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城遺址
Ⅰ 黃帝城的歷史考究
黃帝城遺址在今易縣城西南三十華里的中易水北岸北福地村南,古為易氏部落遺址。
據縣志載:「易縣在昔為黃帝城建都近畿之地,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因建都焉」。因長期處於戰事不得不建都以為指揮中心。畿者門限或門內也,古代帝王都門方千里亦曰畿。縣志所載易縣在黃帝建都近畿之地,這說明寫縣志的作者已經指出:在昔黃帝戰蚩尤時已在現在易縣境內建都,不在境外,但當時沒有指出具體的地點,因缺乏古遺址的考察。
據後土寶卷載:「黃帝上古帝王,華夏始祖,4700年前生於兗州壽丘(今山東曲阜)少典之子,原姓公孫,號有熊氏,遷至姬水之畔軒轅坡始姓姬,號軒轅氏,領華夏氏族轉戰中原在冀州(河北)後山定居,匯諸侯於釜山之陽,合符於釜山之巔,戰蚩尤於涿鹿之野,黃土坡大捷,盡逐黎蠻,遂收涿鹿,領督亢,回守中原……。」
辛亥革命時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全國是以黃帝紀年4609年11月13日為中華民國,因此黃帝紀年使用至該年1911年12月31日為止,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紀年,這就告訴我們1911年再加95年就是公元2006年,黃帝紀年到今天是4704年。
據《易縣文物志》稿載:下岳格庄遺址東羅村遺址、孝村遺址、西羅村遺址均為商代遺址,約在公元前1600-1100年間,北鄧家林遺址是新時器遺址,約公元前6000-2000年之間,北福地遺址、曲城遺址均為仰昭、新時期和龍山文化,約公元前6000-2300年間。根據古跡年代看,北鄧家林、曲城、北福地遺址與黃帝戰蚩尤的時間公元前2700年左右較為融洽,但從考古面積看北鄧家林遺址只有50多平方米,曲城遺址200多平方米,面積都很小,唯有北福地遺址有10000多平方米,這樣看來北福地遺址就是黃帝城遺址。
黃帝城是在易氏部落都城建立起來的,易氏部落遺址,據考古證實,有人類居住延續了幾千年一直到周武王十三年分封天下800諸侯時,召公?amp;#93;封北燕,建都於武陽,將易氏部落的人們遷至在武陽城,從此易氏部落遺址才停止使用。
易氏部落除黃帝都居時間比較安全以外,歷史上曾遭受幾次大的劫難,最利害的一次是:殷朝王子亥被易氏國君當做貴賓召來有易氏作客,而殷王子亥卻肆溢淫亂,被有易氏國君綿臣所殺,因此殷王上甲微從河泊借兵征伐了有易氏,有易國戰敗,國君綿臣被殺。
蚩尤是東方九黎族首領,有兄弟81人,個個兇猛殘暴,殺人如麻,使用金屬武器,並能呼風喚雨,炎黃聯合以後,他總想推翻炎黃,獨霸天下,經常擾亂炎黃所屬部落,殺掠子民,搶劫牛羊,於是黃帝在釜山之陽向各部落發出符牌,符牌是古代派遣使者或調兵的憑證,以竹、木、玉、銅器等製成,刻上符號,分成兩半,各部落見符牌分發戰場,在涿鹿之野的易水河畔黃帝城周圍與蚩尤發生戰事數百次,延續時間很長,最後五路合圍,將蚩尤主力圍困在黃土坡上,因山上缺水七天七夜大部分黎蠻下山投降,炎黃部落應時攻下黃土坡,生擒蚩尤於山澗,黃帝大獲全勝後率部到「釜山」宴請各部落首領,並將出征前所頌發的竹符,合符於釜山之巔,以示慶賀和團結,黃帝以天干、地支紀年法,於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為黃帝紀年,並制衣冠、服飾始稱帝位,黃帝紀年以釜山合符慶典始,就是現在中國老百姓傳統的舊歷年。
釜者,鍋也,山者大也,平地突出者為山。合符於釜山之巔,意在三千氏寨,華夏兒女,兄弟姐妹同食一大鍋飯,一家人大團圓,
古代會諸侯,各民族大團圓,多用此法,以示真誠。
黃帝合符於釜山,是在徐水西北的釜山。又名鍋底山,是天下第一次的釜山搞慶典,各民族大團結,全國統一的釜山,從此以後效仿黃帝者有懷來的釜山,淶水的釜山,湖南寧鄉的釜山等等。總之釜山是古代最純朴的表示一條心,釜山是團結,統一、安全的發祥地。
黃帝在釜山搞大慶典。千寨大聯歡時,不料北方葷粥(xianyun)族,一夜之間偷襲了後山的祖廟,強佔了宗祠黃帝孫姬揮與葷粥大戰於洛平川外,射斷了葷粥的帥旗葷粥大敗,遠逃塞外,不敢再犯。
據後土寶卷載:「荒山下,築新城,亦名涿鹿(此系當今涿州)任由他、炎黃爺,為帝為君」。這說明涿鹿城(涿州)是黃帝給炎帝建的,建好後黃帝又到河南有熊氏部落建都,易水河畔的都城就留給易氏國使用,這就是歷史上古稱為:「炎帝居河北,黃帝居河南,南北合治,天下太平,四海歸炎黃。
黃帝治國思想延續五帝五十王,到春秋末期的老子,孔子,釋氏三聖出現後才真正以文字記述黃帝治國之術。老子道德經五千文,在他出關時說:「我的書不過是記錄古人教悔,81章里邊沒有自己的創造」。孔子教學育人但沒有教材,整理古書,言論講述,就連論語,也是他的學生整理的,他說:「我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但我講的話,皆為古聖先賢的話,沒有我自己的語言。」釋迦牟尼講經四十八年,留有浩瀚的經文存世,也都是他的弟子們後來追記的,釋迦牟尼說:「我講經一生都是重復古聖先賢的話,一點我自己的也沒有」。三聖所講的古聖先賢就是指的黃帝,是黃帝論述的再現,到戰國諸子百家,百家爭鳴亦都是對黃帝教悔的評論和研討。
黃帝這個人才,世之絕倫,史無第二,黃帝乃是仁者之尊,智者之尊,孝者之尊,壽者之尊,這就充分說明黃帝的仁德,在華夏兒女的炎黃子孫,乃至整個世界的影響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我們要沿著黃帝指引的光明大道走下去,乃至世界大同,一直到共產主義社會。
Ⅱ 描寫永興縣黃克城公園博物館的作文
盤龍城遺址博物館位於武漢市黃陂盤龍城經濟開發區盤龍大道1 號盤龍城遺址。盤龍城遺址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商代早期城市遺址,也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同時期保存最好的城址之一。它以蘊藏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暴露在地面之上的城垣遺存而聞名中外,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2006年被正式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保護項目。盤龍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公元前15世紀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遺址,面積約1.1平方公里,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古城之一。
盤龍城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是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積75400平方米。遺址城內東北部為宮殿建築群,城外四周分布著手工作坊、民居點和小型墓地。從遺址中發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銅器、玉器和陶器。其中一件青銅鋮長41厘米,實為罕見;另一件長達94厘米的玉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出土玉戈,顯示出商王朝當時在南方的軍事實力。
盤龍城是中國商代遺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燦爛的青銅文化,較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完備的城邑形態和功能,對研究城市文明發展史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Ⅲ 朝陽市黃花灘古城遺址是什麼時期的
朝陽市黃花灘古城遺址為遼代建州城址。
遼寧朝陽是遼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境內遼代遺存豐富。眾多的遼塔反映了當時本地區佛教文化的興盛,黃花灘塔就是其中的一個實例
參見王劍,趙志偉:《朝陽遼代黃花灘塔》,載於《遼金歷史與考古》2010年第00期。
Ⅳ 黃陂在三國時期屬於哪裡
魏國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荊州江夏郡駐地。
據在黃陂區長軒嶺境內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明遺址——採石場遺址證實,早在5萬年前,就已有人類在黃陂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期 ,以西陵國和「三苗」氏族為主體集團星布於灄水干支流域,歷經大溪文化時期、屈家嶺文化時期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更迭與積累。距今4400年的張西灣城址為武漢市迄今發現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夏商屬古荊州之域。[2]
距今3500年的商代的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被稱為「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盤龍城出土的94厘米長的大玉戈納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被稱為玉戈之王。
公元前980年,周昭王南征荊楚,建長子國,都城在黃陂前川椅子山遺址(今區檔案局)。前655年起屬楚國。秦,黃陂屬南郡。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荊州江夏郡駐地。
南齊年間,為榮耀木蘭故里,在黃陂北部的姚集大城潭設置木蘭縣。南朝梁武帝在湘州梁安縣(今六指街道東城址)築冶城。南朝梁普通四
黃陂在武漢的區位
年(523年),在梁興縣鹿關城(黃陂區北)置北江州,[2]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為南司州州府駐地,並置黃陂縣,系合黃城與武湖得名。
隋在黃陂雙龍鎮復置木蘭縣。唐初屬南司州,為安昌郡郡府駐地。後屬淮南道黃州。五代初屬吳,後屬南唐。
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屬湖北布政使司漢黃德道漢陽府。
Ⅳ 黃帝城遺址的景區是什麼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京、冀、晉、蒙四省市交界處。是北京的北大門,也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張家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薈萃。主要景區有黃帝城遺址、大境門、天鵝湖、雞鳴山、宣化文化古城、暖泉古鎮等。黃帝城遺址:位於張家口市涿鹿縣礬山鎮水磨村,是中華三祖黃帝、炎帝、蚩尤三族部落在涿鹿之野留下的遺址遺跡。整個景區包括中華三祖堂、黃帝泉、軒轅湖、黃帝城遺址、中華合符壇五個中心景點,還有港土歸根碑、澳土歸根碑、華表、五十六民族圖騰柱、九龍騰飛柱等景觀
大境門:位於橋西區西太平山,是張家口的標志性建築。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並稱為「中國長城四大名關」,被譽為中國「萬里長城第一門」。這段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是在北魏和北齊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