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河姆渡遺址在哪

河姆渡遺址在哪

發布時間: 2020-11-24 14:33:53

㈠ 河姆渡遺址第一期文化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省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們,為配合農田水利建設工程需要,對河姆渡遺址進行了第一期考古發掘,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

㈡ 河姆渡遺址有哪些特色

黃河中下游進入半穴居時代的同時,在南方的長江流域一帶,高溫、多雨又潮濕的水鄉澤國,出現了大量的"干欄式"住宅。據唐代著名史學家杜佑編纂的政書《通典》記載: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桿欄"。

這種住屋特色,就是完全的"人造木屋",其外形和"巢居"諸多相似。後來,經過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考古,發現那裡的房屋就是標準的"桿欄式"住宅。

河姆渡遺址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南抵象山港,包括舟山群島在內的浙東沿海地區。當時,這里背山面水、風光明媚,真是一個好地方。

河姆渡遺址堆積層厚度約4米左右,自上而下共分8個層次並相互疊壓。除表土層和沖積層外,從第一至第四層都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層。

在河姆渡遺址各文化層,都發現了干欄式建築遺跡,特別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遠遠望去,密密麻麻,蔚為壯觀。

第四文化層至少有6幢建築,其中有幢建築長23米以上,進深6.4米,檐下還有1.3米寬的走廊。這種長屋裡面分隔成若干小房間,供一個大家庭住宿。遺存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可見,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採用了榫卯技術。

河姆渡遺址的建築是以大小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鋪上地板,做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然後立柱架梁、構建人字坡屋頂,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築,最後用葦席或樹皮做成圍護設施。

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從地面開始,通過與樁木綁扎的辦法樹立。這種底下架空、帶長廊的長屋建築即為干欄式建築,它適應南方地區潮濕多雨的氣候環境,因此被後世所繼承。

建造龐大的干欄式建築遠比同時期黃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要復雜得多,數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專人策劃、計算後進行分類加工,建築時需要有人現場指揮,否則七高八低,彎彎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這種建築技術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

干欄式建築技術還被河姆渡人運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河姆渡遺址第二層發現一眼木構淺水井遺跡。水井位於一處淺圓坑內,井口方形,邊長約2米,井深約1.35米。井內緊靠四壁栽立幾十根排樁,內側用一個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頂,以防傾倒。排樁上端平放長圓木,構成井口的框架。

水井外圍是一圈直徑約6米呈圓形分布的28根柵欄樁,另在井內發現有平面略呈輻射狀的小長圓木和葦席殘片等,可見井上還當蓋有井亭。

干欄式建築具有通風、防潮、防獸等優點,對於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的我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非常適用。事實上,河姆渡人的這種干欄式建築,與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在氣候方面,7000年前河姆渡的氣候比較溫暖濕熱,年降雨量較多。在地理方面,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東面南北走向的烏石山、羊角尖山、雲山等低山丘陵三組山系構成碩大的"工"字形,這種地貌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陸功能。

距今1萬年前開始的全新世初大規模海侵時,四明山北麓成為一片淺海,從長江口順潮而下的泥砂搬運到這里後,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擋而沉積下來,使河姆渡一帶的淤積快於其兩翼,當海退開始後,河姆渡一帶自然最先出露成陸。

當河姆渡成陸時,"工"字形地貌兩翼尚處於淺海之中,海水漲落有規律地推動湖水升、降,為河姆渡人的稻田創造了自灌條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多的稻穀。因此河姆渡人可以騰出更多時間、更多勞力去建造龐大的干欄式建築。

河姆渡處於湖泊沼澤、平原、草地、丘陵、山岡多種地貌的復雜環境,所以這里的動植物資源特別豐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產、生活。

㈢ 河姆渡遺址有哪些意義

河姆渡遺址充分顯示出我國南方長江流域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發展不亞於華北的文化,這證明我國文化其實是多元發展,各有特色的。

㈣ 河姆渡遺址的所在地區是哪

河姆渡遺址位於距浙江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

㈤ 河姆渡文化遺址位於下面哪一個地區

1、 河姆渡文化遺址位於下面浙江地區。

2、簡介
河姆渡遺址(Hemu Site )是中國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㈥ 河姆渡遺址的動物有哪些

河姆渡遺址的動物遺存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豬、狗、水牛等家養的牲畜。最具代表性的農具「骨耜」即採用鹿和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

㈦ 河姆渡文化在哪一個地方。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河姆渡文化在農業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在其遺址第4層較大范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這對於研究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骨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而的干欄式建築。干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它是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並不相同。

貫穿中華大地六千公里的亞洲第一大河「長江」,盡管總長超過了黃河,但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以前並不為人所知,這是因為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歸根到底還是黃河流域,只有黃河文明才是歷史的主流,但是近年來,在長江下游一代卻不段出現令人振奮的發現。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於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穗圖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發掘中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殼,據發掘報告說總量達到150噸之多,在已經碳化的稻殼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結果確認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會上大量的余糧屯積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別的出現。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會經濟是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採集和漁獵。在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稻穀、谷殼、稻桿、稻葉等遺存。 遺址 中還出土有許多動植物遺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棗、葫蘆、薏仁米和菌米與藻類植物遺存。

河姆渡文化時期人們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異的村落。在村落遺址中有許多房屋建築基址。但由於該地是屬於河岸沼澤區,所以房屋的建築形式和結構與中原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有著明顯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為主,並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以南的一種較早的新石器時代。

㈧ 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有哪些異同點

訶姆渡居民種水稻,半坡居民種粟
訶姆渡居民住干欄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地穴式房屋專
半坡居民燒制屬出紅褐色的陶器叫彩陶
訶姆渡居民是7000年前的,半坡居民是6000年前的

半坡位於黃河流域 在北方氣候溫暖,較乾燥適合種植粟等旱地作物;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位於長江流域,在南方,氣候濕潤,適合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干攔式房屋.

㈨ 河姆渡遺址中有哪些藝術品

河姆渡遺址中相當多的骨哨,是一種樂器,也是一種狩獵時模擬動物聲音的狩獵工具。陶塤也是河姆渡的代表遺物,塤身呈鴨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樂器,只是河姆渡的陶塤只有吹孔而無音孔,可見它的原始。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