息相關

Ⅷ 南越國遺址的文物展出

2014年8月6日到30日,清遠市博物館將與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聯合舉辦「南越國遺跡圖片展」,展示西漢南越王墓及西漢南越王宮的遺址、出土文物。
在清遠市博物館展廳,包括絲縷玉衣、文帝璽印、飲酒器、錯金銘文銅虎信符等一批珍貴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精美照片以及有關南越王墓的發現和發掘圖文介紹。
2014年年6月,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與清遠市博物館,兩館達成合作協議,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每年向清遠市博物館送展覽2到3個,進一步擴大廣清文化交流合作影響力。此次「南越國遺跡圖片展」即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向清遠市博物館送上的第一展,總共將展出80多幅歷史圖片,為觀眾掀開南越王國神秘的面紗。

Ⅸ 南越國宮遺址以什麼與什麼為核心

趙陀

Ⅹ 南越國宮署遺址的文物遺存

模擬東海仙山的蕃池
1995年7月,位於廣州市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城隍廟西側的廣州市電信局計劃在該局大院內增建一座綜合大樓。工程動工前,文物部門在工地的西南角開了一個探方進行試掘,這里距1975年發現南越國宮署磚石走道的地方僅20米之遙,眼看已挖到生土層,卻未見任何南越國的遺跡和遺物,為什麼偌大的一個南越國宮署會在相隔幾步之遙便消失無蹤呢?結果令人費解!由於試掘的結果擺在面前,現場施工繼續進行,施工現場布滿了縱橫如網格狀的樁孔,每個樁孔都要挖到基岩為止。一位文物專家始終堅信這地下一定有「寶」,於是一直留在施工現場觀察。隨著樁孔的不斷下挖,挖上來的泥土中夾雜有許多陶瓷器殘片,突然有一天,在一個樁孔一下子挖出了四件帶「萬歲」文字的瓦當,這一情景把這位一直「窮追不舍」的專家震驚了,憑他多年的工作經驗,他認定下面一定埋有南越國時期的重要遺跡。經與建設單位多次協商之後,工地暫停施工,考古工作又重新開始。
木構水閘遺址
發掘工作從8月1日開始,至11月結束,發掘面積450平方米,在距地表深約4.5米處清理出一座大型石構水池的西南一角。水池呈仰斗狀,池壁用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密縫冰裂紋鋪砌。池底平正,用碎石鋪砌。在已發掘探方的東北角處,還有一大型的疊石柱向西南傾倒,由於太靠近一幢5層高的樓房,無法擴方發掘究明。水池當中還散落有大量的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萬歲」瓦當和板瓦、筒瓦等建築材料和構件,可知水池當中原來是有一組建築的。後經鑽探得知,水池的面積約4000平方米,目前揭露的僅是其西南約400平方米的一角。
御苑曲流石渠
1997年,在中山四路的原市文化局大院所有房子拆除之後,開辟出一個有6000平方米的地盤,計劃在此興建「信德文化廣場」大廈。由於之前在此地盤北面發現有南越國宮苑的大型石構水池,這次發掘也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8月2日,在發掘區的東南面首先露出一段用砂岩石塊砌築的基石,呈弧形走向,再往下發掘,在基石的北側還露出一層密密的河卵石,卵石灰黑光亮,在卵石下還鋪有石板地面,這一現象與1995年發現的石水池極為相似,但也有不同,這一現象讓在場的所有同志都感到十分奇怪,難道這又是一個石水池?又或是有其他的遺跡?
8月4日,在另外一頭又露出類似的弧形基石。隨後,在其他探方內也陸續發現類似的遺跡。探方發掘結束後,遺跡全部暴露出來,原來這是一條長約150米的曲流石渠遺跡。
南越王宮面世
發現南越宮苑遺址之後,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曾興奮地說,假如能再發現南越國的宮殿,南越國遺跡完全有條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南越都城與南越國宮城
2000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路與惠福路之間發現一座保存完好的南越國時期的排、汲水木構水關遺址,水關的夯土牆基寬約8米。它的發現對可明確南越國都城是築有城牆的。去年,在南越國宮署遺址的北面,發現了南越王宮的夯土城牆,呈東西走向,用較純的紅黃土夯築而成,基坑寬約4米,殘存最高達1米多,東西向已清理出40多米一段,在牆的南面還鋪有用卵石鋪砌的散水。這些遺跡的發現,證明南越國與漢長安城一樣,在都城內還築有皇城,以捍衛王宮的安全。
遺址中的水井
在已發掘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內,先後發現有3個南越王宮的食水磚井,這些水最深的達14米,最淺的也有8米深,且都用專門燒制的弧扇形磚結砌而成,井底用磚石鋪砌,結砌非常精細。其中以1996年,在南越國一號宮殿的東側發現的越王井最為精巧。該井是先挖一個寬3米、深9米的井坑,然後用弧扇形磚結砌成一個1.1米寬的井圈,井圈外用純凈的山崗土夯打結實,以阻隔井外的地下污水滲入井內。井底用五塊大石板鋪砌,中間一塊方形石板的中央鑿一圓孔,其餘周邊四塊弧形石板也各鑿有一個半圓形小孔,井水就是靠這5個小孔從井底下慢慢滲上來的。井底石板之下還鋪有一層厚約8厘米的細沙,對井水進行過濾,此獨特的濾水結構形式實屬罕見,可以想像當日王宮對食用水的衛生要求十分嚴格。 王宮的中心是考古工作者在2000年初發掘約500平方米的1號宮殿遺址,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前兩條南越王宮殿的「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鋪磚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漢宮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種建築結構的遺址。我們看到坑底有一行卵石鋪就的石帶。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古代宮殿考古專家劉慶柱來此考察時介紹,這卵石帶通常鋪在古代皇宮房檐下的地面上,是用來接雨水的「散水」。漢代建築結構中以卵石作「散水」是有階級限制的,如果在宮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鋪上「散水」,是皇宮的標准,只鋪兩邊是王的標准。從這個現場看,宮殿北面和東面都鋪了卵石「散水」,按照中國建築對稱的規律,尚未出土的西面和南面也應該鋪有。也就是說,這座宮殿是南越國依照漢皇宮建造的。從規模看,它可能是南越王辦公的地方。劉所長認為,宮殿一定不止一個大殿,有沒有類似北京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呢?從他30年宮殿考古經驗判斷,現在出土的殿相當大,南邊不會再有大殿,估計更大面積的宮殿應該在西面。
據介紹,目前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宮殿的一角,還不到整個宮殿群的1%,還未露出宮殿的主體部分。因為現在「散水」出土才22米,還未見到一個台階和門檻,估計一號殿北牆的長度在50米以上。有資料介紹,西安漢初建築的長樂宮前殿東西長50丈,而未央宮則長達200米。
根據目前的線索,埋藏在地下的南越王宮應該有很多座!而每座都是一組建築群。南越王宮殿是模仿西漢長安城建造的,長安城裡有未央宮、長樂宮、明光宮、桂宮等多座宮殿,而每座宮殿的功能是不一樣的,未央宮是皇帝朝會諸侯群臣的場所,而長樂宮則是皇帝辦公和帝後居室。
根據西漢長安城的規劃布局,未央宮在城西南,長樂宮在城東南,而建章宮則在城外西邊。未央宮和長樂宮都建在龍首塬的高地上,利用這個地勢突出帝王的威儀,並且控制了全城的制高點,有利於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防衛。漢高祖劉邦初次在長樂宮領受文武群臣朝賀時得意地說:「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現在的一號宮殿遺址正好在古代的高山高地上,位於趙佗城的東南方,這個位置和西漢長樂宮的位置相似,東南邊又是御花苑,方便王室休閑和遊玩。 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他是開發嶺南的第一人。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創立了「東西萬余里」的南越國,以後「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人中國統一的版圖。
趙佗,河北省正定(真定)縣人。19歲獲賜護駕御劍隨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帥隨主帥任囂率領50萬大軍征戰嶺南。公元前204年,創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帝」。他重視傳入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創下歷史偉業,成為一代偉人。從任囂、趙佗開始,嶺南有了人類文明的標志——城堡和文字,發展冶鐵業,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歷史上許多贊頌趙佗的詩篇,表明了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第一個封建王國,是一個地方性政權,是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趙佗自稱「南越武帝」。其後臣屬西漢,接受漢朝封王。都城設在番禺(今廣州),廣州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古都。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大起義。反抗秦始皇的殘暴統治,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這時,擁兵數十萬的趙佗與北方的冒頓並稱「北強、南勁」。趙佗按照任囂關於「秦為無道,天下苦之……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里……可以立國」的臨終囑咐,封關,絕道,築起了三道防線,聚兵自衛。
任囂所說的「番禺負山險阻」主要是指橫卧在江西、湖南和廣東、廣西邊境的五嶺。所謂五嶺,就是江西大庾縣與廣東南雄縣聯界的大庾嶺,湖南郴州與廣東交界的騎田嶺,湖南藍山縣與廣東西北交界的都龐嶺,湘桂交界的萌渚嶺,廣西興安縣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嶺。
「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倚山臨海(古代珠江河面寬闊,稱為海)是廣州的山川地勢。北控五嶺,近扼三江;是廣州的攻防要勢。趙佗洞悉廣州防禦要領,為了防止北方戰亂南延,加強對嶺南的控制,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構築了捍衛番禺的三道防線:樂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線,英德一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北兵要逾五嶺攻南越,不破這三道防線,是到不了番禹的。
公元前208年,趙佗封關、絕道;3年後,於公元前205年兼並桂林、象郡,從而統一了嶺南地區;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禹。這是嶺南第一個都城。
南越國的疆域與秦設三郡轄區相當,北、東、西三面分別與長沙、閩越、夜郎三國交界,東及南面瀕臨南海,「東西萬余里」的廣大地域。大體上東接泉州,北以五嶺與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廣西西北部的南北盤江(紅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
如何對南越國的廣大地域實行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是擺在趙佗面前的關鍵問題,這方面,趙佗是有獨創性和取得成功的。
在政治上,實行郡國並行制,仿效漢朝制度,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並實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確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
在軍事上,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制度,又分為步兵、舟步和騎兵,對號稱「帶甲百萬有餘」的軍隊實行有效指揮和控制。
在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改變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制陶業、紡織業、造船業,並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在文化上,首先是漢文字的使用,《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發現不少漢字。百越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漢式舞。還有編鍾、銅樂器和各式飾畫、壁畫等。
在民族政策上,趙佗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提倡漢越通婚,尊重越人風俗,促進融合和社會和睦發展。
從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說明,南越國是嶺南文明的奠基時期,趙佗創建南越國使嶺南社會經濟實現飛躍式的跨越發展,使嶺南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的分散的部落統治,一躍跨人封建社會的有序發展,為今後的歷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南越國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歷五代,共93年。 石方池出土的「萬歲」瓦當
在宮署遺址內一個斗形水池狀石構建築的一角,約300平方米。其西、南兩邊同為斜坡形,坡面斜長11米,全用厚5厘米~12厘米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冰裂紋鬥合鋪砌。兩坡交角45砌成一條直線,做工精細。斜坡上端的地面已被後代破壞,僅南坡處尚保存幾塊平鋪的小石板。池的底部用河卵石等平鋪。
在遺址東南角發現向西南傾斜的用石板疊砌的大型建築柱狀遺跡。在石板下面的墊土層中,發現一條木質輸水暗渠管,是用來給南面的曲流石渠人工水景注水的。曲流石渠由北而南急轉向東連接一座彎月形的石室,在西出通向原兒童公園。石渠兩邊用石塊砌壁,高0.7米,上口寬1.4米,渠底鋪石板,其上密排一層灰黑色河卵石,其間用黃色大卵石疏落點布。渠東的彎月形石室,南北寬79米,兩端向西開口連接渠體,當中有兩堵高1.9米的大石板作隔牆,把石室分成三間,兩次間之中間各立一根八棱石柱,柱頭尚見凸榫,可見其上原有構築物連接,已毀。池底出土幾百龜鱉殘骸,疊壓成層,渠中段設有兩個拱橋狀「渠陂」和三個石板「斜口」。
渠西端有座石板平橋,由兩塊巨石橫卧於渠壁上構成,橋頭北面尚存一段步石。渠盡頭處設石質方形水閘,分內外兩層,外層為石箅以濾雜物,內層置板閘控水,渠水排入木質暗槽。暗槽上面填土,有迴廊建築,僅存部分散水遺跡。 秦隸刻字瓦當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木簡
在池壁的南坡和西坡呈冰裂紋鋪砌的石板上均發現刻有文字。其中南坡近西頭的一塊石板上有一秦隸「蕃」字,長25厘米、寬19厘米。蕃即番禺的簡稱,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銅器有9件鼎、刻有「蕃禺」或「蕃」字可證。蕃禺是秦置南海郡的屬縣,為南海郡治,又是南越國的都城。此「蕃」字刻石應為南越國的蕃禺工官(或為當時主持營造工程的將作大匠)所刻的標記。
此外,遺址南坡的西頭還發現「睆」(有多個)、「貲」、「閱」等字,西坡有「□□北諸郎」5字豎行,同屬秦隸。這是嶺南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另外,在板瓦中發現有「公」、「官」字印戳,還有「萬歲」瓦當,在一塊印花磚中,有「左官帑縥」戳印陶文。
遺址的年代是西漢初年即南越國時期。這處2000多年前的石構建築,在已知中國古代建築遺址中別具風格,地面用石板作大面積呈冰裂紋鋪砌的做法,在中國也屬首見。
南越國木簡
2004年11月23日-2005年1月24日,在遺址的一口井內清理出100多枚南越國木簡。木簡均為木質,其中完整的木簡全長25厘米、寬1.7-2.4厘米、厚0.1-0.2厘米。絕大多數單行書寫,只有一枚書兩行半字(可能因其用途有別於它簡)。簡上文字均為墨書,字數不等。經初步考證,這批木簡是南越國王宮的紀實文書,反映了南越國宮廷生活中的各種制度,如宮室管理、職官制度、法律條文等。
食水磚井
在御花苑遺址還發現83口各個時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國至民國時期,有土井、磚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建築文化特色。特別有趣的是那八卦磚井,八行豎磚間砌橫磚,成八卦之狀,可見古人已懂得這種剛性力學結構之原理,其築井技術水平確實很高。
「女市」陶盆殘片
2010年11月左右,在配合南越王宮博物館建設而進行的考古發掘中,在秦代地層出土一件戳印「女市」銘款的陶盆殘片。這件陶片是秦統一嶺南的重要歷史物證,意義重大。「女市」銘款戳印在口沿內側,字體清晰,為篆書體。銘款印面長2厘米,寬1.2厘米,該器外腹部飾旋紋,泥質灰陶,其造型、陶質和紋飾與南方硬紋陶有明顯區別,應為外來器。根據秦漢器物上常見「某市」戳印之例,「某市」即為某地市府作坊的標記,前一字為地名。「女」是古代的通假字,通「汝」,為「汝陰」的省稱。由此可知此器是由汝陰市府燒造的。此陶片將為研究秦統一嶺南的歷史提供新的物證。
出土木簡
當考古人員在清理水池南壁的一塊石板時,發現上面刻鑿有一個斗大的「蕃」字,頓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這塊並不起眼的石板上。廣州古稱蕃禺,「蕃」是「蕃禺」的省稱。嶺南地區曾多次出土刻有「蕃」或「蕃禺」的秦漢時期器物。1953年,在廣州市西郊西村石頭崗1號秦墓出土一件漆奩,蓋面有「蕃禺」兩字烙印。1983年,在廣州市象崗山發現的南越王墓里出土有6件銅鼎、1件銅壺和1件銅匜上分別刻有「蕃」或「蕃禺」文字。1976年在廣西羅泊灣發現的漢代一號墓中也出土1件刻「蕃二斗二升」等文字的銅鼎。石板上的「蕃」字與《史記》、《漢書》記載南越國的都城「蕃禺」相互印證,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這里就是蕃禺城的所在,真是一字值千金!
2005年在石水池的西南約30米的地方發現一口南越國時期的滲水磚井,井內出土有100多枚木簡,其中有一枚木簡上墨書有「蕃池」兩字,聯繫到石水池南壁石板上刻鑿的「蕃」字,可知這個石構水池名叫「蕃池」。
除此之外,在水池的池壁石板面上還刻鑿有「皖」、「閱」、「冶」、「□北諸郎」等石刻文字。在石池的南壁石板下,也埋有一條木暗槽。 南越王宮遺址是廣州「三寶」之一。
另外兩寶是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和西漢南越王墓。這三寶中的許多文物都是中國之最或獨一無二的,是世界級的文物,所以是夠「寶貝」的了。
讀過廣州歷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時,一把火燒了南越國都城趙佗城,地上的建築盪然無存,令人十分惋惜。至20世紀70年代發現廣州三寶之前,除了應無路的越王井之外,有關南越國的遺址,是一無所有的。史學家研究南越國就只有依靠史料記載了。
1974年底,廣州市文化局職工在挖防空洞中發現了秦代造船工場遺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基建工地中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別發現了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地下石構水池和南越國王宮御苑,這些發現,被認為是嶺南地區考古方面的突破性發現。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發現南越國宮殿遺址。這些重大發現十分重要,致使廣州的南越國史和全國的秦漢史都要改寫,甚至每塊磚都可改寫中國的建築史和園林史,更顯得這些文物的珍貴,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專家們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而宮署的核心區域為4.8萬平方米,東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廣州大廈門前,這范圍已被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區。為了保護宮署遺址,市政府已撥出專款5億多元補償外商的地皮價值和搬遷市兒童公園。目前,廣州市正按申報要求,包括南越王宮遺址、西漢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發現的西漢南越國「水關」(水閘)三處遺址,以「南越國」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的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的皇家園林。2000多年前的南越國宮署御花苑,建築時間比頤和園和避暑山莊要早1000多年,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宮苑遺址,是中國的園林之最。
1984年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電信局電信樞紐大樓工地發現南越國御花苑的一個大型地下石構蓄水池,約4000平方米,當時又挖了400平方米,大部分仍被埋在民居樓房之下。水池距地面約8米,為冰裂紋密縫石板鋪砌,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鋪,向南埋有木質輸水暗槽。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大型鐵石柱、鐵門樞軸、「萬歲」瓦當、繩紋板瓦、筒瓦和鋪地印花大磚,還有一段木船槳。據分析,水池可盪舟,池邊應有石構廊榭或涼亭建築。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95X95厘米的鋪地大方磚,堪稱全國之最。這樣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磚,燒制時沒有變形;確實令人嘆為觀止,說明當時的燒磚技術已經很高。還有石刻「蕃」字、「貲」字和「閱」字,是嶺南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
1997年在原市文化局大院,外商計劃興建5l層信德文化廣場。在地下3~5米處發現宮署御花苑的全石構曲流石渠,長150米,已發掘4000平方米,是一處人工園林水景。石渠迂迴曲折,由西向東,渠底密鋪黑色卵石。東頭有彎月形石池,池底發現幾百個龜鱉殘骸,說明這是養龜鱉的水池,可能是趙佗喜食龜鱉,所以長壽百歲。西頭有石板平橋和步石,外連曲廊。彎曲石渠當中有兩個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在石渠中有果核和樹葉,可見御苑有種植水果和花卉。可以想像御花苑處處小橋流水,水果飄香,花草繁繁,龜鱉爬行,魚翔淺底,十分閑情雅緻,一派嶺南山水園林風光。石渠連接大型蓄水池引水,並有木質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長年不斷。御花苑曲渠設計科學,建築精巧,充滿情趣,是一處古代山水園林建築精品,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御花苑遺址共有7個時代的重疊文化層,發現秦、南越國、東漢、晉、南朝、唐、宋時期的遺跡遺物。還發現83口各個時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國至民國時期,有土井、磚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建築文化特色。特別有趣的是那八卦磚井,八行豎磚間砌橫磚,成八卦之狀,可見古人已懂得這種剛性力學結構之原理,其築井技術水平確實很高。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