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二里頭宮殿遺址

二里頭宮殿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4 14:26:41

⑴ 殷周時代河南偃師二里頭的殷代宮殿遺址的建築形式是什麼樣的

據考古學家研究,迄今所知最早的完整的宮殿是殷周時代河南偃師二里頭的殷代宮殿遺址。這種建築形式與《周禮·考工記》中所說的「夏後氏世室」的形制相符合。在一個廣闊的夯土基地上,周圍用長屋(廊廡形式)環繞成一個內院,院正中為一座大型建築物。建築的基址夯土較高,這符合文獻資料所述:「下潤濕傷民」、「室高足以避潤濕」。這個宮廷的大門設在院子南側廊廡的中間。大門是很考究的:一是為了出入,二是為了防衛,三是為了宣揚統治者的精神、人格。門的東西兩端有小房間叫「塾」,近乎現在的門衛間,院子的東側還有一個門,此門較小而次要,據研究此門稱「闈」,是當時供宮中婦女出入的。

正中的主體建築是宮殿,今僅留下基址,它的造型是建築考古學家根據諸文獻資料確定的。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宮殿乃「殷人四阿重屋」。四阿重屋,就是四坡頂的屋頂;重屋者,即重檐屋頂。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形式,如北京故宮(明清時代)的太和殿、乾清宮、午門、太廟等,均用這種屋頂形式。

但從這個宮廷建築來看,無論主體建築還是大門,都用單數柱列、雙數開間。這樣,中軸線上不是門,而是柱。這種形式在發掘出來的殷商時期的其他建築中也有。據楊鴻勛認為:「雙數開間為早期強調中軸的一種方式,即在中軸線上布置柱子,兩側對稱分設開間。殿堂居中設柱對於統治者居中的實用要求有妨礙的,也許是出於這個原因,後來改革中軸部位留出更大的空間,左右對稱布置柱子,這樣便出現了當心間,於是面闊開間由雙數變為單數。」

⑵ 二里頭宮殿遺址的文章里有個叫(遷夏社末逞) 是什麼意識啊

《夏社》」傳:「言夏社不可遷之義。」正義曰:「傳解湯遷社之意,……《易·革卦》彖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下篇言湯有慚德,大傳雲改正朔,易服色,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所以變革此事,欲易人之視聽與之更新,故於是之時,變置社稷。」《尚書大傳》及《尚書正義》將「遷夏社」解釋為變置社稷,是正確的。將其解釋成改正朔,易服色,則是用戰國時期盛行的五行之說解釋變置社稷,未必可信。《大傳》解釋遷夏社未能成功的原因是後世無及句龍者,是按社祭祀人鬼句龍來立說的。社祭祀句龍,是土地的自然祭祀和祖先祭祀結合的產物,遷社就是改變與土地祭祀相結合的祖先祭祀的對象。「遷夏社」遷字之含義,《玉篇·走》:「遷,易也。」;《龍龕手鑒·辵部》:「遷,變也。」《漢書·郊祀志》載遷夏社之事:「其後十三世。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乃遷烈山子柱,而以周棄代為稷祀。」成湯雖未能遷夏社,已然遷了烈山子柱,以周棄代之。此遷字的含義,為變易之義無疑。商湯變易夏社沒有成功

轉載的........

⑶ 二里頭遺址是不是夏朝商朝的文化遺存都有

沒有!只有夏朝!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村位於伊、洛二水之間,距離洛陽市約18公里,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是夏代都城遺址。1959年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銅器如刀、爵、鈴等,是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青銅器。第三期文化層中發現兩處大型宮殿夯土台基。其中西邊一處面積約10000平方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闊8間、進深3間的宮殿基址,四周環以廊廡。在遺址東南部還發現大面積鑄銅、制陶作坊遺址。該處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學家在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了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偏晚階段的大型建築基址,這使得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的考古界出現了新的興奮點。殷墟曾震驚世界,二里頭也將引領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夏朝的建立者禹在建立政權以後,為便利於政治統治,將天下分為九州,洛陽就是當時的豫州。禹將都城定在陽城(今河南登封),與洛陽相距不過百里,所以洛陽也屬於夏朝統治的中心。在夏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的兒子)統治時期將都城遷到了洛陽。關於這一點史書里記載,「太康居斟郡,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據歷史學家考證,就在今洛陽市偃師的二里頭村附近。
夏朝在太康繼位以後,由於太康貪圖享樂,不務朝政,整日只知游獵玩耍,導致東夷部的後異乘機反叛,並攻佔了夏的都城斟鄩,趕走了太康,一度奪取了夏王朝的統治權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國」事件。太康失國以後,與弟弟仲康一起逃往東方,不久很快死去。仲康的兒子相依靠其它東方諸侯殘存發展,處境困難,最後在相的兒子少康時才又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在中國歷史上又稱「少康復國」。少康恢復夏王朝統治以後,夏朝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活動區域以伊洛一帶的河南地為中心,東通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長灘,所有夏、夷諸部的眾多邦國均都臣服於夏的統治。
少康以後,夏朝幾世均不在洛陽建都,至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桀統治時期才又定都於斟鄩。這一點(史記·吳起列傳)是這樣記載的:「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顯然就是洛陽所處的位置。
總的來看,夏朝主要活動中心在洛陽,亦即史書記載的斟鄩。然而幾千年過去了,斟鄩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為人們難以尋覓的歷史遺跡,我們根據史書記載的地理方位,判斷夏代的斟鄩就在我們洛陽。由於長期以來缺乏考古資料的證明,不少人對此表示懷疑,直到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徐旭率隊來豫西作夏墟調查時,在洛陽市偃師縣城區西南9公里處的二里頭村南高地上發現了沉睡幾千年的夏都斟鄩,這一點才成為不爭的事實。研究表明,洛陽在夏代太康、孔甲、帝皋、夏桀四個帝王統治時期曾是都城,為夏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
二里頭遺址包括偃師二里頭,圪擋頭和四角樓三個自然村,總面積400萬平方米,堆積著四期文化層。經考古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規模宏大,設施完備,內容豐富。宮殿、陵寢、房屋、道路、水井多有發現,並且還發現了當時的鑄銅遺址,發現了原始的青銅工具,其中有武器和酒器,說明我國青銅文化的歷史在夏代已經相當成熟,同時也說明洛陽是我國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地區。二里頭晚期的文化層還出土了大量的玉製品,有琮、圭、璋等禮器,陶製品則更多,有陶塑的龜、豬、羊頭以及陶器上刻劃的一頭二身龍蛇紋、龜紋和人物形象。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夏代文化藝術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古代洛陽人民的聰明智慧。
另外,考古工作者從二里頭遺址的灰坑中發現了許多埋葬的奴隸,其形狀各異,有仰身,有俯身,有的被捆縛,有的身首異處。他們或因苦役而累死,或因奴隸主的酷刑而喪生,或因當時奴隸制時代的人祭、人牲制度而被活埋殉葬,反映了當時奴隸主統治的慘忍。夏代奴隸主暴虐無道的統治,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廣大奴隸的拚命反抗,他們憤怒地詛咒夏朝的奴隸主統治,甘願與其同歸於盡。在當時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東部的商族興起,在其首領商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桀的統治,夏朝經歷了四百七十餘年歷史以後終於滅亡。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從此進入學者的視線,中國考古學界由此開始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夏文化。
此後,中國夏商周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二里頭是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還在更廣泛的區域內發現了眾多二里頭文化遺址,迄今為止已有300餘處。前不久結束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有力推動了夏文化問題的研究,偃師商城的始建被確認為是夏、商王朝更替的界標,二里頭遺址應為夏王朝的一處都邑、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二里頭工作隊自2001年起,對二里頭遺址宮殿區進行系統鑽探與重點發掘,發現並清理大型建築基址數座。同時,對宮殿區及其附近的道路進行了追探,在宮殿區外圍,發現了縱橫交錯的大路。2003年春季,對已發現的道路進行了解剖發掘,並發現了宮城城牆。截至2004年春季,基本搞清了宮城城牆及宮殿區外側道路的范圍、結構和年代。2004年,又在宮城以南發現了另一堵始建於二里頭文化第4期的大型夯土牆以及綠松石器製造作坊等重要遺存。
一、宮城及宮殿區外圍道路網
宮殿區的四圍均有寬達10餘米至20米左右的大路,四條大路的走向與1、2號宮殿基址的方向基本一致。經解剖發掘,知上述大路由二里頭文化早期至晚期一直延續使用。
宮城平面略呈縱長方形,東西寬近300米,南北長約360米~370米,總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其中東牆方向174°,西牆方向174.5°,東北角呈直角,南牆與東牆延長線的夾角為87°。城牆沿已探明的4條大路的內側修築,保存最好的東牆殘長330餘米,其上已發現門道2處。牆體寬2米左右,殘存高度在0.1米~0.75米之間。由地層關系和出土遺物可知,宮城城牆的始建年代為二里頭文化2、3期之交,一直延續使用至二里頭文化4期晚段或稍晚。
二里頭遺址宮城,是迄今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城遺跡。縱橫交錯的中心區道路網、方正規矩的宮城和具有中軸線規劃的建築基址群,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縝密規劃的、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它是迄今可以確認的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且後世中國古代都城的營建規制與其一脈相承的都邑遺址,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
在宮殿區南側大路上發現了兩道大體平行的車轍痕,時代為二里頭文化二期。發掘區內車轍長5米余,且繼續向東西延伸。兩轍間的距離約為1米。這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車轍遺跡,它的發現將我國雙輪車的出現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為探索我國古代車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二、早晚期的大型建築基址群
目前,已確認的二里頭文化早期的大型夯土建築基址,至少有2座(3號、5號基址)。二者位於宮殿區東中部,東西並列,其間以寬約3米的通道相隔,通道的路土下發現有長逾百米的木結構排水暗渠。3號基址系一座(或一組)大型多院落建築。基址南北窄長,主體部分至少由3重庭院組成。已揭露的3重庭院的西廡經統一規劃,已探明基址的長度達150餘米,寬度則在50米左右。北院內發現有積水跡象的大型坑狀遺跡,2號基址北部的主體殿堂及殿前廣庭,都是在填平夯實它的基礎上興建起來的。3號基址中院主殿夯土台基寬6米余,其上發現有連間房屋和前廊遺跡。中院和南院院內發現有成排的墓葬和石砌滲水井等遺跡。5號基址僅經局部揭露,已在其東緣發現有大型柱礎和牆槽遺跡。
至二里頭文化第3期,宮殿區東部興建起2號(依託宮城東牆而建)和4號兩座大型夯土基址。二者建於3號基址的廢墟之上,相對獨立又共有建築中軸線,構成一組大型建築基址群。在宮城南牆西段和西牆南段,各有一座與夯牆方向一致的夯土基址,跨建於宮城城牆之上(7號、8號基址)。其中7號基址恰好坐落於1號宮殿基址南大門的正前方,構成宮城內的又一組有明確中軸線的大型建築基址群。由地層關系和出土遺物可知,這些夯土基址的年代與宮城城牆大體同時,自二里頭文化3期至二里頭文化4期晚段或稍晚。
就現有的材料看,進入二里頭文化3期後,二里頭遺址持續著2期以來的繁榮,宮殿區、鑄銅作坊與道路網路系統等重要遺存的總體布局以及建築方向基本上一仍其舊。但同時又出現了若干顯著的變化,如在宮殿區周圍新築了宮城城牆,新建了一大批夯土建築基址。而所有這些建築基址與此前的建築都沒有直接的承繼關系。在宮殿區東部,兩個時期的建築格局大變,由一體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變為復數單體建築縱向排列。同時,隨著新的土木工程的興建,宮殿區內富有生活氣息的遺跡驟然減少。宮殿區布局結構的演化過程,既有顯著變化,又有延續性,這種現象究竟反映了怎樣的歷史事實,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三、宮殿區內的貴族墓及出土遺物
在3號基址院內發現的成排的中型墓葬,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多鋪硃砂,有棺痕,出有銅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紋釉陶器(或原始瓷)、綠松石器、成組蚌飾、海貝和大量陶器。從層位關系和隨葬遺物看,這些墓葬均為3號基址使用時期的遺跡,時代為二里頭文化第2期。這是二里頭遺址發掘中,首次在宮殿區內發現的隨葬品豐富的貴族墓。
2002年春,在清理3號基址南院內的墓葬時,於其中一座貴族墓中發現了1件大型綠松石器。經考古所科技中心文物保護技術人員的努力,一件綠松石龍形器於2004年夏秋之際被清理出來。器物全長逾70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片粘嵌於有機物上,組成龍身和圖案,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綠松石龍形體長大,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動傳神。龍頭略呈淺浮雕狀,為扁圓形巨首,鼻、眼則充填以白玉和綠松石。
以往在龍山時代至二里頭時代的貴族墓葬中就曾有大量的綠松石片集中出土,這些綠松石片原來均可能粘嵌於有機物上,但出土時,大多散亂而無法復原其全貌。因此,這一綠松石龍形器的發現彌足珍貴。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四、二里頭文化第4期遺存的集中發現
2號宮殿基址北牆外,發現了另一座大型建築基址(6號基址)。已發現若干柱礎和夯土牆,南北排列的柱礎與2號基址西廡廊柱大體在同一直線上。其始建年代為二里頭文化第4期,應為2號基址使用一段時期後增建的建築。始建於二里頭文化第4期的大型建築基址,在二里頭遺址屬首次發現。
在宮殿區南側大路以南,又發現一道東西向夯土牆,牆寬與宮城城牆一樣,也在2米左右,但有較寬深的基槽,夯築質量高於宮城城牆。其與宮城南牆大體平行,方向88°,已確認的長度達200餘米。始建年代為二里頭文化4期偏晚,不久即遭廢毀。
2004年春季,在宮城以南,發現了一處綠松石廢料坑,出土了數千枚綠松石塊粒,相當一部分帶有切割琢磨的痕跡。該坑時代屬二里頭文化4期偏晚。當年秋季,循此線索繼續鑽探試掘,確認這里存在一處范圍不小於1000平方米的綠松石器製造作坊遺址,使用上限至少可上溯至二里頭文化3期。
繼始建於二里頭文化4期的6號基址之後,此次又發現了建造與使用於此期的夯土牆及綠松石器製造作坊遺存。二里頭文化4期尤其是其偏晚階段,正值一般認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關鍵期。種種跡象表明,二里頭遺址在這一時期尚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進一步的探索將會不斷深化我們對這座初期王朝重要都邑的認識。
保護范圍:二里頭村南土冢向東850米,向西1600米,向北至洛河大堤,向南至排水渠,東南以自然台地為限。
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周邊向四周各擴100米。

⑷ 二里頭一號宮殿復原圖是原始史料嗎

這個問題要詢問官方的回答和答復,而且我想應該也沒有完全的原始史料的

⑸ 河南偃師二里頭發掘出哪些歷史建築

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已持續了四十多年,遺址內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跡有宮殿建築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業作坊遺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銅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遺址的中部發現有30多座夯土建築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群。

其中,最大的兩座已正式發掘。宏偉的1號宮殿建築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高0.8米,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根據出土的遺跡現象,可以將1號宮殿建築基址的主殿復原成一個「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數百平方米的廣庭。基址四周有迴廊。大門位於南牆的中部,其間有3條通道。這樣的宮殿建築只有掌握了大量勞動力的統治者才能建成。


墓葬

二里頭遺址發掘的墓葬,已有數百座之多,但大部分為中小型墓,規模較大者只有1座,位於2號宮殿夯土基址的北部正中。中、小型墓葬規模雖然不大,但隨葬品十分豐富,其中也不乏精品。


作坊

二里頭遺址清理的手工業作坊,包括鑄銅、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遺址,清理出大量青銅器、玉器、骨器、陶器製品。其中青銅爵、青銅斝形制古樸莊重,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容器,用合范法鑄造。這些青銅器的鑄造,標志著中國青銅器鑄造進入了新紀元。這里出土的青銅器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青銅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器。

文物

遺址中還出土數件鑲嵌綠松石的獸面銅牌飾,製作精美,表現出了極其熟練的鑲嵌技術,是中國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其他銅器還有生產工具刀、錛、鑿等;武器戈、戚、鏃等;樂器鈴等。二里頭遺址的玉器數量豐富,風格獨具,器形有圭、璋、琮、鉞、刀和柄形飾等,多為禮器。

⑹ 偃師二里頭遺址與克里特島的宮殿遺址有什麼共同意義

偃師二里頭遺址與克里特島的宮殿遺址有什麼共同意義

⑺ 中國古代史之夏、商、西周你怎麼看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誕生文明的國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史包括以下三個階段:原始社會階段(距今約170萬年前-約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階段(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會階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約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後,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1,青銅時代:夏朝的青銅器標志著我國由古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

2,歷法:夏歷是古代中國的歷法,傳說在夏朝時創立,是我國最早的歷法。

3,遺址:二里頭遺址也稱「夏墟」,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是夏朝中晚期都城遺址。二里頭宮殿遺址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大型宮殿遺址。

⑻ 我國發現最早的宮殿遺址是哪裡( ) A、二里頭 B、半坡 C、河姆渡 D、北京故宮 急!!!!!!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A正確。

⑼ 二里頭遺址的遺址演變

新世紀以來的鑽探與發掘結果表明,二里頭遺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東南向分布,東西最長約2400米,南北最寬約1900米,北部為今洛河沖毀,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估計原聚落面積應在400萬平方米左右。其中心區位於遺址東南部的微高地,分布著宮殿區和宮城(晚期)、祭祀區、圍垣作坊區和若干貴族聚居區等重要遺存;西部地勢略低,為一般性居住活動區,常見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隨葬品以陶器為主的小型墓葬 。 從第二期開始,二里頭都邑進入了全面興盛的階段,其城市規劃的大的格局已基本完成。中心區由宮殿區、圍垣作坊區、祭祀活動區和若干貴族聚居區組成,這一時期的遺存開始遍布現存300萬平方米的遺址范圍。新的發掘結果表明,宮殿區在此期已得到全面開發。其中,3號、5號基址所代表的大型多進院落宮室建築群開始營建,院內開始埋入貴族墓;該區域的外圍垂直相交的大路已全面使用。官營作坊區興建了圍牆並開始生產銅器,可能還有綠松石器 。
從判定考古學文化最重要的元素——陶器上看,具有二里頭文化特色的陶器群形成於二里頭文化第二期 。作為東亞歷史上最早的核心文化,在文化因素上取大范圍吸收、大規模輻射之勢的二里頭文化,也是始於二里頭文化第二期的 。自二里頭文化第二期始,二里頭文化向北越過黃河,向東、西方向也有所推進,而向南推進的力度最大 。
公元前1750年左右,二里頭文化的居民開始在此營建大型聚落。二里頭文化一期時的聚落面積就超過了100萬平方米,已發展成伊洛地區乃至更大區域的中心。如此迅速的人口集中應為來自周邊地區的人口遷徙。這一時期的出土遺物包括貴族用器,如白陶、象牙和綠松石製品,以及青銅工具,但由於晚期遺存對該期堆積的嚴重破壞,聚落的布局尚不清楚。
宮殿區的面積不小於12萬平方米,其外圍有垂直相交的大道,晚期築有宮城。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僅見於這一區域。貴族聚居區位於宮城周圍。中小型夯土建築基址和貴族墓葬主要發現於這些區域。其中宮城東北和宮城以北,是貴族墓葬最為集中的兩個區域。綠松石器製造作坊和鑄銅作坊都位於宮殿區以南,已發現了夯土牆。這一有圍牆圈護的作坊區應是二里頭都邑的官營手工業區。祭祀活動區位於宮殿區以北和西北一帶,東西連綿約二三百米。這里集中分布著一些可能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墓葬和其他遺跡。
都邑主幹道網位於宮殿區的外圍。已發現的四條大路垂直相交,略呈井字形,顯現出方正規矩的布局。保存最好的宮殿區東側大路已知長度近700米。大路一般寬10餘米,最寬處達20米。這幾條大道的使用時間均較長,由二里頭文化早期沿用至最晚期。這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城市道路網。
這一龐大的中心城市最終在二里岡文化晚期淪為一般聚落,遺存僅見小型房址、灰坑、墓葬等,它們疊壓或打破了二里頭文化的宮殿基址。此後,聚落徹底廢毀。
二里頭都邑的中心區分布著宮城和大型宮殿建築群,其外圍有主幹道網連接交通,同時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區。製造貴族奢侈品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區位於宮殿區的近旁;祭祀區、貴族聚居區都拱衛在其周圍。上述種種,無不顯示出其王都所特有的氣派。由上述發現可知,二里頭遺址是迄今可以確認的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的都邑。就現階段的認識而言,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 二里頭文化第三期持續著第二期以來的繁榮。總體布局基本上一仍其舊,道路網、宮殿區、圍垣作坊區及鑄銅作坊等重要遺存的位置和規模幾同以往。但與前一期相比,這一階段的遺存也出現了若干顯著變化,值得關注。首先是在宮殿區大路上偏內側增築了宮城城牆,宮城城牆圍起的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一大批大中型夯土建築基址興建於此期。在宮城南大門中軸線上,興建起了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1號基址。宮城東部,二里頭文化第二期時由前後相連的多重院落組成的3號、5號基址已廢毀。這一區域有一個宮室建築和使用的空置期,前後約數十年的時間,原來的3號基址的遺墟上散布著小型房址和灰坑等。新建的2號、4號基址另起爐灶,採用單體建築縱向排列,壓在被夯填起來的3號基址的原址上。其中2號基址的主殿和部分院落,是在填平夯實3號基址北院內的大型池狀遺跡的基礎上建成的。兩個時期的建築格局大變,同時又基本上保持著統一的建築方向和建築規劃軸線,是頗耐人尋味的 。
隨著宮城城牆與一批新的大型建築基址的興建,宮城內的日常生活遺跡,如水井、窖穴等在數量上顯著減少。這一現象似乎昭示了宮殿區功能的變化。在圍垣作坊區的北部,一處面積不小於1000平方米的區域被用作綠松石器的生產。與此同時,鑄銅作坊開始生產作為禮器的青銅容器。除了青銅禮器,貴族墓中也開始隨葬大型玉禮器,其奢華程度較二里頭文化第二期又上了一個台階。聯繫到大型宮室的營建,有學者認為真正的「朝廷」與「宮廷禮儀」應是發端於此期的 。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